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政治经济学发展

政治经济学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政治经济学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政治经济学发展

政治经济学发展范文第1篇

一、了解内在逻辑是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的前提条件

政治经济学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有着严密的逻辑,对于这样一个系统体系,其创新发展绝不是简单的逻辑堆砌,要从整体入手,结合经济建设实践,了解政治经济学的内在逻辑。

第一,方法论。《论一元历史观之发展》是俄国早期普列汉诺夫的著作,其中明确指出唯物史观是一元史观,即生产力决定。这一观点虽然受到了很大肯定,但是依然有争论。如,历史学家不能用生产力解释历史事件,如果用生产力去解释肯定会失败。对于一元史观,要从两个层次理解,即生产力向前发展是一个历史趋势,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也是判断人类进步的标尺;历史唯物主义上的一元史观代表着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与方向。综合以上两点内容,就可以清楚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带有历史必然性。

第二,始终坚持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马克思一生心血都汇聚在《资本论》上,而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是《资本论》理论体系的基础。如果否认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绝不是者。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上两条是理解政治经济学内在逻辑的关键,但是在当代中国背景下,还需要进一步理解中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这样才能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内在逻辑有一个比较全面理解。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现,它不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成果,也推动政治经济学的部分基本理论向前发展,即社会主义可以建立自市场经济基础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可以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理论的扬弃,符合中国国情,这已经得到实践证明,只是缺少相关的理论总结。

以上三个方面是理解政治经济学内在逻辑的三条主线,只要对以上三条主线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就可以把政治经济学理论融汇贯通,这对该理论的创新发展思考有重大作用。

二、比较是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的主要途径

在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中,除了理解前文提及的三条主线,掌握其内在逻辑联系外,还要明确比较是创新发展的主要途径,应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在分析与解决问题中进行创新。

(一)理论与实践的比较

通过理论学习可以得到一些已经成形的成果,对实践形成一定理性认识,但是实践并不一定与理论吻合,这就会使理论与实践之间产生很尖锐的矛盾,驱动理论去创新发展。如,《试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力个人所有权》等著作就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冲突下产生的。根据《哥达纲领批判》中的相关内容,政治经济学认为按劳分配要遵循等量劳动相交换原则,而个人能力是天赋特权。基于这一理论启示,结合实践就诞生了一个新概念,即劳动力个人所有权。由此可见,很多理论成果都是在理论与实践比较过程中而形成的,如果理论与实践不相符,就要发展理论,再用实践加以评判,而这一过程将产生巨大的创新发展动力。如,《公有产权的内在矛盾》就很好的诠释了理论与实践比较当中产生新理论的观点。

(二)实践与实践的比较

在实践与实践的比较中也可以产生一些创新发展成果,如中国特色等。中国特色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把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与其他国家的相对比,产生出来的不同东西就是中国特色,因此中国特色是比较出来的。关于中国特色,其实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概括,但是可以从多个方面去了解它,包括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在多年的实践发展中,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起着一些特殊作用,而这些是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所没有的,是中国特色的具体表现。由此可见,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抓住中国特色,将中国经济发展经验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普遍规律进行比较,研究中国特色体现在哪些地方、特色产生的原因、总结成功经验与教训等,就能得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结果。

(三)理论与理论的对比

同一个经济现实,研究的出发点、观念、方法等方面不同,得到的结论也可能不同。目前,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比较,主要是与西方经济学之间的比较。由于西方经济学有很多流派,这里做全面的比较,仅将政治经济学与科斯企业理论进行比较。它们之间的比较已经很久了,很多学者全盘否定科斯企业理论,这种做法显然不科学。在否定前,应当探索是否能从科斯企业理论中得到启示、借鉴,科斯企业理论是否存在一些合理成分等。先弄清楚这些问题,再进行评断,才是科学合理的做法。科斯企业理论提出两种概念,其一是将市场与科层等级制分开,其二是交易成本概念。科斯提出的第一种概念使我们对的企业制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资本论》中,其中提到了市场内部分工与工场内部分工,这两种分工其实就是市场制度与企业科层制度,但是由于抽象程度不够,并没有明确提出科层概念。同时,马克思认为工场内部分工是有计划的、有序的,市场内部分工是无政府状态下的分工,所以他指出工场内部分工优于市场内部分工。后来经大量实践证明,市场内部分工与工场内部分工是互为补充的两种制度,其中的一个不能否定另一个的存在,这对理论创新发展有启发作用。

