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

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

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域化、组团式发展理念,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快推进现代流通服务业和商品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海岛现代流通服务业和商品市场体系的档次和功能。

二、工作目标

计划建设2个较大型水产品交易市场、5个以上标准化农贸市场、12个以上社区便民菜店(200平方米左右)、1个农副产品集散配送中心、2个以上现代商业服务项目(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等为一体的商贸综合体,5000平方米左右)以及5个以上适当规模超市(1000平方米左右)。

三、规划布局

1.在镇、广鹿乡分别建设1个较大型水产品交易市场。

2.在镇、乡、广鹿乡、镇、乡分别建设至少1个标准化农贸市场。

3.在镇建设至少4个社区便民菜店,在乡、广鹿乡、镇、乡分别建设至少2个社区便民菜店。

4.在镇建设1个农副产品集散配送中心。

5.在镇、镇分别建设1个现代商业服务项目。

6.在镇村、乡村、村、镇村、乡村分别建设至少1个适当规模超市。

四、奖励政策

到2013年以前,市政府每年安排1亿元市场体系建设引导扶持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支持城乡市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对符合要求且验收合格的建设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确定奖励资金:大型商品交易市场项目每个奖励500万元;现代商业服务项目每个奖励200万元;适当规模超市项目每个奖励30万元;标准化农贸市场项目每个奖励30万元;社区菜店项目每个奖励20万元;农副产品集散配送中心项目每个奖励100万元。县政府将在市政府市场建设引导扶持资金的基础上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五、工作要求

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产品 市场体系 缺陷

小农户和大市场矛盾日益突出,农产品供大于求、卖难、价格低迷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矛盾反映出农产品市场体系缺陷,分析研究农产品市场体系缺陷,有利于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完善、高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存在的缺陷

市场主体发育迟缓

市场经济客观要求农户成为对市场反应灵敏的市场主体。小农户缺乏组织和引导,市场信息沟通和交流不畅,严重制约了农产品流通。小农户绝大多数处于资本积累过程,没有固定销售的农产品和销售渠道,市场竞争处于无序状态,使得农户的利益受到损害。目前,我国农民经纪人、运销商贩、中介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农产品市场主体虽然有所发展,但其主体地位并未形成。

制度性缺陷

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取决于市场竞争,市场功能的体现,价格信息的传递等都与市场竞争相伴。我国农产品市场在其发育、发展过程中,基本是以行政区域为依托,农产品市场被人为的条块分割,严重阻碍了农产品合理流通,破坏了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统一性和开放性,带有浓厚的垄断色彩。长期以来,国有粮食部门,供销合作社一直是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组织者与承担者,拥有政府所赋予的垄断地位,一方面在农产品市场占绝对垄断,另一方面参与农产品市场竞争,这种双重角色,造成了市场竞争不公平,其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性缺陷。

价格形成机制缺陷

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目前仍存在较严重缺陷,农产品价格由市场形成和决定机制尚未完成。我国农产品交易方式可划分为三种:国家垄断收购,农户自产自销以及小商贩贩运。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需要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并反应农产品真实价值,我国广大农户组织化程度低,经营规模小;农户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弱,产业化程度低,广大农户对农产品价格影响力较弱;市场价格机制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缺乏全国性、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农产品大市场,现有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很少,虽具有一定的价格形成机制,由于数量少且分布不均衡,对整个农产品市场价格影响有限。

法律和法规不完善的缺陷

农产品市场体系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不仅取决于农产品市场建设,还取决于良好的市场秩序。只有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法律法规,才能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保证农产品市场健康有序地运转。近年来,我国流通领域中出现的无证经营、掺杂使假、偷税漏税等现象都是市场秩序混乱的表现。我国农产品市场所需要的一些法律、法规方面仍存在空白。已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细则仍然缺乏,使法律法规出台后缺乏可操作性,降低了法律法规效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依然存在。必须加强市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秩序,保证公平竞争、公平交易,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使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农产品市场体系结构缺陷

我国传统的农产品集贸市场和小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仍是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主体,具有价格形成机制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少,区域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农产品主产区,市场功能单一。农产品连锁超市刚刚兴起,超市流通的农产品数量十分有限,不能满足流通的需要。农产品流通不畅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产品市场体系结构不合理。

质量监督机制缺陷

我国农产品质量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如农药残留问题,家禽、家畜的检验检疫问题,甚至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因此,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的有效措施势在必行。

