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泡沫经济的好处

泡沫经济的好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泡沫经济的好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泡沫经济的好处

泡沫经济的好处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泡沫风险 经济预警系统

虚拟经济是指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企业利用虚拟资本、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进行交易活动所引进的各种经济形态的总称,是以虚拟性为基本特征的 ,独立于实体经济,同时又必须与实体经济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经济形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金融活动占总经济活动的比例也越来越大,金融深化的程度日益提高,其结果是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大量创新。由于证券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存在大量的投机活动,金融市场的交易额和金融活动本身的产值迅速增长,形成规模不断扩张的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不仅包括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建筑等物质生产活动,也包括了商业、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机制运行效率的提高,均与虚拟经济的扩张发展密切相关。

一、虚拟经济的特征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随着虚拟经济迅速发展,其规模已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等四个方面。

1.高度流动性。实体经济活动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即使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其从生产到实现需求均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但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的持有与交易活动,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其流动性很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股票、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无纸化、电子化,其交易过程在瞬间即刻完成。正是虚拟经济的高度流动性,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和再配置的效率,使其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不稳定性。虚拟经济相对实体经济而言,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这是由虚拟经济自身所决定的,虚拟经济自身具有的虚拟性,使得各种虚拟资本在市场买卖过程中,价格的决定并非象实体经济价格决定过程一样遵循价值规律,而是更多地取决于虚拟资本持有者和参与交易者对未来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的主观预期,而这种主观预期又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前景、政治及周边环境等许多非经济因素,增加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

3.高风险性。由于影响虚拟资本价格的因素众多,这些因素自身变化频繁、无常,不遵循一定之规,且随着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交易规模和交易品种不断扩大,使虚拟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变得更为复杂和难以驾驽,非专业人士受专业知识、信息采集、信息分析能力、资金、时间精力等多方面限制,虚拟资本投资成为一项风险较高的投资领域,尤其是随着各种风险投资基金、对冲基金等大量投机性资金的介入,加剧了虚拟经济的高风险性。

4.高投机性。有价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虽然可以作为投资目的,但也离不开投机行为,这是市场流动性的需要所决定的。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巨额资金划转、清算和虚拟资本交易均可在瞬间完成,这为虚拟资本的高度投机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技术支持。越是在新兴和发展不成熟、不完善、市场监管能力越差,防范和应对高度投机行为的措施、力度越差的市场,虚拟经济越具有更高的投机性,投机性游资也越容易光顾这样的市场,达到通过短期投机,赚取暴利的目的。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内在联系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经济范畴,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虚拟经济的产生源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无论虚拟经济发展多快、规模多大,其根本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实体经济,则虚拟经济将无从谈起,即实体经济是第一性的,虚拟经济是第二性的。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中的货币、资金、电子货币、股票、债券、ABS等金融工具,已经渗透到实体经济的各个环节,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快速发展,离不开虚拟经济的支持,落后的虚拟经济会成为快速发展的实体经济的障碍。

但是,我们应看到,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虚拟经济的超前发展,并不能带动实体经济的超速发展,反而会引发泡沫经济,而泡沫经济破裂又会引致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以EdwardS.Shaw为代表的众多经济学家认为,金融活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着金融深化而不断增加,因此主张通过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增长。但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这一主张是片面的。西方发达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相继实现金融自由化,金融深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资产总量迅速膨胀,目前均已大幅度超过本国的GDP,但在金融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GDP并没有随之快速增长,其增长速度反而有所下降,而且,在欧洲还引发了20世纪90年代的货币危机,在日本则产生了严重的泡沫经济现象。许多发展中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等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推行金融自由化之后,金融深化程度迅速提高、虚拟经济膨胀速度超过发达国家,经济的泡沫化现象日益严重,并引发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这些金融危机的发生,不仅对本国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损害,还通过国际贸易、汇率变动以及资本流动等渠道,对周边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金融危机。

三、虚拟经济的功能及其对实体经济运行的影响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不仅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而且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提供的套期保值等服务,还为实体经济提供了稳定的经营环境,降低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和因价格或汇率波动引致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使实体经济能够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虚拟经济自身产值的增加本身即促进了GDP的增长,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直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具体而言,虚拟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适应实体经济的需要而产生,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可能会对实体经济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是破坏性的损害,主要是使国民经济发生动荡和危机的可能性增加:

1.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正面影响

(1)增强资本营运功能。虚拟资本的运作能有效地提高资本运营能力。虚拟资本是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国际大公司乐于采用的经济手段,即利用票券、期货、期权以及其他金融衍生物。这些资本在持有和交易过程中形成的经济活动又称为资本经济。当企业从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 ,并逐步转变为资本运营型时,企业大量利用并购手段来扩大资本,提高资本运作能力,就已经逐步使用了虚拟资本方式,如投资股票、债券、期货、期权以及其他衍生物金融工具,如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期权合约、利率上限合约等手段。一方面扩大企业资本运作范围,另一方面扩大资本筹集能力、资本增殖能力。充分发挥资本的增殖手段是虚拟资本的主要功能。扩大企业利用虚拟资本参与竞争能力是目前国有大型企业研究的重要课题。增殖是资本生存和合法性的依据,它也同样是作为资本特殊存在形式的剩余资本从事虚拟经济的直接手段和目的。

(2)扩大经营能力功能。虚拟经济最主要的特征是其虚拟性,而虚拟性经济表现为经济形态的虚拟性、经营形式的 虚拟性、过程控制的虚拟性几个方面,其主要作用在于扩大经营能力,借助外部实体经营企业发挥其运作功能。

(3)调节资源配置功能。虚拟经济的资源调节功能表现在运用虚拟经营的企业往往具有优秀的品牌,优质的关键资源和良好的管理经验,往往对某一类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和专项控制,并能充分利用各项资源 进行有效的加工、生产、营销,从而达到合理配置有限资源,调节生产机能,实现资源优化组合。

(4)提高风险报酬的功能。虚拟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是高风险性,最突出的是金融泡沫的形成、网络风险的产生等, 而高风险与高报酬是相辅相承的,高报酬的产生决定着风险报酬的高低,所以虚拟经济的高风险性形成高报酬,从而提高了虚拟经济的创造风险报酬的能力。

2.虚拟经济也会对实体经济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是破坏性的损害。

主要表现在:

