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环境经济效益

生态环境经济效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环境经济效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环境经济效益

生态环境经济效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生态环境政府主导公众参与

伴随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在加剧。无论是面源污染、点源污染,还是生态环境破坏,都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制约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严重障碍。

城乡一体化进程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要求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包含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体化:第一,城乡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一体化,即在观念上树立城市与农村环保同等重要的理念,努力实现城市和农村环保“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第二,城乡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一体化,即管理体制的设计一体化(针对城市和农村的不同特点完善相应的环境管理体制)和保障体系一体化(对城市和农村的环保投入实现均等)。第三,城乡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一体化,即城市和农村环保工作同样有法可依。服务于城乡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平等化,必须根据农村环保的特点,制定专门的农村环保基本法,修订与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的职能和资源占有优势决定了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主导作用,这个作用不应局限于城市,更应当向农村延伸。

政府作为与农村环境保护的差距。第一,政府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短视。现存的政绩考核体制是以经济发展为重心的,缺乏对环境保护尤其是农村环保的战略性、长期性考虑。同时,政府将环保资金过多投向工业和城市,农村环保几乎享受不到环保专项资金的保障和先进环保技术的支持。第二,现行法律制度轻视农村生态环保。虽然现行法律提出了农村环保问题,但是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规定,一些重要的农村环保领域还存在空白。第三,农村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不科学。现行环境保护体制过分强调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公众的参与,特别不利于公众环境意识的培养。

消除差距,加强政府农村环境保护法律职责。第一,创制与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律体系。结合农村生态环保的实际情况,在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考核制度和农村环境应急处置机制等。第二,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政府要重视科学规划在农村环保中的重要作用,合理安排乡镇企业的布局,控制污染物排放。设立专门负责农村环保的管理部门,明确职责,提高管理效率。第三,加大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运用经济手段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坚持“污染者付费、开发者保护、受益者负担”的原则,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外资多元投资的方式,保证稳定有效的环保资金投入。积极引入市场机制,特别是要鼓励个人出资参与农村环境建设,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效益补偿机制。第四,加强农村环境监测与监管。建立农村环境监管平台和监测体系,完善环境信息制度,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提高污染事故鉴定和处置能力。第五,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教育,培育公众环保意识。针对文化素质较低和环保意识较差的广大农村居民,政府应“自上而下”发挥引导、教育职责,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知识宣传和培训。

农村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

环境问题的社会性、复杂性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和社会合作,在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指导下,公众参与已成为各国环境保护的公共基调。①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样也需要各类团体和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

公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尚存障碍。一是公众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欠缺。农村居民随意丢弃生活垃圾的现象很普遍,垃圾的分类处理更是无从谈起。在农业生产领域,随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水体、土壤污染的现象也大量存在。更有甚者为了眼前经济利益,盲目建设污染企业,使得农村生态环境遭受严重污染破坏。二是公众的环境知情权缺失。我国现行法律缺乏环境知情权的规定,政府的环境状况公报内容单一,指标种类较少,特定地区的环境整体状况和变动趋势难以客观反映出来;且因一些环境状况指标技术性过强,不便于公众理解,达不到应有效果。三是公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救济渠道不畅。我国法律规定有环境行政处理和环境诉讼两种基本的环境纠纷解决机制,但由于现行环境诉讼制度对于人资格规定过严、对证据的科学性要求过高、公益诉讼机制尚未健全、法律援助不到位,导致农民因成本高昂而难以通过诉讼维护自身的环境权利。

开辟多方途径,方便公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一要参与农村环境立法。广泛征求公众意见,根据公众关注的程度和理解程度,创造条件,使公众参与制定完善防治饮用水污染,土壤污染,畜禽、水产养殖污染,乡镇企业污染,农药化肥污染,保护自然资源和发展生态农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二要参与农村环境执法。加强农民的参与和监督力度,纠正、限制执法中的不当行为,减少的发生;同时,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利用村民自治的有利因素,建立一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约束的农村环保机制,提升广大农民对环保执法的支持力度。三要参与农村环境普法。加强普法工作,提高农民的环境法律意识,使农民自觉地参与环境决策、维护其环境权利。通过多种形式的环境法制宣传,强化农村干部和村民的集体荣誉感,积极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农村环保: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的有效对接

