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媒体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媒体;科技水平;传媒产业;影响
随着科学水平的迅猛发展,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地提高,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媒介为主的新媒体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并给其他行业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1新媒体概念概述
关于新媒体的定义,国内外都没有明确的界定。早期新媒体的概念出现于互联网,基于不同于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传播特点,联合国最初将新媒体概括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与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不仅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还具有互动性、即时性、精准性和融合性等新特征;新媒体的受众群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者。
2新媒体对其他行业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媒介形式逐渐扩展为手机短信、数字电视、数字报纸、移动电视、网络视频等形式,并对当下的社会生活和各个行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2.1新媒体对传统媒体行业的影响
新媒体的“由点及面”的传播形态和互动性强的传播方式,对传统媒体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传统媒体受众单一、被动的接受信息形式不同,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呈现的是双向性特点,即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提供者和者。面对突发事件时,普通民众不受身份和地域的限制,可以借助手机或电脑等平台,将偶发、碎片式的信息按照线性的规律组织起来,以立体网络化的形式传播出去。如四川雅安地震时,以手机和网络媒体为主的新媒体,全程参与了地震新闻报道,及时向外界反馈救灾现场信息,既安抚了灾民情绪,又让外界对灾区救助情况有了准确的认识,充分发挥了网络互动的优势和特点,形成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新媒体的发展,在加强了普通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自主性的同时,也相应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如新闻资源没有经过核实,产生一定的不良社会影响;新闻者资质良莠不齐,新闻质量不高、深度不广等;平台重视商业效益而忽视了传播责任,削弱了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和信誉度,等等。
2.2新媒体对广告行业的影响
物质水平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同时也使广告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广告受众精准化。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最大的广告优势主要体现在互动性和创新性上。如以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的3G技术,商品经营者可以根据定位技术,随时随地恰当的信息,为受众提供有效精准的信息。(2)传播速度迅捷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广告产品升级速度和销售模式也不断呈现快速升级的态势,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李宁服装集团推出的龙系列比赛运动装,因独特的设计方案和运动健将的成绩受到各方的欢迎,厂家适时推出了适合生活运动的龙之系列,在当时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3)宣传形式多样化。与传统媒体平面单一、静止相对,新媒体由于涵盖形式丰富,在宣传方式上也呈现多元化的形式,如定位于商务人士和白领人群的液晶电视广告;流动性更强的LED广告以其独特的传播介质和地理位置优势,而成为更多商店和广场的优先选择;手机APP的方便性和快捷性,让其成为广告商和营销者定投的优先之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广告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商家诚信度低、品牌影响力弱、垃圾信息增多等方面的不良影响。广告行业经营者如何根据受众的消费需求和意向,考虑产品自身的特点加以宣传,成为当前广告投放的重要议题。
2.3新媒体对商业服务行业的影响
生活节奏的加快,物质水平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人放弃了传统的消费模式而选择网络消费。很多原本由商业服务行业承担的功能开始转移到网络平台上,并逐步影响到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如网络服装营销,因其不仅可以对商品给以图文视频等立体式呈现,还因没有店面租赁费、储存管理费等费用,价格相对于商场同类产品便宜,加上可以送货上门等特点,而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和参与。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上网人数的不断增多,网购已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3结语
综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不仅更新了媒体行业的传播理念和形式,更新了广告形态和受众群体的影响形式,更新了服务行业和消费群体的相互关系,也多方位多方面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可以说,新媒体的快速健康发展,对整个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大和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严三九,刘峰.2013年全球新媒体发展态势探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7):1~8.
