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量经济学重要性

计量经济学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量经济学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量经济学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药物经济学;社区获得性肺炎;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头孢呋辛;成本-效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7(a)-003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wo treatment schedules for the therapeutics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 by the method of pharmacoeconomics. Methods 106 outpatients with CAP in First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and Rui Jin Hospital and The Ninth People's Hospital of Shanghai from September 2014 to September 2015 were randomize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ough a table of random numbers. The two groups of outpatients were in the treatment of Levofloxacin (n=52) or Azithromycin combination with Cefuroxime (n=54) respectively. The group of Levofloxacin were in the treatment of Levofloxacin 500 mg once daily intravenously during 1st-5th day, and Levofloxacin 500 mg once daily orally during 6th-10th day. The group of Azithromycin combination with Cefuroxime group were in the treatment of Azithromycin 500 mg once daily intravenously and Cefuroxime 500 mg twice daily orally during 1st-5th day, Azithromycin 500 mg once daily orally with Cefuroxime 500 mg twice daily orally during 6th-10th day. The efficiency of treatment, average length of stay, side effect, average treatment cost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as measured, and the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was processed based on the final clinical effectiveness. Results The average treatment cost of Levofloxacin group was 1194.53 yuan and the average treatment cost of Azithromycin combination with Cefuroxime group was 1431.77 yuan (P < 0.05). The Levofloxacin group had a better quality of life in 5th day than Azithromycin combination with Cefuroxime group. The effective rates of Levofloxacin group and Azithromycin combination with Cefuroxime group were 92.30% and 90.80% (P > 0.05). The average treatment course of Levofloxacin group and Azithromycin combination with Cefuroxime group were (10.88±1.10) days and (11.04±1.01) days (P > 0.05). Conclusion Administration of Levofloxacin in the treatment of CAP is more cost-effective than Azithromycin combination with Cefuroxime.

[Key words] Pharmacoeconomics;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Levofloxacin; Azithromycin; Cefuroxime cost- effectiveness analysis

左氧氟沙星为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组织分布广、作用持久等特点。其对革兰阳性及阴性菌有广谱杀菌作用,对非典型病原体也具有较强的活性[1-2]。而阿奇霉素作为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其抗菌谱也覆盖到了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菌及非典型病原体[3]。所以这两种药物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特别在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已得到相关指南的推荐[4]。但由于阿奇霉素对于CAP常见病原菌肺炎链球菌的耐药率较高,故临床常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使用[5]。本研究旨在对左氧氟沙星和阿奇霉素联合头孢呋辛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成本效用进行了药物经济学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的实验设计,经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2014年9月~2015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瑞金医院、第九人民医院呼吸科门诊筛选的106例社区获得性肺炎门诊患者。入选标准:根据我国中华医学会制订的CAP诊断标准,入选年龄25~65岁[4]。排除标准:病情严重需要入院治疗者;对药物过敏者;妊娠、哺乳期妇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有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及胃肠道疾患。淘汰标准和退出标准:用药时间

1.2 研究方法

106例社区获得性肺炎门诊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左氧氟沙星治疗及阿奇霉素联合头孢呋辛治疗,具体研究方案如下:

1.2.1 方案Ⅰ (左氧氟沙星组,n=52):左氧氟沙星组(可乐必妥,针剂、片剂,500 mg,第一制药(中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BP115E1,BP078G1)。治疗方案为:第1~5天,左氧氟沙星500 mg,静滴,每天一次;第6~10天,左氧氟沙星500 mg,口服,每天一次。一般疗程为7~10 d,酌情可延长。

1.2.2 方案Ⅱ (阿奇霉素联合头孢呋辛组,n=54):阿奇霉素(希舒美,针剂500 mg、片剂250 mg,美国辉瑞公司,生产批号:J01033,H07184),头孢呋辛(赛福欣,片剂250 mg、珠海联邦制药,生产批号150413)。治疗方案为:第1~5天,(阿奇霉素500 mg,静滴,每日1次,加用头孢呋辛500 mg,口服,每日2次;第6~10天,阿奇霉素500 mg,口服,每日1次,加用头孢呋辛500 mg,口服,每日2次。一般疗程为7~10 d,酌情可延长。

1.2.3 疗效评价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标准》,按痊愈、显效、进步、无效四级评定。痊愈与显效两组合计为有效,据此计算有效率[6]。患有肺部慢性感染者,以此次急性发作治疗效果为依据。

1.3 生命质量测定

由咳嗽、咳痰、胸痛、食欲、生活自理能力、神志及精神状况、日常活动及对自己目前健康状况等8个累计积分来评价肺炎患者生活质量、总分最高分为320分,最低分为80分[7],具体评价标准见表1。