(1)虚拟货币的过量发行和银行信贷呆坏账的大幅增多,会动摇实体经济正常运行的秩序和信用基础。

(2)虚拟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投机风险。虚拟货币一旦以膨胀的信用化形态进入生产或服务系统的循环,虚拟经济就进入了实体经济并形成了两者之间的互动。这一互动增加了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3)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减少了进入实体经济的资金,降低了金融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从总体上来说,虚拟经济的适度和正常发展,是有助于为实体经济动员储蓄和提供融资支持的。但是,当虚拟经济发展到过度膨胀时,在一定时期或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其作用就会走向反面。

(4)虚拟经济的扩张可能出现经济泡沫过度,引发泡沫经济的产生,导致对实体经济的巨大破坏。

(5)虚拟经济的跨国扩张严重危及世界经济安全,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和金融业务国际化、自由化,使国际资本流动急剧增长和快速扩张。特别是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下,以各种对冲基金为主的国际投机资本也应运而生,并迅速增长。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虚拟经济问题及其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1.充分认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适度发展虚拟经济。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虚拟资本、虚拟经济,不能因为它们有可能导致泡沫经济或金融动荡而取消之。应该认识到,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意味着经济形态的多样性和高级化。

2.对金融深化、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等理论要深思和慎行。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格利和肖曾反复论证了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好处,这一理论一度影响深广,而且在发展中国家盛行。但自从爆发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人们开始对其理论进行反思,提出了“三化”理论是否适合发展中国家的质疑,以及在何种程度和哪些阶段实行的建议。一般地说,从经验来看,贸易自由化是没有问题的,而资本自由化则是有很大风险的。目前我国尚不完全具备全面推进金融深化和自由化的条件,还存在着多种体制和机制问题。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金融国际化势在必行。

3.正确处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关系,把握好虚拟经济发展的“度”,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虚拟经济的发展并不一定导致泡沫经济。只有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才会出现泡沫经济。而泡沫经济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金融投机虽然是重要的原因和导火线,但实体经济的内在失衡才是导致泡沫经济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投机是泡沫破裂乃至引发金融危机的催化剂,是外在原因;而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和泡沫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出现问题才是内在的原因。所以,我们一定要打牢实体经济的基础,把握好虚拟经济发展的“度”,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4.注意防范和控制我国经济的泡沫风险,抓紧化解已形成的过度经济泡沫 我国实体经济运行的泡沫风险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一是股市。客观地说,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虚拟过度问题。二是房地产泡沫。三是由于实体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国有企业较大面积亏损造成的泡沫。它集中反映在银行的巨额不良贷款上。对已经形成的经济泡沫,要采取有力措施抓紧化解。

5.建立经济预警系统,增强金融交易的透明度,完善市场法规,加强金融监管为了使虚拟经济更好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防止泡沫经济的产生,必须加强对虚拟经济运行的监督与管理,控制其与实体经济的偏离度,使虚拟经济形成的资产、交易量与实体经济的对应从发散变为收敛,促进与实体经济运行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德] 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李方:金融泡沫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3](美)约翰・G・格利爱德华・S・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Hiferding, R. Finance Capital,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10

泡沫经济的好处范文第2篇

首先,我们要了解到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积极影响。第一,虚拟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闲散资本集中,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拓宽融资渠道。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各主体可以通过向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贷款进行间接融资,也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进行直接融资,虚拟经济以其高流动性和高收益性吸引社会闲置资本投入于股票、债券和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以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进而拓宽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虚拟经济的发展加速了财产的集中和资本的积累,并为投资者分散和转移风险提供了合理的机制,可以有效地转移实体经济领域的部分L险。资产证券化以及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更有利于企业调整经济战略,规避投资风险。其次,虚拟经济的发展能影响实体经济领域的外部经营环境,可促进实体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除需稳定的内部经营环境外,还需有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包括良好的全社会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和资金循环状况等。其三,虚拟经济的发展能有效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一方面,虚拟资本具有高度流动性,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虚拟资本的高效流动,虚拟资本从效益低的领域流向效益高的领域,并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不断进行资源重组;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的发展为存量资本的优化配置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可以盘活因投资决策失误或市场需求结构转变而闲置的存量资本,实现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进一步优化配置,从而提高社会资本的利用效率。因此,发展虚拟经济可以给实体经济带来不小的好处,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但是,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是双向的,过度的发展虚拟经济不但不会使实体经济得到发展,反而会使实体经济遭到冲击,出现泡沫经济甚至是经济危机。因为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会导致资源配置出现扭曲,降低市场的运行效率。当虚拟经济发展过度膨胀时,投机行为的扩散会强化对已有市场风险和信息的扭曲,并利用资金杠杆扩大投机规模,进而增加市场风险。同时,在高投资回报预期下,大量的资本由实体经济领域流向虚拟经济领域,造成经济的虚假繁荣和经济泡沫的累积,使实体经济部门的投资供给相对减少,形成生产性投资的挤出效应。此外,在金融市场中,有价证券的出现及发展为经济泡沫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而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亦加大了泡沫形成的概率。以实体经济中基础相对薄弱的新兴市场为例,虚拟资本的过多供给与实体经济的有限吸纳能力形成反差,使得大量的短期资本投机于股票市场等虚拟经济领域,进而加速了经济泡沫的膨胀。当泡沫经济受到外部干扰、发生突变时,就会引发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对整个经济系统造成严重冲击,导致实体经济发展的停滞或衰退。

其二,要想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先要认识清楚两者之间的联系。其实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顺应实体经济发展要求而产生的。以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为例,在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是虚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这些有价证券的发展规模是由企业经营状况、社会公众购买力和消费水平等实体经济领域的发展情况决定的,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和有价证券的发行规模制约着虚拟资本的交易规模。可见,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是虚拟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础,一定的实体经济规模决定了虚拟经济规模的膨胀范围,实体经济系统的良性发展是虚拟经济系统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

因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把虚拟经济当作发展实体经济的一种手段去看,而不能把其单独当作一种经济形式。我认为,在全球虚拟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虚拟经济系统与实体经济系统之间的联动效应将更加显著。我们必须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积极推动虚拟经济系统的完善,有效发挥虚拟经济系统与实体经济系统间双向促进机制的作用,促进两系统的健康发展。其方法有:第一,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遵循高效与适度相结合的原则,并加强对虚拟经济发展的监管与约束。逐步建立健康的金融环境和有效的金融机制,合理运用国内和国外的金融资源,努力发展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泡沫经济的好处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广场协议 日元升值 人民币升值。

一、对当时日本经济的思考。

广场协议前,日本经济高速发展,GDP总量已达到世界第二。而美国经济却面临着逐年增加的贸易逆差和急剧扩大的财政赤字。为了缓解这种状况,美国开始对其它主要经济体国家施加压力,要求它们升值本币,日本首当其冲。

在日元升值后,日本经济出现了短暂的衰退,但在1986年底就恢复了增长,日本政府却认为日本经济将面临大衰退,在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间,连续5次降低利率,把中央银行贴现率从5%降低到2.

