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发育生物学研究方向

发育生物学研究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发育生物学研究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发育生物学研究方向

发育生物学研究方向范文第1篇

针灸专业 神经生物学 研究生

目前,我国的高等中医院校教育体系中,在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学理论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医中药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然而在研究生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偏重于应用,而对研究生阶段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显得不足,缺少对与专业相对应的基础医学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使学生在自身的学科领域学习过程中不能够全面系统的熟悉或掌握理论知识,从而缺乏融会贯通的科研创新能力。因此增添必要的关系密切的知识尤为重要,而神经生物学正好切合了这种需求。

一、现有针灸专业开设课程需要基础神经生物学补充

针灸是通过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良性调节相应脏腑变化的,而现有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尚需补充这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我院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除了必修的针灸推拿专业基础课外,开设了实验动物学、医学统计学等基本课程,另外还专门开设了分子生物学和实验针灸学。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细胞成分的物理、化学的性质和变化以及这些性质和变化与生命现象的关系,如遗传信息的传递,基因的结构、复制、转录、翻译、表达调控和表达产物的生理功能,以及细胞信号的传导等基本生命机理知识,不包含神经系统讲解。实验针灸学介绍现代针灸研究方法、针灸学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成果,针刺效应和机理的现有研究成果。但是,对研究生来讲,培养科研能力是教学重点,对于针灸基础科研,目前主要探索针灸机理,就需要从基础神经生物学知识到系统神经生物学,以及与此有关的现代实验技术这些知识体系。从以上对目前针灸学研究生阶段教学的课程开设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在传统的针灸学基础课程,和分子生物学和实验针灸学课程基础上,补充对针灸机理研究关系密切系统全面的知识尤为重要,是深入研究针刺机理的需要。

二、神经生物学为针灸基础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神经生物学是涉及神经系统的神经形态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病理学、神经化学和神经发育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科学,为针灸机理研究准备了相关的知识体系。分篇讲述了神经系统的结构,系统介绍有关神经元和突触功能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当前发展,介绍感觉生理、运动调控、自主调节、神经免疫调节以及高级整合活动等系统的结构基础和发生机制。介绍视觉、听觉、平衡觉和化学觉等特殊感官的结构基础和活动原理,从神经系统的老化开始,介绍有关临床基本病理过程的一般发病机制和防止策略。这些与我们针灸推拿专业研究的领域和主要应对的疾病密切相关。例如,①针灸疗法在神经系统疾病如脑梗塞后遗症、脊髓神经损伤、脑瘫、运动损伤等疾患的康复上有明显的优势的机理,探索针刺对神经系统后遗症康复训练机理中神经元和突触功能活动的变化;②研究针刺机理认为穴位及其循行路线与神经和血管以及血管周围的自主神经丛有密切联系;③研究表明针刺针感可能是直接刺中了穴位中感受器装置中的小神经束、神经干(支)、游离神经末梢、某些包裹感受器、血管壁上的神经装置等,引起感受器的兴奋,后者将针刺刺激转换成相应的神经冲动,该信号沿一定的外周和中枢路径逐步传入到脑的高级部位,然后导致针感的形成,有针感就是针刺得气产生肌电,其继发冲动传入中枢形成针感。上述这些重要机理的进一步探索都离不开神经生物学中的神经系统功能解剖、神经元膜的分子构造、神经元膜的静态电特性、神经元膜的动态特性、神经元通讯的生理学、基础神经生物学中神经化学、神经系统可塑性、神经发育等系统知识。另外,在针灸领域里,对热点问题――对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发生机制研究表明,针感和针刺效应的产生有赖于神经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针灸作用与神经-体液-免疫网络调控密切相关,这可能是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的物质基础。还有,已经得到国内外认可的针刺镇痛研究,也基于神经生物学中感觉系统的解剖和功能,等等。这些研究结果都与神经生物学中系统神经生物学感觉功能、运动功能、自主神经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等系统知识密切相关。

