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地理学的特性

人文地理学的特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文地理学的特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文地理学的特性

人文地理学的特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问题导向;能力培养;人文地理

一、“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

1.课程特殊性的客观要求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基础性核心课程,是一门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不仅对揭示地球表层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有重要作用,而且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包含了文化、人口、经济、语言、宗教、民族、民俗、政治、军事等内容,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许多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社会性、区域性以及综合性。通过研究性教学可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文地理的特殊性,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性教学能真正体现人文地理的教育意义。

2.课程时代性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严重的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问题,区域发展失衡问题,文化、宗教冲突问题,局部地区政治、军事动荡不安等问题,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广阔空间。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实施研究性教学可使严肃、枯燥的理论说教变得生动,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深度,提高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如在人口地理教学中,可开展我国人口问题的形成与解决对策的研讨;农业地理教学中,可紧密结合我国的三农问题、县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农业产业化等热点,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课程实践性的客观要求

实践应用能力是人文地理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地关系,所有对人文现象形成与发展的观察分析,都建立在对自然界现象的观察分析之上,理论知识框架体系构建、最基本的研究手段都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各种人文地理事物、人文现象、人文景观都能在实际中得到证实;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能接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各种真实、具体的环境与人文地理事物关系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生动形象化[2]。

二、“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实践过程

1.“人文地理学”研究性教学实施目标

一是应关注学生及其发展。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必须发挥学生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参与性,把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作为研究性教学的出发点和目标。二是应关注“人文地理学”问题及其解决。研究性教学以对“人文地理学”问题的研究为切入点,把“人文地理学”方法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展渗透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让教学过程成为探究、质疑、思考、设计的开始。

2.“人文地理学”研究性教学内容选择

“人文地理学”研究性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一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要求教学内容选择应体现“人文地理学”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重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性、奇特性、生活性和实用性。二是实施“人文地理学”研究性教学的可行性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研究内容的“人文地理学”学科背景、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实施研究的条件等。研究性教学选择的具体内容,包括经典性人文地理问题、社会性人文地理问题、前沿性人文地理问题、生活性人文地理问题、乡土性人文地理问题、时事性人文地理问题等。

3.“人文地理学”研究性教学实施要求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研究性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教学过程的有序化:在研究性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按照“问题的提出—引导—准备—指导—实施—展示—评价—理论提升—实践应用”的思路、层次逐步落实完成,使研究性教学过程是有序的、开放的、主动的、互动的、探索的、求真的。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真正实现人文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研究与创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教育。

4.“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应协调关系

“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应协调好以下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是主导,是问题的激发者、教学过程的策划者、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学效果的反思者;学生是主体,是问题的解决者、教学过程的实施者、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学效果的体现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理论的实践化”到“实践的理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得益彰。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时间安排、信息来源、问题分析与解决。基础与拓展的关系: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实践、应用、拓展。有序与无序的关系:集体组织研究与自主性研究,研究结论形成与研究质量评价。

三、“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教育效应分析

1.教育教学效应的多元性

“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具有多层面、多维度的多元化目标,覆盖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和环节。①基于学生。研究性课堂教学活动的首要目的是培养自主、合作、反思、自我监控的“建构者、探究者”群体,使学生从被动的人文地理知识的接受和吸纳转变为主动建构人文地理知识和探索客观世界。②基于教师。培养研究性的教学者,在教学观念与思想、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充分显现“组织者、学习者、参与者、研究者”的地位与作用[1]。③基于教学过程。充分渗透人文地理学的动态性、空间性、综合性、创新性的教学思想,配合学生研究性教学的认知规律,形成以人文地理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多渠道、大数据信息来源、开放情感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确立问题性质—寻找解决信息—反馈认知思路的教学程序。④基于教学环境。创设人文地理研究性的课堂情境,在课堂氛围中充分体现平等、自主、合作的教学本质特征,激发学生的积极反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自由空间。

2.教师引导教学行为的主导性

“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教师的角色、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人文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起指导性作用。主要表现为:①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即教师对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起组织作用。②教学行为的引领者,即教师在人文地理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各个阶段给予学生指导和引导,而不是全程包办、灌输,导致学生失去主体地位、自主权力。③教学实施的参与者,即教师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全过程与学生一起进行研究、探讨,并进行反思和评价。④教学效果的评价者,即教师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教学的研究性内容、教学效果、学生受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估。⑤教学全程的研究者,即教师在参与整个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观念与思想、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反思、研究。

