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进出口贸易内涵

进出口贸易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进出口贸易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进出口贸易内涵

进出口贸易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林产品 进出口贸易 风险 机制

林产品是社会商品的一种,主要包括以森林资源为基础生产的木材,还有以木材为原料的各种产品,例如锯木、原木、各种木质的半成品或者成品,木质人造板、木浆等,除此外还有各种纸和纸制品、林化产品。林产品进出口贸易是林产品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的总称,是指将本国生产、加工的林产品运往本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进行销售或者从国外输入林产品在自己国家进行销售的交易行为。本文研究重点就是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这种交易行为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并提出规避的办法。

一、国际贸易风险的内涵

国际贸易风险是指在国际贸易过程中,与贸易有关的某些因素在一定时间内发生令人无法预料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国家贸易主体在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之间、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发生差异,带来了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国际贸易风险就是在贸易活动中可能发生在各个环节的不利因素,增加了贸易结果的不确定性,影响贸易利益的获得。简单说来,国际贸易风险的内涵有以下几点:

1.针对未来将要发生的贸易活动;

2.预测的是贸易活动发生的结果与预期的差异;

3.风险重点是在整个进出口贸易活动中发生不利的可能性,风险值公式为f=(v,t.h)其中,v表示风险发生的概率;t表示风险可能带来的危害的等级;h表示风险及时防范的可能性。

二、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现状

受世界和我国经济与金融环境的影响,我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面临着十分复杂的环境。国内经济增长缺乏劲头,国内供大于求;而国外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较多,阻碍进出口的顺利进行。2011年我国与欧美国家在林产品贸易上处于下滑趋势,处于贸易逆差。中国的林产品贸易面临原料进口的价格上涨迅速,价格成本压力增大,此外受人民币汇率增值的影响,我国的许多林产品相关的外贸企业面临着经营危机,特别是中小外贸企业面临的挑战更大。因此我国的林产品的进出口贸易还存在一些不稳定的风险性因素,需要认真研究对待。

1.林产品贸易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风险预警机制是保障林产品进出口贸易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可以预测可能发生的风险并给出警告,最大限度的捍卫林产品企业的利益。但是在我国这样的风险预警机制还不够健全,主要缺陷是不稳定,效率低,未建立起全面科学规范的风险预警体系,不能发挥真正的预警作用。不少林产品贸易企业没有严格按照对外经营活动的程序与规定进行交易活动,容易产生外贸风险,而如果预警机制不健全的话,风险损失不可估计。

2.林产品贸易企业缺乏风险内控的意识。贸易风险的内部控制非常重要,但是一直以来我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企业都没有对风险引起足够的重视,风险内部控制意识淡薄。风险发现和内部控制都是由人决定的,若是林产品贸易企业中的领导者没有这种风险自觉意识,没有长远的风险远光,不能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那么该企业就无法在激烈的林产品进出口贸易市场上站稳脚跟。

3.林产品贸易主体抗风险能力弱。我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企业还没有培养出足够强的抗风险能力,具体表现在两点:(1)企业管理人员没有形成风险管理的观念和意识,风险管理缺乏主动性。(2)企业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比较低,难以承担林产品风险管理的重负。

4.林产品贸易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关于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的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完整与系统,存在一些漏洞,比如立法跟不上实际林产品贸易发展的现状,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没有建立起专业的林业风险管理结构,让林产品企业风险管理缺乏组织保障;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科学的林产品风险管理机制,在风险预测、风险抵抗等内容上都缺乏可操作性。

三、应对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的建议

1. 防范法律法规与政策带来的国家风险。加大行业组织和企业自身的力量,大力拓展林产品出口的市场,对原材料的获取进行严格控制,提高应对贸场中风险的能力,从而降低或者防范法律法规和政策带来的贸易风险。

我们要加强国内人工林的培育,不断提高国内人工林的规模与质量,大力开拓国内的林产品市场,建立起完善的国内林产品市场体系;要走出去,面对复杂的国外林产品贸易环境,要大胆参与国际森林资源的生产和分配,培育国外林产品市场,这方面就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与领导,政府要带领国家企业实施海外开拓战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解决国内需求。

在竞争优势上,逐渐摒弃以价格低廉为主的竞争力,要建立新的技术优势,要重新建立自己的林产品名牌,建立多种渠道的销售模式,以此不断增强竞争力。要加快技术的进步,要增大技术在林产品中的比重,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以此促进林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在林产品经营的规模上,可以依靠政府职能,设立一定的产业规模标准作为产业进入壁垒,促进林产品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面对风险时,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要反对不合理的技术壁垒;要落实对林业企业森林认证的要求。

2.应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人民币汇率波动是影响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的非常关键的因素,特别是近年来人民币升值问题,对林产品的出口贸易造成很大压力。为此,林产品外贸企业必须将人民币波动的汇率风险纳入风险预警和风险管理机制。本文主要选出两点内容给予建议:

(1)选择有利的计价货币及订立保值条款。这个主要是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企业初步签订林产品合同时需要注意的,首先是选择有利的计价货币,出口企业尽量选用硬货币进行计价,因此它不会贬值,未来只有升值的潜力;进口企业尽量选择软货币进行计价,因为它汇率不会上涨,未来会有贬值趋势,不会提高进口成本。其次要订立货币保值的合同条款,以抵御或转嫁出口商不能选用硬货币、进口商不能选用软货币的风险。

(2)合理选择结算手段。这是在履行林产品进出库贸易合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首先企业出口时在报价时要充分考虑汇款变动的风险,选择按固定换汇成本结算的方式;其次当计价的货币汇率走低时,进口企业可以选择提出交货时间后延或提出延期付款,以规避汇率风险损失。

(3)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灵活的利用金融工具可以应对汇率风险:①利用贸易融资提前办理结汇,现在通用的主要贸易融资方式有押汇、贴现与福费廷。②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外汇保值,锁定汇率,例如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权、外汇掉期等。