交易成本概念在不同制度的优劣度、效率分析上有较大作用。将其与政治经济学进行比?^,发现二者之间没有本质冲突。政治经济学将生产劳动过程与交往过程分开了,其中交往过程会投入人的脑力、体力劳动等成本,这些与交易成本类似,只是政治经济学中没有明确指出这一概念。后来,经过理论的比较,将这些成本认定为交往成本。所以,政治经济学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理论之间的比较,可以得到新的理论成果。在理论比较中,先认清楚其他的各流派,在理解基础上再进行比较分析,容易产生新的思想与观点。

政治经济学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保型汽车;政策需求;经济学分析

能源与环境的问题已成为全球日益关注的焦点。以汽油、柴油为主要能源的汽车,在给予人类更加方便、舒适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吞噬着有限的能源。就中国而言,汽车的汽油消耗占整个汽油消费量的75.5%,每辆车平均每年消耗汽油高达2.28吨。同时,我们还必须正视中国正在迎接汽车社会的到来。

为此,发展环保型汽车,解决汽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当前中国就显得格外的重要。我国政府已制定的环保型汽车发展政策是否有效地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应该如何合理地运用政策工具等理论对其惊醒优化组合,更好地实现支持环保型汽车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上述问题都值得公共政策科学研究者进行深入研究。

环保型汽车在我国的发展目前处于技术创新的阶段。技术创新的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和支持环保型汽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低效,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技术知识的公共性、技术创新外溢、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技术创新的信息不对称是技术创新市场失灵的四种主要表现。政府要根据4种市场失灵有针对性地制定环保型汽车的发展政策。

一、环保型汽车发展背景与状况

根据世界上多方研究的结果显示,世界一次能源(化石燃料资源)的枯竭已成必然,而汽车是能源消耗的重大因素之一。国际能源机构(IEA)的统计数据表明,全球石油消耗量最近20年一直呈上升趋势,其中的57%被消耗于交通领域。预计到2020年交通用油占全球石油总消耗百分比将从2002年的57.2%上升到62%以上(孙立清,2006)。目前全世界汽车保有量约为8亿辆,同时还在以每年3000万辆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10年,全球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亿辆。而可支配的化石能源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仅可供开采41年,据美国能源部预测,2020年以后,全球石油需求与常规供给之间将开始出现净缺口,这个缺口将在2050年达到500亿桶。解决汽车发展对一次能源,尤其是对石油的依赖,是我们面临的必须尽快解决的重大问题。

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上,发展环保型汽车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汽车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汽车排气污染、噪声污染和二次扬尘污染等。其中,以排气污染最为严重。汽车尾气包括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E)、氮氧化合物(NOx)、二氧化硫(SO2)和微粒(PM)等污染物。汽车排放污染物除通过排气管排放外,还有极少一部分通过曲轴窜气和蒸发这两条途径排出。

大气污染所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烟雾、酸雨、臭氧层简薄、臭氧浓度过高、温室效应几个方面。温室效应和臭氧层减薄是一个全球性的效应,而臭氧浓度过高,则只发生在地面附近,烟雾和酸雨也是发生再污染源的附近地区,特别是人口密集地区。此外,汽车的排气污染又具有污染源的流动性、污染状态的稳定性、污染危害的直接性等特点。几乎在所有的工业发达国家,这些由汽车带来的负面效应都已威胁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二、环保型汽车技术创新知识的公共性

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公共产品的存在。要判定某物品是否是公共产品要首先判断其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即根据边际使用成本与边际拥挤成本的大小来判断其非竞争性的程度;然后,判断其是否具有非排他性,根据其排他成本(排他的可行性)的大小来判别其非排他性的程度。

环保型汽车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技术创新活动,特别是其中的R&D活动所提供的产品主要是以论文、专著、专利、工艺、程序、配方、试产品、概念模型等知识形式为表现形式,而不仅仅是以物质产品形式表现出来,即技术创新所提供的是科学技术知识产品(ideas)(Romer,1990)。