5%,为当时主要国家最低。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进而造成资产价格上涨。低利率一直保持到1990年。但此时,提高利率等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却直接挑破了经济泡沫。因此造成日本经济泡沫的重要原因是政府决策错误。

二、中日经济对比。

今天中国的经济会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经济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对外依赖大,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但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仍有许多不同之处。第一是经济体制不同。战后日本的经济体制有相互持股制、终身雇佣制等,这些制度已完全不适应当时日本经济发展。而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已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股份制改革。这些体制的改革与完善,为防范经济危机奠定了基础。第二是国内需求潜力不同。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已进人了后工业化阶段,地区、城乡差距非常小,国内需求已趋于饱和。而目前,我国除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外,中西部、东部发展潜力巨大,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当时日本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不易控制资本流入。

目前中国的汇率制度依然是在资本项目存在管制下的汇率制度。如果人民币汇率短期内出现极端波动,央行干预的可能性会非常大,以保证人民币汇率的整体稳定。中国目前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人民币在短期内不能出现大幅度升值,中国可以发挥资本管制的作用,遏制投资因人民币升值预期而大量流入。

三、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首先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好处。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引进资本密集型产品,加快技术进步,有利于调整产业和经济结构,实现经济从外向型到内外平衡型的战略转型。

其次,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主要现象就是物价上涨,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部分原因是由于国际原材料价格上升,从而导致进口企业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可以降低企业的进口成本,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产品的价格,减小外贸顺差,从而减少基础货币投放,缓解通胀压力。同时,人民币升值抬高了外资在中国大陆的购房成本,降低购房需求,有利于房价调控。另外,人民币升值提高了企业在国外市场投资能力,有利于其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提高中国经济的知名度与竞争力;加快中国企业国际化步伐。

人民币升值的挑战有首先,与日本相同,二者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对外依赖度大。2010年3月,中国的对外依存度一度达到60%,而日本在2000年以前最大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才为25.13%(1985年),人民币升值,中国的出口行业势必会受到打击。通过粗略估计,人民币每升值1个百分点,作为中国出口主力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净利润率就将直接下降1个百分点,而这些行业当前的平均利润率仅仅为3%—5%。如果按照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估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被低估了41%,那么中国的出口行业将无法生存。其次,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外汇储备大幅缩水,同时可能引发美国国债下跌和热钱大量进入,推高人民币计价资产价格,造成经济过热。另外,人民币升值还将增强对人民币再升值的预期,进而激发短期流动资本的投机冲动,。目前,多种投机机构已进驻香港,寻找中国内地的投机机会。这种“热钱”大进大出势必影响中国乃至全球金融秩序的稳定。

四、建议。

根据巴拉萨一萨缪尔森效应,一个强势经济体必然引发一个强势货币,即带来汇率升值。事实上,近几年,我国经济实力迅速提高,人民币升值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瓶颈。中国应早做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近性原则,在合适的时机进行适度的升值。目前,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主要是来自美国。因此,要排除外来因素的干扰,防止本币过度升值而引爆泡沫经济,同时要采取各种措施早做预防,消化升值的压力。 保持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根据“蒙代尔”理论,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的自由流动和汇率稳定这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因此,政府必须在三者之间进行选择。在政策选择方面,要维护国内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在广场协议后马克升值,德国央行坚决奉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国内产出和物价都比较稳定,而日本试图利用货币政策稳定汇率,最终汇率没有稳定,却引起了国内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日德两国的经验表明,只要维护好国内物价和产出稳定,汇率浮动并不足以破坏国内经济。 继续加强金融管制,实行账户开放需要逐步进行,建立起相配套的监管框架及风险约束机制。其中,要特别注意对短期资本流入的监管,以免造成经济的大幅波动。目前,中国的汇率制度依然是在资本项目存在管制下的汇率制度,这点决定了中国可以遏制因人民币升值预期而大量涌入的短期资本。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德国在马克升值后,大力促进竞争力强的产品出口,尽量减少成本因素的影响。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看,加大自主研发投入,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逐步实现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 加强区域货币合作。区域货币合作的理论基石是最优货币区理论,在此区域内,支付手段或是单一的共同货币,或是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互相钉住,保持不变;但是区域内的国家与区域以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区域货币合作有利于汇率的稳定,减小成员国面临的外汇风险。中国应积极参与东亚货币合作,努力发挥在该区域中的影响作用,提升人民币的地位,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1]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认真研究日本泡沫经济发生的经济教训防范国民经济出现过度波动。脑库快参:2007(5)。

[2]王健,黄健。以国际视野调整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5)。

[3]朱博。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利弊分析[J]。今日财富:2008(6)。

[4]崔莉,梁青。日本泡沫经济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9)。

[5]单飞。中日货币对美元升值的影响:比较与启示[J]。经济与管理,2008,22(12)。

泡沫经济的好处范文第4篇

表1美国未偿还外债(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总计 24658 27578 30615 33099 34656 36085 37571 35783 37237

非居民4384

4763

5203

5946

6326

8413

10953 10520 13163

居民 20274 22815 25412 27153 28330 27672 26619 25263 24074

资料来源:《国际金融统计数据库、CDRPM》1992,12。

美国多年来利用资本项目盈余来弥补经常项目逆差的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一直是被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长期在不断增长的经常项目赤字下,美元有贬值的压力,但仍能吸引大量国际资本流入,这用传统理论是不能解释的。美国究竟凭借什么维持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本文将就这一问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20世纪80年代日本资金大量回流美国支撑了美元

二战后,在主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日、欧之间曾有三次国际资本的回流。第一次是美国在战争中发战争财,积累了大量的“战争美元”,然后以马歇尔计划和第四点计划的形式流向西欧和日本;第二次是“石油美元”回流,主要流向发展中国家;第三次是日元回流,20世纪80年代的日元回流主要是流向美国。日元回流美国除了在政治上日本对美国的依附关系外,还有经济上的内在机制。