三、神经生物学为针灸临床研究提供系统理论基础

针灸临床研究涉及了神经生物学的神经病理生理知识。神经生物学作为前沿学科,同样包含了临床神经生物学,比如从神经变性和再生、神经系统老化、缺血缺氧性脑病、精神疾病全面系统的知识。而我校针灸专业研究生的涉及到研究方向基本包含了上述病理变化,如针灸诊治脑血管疾病的研究与经验总结,针灸诊治抑郁征的研究,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脊髓病及周围神经病的研究等。这些针灸临床研究方向同样是中医针灸研究的热点,临床神经生物学的系统知识为针灸临床研究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四、神经生物学是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结合的桥梁

针灸专业研究生将来从事神经内科、康复、保健等有关的专业,是以神经科学知识为背景的。这些领域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如脑梗塞后遗症、脊髓神经损伤、脑瘫、运动损伤等,针灸疗法对这些疾患都有明显的康复优势。从业中他们可能更为关注与这些疾病相关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结合,关注神经系统疾病研究方面的新成果和新动态,来发展针灸理论和针灸临床应用。而关注的焦点都与神经生物学一脉相承,如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干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离子通道与神经系统疾病、毒物和药物,神经递质释放的调控及神经递质功能异常,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及其常见畸形,学习与记忆的机制、细胞凋亡与神经系统疾病、疼痛的中枢机制与临床等。因此,在神经生物学教学中,将神经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与临床疾病密切联系起来,为将来从事临床神经科学工作,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更为重要是还有利于将来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的结合,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

总之,在国内中医院校创建科研教学型大学的形势下,针灸专业必须跟上不断创新的步伐,在继续发扬我国针灸传统技术的前提下,全面科学的推动针灸专业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安排知识结构。通过上述对神经生物学与针灸专业关系的探讨,不难看出,在针灸专业教学尤其是研究生教学阶段,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神经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而且有利于推动中医针灸的发展。

参考文献:

发育生物学研究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学;课程标准;概念教学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围绕重要概念展开,精选恰当的教学活动内容,以促进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对于概念教学,我们一线教师首先必须理解其含义。

一、什么是概念

说到概念,人们一般想到的是概念的名称和定义光合作用,生态系统,生态因素……“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是概念吗?“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是概念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概念的。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

二、什么是重要概念

谈重要概念,实际上是强调核心概念。什么是重要概念:“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费德恩等人认为,核心概念是一种教师希望学生理解并能在忘记其非本质信息或周边信息之后,仍然能应用的概念性知识。埃里克森认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这些核心概念具有广阔的解释空间,源于学科中的各种概念、理论、原理和解释体系,为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深入的视角,还为学科之间提供了联系。

三、如何认识课标中的50条重要概念

1.这50条重要概念是从课程内容中提炼出来的重要知识,其中有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概念(有概念的名称、内涵和外延),有的不是。课标中的“概念”比逻辑学、心理学意义上的“概念”要宽泛。不要纠结于核心概念、重要概念、具体概念的区分。

2.要理清相关概念的关系,把握其内容逻辑联系,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例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主题有六条重要概念。(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2)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以进行生命活动。(3)相比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例如叶绿体和细胞壁。(4)细胞能进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5)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一些生物由多细胞组成。(6)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生物个体。其中(1)是统领本主题的上位概念。(2)和(3)两个概念是说明细胞自身进行生命活动的结构。(4)说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等功能是通过细胞实现的。(5)和(6)两个概念是说明在结构上细胞与生物体的关系。

3.还要区分事实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词典中的概念与头脑中的概念,前概念与科学概念,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事实性知识本身不能迁移,它是构建概念的基础,只有形成概念后,才能迁移。如,工业污染区,深色的桦尺蛾越来越多,浅色的桦尺蛾越来越少(事实)。事实是可以观察到的,可以被描述的。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形成概念。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概念是以事实为基础的。如,工业污染区,桦尺蛾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概念)。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接近于“词典中的概念”的概念。