环保型汽车发展过程中所提供的知识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知识产品在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知识品是可以无限重复使用的,某个消费者对知识品的使用并不会妨碍另一个消费者对该知识品的使用,即消费边际成本为零。不同于其他公共产品的是,对知识产品的消费不仅不会引起知识的损耗而且还有可能会增加知识产出。以环保型汽车中燃料电池双极板流道设计的技术研究成果为例,当一种流道形式被设计成功后,越多的深入研究和试验结果可以对此类流道形式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并不断对其性能进行优化。政府应更为广泛的搭建科技公共信息平台,促进技术共享与交流,提高我国环保型汽车关键技术的创新能力。

知识产品一旦创造出,任何具有相关知识的人都可以使用它。在不存在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制度的条件下,复制、传播和使用知识产品的成本与知识产品的生产成本相比可以忽略不计,知识产品的高度外溢性使得其排他成本极高。知识产品具有占有上的非排他性,至少部分地具有这种特点。专利制度的确立使得知识产品部分地具有了私人产权,排他成本大大降低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知识品的“搭便车行为”问题。正如道格拉斯・诺思(1998)所说:“一般而言,创新都可以毫无代价地被别人模仿,也无需付给发明者或创新者任何报酬。技术变革速度缓慢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直到相当晚期都未能就创新发展出一整套所有权”。“只有在专利制度下,鼓励技术变革和将创新的私人收益率提高到接近于社会收益率的一整套机制才能形成”。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也因此成为国家鼓励技术研发,促进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存在专利与知识产权的条件下,不是所有的知识产品都能够确立产权,有的知识产品即使有了私有产权也不能阻止其收益的大量外溢(如专利过期、模仿创新),也就是说知识产品存在非排他性程度上的差别,或者说,不同知识产品的排他成本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政策采取除知识产权保护以外的政策手段,对知识的创新予以鼓励和支持。

三、环保型汽车技术创新的外部性

由于知识品公共性的存在,一个机构主体可以在没有市场交易的条件下无偿获得其他机构主体的技术创新成果。这种情况被称为技术创新的外溢效应(spill over effect),也可以理解为知识产品的外部性。

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外溢效应。首先,尽管专利为专有技术的所有者带来了产权保护,但专利保护在法律上有时间限制。一旦专利过了保护期,其他企业则可以免费使用。另外,由于构成专利技术知识信息的大部分内容可见于专利申请案中的专利发明说明书,绝大多数专利说明书均公开刊登在出版物上,在相应的技术领域中有兴趣的人都可以

得到这种信息。一个企业可以无偿获得专利的信息并利用其专利发明的思想支持本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这将使专利转让无法全部实现专利发明的社会价值。二是联系(linkage)效应(李平,1999)。一个技术上具有优势的企业与其供货商和客户发生联系时,这些厂商和客户可能通过业务联系从该企业免费获得先进产品和工艺的知识,于是外溢效应得以产生。在环保型汽车发展的当前阶段,一些关键技术(尤其在于代用燃料、混合动力汽车方面)对企业或研究单位往往有着决定命运的作用。在商业合作过程中,如何解决好共享与保密的关系,成为一些科研部门和企业头痛的问题。三是人员的流动。研发人员是新技术知识的载体,研发人员的流动使新技术知识在企业间得以流动,形成外溢。从以往经验看,我国汽车界技术人员的流动速度并不快,企业对于人员流动造成的知识外溢通过签订保密合同等方式进行了规避。但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环保型汽车关键技术对于人员载体的依赖性逐渐提高,避免人员流动造成的知识外溢是企业需要关注的新问题。四是市场溢出(李正风等,1990)。创新产品的市场开发需要成本。而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市场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有关信息可以被其他企业免费获得。同时,创新企业开拓出的市场中会出现无法满足的市场需求,这种剩余市场空间为其他企业进入同类创新产品市场提供了机会,降低了其他企业进入市场的成本。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技术创新企业对其他企业的溢出,能够为其他企业带来收益,属于正外溢。这种外溢不仅发生在微观企业层次,产业技术创新也能够对产业链上的相关产业产生外溢,同样这种外溢也能发生在国家层面上,能够提高整个产业和社会的福利水平。但是又由于外溢效应,创新者的成果部分或全部被他人无偿使用,使技术创新的私人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之间存在外溢差距(spillover gap),创新者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会被削弱。