3. 价格风险的应对策略。主要有两种办法:利用合同中的价格条款,利用林产品其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前者主要是防范价格风险,合同定价方法主要有固定作价法,非固定作价法、制定价格调整条款;后者主要是规避和转移风险,只要规范合理的利用期货市场,局可以减少价格风险带来的损失。

4. 结算风险应对策略。(1)严格调查贸易对手的信用。对贸易对手的资信调查是企业进行国际贸易活动的首要任务,因为客户信用不良是所有结算风险的直接原因。要严格的调查企业的信用记录、经济实力、支付能力等,还要调查对手的国内经济政治环境,是否会对贸易的结算造成影响。

(2)采用合理的结算方式。各种结算方式风险由低到高分别是信用证、托收、汇付。在信用证结算方式下,进口商注重的是货物的质量,出口商注重能否收到货款,银行注重的是双方是否符合业务的要求,其他两种结算方式,只是注重对方的信誉。

(3)完善出口保险制度。完善出口保险制度我们应当做到:首先,我国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经济上给予帮助,保险规模应当逐渐扩大。其次,提高资信调查能力,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最后,建立出口信用保险的法律法规,学习国外先进的保险经验。

四、结语

本文主要是分析我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活动中存在的风险问题,风险管理的现状,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希望对林产品进出口贸易企业更好的防范、规避与转移风险有所裨益。林产品外贸企业要认真分析国内外的经济与金融环境,针对可能存在的国家风险、汇率风险、价格风险、结算风险,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风险警惕意识,采取多种有利措施规避和化解各种进出口贸易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取得更加长远的、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倩,田禾,罗信坚.前三季林产品贸易逆差增大.中国绿色时报,2011-12-1.

进出口贸易内涵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进出口贸易;变动;影响;策略

引言

汇率作为两个国家两种货币相互的比价或者交换比率,对促进一国经济内外均衡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调节国家经济关系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汇率变动一方面会使得国内外商品、劳务相对价格发生转变,一方面会使得一国贸易收支发生转变,进一步对该国经济增长构成举足轻重的影响[1]。由此可见,就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展开研究,不仅牵涉到我国对外贸易的有序健康发展,还涉及到我国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深入开展,还关乎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与各个国家互惠互利的国际贸易经济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人民币汇率与进出口贸易概述

汇率指的是两个国家两种货币相互的比价或者交换比率,可用公式表示,即汇率=A国家货币/B国家货币、汇率=B国家货币/A国家货币。国际经贸往来受汇率很大程度影响:①汇率属于外汇买卖重要这算指标,倘若不存在汇率,交易便难以进行;②汇率为各个国家不同货币价格相互间搭建起连接桥梁,通过汇率能够将以本国货币代表的国内商品、劳务价格变换成对应国家货币代表的价格;③汇率可作用于调节自身国家经济,经对其展开适时的调节可促进对应时期经济目标得以实现。进出口贸易,又可称作对外贸易、国外贸易,指的是两个国家、地区相互的商品、劳务交换。该贸易方式通常包括进口贸易、出口贸易两个部分。对运进商品、劳务的国家、地区而言,即属于进口贸易;对运出商品、劳务的国家、地区而言,即属于出口贸易[2]。进出口贸易包括一系列统计指标,好比国际贸易条件、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依存度及进出口贸易方式等。为了实现人民币变动对对外贸易起到长期正面影响作用,就应当确保我国产业成熟,外国需求大,人力技术供给等要求,以此进一步积极促进进出口贸易发展。如图1所示,反映了汇率与进出口贸易、外汇储备的转变状况。

2.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2.1对进出口贸易收支的影响

自21世纪以来,我国人民币进入到一个快速升值的时期,进口额、贸易收支提升,但出口增长率却逐年降低,进口增长率经小程度提升后又呈下降趋势。人民币逐步升值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出口商品价格,进而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优势被降低;于此伴随人民币升值幅度的提升,国内价格水平将逐步提高,而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原料多是来源于国内,如此便会提升产品生产成本,再加上受货币幻觉效应影响,劳动者对薪酬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提升了劳动力成本。价格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势必会对企业出口积极性构成一定程度打击,对产品出口形成影响。换一个角度而言,相较于先进国家,我国出口商品缺乏一定的技术含量,出口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大部分核心技术均源自国外,在外部市场竞争优势上多体现在价格优势方面;再加上国内需求缺失,生产产品大多用于出口,有着较高的外贸依存度,伴随我国出口增长率的逐步降低,与进口增长率相互差距将不断缩近,贸易顺差逐步降低。在我国外汇储备逐步提升、人民币升值压力剧增的背景下,我国相关部门影响自根源上对人民币升值压力予以缓解,调节好人民币升值速度,促进人民币汇率波动平稳。

2.2对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变动在不同时期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果形成了不同的影响,总体而言人民币升值使得我国贸易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人民币贬值使得出口贸易品价格下降,使国内劳动力资源出口优势代替了过去比较优势,进一步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形成了正面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不断由过去资源密集型转化成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人民币升值造成进口原料价格降低,要获取更多进口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变得更为有利,工业制成品逐步转变成我国出口的主导产品。短时间之内,受国内仍旧存在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影响,使得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获利水平构成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然而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缺乏足够的技术含量,产品并非不可替代;长时间而言,人民币升值势必会导致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获利水平逐步降低。对比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来说,人民币升值缩减了进口设备、原料成本,且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需求弹性不高,比较劳动性密集产品有着更高的获利水平。资源流动以利润为导向,基于此,大量的资本、技术会朝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流去,使得我国要加大力度去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3]。于此在产品生产期间,对先进技术、设备展开有效的使用,能够促进我国劳动力技术含量的提升,进一步改善我国全面技术水平。再者,人民币升值使得我国企业面临更加白热化的市场竞争,跟不上发展步伐的企业被剔除,改善我国整体企业质量。

总体而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应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策略

