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教育的缺点

社会教育的缺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教育的缺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教育的缺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术课 个性化 素质教育 人文性

我们现在往往倡导的“个性化”创新教育理念,推出一个学生一个教学团队、一个学生定制一套教学计划的因材施教模式,最大程度地尊重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把中小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独立思考、独立实践的学习机会,提升素质并发挥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首先每个教师都应意识到的个性化教学思路

教师教学的重点已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在美术教育课程中具有人文性质,亦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美育。个性化教学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评价已不是记忆多少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知识获取、知识分析与知识加工的能力和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正如比尔·盖茨所说:“你孩子的世界不会与从前一样,他们的未来依赖于他们一生中掌握新概念,新选择,不断学习不断适应的能力。

个性化教学像电子科技产品,需要不停的更新换代,并非技术含量越高越有生命力,学生是最大的主宰者。在卢梭的个性化教学思想,尽管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但在当时人们并不敢认同,不过如今素质教育中创新教学的出现,就像隧道尽头的亮光,为个性化教学成为现实带来了希望。

个性化教育是学校教育个性化、家庭教育专业化和社会教育系统化的融合和统一,因此,个性化教育将有利于改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自身缺陷和不足,个性化教育的作用有:

二、新课改中美术教材教学要求教师做到‘四个领域。三个纬度’

要求学生从造型创意、设计应用、欣赏评审、综合探索领域发展学校教育,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最大的缺陷是缺乏个性化,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无视人的个性存在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学校教育模式下不管是老师、学生、教学内容或课程、教育装备和教学管理等都是标准化的、方程式的。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严重制约人创造性和自我创造性的发展,把人都教育变成一滩死水!

1、促进家庭教育专业化发展

小学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一切教育的基础,一个人的教育成长和未来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或社会教育。但是,家庭教育中的现象各不相同,其中家庭教育普遍性存在的问题是缺乏专业的教育知识、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的职业资源。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不同的人由于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同,将影响一生。而个性化教育将有效弥补家庭教育专业化不足的产生的一些不利因素。

2、促进社会教育系统化发展

社会教育非常广泛,但是又无所不在,社会教育的最大的弱点就是系统性缺乏。其实个性化教育完全可以弥补社会教育系统性缺乏的这个缺点

小学美术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情感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密切相关,下面我们来分析他们有一些什么特征:

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发学生对美术的欣赏兴趣,我们可以用这个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有时候给他们上课的时候,比如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会让他们会感觉到喜悦和欣慰,很愿意去接受,有时候同样是两种照片(黑白和彩色)给他们看的时候,他们对色彩图片的反映强烈一些。

3、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略了整体的部分。在上二年级的课中我强烈的体会到,在给他们上《美丽的风筝》时,他们会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

社会教育的缺点范文第2篇

自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以后,以社会力量办幼儿园为主的政策正式形成并开始实施。截至2013年全国共有幼儿园19.86万所,在园幼儿达到3895万人。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7.5%①。由此可知,我国现有学前教育办学格局是由以学前社会教育(以幼儿园为代表的幼教机构)为主体,辅以学前家庭教育以及其他形式的教育组成的。透过庞大的数字背后,遍览当今我国学前教育存在的各种表象问题发现:学前教育需求与社会学前教育供给之间的严重失衡,入园难、入园贵、教育不公,儿童个性缺失,个体生存、自理能力下降,幼儿园教学小学化久治不愈等问题急需解决。继续思考之下不难发现:需求与供给失衡不过是教育资源不足的学校教育领域问题在学前社会教育领域的一种延伸,本质上来讲就是社会集体化供给与个体需求的矛盾;儿童的个性缺失,个体生存、自理能力下降则是家庭教育缺失和被忽视的直接结果(家长把原本在家庭中进行教育的责任交给社会,社会进行的学前教育却是学校教育式的集体化的教学,集体化教学追求的是效率最大化,从而导致对个体的忽视,以致儿童个性缺失和磨灭);幼儿园教学小学化则是学前社会教育在追求最大化效率的目的驱使下,以超过儿童现实年龄和接受水平的目的和内容(社会式的集体生活式的内容)以及形式来教育儿童。