这为政府干预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政府可以通过财政等手段来弥补外溢差距,使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至于削弱,同时使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达到最优。

四、环保型汽车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技术创新面临的另一个市场失灵的问题是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uncertainty)最早是概率论术语,是用随机事件或随机变量来描述的,指随机事件发生与否或随机变量的取值在事先是不知道的。美国经济学家奈特(Frank Knight)首次在风险与不确定性之间作了重要区分,认为风险是概率已知的不确定状态,不确定性却是并不知道未来事件概率的状态(SLundsted,1982)。

技术创新涉及到探索、发现、试验、开发、模仿以及采用新产品、新工艺和新的组织结构以及新技术的商业化。这一活动中的各个环节都包含了不确定性。总的来说,它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不确定性,一是技术的不确定性,二是市场的不确定性。技术的不确定性与R&D活动紧密相连。在R&D活动本身开展之前,几乎不可能准确地知道在探索什么,因此,技术创新努力所带来的技术(甚至进一步的商业)结果事先很难知道。正如目前环保型汽车的发展现状。以燃料电池汽车为例,由于燃料电池是基于氢气和氧气(空气)发生电化学反应的理论研制而成的,其反应生成物是水和电子,环境污染为零,一时间收到能源研究界广泛的追捧;但由于质子交换膜技术(燃料电池关键技术)难关难以逾越,业界对燃料电池的热情有所下降;随着世界几家膜生产企业介入此项技术研究,膜技术被攻克,燃料电池又重新受到重视;而矿产专家对于铂金(燃料电池反应催化剂)储量调研结果的发表(研究结果显示世界铂金储量不足以发展燃料电池技术),又再次造成燃料电池技术受到强烈的质疑。如此波折的过程是技术结果难以预期的典型实例。

而在R&D活动展开之后,发明者和企业家对于技术向何方向发展,多长时间能够取得成功,也都没有确切的把握。根据曼斯费尔德(M・Mansfield)的研究,不同的技术创新项目的技术成功的概率是不同的,但总的成功的概率不高(Beije,1998)。

市场的不确定性也是影响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市场的不确定性主要与新技术的商业化相关联。技术创新的目的是商业化,但技术创新的成果能否立刻被市场所接受,能否在生产规模化、营销定位等方面达到市场的要求,在这些方面技术创新又面临着不确定性。此外,是否有足够的市场容量和利润空间保证起初R&D投入的回收和盈利,企业家不一定有绝对的把握。即使新技术在市场化方面取得了成功,但是创新企业还要面对竞争对手的挑战,特别是由于技术外溢的存在,其他竞争对手通过对新技术的模仿可以在短时间内以低成本形成市场力量,对创新企业形成阻碍。

很明显,在基础研究初期阶段、共性技术研究初期阶段以及市场推广初期阶段政府应给予经济、政策方面的支持与保护,降低社会组织在此技术生命周期中的风险,促进环保型汽车的健康发展。

五、环保型汽车发展的信息不对称

上述三类市场失灵问题直接导致了环保型汽车发展技术创新的信息不对称。安沃・沙赫(2000)认为,R&D项目实施者同其资助者之间的信息不确定性和不对称性限制了对R&D项目的资助,是技术创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之一。一方面技术创新的实施者为了防止技术外溢必须使技术创新的信息保密,另一方面,技术创新的资助者为了判断投资的方向和规模,降低投资风险,又必须获得关于技术创新项目的详尽信息。这在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结果使许多项目因缺乏资助而终止。

技术创新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也限制了创新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易行为,可能使新技术的盈利能力降低。创新企业一方面通过专利许可允许其他企业使用本企业的专利进行生产,但另一方面为防止过多的技术外溢又不愿意提供关于专利的有用的信息,这使专利所有人和使用人之间的技术交易出现阻滞。同时,专利许可证的授权方还要监控专利使用者的产品产出量来按单位计算特许权使用费,这种监控活动的成本很高,甚至会使得监控成为不可能。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交易之外增加了技术创新和技术交易的成本。

