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逻辑学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网络文学 审美特征 价值调适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8-0092-02
作者简介:李舒格(1992―),女,河北保定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美学。
在数字阅读日常化的今天,网络文学已形成较大的阅读市场,正在创造新的文学美学,并对文学本身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由于网络文学 “出身”、业态等特殊性,其审美特征中暴露出的价值偏离已引起业界关注,若不能做相应调适,将难以持续健康发展。
一、网络文学的发展及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一)网络文学发展迅猛
数字阅读从台式电脑到移动客户端,正在成为民众的阅读习惯。2013年全国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较2012年上升9.8%,网络文学活跃用户已达4.3亿人,注册200多万人、市场年收入40多亿元。[1] 从单纯售卖文字版权,到辐射影视、游戏、动漫等多个行业,实现全版权开发,网络文学已逐渐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大有高速发展之势。
(二)文学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双重性
文学具有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双重性质,是一种交织着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公益与功利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文学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文学通常保持自身的审美风貌,但却无法超越现实而升入纯审美的境界,时常在直接的审美风貌中呈现间接的社会属性。现实中“生活审美”和“文学审美”存在较大差异,“生活审美”对新时期文学审美主导范式产生了很大冲击,使网络文学感染了浓厚的消费主义气息。显然,在这种所谓的个性化审美背后,隐藏着典型的物欲诉求和价值偏离,应引起我们的警觉。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标准可概括为:第一,作品观点是否符合法律、伦理道德规范,是否传播“正能量”;第二,“艺术源于生活”,作品内容是否真实;第三,作品思想是否深刻,深度挖掘人类情感和社会发展;第四,作品形式是否优美,包括思维逻辑的清晰严谨、语句的精彩流畅、声韵的节奏美等。真正成功的文学作品总是善于把隐秘的社会意图掩藏或渗透在审美意境中,并赋予审美意境以多重读解和诠释,能够带给人“悦耳悦目”的,进而达到“悦心悦意”乃至“悦志悦神”的审美境界,这才是文学审美真正的价值诉求。
在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作用下,网络文学的审美特征呈现为真实、通俗、动态、趣味,同时也掩藏、交织着与文学审美标准不符的价值偏离。
(一)自由化的真实审美
网络文学在创作伊始并不带功利性,其匿名创作的形式不仅满足保护隐私的需要,也给予人们自由言说真实想法的平台。另外,受众在阅读中也可以发表真实的评价,读者真实的反馈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作者对作品不断完善、创新,提升了作品的真实美。
(二)平民化的通俗审美
网络文学作者多来自平民阶层,因非文学专业、社会阅历浅、写作经验少的局限,创作题材主要为社会百态、伦理情感等,使得网络文学真正成为大众文学,进而吸引更多读者,为全民阅读、全民参与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网络文学出现了泛娱乐化的倾向,常文字轻浮浅薄,缺乏历史厚重感,有学者认为“工具的变化会带来文体文风的变化,书写越容易,文字也会越来越‘水’”。[2] 真正能赢得读者青睐的、有思想深度的作品则鲜见。
(三)互动化的动态审美
网络文学中作者与读者的交互跟帖、在线阅读与即时感受等动态模式打破了传统阅读方式,作者在线解说,读者随时参与,甚至同作者一起创作,这种双向、交互式的审美特征实现了新的自由平等。
然而,这样的互动模式常是文学网站为了提高作品数量、网站流量、增加商业价值的一种手段,造成网络文学审美价值日益低下,可谓是“快时代”与“浅文化”的写照。
(四)娱乐化的趣味审美
网络文学往往追求的是瞬间愉悦、,大众娱乐性是其迅速繁荣的原因之一。网络用娱乐化的情节和语言宣泄社会竞争压力、自嘲现实生活的无奈,表现出网络文学的趣味审美。然而,在当今 “娱乐至死”的时代,过度娱乐则会过犹不及,一味哗众取宠、标新立异、颠倒是非,甚至恶搞经典、篡改成语诗词等做法在网络文学中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更会给青少年成长和其价值观形成带来“负能量”。
三、网络文学的价值调适
网络文学似一株幼树,在快速生长中会出现养分不足、斜生、徒长等现象。网络文学应强化文化消费的精神性,挖掘文学的美学内涵,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美”。
(一)创作主体应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创作主体是否以审美态度对待创作对象、以创造审美价值为主要目的和根本任务,是创作主体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关键。
1.坚持“真善美”导向。用心感悟生活,把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精品奉献给读者,以自己的美学理想带动美流的形成,并影响市场和社会。
2.传统文学转型介入,创造出更多坚守文学理想、具有时代文学美感的网络文学作品。
(二)读者应培养正向阅读情趣
网络文学读者多为35岁以下的青年人,因此,着力提升读者的文化品位,培养注重审美追求的消费主体,使品鉴文化精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1.坚守教育阵地。将网络文学作品鉴赏内容纳入学校教学,开展美文欣赏、五四诗会、名家讲座等活动,使青少年擦亮眼睛,加强文学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此,教育部门、网络文学网站、学校、社会都肩负责任,且大有可为。