从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来看,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政府与广大民众的倾力合作。②公众参与并非公众对抗政府的机制,而是优化政府运行的机制。环境保护领域的公众参与机制所反映的理念正是充分吸收公众的智慧和力量,使环境保护得到真正的实现。③

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实现对接的可行性。农村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托“政府管制型”的行政管理机制难以满足需要,引入以公众参与为助力的“互动型”环保新机制已是形势所需。第一,政府主导对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引导、保障功能。一方面,政府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使公众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最终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环境整体利益保护观念。另一方面,政府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制度保障。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履行其公共利益代表人的职责,开辟多种渠道为公众参与环境决策提供制度保障,为公众环境利益受到侵害时提供救济保障。第二,公众参与对于政府主导环境保护的补充、监督功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不仅有助于克服政府职能的局限性,也对政府履行环保职能具有监督作用。

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有效对接的制度构建。实现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的有效对接需要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第一,建立农村环境污染源头控制制度。政府把环境指标量化作为乡镇企业设立审查及项目引入审批的重要指标,采用税收等一些财政手段引导企业,建立绿色生产、营销体系;通过科学规划村镇布局、居住和生活排污公共设施建设、防灾减灾等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依法推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引进节约型的先进种植、养殖和灌溉技术,鼓励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支持发展生态农业。第二,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保障制度。一是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定期有关环境监测信息和科技标准;二是建立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制度;三是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第三,建立建全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制度。一是建立专群结合的环境保护监管网络制度。各级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进行宣传发动,实行专门机关和群众路线相结合,建立起“专群结合、点面结合”,全面覆盖农村的环境保护监管网络。二是建立政府环境保护绩效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监督机制,积极组织和引导公众充分发挥环保议事权,同时将政府环保职能的落实从某种程度上通过环境绩效显示出来,把环境绩效纳入每一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之中。第四,建立环境保护社会教育机制。针对农村居民的实际情况,一是将环保教育纳入农村中小学学校教育,把环保知识写入教材,培养中小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二是各级政府加大力度,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农村绿色生态教育,将环保法律宣传,农药、化肥和企业排污的破坏性、危害性宣传以及环保型农业技术知识普及作为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增强农民的环境意识。三是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宣传,引导农民树立“绿色消费观”,节约资源,通过转变消费模式,间接引导生产模式的转变。

注释:

①李挚萍:《环境法的新发展——管制与民主之互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生态环境经济效益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住宅小区; 规划设计; 生态环境

1 现代设计理念中日益凸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 人们在考虑解决某一问题时越来越注意到它同其他问题的相关性. 整体性, 住宅和城市建设已经不仅仅是解决住所那样简单和单一, 住所的构造和功能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住宅和城市的规划设计已经成为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如何建设和营造一个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生理、物质及精神需求的生存环境问题. 其中,首先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 营造合理的生态环境现代规划设计理念中, 生态系统观念的确立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 1 节资、节能阶段

自80年代始, 由于深切认识到资源、能源的有限性, 以及在大量消耗后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严重性, 人们越来越注意到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和综合利用, 开始探索住宅和其他建筑节资、节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并在此理念的基础上, 提出了“绿色建筑挑战”行动, 即通过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实行综合优化设计, 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基础上, 使建筑所消耗的资源、能源为最少.