(一)学前社会教育作用夸大,而学前家庭教育缺失

学前家庭教育和学前社会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现有办学格局的两种基本成分,二者在教育目标任务上是趋同的,各有其优缺点:家庭教育,家长没受过专业训练,“无证上岗”,虽然没有既定的内容、教育计划和固定的时间、地点,但基础性、感染性、随机性、一贯性等特点对学前儿童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幼儿园教育,教师“持证上岗”,有统一规定的内容、科学的教育计划和固定的时间、地点,便于制度化、集约化、科学化。可见,二者各有其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教育科学(尤其是学校教育科学)的发展,国家的重视和社会意识的引导,学前教育在“科学化”道路上越走越远,人们对学前社会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也日益夸大,与之同步的则是对学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冷淡的事实。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普遍认为在对孩子的习惯养成、社会化、健康等基本素质和知识能力方面,家庭的影响要大于社会和幼儿教育机构的影响。更有调查表明,中高收入家长对儿童的发展影响权重要高于幼儿园。对学前社会教育功能的夸大导致了家长及社会对学前家庭教育功能的严重低估,甚至忽视。一定要将孩子送入幼儿园,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切为了孩子等等,客观上导致了家长对学前社会教育的需求增多,并引起学前社会教育的入园难、入园贵以及教育不公,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对学前家庭教育的忽视甚至缺失。

(二)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忽略了儿童个性发展的个体需求

早在发展初期,学前社会教育目的是以保育功能为主的,其教育功能、补偿功能、甄选功能等等都是随工业化生产发展而出现的。那时的幼儿教育福利性色彩浓厚。世界范围的大工业生产使得社会对人力的批量化需求增多,学前教育才从家庭中转型到社会学前教育机构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强,其社会性价值取向也随之日益增强,教育社会工具功能的增强使得近现代教育越发的科学化、制度化,学前教育也随之完成了科学化和近代化的发展。虽然制度化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也是科学化和效率化的体现,正由于其社会本位的思想,教育的社会工具功能得以发展,但这从本质上是不适于个体发展的。对于以0-6岁儿童为教育对象的学前教育而言,其本质无疑应该是促进个体发展的。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共识是处于0-6岁学前阶段的儿童是其个性初具雏形的时期,对于教育的社会本位论与个体本位论目的取向之争而言,学前儿童毫无疑问是倾向于后者。就学前教育而言,教育应该是为了儿童本身,而不是其他的任何目的。正是这种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使得制度化了的学前社会教育谋求最大的教育效率,应和社会需求的同时,忽略了对儿童个体的个性教育。

(三)学校式的集体化学前教育教学思维与学前教育自身发展迷失

随着社会本位的学校教育的发展,制度化、效率化的教学成为最优化的教学,伴随终身教育思想下的教育年龄明显下延的发展趋势,加之人们对学前教育的现实需求直接导致了学校思维下的学前社会教育的出现:面对汹涌的社会需求与没有深厚理论研究的实情,现成的学校教育制度就成了最好的示范选择。于是,学校教育式的学前教育发展思维和道路就出现了,学前教育自身的地位与发展迷失。各种教育教学方法,仅仅在考虑儿童对象的年龄特点之后就被从学校教育中拖出来施放在学前教育中,学前教育自身的独立地位、学科定位迷失。这也导致了学前教育学科的社会地位、科研地位不被广泛尊重的事实。也正是由于这种学校教育式的学前教育发展思维导致了幼儿园教育集体化教学思维,进而与学前儿童教育个体化本质之间产生了认识的错位,最终导致了今天学前教育的种种不堪。