2.提高审美鉴赏力。建立全民阅读服务保障体系,将优秀文学作品延伸至互联网,聘请文学评论专家在手机客户端实时更新书评,让读者与专家互动交流,提高群众审美鉴赏能力,形成自觉追求精神性享受的消费习惯和文化消费市场。
(三)网络文学应营造健康环境
国家新闻出版部门提出,“要把数字出版打造成新闻出版业的生力军,从以数量增长为主转变到以提高质量为主的发展轨道上来。” [3] 数字出版因具有主体多元、产品多样、产业链长等特点,使监管工作面临新挑战。
1.营造网络建设良好氛围,使网络作家更好地创作出具有“时代美学”特点的佳作。
2.强化网站和网络作家监管,加强网络文学网站编辑队伍建设,把好“出版关”。
总之,我们只有弘扬时代主旋律,坚守“真善美”的文学审美原则,适时调适审美偏离,提升审美价值,网络文学才能更好地为大众服务,走上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作家协会.2013中国文学发展状况[N].人民日报,2014-04-22(15).
[关键词]西安大学生 网络人际交往 本地化 校内网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1、研究缘起
限于精力和阅历,大学生人际传播的大部分发生在校园。随着上网人数和时间的持续增长,在线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传播影响不断加深。现实生活中和互联网上的人际交往彼此交叉,相互影响,形成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显著特色。
以学习经历为特色的的校内网(xi―),成立于2005年,以在校大学生为用户。实行用户实名制。截止到2008年3月份,校内网已经拥有真实注册用户超过2200万,占据中国大学生用户80%以上的市场份额。
2、研究意义
互联网将从消闲娱乐功能转向实用,“工具性”的作用会日渐凸显。网络人际传播对个人来说具有效益,从这一角度切入,通过对西安大学生使用校内网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西安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本地化表现,从侧面了解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
二、西安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本地化概念和具体表现
1、网络人际交往本地化,指的是在网络中参与人际交往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基本生活在同一城市乃至地区,便利了网络人际交往从线上走到线下。在本研究中,指的是西安大学生人际交往从线上走到线下,活动场所以西安为主,甚至有的活动会延伸到周边甚至全国范围。
相比现实空间的人际关系,网络参与者之间的互动更倾向于建立一种“纯粹关系”,按着吉登斯的论述,这是一种不受社会和经济状况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从关系本身中获得回报”的关系。通常这种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吸引和相互间的信任,而非利益权衡的结果。纯粹关系是一种亲密关系,但需要一定的隐私性,“因为如果个人亲近没有被依赖所取代的话,那么必须在自主性和情感以及经验共享之间获得平衡”。
2、西安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本地化的表现
(1)线上活动日益走向线下。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朋友介绍”是学生之间了解校内网的主要途径。校内网倡导“网络生活真实化”,线上活动走向线下,是校内网虚拟环境真实化的体现。研究表明线下活动参加过的几乎占了一半以上的人数,校内网对用户的群体活动有着显著促进。
接受本问卷调查的一个大学生这样描述:“我是一个来自外省的学生,今年读一年级。刚进校园除了宿舍的同学交往密切外,和其他学生接触不多。有时候觉得课余时间挺无聊的。我同学向我推荐了校内网,我通过校内网和班上的:院里的同学交流,增进了了解。参加了网上别人发起的羽毛球、读书兴趣小组,每周都有一次集体活动,上周末还参加了一个爬华山的活动。使用了校内网,我的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这在刚开学的一段时间里是想不到的。”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的同学很少或者甚至没有参加一个线下活动。一方面因为个性和兴趣的差异,一些线下活动无法满足的日益个性化的活动需求。活动的发起者及可能的参与者多为实名制下的陌生人,由于缺乏现实的接触,使得用户难以去除戒心,也就难以享受群体活动的乐趣;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很多大学生的课余活动很丰富,暂时没有尝试通过互联网而参加线下的活动,但有些受访者表示有机会的话会去尝试参加线上发起的线下活动。
(2)线下走向线上。
本研究发现,有些大学生将现实的交往关系搬到网络上。通过日志表达自己的所闻、所思、所感,便于现实中的交往对象更全面的了解自己。同时通过访问现实中同学、朋友的个人主页了解对方。“打招呼”、评论、回复帖子等是最常见的交互方式。而“贴布告”模拟大学校园的生活,容易使用户产生群体认同。另外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和社会的双重考验,会忙于各种事务,有时疏忽保持正常的人际互动,通过网络打个招呼、发一份祝福,访问同学、朋友的个人日志,了解朋友的近况,维系“人际交往”的持久性。
(3)与身边朋友、同学交流比较多。
大学生由于社会地位,角色任务,文化修养,价值观念的更大相似性,其生活和学习环境大多在校园,比其他年龄发展阶段的人具有更为突出的对同龄人的相属和依赖感。在调查中,身边的朋友联系是最为密切的,通过校内网的日志等,可以了解身边朋友最近发生的事情。
(4)参加的线下活动以运动、教育/讲座/学习、旅行、公益居多。
上述那个接受调查的大一男生,虽然大学生活丰富多彩,由于刚进人大学,新的身份一时难以适应,也很难从紧张的高中生活转入有张有弛的大学生活。表现出交际范围狭小,课余生活贫乏。对于包括大一新生在内的大多数学生来说,计算机、互联网都相当熟悉。大学学习生活相对高中变得多少有些轻松,互联网成为他们学习、娱乐不可或缺的助手。校内网,其成员都是与自己年龄相近、经历相仿、志趣相投的群体。与他们交流没有天然障碍,易于沟通交流。在校内网上,学生们或以班级、院系为交际平台、或以兴趣喜好为导向成立小组,展开互动。