1.4 治疗成本测定

记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费用,包括中抗生素费用、挂号费、辅助用药费用、检查费、不良反应的治疗、替换治疗费用等。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按资料性质不同进行相应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例的均衡性比较

进入临床观察有效病例共106例,其中左氧氟沙星组52例,阿奇霉素联合头孢呋辛组54例。对两组患者基础情况进行比较,统计检验显示两组入选病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临床疗效与生活质量评分

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2.30%、90.80%。经检验,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第5天生活质量评分左氧氟沙星组明显高于阿奇霉素联合头孢呋辛组(P < 0.05),见表3。

2.3 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左氧氟沙星组(n=5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1%(2例失眠,3例皮疹),阿奇霉素联合头孢呋辛组(n=5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1%(2例胃肠道反应,2例皮疹,2例静脉炎)。经检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4 治疗成本费用

左氧氟沙星组治疗成本中位费用为1194.53元;阿奇霉素联合头孢呋辛组治疗成本中位费用为1431.77元。左氧氟沙星治疗成本更低。

2.5 敏感度分析

因疗程是影响治疗费用的关键因素,故运用单向敏感度方法对疗程进行敏感度分析。左氧氟沙星组最小疗程为8 d,最大疗程为12 d;阿奇霉素联合头孢呋辛组最小疗程为8 d,最大疗程为13 d。根据决策树模型来进行计算。见表4。

不同疗程的成本费用作图可看出,无论是最小值还是最大值,左氧氟沙星组都比阿奇霉素联合头孢呋辛组的成本小,并且曲线较平稳,故认为疗程的变化不影响评价的结果。见图1。

对治疗费用进行敏感度分析,主药费和替代治疗费用在整个治疗成本所占比例较大,因此本研究就分别设定两者同时的变动幅度为-30%、-20%、-10%、-5%、5%、10%、20%,然后再通过决策树模型折算出变化后的各治疗方案的费用。见图2。变化幅度在-30%~20%的变化过程中,左氧氟沙星组的治疗费用始终比阿奇霉素联合头孢呋辛组低。因此也认为费用的变化不影响评价结果。

故不论是对疗程还是对费用进行敏感度分析,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优势选择均为左氧氟沙星组。

3 讨论

3.1效果优势

本研究采用药物经济学手段,对左氧氟沙星组和阿奇霉素联合头孢呋辛组两种方案治疗CAP进行评价。此两组治疗方案的有效率、平均疗程及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而左氧氟沙星的治疗成本明显偏低,且该趋势不受治疗疗程及治疗费用的影响。故左氧氟沙星组在门诊治疗CAP中更具成本-效果优势。

本研究同时也采用对患者咳嗽、咳痰、胸痛、食欲、生活自理能力、神志及精神状态、参与日常活动、对自己目前健康状况判别等8个累计积分来评价CAP患者生活质量。若以生命质量指标考察,两组方案5 d生活质量有显著性差异,左氧氟沙星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阿奇霉素联合头孢呋辛组,而第10天的生活质量无显著性差异。由于左氧氟沙星组的成本低,所以属于左氧氟沙星组属于较优势方案。

因此,左氧氟沙星治疗CAP具有一定的优势。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改善、安全性等方面,左氧氟沙星治疗CAP不逊于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更重要的是在药物经济学上具有明显优势。故本研究认为左氧氟沙星为优势方案,可作为CAP治疗的首选方案,阿奇霉素联合头孢呋辛组可作为替代治疗方案。

3.2 氧氟沙星在治疗CAP上理论优势

CAP目前的常见病原菌有肺炎链球菌、流血流感嗜血杆菌及卡他莫拉菌,同时还有较高比例的非典型病原体感染[8-9]。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是目前治疗CAP的三大药物,其中β-内酰胺类不能覆盖非典型病原体,大环内酯类抗菌谱相对较窄,对革兰阴性杆菌活性较弱,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对流感嗜血杆菌比红霉素有了提高[10-12]。但由于出现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耐药,因此单用大环内酯类就存在比较高的失败风险,因而临床需要联合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13-14]。左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不仅能覆盖不典型病原体,而且能覆盖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对产酶的流血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也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因此其从抗菌活性上可以覆盖常见的病原体,在理论上其治疗的成功率高于单用大环内酯类和头孢菌素类[15]。

3.3 左氧氟沙星和大环内酯类药动学和药效学上的优势

左氧氟沙星在肺组织有很高的浓度,又能全面覆盖常见的CAP病原菌,因此是治疗CAP比较理想的抗菌药物。该药组织浓度高,在肺、消化道、泌尿道浓度较高,而且作为浓度依赖性抗生素,有明显的抗生素后效应[16-18]。每日单次用药,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依从性,并且其生物利用度高达99%,轻症患者可以口服给药,在需要静脉用药的患者,可以在症状改善后改为口服用药,即序贯治疗,因此可以很方便地在门诊治疗[19]。

另外,与β-内酰胺类药物(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相比,左氧氟沙星使用前无需进行皮试,过敏反应也相对较少[20]。

[参考文献]

[1] 清.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6):145-151.

