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科学素养 公民素质 中医药 内涵
Abstract:The public Chinese medicine accomplishment is the public scientific accomplishment important constituent,it has own specific connotation.Through the analysis,obtains public Chinese medicine accomplishment is the people grasps,the understanding and the utilization to the Chinese medicine knowledge,as well as to Chinese medicine society effect manner.
Key words:Scientific accomplishment,Citizen quality,Chinese medicine,Connotation
历经20世纪百年沧桑的中医,倍受人们的关注。尽管学术界对中医存亡的争论一直进行着,但其为人类健康发挥的作用却被世人所公认。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医药在公众中有广泛的影响,中医药深深根植于公众的生活之中。但当新世纪的又一轮“废止中医”的学术之争开始的时候,提醒我们要冷静面对中医自身。公众是否真的了解中医,公众中医药素养如何,对于中医药医疗、教育、科学研究至关重要。而首先需要回答的是什么是公众中医药素养。
1 科学素养
素养,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即平日的素养。素养包括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及道德素养等。关于科学素养,在国内外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我国曾先后进行了六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2003年的调查表明,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仅占调查人群的1.98%。公民素质低下,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1]
2006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纲领性文件《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由国务院正式。《纲要》的将对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纲要》第一次对“科学素质”进行了界定,提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2]但在实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中,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况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了基本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3]各国普遍采用这个标准,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也是采用这一标准进行的。
2 中医药素养
公众中医药素养作为科学素养的一部分,需要对其特殊关注。中医药作为既有自然科学属性又有人文科学属性的一门学科,其学科归属早已确定,但由于其不同于现代科学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将中医药与其它现代科学学科置于同一研究框架中进行研究,显然不足以反映中医药学科的独特理论体系特征的全貌。因此,单独进行公众中医药素养研究十分必要。
基于科学素养的界定,对于中医药素养,我们认为:它是人们对中医药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中医药社会效应的态度。具体地说,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中医药理论体系特点和哲学基础(即基本观点)的理解;二是对中医药概念和术语的理解;三是对中医药社会影响的认识和理解(即对中医药社会效应的态度)。
公众中医药素养作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公众对于中医药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在中医药“存废之争”中,学术界的观点在怎样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于中医药的认识,将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因此,研究公众中医药素养具有社会意义和个体意义。
公众中医药素养的社会意义体现在:一是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公众中医药素养是每一个中国人科学文化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公众科学理性地认识社会现象、生命现象的基础;二是公众中医药素养是社会公众社会实践,尤其是医疗实践的表征,是社会公众的创造性实践体现;三是公众中医药素养是一个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和生命意识的基础,是促进人们健康的重要条件。
公众中医药素养的个体意义是指中医药素养对作为个体的社会成员所具有的意义。首先,个体的中医药素养能够为个体全面、理性认识中医药提供基础;其次,个体的中医药素养能够为个体的中医药实践提供合理的方法、途径和目标;第三,个体的中医药素养能够为个体形成和确立正确的中医药价值取向提供学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学健.聚焦科普:北大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任定成解读《纲要》亮点[N].科学时报,[2006-03-21].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中心的李继明主任对于中医药和传统文化建树颇深,侃侃而谈,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如同他认为最高明的中医师应该“悟道”,他自己也颇有些仙风道骨。而谈到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时候,他言语中则透露出几分担忧,诚然,现在并不是最好的时期。就像传统文化讲“出世”和“入世”,担负重任的李继明们也将在精英和大众的平衡间努力。
宋代诗人陈亚曾经以中药名入诗:
银花飞舞瑞雪丰,遥望凌霄天门冬。将军马前射白虎,国老牛旁咒青龙。红娘爱吃罗汉果,慈姑愿嫁密陀僧。千里茫茫山川断,何首乌变白头翁?