根据调查统计,在校内网上共分类出9个群体,大学生经常参加的活动有运动、教育/讲座/学习、旅行、公益。经常参加运动活动的占到受调查的比例为16%,表明体育运动是大学生热爱的项目,既能够锻炼身体,又能够结识朋友、增进友谊;经常参加教育/讲座/学习项目的占到受调查的比例最高,为21%,这表明学习仍然是大学生热衷的项目。一方面由于这个群体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另一方面学习竞争的压力、就业的隐形压力“迫使”大学生们在课堂外,仍然把学习当做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旅行也是大学生喜爱的活动。据调查,经常参加旅行活动的占到受调查的比例为14.2%。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课余时间较多,一年加上寒暑假大概有半年左右的闲暇时间。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很多学生愿意旅行,游览国家大好河山。但大学生又是一个基本没有收入的群体,日常生活开支基本上由家庭提供。故大学生的旅行首选地理位置近、花费便宜,单个的或三五结伴的自助游是大学生旅行的特点。同时西安又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古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景点较多,这也为外地到西安求学的大学生提供了旅行的便利。公益活动一直深受大学生的青睐,经常参加公益活动项目的占到受调查的比例为19.3%,仅次于教育/讲座/学习。“做个有知识、有抱负的青年人,积极回报社会是我们这代年轻人的追求。去年我国发生了汶川大地震,噩耗传来,举国悲痛。我在校内网上一个捐款倡议,不到半个小时就得到了300多个回应,第二天我们就捐了一万多元钱,由我代转交红十字会。还有不少主动要求去地震灾区支援抗震救灾。”这是一个在西安一所民办高校读书的学生的感言,她家来自甘肃农村。据其宿舍的同学讲,她平时生活节俭,但救灾她拿出来了300元钱。这相当于她两个月的生活费。
(5)更具实用性的“课程项目”。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人格特征;教育引导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因为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不是很成熟,自控能力也比较差,很容易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网络给大学生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已经引起了高校、社会以及家长广泛关注。由于大学生上网目的的不同,大学生的网上活动形成了不同的网络行为的偏好。根据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使用某项功能时间长短为依据,可以将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偏好分成网络交往偏好、网络游戏偏好、网络信息获得偏好三种类型。理性地看待网络给大学生活所带来的各种影响,深入剖析大学生种种网络行为背后的动机与目的,提出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策略与途径,对加强高校的网络建设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1 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分析
1.1 网络道德意识淡薄
大学生的思维独立,勇于创新、善于表现自己,他们会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平台来展现自己。但是大学生在自我控制、人际交往沟通、应对挫折等方面是有所欠缺的。而网络极具开放性以及传播的广泛性,这大大满足了大学生的很多需求。但是网络信息量很大,信息来源不确定,信息的事实不确定,对于自制力不高,辨别能力比较差的大学生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很多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不良信息,在思想上、在生活上、在道德上与信仰逐渐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这些网络行为使大学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受到极大破坏,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及社会交往。大学生在网络上不守法和不道德的行为状况令人堪忧,这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1.2 网络成瘾
现在的大学生在入学时就几乎都给配备了电脑,随之而来,很多学生不上课时都呆在宿舍里玩电脑。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取专业知识、搜索相关学习资料等一些对自己学业有帮助的信息,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帮助完成自己的学业。另外还有一部分同学上网主要就是聊天、发朋友圈、玩网络游戏、发表评论等等。一些同学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上网时间,除了上课、吃饭、睡觉外其余时间几乎都花在网上,久而久之产生与现实人际交往淡漠,偏执甚至人格分裂障碍。由于过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网络之外的事情都没有什么兴趣,对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少部分同学对网络的迷恋以及网络上的不良行为等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1.3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在网络时代,作为天子骄子的大学生他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了,对网络产生了较强的依赖性,而他们的网络行为往往也表现的较为幼稚和非理性的。网络资源是相当的丰富的,网络提供的信息量很大,对于大学生而言较难有效鉴别这些信息并且合理处理这些信息。我们可以看到最近发生的一些案列,比如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肆意散布和传播不实消息或造谣惑众,最终受到法律的追究,而对自己本身声誉造成极大的损害。这正是大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表现。与此同时,学生对网络信息进行随意的转发和评论,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虚假信息的传播者。