(四)学习中儿童主体地位与主动性保障不力

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初步形成的阶段,也是各种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的初始养成阶段。此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学习的特点是以直接经验为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与兴趣性、主动性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基本守则,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就是基于此种认识提出的。然而,集体化的学前社会教育却满足不了这种要求:首先,集体化的教育始终要考虑到其基本的教育教学,这其中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导向,教师为了保证其教育目标的完成,就会有意或无意地忽略甚至回避儿童自发的个体需要;其次,集体化的教学总是在谋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势必无法真正关注某一个具体的儿童;再次,集体化教学下的师幼比问题也使得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一个儿童。可见,所有问题表面看起来是各方各面的,但是细细思量之下,均是由学校教育思维下的学前教育理念,以及由其所造就的现有的学前社会教育格局下的集体化班级授课制式的学校教育式学前教育格局造成的。若要解决这一切问题,就必须要解决这一办学格局模式。而避开集体化教学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学前家庭教育。

二、以家庭教育为中心的学前教育办学格局构想

要想彻底解决目前格局的弊端,就需要对当前的学前教育格局进行改革,一种新的格局应要求而出现。以家庭教育为中心的学前教育可以使儿童回到真实水平,真正实现个体化教学。家长在了解自己孩子的基础上,对儿童的发展实施最合理的教育,减少盲目比拼而导致的超前教育,真正做到以每个儿童为中心,合理化教育,最优化教学。实施家庭学前教育可以节省或者合理化国家和社会在学前教育事业方面的投入。将原本对幼儿园的投入改在对家长福利政策改善等方面,家庭原本投在幼儿园的资金可以对冲基本的家庭教育投入(家庭个体化的教育可以大大节省教具材料等物化的教育成本,方便就地取材),使资金投入更合理、有效地发挥作用。实施学前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家庭的稳定与和谐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孩子是家庭关系的纽带,独生子女政策以及社会发展压力之下导致的人们传统生育观的改变使得家庭结构越来越简单,家庭关系越来越脆弱,以学前家庭教育为中心,无疑会加强亲子关系进而促进家庭内部关系亲密,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实施家庭教育还可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问题,父母中至少一方在家庭中与子女常伴,考虑到传统观念问题,母亲无疑是最佳人选,这样,就会有一批适龄母亲得到政府的亲职假,从而提供一批五、六年社会就业岗位的循环。

(一)转变当前的学前教育格局的核心思想

1.转移重心,改革原有家庭教育并以其为主体。

转变当前学前教育格局,核心即在加强家庭和家长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改革原有的学前家庭教育,并以之为主阵地,辅以一定规模的小范围的集体教育。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表明,学前家庭教育与学前社会教育是学前教育发展的两大基础支柱,在不同时期,各有其适宜的发展环境,学前家庭教育思想也一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然而从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一直到今天的瑞吉欧教育体系,均未曾像我国当今这样地忽略本不该被忽略的家庭教育。现在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转移重心,把家庭作为学前教育的主阵地。对家庭教育进行改革,重新厘定家庭教育的观念,规范家庭教育目的,明确家庭教育内容,科学家庭教育方法,改革家庭教育课程活动组织,提高家长的教育技能,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补足其弱项。

2.发展小规模的集体教育,弥补儿童社会性发展。

作为个体的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个性与社会性的全面发展,是从一个基础自然人向一个初步成熟自然人、一个基础社会人转化的过程,只有全面和谐的发展才是适合的、成功的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阵地加重了儿童个体化的教育,其集体化性质会受到削弱。所以要设定一些基础的集体化性质的教育,加入儿童早期的社会关系及同伴关系的教育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家庭之间形成联合,建立小规模的教育活动集体,就显得很重要了,非正规的社区教育可以是一条新路。

(二)一种以家庭为中心的学前教育格局模型设置构想

1.以改革后的家庭作为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主阵地。

实施家庭教育为主的学前教育,由家长在家庭中对儿童进行教育,家长需要改变角色,从传统的提供保育为主转变为全面地教育儿童,做好原有推给幼儿园的教育方面的补足工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将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在家庭中实施,以改革后的适合的游戏活动来代替幼儿园中的课程。