[2]周爱群,胡翼青.受众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3]金雁,李兵,郑穗平.传媒时代人类认知新概论[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英国主流媒体堪称是数据新闻的先锋,《卫报》《经济之家》《金融时报》等都是全球数据新闻的引领者。对此,本文结合英国主流媒体数据运用的理念与实践,探讨其数据新闻的特色和借鉴意义,以期为我国数据新闻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英国主流媒体数据新闻的特色
开放式数据运用理念。英国主流媒体的数据运用理念,是其发展战略构建与商业模式探索的核心组成。2012年,《卫报》率先提出了“开放式新闻”的全新理念和模式,成为了大数据时代最具开创性的新闻媒体商业模式。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发行量与广吿额呈直线下滑的态势,生存危机日益严峻。尽管传统媒体始终在探索数字化转型之路,但却未能构建起成熟完善的盈利模式,其数字媒体的付费订阅和在线广告已经无法支撑其未来发展。英国主流媒体在《卫报》的引领下,纷纷调整商业策略,将开放列为根本指导原则,以内容开放拓展盈利渠道。以《卫报》为例,从2006年发展至今,其先后开放了评论平台、数据平台、技术平台,并最终确立了“开放式”新闻模式。《卫报》逐步构建了大数据开放式新闻制播架构’充分彰显了开放式数据运用理念,定位日益明确和坚定,这已经成为英国主流媒体数据新闻的根本所在和特色之处。
专业细致的数据分析。在英国,几乎所有媒体机构都设有专门的数据分析部门,数据分析师已经成为新闻制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了充分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卫报》研发了一套名为Ophan的数据监测系统,成为了解受众的“神器”,可以帮助媒体从业者更为便利地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为《卫报》精准快速地测量社会媒体信息流量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该监测系统中能够很容易观察出内在规律,比如一则新闻信息若是在1小时内依然没有引起受众的关注,那么它就不会再引起更多的关注。不难发现,社会媒体数据实时监测是非常严格和残酷的。要怎样才能做到数据分析的专业化和细致化,比如对一家点击量上亿的网站进行数据分析时,要细化到受众具体浏览了哪些新闻以及点击后的效果,并精准算出每个访问量的价值以及怎样才能引起受众的有效关注,避免出现无效点击,充分挖掘点击量背后的数据价值。“邮报在线”监测系统,每10分钟会进行一次数据统计,分析哪类受众在阅读他们的新闻。此外,《每日电讯报》的Parsely数据监控系统,时刻都在对受众浏览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具体到每一条新闻、每一条广告的点击量,并进行实时呈现。
数据技术下的精准广告投放。2()12年,《卫报》与定向网络广告公司(Quantcast)建立了合作关系,希望依托大数据技术进行广告受众的细化,以实现广告的精准投放,拓展盈利空间。该广告公司首次采用了小组抽样数据+Cook-ies追踪的方式,对全球近10亿的受众展开跟踪。通过对消费者上网行为的分析,加深对受众需求的研究。其中尽管不涉及受众隐私信息,但受众性别、年龄、学历、家庭情况等重要信息,都可以被精准地抓取出来。以此为依据,广告主、新闻媒体和目标受众之间的关系就被进一步拉近了,广告投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显著加强。《卫报》相关负责人表示,《卫报》在广告受众定位及提供广告服务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新的突破,经验更加丰富。以往的广告模式,是先猜测受众的需求,然后进行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再构建一个受众群体,最终将产品卖给他们。但当前包括《卫报》在内的英国主流媒体,正在积极打造由广告受众和广告主等利益相关体组成的社区,并通过媒体的引导实现彼此的交流互动,实现广告精准投放,提高广告营销的效率。
媒体数据的商业应用。在数据新闻的发展过程中,要想形成成熟完善的盈利模式,就必须要明确受众会在何种情况下最有可能进行数据信息购买。英国媒体专家指出,媒体要善于将庞杂无序的数据进行整合,使之成为有价值的产品,然后将其提供给广告商。可以说,媒体数据挖掘的根本目标,就是高效地获取、掌控、传播数据,并实现其广泛的商业应用。多年来,《金融时报》在数据驱动营销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通过智能化市场营销,成功实现了数字版订阅量is%以上的增长。《金融时报》还成立了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核心分析平台和内部数据库进行管理和开发,研发出针对性强、个性化强的信息产品,以便进一步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但目前这一平台建设已经交由亚马逊公司专门处理。目前,英国主流媒体已经发现,专家对大众化数据的利用将有效扩大数据的边际效益,精准的受众数据分析可以有效拉近传媒企业与受众的距离,确保传媒企业的健康发展。而媒体数据的商业应用,则促使了传媒产业由以往的数量竞争向质量竞争转变。