2 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策略
2.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由此可见,政府层面非常重视和关注高等学校的网络文化建设。政府应该根据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同时遵循网络文化的特点来制定相关的政策,引导学生合理的用网。与此同时政府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相应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让大学生守法和懂法,能够自觉运用法律标准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努力建设一个文明而理性的网络环境,在网上发表健康的声音、理性的声音,建设性的声音。
2.2 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网络教育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对于大学生而言是非常有帮助的。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专业方面的知识和一些比较前沿的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好网络。教会学生如何科学用网、合理用网,就显得很重要了。高校可以通过网络教育的形式让学生学会合理利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的工具作用。应该教育学生学会分辨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毕竟人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学会分辨网络世界中各种来源信息的真假善恶,学会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学习资料进行学习和开展研究,而不是沉迷网络,成为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的工具。与此同时,教育大学生的培养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避免上当受害,增强大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和网络防范意识。
2.3 大学生应该合理规划学习与生活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在网络世界,他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人,可以找到更多的精彩,这或许是现实社会不可比的。学生生活压力大,他们可以在网络上谩骂、倾诉来缓解压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优越感,但他们在网络游戏中扮演各种角色,找到存在感。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差,但在网络聊天可以得到满足。以上原因学生沉迷于网络。大学阶段对大学生而言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经历。大学生首先谣树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来实施。合理规划学习和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认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增强业务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完成大学阶段所应该完成的学业,并为之付出努力,而不是沉迷于网络。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网络在给人们带来各种方便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网络问题。比如说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聊天交友、随意转发信息、随意发表评论还有网络黑客、网络抄袭等等。面对这种种行为失范和出现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我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可以看到我们应该积极和大学生进行沟通,去了解和理解当代大学生,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教育引导他们合理、正确利用互联网。使互联网成为他们学习、生活、娱乐、休闲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1]刘继红,孙新建,陈莹.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调查分析[J].高教探索,2007(3):119.
[2]王玉娥,代金平.青少年网络行为导向探析:基于网络空间的社会性视角[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68-72.
[3]莎日娜.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特征分析及教育引导[J].纺织服装教育,2013(4):165-166.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自由式”教学方式 网络化教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Network Perspective
HUANG 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echi University, Yizhou, Guangxi 546300)