在调节我国与相关贸易伙伴国和谐贸易关系方面,人民币实际汇率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具体到缓解我国与美国、日本及欧盟相互贸易失衡问题上,不能单纯将希望寄托于人民币大幅升值上。不仅要求我国全力对自身经济结构展开调整,促进产业、消费升级,扩大国内需求;还要求欧美国家要积极制定自身出口政策,促进其对华出口可伴随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经济结构调节而快速增长。

3.1宏观策略

3.1.1转变发展战略,转向内需型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应当更好地借助全球化产生的相关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利好因素,体现比较优势,加快国内发展。我国国土面积十分广袤,各地区相互发展水平、要素构造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为提升国内区域分工力度获取比较利益创造了有利前提。提升国内区域分工力度一方面能够缩减国内市场不良竞争,一方面能够降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程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改革受民营经济发展很大程度影响[4]。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在当前急速发展阶段,有着极大的投资和消费市场规模、潜力。

此外,自我国商品结构而言,我国有着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份额高的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急速发展,然而缺乏一定的知识、技术含量,针对一些高科技技术产品仍旧是以进口为主;服务贸易所占份额仍旧较低,新兴服务业仍旧缺乏显著出口竞争力。自我国贸易商品结构而言,我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面临较小的外国市场需求弹性,且国际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进口的高科技技术产品则面临较高国内需求弹性,该贸易结构特征对我国对外贸易改进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出口依存度在产品方面的失衡造成部分产品发展面临风险升高,出口依存度高尤其集中呈现于部分产品上,好比纺织服装产品出口依存度达到52.3%,致使该产业对国际市场存在极高的依赖性,倘若引发反倾销,对国内对应产业发展、人员就业便会引发极大影响。鉴于此,我国要全力提升商品中工业制成品占比,提升出口产品供给弹性,并提升先进技术引入、产品研发力度,进一步提升出口商品技术含量。

3.1.2财政、货币、汇率政策结合

自现阶段人民币面临升值的问题,应当采取财政、货币、汇率政策结合手段予以应对,具体采取以下策略:

I.调节出口退税率,降低对高能耗低附加值相关商品出口补贴。现阶段,我国平均出口退税率超过12.0%,鉴于巨大的财政压力,可适当借助外汇储备提升拖欠款偿还速度,进一步改善企业资金周转率,缓解财政压力。经下调税率会造成我国出口增长速度放缓,经常项目余额缩减,最终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II.提升对短期资本流动管制力度。在人民币不断升值背景下,为了降低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应当对类似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大中型规模跨国集团世界资金调拨及金融机构所持海外资产等进行一步步放宽,给予国内企业、公众用汇更多的权利[5]。建议推行差别准备金机制,一定程度地对新增非居民人民币存款准备金要求予以提升,进一步缩减银行向新增非居民人民币存款支付的利率。

III.缩减人民币存款利率,提升贷款利率。自存款利率出发,将人民币收益率降至低于以外国家货币收益率,进一步有效防止过多“热钱”流入我国市场,缓解来源于资本项目盈余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同时,可提升贷款利率,以提升出口企业成本,进一步减缓出口增长,缓解来源于经常项目盈余的人民币升值压力[6]。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应当严格对投机性“热钱”进行杜绝,促进我国汇率制度、宏观经济有序平稳运行、发展。

3.1.3降低进出口贸易依赖

现阶段我国对外出口区域结构存在严重失衡问题,出口大多集中于少部分国家,提升对此部分国家的依赖程度,进一步造成我国早全球经济发展中身处被动位置。再加上,我国贸易收支顺差对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美国,而与一些非洲大陆、拉美等国家则存在很低的进出口贸易额及经贸往来。鉴于此,自对外贸易区域结构而言,我国应当提升对非洲、拉美等地区关注度,扩展发展中国家市场,一定程度缩减对美国、日本及欧洲等地区贸易市场依赖程度,进一步缩减与此部分国家产生的贸易摩擦,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及升值所对我国进出口贸易造成的影响[7]。

3.2微观策略

汇率风险对于进出口企业而言是属于其需要正面面对的问题,尤其在人民币汇率变动频繁期间汇率风险问题表现的更加重要。

3.2.1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企业应当提升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全面更新市场经营机制,尽可能提升自身出口产品市场竞争力度。汇率机制改革之后,倘若出口企业无法扭转过去科学技术含量过低、出口价过低、附加值过低的状况,将使得企业在外部市场中多占的份额越来越低。鉴于此,企业应当自自身品牌、管理及技术开拓创新角度出发,提升产品科学技术含量、附加值,自根本上在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地位。另一方面,企业还应当充分挖掘自身潜在价值,调节产品成本,促使企业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为省去尽可能不必要的开支,一些企业可考虑自强化自身内部管理角度出发,全面发挥内在潜能,控制能耗,尽可能缩减原材料购入环节,缩减采购陈本,改善企业生产效率[8]。

3.2.2实行差异化与品牌化道路

当前,我国诸多企业对构筑自身企业长远品牌规划还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在现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国内企业势必会面临来自国际品牌的严峻的挑战。出口企业应当全力改善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强化出口产品品牌内涵、设计水平,构建产品品牌形象,迈出高端名牌脚步[9]。唯有如此方可防止国际上屡屡实行的特保、反倾销等策略对我国企业构成的影响。

3.2.3改善规避汇率风险策略

出口企业应当提升对规避汇率风险重要性认识,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改善规避汇率风险策略,包括:有效利用起汇率避险手段,对现有的外汇予以第一时间结算;使用不同币种开展各式各样业务;提升与金融机构合作力度,借助金融机构提供的相关产品与服务,好比外汇期权产品、外汇期货产品及信息咨询财务顾问服务等,有效开展好汇率风险规避工作。现阶段,我国企业能够采取的汇率规避手段主要包括人民币远期外汇交易、掉期交易、外汇期权、出口押汇以及外汇期货交易等。出口企业要对此部分业务功能属性展开全方位认识,结合企业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及预期回报率,对对应的汇率规避手段展开选取,注重选取适宜的交易时机,经外汇投资对保值增值提供全力保障[10]。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汇率作为两个国家两种货币相互的比价或者交换比率,对促进一国经济内外均衡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调节国家经济关系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专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汇率变动与进出口贸易的界定,全 面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自宏观角度出发“转变发展战略,转向内需型”、“财政、货币、汇率政策结合”、“降低进出口贸易依赖”等,自微观角度出发“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实行差异化与品牌化道路”、“改善规避汇率风险”等,积极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有序健康发展,促进我国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深入开展,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与各个国家互惠互利的国际贸易和谐经济关系。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参考文献:

[1] 崔百胜. 基于Pair CopuIa-GARCH-t的人民币汇率波动实证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32-43.