全诗由金银花、瑞雪(天花粉之别称)、凌霄花、天门冬、罗汉果、何首乌、白头翁等18味中药名组成,中药的发展沉淀与汉字本身的玄妙互相渗透,融情入理,令人拍手称奇。
在中医药悠久的发展历史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中医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千丝万缕般互相交缠着,文化赋予了中医药秉性和高度,也推动着它的发展。
宋代诗人陈亚曾经以中药名入诗:
银花飞舞瑞雪丰,遥望凌霄天门冬。将军马前射白虎,国老牛旁咒青龙。红娘爱吃罗汉果,慈姑愿嫁密陀僧。千里茫茫山川断,何首乌变白头翁?
全诗由金银花、瑞雪(天花粉之别称)、凌霄花、天门冬、罗汉果、何首乌、白头翁等18味中药名组成,中药的发展沉淀与汉字本身的玄妙互相渗透,融情入理,令人拍手称奇。
在中医药悠久的发展历史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中医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千丝万缕般互相交缠着,文化赋予了中医药秉性和高度,也推动着它的发展。
中医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中医药与文化无法割裂开来,它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共生共长。
“这种共生表现在对宇宙世界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上,”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中心的李继明教授讲述道:“中国传统文化用太极理气来讲述宇宙自然变生的根本,用阴阳五行来说明有形世界的变化,中医与之一脉相承。”
它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人们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内部环境发生变化而无法适应外部环境,导致内外失衡,而思想、情趣、起居、行为等很多事情都在干预人体的内部环境。中医文化中提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应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病安从来”。传统文化还认为“天生一物,必有一物相克”,这就是中医用药的依据。
这种共生还表现在文化传承发展的形式与路径上。其中,医学与哲学、文学的关系颇值得玩味。
历史上的文化大家往往博采众长,横跨多个学术领域。宋代大文豪来自四川眉山的坡就有着丰富的医学知识,著有《苏学士方》,还与《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的医学典籍合编为《苏沈良方》。“医文相通”的案例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上不胜枚举。
因此,在中医药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李继明主任非常注重历史文献的阅读。“不要局限于中医学专业,各个领域的古籍都要有所涉及,中医的源头就是文化。通过广泛阅读,才能融会贯通,对中医的理解才会更深刻。”
中国传统文化着重讲的是圣贤之学,何为“圣贤”?就是发现并掌握自然规律的人。中医,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医和西医并没有矛盾
记者(以下简称记):一直有人对中医持怀疑态度,对此您怎么看?
李继明(以下简称李):很多人认为中医不科学,这是用对“科学”的迷信来反对科学。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对自然规律的发现和运用。其实古人对宇宙世界、自然规律有一整套很合理的看法。但这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就不承认它了。
现代科学也是有局限的。科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确实能发现和解决一些问题,但另一方面,医源性疾病越来越多,由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引起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例如影像诊断、抗生素滥用等。
记:现在,中医和西医互相交流、借鉴是大的趋势。
李:是的,因为中医和西医并没有矛盾,只是切入点有所不同。西医围绕“实证”,所见即所得;中医讲求“悟”,通过读书和临症两种方式来达到对人体、健康这些自然规律的掌握。
当然由于文化土壤和理论体系的不同,二者具有不可通约性,但这并不妨碍它们互相借鉴、共同发展。因为面对同一个目标需要有各种各样的途径。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某些病因明确的疾病有着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文化需要找到更好的传播方法
记:如今国内以及四川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效果如何?