政治经济学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创新

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是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基础。长期以来,我们在政治经济学教学研究中受苏联范式的影响,恪守传统政治经济学的教条,强调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忽视政治经济学的建设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重大的时代变迁,新经济的出现,“使知识经济成为新的社会经济形态,虚拟经济成为经济活动的新模式,网络经济成为新的经济运作方式”,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使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新时期和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在坚持理论指导的前提下,适应时代变迁,推进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

一、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应处理好的六个关系

“政治经济学必须发展,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政治经济学也不例外”,“科学的理论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在于它能够反映实践和时代的要求,随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只有能够不断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理论才是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需要立足于新经济带来的现代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立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的基本特征,使政治经济学能够与时俱进,增强政治经济学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追求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形态。因此,在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中需要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关系:

(一)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实现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融合。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要研究市场经济问题,但在市场经济问题的研究中政治经济学侧重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通过人与人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的考察来解释经济的本质问题。而西方经济学侧重于经济运行分析,研究资源配置及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中,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融合要以市场经济为中心,既要研究生产关系,又要研究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重视经济运行分析。因此,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要以经济学为主体,吸收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份,“借鉴西方经济学从资源配置角度研究生产方式”,实现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融合互补,提高政治经济学的学术生命力和对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

(二)处理好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从经济改革的角度讲,在理论的号召和指导下,可以使人们更加清楚改革的目的,形成“改革共识”,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推动改革的深入进行。尽管30年来,中国改革的实践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我国的改革理论仍处于滞后状态。为促进改革理论的发展,应在对实际应用性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把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与改革理论的创新结合起来。一是提升改革理论研究水平,不断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建立改革理论的创新激励机制,提高人们对基础理论的研究积极性。二是处理好改革与实践的关系,一方面要善于从改革的实践中及时地总结、提升改革理论;另一方面要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验证和修正理论。

(三)处理好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可以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这两种方法,它们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应是统一的,相互补充的;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没有定性的定量是一种盲目的、毫无价值的定量;定量分析使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定性更加科学、准确,它可以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论。从当前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来看,定量分析占据主导地位,忽视了定性分析,使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失去了思想性。因此,在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中要处理好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加强政治经济学的思想创新。

(四)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关系。改革开放之前,传统政治经济学居于中国经济学的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传统政治经济学与改革开放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相脱节,其解释和预测能力难以满足实践的需要,传统政治经济学范式‘衰落’了”。因此需要进行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形成新的分析范式,而在理论创新中需要吸收其他经济学分支学科的思想。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首先要处理好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借鉴和吸收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分。其次,要处理好与经济史学的关系,从经济学说史中吸取养分,继承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的先进成分。同时从经济史的演化过程中总结、提炼经济思想,特别是要从中国改革30年的历史事实中总结提炼经济思想,以推进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发展。最后,要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经济社会学、经济哲学、经济伦理学的关系,通过与经济社会学、经济哲学、经济伦理学等经济学分支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高政治经济学的解释力。目前经济学的学科划分太细,肢解了整体性,在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其他分支学科关系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其他分支学科的紧密联系。

政治经济学发展范文第4篇

一、政治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政治经济学教材存在的问题

在现有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中,政治经济学的教材内容比较陈旧,相关的知识结构也存在雷同情况。使用这种传统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学生对于最新的发展动态以及理论创新的内容缺乏了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性的知识构建,没有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现有教材存在的雷同或者陈旧的问题,成为阻碍政治经济学教学向前推进的关键因素。

2.政治经济学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依然处在教学内容的主导位置,教师的讲课方式以及课程的考核模式影响着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单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各学校希望用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中体现这种新型的信息技术资源。但是在政治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新型的教学工具并没有提升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也没有对课程内容进行渗透。

