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粮食安全的现状

粮食安全的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粮食安全的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粮食安全的现状

粮食安全的现状范文第1篇

针对桥梁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做了总结,提出了施工中可采取的管理模式,重点对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工程安全管理投入、现场施工技术的安全管理、5S管理法等内容作了介绍,只有加强桥梁施工安全管理,明确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减少施工安全隐患,保障桥梁工程施工质量。

关键词:

桥梁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模式

0引言

当前,国家提出了以人为本与人性化管理的理念,使安全成为了工程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同时由于施工环节是安全事故较为多发阶段,所以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创新管理、有效管理、科学管理,提升管理过程的实效性和全面性,从而保障工程施工安全。

1桥梁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1.1安全意识淡薄

国家对桥梁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虽加强了重视,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管理部门也积极落实,严格执行,但是工程安全事故仍然较为多发,而其原因主要在于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对桥梁施工的安全意识淡薄,对安全问题缺乏重视,且在工作过程中不注意防范,最突出的表现为施工人员对于相关的安全管理措施和规定不注重落实,对安全管理工作配合程度较低,认识不足,意识较差,同时部分相关人员过于追求工程的效益和进度,忽略了工程的安全问题。

1.2安全培训工作落实较差

桥梁工程在施工中所涉及到的人员较多,很多施工人员是一些农民工,文化水平并不是很高,素质相对较差,且没有形成居安思危与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意识,对工程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和具体防范措施不了解,同时在实际的施工当中,部分企业不愿意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工程安全施工方面的培训,主要表现为安全管理人员投入不足,难以全面地进行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督,同时由于成立的安全管理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管理人员责任心较差,安全管理费用预算不合理,拨发不及时,导致相关的安全管理工作难以开展。

1.3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桥梁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过程复杂,而且很多问题具有不可控性,加之部分施工企业无论是从管理经验、管理制度和人员资质等方面都存在问题,致使在管理的过程中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导致管理过程混乱,事故频发。其次部分施工企业虽有成型的管理模式,但对制度缺乏针对性的优化和整改,导致工程实际匹配度较差,执行起来收效甚微。

1.4安全管理人员素质较差

首先部分安全管理人员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安全操作规范掌握不清,且不够专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和违反安全操作的地方,导致安全问题频发,同时安全管理人员责任心较差,对安全管理重视程度较低,不注重管理过程中工作的落实,多为形式主义。其次管理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仅按照原有的常规思维进行事故的判定,致使新项目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降低了管理效果。

2桥梁施工可采取的安全管理模式

安全管理总的思路是以三阶段风险分析与防控管理为主,并辅以常规手段的管理模式,同时三阶段风险分析与防控是桥梁施工管理中一种全新的安全管理模式,分为预案阶段、预控阶段及预警阶段三个阶段,即:①预案阶段主要是指应急救援预案、各种安全专项方案的编制,从源头上实现“安全生产、预防为主”。这个阶段贯穿全年甚至项目施工全过程,并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安全事故综合应急救援预案;②预控阶段主要是指每个月的危险源辨控,即这个月月末对下个月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并采取防控措施,这个阶段具体到月,主要目的是实现安全管理理念中的过程控制。项目部坚持每月对下月的危险源辨控工作,并积极予以落实,确保安全生产的过程控制。③预警阶段主要是指每天的安全危险源告知或警示,这项工作主要通过每个危险源点的单元预警牌、班前会来体现。即每天通过每个危险源点的单元预警牌内容的更新,以及召开班前会来告知施工人员本日工作存在的危险因素,让工人做到有知有畏。另外项目部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重大危险源点设立单元预警牌,并可根据施工工序情况每天进行内容的更新,且各工点施工前均可召开班前会,从而确保每日的安全施工。

3加强桥梁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

3.1增强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只有从思想意识上对安全问题提高重视,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才能保证政策的落实和事故的减少。首先可聘请专业的人士对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管理重要性的培训,培训的角度可从事故的危害、处理成本、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等多个角度出发,提高管理人员对安全管理的重视。其次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施工过程存在的安全隐患、事故发生对人身所造成的危害等,同时还可进行实例讲解,加强防范效果。