1. 2 注重生态阶段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和逐步深入, 在住宅建设中愈来愈重视住宅小区生态环境的营造和保护, 建设了大量以“生态”、“绿色”、“健康”为理念的住宅小区, 即把住宅小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来进行规划、建设. 它的主体是“人”, 小区内的非生物因素和除“人”以外的生物因素的总和, 是“人”这个主体的居住生态环境. 所谓“生态住宅”、“绿色住宅”、“健康住宅”, 都是旨在创造一种能够保持住宅小区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而不破坏其生态平衡的居住环境。

1. 3 环境量化阶段

由于此前很多住宅小区的建设, 还只是停留在绿化、美化的表层, 把“绿色”等同于“绿化”, 而尚未涉及“生态”、“绿色”、“健康”的深层次的多角度的科学内涵, 于是, 近年来逐步提出小区环境的指标,并研究制订其评价体系. 这些体系突出了三大主题:一是节约资源和能源; 二是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三是强调住宅小区与周围环境的亲和融合, 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

2 住宅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问题首先面对的是对住宅生态环境问题. 居民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 室内生态环境状况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是直接也是最重要的. 其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 1 住宅标准

( 1)具有符合生态要求的人均居住面积. ( 2)具有完善的厨卫、煤气、供水、供电、供热、智能等设备.

2. 2 建筑环境

( 1)住宅类型, 如别墅、公寓、高层、多层等, 应根据基地的不同自然条件来确定, 体现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 2)建筑形式. 目前的主流形式分塔楼和板楼两种. 塔楼的优点是能出面积, 视野好, 外立面丰富,一梯多户便于邻里交流, 节约能源, 楼宇布局灵活;板楼的优点是容积率低, 通风、采光的均好性强. 采用何种形式, 应从居住者“好用性”出发.

( 3)住宅内部结构布局.目前国外住宅的功能分区越来越细, 功能空间细分为“礼仪、交往、私密、功能、室外”五大区, 而仅室内的空间格局已达15个左右, 并尤其着力于对入口、起居室、餐厅等礼仪空间和卧室等私密空间的设计. 主卧室不仅要放在开敞、舒适度好的位置, 而且还将其空间细分为睡区、坐区、卫生区和壁橱区. 根据居住者对良好人居空间的不同要求来进行功能空间的细分和组合设计, 已成为造精品、创品牌的有效途径.

2. 3 声环境

( 1)房间与房间之间隔音要良好. ( 2)消除周围的噪声污染. 例如有的小区在临噪声污染源侧建立隔音墙, 或在规划上把多层、高层、排屋、公建进行有机排列组合, 形成高、中间低的态势, 从而对外部的噪声过滤阻断. ( 3)解决家用设备的噪声污染.如抽水马桶的节水、减少噪音问题.

2. 4 热环境

( 1)夏天遮阳消暑隔热. 朝西的房间统一设置遮阳装置或种树遮挡. ( 2)冬天采暖保温. 在采暖方面, 每个房间的暖气应该能够单独调控; 在保温方面, 要采用先进的墙体保温、门窗保温和屋顶保温技术.

2. 5 光环境

有良好的采光和日照. 应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住宅日照间距标准, 并积极研究保证良好日照的住宅设计方案和新住宅体系. 大进深住宅中无直接采光的厅(黑厅) , 其使用面积不得大于10平方米, 最好是创新设计大进深无“黑厅”住宅方案. 国外已研制成“太阳光照装置”, 以解决大进深住宅日照或因遮挡而没有直接日照的问题, 可以参考.

2. 6 空气环境

为保证室内良好的空气质量:( 1)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2)要治理住宅周围的大气污染源. ( 3)防止装修污染。

2. 7 水环境

( 1)清洁的供水水源. 如采用住宅管道分质供水技术, 即用独立管网向住户输送经过净化处理、达到有关标准的饮用水. ( 2)开展水的综合利用和重复利用. 如设置中水系统和雨水收集、复用系统等.