发育生物学研究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玉米覆膜;生长发育;必要措施;高产田

研究表明,通过地膜覆盖能够对农作物有着增温,保墒,灭草等诸多作用,并且也能够改变种植土壤的结构,提高肥料的使用效率,大幅度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尤其是玉米覆膜能够有效地改善了实际土壤的环境,促进玉米苗尽快萌发,并且提升水肥的利用率,让玉米的各个生长阶段更加完善。但是覆膜技术也使得杂草大量萌发,影响到玉米产量。我国是世界上农膜生产和使用量最多的国家。据统计,目前我国地膜年产量达60万吨左右,累积推广面积达5000万公顷,是其它所有国家总和的1.6倍。地膜覆盖栽培广泛应用于全国范围,覆盖作物涵盖了蔬菜、水果、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花草、树苗等。粮食作物地膜覆盖栽培普遍增产30%左右,经济作物增产达20%~60%。目前国内研发的覆膜技术达到了世界先列,例如冯武焕(2004)、熊汉国(2004)等科研学者进行了覆盖生物降解地膜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均获得较好的效果。日本早在1989年就成立了“生物降解性塑料研究会”,把生物降解塑料列为继金属材料、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后的第四种新材料,并且取得了高产的实验效果。因此笔者在覆膜技术背景下对玉米生长发育方法研究,并在原有覆膜技术基础上通过对不同覆膜方式对玉米种植产量比较,来确保应有的增产效果。

1 测定与结果分析

1.1 测定方法

在覆膜技术下,生育期主要去调查玉米的出苗期、拔节期、抽雄期、成熟期;而根据玉米生物学指标进行调查,定期去用直尺测量玉米苗的高度、叶子面积,并用烘干法来测量植株干重;玉米苗收获之前需要去取20株进行穗粗、穗粒数等数据的测量,按照每小区实际收获量计算。实验得出的数据要选用spss11.5软件进行处理。

可供试验的玉米品种为沈单16,随机在区域设置了7个处理:在露地平播,设置为不同的覆盖地膜;选择的双垄面全膜覆盖沟播,设置带宽在120cm,在每带起底宽为40cm。高为15~20的小垄与底宽为80cm,高10~15cm的大垄,在两垄之间为播种沟,选择宽为140cm的地膜进行覆盖,在覆膜与覆膜之间不能出现空隙;而双垄半膜覆盖沟播,覆膜与全膜双垄一样,但是要在膜与膜之间留下20cm的空隙,在宽的地膜覆盖选材需要120cm的长度。

1.2 结果与分析

1.2.1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玉米出苗率的影响

在2011年播种时,0~20cm的土壤含水量较低,得出数值为8.8%,而选择点掉抗旱法来进行种植,平均每穴浇水量为0.5kg,在玉米出苗之前并没有下雨。通过统计得知,全膜双垄沟与半膜双垄沟所处理的玉米出苗率分别达到了98.6%与98.4%,明显要高于其他处理方式。在2012年播种时,0~20cm的土壤含水量相对较高,平均为16.2%,而不同处理的玉米出苗率达到了97.5%以上,并且没有显著差异。1.2.2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玉米株高的影响

与传统露地种植相比,覆膜处理能够有效提高玉米株高增长率,尤其是全膜双垄沟的处理方式明显要优于其他的处理技术。在玉米的快速成长阶段与生殖期过程中是最为明显的,比传统露地种植要高出15.7%左右,而从抽雄到成熟期之间的株高差异不是很明显。

1.2.3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玉米产量的影响

通过试验表明,通过不同技术处理的玉米子粒的面积产量差异明显。在2011年,通过全膜双垄沟处理后,玉米平均产量达到了每千平方米14359kg,明显高于其他的处理方式。而在2012年降水缺乏的情况下,半膜双垄沟处理方式要比全膜增加了7.8kg。而这两种垄膜沟播处理增产的主要原因是能够增加了玉米的百粒重与穗粒重。

2 覆膜玉米田杂草生长与土壤湿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研究可以发现,在覆膜的玉米田中,杂草通常萌发的高峰期在玉米种播种后的十天到二十天的周期内,这是因为为了能够保证玉米全苗而选择的趁墒播种或者在播后浇灌蒙头水,进而使得土壤的湿度提高,并且也使得杂草种子充分吸水膨胀。加上在玉米播种后的五十天到六十天内,处于夏季降水旺季,很容易让阔叶杂草出现了第二次的生长高峰期,根据笔者2010、2011、2012年连续三年的统计,平均发生率达到了32.7%,极大程度上影响了玉米的产量。

3 结语

通过研究发现,覆膜能够有效地集蓄自然降水,改善玉米根际土壤水分状况,从而促进玉米能够更好地生长发育,使其产量能够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孙继颖;高聚林;王志刚;吕小红;李占清;王艳菊;;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大豆生理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8年02期.