2.建立适当的非正规的社区学前教育组织。

在社区中组织游戏小组,由家长轮流组织儿童进行小组性游戏活动,用以完善儿童的社会性技能基础。此小组可大可小,由社区中的家长自发按照儿童的年龄、发展水平以及儿童间的亲密关系等进行组织。采取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集体活动,发展儿童社会往的基本技能。活动的内容与主题可由家长组成的家长小组核定,参考社区中学前教育监管部门的意见来组织,原则上以让儿童在真实的环境和情境中发展和学习。活动内容与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建议以室外活动为主。

3.现有幼儿园转变教育对象,实施家长教育。

现有的优质幼儿园转型,转向对家长的教育活动,促进家长的教师角色入职。向家长传授学前教育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最新的科研教研成果,以保障家庭教育质量;同时可以对孕期父母、准妈妈以及“在职”父母进行定期培训学习。转型后的幼儿园主要倾向于对学前家庭教育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研究,以培养家长的“教师”角色为己任。机构设置定位上可以偏向于现有的教育科研机构。

4.健全与完善社区中的监管和指导部门。

在社区中设立学前教育指导部门,作为政府对学前教育的一线指导和监管,负责对辖区学前家庭教育的指导与监管,同时负责收集和整理家庭学前教育的事实资料用以科研和教研,并做好基础的研究和指导。

5.在高校中开设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课程作为公共课对学生实行初步教育。

在高等教育趋向普及的今天,向适龄人群以及“准”父母进行学前家庭教育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准备。

(三)新格局实施的注意事项

1.家庭教育的革新。

家庭教育作为新格局的核心,是新办学格局的真正中心和关键所在,传统家庭教育的革新必须要有充分保障。进行家长教育,促进家长角色的改变。家长教育是指把家长作为教育培训对象,由幼儿园等专业机构对家长实施的学前教育方面专业和职业的教育。家长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家长的素质,更取决于幼儿园等专门机构及专业人员对家长进行培训、指导及合作共育的效果与水平,这直接决定家庭教育革新的成败。开发家庭教育的课程。家庭教育的课程是实现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家庭教育区别于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要使家庭教育课程真正适合儿童个体,符合每个具体的、活生生的儿童而非面向大多数儿童,需要家长们能够把科研成果具体化为自身的家庭教育教学活动。家庭学前教育的另一大优势也在于在家庭中可以真正地把教育教学游戏化和个体化,而这些都要求完成家庭教育课程的开发。家庭教育课程的开发在于课程的游戏化,优势也在于课程的游戏化,课程开发是实施学前家庭教育的一大要点。鼓励家庭教育科研。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缺点在于缺少专业化、职业化的技能技巧,这就要求各类学前教育研究部门加大力度进行家庭教育的科研工作,为家长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2.政府的政策支持。

因为学前家庭教育的实施必须由父母一方全职进行教育工作,所以需要政府提供足够的福利性政策,保证家长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比如延长亲职假期,给予学前儿童母亲以至儿童6岁入学为止的亲职假,并适当予以一定程度的财政补贴。在此方面,美国部分州郡的“在家上学”政策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北欧儿童社会福利政策也可部分为我们所借鉴。

3.弱化进入小学的甄选门槛。

幼小衔接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家长对学前家庭教育成败的信念,考虑到学前家庭教育的游戏性课程影响,必须弱化小学入学的甄选问题,从而避免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时的课程实施导向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特长班、补习班问题。

4.学前教育监管部门的健全。

学前家庭教育的实施相比于学前社会教育更不易受到国家和政府的注视,因而要充分发挥社区监管部门以及学前教育监管部门的作用。由此,学前教育监管部门机构要健全,人员要专业,监管和指导要科学。