2. 8 视觉环境

运用装修技巧和家具陈设来营造健康舒适的室内视觉环境.( 1)用不同的色彩造成不同的视觉效果.(2)运用线条. 长线条能给人一种延长空间的视觉效果. 层高矮小的房间使人感到压抑, 如果在四周墙壁上饰以色彩鲜艳的竖直线条, 即能造成房间变高的视觉效果. ( 3)运用壁上装饰. 在壁上挂一面大镜子, 或挂一幅大海、森林、草原等广阔景色的油画, 或挂上落地窗帘、落地壁帘, 可以得到房间宽大, 心情舒畅的视觉效果。

3 社区生态环境

室外环境不仅是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会影响到室内环境. 其主要内容是:

( 1)好的环境质量和必要的环保设施. 好的环境质量包括具有清洁的空气、水体、土壤, 并远离排放污染气体和污水的污染源. 环保设施如: 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 临近噪声源的应有噪声隔断设施; 使用原排放有害物质工厂厂址、或堆放有害物质的仓场作小区基地的, 应对土壤进行处理, 如无法处理则不得用作基地; 日照期长、阳光资源充足的地区, 还应有太阳能利用的设施.

( 2)绿化、景观设施. 小区景观的规划设计, 应首先着眼于满足生态平衡的要求, 为营造良好的小区生态系统服务. 品评小区景观优劣应把握的尺度,按其重要性可依次排序为: 生态尺度, 舒适尺度、美观尺度. 生态尺度是品评小区景观水平的根本尺度,而舒适、美观, 则是与小区的档次相匹配的, 不同档次的小区, 可以有不同的舒适尺度和美观尺度. 但是, 各个档次的小区, 都无例外地要求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满足生态要求的基础上求舒适、求美观。

生态环境经济效益范文第3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生态环境经济评价; 必要性

煤炭资源虽然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也带来了很多社会和环境问题,从而影响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煤炭企业进行生态环境经济评价对于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佳渝煤矿现状

佳渝煤矿位于南川区水江镇,距南川区约25km,距水江镇约4km,距重庆市水江发电有限公司6km。佳渝煤矿始建于1986年,生产规模为3万t/a,原矿区范围内煤炭资源基本开采完毕,2008年经重庆市国土资源房屋管理局批准扩大矿区范围,现矿井井田面积0.4014km2,开采二叠系上统龙潭组K1煤层,开采标高+920m~+720m。扩大矿区范围后资源储量为222kt,可开采资源储量170kt,煤层赋存条件良好,煤层稳定。

2 佳渝煤矿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2.1 环境保护费用的确定与计算

2.1.1 环境保护基建投资估算

本工程的环境保护基建投资费用估算结果,见表1-1。

2.1.2 环保投资与基建项目投资比例

式中:HT――环保投资;

JT――建设项目总投资。

佳渝煤矿本次改扩建项目总投资680万元,环保投资62.2万元,按照上式计算,该项目环保投资占本次改扩建总投资的9%。据调查,目前国内同类矿井环保投资占基建总投资的比例一般在1~3%之间,本项目环保投资比例较高。

工程建成后,环保设施运行需要一定的运行费用,其环保运行费用估计为5~8万元/a,主要包括药剂费、水电费、设备维修费、设备折旧费等。

2.2 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本工程为达到本区环境目标要求,采取了必要的环保工程和生态工程,投入较大的环保费用,其产生的经济效益有直接效益,但更多的是间接效益和社会效益。

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环保治理后,避免了企业因排污问题而产生的经济处罚费用,同时也减少了缴纳的排污费用;减少了同周围居民等产生纠纷造成的损失;矿井水经过治理后,可作为景观用水或生产用水,降低了场区用水费用。另外原有工业场地复垦,可恢复土地5000m2。

间接经济效益难以量化,其主要表现在: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避免了矿井开采和场区建设引起较大的水土流失,减少了因水土流失带来的不利影响;矸石场规范设置,避免矸石随意堆放占用更多的土地;对各个污染源采取环保治理,保护了环境,确保工程建设对区域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环保工程和生态工程的建设,对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矿井采取环保工程和生态工程措施后,较少了矿井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对地面土地利用性质、建构筑物、饮用水源等的影响,保障了矿区范围内的居民生活生产受到较小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同时改善了矿区生活环境,为矿井职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工程建设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劳动就业机会,对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 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通过对佳渝煤矿的环境影响经济评价,可以对煤矿企业的环保投资进行量化,进行环境经济效益分析,从而得出在环评中对生态环境进行经济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这主要体现在:第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即:在项目投资时,对该项目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经济评价,来确定该项目的建设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可以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通过对环境资源进行货币化计量,并将计量结果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从而可以真实的反映国民财富状况。第三, 为环境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第四, 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在环评中,通过对环境影响所产生的费用和效益进行分析,将环境影响的外部不经济性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中,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第五,通过对生态环境进行货币化计量,从而为生态补偿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曾贤刚. 环境影响经济评价.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2] 胡淘, 王东华. 中国的环境经济学在实践中应用.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7.