3.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人文地理学”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研究性教学蕴含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人的价值、尊严,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把“人文地理学”的学习建立在学生能动性的层面上。学生是研究性教学的中心,通过学生对人文地理知、情、意的深层投入与参与,使学习与研究并进,让学生成为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主体。

4.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性

“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重视学习、研究的过程价值。研究性教学过程中蕴涵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对学生的成长、全面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研究性教学注重学生人文地理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社会调查、实地观察、文献检索、文献研究以及运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方法与技能,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独立思考、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在知识探究过程中的各种心理体验,通过心理体验明白人文地理知识创造的过程,在体验、内化、生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创造行为的观念体系。学生的人文地理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只有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方可形成。

5.教学系统的开放性

“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由管理者、评判者转变为合作者、学习者和服务者,主要为学生创设友好宽松的学习、发展环境。学生之间是合作关系,师生之间是平等关系。思维方式也从单纯的教师思维到复杂、多向、多元的师生共同思维,从封闭走向开放。研究性人文地理教学对教学形式的要求是开放的,即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时间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空间上教学的地点可以是多样的,课堂、社会、野外相结合。研究性人文地理教学的内容是开放的,表现在教材与其它知识资源的结合。研究性教学的形式与内容是开放的,有弹性的。教学的视野绝不仅限于课堂、教材、考试,而是随时能把师生引向外在的社会与自然界的关注之中,这会大大拓宽教学的空间,师生得以在更广的视野中寻找、发现、把握和研究“问题”。

作者:吴攀升

参考文献: 

[1]吴攀升. 关于大学人文地理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实践 [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10) :83-86. 

人文地理学的特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团队研究性学习 教学范式 人文地理学 实践与反思

[作者简介]李茂林(1974- ),男,湖南新宁人,凯里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旅游地理教学与研究。(贵州 凯里 556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凯里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高校团队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构建和实践研究”的终期成果。(项目编号:JG20102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05-02

一、理论维度:团队研究性学习概观

团队合作性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被称为是“教育创新历史上最成功的故事之一”。团队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来源于组织学,组织学认为当人们在现有书本中无法解决某类问题时,可以通过组织内成员合作探究和分析,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教育学领域通常将团队研究性学习界定为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共同学习与讨论,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团队研究性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学习经验、兴趣爱好以及学习能力,并且根据这些基本要素来组建相应的学习团队。团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寻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社会现象,通过团队资源共享、共同探究以及合作调查等方式商议和达成问题解决方案,形成最后的课题结论。团队研究性学习并不是纯粹的学生团队自学过程,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只不过教师由原来的教学“主导者”退隐为教学的“引导者”。教师的任务就是根据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内容来制定相应的研究主题,指导学生进行团队组合与合作分工,对团队制定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案、数据筛选等环节进行及时的指导、审核,对团队最后形成的解决方案与研究报告进行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

团队研究性学习将原来个体化的学习模式转变为团队化的学习模式,将原来单一性的知识获取目标转变为课程学习、人际交往、团队合作以及科学精神等多重性的学习目标;同时将个体化的考核方式向团队化的互评与自评模式转变,既达到了互相取长补短的效果,还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了过程评价。因此,有教育学家认为,团队的研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和教材作为唯一知识权威的神话,而且将学生本身以及学生集体作为知识来源的重要补充,是教育民主化的一种表现。基于团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所蕴涵的新颖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不但重新定位了教学双方的地位,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与创造性,还使大学的教学在教与学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两者之间形成合理的张力。因此,世界发达国家无不将研究性教学作为大学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以创新为核心进行教学改革,是高校新时期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任务与途径。

二、团队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解读:以人文地理学为例

基于团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并没有一个固定化的模式,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智慧地把握其原则、策略以及其限度,也正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发展性与个性化特征才很难让教师准确把握其各种要素。个案或者示例的方法可以为我们理解和把握这个教学模式提供诸多的参考。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关注人与地理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它在高校地理科学及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文地理学课程内容有知识点杂乱零散、知识点的逻辑性不强、理论性较弱的特点。在授课时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灌输方式,该课程显得非常枯燥,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导致学生考前背、考后忘,考试能得高分却无法高效解决问题和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为此,我们尝试以人文地理学为依托,开展基于团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范式变革。