3.政治经济学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不高

从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环节分析,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掌握政治经济学内容的程度是衡量教师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政治经济学科的学习兴趣程度不高,因此政治经济学学科的整体学习效率不高。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兴趣程度不高的原因在于学生对于这门课程有认识上的误区,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比较少,而且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生活脱节,渗透薄弱,正是因为这方面的空缺,使学生对这门课的认识出现了很大的局限性。

二、政治经济学教学的改进措施

1.改进政治经济学的教材质量

由于政治经济学的教材比较传统,内容也比较陈旧,因此不能将政治经济学的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融合进来。在教材改进方面,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人员应该按照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专业性的内容融合,不断地提升政治经济学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只有这样,才能将与时俱进的政治经济学展现在学生面前,从教材方面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提升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巩固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位置。

2.深化教师的理论基础

教师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对提升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质量有关键作用,所以,应该加深政治经济学教师的理论基础,深化对学科的认识。那么如何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首先,可以通过研讨会的形式,将政治经济学学科教师集中起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分析,按照整体的方向规划提升教师的理论基础知识水平。其次,可以制订科学合理的科研计划,按照计划督促教师对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进行专业研究,逐步培养教师研究教学内容、参与学术讨论的习惯,从而更好地适应政治经济学学科对教师的要求。

3.提高学生对于政治经济学的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要改变他们对政治经济学无用论的认识。教师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模式,加深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科内容的理解,将生活化的内容全面融合进学科知识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这门学科给自己带来的优势,从而提高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的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更加细致地掌握政治经济学内容的精髓部分,为实现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奠定扎实的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学模式也在创新和完善,现有的政治经济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这门学科的要求。想要改进教学模式,就应该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全面的更新和完善,结合现代社会对教学模式的要求,将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全面优化,从而实现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玉和.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5):212-214.

[2]曾凡仙,彭俊华.函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以《西方经济学》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2):9-11.

[3]蒋学模.学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改进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J].学术月刊,1958(4):28-33.

政治经济学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

《政治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与管理类核心课程,它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将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发生的经济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从而揭示经济规律的一门学科。其性质属理论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先行必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要与时俱进,紧扣时展主题,积极进行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必须从经济学的专业角度,摒弃过去教材的“大而全”现象,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模式、考核方式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鉴于此,需要重新设计教学内容体系,对于一些不符合当今时展的理论进行修改、完善和丰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以,该课程本身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一、政治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在高中阶段,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作为政治课的一部分内容来讲授的,使得大学生误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政治课程,造成对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积极性较低。经过几次课程改革后,原来独立开设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原理》的部分内容。这样,《基本原理》课与政治经济学在教学内容上就有相当部分重复,而这两门课程有时会安排在同一学期上,学生重复听课,自然会有厌倦感,学习热情很难提高。由于教学时间紧、教材老化死板、缺乏与现实问题的结合等原因,内容缺乏针对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案例分析普遍偏少,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差,不能真正理解政治经济学中的规律和精髓。

(二)知识体系相对固化,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陈旧。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和教材结构基本固定,教材编写未能推陈出新,对现实经济现象及规律解释力不足。一些学者教条地对待政治经济学,面对我国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局限于在经典著作中寻求现成的答案;不是根据经济社会实践去创新和发展现有理论,而是通过曲解政治经济学的办法,使之被动地迎合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因此,需要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吸收到现有教材中,使得马克思经济学更好地分析和解释资本主义的发展现实,从而增强说服力。

(三)教学地位已处于极度边缘化的境地。西方经济学的大行其道在很大程度上冲击政治经济学教学,使得政治经济学课程地位日益边缘化和不被重视,目前,高校的应用经济学与管理经济学学科普遍取消了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教學,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教学课时也大幅度减少,一些高校甚至取消了政治经济学课程;一些高校理论经济学专业的政治经济学课时也大量减少,原来作为经济学专业必开的《资本论》课程大多退出了本科课堂;相当部分高校经济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甚至取消了政治经济学考试,只留下了西方经济学考试。可见,今天政治经济学教学地位已处于极度边缘化的岌岌可危的境地。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时间投入,使得大学生消极对待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直接导致学生上课出勤率低,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只是应付考试,教学效果差。