[3] 厉以宁, 章铮. 环境经济学. 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4] 环境与交通工作组. 交通与环境.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生态环境经济效益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两型”社会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广西要发展经济并实现新世纪广西环境战略目标,需在继续推行行政、立法、体制建设、科技教育等方面环保措施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环境经济策略。具体措施:健全和完善符合广西实际的环境经济政策;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结构调整并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完善和规范环保奖罚条例且严格环境经济执法等。

关键词:广西 环境保护 经济策略

新世纪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广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生态广西建设为主轴,不断加大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全面实施污染减排项目,取得了明显效果。广西近岸海域、地表以及地下水源污染现象得到控制,大气环境质量总体基本保持稳定,全区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简称COD)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逐年下降,主要污染物减排取得积极进展,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提高。

根据广西环境现状,要保护和改善广西的生态环境,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系统,实现我国21世纪中期中等发达国家环境战略目标,广西必须在继续加强行政、立法、体制建设、科技教育等方面环保措施的同时,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环境经济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

健全和完善符合广西实际的环境经济政策

在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基础上,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保证地方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重视与支持。实行环保公共预算制度,确保自治区和地方各级政府财政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建立首长问责制度,将环保与领导政绩挂钩,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将利益机制引入环保管理责任体系。

进一步完善环境税收、排污收费及生态补偿制度。在资源税、消费税、进出口税改革中考虑可持续发展要求,发挥税收在环境保护中的杠杆作用。全面征收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费及放射性废物收储费。建立能够反映污染治理成本的排污价格和收费机制,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可实行二氧化硫等排污权交易。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促进企业减少排污。

建立健全环保投入机制。促进环境管理和生态保护向市场转化,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投资和管理经营体制。制定和完善各方面优惠政策,鼓励有投资、经营管理能力的国内外企业和个人参与环保投资、经营。积极推行建设-经营-转让(build-operate-transfer,简称BOT)投融资经营方式,发行环保债券或建立环保基金用以支持环保基础设施和生态工程建设、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形成开放式、竞争性的投资经营格局。

建立绿色GDP新型国民经济核算体制。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实行科学的政绩评价标准和考核标准,将地方GDP增长与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挂钩,确保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自治区应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布万元GDP能耗、万元GDP电耗、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并以法规形式将万元GDP能耗指标作为自治区经济发展规划一项约束性指标,以规范企业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有效发挥政府规划和政策的积极引导和调控作用。自治区应制定并实施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在区域规划方面,重点搞好北部湾经济区、桂林自然风景旅游区、柳州工业区等地区的规划,同时积极抓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区域规划的试点工作。在区域政策方面,逐步加大对桂西南、桂西北等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打破条块分割,消除区域性壁垒,鼓励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合理有序流动,促进东部产业西移,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将区域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在柳州、南宁、梧州等环境容量有限,而经济密度较大,布局和产业需要调整和优化的区域实行优化开发;在桂东南及环北部湾等还具备一定的环境承载能力、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实行重点开发;在桂西南、桂西北等生态脆弱区域和桂林市、北海市等重要生态区域实行限制开发;而在自然保护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湖泊湿地等依法设立的具有特殊保护价值区域一定要禁止开发。

加快结构调整并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淘汰落后经济发展方式,从源头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强化环境准入。建立科学的行业准入制度,规范重点行业的环保、安全、能耗、水耗标准和产品技术、质量标准,严格市场准入管理,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重大项目和环境敏感项目的环境审批,要通过听证会形式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在环境影响评价之后向公众公布。对于经济建设新项目,尤其要做好环境影响评估工作。严格限制新上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项目,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政府以后引进项目,不仅要考虑项目对GDP的贡献有多大,更要考虑引进项目是否属于低排放、低能耗、环保型的产业。