[2] 戴丽.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22):163-164.

[3] 胡掌珠,吴谨,张健,等.阿奇霉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6,16(2):276-277.

[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10):651-654.

[5] 胡付品,姝,汪复,等.2014年CHINET中国耐药菌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5,15(5):401-410.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Z].新药(西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汇编,1993.

[7] 陈文,胡善联.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治疗中重度肺炎的成本效用比较[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0,9(4):237-241.

[8] 刘又宁,赵铁梅,陈民钧,等.中国城市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665例病原学多中心调查[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1):3-9.

[9] 赖荣昌,黄斌学.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及耐药性变迁[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18):60-61.

[10] Mandell LA,Wunderink RG, Anzueto A,et al.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consensus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adults [J]. Clin Infect Dis,2007, 44:S27-S72.

[11] Quintiliani R,Cooper BW,Briceland LL,et al. Economic impact of streamlining antibiotic administration [J]. Am J Med,1987,82(4A):391-394.

[12] Lim WS,Baudouin SV,George RC,et al. British Thoracic Society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in adults:update 2009 [J]. Thorax,2009,64(Suppl III):iii1-iii55.

[13]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急诊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治专家共识(一)[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10):865-871.

[14]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急诊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治专家共识(二)[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11): 961-967.

[15] Cao B,Zhao CJ,Yin YD,et al. High prevalence of macrolide resistance in mycoplasma pneumoniae isolates fromand adolescent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China [J]. Clin Infect Dis,2010,51:189-194.

[16] Dunbar LM,Khashab MM,Kahn JB,et al. Efficacy of 750-mg,5-day levofloxacin in the treatment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used by atypical pathogens [J]. Curr Med Res Opin,2004,20(4):555-563.

[17] Ball P.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evofloxacin in the context of other contemporary fluoroquinolones: a review [J]. Current Therapeutic Research,2003,64(9):646-661.

[18] Pea F,Furlanut M. Levofloxacin PK/PD:from sequential therapy model to high dosage for critical patients [J]. J Chemother,2004,16(Suppl 2):8-10.

[19] 张向阳,来继红.左氧氟沙星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5,20(9):14.

计量经济学重要性范文第2篇

摘要:计量经济学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最受关注的课程,笔者分析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建 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相应措施。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部分高等学校的经济管理 类专业开始陆续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近十年来, 定量分析经济问题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了大家的 认同⋯。经教育部全国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讨 论决定,把计量经济学纳人了经济学类所有专业必 修的(八门)核心课程旧J。此后全国各高校不仅经 济学类各专业普遍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而且一些管 理类专业也十分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另外,《经 济研究》等国内的一些重要经济学期刊也发生了重 大变化,报道范围更倾向于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 结合,及大量运用各种计量经济模型的内容旧J。因 此高校经管类教师都意识到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 这也有力地促进了计量经济学知识在经济管理专业 的普及。现在,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管理 类各专业最受关注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国内高校经过多年的努力,在计量经济学课程 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充分肯定这门课 程作用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也 感到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建设还有许多问题需要 进一步的改革与研究,这一改革将有助于学校教学 质量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增强HJ。