李:中医药文化在国内的传播效果并不好。但从区域来说,四川比北方一些地区要好,川内的中医药市场、对中医的信任度以及中医药承担的医疗任务都比较可观。
但是在传播的途径、力度、方式上都还不够,这造成了很多人对中医药的认识很模糊、很片面。这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如今体系培养的很多中医,他们本身对中医药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掌握不够精准,或一味迎合病人,这些都导致了中医药的效果无法完全发挥出来。对于传播中医药文化,中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地方喜欢给病人用贵药、用猛药,再加上商业广告宣传的狂轰滥炸,这都对人们产生了误导。
记:那么在传播中医药文化方面,文化中心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李:首先,通过讲座交流的形式传播中医药文化。今年4月我们中心就和省科技馆合作举办了“天府科普大讲堂——中医文化引领健康之路”的讲座。但这种形式毕竟参加人数有限,影响不大。
然后,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中医药文化。我们正在考虑创作中医药科普作品和让中医药文化走进社区。
最后,与企业合作,创办文化公司,发展文化产业。文化公司一个重要业务就是校园文化和医院文化的打造建设。例如,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门诊大厅已打造出雕塑墙,展示中医药发展历程和文化故事。同时还正在修建一座中医药文化广场,建成之后会成为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平台。
记:是的,如今很多中药企业也很注重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比如宛西制药的“仲景文化”,东阿阿胶的“阿胶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对它们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李:企业标榜的文化头衔只是形式,背后的实质性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当然也有做得比较好的。
东阿阿胶专门建造了阿胶博物馆,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总投资4000余万元。就阿胶这一味中药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进行全方位地展示,阿胶观光旅游更取得了文化和经济上的双赢。
记:中医药文化中心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承担着成都中药炮制技术和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等项目的研究。
曹洪欣:中医药对其他学科曾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或者说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发展,比如,中医药是根据人体生命现象认识疾病,可以在疾病还没查出病毒是什么样的时候就能有效地干预。它是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从形体和神智两个整体来看人体,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医学还没达到这种水平。
记者:但是,有人就否定了中医药的这种文化价值,鼓吹中医药无用论,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曹洪欣:究其原因,一是对中医的先进理念和实践不认识;二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不了解。国际上对中医药越来越重视,有中药的国家大概有160多个,有中药医疗、保健机构的大概有130多个,作为中医科学院院长,我接待和亲自服务的,有多个国家的首脑和30多个部长以上的代表团,他们都表示了对中医药的信任。中医药治人,是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传承形式,把中医药取消了,就把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取消了,如果一个民族连自己的文化都想取消、连自己的文化都不想传承,这是不可想象的。
记者:基层的老中医没有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按他们的状况,他们也很难考取医师证,那么,他们该如何行医?甚至有人说他们是非法行医,国家是不是有政策扶持?
曹洪欣:在中医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属于家传,很多老中医,他们的治疗技术在当地为民众的健康一直在做着贡献。国家已经高度重视,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这些医师通过相关的考试,不是很难。比如,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民间医生考核管理办法》,和一般临床医师考试方式不一样,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像本科生那么高,但他们确实有一技之长,在合理的情况下,应该把他们和中医药的作用发挥出来。
记者:有人说西医看重的是“治病”,而中医药看重的是“治人”,实际上“人”的概念更大。
曹洪欣:西医也在从“治病”往“治人”上变化。西医是根据还原论的方法、根据器官的变化来治疗。比如,国际公认,肿瘤的研究进展不是很大,过分强调了细胞的概念,用了很多方法,肿瘤杀死了,人也死了。但中医药的方向是,注重病毒载量上没什么变化。
记者:在中医药治未病方面,您有什么样的理念?
曹洪欣: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预后防治是中医药治病的先进理念,和世界先进的医疗理念相吻合。其实,西医还是有很多局限的,西医必须确诊才能治疗。中医是根据生命健康状态、生命信息,从饮食上调节,不是病,未病先防。我们常常听人说“生命在于运动”,但这个提法是不科学的。中医讲究动静结合。“动静结合”的理念比“生命在于运动”先进多了。中医的食疗、运动、太极拳、刮痧、药物治疗等,不是找病因,而是根据表现介入。
记者:在今年的两会上,您的提案是哪方面的?
曹洪欣:医改提案两个,一是关于把中药纳入国际化的范围,二是关于虚假网络医药广告。网上医药广告,什么样的假的都有,有人就把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网页全搬了过去,什么都抄我们的,就是电话和信箱是他的。就一个信箱一个电话,地址都没有。如果不净化网上环境,势必会影响国家形象,影响行业形象,损坏老百姓利益
记者:中医药有着特殊的文化价值,国家在中医药发展方面,有无政策或者财政倾斜?