[2] 高伟刚,蓝天. 人民币实际汇率及其波动对中美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和VEC模型的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3,(02):59-61.

[3] 王广龙,何平,马弘,李求实.中国大陆进出口行业汇率弹性及其受资本密集度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2(06):865-868.

[4] 王相宁,徐晨鹏.出口企业计价货币选择研究――从固定价格和生产要素部分进口的角度[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3(06):438-443.

[5] Chen-yuan Tung,Guo-chen Wang,Jason Yeh. Renminbi Internationalization:Progress,Prospect and Comparison[J]. China & World Economy,2012,(05):63-82.

[6] 冯涛,魏金明.国际贸易中计价货币选择的决定因素研究――基于微观视角的局部均衡分析[J]. 世界经济研究,2011,(02):20-26.

[7] Josip Tica,Petra Posedel.Threshold Model of the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Effect:The Case of Croatia[J]. Eastern European Economics,2009,(11-12):43-59.

[8] 周先平,李标,冀志斌.人民币计价结算背景下汇率制度选择研究――基于汇率变动时变传递效应的视角[J].国际金融研究,2013,(03):79-87.

进出口贸易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加工贸易;贸易平衡;出口转内销;弹性调节机制

正确认识和处理进出口贸易失衡,已经成为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人民币升值及各国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与措施的多重因素影响下,我国加工贸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市场急剧萎缩,很多企业不敢接单或无单可接,为了缓解出口压力,一些加工贸易企业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如何处理内销与外销的关系,本文提出笔者的思考。

一、加工贸易失衡的数据分析

一国长期的贸易顺差,必然会遭受他国的贸易报复。从一国进出口贸易发展来看,贸易平衡应该是长期发展的趋势,也是最好的选择。那么,我国目前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只有认清这个问题,才能尽量减少顺差,规避他国的报复行为,减少贸易摩擦,使我国进出口贸易趋于平衡、健康发展。

引起我国贸易顺差的原因很多,我们主要从贸易方式的角度出发,通过对2005--2009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分析,找出其中的原因(见表-1)。

从表-1数据可知,2005—200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延续长期贸易顺差的态势,且贸易顺差的额度都较大。其中,一般贸易成为进出口贸易顺差的来源之一(2009年除外),但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且加工贸易的贸易顺差呈递增态势。

按照通常的理解,既然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而非一般贸易,作为进出口贸易的主要贸易方式,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应该大于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从表-2数据可知,2005--2007年,加工贸易确实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第一大贸易方式,但2008--2009年一般贸易成为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第一大贸易方式。2005--2009年,加工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一般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到2009年,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在进出口贸易总值中占比为48.2%,加工贸易占比为41.2%。

从直接数据来看,这种进出口主要贸易方式的转变和贸易顺差的来源是相悖的。因为,一方面,贸易顺差一直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且呈递增态势;另一方面,加工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确呈递减态势。这种相反的变动趋势告诉我们,虽然加工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为了减少贸易摩擦,促使贸易趋于平衡,我们需要重点调整的是加工贸易而不是一般贸易。因此,处理好加工贸易的进口与出口,适当地将加工贸易外销的部分份额转向国内市场,减少加工贸易顺差,是我国减少贸易顺差,实现长期贸易平衡的关键。否则,虽然人民币存在升值的预期,但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依旧,会招致更多的贸易摩擦。

二、加工贸易顺差的原因分析

既然加工贸易顺差是我国贸易顺差的最主要来源,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加工贸易的大量顺差,为什么一般贸易不是造成我国贸易顺差的最主要原因?只有认清造成加工贸易顺差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贸易顺差,促进贸易平衡。

(一)从加工贸易内涵的角度

对加工贸易内涵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是把加工贸易理解为国际生产分工的一种实现形式,主要反映的是全球生产分工协作关系;另一种理解为一种特殊的贸易方式,即国家对进口料件加工采取海关保税监管的贸易方式,是政府部门操作层面上的保税监管加工贸易。本文所称加工贸易为第二种解释,加工贸易俗称“两头在外”贸易,即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材料、辅助材料等全部或部分从境外进口,在境内加工装配后,成品销往境外的贸易。

从海关监管层面上看,加工贸易主要表现为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加工贸易又称为保税加工,加工贸易货物通常称为加工贸易保税货物。但加工贸易保税货物又不完全等同于加工贸易货物,加工贸易货物只有经过海关批准备案才能保税进口,经海关批准准予保税进口的加工贸易货物才是保税加工货物。也就是说,加工贸易合同项下所进口的货物不全是保税的,只有海关批准才给予保税待遇。由于海关给予暂时免纳关税的待遇,减轻了加工贸易企业的资金压力,加上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导致大量外资涌入,加工贸易企业数量增多,加工贸易规模逐年增大,加工贸易呈现顺差。

(二)从加工贸易实质的角度

加工贸易顺差的直接表现: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从表-3数据可知,2005--2009年间,每年加工贸易出口总值都大于加工贸易进口总值,且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增速明显快于加工贸易进口总值的增速。