二、计量经济学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 为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内容不合理问题。例如,教学层次不 明确以及数学推导的处理问题。由于计量经济学已 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通常被人们分为理论 计量经济学与应用计量经济学,并根据内容深度分 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计量经济学。从经管类各专业 来看,给本科生、硕士生讲授计量经济学,不同专业、 不同层次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要求不同,有的以理 论方法为主,有的以实际应用为主;且应用的领域、 应用的程度、遇到的问题也有差异。目前计量经济 学课程已经形成多专业、多层次、多种要求的格局。 但是现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的规范、教材的建设与这种要求还很不适应,这可能是影响 教学实效的重要原因之一∞o。经济学专业学生是 文理兼收的,许多文科生源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他 们普遍感到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学。 (二)教学方法不合理的问题。特别是关于多 媒体教学问题,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存在大量矩 阵推导,授课时大型矩阵在黑板上书写困难,因此一 般采用多媒体方式授课。多媒体方式授课的确可以 节省教师大量板书时间,加快授课节奏,但同时也增 强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减弱了学生对课堂学 习内容的印象。另外,软件教学问题,在该课程的教 学中,往往是先讲理论和方法,最后留下几个学时来 讲软件,或者根本就不讲软件,造成理论教学和实践 教学不能很好结合使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不知道如 何应用。 (三)实践教学环节问题。理论与应用结合不 紧密,方法与实例的结合不够。传统教学模式导致 学生“学”与“用”脱离。我们曾指导多名本科生撰 写毕业论文,发现其中一部分学生在利用计量经济 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时缺乏系统性。例如:利用 时间序列进行建模时,模型的随机误差项可能不满 足不相关的假定,但是他们最初并没有考虑到这些 问题,而直接利用模型的结果进行经济分析。实际 上,这些学生并不是不知道在理论上古典线性回归 模型要满足“无自相关”的基本假定,但由于缺乏实 际操作的经验,往往忽略了对模型基本假定的各种 检验。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模型中变量选取、模 型形式设定以及数据处理等问题。这些现象都说明 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与“用”相脱离,学生无 法做到学以致用。 三、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的探索 为进一步加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适应经 济管理类各专业的要求,应当从多方面深化计量经 济学教学模式改革。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面:

(一)计量经济学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本课 程授课对象为管理学和经济学各专业的普通本科 生,本课程是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8门公共核心课 程之一,作为必修课程和考试课程列入各专业的教 学计划。通过这门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 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够建立和应用计量经济 模型进行经济预测、结构分析和政策模拟评价,具体 来说,一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功底, 为经济学其他课程的学习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 础;二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 提高学生经济计量分析能力和水平。

(二)制定适应满足不同专业需求的《计量经济 学》课程教学体系。本课题试图解决依据《计量经 济学》各教学层次中的通识性(计量经济学的基础 性部分)与专门性(计量经济学的专门性部分)原 则,明确刻画了不同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重 点、难点、基本点,形成了能满足经济管理类本科教 学需求且具有特色的《计量经济学》本科课程体系 框架、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的指导思想。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具体包括:改 进多媒体教学、增加案例教学、开展计量经济学网络 课件的建设、鼓励学生大胆运用所学方法分析中国 的实际经济问题、鼓励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大胆应用 计量经济学方法等等。针对国内计量经济学教学中 存在的重理论体系,轻实际应用;教学对象划分不清 晰;重方法介绍,轻能力培养;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方 法,忽视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总 结提炼我校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经验。

总之,随着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不断尝试和 探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必将会取得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宁向阳,刘延康.用认识范式新视角分析计量经济学未 来发展趋势[J].统计与决策,2005,(S).

[2]李南成,张卫东.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与大学生 综合素质培养[J].统计教育,2003,(6).

[3]俞培果,高翔.本科学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若干问题的 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12).

计量经济学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212-02

随着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社会对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衡阳师范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是面向各类企业, 这就更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8门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日益显现出来,已经被用于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的各种现实问题。学好计量经济学将会明显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目前,计量经济学已作为我校各经济类专业的必修课。但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计量经济学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高;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中发现,学生虽然都学过计量经济学,但很少有学生会在论文中运用计量经济学来分析问题。这就促使笔者思考现行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是否适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院校。本文将主要讨论计量经济学课程在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定位不明:重数学推导,轻经济学知识

计量经济学属于引进学科,我国早期出版的教材多为翻译本和移植本。西方国家的经济学理论已经相当数理化,关于经济数量模型的设定和应用问题在经济理论课程中已有详细介绍。因此,国外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主要是研究经济计量的方法论,教材内容繁杂艰深,对于本科生来说难度较大。近年来,我国学者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已经出版了自己编写的多种教材。但由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用到大量数学与统计学知识,因而,国内现存的绝大多数计量经济学教材,往往侧重数学推导,欠缺比较成熟而简明、可用于教学的实际案例,使学生望而却步;同时,由于学时的限制,计量经济学教材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在编写时,为了满足较少学时的需要,保留数学抽象而略去与经济学理论的结合,方法与实例的结合不够, 这样的充斥着数学推导的计量经济学教科书,颠倒了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科的学科性质, 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又是一门数学课, 望而生畏。而且学习了之后不能解决多少实际问题。尤其是对衡阳师范学院的经济学类专业学生大多是文理兼收的,许多文科生源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他们普遍感到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度很大。