确立主题是基于团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最首要和最为关键的步骤。我国的人文地理学起步比较晚,加上教育体制的原因,我国人文地理学在发端期就着重引用西方和前苏联的理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人文地理学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且各分支学科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大部分师范高校已经形成了由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课程所构建的人文地理教学体系。可惜的是,在当前的21世纪及“十五”规划人文地理学教材中,仍然沿袭“总”“分”并重的编排方式,使得讲授内容与后续的相应的部门人文地理严重重复。针对此问题,笔者在平衡学习者需求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以下6个研究主题:(1)近代人文地理学有哪些流派;(2)当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什么;(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4)古今中外人地关系的主要理论是什么;(5)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历史演变与地理环境存在哪些联系;(6)当前世界和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成因、特点、危害和解决办法是什么。

人文地理学的特性范文第3篇

地理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跨领域的综合叉科学。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性、区域性的特性决定了其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内容基础、社会实践基础和方法论基础。如地理学中关于资源开发与合理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交通运输、城乡规划以及人口、环境、资源等重大区域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均可构成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素材;地理学要求培养学生很强的实践能力,这种实践能力,小到地图的辨识与绘制,大到城乡规划、国土开发整治等,恰恰是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地理学注重人地关系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综合集成,强调多种方法的灵活选择与组合,如比较法、文献资料分析法、实证分析等。此外,地理学科善于利用先进的3S手段和计量地理工具,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准确描述、合理解释和预测,这些正是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方法论基础。

随着国家教育部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纳入“实践教学重点”和“教育教学水平评估体系”,以及“十一五”规划中“创新型国家”目标的确定,创新性教学与研究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主旋律。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教学与教研相长,是地理教师队伍必备的素质。凭借地理学科特性优势,地理课程教学在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等领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条件更成熟、更优越,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

二、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课堂组织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必须充分考虑到地理学科特性和专业培养目标,遵循一定的组织原则,结合各校地理师资条件、实验和实习条件以及学生能力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组织模式。

1.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原则

在研究性学习中,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一是自主性原则,即把学生真正置于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通过学生自主选题、自由组团和自觉研究,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和发展自我。二是实践性原则,即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实践性特点,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构建应用型的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社会大熔炉中完成实地考察、调研以及课题相关信息资料的搜集,提高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能力,增强对社会实际的了解,并收获人际交往技能、沟通技能、与他人合作技能,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三是兴趣性原则,即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不仅具备研究价值和科学意义,同时必须要有趣味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周围客观环境的新变化,增添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以促使学生兴趣火花的不断迸发。四是创新性原则,即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通过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心理倾向,能够树立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新精神。五是可操作性原则,即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展,必须着力于高师地理院校自身条件和学生实际能力水平。在内容设置上,要有一定的难度和能力要求;在空间尺度上,应以学校周边社区、城市或区域为研究重点,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并能实现费用成本的最小化,增强学习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2.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体系

根据地理学科特性和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基本原则,笔者以人文地理部分课程教学为例,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素材的挖掘。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在研究内容上,注重人地关系,并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为重点,贯穿于工业、农业、交通、商业、城市等内容之中。在人文地理学庞大的科学知识体系中,产生了诸如文化地理、人口地理、农业地理、工业地理、聚落地理、语言地理、宗教地理、旅游地理、政治地理、行为地理等众多的分支学科。在地理教材的人文地理部分中,可以从基本理论、方法论及部门地理三个方面,提炼出以下研究性学习课题(图1)。

其中,基本理论部分包含的主要研究性课题有人文地理学的应用及理论价值、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观等;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部分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人文地理工作者(教师、科研人员、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能力要求的探讨;部门地理中可以挖掘出众多的研究性课题素材,如文化地理部分的不同空间尺度的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人口地理部分的人口增长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留守儿童等)、人口政策(户籍制度、计划生育等)、民俗景观中的人地关系态度等;农业地理部分,包括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及其实现条件、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地关系问题(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保险等);工业地理部分的技术创新与工业革命关系、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及其时空演变、工业化进程中的人地关系问题(如区域协调发展、环境保护、主体功能区划分)等;聚落地理中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城市(镇)体系、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失地农民、城市交通拥阻、城市教育医疗卫生支撑体系等)、农村聚落规划与管理(如古村落景观、农村聚落空心化现象)等;语言地理部分,包括语言分布与扩散的影响因素、地名景观中的人地关系等;宗教地理中的与国家关系(如国民特质、国家凝聚力)等;旅游地理中的旅游活动对区域的影响(含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等;政治地理部分的地缘政治与国家战略(尤其是中国的地缘政治与外交战略)等;行为地理中的人类行为空间尺度的影响因素、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等。