Abstract Rely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the current began to focus on launching the "freestyle" way of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classroom" mod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ot simply extend the network to become its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Network reflects the freedom, equality, self-education interactive featur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ventions of the limit can be related to the network as a measure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available for consumer education as netizens important reference information selection. Produce a more dive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rough such interactive way, and act on the recipient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deas, attitudes, psychological and aesthetic standards. Stage reflects the significa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rface structure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will show more features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eestyle" teaching mode; network teaching development
1 自我教育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
伴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深远地影响和改变大学生学习的方式和行为,也在客观上严重冲击着高校传统教育领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自由式”教学方式凸显出自我教育的思想。这也就意味着网络成为大学生寻获政治信仰和思想追求的重要媒介,并可以进行自适应性学习,为日常相关课程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教学实践验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课堂式”教学方式能深化提升教学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对学生将会产生受用终身的思想引导作用。但与此同时需要关注的是,选择课堂式教学方式,将会成为应试教育的物化发展,注重知识的灌输性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式”教育会对学生产生思维的巨大影响,成为成年人思维成熟的重要标志。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自由式”教育方式能更有效率地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客观上会起到辅助自我教育的作用。大学生有着自我意识,所以“自由式”教育体系会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表层结构”发展。网络可以提供思想政治教学资源,但不具备科学性和系统化。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结构”拓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自由式”教育方式更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体悟和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要结合学生自身的思维和兴趣进行学习。“课堂式”教学方式可以解决知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自由式”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学习的体验度,也能够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故此,二者的搭配融合,可以显著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
2 “平等”是网络思想政治主客体关系与交流的核心
经过对比研究表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学中“自由式”和“课堂式”存在着显著的不同,前者侧重于教学活动的师生主客体互动,后者偏重于教学主体的自由选择性,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的提供者和使用者的关联,这也就表明是在平等的情况下,没有时空限制的状况下,进行个性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其根本变化体现在教学主客体关系的改变。简单地讲,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淡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更注重教学互动环节中的共同认知效果,在学习进程中凸显出网络教学主体和网络教学客体的平等关系,以及学生学习的自由性。