(二)缺乏案例的理论教学手段:重方法介绍,轻能力培养

计量经济学研究应包括建立模型、估计参数、模型检验及模型的应用。在目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各层次的教学都比较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主要注重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对如何从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如何应用模型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却讨论得较少,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练习也很不够。

我国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仍处在起步阶段,数量经济理论仍有待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和简明的可用于教学的实际案例也相当欠缺。现有计量经济学所提供的案例都是与章节内容紧密相连的,但多数案例仍然过于简单化和抽象化,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挖掘的空间,从而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我们知道,计量经济学讲究的是由问题入手,然后选择变量―设计模型―收集、处理数据―建立模型―模型检验的过程。以GDP数据处理为例,学生首先应该判定GDP是按可比价格计算,还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然后要检验这个数据是不是存在异方差性、自相关性等问题;最后,通过相关方法的解决处理,才能用这个数据去分析问题。而事实是,我们把所有可能面临的问题都想到了,都提前做好了,那么学生在做案例时就像填空一样,机械地完成教学内容的每一步,仍过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既达不到计量经济学习的目的,也不能锻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缺乏实验的教学方法:重理论体系,轻实际应用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而在过去的教学中由于学校实验硬件建设落后等原因,笔者所在学校一直没有开展大范围的实验教学。如果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不配备相应的实验教学,即使教师讲授了足够的案例,软件运用的实际操作训练仍然是薄弱的环节,学生学了不少估计和检验的方法,还是不知道应该怎么用,不熟悉在实际中如何进行数据处理,或者对计算的结果还是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理论和实际相脱节,这门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就无从谈起。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计量经济学作为方法论学科,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强调理论、案例和实验三者的有机结合。为了突现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认识,使得课程教学达到预定的目标,起到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作用,笔者根据自己几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调整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

本科学生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应当以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由浅入深为线索,将各个单元串接起来.每一单元以实例分析和计算为中心,在分析中引入新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尽量回避数学推导),同步进行某一特定软件的教学,并注意已学过的经济学理论在分析中的应用。在每一单元,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分析计算,完成该单元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软件计算方法的教学,并配合实际习题练习。步步为营,层层深入,逐步巩固和提高。这样就可以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兴趣,打破计量经济学教材纯数学推导的局面,使软件教学与理论方法教学一一对应。按照这一方法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即使是文科生源的,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对该课程产生兴趣,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思想与方法,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视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已成为各类课程教学的一种潮流,成为培养适应能力、分析能力较强的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建立适应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案例库,结合社会经济中的实际问题,逐步演示使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问题的原理及过程。

在案例教学中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案例来源广泛,尽量利用针对性强的经济实证分析材料,素材可以取自国内外,尤其是那些对中国经济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论文或著作,也可以来源于教师承担的相关科学研究项目,以增加对不同兴趣和需求的学生的吸引力。二是案例数据来源的方便性,能够保持案例的动态更新,在案例分析中体现出对经济热点问题的反映和解释,改变教材中实例一成不变的现象,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达到与时俱进的效果。三是案例要能够尽量浓缩计量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和资料,必须尽可能多地蕴涵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从而使得学生在探究案例的过程中加深和巩固学到的理论知识。四是要善于根据以往教学或指导论文中发现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时要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三)实施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对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而言,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因此,两者的合理衔接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两者应统筹规划,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度来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时间,每章的理论教学完成之后,紧接一次实验教学,由教师结合例题讲授和演示理论方法的软件实现,安排学生完成布置的作业,由教师进行即时的现场讲解和点评,从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根据笔者的经验,一般情况下,两周可完成一章的理论教学,因此,每两周安排2学时的实验教学比较合适,时间安排在该两周最后一次理论课之后,使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在时间安排上浑然天成,融为一体,利于学生学习、学透计量经济方法。

同时,在实验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一个计量分析软件。考虑到该课本身的学时数限制,应当选择直观的、不需编程或较少编程的、易于掌握的软件,例如Eviews这样的可视化软件,该软件基本能够满足所有计量经济分析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胡荣才,王亚雄.本科计量经济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9,(6):20-21.