[2]闫根海;杨晓军;王斌;薛海龙;李霞;地膜覆盖对玉米产量及其土壤状

发育生物学研究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植物生物学实验;生物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0-0132-03

Abstract Plant biology experiment is a backbone of biological under-graduate compulsory professional basic experiment has an irreplace-able position. Strengthen the reform of plant bi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train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is the training objective of plant biology curriculum. Through the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 change teaching idea,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making perfect appraisal system, highlight the students’ subject status, improve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practical skills and ability, has obtained the good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plant biology experiment; biological major; teaching reform

植物生物学实验是生物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主干必修专业基础实验课,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既是生物学科类各门专业实验课的重要基础,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生物类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1]。因此,它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尤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作用[2]。

为更好地提高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吉林大学国家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简称“生物实验中心”)通过修订教学大纲、整合教学内容、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手段和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技能与动手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整合与优化实验内容

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应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提高植物生物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3]。传统的植物生物学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如植物组织和器官的结构观察、植物理化性质的测定等,其优点是能够及时巩固课堂知识,缺点是教学内容重复,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实验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法通常是教师介绍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然后由学生根据实验材料,按照实验内容、实验方法的描述验证学过的理论知识。虽然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实验内容和实验规范有了较详细的了解,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也在不断地督导学生学习,但是多数学生因为缺少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大多敷衍了事,照本宣科地完成实验,不去分析实验的机理,不去探讨实验中的问题,使实验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发挥其相应的辅助作用。

为了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培养,生物实验中心借助新版实践教学大纲修订之机,进一步整合与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将实验课内容分为四部分:基本实验技术、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同时设置选修实验供学生自行选择。

基本实验技术 植物生物学实验是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入学时第一门专业基础实验课程,课程涉及的基本实验技术训练对以后学习至关重要。显微镜技术、生物绘图技术是植物学实验里最重要的基本实验技术,也是生物学课程中常用的方法,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此外,还有其他的实验技术,如叶绿体色素提取技术、种子发芽率测定技术等可以分散安排在不同实验课中,让学生反复练习,直到熟练操作并在期末的实验考核中能有所反映。

基础的验证性实验 植物营养器官内部结构的观察和植物繁殖器官内部结构的观察等是植物生物学实验中较为经典的验证性实验。这两个实验主要要求学生掌握被子植物营养器官的各部分结构,了解花粉粒和胚囊的发育过程和种子的发育过程等。以植物生物学中的经典实验和观察性实验为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

综合性实验 主要针对的是植物分类学的实验和植物生理学实验,以基本实验技术和基础的验证性实验的技能为基础,变实验室单一观察的方法为实验室与野外观察相结合的方法,把传统分类学实验设计为以室内观察和野外资源调查为主的综合实验,主要包括种子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与保存,理化性质的测定等实验内容。以种子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与保存为例,先通过理论讲授学习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不同类群的植物,总结各类植物的特征,然后带学生到野外进行对照和采集,识别各种常见的种子植物,进而掌握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方法。

设计性实验 通过基本技能实验、基础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植物学基础知识、操作和动手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验室的具体情况确定几个研究方向,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经教师检查修改后,利用野外实习和课外假日时间来完成实验的题目。设计植物的无土栽培、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两个设计性实验,学生任选其一。

1)植物的无土栽培实验:学生自己选择植物,用人工配制的营养液进行培养,并与对照组土壤培养的植物对比,比较无土栽培和常规方法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学生通过研究洗涤剂和重金属等污染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探索环境污染对植物可能造成的危害。

通过这样的设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的科研兴趣,训练学生的综合科研技能和协作能力。