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全区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环保战略重要核心。主要抓好以下工作:强化政府的指导和引导作用,加快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制定循环经济政策体制、评价体制和相关技术标准;引入市场导向机制,结合广西实际,在资源利用、污染处理上制定合理的价格,通过价格导向,提升资源的投入和产出效益,减少污染排放;大力倡导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行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推进城乡污水再生利用和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回收;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产业和工业园区的生态化设计与改造,促进产业生态化发展。

大力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补充完善符合区情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有关政策条例。努力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机制,综合使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等多种手段,建立节约型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着重抓好以下工作:加快转变工业领域生产方式,在重型化的产业结构中实现“轻型化”生产,有效降低工业能耗;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规划在南宁建设五条城市轻轨,在城镇开设公交运输等,以提高交通效率,节约能源。

大力开发环保能源。广西不可再生能源严重短缺,能源产量仅占全国的0.84%,但水能资源相对丰富。根据这种情况,应采取措施: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水火电并举,大力发展水电,以水电为主;推进适合城乡特点的清洁能源工程。大力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规划建设垃圾发电项目等;积极开发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以桂中、桂西南为基地,大力发展以木薯为原料的生物乙醇;开展核能研究,适当发展核能。

完善和规范环保奖罚条例且严格执法

人类的全部社会活动都与利益和对利益的追逐有关。因此,加强环保经济执法,以经济手段为杠杆,才能有效鼓励保护生态环境并从根本上遏制对生态环境的各种破坏。

在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法律基础上,制定自治区有关水源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核污染、生态破坏等方面环境损害赔偿的法律法规,并进一步完善技术规范和环境标准体系,科学确定标准限值,制订更加严格的广西环境保护奖罚标准。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格环境经济执法。按照权责明确、行为规范、执行有力、高效运转的要求,明确执法责任和程序,提高执法效率,坚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加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环境经济执法情况的监察力度。建立环境执法信息网,鼓励社会参与执法监督,最大限度确保环境经济执法的公平公正。依法要求企业、单位和个人各类法人负责解决自身环境问题,承担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经济责任。

参考文献:

1.黄选高.广西循环经济发展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

生态环境经济效益范文第5篇

关键词: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可持续发展

为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大对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课题探究工作的开展力度,全面熟悉我国自然资源的实际情况,为我国能够顺利实施经济社会发展监测工作提供重要保证。

一、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概述

自然资源具有很大的可开发价值,它是天然存在的,国家或者企业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指的是国家或者企业在某一时间段的财务发展状况,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相较于自然资产来说有很大的不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所揭示的是在某一时间段内相关自然资源的使用、收益和损害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就是生态环境资产负债表,具体设计内容如下:(1)环境容量资产负债表:选择全国范围内的十大水域收集污染源、水质、排污口、水文等相关数据信息,然后对不同水域的不同情况和不同功能进行规范的核定;(2)大气环境容量平衡表:将不同城市的空气质量、气象变化、环境质量等数据信息集到一起;(3)环境质量产品效益核算表:主要是对环境质量产品所产生的效益进行精准核算,前提是保证水资源、土壤资源和空气质量等不受破坏的情况下;(4)环境产品的生产总值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首先要全面获取各种生态资源的相关信息,同时记录下资源的使用、破坏、消耗等信息。

二、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必要性和相关原则

1.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必要性

(1)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要想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经过市场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但是由于市场和政府没有对其权利范围进行明确的界定,导致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十分缓慢。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编制自然资产负债表,它可以让市场和政府更加明确自身的职责范围,以便对各个区域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运用。在目前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使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之间的问题得到充分协调,利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可以全面反映出经济增长和环境之间的变化趋势。由此可见,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能够对经济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对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和不同代价进行综合的衡。