5.关于偏远地区及教育极不发达地区可以适当允许其机构的多样性,进行幼儿园式的小集体式教育,徐图缓进。

社会教育的缺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启蒙教育 教育原则

人们通常把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基本形式。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它自己的一些特点:①由于家庭的血缘、经济等关系,家庭教育一般都具有很大的权威性。②家长与子女间感情深厚,彼此最为了解。③子女在家时间最长,与家长接触最多,彼此影响最大。这些特点决定了家庭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由于学校教育必须面向大多数学生,通常是进行一般性的常规教育,加上学生多,个性差异大,教师往往难以进行深入、细致的个别辅导,而家庭教育则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社会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良好的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当我们看到一批批孩子在学业、思想、心理素质等方面所形成的千差万别时,我们应该深切地感受到,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作为家长我们要积极主动地担负起教育孩子的神圣天职。下面谈谈本人在教育孩子方面坚持的两个原则。

一.正面教育原则

对孩子,我们必须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和激励他们自觉地要求进步。美国伟大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指出:“人类本性最深的需要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每个人都喜欢别人称赞自己,孩子更是如此,他们对老师、家长的表扬赞美犹如禾苗渴望雨露滋润一样敏感。因此,我们要关注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发现孩子的每一个优点,及时予以真诚表扬,从而激发孩子的荣耀感和自尊心。

自尊心是孩子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力量源泉。没有自尊心的孩子,将是难以教育的孩子。因此,家长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注意维护孩子的自尊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不要随意说伤害孩子人格的话,做伤害孩子人格的事。严禁打骂、讽刺、挖苦孩子。尤其是体罚,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每打一次,孩子的心就麻木一次,自尊心就减少一分。如果一个孩子变得麻木不仁毫无自尊心,那么再进行教育就困难了。

二.教育的一致性原则

首先,家庭教育要和学校教育取得一致。这两方面相互沟通,积极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家长应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学校各项活动,督促孩子准时到校上课,认真、独立完成作业。此外,在教育的思想内容上也应和学校保持一致。就拿学习目的性来说,老师总是教育学生要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学习,那么家长也应该以这种较高的思想水准来教育孩子;再如,学校老师从思想教育和生理卫生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保持朴素的生活,不要吃零食,那么家庭教育也应该如此严格地要求自己的孩子。如果有时家长在某些问题上和老师有不同的看法或意见,可以通过谈心、通信的办法交换意见,千万别当着孩子的面任意说出有损学校声誉和老师威信的话来,因为这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于教育是很不利的。

其次,还应该十分注意家庭成员对子女教育要求的一致性。那种父亲严、母亲宠,或者父母严、爷爷奶奶宠的家庭很容易使孩子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孩子的同一行为上决不能父亲批评、母亲偏袒;也不要今天称赞,明天又否定。当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有不同意见时,应事先商量,统一认识,在意见一致时,家长们应互相支持、互相补充,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奏效。