信息流通不畅的缺陷

农产品市场信息是联系农产品产、供、销的桥梁和纽带。农产品市场信息流通不畅的主要表现是广大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滞后,传统媒介并没有成为农产品市场信息的重要渠道。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必须加强信息服务机构建设,特别要加强政府农业信息机构建设,发挥主渠道作用。同时鼓励和推动各类民间组织积极参与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设施建设滞后缺陷

我国农产品市场设施建设落后于农产品市场的发展。缺乏资金投入,使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与之配套的市场信息设施建设也同样滞后,严重制约了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现代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仓储建设等建设缓慢,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较低,市场从设施到管理手段都较落后,许多农产品市场只能满足农产品初级交易。

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缺陷的经济学分析

西方经济学所指的市场缺陷,是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缺陷,社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是造成市场缺陷的根本原因,现实市场很难达到理论上的帕累托最优。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缺陷,从表面上看是农产品市场发展不完善造成的,而从深层次分析这些市场缺陷,可以发现它们都属于制度性缺陷,是可以弥补甚至是可以消除的。

农产品市场垄断。垄断必然产生不公平交易和竞争,直接扰乱和破坏农产品市场秩序。市场经济中垄断是不可避免的,如规模经济,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产品差异等都可形成不公平竞争,不能使市场达到帕累托最优。我国农产品市场垄断并非是自由竞争形成规模经济后所产生的,很多是行政干预的垄断,人为因素直接导致不公平竞争,这种不公平是可以避免的。

农产品市场的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可以免费或者少量付费就能消费的,农产品市场存在很多公共物品,如农产品市场本身,市场设施,检验检疫服务,信息服务提供等。农产品市场离开了这些公共物品,其运行必将是无效率的。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公共物品提供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农产品市场高效运行的需求。

农产品市场存在外部性。一个经济主体的活动对其它经济主体产生一定影响,使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发生不均衡,这种外部性的存在将导致市场对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农产品市场同样存在外部性,如农产品农药残留,农产品假冒伪劣产品等等,都产生外部影响,甚至是严重影响。

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充分。市场信息能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市场信息不充分直接影响市场竞争的充分性,市场信息及时、全面和准确地传递是市场提高运行效率的重要基础。高效率的市场必须要有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支撑,农产品的流通不畅与农产品市场信息流通不畅有直接关系。

完善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对策

建立结构合理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农产品市场体系包括多功能、多层次的农产品初级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消费市场,各类市场互相联系,互相结合,共同构成完整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以农产品初级市场为基础,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影响力和辐射力,使其在农产品价格形成和农产品市场运行中起到关键作用。积极推进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和农产品连锁经营,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培育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

培育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户能顺利进入农产品市场,将有利于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通过中介组织将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产品市场主体发育。

加强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

加强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对于弥补和消除农产品市场缺陷至关重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并非要政府参与农产品垄断经营,而是有效地抑制和消除农产品市场垄断,解决农产品市场的地外部性问题,充分提供有利于农产品市场发展的公共物品,及时提供农产品市场的信息服务。

政府的宏观调控,将使农产品供需保持相对平衡,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和农产品生产安全。

参考文献:

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范文第3篇

这就必须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使人民币成为具有完整的全球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功能的国际强势货币。

国际化的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成长。但是,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人民币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和庞大的经济与国际贸易规模,未能转化为中国的货币与金融的软实力,而是通过集中的美元结算和美元资产的持有,支撑了美元和美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导致在国际货币和金融领域对美元和美国过度依赖。

人民币国际化可实现保障中国金融安全和国家利益的目的,实质性地改变严重的美元依赖状态,在国家和全球层面缓解和消除货币与金融体系的不平衡,进而提升中国在货币与金融领域的软实力,更均衡地在全球配置货币与金融资源,履行中国在全球货币与金融领域的大国责任。

为此,当前应尽快发展一个以人民币为基础的,具有全球辐射力和竞争优势的世界一流金融市场。这个市场植根于本土经济,与国家综合实力相匹配,能够支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全球货币与金融平衡。这可以不断增强人民币的全球吸引力,扩大人民币在全球使用和持有的范围,并保证全球的人民币持有者能便利、高效地配置和持有具有令人满意投资回报水平的人民币资产,以及便利、高效地管理相关的风险。