我们可以从加工贸易的实质角度加以解释。传统加工贸易是一种典型的“两头在外”的贸易,加工贸易企业从境外进口料件,在境内保税加工后返销境外。由于在境内加工生产,加工生产过程必然凝聚了物化劳动,导致加工成品出口价格必然高于加工料件进口价格。另外,加工贸易进口料件递增,导致加工贸易进口总值增加,进口总值增加又必然造成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增加。于是,规模的扩大和成品价格高于料件价格导致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

(三)从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角度

近几年,我国政府出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思考,对加工贸易政策进行了相应调整,目的在于“限制”和“发展”。“限制”主要体现在提高加工贸易的门槛,通过加工贸易商品和企业分类管理来实现,限制“两高一资”产品、低附加值产品的加工生产:“发展”主要通过鼓励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引导加工贸易健康有序发展。

1 产业结构升级因素。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发展壮大之根源在于劳动力成本优势。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人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优势相对于周边发展中国家正在逐渐丧失,以工资来衡量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已经不具有比较优势。因此,那些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的生产成本不断升高,出口成本优势降低,在整个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比如鞋业、玩具业等。从近几年国家对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来看,政策倾向从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两高一资”产业转向高附加、高科技含量的产业,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加强科技研发与创新,政府也出台了对于高新技术加工贸易的鼓励措施。在政策

调整的影响下,加工贸易进口的料件主要为资源性商品和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出口的则主要表现为工业制成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出口产品附加值高于加工贸易进口产品附加值,于是造成加工贸易顺差。

2 产业链条延伸因素。对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比喻现在已不那么合适,传统的“两头在外”要么出口创汇少、生产工艺简单,要么对外贸易依存度高、缺乏核心竞争力,尤其是来料加工,在只赚取加工劳务费的同时,反而招致大量的贸易摩擦。虽然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本土企业参与较少,但加工贸易本土化程度在不断提高,本土加工贸易企业正逐步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能力和产业的配套能力,加工贸易产业链条逐步延伸。一方面,改变了过去那种“大进”的方式,在国内采购料件的比重逐渐增大,延长了加工贸易产业链条,带动了上游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另一方面,改变了过去那种“大出”的方式,向深加工、精加工延伸,允许企业开展外发加工、深加工结转,在外发加工税收优惠上给予支持。通过这种“大进大出”的转变,带动了整个加工贸易产业链条,使整个产业逐步形成积聚效应。这些举措,增加了国产料件的加工投人,减少了进口料件的数量,降低了加工贸易进口总值,提高了加工贸易产品出口的附加值,增加了加工贸易出口总值。

(四)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角度

从2005年7月1日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呈升值态势,这种趋势将持续。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下,以美元计价的进口初级产品成本降低,导致进口数量增加。而这些初级产品以料件的形式用于加工生产,转化为成品出口,人民币汇率升值不会过多影响成品出口,因为进口的料件作为贸易性投人品投入加工生产,人民币升值已经自动反映在成品的生产成本上。但是,投入生产的国产原料由于人民币升值,以美元表示的成品出口成本增加,价格上升。因此,人民币升值使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

人民币升值还有利于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扩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贸易性产品的出口,也导致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

三、利用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促进贸易平衡

通过对加工贸易顺差原因的分析,我们进一步明确,

转贴于 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加工贸易政策调整,适当增加加工贸易进口,减少加工贸易出口,才能有助于减少加工贸易顺差,实现贸易平衡发展。由于加工贸易进口总值长期大规模小于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因此,我们把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研究重点放在减少加工贸易出口总值上。

(一)适时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限制类商品目录

通过加工贸易禁止类、限制类商品目录的调整,一方面,将以往部分允许类商品纳入限制类商品目录管理,将以往部分限制类商品纳入禁止类商品目录管理。通过该目录的调整,将那些大量出口,在加工贸易顺差中占有重要比重,但又属于国家禁止、限制发展的产业纳入该目录之中,从而减少加工贸易出口总值,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另一方面,通过目录调整,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开展高科技含量的加工贸易产业发展,将附加值较高的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对象。这样,通过增加加工贸易进口总值的方式,减少加工贸易顺差。

(二)进一步调整出口退税率

出口退税制度是为鼓励出口创汇、增强企业出口竞争力而产生的,在加工贸易顺差的情况下,对加工出口产品从国内采购的料件给予退税,会影响出口产品的价格。因此,应适时调整出口退税率,调整出口退税的商品范围和退税比例。

(三)调整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管理

通过台账的“实转”、“半实转”、“空转”、“不转”,结合区域差别待遇、企业类别差别待遇,对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的调整,可以灵活地控制加工贸易企业交纳的税款保证金,增加或减轻加工贸易企业的资金压力,从而调整加工贸易的进口和出口。

(四)调整部分加工贸易优惠政策

现行加工贸易政策是建立在“超国民”待遇原则的基础之上的,是改革开放增加外汇储备的产物,优惠政策导致加工贸易的迅速扩张,导致加工贸易顺差的规模逐渐增大。在加工贸易长期顺差的情况下,应适时调整部分加工贸易优惠措施,真正体现“国民”待遇,减少加工贸易顺差。

(五)建立健全加工贸易产业退出机制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阶段保护论告诉我们,当一国产业处于发展初期且具有发展潜力时,政府应当予以保护,当该产业发展壮大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产业竞争力或达到一定保护期限时,政府就应当减少或放弃对该产业的保护。借用阶段保护论的观点,我国应该将加工贸易作为一种阶段性的贸易形式,在当前加工贸易长期顺差的情况下,出于减少加工贸易顺差的目的,对那些已经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应该结束或减少对其让利幅度;对那些依然需要政策呵护发展的加工贸易产业继续实施保护,以提高加工贸易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加工贸易向贸易平衡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就是应当逐步建立健全加工贸易的产业退出机制,将加工贸易转为一般贸易,从而在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同时,促进加工贸易趋于平衡。