■英国主流媒体数据新闻的借鉴意义
注重数据的新闻价值。传统新闻报道中,选题的依据主要是看新闻事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价值越高就越值得报道。而在数据新闻中,选题的依据就变成了数据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是否具有可获得性,因此这两大要素就成为了数据新闻选题的核心标准。在对英国主流媒体的关注度较高的数据新闻进行分析时发现,不管是有关就业、医疗等民生问题的数据报道,还是有关经济发展的数据报道,或者是有关假H增重等趣味数据的报道,都符合新闻价值标准,都属于非常好的新闻选题。相反,对于体育赛事中比赛选手或队伍历年得分的汇总,对于戛纳电影节各奖项获奖者的集锦,等等,尽管这些数据满足可获得性标准,但在新闻价值方面,却远不如体育赛事中谁夺得了金牌或冠军、电影节中谁夺得了影帝影后等更具新闻价值。
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庞杂的数据是大数据时代的首要标志,再加上许多国家都有数据公开的政策,不仅成立了专门的数据公开平台,民众还能够通过合法途径获取相关信息数据。可以说,在大数据时代,受众能够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获取大量免费的、权威的数据。尽管如此,并不代表普通受众可以充分理解这些数据,更无法谈及将数据应用到社会实践和生活决策中。无法利用的数据就变得毫无价值可言了。而媒体的职责,就是利用科学途径去挖掘数据背后价值,发现其中的问题;或者进行不同领域的数据组合处理,发现对于受众有价值的信息,然后以数据新闻的方式进行价值再现,提高数据的利用率。在英国主流媒体的数据新闻中,大部分都是通过对数据的呈现,将其背后的价值挖掘并呈现给受众,而这也是国内新闻机构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注重与受众的互动。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始终都被认为更有助于信息传播。目前,英国主流媒体在数据新闻制播过程中主要采取开放评论平台、数据众包、使用动态交互图表、介绍数据新闻生产方法和公布数据调查结果等方式与受众展开互动。以介绍推广数据新闻生产方法为例,一方面,英国主流媒体经常会在门户网站推广数据可视化的软件、数据获取平台、数据新闻制作经验等,向受众提供免费的数据新闻制作教程;另一方面,英国主流媒体在所有数据新闻中都会提供报道所涉及数据的来源和下载渠道,并鼓励受众进一步挖掘数据背后的新闻价值,然后将受众制作的优秀数据新闻到数据博客平台进行共享。可以说,通过与受众的互动,媒体能够实现受众数据的收集、调查数据的收集、数据众包及与受众交流等多种目的。而媒体与受众的互动也有效强化了受众参与感,充分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有效提高了媒体的品牌关注度。
加强与社交媒体的合作。大数据时代,加强与社交媒体的合作,是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冲击的有效途径。英国主流媒体主要通过将内容分享到社交媒体上和从社交媒体中收集信息数据两种方式,实现与社交媒体的合作。一方面,媒体所的数据新闻要设置分享标签,受众只需点击鼠标就能够将自己认为优秀的数据新闻分享到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平台上,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拓展数据新闻的传播渠道,而且能够提高媒体影响力。另一方面,网络受众数据的收集是主流媒体的一大数据源,而社交媒体则是网络受众数据形成的一大阵地,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大量的受众数据,若是这些数据可以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那么将进一步完善主流媒体的数据采集系统。
传统媒体从业者对于新媒体的理解不比普通用户的认知更深刻,这导致了长久以来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冲击的诸多的策略收效甚微,甚至是在浪费资源。对于新媒体的理解和认知的低层次,是导致传统媒体当下窘境的重要原因。
在“互联网+”浪潮席卷而来的当下,该如何认知新媒体的本质呢?