计量经济学重要性范文第4篇

1.1教师存在对计量经济学的不合理认识

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经济学教师不能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理解产生偏差。很多高校本科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主要介绍理论方法,除了一些课后习题和文中例题外,几乎没有关于结合理论进行应用的专门章节,即使有也特别老旧。有很多经典著名的国外教材也是如此设计。然而国内的很多高校教师仍然是不加修改的照搬国外的经典教材。此外,这些教材中很多例子适用于欧美的经济情况,很多教师上课的时候不能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改和补充。而且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孤立的课程,看不到它与经济学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就更加难以理解它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甚至会觉得它是一门应用数学类课程,这种想法无形中会影响到学生,致使部分学生反感这门课程。由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需要数学、统计学、线性代数等数学基础知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数学推理,使得学生将计量经济学当作一门数学课进行学习,因此达不到这门课程应有的效果和目的,无法使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和地位。过多的强调理论公式的推导,使得计量经济学很难被经济学类的学生接受,陷入理论推导的怪圈,降低了经济现象方面想象能力和求知欲望。另一方面,计量经济学的理论部分的理解又需要较好的数学基础。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需要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学生属于经济学类专业,此专业中的绝大多数的学生是文科生。而对于文科生而言,数学基础会稍微差一些,对数学敏感性较差,逻辑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能力也较低。因此,当接触到计量经济学这门学科时,若得不到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不难很难理解到理论计量的精髓而且也很难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实证研究。大部分学生就会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统计学或者数学,对其自身经济学科而言是不需要的。这种负面思想也会影响到下届学生。

1.2教学安排不合理

一般情况下,计量经济学每学期54学时,因为课时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着重理论课程方法的介绍,而并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当前,我校计量经济学在授课过程中以基础课程为主,而对于处理实际经济问题涉及较少。原因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介绍理论及其推导;第二,如果讲授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则需要如下过程:首先建立或选择需要的模型;然后收集相应的数据;其次对模型进行检验并进行异方差、多重共线性和自相关等计量经济学检验,然后使用学到的计量经济学理论估计模型中的待估参数;估计参数后,利用模型的估计结果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例如,经济现象的分析,政策建议,经济预测等。而计量经济学设定的课程学时较少,课时有限,故不能完成此种程度的教学任务。Eviews等相关计量经济学软件是在实际应用分析常用的统计软件,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学生上机进行实际软件操作的机会少,训练不足,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后出现不会应用的问题。实验环节在高校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部分,经济管理类的实验环节比理工类要薄弱很多。另外,为了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近年各高校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地提高和改善。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应用。由于多媒体的广泛应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为主,板书为副,这虽然加快了教学进度,但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思考负担和思维强度,使得学生对必要的需要数理推导的理论部分无法理解深刻。

1.3教材内容分布不合理

现阶段计量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主要侧重于计量经济学方法和理论知识的介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介绍的较少。学生在刚接触计量经济学时,就会看到大量的公式和数学符号,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在学完计量经济学后,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大量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的符号并没有统一,同一术语不同的教材用不同的符号,使学生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入手。

2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解决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具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计量经济学强调理论、案例和实验三者的有机结合。为了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了解,知道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得该课程的教学达到预定的效果,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笔者根据自己数年的教学经验,有下面几点建议。

2.1教师应正确理解

计量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应用并重首先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位置及重要性。挪威的经济学家RagnarFrisch作为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33年曾经在计量经济学杂志中对于经济学数量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即使部分经济理论有数量特征的,但经济统计学、一般的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也不能将计量经济学简单地看作是数学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只有真正的清楚经济问题的数量关系并将其结合着理解,我们才能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内涵及本质。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由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相互结合的交叉学科,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将计量经济学看作是经济学、统计学、或者应用数学在经济学上的一种应用,而应将其看作一门在经济学科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其次,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当理论与应用并重。计量经济学笼统的可以分为理论和应用计量经济学两部分。理论计量是以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为主,以数学推理为基础,强调理论的数学证明与推导;应用计量侧重理论的应用,以经济学为基础而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在这方面的教学中,尤其应侧重结合我国国情,设计相关的实例分析教学,使得学生能够结合应用模型,加深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应用理解和训练。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作为经济学人才所需掌握的基本方法论来设计。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基本的方法论原理,就具备了解决经济学中的相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应当坚持应用和理论并重,着重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案例,加深对计量理论的理解程度。再次,对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思路是优于数学过程而更加需要重视的部分。描述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离不开抽象的数学语言叙述过程,但让本科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这些数学过程,一方面是具有难度的,另一方面,也是不必要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学从而掌握详尽的数学推导过程。而有限的时间内,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整个学科的发展脉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需要学生建立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思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思路。例如,某一种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其思路的关键是什么?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壮大的学科。在冗繁的模型和方法中,能够建立整体的框架和思路尤为重要。是学生能够提纲挈领的感受到淘汰旧的理论方法的原因以及发展新的理论方法的驱动力,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灌输。比如新产生的方法怎样突破旧的理论框架,解决了原来没有考虑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教学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些框架和思路,因为思路不仅反映了方法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动力更主要的是学生如果能够深刻理解这些,才可能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所以,在整个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应该秉承这一思想,给学生介绍整个计量经济学体系的脉络。掌握好这个总的脉络,就能够提纲挈领,提高对计量经济学的整体认识。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合理改革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验软件,积极挖掘学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从而安排相应的结合其专业的案例和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掌握计量经济学原理的同时,能够很好的将计量理论应用于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中去,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计量的理解和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时间在课堂上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且切身体会到计量经济学在其相应专业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学校应该在原54课时的基础上增加课时,增加的课时用于是学生掌握必要的经济和统计学软件的使用。使得同学不仅学完统计检验、参数估计等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在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应用这些基础知识解决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由于当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是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实际的经济例子、软件操作,经济理论分离,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授课时应选用一种软件,比如Eviews,在讲授完基本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后,结合具体的经济实例,首先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来实现相应的理论结果,不需要解释为什么使用软件,只是让同学知道软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简单的工具。比如,在学完前几章的参数估计和检验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问题,然后使用Eviews软件完成参数的估计和检验,最后让学生对所得到的估计和检验结果做合理的解释,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刻掌握了所学习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而且也提高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能力。