曹洪欣:千百年来,中医药一直在为老百姓提供最基本的服务,历史上就没有把钱看得很重。在实际治疗中,中医药的价格最贴近群众需求,不仅是我们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中医药在很多方面符合病人的需求,比如针灸,一次四块钱,但在治疗面瘫、头疼、失眠等方面很有效果。
关键词:中医药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管理
一、引言
中医药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一个概念,它是以具有药用作用的动植物及中医药文化景观为旅游对象,让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中医药药物知识和体验中医药医疗文化的专项旅游活动。它以中医药物质为载体,以传统的中医药文化为灵魂,集医学、旅游两产业于一体,集社会、经济、环境价值于一身,是旅游业的扩展和中医药产业的延伸。中医药旅游产品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包括中医药购物旅游,中医药观光旅游(中医药人文景观,中医药动植物观赏),中医药体验式旅游,中医药学术旅游等在内的旅游产品深受市场追捧。
二、中医药旅游的出现及发展现状
中医药旅游,可以说是一种古老的旅游形式,很早就已经出现。我国人民很早就有了寻医问药的活动,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可以说中医药旅游的雏形。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仙游”,就是道学家们为求得长生不老在自然山水中找寻精神与身体的医药良方而开展的出世型旅游活动。而后,又有各朝各代的医药名家为探寻中医真谛、穷究中药之理而进行的旅游活动,如明朝李时珍在写《本草纲目》前,为识得中医药草的药理及药用,在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还亲自遍访名山大川,为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中医药旅游也逐渐火热并渐具规模。中医、中药、中国传统健身方法和中医新成就,在世界上广有影响,这已成为中国旅游的重要项目。每年都有许多外国人和港澳台同胞来大陆就医、参观学习,进行考察和洽谈中药材贸易。针灸、针刺麻醉、气功医疗、治疗脱发病、学习太极拳等更是热门项目。仅为医疗脱发,日本曾先后组织了1000多人的旅游团体来华。中医药旅游的实践已先理论而发展起来,迫切需要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显然,现在的研究成果远远不能满足蓬勃发展的中医药旅游实践发展的需要,它需要一套完整、系统、深入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其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使中医药旅游带动旅游业和中医药产业的共同良性发展,使它真正成为人们一种在新的健康观念引导下的旅游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推动中医药旅游长足发展的对策
1、树立全新发展观念,提高对中医药旅游的认识度
中医药旅游是中国特色的旅游方式,要充分认识其在国际国内的影响,使之成为旅游环境容量分流、挖掘旅游资源内涵、实现旅游产品升级换代的重要举措。改变目前的中医药旅游作为中医药副业的现状,早日实现其主体业务地位。应从可持续发展观念出发,对中医药旅游市场进行规范。加强中医药人员道德培训,强化服务意识,严格执业资格,加强药材管理尤其是各旅游地的土特中药材管理,杜绝假冒伪劣。同时,应规范各旅游点的服务标准、旅游价格以及收费标准。按照公平与效益的原则,保护与鼓励经营者之间的竞争。
2、找准旅游发展定位,实现差异化竞争
对于地方政府,需要从中医药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引导中医药经营者找准发展定位、理性开发体验旅游,打造各具特色、产品差异大、互补性强的中医药旅游产品,提升中医药旅游的整体实力。对于中医药经营者而言,发展定位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资源状况,应基于所开发产品的整体利润贡献是否能持续支撑中医药旅游的运作成本,不宜一味追求大而全,可以选择打造在修学、观光、休闲、娱乐等某一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和特色的旅游产品。中药经营者还应强化与同类产品的差异化竞争,既区别于中医药博物馆静态的展览,又要区别于其他中药经营者的同类产品,这可从展示手段、展示内容、旅游功能、企业优势产品和技术等多方面来进行区分,避免产品同质化的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发展的路径。
3、以旅行社客源为基础,努力开拓客源市场
中医药企业与旅行社除在传统的旅游线路合作外,还可以与旅行社共同设计开发新的旅游线路,与新的旅游产品相结合,以新奇的中短程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如可以考虑与周边区域的其他行业的工业旅游点合作,以开辟工业旅游专线的形式来积极拓展新的客源市场。在稳定旅行社客源的基础上,还要从长远战略出发,强化旅游营销手段和措施,努力开拓客源市场。如针对中老年市场,可以开发中医药养生之旅。
四、结束语
中医药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有效提升了旅游业价值,也进一步提高了旅游管理人才的素质,为旅游管理专业注入了长久的生命力。继续发挥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优势,加强旅游专业中医药文化方向人才的培养,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旅游人才队伍,是发展健康养生文化旅游产业的关键环节。市场对中医药文化方向的旅游人才需求旺盛,因此,继续发挥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优势,加强旅游专业中医药文化方向人才的培养,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旅游人才队伍,是发展健康养生文化旅游产业的关键环节。
本论文是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基金课题《中医药文化对旅游市场及旅游管理专业的价值提升之探索》,课题编号RW200818。
参考文献:
[1] 李时,宋明.中国特色旅游———中医药[J].中国科技信息,2008,(2):165-167.