可以预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今后五年到十年我国金融发展的基本任务。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削弱了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全球影响力,加速了国际金融格局调整进程,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因此,“十二五”期间是关键,必须以此为契机,在“十二五”期间全面部署并有效推进金融市场发展,深化金融体制和监管体制改革,基本形成境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和功能完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

中国应在全球和亚太地区金融秩序重塑过程中顺势而为,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使人民币在境内外顺畅循环,不断提升中国在地区和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辐射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建立开放性市场体系

人民币的国际化,必须以开放性的金融市场体系为依托,从而保证人民币既能便利地出去,也能便利地回来,可以在境内外顺畅循环。

没有金融体系的开放,人民币无法跨境流动,境外经济主体便缺乏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全球领先的资本市场,以有力地支持人民币国际化,将我国改革、开放与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至为重要。

就具体路径而言,现阶段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切入点,是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等领域之后在资本账户下的跨境回流投资和持有。为此,必须着力解决目前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发展和开放滞后,行政管制过度的问题。应根据人民币国际化的要求加快相关制度的配套改革;以开放为契机,成功地整合和吸纳境内外的优势市场资源,不断拓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消除市场的脆弱性,完善市场机制,提升市场的组织效率、核心能力和发展质量。

改革的目的在于使中国资本市场成为跨越全球的人民币定价、投资、融资、金融资产配置与风险管理的高效平台,从而构建一个以人民币为基础的、庞大的全球性资本市场。

开放性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股票、债券、基金等基础金融产品可成为资本市场开放的突破口。

基础产品的开放,既能提高基础产品市场的运作质量和竞争效率,夯实资本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又能通过进一步做大做优市场而降低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消除市场原有的扭曲,提升基础产品的长期投资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从而有效地降低和管控金融开放的长期风险。

在过去五年到十年时间内,中国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尽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但依然具有新兴加转轨的特性,内部相互割裂、对外相对封闭: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内部,银行、证券、保险与信托等各个子市场高度分割;金融结构明显失衡,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调。

同时,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度过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不接轨,效率不高,削弱了国际竞争力。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随着金融资产规模增大而增大。

开放性市场体系的建设,既要实现不同子市场之间的对内开放,也要实现整个市场体系的对外开放。

当前,中国金融业及其监管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银行业以存贷款业为基本业务,经营收入主要来自于偏高的存贷差,而盲目扩大的生产性和投资性贷款导致银行业资本金屡现不足;保险资金用途单一,一旦银行降息,保险公司便会产生大量亏损;而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分离,以及债券市场内部的割裂,又使得整个金融体系的资金配置效率极为低下。

为适应开放性市场体系下的竞争需要,应迅速打破金融行业、市场、机构和资金间的壁垒,走向统一高效金融监管下的一体化运作,实现金融业的对内开放。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增强金融市场之间的统一和互联,通过促进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外汇市场与本币市场、基础产品市场与衍生品市场的协同发展,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的整体效率。

对外开放则意味着,推动境外投资人和发行人直接或间接参与中国资本市场,最终实现境内外市场接轨。中国必须审时度势,掌握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主动权。通过股票、债券、基金三大基础产品的对外开放,推动境外投资人和发行人直接或间接参与中国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体系越发达,越开放,人民币跨境流动和跨境持有的相对规模越大,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就越高。历史上英国和美国的货币与金融国际化及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莫不如此。

主要举措

为推进开放性资本市场建设,支持人民币国际化,“十二五”期间,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

首先是加快市场对外开放,抓紧推出国际板。

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扎实推进国际板市场建设,加快红筹公司回归,吸引境外优秀企业上市,优化上市公司结构,丰富证券投资品种,提高市场广度和深度,优化国际资产配置组合。加强对国际板舆论的正面引导,为国际板顺利推出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针对国内外市场法律和会计制度差异,完善国际板发行、上市、交易、登记和结算规则,建立有效的国际板投资者保护机制和差异化的监管机制,形成合理的跨境监管与合作安排。

吸引境外企业在国内上市,可以作为资本项目开放、货币自由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口,促进国内资金通过证券投资形式在国际市场上流动,推动国内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推动由贸易大国转为投资大国,由“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转型为“中国拥有”(Owned by China)。