首先回顾一下历史上的核心债权国的交替与货币制度(见表2)。

表2世界核心债权国的交替与货币制度

英国

美国

日本

债权国时代

19世纪后半叶

20世纪后半叶

1980年至今

—20世纪初

—70年代

世界货币

英镑

美元

美元

货币制度

黄金本位制、

黄金美元本位

浮动汇率制

固定汇率制

制、固定汇率制

债权与货币

间接投资为主、

直接投资为主、

间接投资为

英镑结算

美元结算

主、美元结算

从表2中可以看出,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的世界货币是英镑,当时英国购买的外国债务都是以英镑结算。美国成为核心的资本输出国以后,资本循环主要是美元。惟独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日本核心债权国时代,其资本输出不是以日本的本币来结算,而是以美元为主进行结算。美元作为世界货币除享受到“铸币税”的好处之外,还可以免受汇率波动带来的汇率的损失,这一点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体现得越来越明显。而作为债权国的日本由于货币制度以美元为主,非但没有获益,反而深受其害。随着日本对美贸易顺差加大,积累了大量美元。美元贬值即会给日本带来巨额损失,因此,日本处于被动地位。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元兑日元几乎一路贬值,日本因此损失巨大,被迫追捧美元,维持美元强势,以避免损失,而在这一点上,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制度为日本资金回流美国奠定了基础。

日美之间的利率差促使日本资金大量回流美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卡特政府为了抑制第二次石油危机后的超级通货膨胀,美国将官方利率提高到12%以上,当时日本虽也提高了官方利率,但不过6%的水平,自此以后,日美之间的利率差虽有波动,但一直保持下来。日美之间有6个百分点的利差,根据利率平价理论,这将引发大量日本资金回流美国。日本回流美国的资金主要是购买美国国债,以获得利差收益。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时期,历次发行的国债,日本资金都占总发行额的30%-40%,日本购买美国国债总额也迅速上升,1976年为1.97亿美元,到1986年上半年就达到138亿美元。据美国商务部统计,外国民间持有的国债,1981-1985年净增加620亿美元,其中资金主要来自于日本经常收支的顺差。可见,日本为支撑美元做出了“贡献”。

泡沫经济带来的虚假繁荣,导致日本资金继续流入美国。1987年后,日本利率进一步下调,降到2.5%的超低水平,一直持续到1989年5月,同时日本央行为控制日元升值,实施市场介入,买入美元抛出日元。低利率和市场干预导致日元货币供给过剩,过剩的资金被吸引到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形成了泡沫经济下的虚假繁荣,刺激了机构投资者大量购买美国国债。1987年以后的三年间日本金融法人持有的股票、债券等的估价总值为205万亿日元,按当时汇率换算,可达15000亿美元,这可以为美国的财政弥补10年的赤字。

“广场协议”后由于美元贬值使日本对美资金回流处于两难境地。1985年,日美等五个发达国家达成“广场协议”,共同遏制美元升值,使美元迅速贬值,其贬值幅度大大超出了日本的预期,这一点美国的做法与一战后英国截然不同。当时,英国为了维护英镑的世界货币地位,致力于恢复黄金储备制。这样,英镑贬值不会影响到英国的对外英镑债权的价值。而作为本币债务国的美国通过美元贬值减少了所有美元债务的价值,同时又增加了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广场协议”后,美元贬值使日本在美的资产遭受巨额汇率损失(见表3)。

表3美元贬值使日本在美资产的损失

汇率(日元/美元) 168.52 144.64 128.15 137.96 144.79 134.71 126.65 111.2 102.1 80

年份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损失(万亿日元)

3.2

6.2

9.0

7.4

6.0

8.5

11.2 18.5 23.8 87.8

资料来源:日本银行《国际收支统计月报》(注:其中损失部分为估计值)

日本机构投资家购买美国国债的行为,是在美元贬值的条件下,由于受到泡沫经济的虚假繁荣影响,以及迫于日本政府大藏省的压力,资金继续大量流向美国。其中更主要的原因是日本投资方看到如果不追捧美元而抽走资金,美元会继续贬值,日本投资方的汇率差损将增大,会使自身的损失进一步扩大,因此继续投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二、东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兴起和美国的“新经济”出现继续保持了美国充足的资金流入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日本资金终于无法承受美元贬值带来的汇率差损的风险,开始滞留国内,流入美国资本市场的日方资金大大减少。而此时,东亚新兴市场经济国以及东盟各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这些国家和地区流向美国的资金数量凸显出来。东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继日本崛起之后,保持了2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从1974年到1993年年均增速达7.5%,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速减慢,出现了过剩资金回流美国的现象。1993年美国吸收各国政府资金是700亿美元,其中90%是来自印度、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中国作为亚洲第一大国,流入美国的资金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开始迅速增加,对美国国债的购买成倍增加,1996年9月达到430亿美元,拥有额仅次于日本、英国、德国、荷属安得列斯群岛位居第五。1997年7月以后,加上香港拥有的美国国债(约为260亿美元),中国对美投资额约为700亿美元,这些资金的流入为美元保持强势地位起了重要作用。

1995年以后,美国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it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内投资需求旺盛,实体经济繁荣带动股票市场一路上扬,道·琼斯指数突破10000点大关,体现高科技股的纳斯达克指数突破5000点大关,处于非理性繁荣之中。股市的繁荣产生了“财富效应”,拉动了消费需求,美国经济进入了空前的繁荣,经济持续增长100多个月,出现了所谓的三低一高(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财政赤字率、高经济增长率)的“新经济”。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亚各国,由于遭受了金融危机冲击,各国货币纷纷贬值,通货紧缩,经济萧条。国际资本看好美国,纷纷涌入了美国资本市场。1995年流入美国的外资总额为4650亿美元,比1994年增加了1400亿美元,1996年流入的外资为5717亿美元,1997年进一步提高到7570亿美元(见表4)。这些资金对于弥补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绰绰有余。可以说,整个20世纪90年代美国再一次成功地完成了吸引国际资本支撑美元的任务。

表4美国国际收支(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经常项目差额

-477

-827 1186 1095 1233 1405 2171 -3315

资本项目净额

6.12

-0.88 4.69 3.72 6.93 3.50 6.37 -3.50

外国在美的资本额1707

2820 3060 4650 5717 7570 4822 2536

三、9·11事件后的国际资本流动

泡沫经济的好处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日本,景气复苏,前景展望

一、景气复苏的概况

(一)GDP增长

因IT泡沫崩溃,日本经济2001年度出现负增长,GDP增长率(实际增长率,下同)比上年度下降1.1%。日本经济从2002年初开始复苏,当年度GDP增长率恢复到1.1%,2003、2004、2005年度分别比上年度增长2.3%、1.7%和3.3%;2006第一、第二、第三季度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6%、2.5%和2.7%(参见表1)。

表1新世纪以来日本经济的发展情况(实际增长率,%)

年度历年2006(月)

20012002200320042005200120022003200420051-34-67-9

国内总生产(GDP)

(名义GDP)