3.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

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良好的课堂组织,尤其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共同努力和真诚合作。研究性课题的组织实施可以分为课题选择、计划制定、资料收集、资料分析、成果表达、成果交流和成绩确定(课题结题)等七大步骤(图2)。

人文地理学的特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科特性及其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以地理学为背景,以人地关系与区域规划理论为依托,以现代信息管理和3S技术为支撑。其核心知识体系涵盖地理学、数学与信息学、规划学、管理学和环境科学等多学科内容,是一门有着丰富自然和社会科学属性的多学科、跨领域的交叉性综合学科。该学科具有地理学的三大学科特性:综合性、区域性和社会实践性。

人文地理c城乡规划专业区域性和社会实践性的学科特性,决定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型道路。国家教育部2012年专业目录,已清晰地为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构建了“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从事城乡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1]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框架。在此专业指引下,毕业生应具备三大基本技能:通用技能,即所有专业学生大学教育阶段均应具备的共性技能;专业基本技能,即学生必须掌握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基本技能;专业创新技能,即学生利用专业知识、通用技能和专业基本技能综合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2]。

二、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示例

韶关学院地处粤北山区,为典型的地方高校。该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在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基础上,根据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要求拆分,于2013年开始专业招生,目前已招收在校生近150人,制定并实施了2013版、2014版、2015版共3个版本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学校“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和“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的指引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日益明朗、清晰。

1.以“三性、两需”为目标凝练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植根于地方,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当前和未来需要,是地方高校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这需要认真分析专业和社会需求关联性,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和社会需求变化,及时把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动态,面向区域经济建设未来。以“三性”(即地方性、实践性、创新性)、“两需”(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当前急需和未来潜在需要)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围绕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当前急需和未来潜在需要,遴选、调整专业方向,凝练专业特色。

充分考虑到粤北山区社会经济发展、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对人才需求,以及珠三角地区高校毕业生不愿入职粤北的现实情况下,韶关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确立了“立足粤北、面向广东”、“强化应用、凸显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紧扣粤北山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强调主动对接粤北山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为粤北山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专业方向与地方特色的凝炼,紧紧围绕粤北山区城乡建设、旅游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学院实际,以专业学生就业为导向,遴选出“社区规划与房地产管理”、“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2个专业方向,得到韶关市城乡规划局、韶关市城乡规划与市政工程设计院相关专家的认可。

2.以“依托学科、注重实践”为原则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课程体系建设。地方高校“依托学科、面向应用”,坚持“厚实基础、适度口径、注重实践、提炼特色”的总体原则,通过厘清职业岗位、专业核心知识、核心能力和核心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构建起面向职业需要的、培养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3],以及基于“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实践应用”的专业核心课程群。突出专业技能课程和实践应用课程在核心课程群中的地位,减少或删除与专业能力培养无关的基础课程、理论课程和校内课程的设置。增加实训(实验)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校外课程比重。通过“三减”、“三增”,进一步优化课程群内部“基础”、“技能”和“应用”结构,形成一套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注重行业特色的理论基础适度、专业技能厚实、应用实践凸显的专业课程体系。

韶关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依托地理学科基础,以“学生主体、能力本位、就业导向”为原则,构建起具有专业适用性的“基础平台+专业方向+实践应用”、“2年厚实基础、1年专业方向分流、1年实习实践”的211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上,减少数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理论性课程课时数,增加数字测图、画法几何、园林规划、城乡设计等技能型、实践型课程。突出快速手绘、微观空间设计与宏观空间规划在核心课程群中的地位,构建从单功能景观设计混合型街道(片区)规划设计城镇总体规划设计的自小到大、由微观到宏观的实践、实操性课程体系。增强三性(即“综合性”、“设计性”和“实践性”)、三型(“技能型”、“应用型”和“创新型”)在实践课程的学分比重。

3.以“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式”为导向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改变传统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课堂教学体系,重理论教学考核、轻实践教学评价的传统教学理念,建立起课内外联动、校内外协同、产学研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需要更注重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强大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问题探究式教学。实践教学需要构建一体化的教学体系,通过校内实训(实验、实习)与校外实习实践相结合,促成课程实验实训、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专业实习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课程(或环节)的体系化。课程考核需要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考评制度,增强考核自主性、过程性和创造性。

