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二上册地理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理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 设置 关系
校本课程作为课程体系中的必学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各地的自然地理区域存在差异性,所以校本课程要求自行设置,这既给各地编制校本课程带来了不确定性,同时也给各校编制校本课程留下了想象和创新的空间,体现了校本课程的区域性和具体操作的可实践性。
对校本课程缺少明确而又详细的统一要求,有的学校在编制本学科的校本课程时对校本课程存在理解偏差以及对其系统性、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校本课程在开展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因此,厘清地理校本课程与国家地理课程的关系显得十分必要。
一、地理校本课程与国家地理课程在形式上的关系
1.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既不是国家教材内容的补充,也不是国家课程的翻版。它首先是国家课程中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实践,通过国家地理教材的学习去认识、感知、评价我们的生活环境,并在生活中发现、认知以前没有关注到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认识区域环境的美,让这些来自生活的地理认识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更好地利用和保护环境。同时,通过学生熟知的生活环境来认识国家地理课程中那些抽象、枯燥的地理现象和事物,让地理事物和现象变得形象、具体、生动、鲜明,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国家课程中的地理知识。
2.编排体系
根据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关系以及区域的实际情况,在编排设计方面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1)人文特征
主要是当地交通、建筑、服饰、经济、饮食、民族及其他具有地域特色的风俗习惯、人文景观等。
(2)自然现象
区域内的地形地势、地貌特征、自然景观、河流分布、气候等特点。
(3)社会实践
包括对当地地形特征的考察;风俗习惯等人文特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资源分布的特点及与经济产业之间的关系;生活环境的污染状况及保护情况的考察;气象观测等。
校本课程毕竟区别于国家地理课程,在设置上更强调个性化和创新性,突出校本课程的可读性和通俗性,主要区别在以下三点。
①突出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在保证知识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同时,突出教材的可读性、可探究性,在阐述当地区域的一些自然或人文特征时,通过大量学生们熟知的具体案例入手,经过探究、分析而获得乡土地理知识。
②影视的欣赏。在介绍部分区域知识时,可安排有针对性的影视欣赏,通过近些年各地各单位宣传、展示昔日皇家猎场而拍摄的各类专题片,通过优美的视听画面来介绍区域的地理特征,有助于理解课程中的知识并收获新知识,内容生动、形象。
③注重实践性。根据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校本课程的特点,除了教材中阐述的一些知识外,许多知识的形成来自学生们的实践活动,包括气象观测及其他乡土地理的考查,学生感兴趣的乡土地理课题等等。
(4)素材来源
校本课堂教材所用素材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教师的搜集,通过网络、走访、调查等方式,多渠道采集课程所需的素材,二是学生提供,学校的学生来自全县各地,他们对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特征、经济特点、经济建设中的问题以及风俗习惯等一些人文特征比较熟悉,而且利用假期要求学生利用走访等形式,向家里的老人了解当地的习俗等。然后,将搜集到的素材集中到课程组,经整理、选择使用。
3.实施的效果
通过这种编排设计,通过学习将从国家课程中获得的知识应用到实际,能更好地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并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家乡的发展献言献策,反过来,又可以通过那些熟悉的事物、现象、案例来更好地学习、诠释国家地理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
二、地理校本课程与国家地理课程在内容上的关系
1.内容的一致性
国家地理课程与校本课程在相当多内容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致性。为了让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之间有更多的通融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对校本课程在内容的设置上就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两者之间互为范本,通过对其中一种的学习,从而掌握此类知识的方法、技能、要求等,作为经验对另一种课程的学习就变得容易了。
例如,七年级地理下册,主要学习世界不同区域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国家的课程内容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做了具体的规定。
(1)在地图上指出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4)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5)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
(6)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
(7)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8)用实例说出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9)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在国家地理课程的设置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本学期对校本课程进行了相应的设置。