2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应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贯彻,有利于学生实验兴趣和实验积极性的调动,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生物实验中心从2001年开始,逐渐探索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和科学的实验教学方法,如今已形成一套成熟稳定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开设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课程,实现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良好过渡 为了配合植物生物学的教学改革,植物生物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分为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课程植物学实验部分和植物生物学实验两门课程,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课程是学生大学四年必修生物学专业实验课的理论讲授,共分为9个部分,每一部分都配在相应的实验课程之前两周进行讲授。主要为学生在实验课开始前对这门课程所有实验的基本原理与技术进行系统梳理,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植物生物学部分由植物学所有课程教师在实验课开展之前为学生对本门课程全部实验进行详细讲解和梳理,使学生实现从植物生物学课程到植物生物学实验的良好过渡。

基本技术提前培训,强化基本实验技能培养 为增进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给学生更加自主的选择机会,利用学校国家级生物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4小时开放的优势,植物生物学实验所用仪器设备采取提前培训。即在开课学期开学的前3周为基本仪器培训,学生课前通过教材进行预习,在课上由实验教师为学生专门讲解显微镜基本技术的基本原理、显微镜操作方法;讲解之后,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并当堂进行操作考试。操作合格的学生由实验教师在仪器使用证上签字,学生方可用显微镜进行实验。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为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拓展学生视野,在开学前将植物生物学的实验项目、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相关信息挂在实验中心网上;同时建立植物生物学实验资源共享课程,将实验操作视频、PPT、相关网络资源等挂在爱课网、吉林大学课程中心等网站上,方便学生预习。为保证预习效果,上课开始前10分钟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课前小考并进行打分,计入实验课总成绩。教师在实验课开始后仅需要对实验要点和实验注意事项进行简要提示,留出较多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然后通过相互讨论来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最后由教师做总结。

课后组织总结讨论,拓展学生知识面 在实验结束后统一进行实验讨论,学生将自己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发现的现象、设计实验的思路等实验相关问题及由此拓展的实验项目方面的问题跟教师进行交流,使学生对实验的全过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 改革实验成绩评定方法

科学、客观评定学生实验成绩,会引导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4]。为此,通过实验预习、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和实验习惯等统筹评定学生实验成绩。植物生物学实验课通过多元实验考核方法,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成绩评定分配比例为:实验习惯占10%,实验预习占10%,实验操作占40%,实验报告占20%,设计创新性实验占20%。为加强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培养,制定28条相关规定,学生违反一条减0.5~3分,累计扣除10分后,取消该门实验成绩,重修该门实验课程。历届毕业生在反馈意见中都反映实验教学对他们实验习惯的培养使他们终身受益。通过实验成绩评定方法改革,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起到导向作用。

4 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

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实践,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已形成自身鲜明的特色。在教学内容改革、教师教学理念转变和教学手段改进、实验实习、考试考核制度调整等方面均有所改革,取得显著成绩,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多样化的实验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实验中得以锤炼[5]。植物生物学实验考核体系的建立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均能得到锻炼,使之成为学生接触社会的载体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韩多红,张勇,张芬琴,等.浅谈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J].甘肃科技,2005,21(9):192-194.

[2]龚双姣,姜业芳,刘世彪,等.植物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6(3):104-107.

[3]滕利荣,孟庆繁,逯家辉,等.国家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7):36-38.

发育生物学研究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菜粉蝶;为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3.045

近年来,菜粉蝶已由春、秋两季为害发展到为害蔬菜整个生长季的程度。由于产卵量大,幼虫发生稠密,使蔬菜受害越来越严重,成为最需关注的蔬菜害虫。

1菜粉蝶的形态特征

菜粉蝶的卵长度为1毫米,直径0.4毫米,形状为瓶状,顶端部分比较尖,卵表面有脊纹且呈纵横分布,新产的卵颜色为淡黄色,后期逐渐变为橙色;幼虫老熟后体长28~35毫米,身体表面密生一些黑色小毛瘤并着生细毛,沿两侧气门线各有一列黄色斑点,整个体表呈现为青绿色;菜粉蝶的蛹长度为18~21毫米,形状酷似纺锤,体色因环境不同而有变化,一般表现为绿色或褐色;菜粉蝶成虫的体长约15~20毫米,翅膀展开以后体长约45~55毫米,其身体的颜色为灰黑色,但翅膀的颜色为粉白色,其基部则为灰黑色。