依托于网络媒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开展的途径是网络点击和网络信息了解,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具有上网需求的大学生。此种方式的教学内容不具备“课堂式”教学的价值指向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资讯的获取。网络教学更是呈现出市场化中的供应商与消费者间的关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更是体现出信息商品资源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网上进行的同时,没有明确的界限划分交流的主客体,体现出具有互动平等关系的网民交流。在彼此均认同的状态下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交换。大学生在网络中根据“课堂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和规范,以此作为海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获取和整理的原则。从中可以发掘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由化选择难度要大于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它的体验过程和了解内容更具有复杂性,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内化处理,才能将其转变为思想政治教学内容。需要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中提升学习的兴趣点,并进行知识的转移,并辅助“课堂式”教学内容开展。
3 “思想政治可公约性极限”是网络思政活动的突出特征
现在阐释思想政治可公约性极限的概念,它主要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满足主客体之间达到共识、共鸣效用的极底限阈值条件。其中需要参考的要素很多领域,并以此作为思想政治观点引导的有效途径和媒介。
网络环境不同于现实空间,具有开放性、多元化和资讯丰富等特点,它也成为思想政治活动的中介。网络成为其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创造者,从某种意义上显现出教育主体的特征,它具有多样性的内容和机构体系,分为群体性主体和个体性主体两大类型。与之相对应的是,网络思想政治活动的客体具有单一特征。这也就造成信息交流的非对称性,大学生面对海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会产生网络思想政治综合征。因为选择太多,所以产生困惑,表现出明显的“青蛙效应”这一传播学现象。
网络思想政治主体扮演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生产者的角色,需要对网络思想政治活动客体产生行之有效的影响,才能达成信息资源的交流和交换。为了显著提升内容的兴趣和关注点,需要在进行网络思想教育资源分享的同时融合娱乐化效果。客观上是需要隐藏其思想政治价值观,要以点击率的形式表现出交流的频率,作为效果的衡量标准。
网络思想政治信仰具备着网络化的特征,它成为现实生活空间中思想政治信念的网络形式延伸,具有思想冲击的特点。但以网络载体表现出来的思想政治信仰不代表传播媒介的主观观点,在“自由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显现出“平等”的特征和理念。这与“课堂式”教学理念中的思想政治信仰唯一化的表现形式差距显著,“课堂式”思想政治教学体现出单一主体和众多客体,“自由式”思想政治学习体现出众多主体和单一客体(网民)。
4 “可消费性”是网络思想政治的效果生成的基础
“认同”和“共鸣”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学的主导性机制,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需要网民先进行自我说服,体现出网民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体现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互动。所以进行教学时,必须要保障教育资源的有效性和需求性,通过此种方式可以获取更大限度的网络思想政治教学效果。
“课堂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体现出知识灌输的特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体现出双向选择和使用价值的商品交换。或者换个角度进行思考,网民关注的是网络产品可消费性,寻求最大化价值的网络思想政治资源,这也成为网络教学发展的特征。
网络思想政治教学体现出广泛性、多元化的自由特点,根据网民自身的需求寻找最适合的思想政治资源产品。在互动中体现出高及时性特征,客观上也展示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表层结构”教学效果。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长期教学的持续性,这会对网络信息的“及时性”产生影响。在选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假如缺乏系统性的构建,将会产生“青蛙效应”的传播现象。
5 网络思想政治对大学生网民思想政治“表层结构”影响的效果特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给网民带来“表层结构”教育的同时,也会对网民思想政治理念产生影响,具有及时性的感情冲动元素。它也包含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网民思想政治思维的影响效应。
大学生在学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其提供多元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以生产者的角色作用于网民的思维。实际上思想政治态度是体现出个人的思想政治价值内涵,它作为教育资源更是会产生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更是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特征,也会对其产生新式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学时,要注重相关网络资源的娱乐性,它是指通过网络化的包装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娱乐化信息处理,使其在教学中能够达到情感互动的教学效果。这也体现出网络资源教学的可消费性,能提升点击率,促进网络教育产业的发展。但需要注重其中可能会产生的娱乐心理依赖性,要进行相关的心理解析处理。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其网络思想政治产品的美化处理,要能够充分满足网民的审美价值观。它有着自由感特征的展示,并通过思想政治的思考权力、话语权力以及批判权力等方式展现出自由式体验思想政治教学的特点。在网络迁移式教学方式中,能够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和控制的双重性作用。