国内需求-0.70.41.51.22.30.8-0.91.21.52.52.82.01.7

民间需求

民间最终消费支出

家庭最终消费支出

住宅投资

企业设备投资-1.1

公共需求

政府最终消费支出

公共固定资本投资0.4

总固定资本投资-4.5-3.21.50.74.3-1.4-5.70.31.13.38.44.73.5

商品、服务贸易出口

商品、服务贸易进口-7.1

注:总固定资本投资=民间住宅投资+民间企业设备投资+公共固定资本投资

资料来源:<日>内阁府《国民经济计算》,2006年11月14日公布。

这次景气从2002年1月开始,到2006年11月已持续了58个月,超过了1965年10月-1970年7月的伊奘诺景气的57个月,已成为战后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景气。不过,与伊奘诺景气期间实际GDP年均增长11.5%相比,这次景气期间只增长2.4%,所以在NHK的电视采访中被国民讥讽为“牛步景气”。这次景气的实际增长率虽然不算高,但与上世纪90年代年均1%的增长率相比明显提高。由此,日本经济终于摆脱了泡沫经济崩溃以来的长期停滞局面。

(二)企业收益增加,破产减少

从2002年开始,日本企业的经营状况就开始好转。2004、2005年度,全产业的销售额经常利润率分别达到4.2%和4.5%,都超过了1989年度的3.9%。2005年度,制造业大企业的销售额经常利润率达到6.08%,是1974年度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钢铁工业经常利润比上年度增加42%,汽车工业和房地产业也都增加了35%以上。由此,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的40%经常利润创历史最高水平,股份分红总额比上年度增加34.7%。

伴随景气持续回升,企业破产和破产负债总额都明显减少了。2002-2005年度,企业破产案件由19807件减少为12998件,破产负债总额由137824亿日元减少为67034亿日元,分别减少34.4%和51.4%。2006年第二、第三季季度,企业破产案件虽然比上年同期有所增加,分别增加1.7%和2.7%,但都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其中,第二季度大型破产负债额比上年同期减少5.0%,第三季度破产负债额比上年同期减少27.5%。

(三)就业形势好转

伴随景气的持续回升,完全失业人数在2002年增加到360万人以后转为减少,2004、2005年分别减少为308万人和289万人,2006年9月末又减少为281万人。结果,完全失业率在2002年达到最高的5.4%后也转为下降,2003、2005年末分别下降为5.1%和4.5%,2006年10月又下降为4.2%。与此同时,有效求人倍率(企业求人数/个人求职数)由1999年12月最低的0.49倍回升到2005年12月的1.00倍,这是1992年以来的第一次;2006年10月又提高到1.08倍。

(四)不良债权基本消除,通货紧缩明显缓解

自泡沫经济崩溃以来,不良债权和通货紧缩就是长期困扰日本经济的两大难题。然而,伴随持续的景气复苏,不良债权基本消除,通货紧缩也明显缓解了。

首先,从不良债权方面看,2005年3月末,日本全国银行的不良债权总额由2002年3月末最高的43.21万亿日元减少为17.93万亿日元,减少58.5%;2006年3月末又减少为13.37万亿日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5.4%。与此同时,日本全国银行的不良债权比例也由2002年3月末的最高的8.4%,分别下降到2005年3月末的4.0%和2006年3月末的2.9%;其中,七大银行集团的不良债权比例分别下降为2.9%和1.8%。由此,银行不良债权处理在2005年3月末已经达到了金融再生计划要求减半的目标,其中主要银行的不良债权比例率先达到了正常的水平;2006年3月末,全国银行平均的不良债权比例也达到了正常的水平。

由于不良债权处理已经不再是银行经营的压力,2005年3月末主要银行年度决算多年来第一次出现了黑字;当年9月末,全国银行年中决算的最终利润合计为21242亿日元,16年来第一次超过了1989年9月末年中决算的12624亿日元,创历史最高纪录。2006年9月,六大银行集团的年中决算又实现了新的最高盈利水平,其中瑞穗金融集团、三菱UFJ金融集团、三井住友银行集团、住友信托银行合计的当期利润超过了1万亿日元以上。

其次,从通货紧缩方面看,多年来一直下跌的国内企业物价开始回升,2004、2005年分别比上年上升了1.5%和2.1%,2006年第二、第三季度又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3.1%和3.5%,10月又比上年同期上升2.8%。消费物价指数2004、2005年虽然都下降了0.1%,但2006年第二、第三季度分别上升0.2%和0.6%。为此,日本内阁府从2006年7月的《月份经济报告》起,就不再提通货紧缩了。新任财务大臣尾身当年10月3日在内阁会议后会见记者时说:作为政府,即使宣布摆脱通货紧缩也是可以的;安倍首相10月4日在参议院会议上也说已经看到了摆脱通货紧缩的希望。尽管如此,但如果扣除石油涨价和其他特殊因素,消费物价实际上并没有提高。所以,内阁府在11月的《月份经济报告》中继续对通货紧缩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并没有宣布已经消除了通货紧缩。

(五)股市和地价转为回升

由于景气持续复苏,多年来一直疲软的股市和地价都出现了止跌回升的局面。从股市方面看,东京证券交易所股价指数2002年末为843.29点,2003、2004、2005年末分别回升为1043.69点、1149.63点和1649.76点;日本经济新闻社225种工业股票价格2002年末为8520日元,2003、2004、2005年末分别回升为10710日元、11480日元和16050日元,2006年12月1日为16321日元。

从地价方面看,到2006年6月末为止,全国地价一直是下降的趋势,与1990年9月的最高水平相比,全部用途土地的地价下降了75.5%,依然形势严峻。不过,根据日本国土厅2006年8月2日公布的数字,日本土地价格14年来第首次摆脱低迷,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根据《每日新闻》8月8日的报道,东京都23区写字楼空室率自1992年5月以来第一次低于3%。这标志着自上世纪90年代初持续的地价下跌也开始出现了止跌回升的迹象。

二、景气复苏的特点

(一)波动起伏的景气复苏

虽说是景气复苏,但从各季度的经济增长情况看,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波动起伏,两次低谷都出现过负增长。由此,这次景气复苏虽然在时间方面超过了伊奘诺景气,成为战后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景气,但走走停停,复苏乏力,难以有大的起色。

第一阶段是景气开始复苏的一年间。这一期间,虽然美国经济好转结束了日本2000年末IT泡沫崩溃以后的库存调整,带来了出口扩大,但由于当时日本企业的主要精力放在调整“三过剩”方面,结果抑制了设备投资和个人消费,致使景气复苏非常缓慢。因此,以2002年下半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导致出口减少为契机,景气从第四季度开始走下坡路,2003年第一季度出现了比上季度下降0.2%的负增长。