韶关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通过将常规课堂教学与多媒体网络教学结合、教师主讲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的“三结合”,积极探索和运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竞赛教学”等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性学习、《城市设计》的“经典著作阅读”和“小组学习汇报”、《村镇规划》的“真题剖析”与“规划实践”等,即是立体化、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有益尝试。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科技创新、暑期“三下乡”、“挑战杯”、“专业技能大赛”等为平台的第二课堂,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具体科研、教研和行业规划项目实践,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全方位培养。校内院系间、校地间教学资源、实习实践基地的共建共享,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任务、实用型课程的共同分担,规划实践活动、规划项目、人才培训的校地对接,促进了本专业教学模式的全方位、立体化开放。

4.以“双师、双证”为重点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水平

“双师型”教师是指专任教师既具有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教学能力,又有科技开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实践能力[3]。“双证型”教师是指专任教师拥有教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又有行业岗位所需要的执业资格证书。“双师双证型”教师是支撑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相比较而言,他们跟行业联系沟通密切,熟悉行业动态、操作流程,更容易把行业、岗位上的相关信息、知识和技能带入课堂,指导实习实践更具有针对性。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必然要求师资队伍中拥有众多“双师型”、“双证型”教师,并充分发挥他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实习实践中的骨干作用。这是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依以实施并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韶关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发展中提出建设一支行业职业素质高、教学科研水平高、社会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双证型”教学团队的师资培养方案。一方面,通过外聘途径,邀请规划、测绘、园林、地理等专业专家学者以及政府行业相关专业人士来校授课、实践指导,充实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鼓励专任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深入行业企业随岗培训和挂职锻炼,激励专任教师考取行业执业资格证书。人才招聘注重引进具有行业实践经历或具有行业执业资格等级证书的教师。目前,本专业教师中,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5%;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其中,3人拥有“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证,2人被聘为“韶关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委员”,4人有在规划设计部门1年以上的工作经历。随着“双师双证型”教师比例大幅度提高,我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服务”的特性和水平进一步得到加强。

5.以“两体系、一办法”为抓手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管理

良好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过程管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这需要地方高校根据自身特点,提出符合学校实际,具有技能型、应用型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督导监控与评价制度、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机制等,建立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控制机制和质量反馈机制。尤其是需要“两体系”、“一办法”教学过程管理,即建立和完善基于“知识、技能和素质”的三维专业评估、人才评价体系,基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师生评价、实习实践、教学竞赛、毕业论文、社会反馈等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奖惩激励办法。

为此,韶关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改变了传统课程成绩的3∶7(即30%的平时成绩+70%的期末考试)比例设置,创新考核模式,设计开卷考试、小组作业、课程设计、实践实训等多种考核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成绩。构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30%∶50%∶20%”的三维评价体系,突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型(技能型、应用型)和两性(综合性、设计性)的专业特色。建立起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师生评价、实习实践、教学竞赛、毕业论文到社会反馈等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奖惩激励办法。如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校地协商制度;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与变更制度;教师教学效果的学生、同行与督导专家的“三S”考评制度;学生能力考核的学校、实习基地、用人单位及行业部门共同参与机制等。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

人文地理学的特性范文第5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在即将进入后工业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科学学科的发 展日益呈现出交叉化、复杂化和界限模糊化的趋势,作为一门拥有悠久历史和广泛应用前景 的学科,地理学也概莫能外,不仅地理思维又有了纵向和横向的极大扩展,而且传统的区 域性和综合性也被赋予新的内涵。对其的研究分析对于当前中等地理教育的改革将提供一个 有益的思路。

一、从传统的“区域性”和“综合性”到新时期地理思维的十大特性

    1.从区域性到区域科学 传统的地理思维主要是剖析不同区域 的内部结构,揭示不同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 的制约关系。在中国,早在20世纪40年代~50年代以前,地理学家所开展的大量的小区 域研究工作,以及80年代以来区域地理学的复兴,都表明了区域特性在中国地理思维特性中 的重要地位。

在国外,区域科学产生于半个世纪以前,区域科学对区域概念的表述比地理中传统的区域 概念更进一步。 现代区域科学更强调从一般到具体的演绎和定量分析,把解释和建立模型作为中心任务,无疑是对地理区域思维的一种完善。