网民更热衷于实时热点问题,关注焦点信息。这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产生轰动性效果的内在保障,也能更深入地展示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采用先入为主的方式,让大学生用更高的热情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有效地让双方在此进程中达成良好的共识和认同。
综上所述,网络时代的来临,深刻地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网络“自由式”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体现出“表层结构”的教学特色。所以,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将“课堂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融合。
参考文献
[1] 唐亚阳,杨果.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探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关键词]《论道》 《新理学》 逻辑 重新讲 接着讲
[中图分类号]B8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9)04-0031-04
反映分析哲学重要特征的逻辑的引入,促成了中国哲学在现代的转型,形成了中国哲学研究的新范式――逻辑分析。这在金岳霖先生的《论道》和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著作中有鲜明的体现,前者可以说是重新讲的哲学,后者是接着中国哲学讲的哲学。而这两本哲学著作是中国现代时期的哲学代表作,与此同时有影响的哲人也无不运用了逻辑分析法。
一、《论道》、《新理学》用逻辑
作为哲学体系建构的工具,可以是逻辑的,也可以是其他,《论道》、《新理学》建构的工具就是逻辑的,而且是有意识地运用逻辑作为其表述思想的工具。
《论道》完全是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建构起来的,里面运用了下定义、划分、演绎推理等逻辑方法。从《论道》的整体框架看,尽管概念很多,但概念与概念之间衔接紧密,内涵丰富、清晰,环环相扣,条分缕析,是一部准确运用逻辑的著作。例如其第一章讲的是道、能、式是什么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章是从可能的现实来论证道、能、式。例如运用下定义的方法,《论道》说,“可能”指的是“可以有而不必有‘能’的‘架子’或‘样式”’;“现实”指的是“现是出现的现,……而‘实’就是不空。”例如下一段话就是运用假言推理的例子。“如果Matter-energy是一概念或共项或可以有定义的名词,它就是本文的可能,而不是本文的‘能’。如果它是本文的可能,也许就是本文的‘式’;如果是本文的‘式’,则Indestructibility of Matter-energy那一原则就不是本条这一句话了;……如果它是式,则那一原则不是自然律;如果那一原则是自然律,则它不是式。”在论证“逻辑是可能的必然的关联”时,运用的就是正确的三段论AAA式。金岳霖是这样论证的,“‘式’就是必然的关联。逻辑就是‘式’,逻辑也就是必然。”而“可能的关联有必然的关联”,即必然的关联是可能的关联,逻辑是必然的关联。所以逻辑是可能的关联。
在《新理学》里也是运用逻辑方法来论证的。冯友兰用“如果一则”推出“真际必有”,推出“大全”、“理”、“气”、“道体”等范畴。
二、《论道》、《新理学》讲逻辑
在中国古代哲学著作里,从来不把逻辑放入哲学体系中来讨论,《论道》、《新理学》则不然,在这两部哲学著作里,探讨了逻辑问题。
在《论道》里,金岳霖研究的逻辑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关于逻辑、逻辑系统与逻辑学的定义。金岳霖把逻辑、逻辑系统与逻辑学作了区分。他认为,逻辑与逻辑学不同,逻辑也不同于逻辑系统。逻辑是逻辑学的对象,没有不同的逻辑,逻辑是必然的理,逻辑是惟一的。逻辑“是必然”。逻辑学是“研究必然的学问”。“逻辑表示必然与必然之间的必然关联。”如PRQ中,PQ是必然,R是必然的关联,“逻辑底秩序本身是逻辑。”逻辑不包括传统与现代,而逻辑学分为传统逻辑学与数理逻辑学,逻辑学是以逻辑为研究对象,所以逻辑学可以不同。逻辑是惟一的,逻辑系统可以是多种的。用他的话说,“逻辑系统是逻辑的具体表现,逻辑系统的意义随逻辑系统而异。可是,系统虽多,而逻辑不二。”“逻辑无二,而逻辑系统不一。”这就是说,虽然逻辑学研究逻辑及不同的逻辑系统,但是逻辑不同于逻辑学、逻辑系统。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逻辑,逻辑系统是逻辑的系统,逻辑是一元的,逻辑学、逻辑系统是多元的;可能与必然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可能底关联有必然的关联,而必然的关联为逻辑”;逻辑学有传统与现代之分。
关于逻辑命题。金岳霖认为,“逻辑命题都是穷尽可能的必然命题。这样的命题对于事实毫无表示,所以它不能假,对于所有的可能都分别地承认之,所以它必真。”“逻辑命题不仅不能假,而且必然地真,它虽然不表示事实,然而它不能不有所表示。”
关于同一律思想。“同一律或者用(一)‘甲是甲’表示,或者用(二)‘如果X是甲,则X是甲’表示。”
关于归纳原则。在《论道》第7-12页专门论证归纳原则问题,强调归纳是由例子到一般的结论,可概括成“如果一则”的命题,进而分析前件所举正反例子对于归纳原则的真假关系问题,得出“归纳原则不会为所与所”的结论。
关于“式”的含义。在《论道》里,“式”有两层含义,其一,它是哲学范畴;其二,它包含逻辑的意义,而后者从属于前者。所以,逻辑也成为《论道》的哲学范畴。“式”是“析取的无所不包的可能”。“所谓可能是可以有而不必有‘能’的‘架子’或‘样式’。”所谓析取,金岳霖的解释是可以兼而不必兼的“或”,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相容析取意义相同。从式的定义看,式是无所不包的“‘能’的‘架子’或‘样式”’。“逻辑就是‘式’,也就是必然。逻辑既是可能底必然的关联,当然也就是任何事实底最高(或最低)限度。逻辑学就是研究式的学问,或研究必然的学问。”式是“逻辑底泉源,可是它不限于任何一逻辑系统。……我觉得逻辑底积极意义就是表示‘能’之不能逃式。……一逻辑系统,不过是以一种方法表示‘能’之不能逃此‘式’。”他论及了式与逻辑的关系。他说,“所谓‘唯一逻辑’的逻辑也就是这里的‘式’。我们表示‘式’的方法可以不一,而‘式’无二。……逻辑无二,而逻辑系统不一;前者是说“式”无二,后者是说表示式的方法不一。从中可以看出,金岳霖的“逻辑是式”命题中式的内涵不同于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里所讲的式,维特根斯坦将式纳入命题函项中,把式视之为命题函项中常项。他规定了式的定义。“式是各个命题能相互共有的”,“式预先假定它可能在其中出现的一切命题的形式,这是一类命题共同的特征。”“因此,式由它表示特征的那些命题的一般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在这个形式中式是常项(constant),而其余一切是变项(variable)。”也不同于普通逻辑中的“式”。金岳霖的“式”是必然,维特根斯坦的“式”是逻辑常项,普通逻辑的“式”是推理的有效式和非必然的式。