社会教育的缺点范文第4篇

根据成功教育理论的观点分析,非智力因素是学困生大量存在和难以转化的主要原因。部分学生长期受家庭因素或社会不良因素等影响,造成学习目的不明确,在学习上无目标,因而对学习缺乏了动机和兴趣,缺乏了求知欲,无心学习从而变成学困生。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而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给学生讲很多枯燥繁冗的知识,在上每节课之前先跟学生几分钟的交流,把学困生也引进学习的大门。教师运用生动、风趣、准确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人入胜的讲授,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多给孩子机会尝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其实学困生同样具有进步心、自尊心,渴望进步。有一个女孩,三年级时候转学来到我班,因为总是跟不上进度,所以我经常下课后给她补习。可是效果却不好,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终于有一次我丧气了,问她:“你觉得你究竟为什么会学不好?”她怯怯地说:“因为我懒。”我又问:“那你想学好么?”她低下头小声说:“想。”接着她告诉我,因为成绩差,她总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同学,所以在他们面前就很自卑,一到学校就有种害怕的感觉。也因为前面落下的知识太多,学不会,所以慢慢的就讨厌学习,也就记不住知识。听了她说的这些话,我心里百感交集,许多类似的学生都将自己困在一个死胡同里,找不到出口。后来,我找到班里两个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让她们下课帮她温习,也让大家多和她玩。这样一个学期下来,竟比我亲自辅导效果还要好。我想,这是孩子进行了自我教育所达到的效果。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如果他们能够对自己进行很好的自我教育,老师和家长将会轻松很多。怎样使孩子进行良好的自我教育呢?首先要使孩子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优点、缺点,然后自信、自强、自立、自尊地给自己提出目标、要求。这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家长的辅助作用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除了老师辛勤教育,家长在教育工作中占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在离婚率越来越高的今天,班里有很多孩子的父母离异。有许多单亲家长,把子女作为自己生活的唯一精神支柱,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总怕孩子因为自己的离婚而不学无术,而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使子女负载太多期望,却不知道过高的期望值势必给子女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当孩子在考差了或是课堂表现不好的时候,就会出现自卑、自责等问题。而有的父(母)亲在离婚之后,为了抹平家庭破裂时给学生造成的创伤,把全部的情感都施加在学生身上,对学生的疼爱和关怀更是无微不至。在吃、穿、玩、花等各方面无一不予以满足,只要学生开口,父(母)亲没有不答应的。只要孩子没有做什么违法乱纪的事就万事大吉。这些都是单亲家庭孩子成为学困生的主要原因。对于这些学生,他们需要比其他孩子更多的爱,我们老师能做的,就是用“爱心”行动来表示对他们的关爱,以情来感动他们,使这些学生在校生活得充实、心情愉快,逐渐弥补家庭变故给他们带来的精神创伤。同时,还要和他们的家长多沟通,共同努力使这些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对子女身心影响巨大。班里有些孩子的父母离婚了,对于孩子来说,他的摇篮碎了,那么不得不迫使他比别的小孩早点站起来。有的小孩变得懂事,有的小孩变得孤僻,有的变得调皮。很庆幸我及时发现了一个男孩的变化。那是一个在我眼里很可爱的孩子,以前的他很有上进心,学习习惯也很好。但有一段时间,我发现他上课不认真、爱走神,下课跟同学发火。于是,我把他带到一边,问他怎么了。这个孩子平时很喜欢我,见我问他,他先是摇头,然后慢慢的眼圈就红了。我试探性问他是不是爸爸妈妈吵架了,他哭着说:不是吵架,是离婚了。孩子终于在我怀里哭了。在后来的教学中,我给予了他更多的关爱,也及时跟他的父母进行了沟通,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把这个开始下滑的孩子拉住了。有很多学困生都是在最初下降的时候没有得到家长、老师的重视,进而越来越差。因此要减少学困生,除了解决现有学困生的问题外,保住优生及中等生也是一项重要任务。

科学教育分为四个层面: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指对学生德商的提高为目的的教育行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良好的社会教育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平时的假期中,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场所,对孩子进行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的缺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问题;认识

从09年下半年开始,江苏省教育厅为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而下发了“五严”禁令。下发后全省上下一律遵照执行,学生在校时间与原来相比明显减少了许多,那么学生就有更多接受家庭教育的时间。而家长通常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只归结于学校教育,把教育孩子的任务移交给老师,见到老师都说“一切要靠老师”、“只有老师才能管得了”等。就像他们没有教育孩子的责任。实际上这是教育的严重畸形,家庭教育的重要程度不亚于学校教育,学生要有健全的人格必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重,但在这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一直以来,学生家长都抱怨孩子在家不学习,整天与电视机为伴,甚至上网打游戏,跟孩子说多了,孩子就嫌家长啰嗦,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我们听后觉得好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上存在误区,还需要提高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中学生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由儿童向成人转变的过渡期,有其独特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这一阶段的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我对全校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通过对学校200份学生问卷统计分析,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问题突出表现在:期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矛盾;片面重视学科考试成绩直接遏制孩子全面发展;过分苛求孩子、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家庭教育使效果大打折扣。

下面就谈谈我对家庭教育的几点认识:

一、成人比成才重要

在家庭教育中“有才便有德” 的观念是错误的。德才兼备,德是灵魂,才是手段,有才无德是危险品。中学是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是成人成才的黄金时期,家长应该把对更高分数的追求转变为让孩子自主学习,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学会与人共处与合作,正确处理周边的人际关系,磨炼坚强的意志,陶冶美好的情操和人品,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是做人永恒的财富。00后出生的人并不缺少聪明,生活条件优异,自从生下来就很少有动手机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得到的关爱过于廉价,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缺乏责任感,对挫折的承受力很差。一个只会关注分数的家长无法理解聪明反被这个问题的深刻原因:孩子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良好的学习习惯、终身自觉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比起暂时的第一名不知要重要多少倍。

二、注重亲子教育

父母最好能够经常抽一些时间和孩子呆在一起,不要总是忙于自己的工作或家务。比如,每个星期能抽出半天时间或一个晚上陪孩子逛逛街、一起看看电影、购物或在家里聊天等,这样不仅能够增进孩子与家长的感情,更重要的是我们可能通过聊天等一起生活的磨合,成为孩子的好朋友,当我们一旦成为孩子的好朋友了,我们也就有可能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知道孩子想什么,因此也才能够适时地引导、启发孩子,正确地帮助孩子成长,一般来说,亲子关系好教育的效果才会好。我原来教的班上有一位学生,在小学时他学习不错,但刚进入初中时非常不适应,表现与他父母所说的大相径庭,这一调查才知道从小学到现在父母一直忙着他们的事业,一直奶奶陪读,随着孩子的长大有点叛逆了,奶奶的话他怎能听进去,总是嫌奶奶烦,再加上又认识了好多新朋友,放晚学不回家,不是上网就是去请客洗澡,奶奶责问他怎么这么晚回家,就时常骗奶奶说在学校打乒乓球的,就这样成绩一落千丈。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隔代管教的孩子家庭教育不容易到位。

三、对孩子适度期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个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家长们常常会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缺憾”,用最美好的“愿望”包装起来寄托甚至强加在自己孩子的身上,许多家长没有机会上大学,于是这种补偿心理拼命地想要在孩子的身上得到补偿,想让他们“出人头地”,让孩子去实现自己所没有实现的愿望,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过高。家长对孩子适度的期望是孩子成长的巨大动力,而过高的期望值更容易带来家长和孩子共同的失望,最不利之处还在于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成为影响孩子成长的巨大心理包袱。

四、表扬比批评有效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注意尊重孩子,客观公正地评价孩子,用放大镜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表扬和批评都要恰如其分,多表扬,少批评。家长对孩子的表扬不是应付差事,而是发自内心的坦诚的对孩子的充分肯定。错误和缺点不是垃圾,而是财富,要首先在宽容了孩子错误和缺点之后,再来引导孩子帮助分析错误缺点可能带来的危害,把宽容孩子错误缺点变成为引领孩子成长进步的阶梯。要避免用负面词语批评孩子,而应该采取在孩子出现不好的行为时,及时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对,耐心地告诉孩子这种行为不对的理由及危害,用温和的语言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真诚地告诉孩子父母相信他今后可以做得很好。当一个孩子经常生活在周围成人对他的肯定的表扬之下的时候,这个孩子就一定会慢慢自信起来并越做越好。

五、倾听与交流比说教有效

孩子对家长过于唠叨的说教特别厌烦,家长还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对孩子是一片好心,却不问效果究竟如何。家长和孩子聊天要有耐心的,一定要学会认真倾听孩子说话,其实孩子已经慢慢长大,孩子也需要家长尊重他们,能够和家长一起平等的交流,尤其是孩子在初中这样的青春期阶段,随着个体自主意识的增强,初中生会迫切要求家长和老师尊重自己的意见,因此这个时候家长要尤其注意尊重孩

子,尽量多地听取和参考孩子的一些意见,即使有不同意见也要耐心地先沟通好,或努力说服孩子,千万不要强迫孩子遵从自己的意见,否则只能促使孩子逆反,走向极端,使教育走上弯路。建议家长多和孩子聊天,不要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对每个人的一生及家庭的幸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方法直接遏制孩子的发展,要真正解决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还需从提高家长素质和重建家庭教育标准两方面着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