2.3教材内容存在问题的合理改善

首先市面上不同的教材应该进行符号和内容统一,对于一些内容不同的理解应该给于详尽的解释。;其次,教材的编写应该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区分,对于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建议删除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结论所需要的数学推导过程,主要侧重于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而对于研究生教材,不仅要着重详尽数学推导过程,也要注重对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和内涵的理解,同时也不能放弃理论方法与实际相结合。最后,无论本科生教材,还是研究生教材都要引进最前沿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3结语

计量经济学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 问题导向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50

Abstract Domestic college Econometrics teaching has widespread lack of case analy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 oriented case teaching in econometrics model,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the flow process and specific method based on problem oriented econometric case teaching, to strengthen the econometrics teach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closely to provide a positive reference.

Keywords econometrics; problem oriented; case teaching

“计量经济学”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后得到了迅速普及,不少学者也纷纷应用计量经济学先进分析技术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计量经济学与现有的经济学、统计学、数学、计算机等学科密切相关但又明显不同,计量经济学技术的应用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功底,而且还要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解决现实问题是“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目的。否则,即便理论上通过了计量经济学课程考核也无法真正掌握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仍然缺乏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在加强计量经济学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增强对实践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关键还在于对其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的深刻反思,理论教学在几十年的教学过程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不同学科对其依赖程度不同。在传统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理论素养与学术功底常常成为其授课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国家提倡创新、创业的重要时期,“学以致用”正成为众多普通高等院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更应该具备对社会经济现实问题的敏锐发现能力与分析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关注的重点常常放在教材分析,教学技巧研讨、课件制作规范,虽然也强调了课程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甚至对课后作业也提出了相应要求,但由于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应用分析,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有倦怠情绪,因为他们不知这些理论知识与实践到底在发生着怎样的联系。

因此,只有将社会经济问题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以理论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在对问题的解析过程中融入理论教学知识点才能边实践边反思边研究,课程教学的意义才会明确显现。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问题导向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普通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而言,计量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在学什么?怎么学?怎么用?”的问题。

1 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1 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有助于对经济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传统理论教学往往从书本到书本,在注重概念掌握的同时忽略了理论知识之间的整体融合,使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被动地接受了知识却对知识的应用缺少兴趣,只为通过考试而学习,主动性不强,目的性不明确。而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就必须要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关注教学知识的应用,而案例教学能够很好地弥补传统理论教学的这一缺陷,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自主地从教材走向实践,启发学生不断思考、不断提问,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

1.2 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摆脱了传统理论教学的说教方式,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大大增强,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向一个问题的提出者转变,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情景进行分析的能力,否则学生将不会具备发现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的敏锐眼光。而且由于现实情景往往具有复杂性,案例教学并不要求学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答案,而是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模式训练以及尽力寻找多种可能存在的解释,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将极大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1.3 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由于受多年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学生常常养成机械记忆教材内容的学习方式,尤其是临近期末通过大量的突击记忆知识应付课程考试的情景各大高校都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能通过考试但其学习能力却大打折扣,机械式的思维模式固化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学生不敢去创新,不敢去思考。但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模式由于是对现实复杂情景的分析,“答案”并不唯一,并且还是开放的、动态的。

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本就要求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前提下再学习,而初次接触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生往往因对社会经济现状认识深度不够而对课程开展的案例分析感到无所适从。因此,采用问题导向式的案例教学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在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中,教师采用启发式方法提示关键词,引导学生分析、研讨并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综合点评,这种方式有利于提出多种印证基本概念的不同的现实社会经济问题,从多个角度打通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渠道,通过对学生个体和群体思维的积极培训,激发学生最终实现印证基本概念的能力,这种经过反复多次积淀后获得的学习方法,无疑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种巨大的提高。