当下,新媒体更应该被理解为与新一代人连接对话的媒体。广义上说,能够借此与新一代人产生连接,并且有效占据新一代人时间的任何媒介都应该被定义为新媒体。
这种新媒体的定义,核心本质在于体现媒体的连接功能和属性,这是媒体之所以存在的核心意义,因此本无特殊。然而,当下传统媒体之所以遇到发展的困境,根源在于失去了媒体的基本功能和属性,无法实现对于用户的连接。
传统媒体过往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存量用户。然而,新形势下,传统媒体面向更多增量用户或者新一代用户的产品和服务研发缺失,导致其对于增量用户吸聚的能力降到冰点。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传统媒体的存量用户包括中老年人等接入互联网的门槛将降低,通过智能手机进行媒体消费,会直接将传统媒体的产品和服务放弃。传统媒体的存量用户会大量流失,商业模式的根基产生动摇,其作为社会连接器的功能属性也将彻底消失。
失去了作为社会连接器功能的传统媒体,需要重新理顺自身的新媒体发展策略,核心出发点在于恢复连接新一代人的能力,从增量用户的需求出发,建立起满足目标用户受众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进而实现与新一代人的连接,而媒体内容、媒介形式、连接模式都是实现这一核心诉求的工具和手段。传统媒体必须在理念、方法、实践三个层次采取实实在在的行动。
首先,要实现思维的转变,确立媒体要围绕用户,并借助各种新的媒介形式和连接方式,实现与其连接的宗旨。这种思维的转变是后续展开实践的必要前提。将与目标新人的连接作为核心工作,而将实现连接的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放在次要的位置。
其次,在方法上,要推出与新一代人连接的全新媒体产品品牌。存量用户的连接建立起来的媒体产品品牌,代表着在过往历史环境下的品牌定位和认知。延续这种品牌,会将过往的旧思维和旧方法带入新的连接运动中,不利于实现与增量用户的连接。
同时,移动互联网大大解放了社会个体,使得人格化的、情感化的元素在大众传播互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用一个60后媒体从业者的言论和形象与新人进行连接和对话,不如选择新一代的代言人。
最后,在实践中,“新小奇”应该是传统媒体秉承的基本理念。
“新”,连接新一代人,必须用新的工具、新的媒介形式、新的思维方式,也必须用新一代的媒体从业者作为代言人,在合适的场景和时空背景下与新一代人进行对等的连接。
“小”,则意味着需要适应传统组织被去中心化重新解构,小团队灵活应对,围绕特定标签的用户群体,进行社群运营,实现连接效率的提高以及连接价值的挖掘。
“奇”,则意味着创新创意将是实现这种连接成功有效的重要保障。新一代人的媒体消费观念是全新的,是分散化的,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非标准化。媒体需要以不断创新的手段,实现动态化地满足新一代人的需求,以保证这种连接的有效性。
报纸版面融合了新闻学、哲学、美学、受众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知识,同时还蕴含着“讲政治”的大局意识和舆论导向,因此,版面的设计、版式的形成,并不是随意而为的,而应该是报纸编辑方针的体现和内容编排布局的整体表现。
从传播学的角度说,“在社会责任理论下,表达自由的基础是个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良心负有义务。表达自由是一种道德权利。表达自由不能用一个人的私人目的,它与个人的精神存在和发展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它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价值。”媒介无疑是受众表达意见最重要的窗口和渠道,一份报纸的版式设计,是这一媒介的精神风貌,饱含这一媒介的内涵,彰显这一媒介的性格。
版式设计 追求独特“性格”
现在报纸五花八门、色彩缤纷。要想让读者记住你的报纸,必须保持独立个性,形成自已的风格。如《北京青年报》的浓眉大眼、《南方日报》的清秀挺拔、《新京报》的精致大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份报纸版式设计中的基本元素有图形、文字和色彩构成。图形是平面设计的基本元素,主要由点、线、面组成。点是最小的几何元素,点虽小但它可以明确详细的位置,是线、面的起止点,它没有形状、方向上的区别。平面设计中对文字的处理,主要通过调整文字的形体、颜色,组合图形和字体,使文字既有说明意义,同时具备欣赏审美价值,影响欣赏者的视觉审美,让受众在领略文字意思的同时,被文字独特的构图形式震撼。色彩在平面设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可以营造视觉感性上的冲击效果;或者利用欣赏者对色彩的敏感,借助色彩本身具备的感染力,来感染欣赏者的眼球,展现设计作品的最佳效果。平面设计中,可以通过调节色彩的明暗对比度来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通过搭配明度、色相、饱和度,来阐释人的情感,让人感受到震撼。色彩是塑造美、传递美的重要手段,通过色彩还可以传承历史、弘扬民族文化,它对平面设计的效果产生的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对于一份报刊,艺术总监对于上述基本元素使用的要求和指导,设计人员的领悟和创新,日渐形成这份报刊的精神风貌,形成其独特的性格。