3.2安全施工培训工作要落实到位

首先做好基础性培训,其内容包括进入施工现场的安全须知、相关的注意事项、怎样看一些警示标牌、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同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并根据不同的施工内容、工艺、设备等,讲解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和注意事项。其次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以使大家能够更好地参与培训、理解培训、重视培训、增强培训效果,并通过进行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考核,对一些没有通过考核的人员不予留用,从而保障工程施工安全。

3.3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制度建立的过程要集思广益,咨询一些专业人士和施工人员,使制度更加专业和实效,同时由于桥梁工程施工存在很多不可控因素,所以要不断进行制度的优化,及时完善制度中的不足之处,对于不同的项目、部门、施工环节、工艺等,在制度制定时要体现针对性强,灵活实用,精细全面的特点。

3.4加大对工程安全管理的投入

工程安全管理投入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①安全管理人员的投入;以考核的方式进行选用,考核的内容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管理能力、管理经验等方面;②加大财力的投入;在整体预算之时要对施工安全管理的成本投入定位合理,对管理资金支付及时,并按照工程的规模、实际的环境特点、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等进行安全预算;③加大安全管理新技术的使用;可购买一些全自动智能化的监控系统与开发监控软件,增强安全监管效果,弥补人员监管的不足之处。

3.5加强现场施工技术的安全管理

①起重吊装的安全管理;起重吊装在进行作业前应对吊装操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对其设备进行严格的检查,并进行试转以及安全限位装置完好试验,保证其符合作业要求,同时指挥系统要统一,在起吊过程中要控制好吊物的高度和走行速度。②高处施工作业安全管理;高处作业使用的平台要设置围栏,且须对高处作业人员进行定期体检,并应严格按照规定佩戴安全设施,同时高处工作平台要设置安全护栏和安全网,在恶劣环境与高处施工状态下,禁止高空与交叉作业。③模板的安装和拆除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模板在安装前要检查模板完好情况与对模板进行支撑的部件是否牢固、断裂,同时模板拖移时应利用强度较大的绳索,并在专人的指挥下进行拖移,另外在模板拆除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顺序进行拆除。

3.6合理使用5S管理法

5S管理法是针对于“人、机、料、法”方面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方面的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素养的提升;通过活动、培训、实例讲解、有关视频播放等来增强施工人员的自知、自觉、自爱,提升安全防护意识,规范日常行为,减少事故发生,同时通过此种方式还可增强其工作主动性、责任感和事业心,提升管理的水平和效果。②整理和整顿;现场的物资摆放要科学有序,不能把一些相互间产生影响的物品放在一起,比如容易产生反应、爆炸和火灾的应隔离开,对于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废弃物品要及时清理。③清扫和清洁;施工环境可以影响人的心情和态度,良好的施工环境可以让人工作积极,态度专注,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因此在实际的施工安全管理当中,要定期进行施工现场和工人生活区的卫生检查,明确清扫人员,划定卫生区域。

4结语

总之,安全管理工作是桥梁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只有保证了工程的安全进展,才能保证工程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要重视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并从制度建设、人员素质提升、管理方法创新等多方面进行改善,实现工程事故发生的最小化与工程安全管理的标准化,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三元.桥梁施工安全管理对策探究[J].有色金属文摘,2015(3):150-151.

[2]张海珍.桥梁施工安全管理对策解析[J].民营科技,2015(4):79.

[3]卞俊.公路桥梁施工安全管理对策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6):225-226.

[4]张道华.桥梁施工安全管理及存在问题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1):70.

[5]戈剑锋.浅谈桥梁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1):209.

[6]王天成.关于桥梁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6(12):321.

[7]张学东.浅议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现状及其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1):223-224.

粮食安全的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装修工程 施工现场 质量 进度 安全 管理

建筑装修主要包括对住宅、桥梁、体育馆、寺庙等用石材,木材等建筑材料搭建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物体,并用各种材料对其外部面貌或内部环境进行该进和美化,使其建筑风格更具有情调,更具有居住和商业价值。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之间加大市场投资,房地产市场火暴,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装饰材料市场普遍多元化等原因,推动了装饰业的全面发展。 建筑装修工程施工的规模和数量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作为工程施工的关键环节――现场施工的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

一 、装修工程现场施工安全的管理

目前,在建筑装修装饰施工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隐患。近年来装修工程施工现场事故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甚至很多地方都超过建筑行业的安全事故次数。