第二,推动债券市场统一互联,实现跨越式发展。

逐步改变商业银行主导债券市场、银行持有债券比例过高、风险过度集中的运作模式,有效降低债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推进市场一体化,改变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人为分割、多头监管的局面。推进登记清算后台整合,加快建立由高效基础设施、多元发行主体、多元发行方式、多元投资者和多样化交易方式支撑的集中监管、统一互联的债券市场。

推进发行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优先将国债、金融债通过交易所交易系统进行市场化发行,开展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市场化试点和项目收益债券试点。加大债券市场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与交易合约创新的力度。

第三,加快推进业务与产品创新,适时推出覆盖全球的跨市场ETF。

按照风险可控、有序推进、安全平稳的原则,扎实推进各项业务与产品创新活动。加大ETF多样化设计,提高ETF产品差异化程度,加快沪深300ETF、跨境ETF和债券ETF开发节奏,积极试点发展黄金ETF、REITs产品和资产证券化产品,逐步形成覆盖全球的跨市场产品,增加境内投资者的投资渠道,使上海证券市场成为国内投资者全球资产配置的重要平台,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全球资产配置能力。

在成功推出股指期货的基础上,研究推出基于个股与ETF的期货和期权产品。继续推动和扩大融资融券业务试点,丰富交易方式。完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和大宗交易制度,进一步完善交易机制。

第四,逐步推进市场体制改革,提高市场运行效率。

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部经济;商贸流通;市场体系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2-0044-03

中部地区加快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是全国区域经济分工的必然要求。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制造业基地,重要的物资和产品集散交换中心和交通枢纽,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中,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中部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战略地位。

1 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体系与市场体系建设的战略地位

中部崛起迫切需要借助流通业的发展,以加快经济节奏、加快资本周转和商品流通速度为核心、促进中部经济向动态化、快节奏、低成本、高效率转变,突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加快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必须更新流通观念、调整流通布局,整合中部流通资源,提高中部地区商贸流通的现代化水平,构建物流网和大市场发展战略,整顿和规范流通市场秩序,深化流通改革和对外开放,建设流通发展促进机制,建立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体系和统一、开放、协调、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中部早日崛起。

商贸流通业在促进中部经济发展中具有先导作用。通过提升完善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体系和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在拉动生产和消费需求、调整经济结构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中部崛起;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的引领作用并开拓市场;发挥劳动力密集优势,提供就业机会;实施人本化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层次;创造先导基础条件,促进对外开放。中部通则全国通。通过提升完善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现中部地区的市场共享、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挥集合效应,打造国际、国内经贸大通道,共同营造区域商贸业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2 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体系与市场体系的现状

随着商品流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明显,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业自身及相关的行业也得到快速发展,流通业已成为第三产业的主体,并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率也在不断加深。1990年到2005年,中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498.2亿元增长到13184.62亿元,平均每年增长730.4亿元,而且流通产业贡献率从1995年的13.53%增长到2004年的15.89%,流通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名列各行业之首。

2.1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商业业态发展迅速

流通方式的现代化是流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根据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的测算,中部地区第一次现代化水平指数已经从2000年的73.875上升到2001年的75.625,且该指数还在不断上升。与此同步的是,中部地区的各种新型业态都已具备。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中部地区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现代化的流通方式,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便利店等新型业态都已出现。商业由单一的百货店发展成为以百货店为主,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超市、购物中心、仓储店、折扣店等多种业态相继崛起的流通格局。2004年中国连锁百强中,中部企业榜上有名的共有12个,其中湖南5个,湖北2个,安徽3个,河南2个。2005年中部各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3184.62亿元,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068.28亿元,餐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28.89亿元,其他行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87.45亿元。

2.2产业组织化和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

中部地区的商品批发、零售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成为重要的商品流通渠道。2004年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的数量为563个,摊位数为351093个,营业面积为1521.98万平方米,成交额为2953.1亿元,其中批发业2207.8亿元,零售业745.3亿元。中部地区已形成一批规模较大、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较强的重点骨干市场。此外,随着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新型流通方式和超市、大卖场、便利店、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的发展,流通领域各项改革逐步深化,部分流通主体及流通企业正在向市场化、大型化、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竞争实力逐年提高。目前中部地区各类商贸集团大量涌现,出现了一些大型商业企业集团和股份公司,如武商集团、友谊阿波罗集团等。这些集团成为带动中部地区流通产业发展的骨干和龙头。但是,从全国的区域比较来看,中部地区流通产业的发展和东部地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中部地区人口占全国28.1%,但每万人拥有的零售网点和就业人数,中部地区比东部地区低34%。