人是有个性的,读者亦是有选择的阅读,因而作为与受众息息相关的纸质媒体,其深入人心的特色必然成为赢得读者、赢得市场的决胜条件。而好的版面设计能成为报纸的门面、报纸的品牌,它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向读者展示自已的风格,扩大报纸内容对受众的吸引力。
大胆用图 追求版面“活化”
现代报纸的版面设计中,越来越强调视觉冲击力,而版面中的头条往往是形成视觉冲击力的核心。一些报纸为了营造视觉效果,不惜违背新闻原则,以视觉――而不是以新闻价值来设计头条。大标题、大图片,甚至粗黑的框线,无不在刺激着读者的视觉神经。
图文并茂是设计优秀版面的原则之一,随着浅阅读时代的到来,图片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所占据的版面位置也越来越大。同时,大小不同照片在版面上安排恰当与否,对版面的美观程度以及形成版面的视觉中心有直接影响。在图片使用上,设计者要敢于打破传统的黄金分割比例,大胆裁剪,或拖长使版面显挺拔,或裁扁产生“宽银幕”效果,起到“活化”版面的作用。
据笔者观察,近年来,图片在版面上的地位不断提高。新闻照片数量增多、篇幅加大,成组的照片大量采用,照片的质量也不断提高。图示与新闻漫画在版面上也大量出现。图示包括统计图表和各类示意图,具有图解内容和活跃版面双重功能。
无论是在传统报刊,还是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工作的美术编辑,其工作的原理是相通的。目前,新媒体的发展势头迅猛,但是目前不少新媒体领域内的业界翘楚还未深入研究美术编辑工作,呈现在新兴媒体上的阅读内容在外在表现形式上也略有不足,没有满足读者对阅读界面美观、舒适的需求。这一现状也促使媒体领域的美术编辑、美术总监要多加学习,切实提高自身水平。
拆分组合 追求轻松悦读
报纸版面设计主要考虑的要素是版式、标题、图片,这三者如何安排,其依据是编辑对整版稿件的编排与处理,同时遵从于整个报纸的统一风格。如果从设计美学上认识这个问题,就是内容决定形式。报纸内容编排的最终抉择在编辑,编辑对稿件的组织及其对新闻的认知程度,都深刻影响着版面的整体风格。
网络时代虽然让信息碎片化,但同时也让纸媒报道的传播速度呈几何倍数增长。数字化的浪潮正在强烈地冲击着传统报纸的堡垒,留住读者成为报刊行业的首要任务。浅阅读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追求的是一种暂时的心理愉悦和短期的信息摄取。谁能使读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谁就是赢家。因此,版面编排在适应模块式编排、简化版面构成要素等现代报纸设计趋势的基础上,还应该对不同类型、长短稿件进行提要、分拆、组合,尽可能地方便读者阅读。
在拆分组合中,一定尊重编辑、尊重新闻。在报纸的版面设计中,视觉设计的本质是以视觉语言“表述”新闻价值。版面设计者必须通过编辑领会了新闻价值,才能进行具体的设计编排。编辑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对新闻本身的挖掘,直接贯穿到版面的设计中。
本地元素 追求地域特色
每个地方都有自身的地方文化,把地方文化元素应用到版面设计中,可以体现报纸的地方特色。
笔者认为,《西安晚报》应把挖掘陕西地域新闻,陕西文化特色,宣传陕西改革开放成就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市场需求和西安新闻和陕西地域特色,对办报宗旨进行更加准确的定位。充分挖掘陕西文化资源,争当宣传陕西的排头兵。比如,开设“书画长廊”等读者喜爱的专栏,及时报道陕西文化发展动态,介绍文化名人最新作品,推出了王西京、刘文西、赵振川、吴三大、钟明善等一大批书画专栏、专版。大师云集舞台,高手粉墨登场,在艺术行业内站稳了脚跟,在读者中产生了影响,极大提高了报纸发行量和含金量。
关键词:新媒体;自媒体;关系
引言
随着互联网与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与自媒体在21世纪的风头已经盖过传统媒体,然而在实际使用中,两者却存在令人尴尬的局面:新媒体与自媒体混淆。因此,对自媒体与新媒体的定义进行梳理,辨析两者的关系成为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这对新媒体与自媒体显示作用的发挥有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的与自媒体的定义梳理