第二阶段从2003年下半年到2004年初。一方面,中国出现新一轮高速经济增长带动了日本出口扩大;另一方面,企业“三过剩”调整初见成效,企业收益增加带来了设备投资增加和失业率下降,雇佣者收入也停滞下降,景气在2003年第四季度达到了顶点。2004年第二季度以后,因全球信息化设备投资疲软,日本半导体的出口和生产都受到影响,景气复苏放慢,第二、第四季度分别出现了比上季度下降0.2%和0.1%的负增长。

第三阶段从2005年开始到2006年11月。这一期间,一方面,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全球信息化设备需求增加再次带动了出口扩大;另一方面,虽然出现了油价上涨的局面,但在企业收益和设备投资继续增加的情况下,雇用和个人消费都有所改善了。因此,2005年除第三季度增长率明显下降外,其余三个季度都保持了稳定的增长;进入2006年以后,以上年末开始的以设备投资和个人消费等民间需求扩大为中心,景气继续保持了复苏的势头,从而形成了战后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景气。

(二)出口带动的景气复苏

在日本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外贸易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次景气复苏也不例外。根据表1的统计,日本对外商品、服务贸易的出口自2001年起连续4年出现了较快的增长,2001、2002、2003、2004年度分别增长11.4%、9.7%、11.4%和和9.1%;2006年第一、第二、第三季度,又分别增长13.4%、10.3%和10.1%。

(三)民间主导的景气复苏

新世纪以来,在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空前增加的形势下,日本政府不得不实施财产重建的政策,连年压缩了财政预算特别是公共投资的规模。由此,公共投资连年减少,公共需求就拉了景气复苏的后腿。根据表1的统计,2001、2002、2005年度公共需求基本上没有什么增加,2003、2004年度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公共固定资本投资则是连续5年的负增长,其中2003、2004年度分别减少了9.5%和12.4%;2006年度,公共需求仍然是负增长的局面,其中公共固定资本投资在第二、第三季度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9.3%和16.8%。相比之下,从2003年开始,民间需求特别是企业设备投资则出现了较快的增长。2002、2004年度,民间需求分别增长2.2%、2.1%和3.5%;其中企业设备投资分别增长7.0%、5.6%和7.3%。2006年度,民间需求继续扩大,其中企业设备投资在第一、第二、第三季度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7.5%、9.5%和10.4%。由此,就形成了以民间需求为主导的景气复苏。

(四)景气复苏不平衡

1.大都市复苏明显,地方复苏不明显

以三大都市圈为中心的太平洋沿岸发达和日本海沿岸落后,一直是日本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标志,在这次景气复苏期间,经济中心城市与落后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又再次扩大了。从整个情况看,这次景气复苏是以三大都市圈为中心而展开的,其中,以名古屋为中心的中京都市圈(东海地区)的景气复苏最为明显,其次是东京都市圈(关东地区)和大阪都市圈(近畿地区)。相比之下,北海道、东北地区、九州地区和冲绳地区的景气复苏则明显滞后。以工矿业生产为例,2003、2004、2005年度,东海地区分别比上年度增长6.0%、8.9%和8.5%,关东地区分别增长2.9%、3.9%和0.5%;相比之下,冲绳地区分别下降4.3%、3.1%和5.7%,北海道2003、2004年度都只增长0.2%,2005年度也下降了3.6%。再以对景气繁荣最为敏感的就业为例,2003、2004、2005年度,东海地区的完全失业率分别为4.0%、3.5%和3.2%,关东地区分别为4.9%、4.4%和4.2%;相比之下,北海道分别为6.7%、5.7%和5.3%,九州?冲绳地区分别为5.9%、5.5%和5.3%。同期,有效求人倍率东海地区分别为0.90倍、1.22倍和1.41倍,关东地区分别为0.70倍、0.94倍和1.11倍;相比之下,北海道只分别为0.49倍、0.50倍和0.57倍,冲绳地区只分别为0.36倍、0.40倍和0.43倍。

2.制造业复苏明显,非制造业复苏不明显

这次景气复苏是以制造业为中心而展开的。从经常利润增加的情况看:2002-2005年度,制造业增加79.5%,非制造业增加58.5%,二者相差21个百分点;其中,在经常利润增长最快的2004年度,制造业增长29.1%,比非制造业的19.5高近1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销售额经常利润率制造业由2001年度的2.8%提高到2005年度的5.0%,非制造业只由1.8%提高到2.8%。

从设备投资增加情况看:2002-2005年度,制造业增加56.2%,大大高于非制造业的16.9%;2006年度,制造业设备投资计划增加12.5%,也明显高于非制造业的6.2%。

3.大企业复苏明显,中小企业复苏不明显

这次景气复苏是从大企业开始的,中小企业的复苏明显滞后。从经常利润增加的情况看:2003-2005年度,资本金10亿日元以上大企业增加40.2%,而1-10亿日元中等企业只增加22.6%,1000万日元以下小企业只增加8.3%。

从设备投资增加的情况看:2002-2005年度,资本金10亿日元以上大企业增加30.8%,而1-10亿日元中等企业只增加7.9%,1000万日元以下小企业则减少10.4%。另外,根据2006年度的设备投资计划,大企业比上年度增加11.5%,而中小企业则比上年度减少3.1%。

由于中小企业景气复苏滞后,因此地方银行不良债权处理也明显落后于主要城市银行。2005年3月末,113家地方银行的不良债权虽然减少为10兆3670亿日元,但自1999年3月以来却第一次超过了主要银行的不良债权;2006年3月末,地方银行不良债权的比例仍为4.5%,其中信用金库为7.1%,信用组合为10.7%,仍处于不正常的水平。

4.企业收益增加明显,个人和家庭收入增加不明显

景气复苏以来,日本企业的经常利润一直迅速增加,2003、2004、2005年度分别比上年度增加16.9%、24.6%和8.4%,2006年第二、第三季度又分别比上年度同期增加12.9%和6.6%。

相比之下,个人和家庭的收入却没有什么增加,其中人均实际工资2004年度减少0.3%,2005年度只增加1.0%。2006年以来,职工的工资水平仍没有什么提高,其中5人以上企业固定支付的工资8月比上年同期减少0.2%,9月也只是与上年同期持平。由于工资增长缓慢,工薪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在2002、2003年度分别比上年度减少4.2%和0.5%,2005年也只增加0.2%。结果,家庭实际消费支出在2004、2005年度分别比上年度减少0.5%和0.6%,2006年第二、第三季度又分别减少1.5%和3.9%。