2.3中部地区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

股票市场在资本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中部地区无论是上市公司数量,还是筹资总额,都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弱势。截至2003年8月,全国共有上市公司1268家,其中东部地区有739家,占总数的58.3%;中部只有271家,占总数的21.4%。2006年境内上市公司数量河南仅有33家,安徽47家,湖北65家,湖南42家,而相邻的东部省份江苏有100家。由此可见中部股票市场需要加快发展。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东部地区的发行量平均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而中部则只有全国的1/4。中部债券市场发展仍显得不足。中部地区期货业发展具有优势和潜力,郑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郑商所”)成立于1990年10月,是我国第一家期货市场试点单位,也是中部和西部地区唯一的一家期货市场。郑州商品交易所作为中国的三家期货交易所之一,对全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 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体系与市场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路

3.1中部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路

以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为方向,从扩大商贸市场规模、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入手,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备、制度完善、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商品流通体系;加快商品

流通和资金周转速度,发挥流通对生产的服务和引导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向低成本、低能耗、高质量、高效率的方向转变,构建多元化现代商贸流通市场体系,形成大开放、大市场、大流通的商务发展新格局。

建立中部六省合作机制,加强商业主管部门之间、商业企业之间、行业协会之间、科研院校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建立健全与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流通体制、产业政策、商业法制环境,营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引资、投资、创业和发展氛围,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商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构建跨省服务平台,促进商品、服务、人才、设施等商业资源和要素的合理流动,改善投资贸易环境,降低综合商务成本,提高商业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建设层次清晰、协调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商业合作网络,加速推进互惠互利、多方共赢、资源共享的统一大市场、大流通、大商业的形成,提高中部地区商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实力。

3.1.1顺应全球化发展方向拓展市场

一方面,积极吸引境外企业在中部设总经销、总、直销点,使专业市场成为境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窗口和展销中心;同时,积极吸引外商、境外贸易机构到中部市场采购商品,使专业市场成为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集散中心和配送中心;另一方面,要发挥敢闯天下的精神,大胆向外拓展,到境外开办分市场、中国商品交易中心和贸易机构,把中部市场的脉络延伸到国际市场,构建国际市场营销网络,抢占国际市场。大型专业市场还可以组建进出口公司,发展贸易等,拓展国际业务。

3.1.2根据区域产业特色发展市场

要以特色产业和产业升级为中心,去规划商品市场、发展商品市场、提升商品市场。商品市场不仅要为当地产品的销售与流通服务,而且更要为当地产业的提升、规模的扩大、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服务。促进商品市场建设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紧密结合,实现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联动发展。

3.1.3按照现代物流方式组织市场

将仓储、运输、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通过健全物流服务体系,使商品市场演化成一种崭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产业。重点推动传统专业市场向现代流通业态转型,把市场改造成企业连接现代流通网络的一座桥梁,在完善市场交易中心的基础上,拓展市场的信息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加工中心、外商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成为集销售、加工、包装、配送为一体的市场型现代物流中心。

3.1.4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市场

要充分利用现代流通技术改造传统商品市场的各个环节,并随技术进步不断提升市场,逐步实现商品条码化、标准化,交易网络化,结算电子化,配送社会化,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要建立市场内部局域网,建设交易秩序管理、营业用房管理、物业管理、日常办公、档案管理等计算机管理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和加强市场经营管理,提高管理效能,促进管理现代化。要加快市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市场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传输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大型专业批发市场要建立网上信息平台,充分发挥信息流的功能,带动商流、物流的电子化;要为经营户建立网上商铺,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开展网上交易,实现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优势互动。一般性的市场,要强化信息化的意识,利用市场专业网站收集和信息。

3.1.5为实现“中部崛起”的目标创建市场

在充分发挥中部现有各级各类市场优势与潜力的基础上,努力营造适应中部自身发展需要的期货市场、证券市场,甚至率先在中部成立创业板市场,以及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创建有影响的钢材大市场、农产品大市场、汽车交易大市场等。

3.1.6整合优势资源规划发展市场

以中部五省11个主要的全国性市场为重点,结合地方特色专业性市场,扩大地区交流与合作,推动行业联合与发展。开拓市场、搭建平台,体现出大流通、大市场、大商贸的气魄,对于拉动中部乃至全国市场都有积极意义。