(1)围场的地理位置、相邻的县市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根据相应的资料概括围场自然环境的特点。
(3)根据相应的资料,分析围场的农业特点,并能简要的说出围场薯(马铃薯)、牛(肉牛养殖)、菜(时差菜)的分布特点,能分析自己家乡的农业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4)根据资料说出河流的分布及特点。
(5)根据资料分析围场民族的构成,并通过实例说出围场的民俗。
(6)通过实地考察家乡的传统民居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7)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围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围绕这些设置上的要求,地理教研组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对七年级地理校本教材下册进行了认真的编制,全册围绕设置要求,共设计了5章10节内容供学生们学习。
校本课程在使用过程中,学生活动的空间很大,大部分内容完全可以通过课上学生间的交流得到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是一个轻松、愉快的过程,没有压力,能畅所欲言。
2.校本课程的前瞻性
既然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在内容上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那么为了让校本课程为国家课程的学习提供借鉴,校本课程的内容进度相比国家课程的进度要稍快一点。国家地理课程内容枯燥,一些概念、术语内涵深奥,对知识的阐述概括性又强,缺少生活实践的对比分析,因此国家地理学科被认为是最难学的学科之一。而校本课程主要介绍的是学生们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因此对里面介绍的山山水水、地形地势、植被特点及各种风土人情都比较熟悉,这样就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学习来理解国家课程里面所不能理解的知识,让校本课程的学习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课程。也就是说,先从校本课程的“易”入手,然后再到国家课程的“难”。这些前瞻性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1)概念的理解
国家课程对概念的描述抽象、概括,缺乏形象性和具体性,学生们难以形成深刻而鲜明的印象,如果将这些概念引入到校本课程,通过家乡熟悉的案例来诠释这些概念,不但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对学习国家地理课程中相关知识也有好处。
例如,初一上册国家地理课程就有了山地、盆地、高地、平原等地形概念,而校本课程里必然也会出现这些内容,这样在授课时间的安排上排在了国家课程之前,在初一上册校本课程的第一章第一节就是围场的地形地势,让学生从围场的自然特征来阐述这些概念:围场是典型的山地地形,学生可以直接对实物的观察来概括山地的定义,另外,围场的北部是坝上地区,相当多学生都去游玩过,这样通过学生的描述以及图片的展示总结坝上的地形特点,并告诉学生坝上其实就是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这样学生们就对高原有了深刻的认识,并概括出高原的定义。同样,利用实例并从中概括出盆地、丘陵等地形的概念。
(2)现象的分析
校本课程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的编著强调可读性和通俗性,而且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阐述、分析主要以案例分析和学生活动的形式,通过对地理现象的分析来引导出对相关知识信息的学习,这种方法易于掌握和理解,也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校本课程知识以及学生探究活动的难度,注重学生学习情感的提升,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例如,学习“围场的农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时,教材首先介绍了农作物的种类,并设计了“围场农作物分布图”,学生观察、了解分布情况,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内容:请班里家在农村的学生说出家乡的主要农作物种类及自然条件特征。然后,通过家在农村学生介绍的案例,讨论分析围场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既了解了本县的农业发展状况和前景,也为国家地理课程中类似内容的学习提供了借鉴。
3.校本课程的拓展性
校本课程的设计和编排,必须要与本县的实际结合起来,内容的设计必须针对本区域的特色,因此在内容与空间上都有一定程度的拓展,体现出与国家课程的差异性,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校本课程中对于拓展部分有许多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的形式出现的。
(1)国家课程知识在乡土地理活动中的应用
例如,在学习了初二地理下册“四大地理区域”中“北方地区”之后,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校本课程里设计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学生们利用假期或活动日,通过对县资源局以及实地走访调查,围绕县域在自然资源开发、节能减排等方面,开展调查活动,可以用小论文、展板、图片等形式,宣传节能减排,增强环保意识。
(2)县域经济中学生对家乡综合发展的关注
这是校本课程里很重要的内容。围场是农业大县又是旅游大县,作为清代皇家猎场,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为了打造旅游强县,恢复重建了一些历史遗迹及其他一些旅游基础设施。另外,围场是马铃薯大县,西部和中部有广泛种植,并对马铃薯进行深加工。那么初二上学期的校本课程里就设计了这样两个社会实践活动。
①为吸引八方游客,打造旅游强县,仅县城西部的庙台沟,就重建了一座古庙、三处农家院和一处度假村,修建了广场和停车场等设施。这些年游客明显增加。但也带来一些问题,旅游设施的修建、游客的增加,给环境带来了压力;由于配套设施没有跟上,造成住宿难、停车难、交通难;另外,大量黑导游、黑出租,甚至街道两旁、景点出现私搭乱建现象,这些都有损于围场旅游形象。请你通过走访、考察等方式,以“如何净化旅游环境,提高围场旅游知名度”为题,以调查报告、图片等形式,为县域如何打造旅游强县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