加工贸易产业退出机制的实质是基于一定时期我国进出口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加工贸易产业的不同特点和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区别地采取不同优惠政策,直至取消优惠,引导加丁贸易的转型升级,适时将加工贸易转为一般贸易的行为机制。

1 建立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实施机制。现行国家的政策虽然作了相应的规定,将加工贸易产业(商品)进行分类管理,结合商品的税目进行细分,适时动态调整相关目录,明确哪些是鼓励发展的产业,哪些是限制发展的产业,哪些是禁止发展的产业。但相关政策调整后,企业往往不能第一时间知道该政策,有时对相关政策理解也存在着偏差,这就要求政策调整应配套相应的调整实施机制,明确谁通知、谁解释、谁服务,让企业能第一时间掌握政策发展方向,调整企业生产。

2 建立加工贸易产业评价体系。除了对加工贸易产业进行细分评价外,还要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加工贸易能力与水平进行评价,对我国外贸政策和外贸环境进行评价。运用该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后,找出该加工贸易产业退出的“临界点”,当达到并超过该“临界点”时,表示该产业已经具备足够的国际竞争力,可以转为一般贸易。

3 参照国际惯例,可以给予加工贸易产业一定的“过渡期”。当该产业达到“临界点”后,给相应企业预留一定的时间,让企业考虑如何将该产业与企业自身发展、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相结合,给企业技术创新或产业转型提供足够的时间,顺利实现产业退出。在建立加工贸易产业退出机制基础上,我们还 要考虑,加工贸易产业退出机制的建立与减少加工贸易顺差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建立相关模型,以期对相关加工贸易产业的退出提供实践经验。

(六)加工贸易出口转内销政策的调整

为了缓解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压力,将部分出口转向国内市场。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将造成加工贸易顺差的原部分出口商品转为内销,并给予税收优惠,调低加工贸易货物内销缓税利息率,鼓励企业逐步建立国内营销和物流体系,创立自己的品牌,从而达到减少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目的,在加工贸易进口总值不变或正常波动的情况下,减少贸易顺差。

具体而言,政府要将加工贸易出口转内销作为政策大力宣传,改变企业长期固有的“外销”思维;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简化内销手续,商务主管部门、海关、税务、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积极探索,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建立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奖励机制,对创立内销品牌按规定给予奖励;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完善加工贸易企业内销收款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加工贸易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帮助加工贸易企业利用现有资源,研究国内消费市场的特点,打造企业内销的核心竞争力。

四、加工贸易平衡的调节器:内外销弹性调节机制

通过出口转内销,将外销的一部分转到国内市场,满足国内需求,是一种最直接的减少加工贸易顺差的方法。因此,我们认为,应将加工贸易外销和内销都作为加工贸易政策的导向。为应对加工贸易失衡,可以建立一种弹性调节机制,在加工贸易顺差时,在政策上适当倾斜于内销,适当增大内销优惠,增加内销数量和比例;当加工贸易逆差时,在政策上适当倾向于外销,减少内销优惠政策和比例。通过这种内外销政策的弹性调整,使加工贸易内外销协调发展,加工贸易趋于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将加工贸易内销作为一种政策导向,需要针对不同产业、不同产品、不同市场特点、不同消费群体,有区别地加以对待。内销与外销的产品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外销产品内销要考虑产品结构、国内营销渠道、自主品牌建设、售后服务和研发,这些对于长期关注国外市场的加工贸易企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

[1]何力,用海关监管的转型升级适应和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J]商务周刊,2006,(13):68

金龙布,加工贸易本土化策略[J]大众科技,2009,(1):198-200

金志刚,论加工贸易的“产业毕业制度”[J]对外经贸实务,2009,(6):23-25

进出口贸易内涵范文第4篇

近年来,伴随经济快速增长,我国能源消耗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能源问题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据《BP全球能源统计》2011年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占全球的20.3%,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目前,我国的节能政策和焦点主要针对于国内部分的能耗。然而,由于国际贸易的开展打破生态环境的地域概念,中国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费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有密切关联。国际贸易不仅限于实物资源的流动,进出口商品的同时伴随着隐含能耗。了解我国各产业部门及总体贸易能耗成本,可以从对外贸易的视角下调整对外贸易政策,有助于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关于贸易中隐含能问题的研究,国外学界关注的比较早。Machado等(2001)采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出1995年巴西出口贸易中的隐含能为831PJ,进口贸易中的隐含能为679PJ,巴西在贸易中是能源的净出口国,且其出口产品的能耗强度比进口产品能耗强度高40%,因此巴西的决策者应关注国际贸易可能对国家的能源使用和碳排放带来的额外影响[1]。Nguyen等(2006)采用结构分解法和幂级数展开对1996年到2000年越南的隐含能耗强度变化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种植业和维修服务业对提供高隐含能耗强度有显著贡献,而在降低能耗强度方面,纸浆业发挥重要作用[2]。Kahrl等(2008)检验了中国出口贸易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指出出口贸易是中国国内能源消费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中国需要建立一个能兼顾能源环境因素的经济贸易发展机制[3]。Liu等(2010)利用投入产出法和结构分解分析法,对中国1992-2005年对外贸易中的隐含能进行分析,发现中国是一个能源净出口国,出口贸易额的增大促进是隐含能净出口增长的一个因素,但是能源效率提高和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抵消了一部分隐含能进出口增长[4]。