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管理局 现代化农业 基本单位

一、管局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单位的可行性

发展现代化农业需要以一个特定的区域为基本单位进行总体的规划,并进行具体的实施。该区域必须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该区域必须比较靠近农村,能降低现代生产要素的流入和信息搜集的成本;该区域的政府机构比较少,会使政府管理的效率提高。该区域内农业和农村经济所占的比重比较大,会使该区更加重视发展现代农业。

(1)区域性。是指经济活动有些是在管局范围内进行的。管局经济的区域性决定了经济发展在一个较小的区域内进行,辖区内只有管局、农场、管理区三级管理层次,管理层次少,无论是对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监督还是管理效率都比较高。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能够使政府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管局经济处于城乡的结合部,因为更靠近农场,对农场的实际情况比较了解,能够制定符合农村实际的政策,发展特色经济,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

(2)综合性。是指管局经济具有类似国民经济大系统综合性特点,其内部既包含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部门,又有计划、财政、税收、教育、文化、卫生等职能部门。管局经济的综合性决定了管局内能够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最基本的要素。在资金来源方面,管局内相对完善的金融体系,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融资渠道。

(3)集聚性和扩散性。集聚是向中心的移动过程,是向心流动。集聚的直接结果就是中心城镇的发育、发展、增长得以形成。管局经济的集聚现象是管局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由于区位指向和集聚引力的作用,管局经济活动往往趋向于集中在相关资源和要素集中分布的管局所在地,这就增加了这些地区的集聚规模和经济活动的密集度。聚散性、扩散是由极化中心向的移动过程.是离心流动。扩散的直接结果,就是管局经济中的农场经济因涓流效应而得到发展。管局为了促进农场经济整体尤其是管理区经济发展,采取相关政策诱导和鼓励集聚区的经济要素流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非集聚区。扩散性对缩小管局经济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以管局为基本单位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将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以管局为基本单位发展现代农业,要注重发挥政府的作用,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政府创造激励机制使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各种要素流到农场,使现代农业建设成为可能。同时,政府要转换自己的职能,积极推进管局内的市场化建设。培养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和流通体系建设,使市场的作用逐渐取代政府的作用,成为主体。 其建议如下:

1.上级给管理局以更大的发展经济的自

若上级政府能够给管理局以更大的发展经济的自,就增强了管局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和统筹计划能力;若上级政府能够将财政结算权、经费划拨权等直接下放到管理局,就增强了管理局的财政,提高了管理局驾驭区域经济的能力,基于此,管理局就可以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对管理局的现代农业建设进行总体的规划;管局就可以依靠其财力创造现代生产要素流向农场的机制,推进现代农业的顺利进行。

2.管理局应提高认识,积极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

管理局应该认识到,发展现代农业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对管局经济的发展也是重要的机遇,一定要抓住时机,积极落实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同时也要加大自身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投入,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一切条件。

(1)建造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墓础设施

交通、电网、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直接决定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的程度。管理局要在落实中央政策的同时,每年拿出一定的专项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突出重点,突出先后,逐步推进。

(2)创建现代生产要素流向基层的激励机制

创建现代生产要素流向基层的激励机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仅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需要的时间太长,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所不允许的,必须依靠政府的介入才行。政府每年向农场下派专业性的人才,如懂得农业科技的人才、管理类的人才,会融资的人才等,从财政里面拿出专项资金对这些人才给一定的补贴;政府部门为专业人才在基层的工作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作出成绩的人才给以表彰,并作为今后升迁或评职称的―项重要的指标。通过契约或入股的形式,专业人才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会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通过一定的政策鼓励大中毕业生下基层,为发展现代农业做贡献。

3.完善管局内市场体系建设

市场化对发展现代农业意义重大,可是市场发挥作用的基础是完善的市场体系。完善管局内的市场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通过政策鼓励、创造环境、降低进入的壁垒等措施培育有活力的微观经济主体,如个体工商户、农业合作组织等,充满活力的微观主体产生了,各种类型的市场也就会随之产生。

(2)完善和提升农贸市场,农贸市场是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基础。在原有农贸市场规模扩大,质量提高的同时,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期货市场,形成完善的市场网络。

(3)培育农村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市场,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4.适时进行发展道路的转型

具备了充满活力的微观主体,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机制就会产生并在发展现代农业中起主导作用,形成区域性的市场,到全国性的大市场。这时政府要逐步退出,走向宏观调控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