(2)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可以对领导干部的考核方式进行有效完善

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可以对考核方法进行有效的完善,负债表中各种数据与领导干部的工作成效有着很大的关系,完善奖惩机制,为领导干部的奖罚原则提供明确有力的依据,同时也可以大幅度提高领导干部对自然资源的重视程度。

(3)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可以有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自然资源从根本上来讲属于一种公共财产,因此坚决不允许出现被个人或者个别企业随意使用和破坏的现象出现,自然资源的使用量时刻影响着企业的经济增长。一般情况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中的相关内容必须要保持一致,使其始终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一旦发生不协调现象,就会使经济增长水平受到严重影响,这种现象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由此得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可以对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同时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有利基础。

2.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需要遵循的相关理论

(1)可持续发展理论

我国是目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总领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总人口数量高达13亿,因此,资源人均占有率根本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除此之外,最近几十年的来的发展都没有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导致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资源匮乏问题十分严峻,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在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时候,必须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2)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公共受托责任主要是指社会公众把自身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权委托给了政府等有关部门,因此,受委托的相关部门必须要向社会公众全面解释每一个活动的开展情况。

(3)生态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

生态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英文缩写为SEEA,是一个专用来核算自然资源环境经济效益的理论方法,可以为数据的分析和决策以及评价提供充分的有力依据。从宏观上对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加强力度进行仔细的观察和分析,促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三方和谐发展,因此,资源环境核算体系是整个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依据的重要来源。单单从功能上来看,生态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作用主要就是揭示自然环境和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所揭示的是在某一时间段内,自然资源的发展现状和后期的生态建设水平。由此可见,生态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之间完全是一种相互促进、补充的微妙关系。

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然资源设计的内容十分广泛,例如: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空气等。因此,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中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分别是社会经济层次和自然资源层次。涵盖国土、环保等很多学科的研究工作和管辖内容,可见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目前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1)人们没有对自然资源树立良好的意识,认识不够全面;(2)没有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核算制度,技术法规和统计法规缺乏具体性;(3)没有建立规范的技术评估和资产核算体系,导致编制技术方法不够成熟;(4)统计数据体系不够完善,导致编制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

2.对于编制自然资产负债表过程中相关问题的有效解决对策

(1)建立统一的编制管理平台

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工作平台,首先由财政部门带头,同时组织水利局、林业局、环保局、国土资源局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然后在不同的平台上以不同的资源环境要素为标准设立不同的编制小组。除此之外,还要组织其进行良好的合作,共同努力制定工作目标,完成工作方案。以便保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2)确定工作范围和编制重点

在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好编制重点和相关范围,具体内容如下:一是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一个理想型、国际型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理论框架与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框架;二是制定一个具有实物量和价值性的核算方案,因为价值量核算方案的制定在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中是一个重点内容,所以必须要对其进行明确的区分,从而进行分步开展,逐步突破。三是确定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内容和功能。

(3)构建科学完善的自然资源统计指标体系

构建科学完善的自然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其中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生态、环境、自然等等全部包括在内。单单一个生态环境涉及到的范围就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土壤资源、森林资源、空气资源、水资源等等,涵盖了生态环境效益以及生态环境的退化等两方面内容。其中,效益是一项具有一定客观性的内容,举个例子来说: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现象可以依靠森林生态环境的存在得到有效的解决,将这些客观存在的环境效益折合为环境的价值也就是所谓的生态环境的效益。生态环境的退化主要是指由于经济发展遭受到破坏时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编制科学合理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必须要组织各个部门一起行动起来,密切配合,适当的给予大力支持。与此同时各个部门一定要全面加强编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为高质量地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黄溶冰,赵谦.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与审计的探讨[J].审计研究,2015,(1).

[2]陈红蕊,黄卫果.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意义及探索[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1).

[3]姚霖,余振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基本理论问题管窥[J].管理现代化,2015,(2).

[4]高红海.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倒逼生态文明建设[N].中国会计报,2014,(03)14.

[5]李春瑜.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几个技术问题[N].中国会计报,2014,(05)09.

[6]李春瑜.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几点思考[N].中国财经报,2014,(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