针对于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能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主要开始于2006年。周志田等(2006)通过对典型商品加权的办法,计算了2002和200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能,率先指出隐含能出口量快速增长是导致我国近年来能源消费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的直接原因[5]。李坤望等(2008)通过编制混合型能源投入产出表,测算了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能源含量。研究结果发现,我国非能源商品贸易中隐含的能源进出口量远高于能源产品的直接贸易量[6]。但是该研究没有将国内和国外的能耗系数加以区分,因而过高地估计了进口隐含能值。刘峰(2007)和齐晔等(2008)在计算中国隐含能源进口量时,采用了日本的投入产出表来估计进口货物的能耗系数[7-8]。但是由于日本的技术水平在世界范围内是最先进的,因此不能很好地代表我国进出口贸易伙伴的整体能耗系数,因而过低地估计了进口隐含能的值。本文在参考上述文献的基础上,对于模型设计和数据整理都做了较多的改进和扩展。模型设计方面,考虑了国内外技术水平的差异,在计算进口产品的隐含能耗时利用台湾地区(我国进口贸易平均能耗系数与台湾地区的最为接近)的技术系数进行了修正,使得外贸隐含能值更为客观和准确;数据处理方面,由于现有的投入产出表为五年编制一次,本文以1997年和2002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从价格和技术两个方面均做了相应调整,保证了测算结果的连续性。除此之外,本文区别于已有相关文献的最为突出之处是,不仅设法更为准确地核算外贸隐含能,而且提出了外贸能耗成本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政策建议中,提出如何从贸易环节上实现节能降耗目标的方法和策略。本文的结构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模型与数据说明;第三部分是我国对外贸易能源成本核算及能源贸易条件的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实现贸易节能降耗的政策建议;最后部分是结论。

二、模型与数据

(一)能源投入产出模型根据投入产出的横向平衡关系,假设一国经济中包括n个产业部门,可以建立如下数学模型:X=AX+Y(1)其中:X表示经济中总产出的一个列向量,AX表示中间投入,Y表示包含其他最终产品的社会最终产品列向量。A表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其中每个元素为Aij,且Aij=xij/Xj(i=1,2…,n;j=1,2…,n),Xj代表j产业的产出,xij代表Xj所要求直接投入的第i产业的产品的量。在投入产出模型中,最终需求Y包含居民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和净出口量。最终需求Y与总产出X之间的关系可以如下表示:X=(I-A)-1Y(2)(I-A)-1代表里昂惕夫逆矩阵,其中元素为αij(i=1,2…,n;j=1,2…,n),αij代表每单位的j产业的产出所需要第i产业的完全投入产品的量[8]。能源投入产出模型的隐含能计算中,pd是国内所有部门包含的隐含能总量,它一个以pdj为元素的行向量,其中pdj代表j产业每单位产出Xj的直接能耗量。

(二)系数的选择与调整理论上讲,从不同国家进口的商品,其能耗系数应根据不同的投入产出表来计算。但是,我国的贸易国有近百个,一一根据投入产出表来确定其各类商品的能耗系数难度较大。本文将采用台湾地区的技术系数来估算进口隐含能。选择台湾地区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我国进口贸易中的平均能耗系数与台湾地区的能耗系数最接近。其次,台湾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因为我国投入产出表五年编制一次,本文以2002年、2007年为基准年,对于基准年之外其他年份的能耗系数,作了技术水平、价格指数和汇率三个方面的修正。

(三)数据来源本文计算中国1998-2007年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能,采用了中国大陆1997年和2002年42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台湾地区2001年49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和2006年52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分别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和台湾“行政院主计处”。中国大陆各部门的能源消耗数据来自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台湾地区各部门的能耗数据来自台湾经济部能源局2001年和2006年的能源平衡表。由于能源消费部门和投入产出部门的分类不一致,因此,对于投入产出表以及能源消费部门进行合并,形成28个部门。

三、我国外贸能源成本核算及其能源贸易条件的实证分析

(一)外贸能源成本核算分析本文计算了1998-2007年的出口隐含能量(energyembodiedwithinexportproducts,EEE)、进口隐含能量(energyembodiedwithinimportprod-ucts,EEI)以及隐含能净差量(netembodiedenergyoftradebalance,EEB)这三个量,其中,隐含能净差可以用来衡量我国对外贸易的内涵能源成本。相同时间内,我国对外贸易额变化如下:1998到2002年间,中国贸易顺差变化不大,基本稳定在3800亿元左右。在此期间,我国对外贸易能源成本呈下降趋势,从1998年的94910.75万吨标准煤下降到2001年的63273.76万吨标准煤。2002年以后,贸易顺差值迅速增长,从2002年的4256.07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1520.44亿元,增加了4.1倍。相应地,2002年之后能源成本开始大幅度的增长,从2002年的64039.12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07年的151601.95万吨标准煤,我国对外贸易内涵能源成本也在这一期间迅速扩大。在出口方面,1998到2007年间,随出口贸易量的迅速增长,出口隐含能量在1998-2007期间出现显著的增长,从1998年的187503.81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07年的248728.23万吨标准煤。但是,隐含能出口量并不是一路上扬,而是在2001年小幅下降到了155866.82万吨标准煤,但在2002年到2004年,隐含能出口量呈迅猛增长趋势,2005年出口隐含能达到了最大值的252323.78万吨标准煤。之后,出口隐含能量基本维持在25亿吨标准煤上下。在进口方面,进口贸易额在十年中,从1998年的11626.10亿元上升到73300.10亿元。然而,与出口隐含能量不同,随着中国进口贸易量迅速增加,进口隐含能量没有呈现显著增长趋势,而是基本稳定在10亿吨标准煤左右。这是因为除了贸易规模之外,技术因素和出口贸易结构等其他因素从相反的方向影响了出口隐含能值。总体来说,我国在对外贸易中一直付出了巨大的内涵能源成本,且能源成本在2002年后一直增大,增幅显著,这说明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对外贸易加大了我国的能源成本。