[2] 张群.我国中医药专项旅游开发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12(6):77-85.
近日,承载了太多梦想的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在艰辛跋涉中迎来了两个好消息;瑞士选民在公投中以67%的压倒优势,支持将中国的传统中医列入基础医疗保险报销范畴的议案,这意味着中医在瑞士有望纳入医保。另外,由中国主导提出的《传统医学决议》,日前在第62属世界卫生大会上首获国际认可。决议呼吁各国酌情加强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之间的交流,建立相关从业人员的认可制度。
随着中国在经济上的强大,中医药必将伴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传播走向世界,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这是一种必然!就像汉语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最热门的语言之一一样,中医药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海外需求增加。对此,我国的中药企业应该认识到位,主动出海,早有作为。中医药龙头企业在中医药产业出海上拥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并且也必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促进文化认同
弘扬传播中医药文化。
有道是,中医药国际化,立法是基础,标准化是关键,文化认同是根本。中、西医各自拥有不同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各有一套临床方法与评判标准,要消除国外对中医药的疑虑,中医药文化认同是根本。中医、西医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如果没有文化的认同,就不会有对中医药学体系的认同。许多中药企业正在做中医药文化的普及传播工作。
同仁堂在全国率先创办了同仁堂中医药博物馆,生动地展示了中医药学从始创到成熟、从形成到繁荣、从继承到创新的发展轨迹,向中外游客免费开放。在欧美市场,同仁堂借助当地电视台播放《大宅门》、《大清药王》等电视剧的机会,宣传中医药文化,让更多的人走进同仁堂,了解中医药。在海外的同仁堂网点经常参与当地的公益活动,定期举办中医药讲座,让当地民众感受到同仁堂的文化魅力。
河南宛西制药以张仲景中医药文化为根基,通过举办张仲景医药文化节等活动,传播祖国中医中药的博大精深,弘扬现代制药人为传统中医药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东阿阿胶则在全国开办30家阿胶养生馆,宣传中医药学术文化、补血文化、滋补养颜文化,实现从卖产品变为卖健康、卖文化、卖养生养颜的方法。
以上这些文化传播活动,不仅要在国内做透,还要走出国门,让文化为营销开路。中药企业要做好先付出后索取的准备。
利用典型事件,让事实说话,扩大中医药的影响力。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
凤凰卫视女主播刘海若女士重伤后服用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后,得以恢复大脑意识和行动能力,使得以同仁堂为代表的中药在海外,尤其是在华人当中,达到了美誉的高峰。据说,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台湾市面上的安宫牛黄丸被抢购一空。通过海外华人来影响洋人,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途径。
在抗击非典中,临床证实中医中药对缓解症状、缩短发热时间有帮助。今年的甲型H1N1流感,已经发现对专用药“达菲”产生耐药性的情况下,中药再一次显示出安全、有效和低成本的优势。
这些典型事件对外传播还不够。中医药企业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以上典型事件,以事实说话,借势向西方民众宣传。这方面要向沃尔沃汽车学习。以安全著称的沃尔沃汽车在英国戴安娜王妃因车祸去世的第三天刊登了一则广告,标题写着“如果乘坐的是沃尔沃,戴妃会香消玉殒吗?”沃而沃安全性的声誉达到了历史的顶点。