新媒体比自媒体出现的更早,关于新媒体的定义研究有很多的说法,在传媒界也没能够对新媒体的概念进行界定,因此认为通常将新媒体成为“一个混乱的概念”。随着新媒体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媒体逐渐出现,而当自媒体出现后,新媒体与自媒体概念的较差使得混乱新媒体概念混乱现象更加突出。为此,通过对新媒体与自媒体概念的梳理,希望可以对两者之间的界限进行划分,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两者的效益。
(一)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提出,当时,戈尔德马克将新媒体制作电子录像,随着美国传媒界对新媒体这一概念的继续研究与深入,新媒体在全美乃至世界广泛流行。
我国对新媒体这一概念的研究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80年代,根据现有最早的英译译文,推测我国最早出现新媒体这一概念是在1978年,此后,关于新媒体的译文以及研究受到传媒行业的普遍关注。90年代后,我国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传统传媒业依托网络技术的便利,也逐渐朝新媒体方向迸发,新媒体因此逐渐成为潮流,而后,我国传媒界也尝试对新媒体的定义进行界定,在2000年,吴征就对新媒体的定义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可以将新媒体定义为交互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进入到21世纪,各传媒学界与传媒领域的领导者也对新媒体的定义进行了研究与概述,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所谓新媒体就是一个新的概念,是相对而言的,比如广播相对报纸就是新媒体,而电视相对广播也是新媒体,我们今天所接触的新媒体是通过计算机处理后的信息并通过网络形式传播的一种媒体形态”。而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控股有限公司执行主席吴征则认为,新媒体只是在表达形式上与旧媒体不同,其实在本|上新媒体与旧媒体没有什么不同。其中对新媒体概括比较全面的是宫承波在《新媒体概论》中的阐述,他汇聚了国内外学者对新媒体的定义,是目前国内比较认同的有关新媒体概念的阐释,文中对新媒体的界定为:所谓新媒体,指的是利用现代数字基础、网络基础以及移动通信技术,并借助现代互联网、无线通信网以及卫星的渠道进行信息传播,而以电视、电脑、手机为接受终端,向用户传播视频、音频、连接游戏等的信息或娱乐服务的一种传播形式的总称。
综合国内外学术界对新媒体的观点,可以发现,虽然学者所给出的新媒体在角度上有很大的区别,使得概念的形式多样,但是都指出新媒体是继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的新的传播形式,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借助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高科技产品与技术,形成新的传播手段。
从旧媒体到新媒体的转变上来看,如果将新媒体的作为区分传统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显然在概念上会显得比较宽泛与粗糙,但是由于新媒体本身发展的较快,且各方观点不同,因此将其定义进行统一规范也就无从下手。所以,传媒工作者为了充分利用新媒体,就将以互联网与手机为载体的媒体形式。
(二)自媒体的定义
自媒体这一概念最早由“博客”形式创始人丹.吉尔默与2001年9月提出,在自媒体博客中,吉尔默提出了“新闻3.0”的想法,在他的理解中,将新闻1.0概括为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而新闻2.0则可以称作为新媒体,新媒体3.0就是以“博客”等互联网传播形式为趋势的自媒体。从这一概念上来看,自媒体出现的比新媒体晚。此后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的“自媒体”报告。
吉尔默在博客中对自媒体的定义分析中,将自媒体称作草根新闻,并对自媒体的作用和前景进行了阐述,2003年,博客这种形式在互联网上出现,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地点文字、图片,并且能够将其分享给他人,因此,博客也风靡全球,受到人们的追捧,媒体研究人员对自媒体这一概念谈论越来越多,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自媒体的功能与作用在不断发生改变。