(二)能源贸易条件分析在核算对外贸易中能耗成本的基础上,本文还分别计算了进口和出口的节能效率,具体是以下三个指标:(1)进口节能强度μi,用来衡量单位进口价值所包含的隐含能量,其公式为:μi=EEI/Xm(18)其中,μi代表进口节能强度,分子EEI为各产业进口隐含能量的总和,分母Xm为各产业进口价值量总和。(2)出口耗能强度μe,用来衡量单位出口价值所包含的隐含能量,其公式为:μe=EEE/Z(19)其中,μe为出口耗能强度,分子EEE为各产业出口的隐含能量总和,分母Z为各产业出口价值量总和。(3)能源贸易条件指数μ,即为出口耗能强度与进口节能强度之比:μ=μe/μi(20)当μ值大于1时,单位价值的出口所包含的隐含能的量要大于单位价值所包含的进口隐含能量,意味着对外贸易不利于一国整体的能源节约;反之,则说明对外贸易有利于一国整体的能源节约。通过表2中的结果可知,从1998到2007年我国能源贸易条件指数均大于1,说明我国的对外贸易一直不利于节能。能源贸易指数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过程,在2005年达到了最高值2.5,但是2007年的能源贸易指数仍高于1998年的指数,这说明随着贸易的发展,出口能耗强度与进口能耗强度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表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不利于降低国内的能源消耗水平。四、实现贸易环节上的节能降耗对策分析为了减少我国贸易中的内涵能源成本,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第一,在货物贸易方面,发展绿色对外贸易。充分运用调整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消减出口配额,将部分产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等措施,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逐步淘汰“两高一资”产品和技术水平落后、社会效益低下的加工贸易;重点支持节能环保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优势农产品出口;严格控制高耗能设备的进口,鼓励进口能源成本高的产品。鼓励引进节能环保型外资项目,将吸收外资比较集中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节能能源的基地。加强贸易领域节能降耗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二,在服务贸易方面,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1)建设节能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提高生产资料和商品流通效率,节约流通成本。广泛推广和采用节能、节水、节材型产品和技术;严格执行节能标准,最大限度地节约照明、空调用电。通过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减少车辆空驶率,降低物流成本;(2)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传统服务业改造和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引导和促进居民服务业发展,加快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扩大服务业吸收外资比重,引导外资投向附加值高的金融、物流、连锁、信息技术、软件及技术开发等现代服务业;(3)加大服务贸易的进口。要继续扩大服务领域的开放,鼓励服务贸易的进口。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推动我国成为全球服务业外包的新基地。

六、结论

本文利用1998-2007年的中国和台湾地区能源消耗数据和能源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和分析了进出口贸易中的能源成本和贸易条件指数,并且提出了从对外贸易环节上实现节能降耗的对策建议。

我们总结了如下三个主要结论:

(1)我国在对外贸易中一直付出了巨大的内涵能源成本。1998到2002年间,中国贸易顺差变化不大,在此期间,我国对外贸易能源成本呈下降趋势。2002年以后,贸易顺差值迅速增长,相应的能源成本开始大幅度地增长,从2002年的64039.12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07年的151601.95万吨标准煤。这说明随着贸易顺差的扩大,我国付出了更大的能耗成本。

进出口贸易内涵范文第5篇

1. 外贸稳增长

面对2015年外贸弱势格局,国家共出台多项支持外贸稳增长的举措,关注贸易便利化、收费过多及出口退税等问题,以期为外贸企业减负,激发企业的活力,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其中包括清理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改进口岸工作支持外贸发展的若干意见》等。

2. 中国制造2025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其中提出,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中国制造2025”为当下制造业转型升级指明了大方向。

3. “互联网+”

“互联网+”当之无愧是2015年的热词“新秀”。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2015年7月,国务院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从“互联网+”创业创新、“互联网+”协同制造、“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智慧能源、“互联网+”普惠金融、“互联网+”高效物流等11个方面,为产业未来发展走向引航。

4.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战略在2015年终于尘埃落定。2015年3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阐述了“一带一路”的主张与内涵,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方向和任务。同年5月,海关总署推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16条措施,其中提出支持“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促进“一带一路”经贸产业合作及创新“一带一路”海关等口岸执法部门国际合作。

5. 中澳、中韩自贸协定

2015年12月20日,中韩、中澳自贸协定(FTA)正式生效。两个协定实施后将按照关税减让清单削减关税。其中,在中韩自贸协定项下,6108个税号项下中国原产货物、1649个税号项下韩国原产货物将在对方立即享受零关税;在中澳自贸协定项下,5662个税号项下中国原产货物、2402个税号项下澳大利亚原产货物将在对方立即享受零关税。2016年1月1日,两个协定实施第二次降税,关税进一步削减。经过一定过渡期后,两个协定项下绝大多数货物最终将实现零关税。

6. 亚投行

2013年10月,主席和总理在先后出访东南亚时提出筹建亚投行的重大倡议。历经多方谈判,2015年12月2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达到生效条件,亚投行正式成立。来自五大洲的57个国家成为亚投行创始成员国。亚投行将弥补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推进了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并有利于世界经济复苏。

7. 跨境电商

近几年,跨境电商平台大量涌现。据商务部预测,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额将达6.5万亿元,未来几年跨境电商占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比例将提高到20%。甚至有人认为,跨境电商正成为外贸增长的新引擎。2015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互联网+外贸”,更是为跨境电商的发展保驾护航。该意见从12个方面支持跨境电商发展壮大,包括支持国内企业更好地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对外贸易;明确规范进出口税收政策;完善电子商务支付结算管理等。

8. 人民币汇率

2015年,人民币变数甚多:“8・11”汇改、人民币入篮SDR、美联储加息、人民币汇率指数……受此影响,2015年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更加剧烈,走势跌宕起伏,令外贸出口无所适从。总体来说,2015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以“跌”收场。截至2015年12月31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6.4936元,全年下跌约5.77%。这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逾4年半以来的最低水平。不少分析人士认为,2016年人民币将继续贬值。

9. 自贸区

从2013年9月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到2015年3月广东、天津和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自贸区”的概念伴随着铺天盖地的新闻,飞入了寻常百姓家。以上海自贸区为例,其区内商品价格比市价便宜10%~30%,国内消费者在家门口便能买到国外产品。自贸区对进出口贸易的扶持,或将成为外贸一个新增长点。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辽宁、黑龙江、海南、云南、河南、湖北、浙江和山东等14个省区欲申建自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