英国对中医药认可程度很高,正是因为在90年代初,罗鼎辉等一批专家成功治疗西医疑难杂症的事例为英国媒体广为报道,中医一时大热,当地华人医生开始真正将中医药当成事业来做,开一些连锁店,打出自己的牌子。这些事例应该对中医药出海有所启示。
标准化必不可少
有道是,标准化问题是关键。当前,中医药“走出去”的战略要点就是要解决标准化问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药产业自身的短板,中药产业必须改写中药“膏丹丸散,神仙难辨”的历史。“中医药理论与西医理论不同”在这里不能成为其不现代化的理由。
龙头中药企业要对中医药进行大量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临床研究,做好中药的机理、不良反应、毒理、临床疗效等方面的现代医学研究,去伪存真,融入新知。同时,要联合国际机构,对中医药概念制定统一的国际标准,严格把关中药的有效性、安全性,实现质量控制。
在中药现代化方面,天津天士力集团形成了从种植到生产的全新数字化模式。数字化在线控制的GEP(中药提取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平台,实现分离中药有效成分、精确分析作用机理,有效成分分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高了中药现代化、工业化的层次。组分中药,是天士力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提出的一个革命性概念。过去老中医们配药,各种成分都在里面,现在是要直接提取其中的有效组分,通过有效组分来研制新药,达到药效最大化,疗效最大化。天士力集团使用中药多元色谱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技术,建立“数字化中药组分库”,目前已从285种中草药中解析得到10661个标准组分。
以医带药药在其中
“中医在国外渐受欢迎,而对中药却非常谨慎。这里就存在着传统文化观念的差异。”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委员周超凡教授说。其实,岂止是文化观念差异,因为没有中药用药传统,外国的消费者根本就不可能自主选择购药。
国内许多像三九胃泰、乌鸡自凤丸等口碑较好的中药品牌,到了海外,消费者就无动于衷。一方面在于药名不好翻译,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欧盟,中草药仍是作为食品类别出口的,因此包装上只写有成分,而没有功能性的介绍。因此,外国病人不可能自主选择购药,只能听信医生能推荐。因此,要想让中药进入西方市场,必须让中医来开路,以医带药,药在其中。
对于中医药尚不熟知的国家,要增开中医诊所,让消费者在医疗体验中认知中医中药。只有对中医相信了,中药的销费才会出现顺带的结果。中医药在英国发展得比较好,正是因为八九十年代有一于吐优秀的中医专家到英国开业,每天求诊的队伍都排成长龙,培养了一大批消费者。2008年6月12日,英国卫生部宣布把针灸、草药中医三种补充疗法纳入辅助医学疗法学会统一管理。这其实是20多年中医药在英国推广与实践的结果。
因此,中医药要想在西方国家打开市场,不能指望对方国家先敞开大门,然后我们堂而皇之地进入,再做普及推广工作。中药企业要想方设法使中医进入对方国家的百姓生活当中,让他们在医疗实践中认识中医药,喜爱中医药。
现在在西方国家开中医诊所的,几乎清一色是“个体户”,中药企业在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可以以企业品牌整台资源,整体出击,形成品牌,这是个潜力和前景都常大的市场。除了“同仁堂”等一些中药老字号,新兴的HerbMedic、Dr.&Herbs等,都是以大型购物中心为基地的连锁集团,瞄准的是英国的中低端市场。近几年,香港“森”集团连锁公司正在以标榜时尚和求新叩响英国中医药高端市场的大门。连锁店典型的模式是,一位中医加一位前台经理,经理主要负责销售经营,口语好,老中医负责诊疗,不一定能讲英语,这是比较理想的组合。在中药的故乡中国,中医坐堂都极受欢迎,何况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