我国对自媒体的研究也出现的比较早,但是大多数都是根据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的研究报告进行的定义拓展,在自媒体定义的认同上,传媒界普遍认可一种观念,那就是自媒体是具有交互性的,也就是在自媒体中,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通过现代互联网,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二、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关系辨析
通过对新媒体的定义进行分析,可以明确新媒体是继传统媒体之后的一种新的传媒形式,是媒体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随着自媒体的出现,新媒体与自媒体由于都是借助现代互联网与高技术手段进行传媒过程,这导致在实际使用与研究过程中出现两者定义混淆的局面。所以,为了更好的区分新媒体与自媒体,根据两者定义上的差异,对两者的关系进行辨析,有利于两者更好的发展。
(一)新媒体与自媒体并非接续关系
接续关系,指的是将自媒体定义为继新媒体后的有一种新媒体类型,关于自媒体是新媒体这一接续关系最早的认可者就是“自媒体”概念提出者丹.吉尔默,在其“新闻3.0”的想法中,提出媒体发展的趋势是“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的过程,在这一发展链条下,自媒体显然作为新媒体的接续。
在自媒体刚提出的一段时间,这种观念比较流行,很多研究者也将吉尔默的新闻发展方向作为思路,并且人们也认可当时比较流行的博客形式,将其作为新媒体的接续。但是从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发展上来看,两者显然不是接续关系,因为新媒体是以现代互联网为基础的传媒形式,涵盖的传播面非常广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媒体也逐渐出现,两者在信息传播形式上存在很大的共同点,就是两者都是借助现代互联网以及移动通信进行的传播活动,吉尔默所阐述的自媒体与新媒体是接续关系事实上只关注了两者的差异,却没有认识到两者在互联网背景下所具有的共同属性。
此外,从本质与技术背景上来看,新媒体与自媒体也有很大的相同之处。不管是自媒体还是新媒体,两者在本质上都是媒体类型的一种,都注重对受众的主观质量感受,并且都希望通过挖掘受众的需求来不断提升自我吸引力,两者同属一个传媒背景,并且在资源挣脱方面日趋激烈。此外,新媒体从报刊、电视、广播等演变之路可以发现,新媒体的出现不依托传统媒体,而是现代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因此人们很容易区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而自媒体却不同,它和新媒体产生的条件相同,其演变并不是跨技术的,而是在新媒体的基础上衍生的,为什么现代传媒人员会将新媒体与自媒体两者混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新媒体与自媒体两者都是在互联网科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媒体形态,两者不存在技术鸿沟,因此新媒体与自媒体并非继续关系。
(二)新媒体与自媒体并非等同关系
将新媒体与自媒体等同,事实上就是将两者概念混淆,既在定义上将自媒体看作新媒体,这也是目前传媒界混淆两者的原因。例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编在有关自媒体的研究报告中,将新媒体的定义归纳为“反思利用最新的鞑ナ侄危尤其是现代互联网、收集自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形式,都是新媒体”,这一概念阐述事实上将新媒体与自媒体进行混淆。然而事实上,两者却存在清晰的界限。
从上文对新媒体与自媒体定义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两者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却存在以下两种不同:第一,传播主体不同。新媒体的传播主体主要施工传统媒体的传播主体演变而来的,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也仅仅是“点到面”的传播过程,并非针对某一个体。而自媒体却更加大众化,传播者与接受者由于都可以是普通民众,因此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既可以是“点到面”的传播,也可以是“点到点”的传播,比如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工具,人们可以将信息分享给制定的好友,因此在传播上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然而,这种变化也并不能理解为自媒体是新媒体的一种接续,因为两者虽然在传播主体上有所不同,但是新媒体与自媒体却都是依托互联网这颗大树进行散枝的。