可见,在这次景气复苏中获益的只是企业,日本国民除了失业减少外,还没有得到景气复苏的好处。

三、景气复苏的原因

(一)企业素质提高

在这次景气复苏的过程中,泡沫经济崩溃造成的“三过剩”的后遗症得以消除,日本企业的素质明显提高,并成为推动景气复苏的重要原因。

1.雇用过剩消除

自1998年陷入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起,日本企业就开始大规模地裁减雇用人数。与此同时,伴随高龄者逐渐退休,到2004年日本企业基本上消除了雇用过剩的状态。由此,企业雇用转为缓慢增加,有效求人倍率也显著提高了。这样,与上次景气复苏期间失业率继续提高相比,这次景气复苏期间出现了失业率下降的局面,雇用形势逐步好转了。

2.设备过剩消除

在80年代后期的泡沫经济期间,日本企业曾进行了大规模的设备投资,致使泡沫经济崩溃后出现了严重的设备过剩状态。结果,整个90年代在企业销售额减少的情况下,设备折旧就严重压迫了企业经营,设备投资大为减少了。由于日本企业连续十多年控制投资规模,淘汰陈旧过时的设备,因此到2005年初,不仅企业设备过剩的局面基本消除,而且普遍实现了设备更新。以钢铁工业为例,与企业收益明显改善相比,其设备投资虽然增加并不快,但由于设备更新换代,先进的新型的设备普及率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了

3.债务过剩消除

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企业负债累累,不得不用经营利润或变卖资产来偿还债务,很多企业既难以得到新的贷款,也不敢轻易地举借新债。2002年以来,伴随企业经营利润的迅速增加,企业债务过多的局面迅速改变,到2005年3月末,在主要城市银行不良债权比率下降到正常水平的同时,企业的过剩债务也基本上消除了。在上述过程中,不仅银行改变了多年来谨慎贷款的态度,企业也增强了增加借款的信心。

“三过剩”现象的消除,意味着“过剩的企业”基本上淘汰的差不多了。经过10多年来的长期经济停滞,弱不禁风,经不起折腾和考验的企业大都破产了;剩下的企业,大都是身强体壮,经得起折腾和考验的企业,其应付危机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了。

(二)企业经营方式调整

如前所述,这次景气复苏是民间主导的景气复苏,企业设备投资扩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毫无疑问,企业设备投资扩大是以企业经营改善和企业收益增加为前提的;而企业经营改善和经营收益增加,则是企业努力调整经营方式的结果。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面临1998年前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在企业大量破产和大量裁员的情况下,作为日本式经营基础的终身雇佣制进一步瓦解。在这一过程中,日本企业以人员调整为中心调整经营方式,不仅开始减少雇用,全国雇用人数由1997年的5391万人减少到2004年的5355万人,而且还减少长期雇用和正式雇用,增加短期雇用和非正式雇用。与此同时,日本企业还利用工会确保雇用的要求,以承诺不大量解雇和辞退职工为条件,迫使工会降低春季工资斗争的条件,1998-2004年连续7年压低了工资水平,其中2002年度压低2.9%,2004年度压低0.8%,直到2005年度才提高1.0%。由于人事费是企业最大的成本,因此日本企业以人员调整为中心调整经营方式,就收到了减员增效的显著效果。2001-2005年度,日本全产业的销售额增加12.7%,其中制造业增加14.8%;相比之下,经常利润则分别增加83.0%和105.2%。与此同时,日本企业的劳动分配率即人事费占企业附加价值总额的比例,就由2001年度的75.1%下降到2005年度的70.0%,而营业纯利润占附加价值总额的比例则由7.0%上升到13.1%,前者下降了5.1个百分点,后者上升了6.1个百分点。

(三)结构调整

为适应高龄少子化和日元升值的局面,日本顺应东亚经济合作扩大和产业国际转移的潮流,加强了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的步伐,不断淘汰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价值的产业,集中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价值产业的产业。结果,从量的方面看,日本经济发展虽然很慢,但从质的方面看,日本经济的素质和水平却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以产业调整为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一直是日本发展最快的产业部门。1995年,信息产业的GDP〔实际GDP,下同〕为32.91万亿日元,超过了零售商业的27.10万亿日元和运输业的23.91万亿日元,仅次于批发商业的40.26万亿日元和建设业〔不包括信息通信建设业〕的37.86万亿日元,是日本第三大产业部门。1996年,信息产业GDP增加到37.52万亿日元,首次超过了建设业的36.89万亿日元;2000年,信息产业GDP增加到46.36万亿日元,又首次超过批发商业的40.96万亿日元,跃升为日本第一大产业部门。2004年,信息产业的GDP达到61.91万亿日元,稳居日本第一大产业部门的地位。从整个情况看,1995-2005年,信息产业GDP增加88.1%,其中2001-2004年增加21.9%,都大大高于全部产业平均增长的9.1%和5.3%。由此,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就带动了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景气复苏。

(四)科技投入和科技进步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日本经济长期停滞,但政府和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的投入和产出都在继续增加,科技进步并没有停滞。

1995-2005年度,日本企业研究开发人员数由37.81万人增加到45.59万人,研究开发费由8.98万亿日元增加到11.87万亿日元,分别增加20.6%和32.2%。从国际比较看,日本研究开发投入和研究开发成果多年来一直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至于研究开发费占GDP和企业销售额的比例,研究开发人员占企业就业人数的比例,日本在主要发达国家中都一直是高踞榜首,这种情况在新世纪初也没有什么变化。2002-2004年度,日本研究开发费连续3年占GPD的3.35%,明显高于美国的2.73%,德国的2.53%、法国的2.26%和英国的1.87%。2004年度,日本企业研究开发费占销售额的比重为3.11%,其中制造业企业为3.87%,分别高于1997年的2.85%和3.67%。2004年3月末,日本企业每万名就业人员中有研究开发人员767人,比1998年3月末的555人增加38.2%;制造业企业研究开发人员的比重更高,每万名就业人员中有955人,其中IT工业多达2255人,电子应用、电气仪表企业多达1680人,精密机械企业也多达1207人。