2?从综合性到综合地理学 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决定了地理思维的综合性特点。人文现象之间、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之间均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 只有对所有关联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总体特性上进行研究,注意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 响和相互作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作为对传统地理综合特性的延伸,综合地理学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综合地理学要求实现 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合作与统一,同时要运用和吸取经济学、工程技术科学、生态学 、行为学和政策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积极推动区域综合开发、区域系统工程和区域综合问题(如黄河断流、三峡工程和长江流域的治理与开发等)的研究。

3?从人地关系到区域可持续发展 地理学有人地关系研究的传 统,从地理环境决定论、适应论、二元论、唯意志论到人地协调论,是人地关系演 变的一条主线。吴传钧先生认为地理学应着重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研究它的形成过程 、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向的规律性。近年来所出现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它涉及人类社会中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人地关系演化序列中一种较为完善的形态。实际上,可持续发展观念与人地关系协调 论的要义不谋而合,从而使得地理学在开展这一专题研究、发挥可持续思维方面拥有得天独 厚的优势。

4.从空间性到空间系统 空间性可视为地理学所特有的属性, 它强调研究地球表层空间差异的现象、原因及其规律。现代的空间概念已演绎为空间系统的 概念,并在区域开发与人文领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一定区域的“点”、“线”、“面” 综合构成了“空间系统”,而“空间系统研究”则着重考察空间内“点”、“线”、“面” 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机理与相关的政策调控。

5.社会性 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而地理学 则着重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以及具有空间属性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社会地理学是 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我国的社会地理学是在进入90年代以来社会转型加快、社会问题愈加 突出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社区地理、城乡贫困、犯罪与交通事故地理和乡村城市化等都是 重要的研究领域,而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与空间分异、乡村社会空间系统等则属近年新兴的热 点研究领域。

6?实践性 地理学向来重视其实践作用的发 挥,从早期的人民公社规划到农业区划、行政区划、城市和区域规划,再到近十余年所广泛 开展的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规划、各种乡村规划(如集镇规划、乡(镇)域规划、村庄规划)和 土地评估等,无不表明地理实践思维对国民经济的重要贡献,新时期这一思维特性还有待进 一步发挥。

7?时段性与时空系统 一般人认为,时间是历史学的特性,按这种观点,历史地理学既可算作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又可算作历史学的分支学科。但若论及 长时段思路则非地理学特性莫属。历史学所研究的已知的人类文明史不过是5000年左右,而 自然地 理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则动辄研究10万、20万乃至数百万年以来环境与海平面的变迁、古人类的起源。现代地理学还注重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即从时空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地理现象,揭示 其动态变化特征及一般演变趋向。

8?宏观性和微观性 地理学向以宏观研究见长,强调从大处着 眼,开展系统的体系研究,如城市地理中对城镇体系的研究,就是把城镇看作一个点,研究 一定区域内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包括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组合结构、地域空间结构和网络系 统结构。近年来,地理宏观研究中出现了研究大区域或大系统的宏观问题的趋势,如对地球 科学系统、陆地科学系统的研究。

地理也重视微观领域的研究,如同属城市地理,微观研究则把城镇看作一个面,综合研究 城镇的内部空间。如近年兴起的公司地理研究,探讨地方化与柔性生产网络的作用,研究国 有企业改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等。微型社区更是典型的微观研究,如对北京“浙江村” 、苏南集镇等的研究,通过微观研究,归纳、衍化类型,从而具有更为普遍的指导意义。

9?学科交叉性 地理学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很大一部分缘于其具有极强的学科交叉性,如地理学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民俗学、人口学、政治、军事、民族和宗教分别衍生出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民 俗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民族地理学和宗教地理学等。尤其是与 计算机处理技术、遥感、数理统计等所衍生出的地理信息系统、地图与遥感、计量地理学等 无不发挥了巨大作用,使地理学科获得勃勃生机。

10?决策性 这也是地理思维有待挖掘的一大特性。地理善于区 域研究、综合和宏观论证,客观上为其走向高层次决策领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其实,地理 学完全有可能充分发挥这一特性,进入决策圈。因为,一则,地理学每每走在时代的前列, 具有极大的超前性,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知识经济及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等即可见一斑 ;二则,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通过计算机技术与空间数据的结合和一系列空间操作与分析 ,为区域规划、管理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强化了地理的决策思维,也促进了学科的决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