第二,自不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不同,但是新媒体与自媒体的传播手段却相同,然而由于两者传播主体不同,所受的约束也不同,与传统媒体相同的是,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上与传统媒体有着同样的约束,这是因为新媒体的传播者主要是正规的传媒结构,并且其“点到面”的传播方式要求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要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避免向民众传播错误的观点。而自媒体却不同,由于其亲民化的特征,因此比新媒体拥有更多的自与话语权,民众可以通过构建自己的自媒体平台,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来张扬自我个性,并且还能够实现传播者与接收者的互动,因此,在自方面,自媒体要比新媒体有更大的自。
通过对新媒体与自媒体的描述,可知两者有并非等同关系,而是存在个性上的不同。
(三)自媒体与新媒体是从属关系
自媒体既非接续关系,也非等同关系,究竟两者存在何种关系?笔者认为,自媒体与新媒体是从属关系,既自媒体是新媒体大树上的一个树枝,并非全新的物种。对两者关系进行具体分析,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自媒体属于新媒体,两者在技术背景上无区别。和新媒体演变方式不同,自媒体的演变更加顺利,自媒体的演变充分接触新媒体演变的经验,在数字科技与网络技术基础上不断发展与壮大,并且每一次互联网革命都会形成新一轮的自媒体形态。吉尔默所阐述的自媒体实施上都是建立在新媒体所依托的网络技术背景下,当时将博客视为自媒体的主要形式,但是随着互联网以及手机通讯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等降博客蚕食殆尽,从博客到微博到微信,虽然自媒体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是其所依托的技术背景却是永恒不变的。
第二,新媒体概念中涵盖自媒体,但是两者不等同。在所有关于新媒体概念的定义研究中,有几个概念是被公认的,比如美国《连线》杂志提出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又如“数字化、互动式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而如果将自媒体的定义进行梳理,可以发现,新媒体的定义中其实涵盖了自媒体的定义,在区分两者的定义中,传媒学者往往认为两者只在传媒主体上有所不同,既新媒体与自媒体的传播主体由传媒机构变为普通大众,然而这种主体变化并不意味着两者是相互独立的,只能说两者是一种涵盖关系。随着传媒行业对新媒体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媒体在概念上既包括专业传媒机构“点到面”的传播过程,也包括普通大众主导的“点到点”的自媒体形式,因此将自媒体作为新媒体大树上的一个枝丫,两者属于从属关系。
三、结语
新媒体与自媒体作为当前广泛使用的传媒形式,使信息交流更加便捷,由于两者在技术背景与本质上存在较大的区别,因此在实际使用上两者经常会出现混用的情况,但是从两者的定义以及媒体属性上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两者有清晰的界限,只是一种从属关系,对两者的关系进行辨析,能够使两者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锦宣. “新媒体”的定义及其内涵探析[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7:28-29.
[2]张美玲,罗忆. 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特点和优势分析[J].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45-49.
[3]邓新民. 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 探索,2006,02:134-138.
[4]张骁. 自媒体的分类和发展路径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5.
[5]吴潮. 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定义梳理及二者关系辨析[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05: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