2 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与不足

2.1 “理论讲不清,学生听不懂”

财经类专业招生通常文理兼收,文科生与理科生均可入读经济类专业,甚至允许跨专业学生报考,这样造成的问题在于:文科生的统计学或数学基础较薄弱,部分教师授课偏重于数理模型与公式推导,这使文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感到困难重重;而理科生与跨专业学生由于在本科阶段缺乏经济类基础课程学习,如微、宏观经济学、中级经济学等,即便在研究生一年级补修了本科经济学相关基础课程,但由于时间关系,根本无法很好地消化吸收,这类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仍然比较模糊。这就使得计量经济学教学出现了“教师讲不清,学生听不懂”的情形。

2.2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脱节

计量经济学教学通常理论讲授设置在前,如果在后续授课过程中,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则实验教学往往时间很少甚至被忽略,其原因在于实验教学还需要相应的硬件支持,如果实验设施老化陈旧,则实验课的效果难以保证。其次,在计量经济学授课过程中对需要实验的教学章节,教师必须安排好理论讲授、上机实验与案例应用的相互关系,但正是因为案例教学跟不上,学生在知道理论知识后无法去捕捉现实经济问题,只能是模拟课本例题,然后完成课后习题,这种模式严重阻碍了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也使研究生无法较深入地理解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经济学涵义及其应用。

3 以树立问题意识作为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起点

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导向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自我反思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因循守旧,既要结合经济理论对现实社会经济发展提出问题,又要对如何应用理论教学中的知识点不断进行反思,启发性提出问题。例如,在讲授人的行为动机相关理论之消费者追求最大效用水平时,理论上需要从典型的个人出发,从偏好到无差异曲线或效用函数再到需求函数,从独立决策的个人需求到市场需求,但在提醒学生思考时却应要求学生考虑以下问题:从决策和行为上,消费者能否与生产者截然分开?个人的决策是否独立?外部性的边界在那里?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将促使学生不断深入思考从而从逻辑上建立对问题的完整认识。

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要求在不设置约束条件下让学生尽可能进行深入思考,层层分析产生问题的相关因素,在此过程中采用石川馨图能够加强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联系。能否提出高质量的实践问题也是考查教师能否正确反省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及教学效果重要依据。如果在案例教学中,课程教师未能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围绕教学内容广泛查阅资料,认真思考,否则学生将很难在案例课上得到实质性的收获。

4 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流程与具体方法

(1)理论启发与案例引导。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把握理论教学知识点与现实社会经济现象的联系,在讲解理论知识时采用启发式提问要求学生思考与该理论联系的社会经济现象,在时间维度上可以选择过去发生的事件,也可以是当前发生的事件,但尽量选择热点社会经济问题。如果学生之前从未关注过类似事件,那么在案例分析课时就要分配一定时间进行必要的案例内容陈述,以避免学生分析案例时的茫然感;

(2)知识引入与分组讨论。是有效的案例教学方式,国外普遍采用simnar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术讨论,对计量经济学案例的分析讨论同样适合采用simnar方式,只不过为了有效组织教学秩序,学生应分成若干小组并且有组长负责组织讨论过程,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拆分,越细致越好,然后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构建步骤对问题进行逐一评价分析,教师则负责指导学生建立问题与理论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

(3)分组阐述讨论结果。学生分组讨论的结果由其他小组学生参与点评,最后由教师现场总结点评,此时的点评要结合理论知识点进行,点评完毕则要求学生继续修改完善小组的分析结果并以课程作业形式进行规范的书面整理;

(4)各组整理书面作业。各小组对评论后的作业进行修改完善,教师挑选优秀作业留存为课程作业案例,作为对下一年级学生课程教学时的展示范本。高年级学生作业范本的展示有利于对低年级学生产生重要的鼓励效应,这种展示向低年级学生表明,不是不可能,也不是做不到,只要经过规范的训练和主观的努力就能够完成一份优秀的作业成果。

以问题为导向的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并未忽略对理论知识的重视,只是切合理论知识引入及采用启发式模式要求学生对现实热点社会经济案例进行分析,加强了学生的经验认识,有效地将理论教学与案例讲解相结合,在对实际社会经济问题提出和解决过程中掌握EViews软件的使用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计量经济理论方法更加贴近经济管理实际,生动形象而不枯燥,能够激发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马成文,金露,魏文华.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31).

[2] 邓月仙,张宝,刘文宝.案例教学法应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