因此,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但日本的科技进步不仅没有停滞,反而出现了新的发展。2000-2004年度,日本每年申请的发明创造专利平均为426651件,与90年代前期的365733件和90年代后期的388998件相比,分别增加了16.6%和9.7%。由于日本研究开发继续以产业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新产品、新技术为中心,新产品、新工艺的更新换代不断加快,因此,不仅汽车等传统工业继续保持了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而且IT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迅速提高了。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半导体产品DRAM(记忆存储器)曾垄断国际市场的50%以上,现在虽然被韩国和台湾省等所取代,占国际市场的比重已下降为25%左右,但从整个情况看,日本半导体产业仍然保持世界独一无二的竞争力。目前,日本的半导体、半导体零部件生产仍然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太阳能电池和半导体、液晶显示器原材料之一的机能性化工产品的产量都占世界的一半以上;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液晶电视等数码家电以及机器人、机械加工设备等传统产品,也都继续垄断国际市场。

从个人和家庭消费方面看,由于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数码相机、液晶超薄电视、计算机和手机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畅销产品,其普及率迅速提高,更新换代也很快,成为拉动消费进而拉动景气复苏的重要因素。

(五)出口增加和“中国特需”

这次景气复苏是在世界经济形势好、东亚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有利国际环境中实现的。由此,日本才实现了出口增加并以此带动了景气复苏。2002、2003和2004年,日本出口分别增加8.5%、6.3%和10.1%;其中对中国出口分别增加34.3%、33.3%和20.5%。2005年,日本对中国出口增加虽然减速为10.6%,但仍高于其出口增加7.3%。2006年以来,日本对中国出口再次提速,1-10月增加22.6%,仍高于其出口增加15.5%。

日本对华出口以集成电路、半导体元器件等关键零部件和钢铁、化工等优质原材料为主,还有机械设备等。因此,随着对华出口的迅速增加,日本企业的开工率普遍提高,机械设备订货也很旺盛;其中,钢铁在2005年甚至一度出现了少有的供不应求的局面,机械订货2005年12月超过2万亿日元,是1987年5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另外,日本造船业、海运业也接满了定单,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由此,从2003年开始,“中国特需”一词就不胫而走,成为推动日本景气复苏的重要因素之一。

(六)超金融缓和政策

90年代以来,面临经济长期停滞的局面,在财政政策不见成效反而造成债台高筑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坚持实施了超金融缓和的政策。日本银行自1999年把法定贴现率由1995年的0.5%下调到0.1%以后,还通过有关措施,把银行间有担保短期融资的拆借利率诱导为0.01%,使之正好与银行的手续费相等,从而实施了闻所未闻的“零利率政策”。进入新世纪以后,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日本银行从2001年3月起又开始实行“数量缓和政策”。所谓数量缓和政策,就是通过大幅度增加超过准备,使金融机构能够容易地低成本地筹措资金,继续发挥银行金融中介的机能,以确保企业贷款在内的各种资金供给顺利进行,进而克服通货紧缩。根据存款准备金制度,全国金融机构2005年6月在日本银行账户的准备存款应该为6万亿日元左右,而按数量缓和政策的要求,在资金需求旺盛时,则可有超过这一数额的“超过准备”。为此,日本银行账户存款余额的目标值自2004年1月提高到30-35万亿日元以来,就一直保持未变。

在不良债权问题严重,金融体系不稳定预期增强的形势下,零利率政策和数量缓和政策相互配合,既扩大了货币供应,保障了资金的顺利供给,又实现了金融市场的稳定,为银行处理不良债权和企业重建创造了宽松有利的金融环境。从政策发挥作用的路径看,在政策实施期间确保了中长期贷款的稳定和低利率;在期待效果方面,使个人和家庭消费对物价走势的判断趋于乐观。

2006年3月9日,由于在景气持续复苏的形势下出现了消除通货紧缩的迹象,日本银行正式宣布终结数量缓和政策。当年8月16日,日本银行又宣布终结零利率政策,把法定贴现率由0.1%提高到0.4%,重新恢复了利率的杠杆作用和市场机制。

四、景气复苏的现状与前景展望

根据日本内阁府2006年11月的《月份经济报告》,日本政府对当前景气形势的总体判断是:消费虽然疲软,但景气仍在继续复苏。关于景气继续复苏的主要表现,《月份经济报告》例举了四个方面:第一,企业收益改善,设备投资继续增加;第二,雇用形势虽然不容乐观,但正在趋于改善;第三,个人消费基本上踏步不前;第四,出口踏步不前,生产缓慢增加。根据上述判断,日本政府认为只要企业经营状况继续好转并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收入增加,日本经济就会继续实现以国内民间需求为主导的景气扩大。

根据日本主要民间调查机构2006年8月20日前公布的预测,这次景气复苏虽然会持续到2007年,但经济增长率将会下降到2%左右。根据OECD当年11月28日公布的世界经济预测,2006年日本经济的实际增长率为2.8%,当前的景气复苏虽然可持续到2007年乃至2008年,但实际经济增长率将下降为2.0%,与上述日本国内的预测基本一致。

从目前情况看,影响日本景气复苏的外部因素,一是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二是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走势。鉴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在2006年7月末达到1桶78.40美元后已经大幅度回落,10月20日下降为56.82美元,12月初为60美元左右,再加上近年来的石油涨价并未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势头,因此,只要石油价格不在2006年7月的基础上出现新的暴涨,其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就是有限的。由此,美国经济和中国经济的走势就成为影响日本景气复苏的最重的外部要因素。

从美国经济形势看,2006年第三季度GDP增速下降为1.6%,低于第一季度的5.6%和第二季度的2.6%,是2003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根据美国政府2006年11月21日公布的经济预测,2006年美国实际经济增长率为3.1%,低于年初预测的3.4%,2007年将下降为2.9%。根据上述OECD的世界经济预测,2006年美国实际经济增长率为3.3%,也低于年初预测的3.6%;2007年,因利率、税率提高以及石油涨价等因素的影响,实际经济增长率将下降为2.4%。由于美国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也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对象国,因此,美国经济减速就将成为影响日本景气复苏的不利因素。

从中国经济形势看,GDP在连续三年保持10%以上高速增长的基础上,2006年上半年又增长10.9%,其中第二季度增长11.3%;第三季度,尽管中国政府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控制了投资的过快增长,GDP仍然增长10.4%。从目前情况看,全年GDP增速将为10.5%左右。关于2007年中国经济的走势,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10月公布的预测将减速为10.1%,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预测将减速为9.5%;根据世界银行2006年11月14日公布的预测将减速为9.6%。另外,根据前述OECD的世界经济预测,2006年中国经济增速为10.6%,2007年减速为10.3%后,2008年将再次加速为10.7%。由于日本对华出口增长最快,因此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就意味着“中国特需”将继续成为推动日本景气复苏的有利因素。

主要参考资料

<日>内閣府「月例経済報告,2006年11月。

<日>経済財政政策担当大臣報告,「平成18年度年次経済財政報告,内閣府2006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