2菜粉蝶的为害状况

菜粉蝶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国内的分布也十分普遍。寄主植物非常多,有十字花科、菊科、百合科等9科35种植物,但也属于相对寡食性的害虫,在十字花科植物上的发生尤其严重,厚叶片的甘蓝、花椰菜类是菜粉蝶最好的为害对象,其次是白菜、萝卜、芥菜、油菜等。

菜粉蝶主要是以幼虫的形式为害蔬菜:1~2龄幼虫只蚕食蔬菜的叶肉,留下一层透明的表皮。3龄以上的幼虫在为害过程中能够把叶片全部吃光只剩下叶脉和叶柄。蔬菜在幼苗期其为害则会导致整株死亡。此外,幼虫为害会给蔬菜植株造成很多伤口,为软腐病菌的侵入和为害提供便利条件。

3菜粉蝶的发生规律

菜粉蝶一般是以蛹的形势越冬,蛹多潜伏在发病地块附近的墙壁、篱笆、树干、土缝、杂草等处。成虫只能在白天活动,产卵比较分散,多数喜欢在结球甘蓝、花椰菜上产卵。每头雌虫可以产卵150粒,产卵数量以越冬代和第1代成虫较大。卵多直立于蔬菜的叶片上,幼虫被孵化的最初阶段是蚕食卵壳,然后逐步为害叶片,幼虫老熟后一般是在叶片上化蛹。越冬代的幼虫老熟后可以通过长距离的爬行以寻找合适的化蛹场所。菜粉蝶发育的最佳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75%。春、夏、秋的气候和湿度相对比较适合菜粉蝶的生长发育,因此,此时栽培十字花科蔬菜且轮作频繁的地区,能为菜粉蝶的发生提供很好的寄主条件,所以对菜粉蝶的为害比较严重。

4菜粉蝶的防治措施

4.1农业防治

蔬菜收获后一定要对种植地块进行彻底清理,及时清除残株败叶,同时可以对土地进行彻底翻耕,以此消灭附着在土壤表面害虫的卵、幼虫及蛹,达到降低下一茬害虫的虫口密度;十字花科蔬菜在春季种植的时候最好选择生长期比较短的品种,并结合地膜覆盖等早熟栽培技术,将作物的收获期提前,以此避开害虫为害的高峰期;菜青虫的天敌有黄绒茧蜂、微红绒茧蜂、凤蝉金小蜂、广赤眼蜂、广大腿蜂、长脚胡蜂等,生产上应积极保护利用害虫的天敌,可以通过天敌的存在降低害虫数量,从而减少害虫的为害;育苗过程中可以在苗床周围设防虫网以对幼苗进行隔离培育,从而防止成虫在幼苗上产卵;在蜜源植物的盛花期进行菜粉蝶成虫的人工捕杀,在十字花科蔬菜捕杀幼虫。

4.2生物防治

在菜粉蝶低龄幼虫发生的最初阶段,可以选择喷施苏芸金杆菌800~1000倍液,或菜粉蝶颗粒体病毒用量为20幼虫单位每亩,可以对菜青虫有比较好的防治效果,但药剂的喷施时间一定要掌握好,最好选择在傍晚进行。

4.3化学防治

由于菜粉蝶有比较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在幼虫长到3龄以后由于其食量增加、耐药性加强,因此防治重点应在幼虫的2龄之前,可选用Bt乳油500~1000倍液、1%杀虫素乳油2000~2500倍液,或0.6%灭虫灵乳油1000~15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幼虫发生盛期,可选用20% 灭幼脲悬浮剂800倍液、10%高效灭百可乳油1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0%杀灭菊酯2000~3000倍液、21%增效氰马乳油40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等药剂进行喷雾,连续2~3次。

参考文献

[1]李建锋.秦岭地区菜粉蝶数量分类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0,(03).

[2]陈宗麒,缪森,罗开B,梁谊.小菜蛾寄生性天敌昆虫研究及引进利用进展[A].全国生物防治暨第八届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

[3]郑庆伟.菜粉蝶的防治[N].中华合作时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