在《新理学》里,冯友兰探讨了以下的一些逻辑问题。
传统逻辑中性质命题的主项存在问题,提出现代逻辑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如冯友兰将“凡人皆有死”表述为:“对于所有的甲,如果甲是人,甲是有死的”这一谓词形式,来考虑逻辑学的形式化问题。将“凡人皆有死,甲是人,甲有死”用谓词逻辑理解为:“若果凡人皆有死,若果甲是人,则甲必是有死的”。这一推理可表述为:对于任何人而言,如果其为人,则有死;甲是人,所以甲有死。
否定归纳逻辑在哲学研究中的作用。由于哲学研究的是“真正义理命题”,“用归纳法所得之结论,
不能是必然底命题,而真正义理命题,是必然底,所以真正义理命题,不是用归纳法所能得到者。”归纳法仅仅适用于“寻义理”、知识之获得。
明确“涵蕴”范畴与逻辑常项的关系。哲学是“对于不可思议者之思议、对于不可言说者之言说”的纯思的学问,是对于“真际”形式的有所肯定,“真际”不同于实际,“实际的事物涵蕴实际;实际涵蕴真际。所谓涵蕴,即‘如果一则’之关系。”
哲学与逻辑。从其对哲学的理解上看,冯友兰认为哲学的观念是逻辑的;逻辑是有较新哲学的理由之一。他把理学称为哲学的哲学,是说理之学。所谓说理靠的是人的思与辩,“思之活动,为对于经验,作理智分析、总括及解释。”“解释”分为对于命题的内涵和外延的解释两种,哲学是说出或写出的道理,这说出或写出的道理就是辩,之所以得到此道理,是由于思。哲学虽然以实际的事物或以实际(自然)开始,哲学的形成靠经验,“但哲学对于实际,并无所主张,无所肯定或甚少主张,甚少肯定。”哲学本身只对真际肯定,哲学的观念、命题及推论多是形式的、逻辑的,不是事实的、经验的,作为形上学永远有其存在之价值,世界上没有全新的哲学,只有较新的哲学。第一,言语问题,言语会随着时代物质的环境或其他方面的知识的改变而改变,就会出现“全新底哲学家”。第二,经验问题,经验改变,我们据改变的经验对真际能够产生新见。第三,逻辑问题,人对于思之能力的训练可以进步。逻辑是训练人之思之能力的主要学问。由于今人对逻辑的研究比古人进步,所以对思之能力的训练当然优于古人,“用训练较精底思之能力,则古人所见不到者,今人可以见到,古人所有观念之不清楚者,今人可使之清楚。”由此可以看出,他把逻辑作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内容。
三、“重新讲”与“接着讲”
运用逻辑分析法,使哲学逻辑化,由此达到哲学思想的明晰性和确定性,这是中国现代哲学不同于传统哲学的明显特征。《论道》和《新理学》如此,中国现代时期大部分哲学家的著作也是如此。如谢幼伟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中就说:“然此书系统之完整,说理之圆融,思想之深入而谨严,已非宋明理学家之著作可比。……尝谓学问之道,非于逻辑先有训练不可,否则,纵有所见,而表达为语言文字时,必难完整而有系统。过去中国学问之大病,即在缺少逻辑训练,因而甚少系统完整之著述。其有例外,则必曾用力释典,今观熊著《新唯识论》,益觉所见为不谬也。”它充分说明逻辑分析法的影响。我们完全可以说《论道》是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重新写的著作,《新理学》是接着写的著作。
说是“重新讲”的著作,因为在《论道》里根本找不到中国传统哲学的痕迹,“道、情、性、势、理”等范畴是借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而已,有其名而无其实。就拿“道”来说吧,在《论道》里,“道”是“式一能”,如上,“式”是必然的关联,逻辑是式,研究“式”的学问就是逻辑学;“能”是“在经验中抓住了它,在所谓‘形而上’学底范围之内,它也就逃不出去。”经验是“有推论有想象的经验。”“‘式’与‘能’虽然可以分别地讨论,却不可分开地‘是’道。道是二者之‘合’,不单独地是‘式’,也不单独地是‘能’。”对于“式”与“能”范畴,金岳霖认为,“朱子的‘理’与‘气’,我不敢说就是这里的‘式’与‘能’,亚里士多德底‘形’与‘质’我也不敢说就是这里的‘式’与‘能’。
‘理不能无气,气不能无理’或‘形不能无质,质不能无形’是(似)乎是常常遇着的思想,可是,我个人总感觉不到这思想底必然,尤其是‘理不能无气,形不能无质’底那一方面。若把‘气’与‘质’当作经验中的‘东西’,这两句话是(似)乎是真的,可是,它虽然是真的,而它们是(似)乎不是必然的。至少在我个人看来,经验的‘东西’无所谓必然,而‘理’与‘形’很可以没有这些‘东西’。我这里的‘式’与‘能’,在我个人,的确是不能分离的,而它们之不能分离,在我看来,的确是必然的。”金岳霖意识到《论道》之“道”与中国思想中“道”的不同,因情感因素,犯了“旧瓶装新酒”的错误。“我深知道我这本书有旧瓶装新酒底毛病,尤其是所谓无极、太极、几、数、理势、情、性、体、用。其所以明知而故犯之者就是因为我要把一部分对于这些名词的情感转移到这本书一部分的概念上去。”这就是我们说《论道》是用西方分析哲学的逻辑分析特征重新写的哲学著作。
《新理学》是用分析哲学中的逻辑分析方法来解读中国哲学的概念和观念的。如《新理学》第一章讲的是“实际与真际、类、全、理、形上形下、太极、‘物物有一太极’、‘理一分殊”’等内容。冯友兰是在论及中国传统哲学中如何理解这些概念和命题的基础上,用逻辑方法来进行分析,论述自己的观点。我们看他是如何用逻辑来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的。在解释庄子的“大一”和“小一”时,他讲,“大一、小一是两个纯粹哲学底观念,因为它完全是逻辑的。《庄子・秋水》对于此点,有很好底辩论。……大一、小一,皆之对于真际有所肯定。大全或宇宙可以为大一者,因大全或宇宙亦是逻辑底观念,照定义它是至大无外底。若指定什么是小一,则即为对于实际有所肯定,其命题是经验的,其真假总是可疑问底。”就“理一分殊”的诠释,他认为宋儒的“理一分殊”说及朱熹这种观念中的“理一”指的是实际问题,“是就形下方面说的,是对于实际有所肯定者。”不是一类事物所依照之理。“此是我们所说之理一分殊。此理一分殊之说,是就逻辑方面说,只对于真际有所肯定。此说并不涵蕴实际底事物中间有内部底关联,所以对于实际无所肯定。”这就是他接着中国哲学讲的哲学。即他先讲中国哲学怎么讲,然后从逻辑角度讲自己的思想。由此看出冯友兰对逻辑方法的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