(四)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经常是以老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思维定势,.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未能与时俱进。尽管多媒体教学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广为采用,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教学方式和手段,但却造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毕竟,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工具,只是教学手段,并不能完全代替教材。在对《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的调查中,63%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或有时能够“理论联系实践”,高达83%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增加“理论联系实践”的频率;78%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或有时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并有63%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增加“探究式”教学法的使用频率。经过多年的学习,大学生群体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独立的思考能力,他们渴望在更高层次水平上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仅在教学中注重内容传授的全面和准确,更要适度增加内容深度和广度,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显然,现有的教学模式还不能充分满足,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二、新时代下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重构课程理论体系,变革和丰富教学内容

1.课程理论体系的重构。内容上,笔者在坚持讲授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克服教条主义,结合其他经济学科的科学原理和有用理论进行课程理论体系的重构,对于一些不符合当今时展的理论进行修改、完善和丰富。比如在适当的地方穿插一些西方经济学、会计学、国际贸易原理等后续课程的知识点,结合讲授,帮助学生将《政治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联系在一起。在具体内容框架安排上,根据教学时间、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重新设计,摒弃过去教材的“大而全”现象,根据专业不同,重点讲授部分知识点,将不符合时展的理论和观点留给学生课后自行思考,批判性继承。尽量吸纳社会新发展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形成政治经济学的全新理论体系,设计一些案例分析题,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2.课程内容的变革和丰富。建立教学视频、图片库,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一是结合时代的发展,创新课程内容体系。改变教材内容陈旧、僵化的问题,将最新的中外经济发展实践引入课程教学内容之中,特别是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经验纳入教学内容当中,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去解释最新的经济状况,避免脱离实际的空谈。二是选择最新、最热点的典型案例,放入教学内容中。现今发达国家的经济现实和中国国内的经济现实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需要新的典型案例来阐释和学习政治经济学。

3.理论联系实际,优化教学内容。要科学地确定教学内容,必须搞好调查研究。一要了解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的认识程度;二要搞清楚学生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经济问题。三要让学生明白经济学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实践中的指导地位,是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理论根据,我们必须坚持和不断发展政治经济学。首先,要坚持和发展政治经济学,必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其次,要坚持和发展政治经济学,又必须在总结、继承、批判和吸收马克思经典的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更为强调以创新的精神来发展经济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把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联系起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应用的基本经济理论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接触现实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1.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法,是以现实中的典型案例作为素材,让学生通过分析和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由老师进行相应的点评。这种方法强调的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从分析现象入手,最后发现事物的本质。而要使案例教学法达到预期效果,必须要精选案例、介绍或者指导学生阅读案例、设计问题、分析案例、总结归纳,形成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知识体系,最终让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2.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对于《政治经济学》这样理论性强、逻辑性强、时代性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引入互动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

3.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发展出来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主张教师从学科领域与经济现实中选择相关主题,创设类似于问题探讨的学习情境,同时鼓励学生独立寻找答案,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整理信息、逻辑推理等活动来实现获取专业知识、培养探索能力以及发展合作素养等教学目标。在《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尝试把课程的核心内容加以梳理,分别归纳到商品经济理论、劳动价值论、资本循环、社会再生产、剩余价值瓜分等几大板块之中;然后,针对各大板块的中心理论,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寻找与之匹配的研究主题,让学生在探究性的自主学习中实现课程理论与客观现实的有效融合。

4.实践教学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让学生深入实践,从实践中感知生活,印证理论,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深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从理论上解释资本主义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深入分析当代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从理论上解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及其发展趋势。具体来说,一是充分利用寒暑假充裕的实践,要求学生深入生活,就现实生活的一些热点问题撰写调查报告。如农产品价格是怎样决定的、中国农村是否存在级差地租、学生居住地的房屋价格、农民的消费状况等问题展开调查并撰写相应的调查报告,从而将所学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二是请企业家或者学者作报告,介绍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运作机制或者学术动态,增强学生对理论的感性认识。三是实地参观。如组织学生到现代企业去参观,實地感受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到证券交易所去参观,现场感知股市的潮起潮落。

    参考文献: 

[1]伯娜: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20) 

[2]袁丽美.政治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和精髓[J].当代经济研究,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