(一)安全隐患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建筑装修工程自身的特点引起的。一方面,装饰施工一般都是在土建完成后才开始的,在装修的过程中,会发现及其普遍的结构损坏现场,承重墙被拆除或被削弱。还有的在承重墙上开洞,或固定膨胀螺旋在多孔板上,结构的破坏现场由于在装饰施工时没有继续及协调处理,所以情况比较严峻。另一方面,建筑装饰工程的施工以结构主体为载体,其施工受到建筑空间的限制, 施工中工序平行、交叉、搭接频繁,交叉施工,造成不安全的因素较多。

二是由装修材料和施工引起的。一方面,建筑工程的玻璃幕墙及相关装饰材料,因其外表华丽,观感效果好,对于提升建筑品牌,增加城市景观有明显的作用,受到城市装饰行业的广泛使用。然而,由于结构设计构造措施较少,连接强度和耐久性差等,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大型的装修工程需要的材料复杂繁多。材料进场后,要按具体尺寸开料加工。在开料加工时工具各不相同,同时又产生许多废料、灰尘和噪声,极易给施工造成紊乱,甚至发生事故。

(二)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措施

一是制度和人员保证。首先,在施工之前制定详细的工程安全操作流程,并且将施工的设计和安全实施方案交由相关部门审批之后才可以施工。其次,设立专门的安全小组,专门针对这些安全问题进行排查,宣讲安全防范知识,培训施工人员学习安全知识,防患于未然。再次执行严格的安全生产制度,灭火器要摆在易取、显眼的地方,并设有专职或兼职安全员,灭火器定期检查,保证随时能用。

二是严格材料管理。按施工的实际情况,将在现场制作加工的材料合理划分作业区开料。具体可分为: 木工区、电焊区、电工区和材料库。各工种的工人在划定的互不干扰的区域内开料,不仅有宽敞安全的工作场所,而且减少材料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和消除了发生事故的诱因。

三是加强日常监管。在日常工作中,技术管理人员每天都要开展相应的安全检查工作,以此来实现对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 要定期对施工现场和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进行检查,施工的技术是否符合安全的标准。在现场施工的所有工作人员必须要戴安全帽,特别是危险工作者需要严格佩戴相关的防护用具。在现场维护的工作人员必须要高度认真,全面及时监督工作的进程,一旦发现施工中存在安全隐患需要及时制止,保证整个施工可以安全进行。

二、装修工程现场施工质量的管理

在施工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保证施工质量是管理的目标,因此质量管理是施工项目现场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保障体系。

强化质量意识,落实质量责任,及时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强化工人的质量责任心,同时层层签订质量责任保证书,使质量目标的实现落实到每一个人。与此同时要强化对装修工程现场施工中的责任追究制度,特别是对施工材料的验收问题,通过走动管理,及时巡查,对发现的问题必须查明原因,追查责任。

(二)注意动态监测施工质量

由于装饰装修工程的过程非常复杂,一些工序的完成需要许多时间,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没有进行动态监测,仅仅进行事后的检查,往往会导致工程材料的浪费和工期的延误,因此在装饰装修进行的同时,施工管理人员要定期对施工质量进行监测,将问题控制在初级阶段。实行“自检、互检、交接检”的“三检”制度,对隐蔽的部位进行书面技术交底,严格进行过程检查,形成书面记录,经监理和甲方进行隐蔽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的施工,通过层层的检查和验收,从而确保了整个工程的质量。

(三)加强建筑装修装饰质量审查控制力度。

首先,要及时对已经完成的工程组织承包商进行审查,处理发现的缺陷,之后再组织进行二次检查,保证成品的质量。承包商要及时检验批,分工程以及隐蔽工程。承包者检查合格后,再填写有关证明让监督管理人员开始审查。审查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办事,如果没有收到相关书面证明,则不能对某施工单位进行审查。书面验收申请和完整的验收材料要向监督管理人员提出。对工程质量的评估要检测过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才能出评估报告,总监单位负责资料的就核查和组织验收人员。完整的竣工资料也要等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后,承包商也组织评定后,方可才能签署。这些优化措施都是为了给建筑装饰行业营造和谐健康的发展环境。

三、总结

总之,装修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专业多、工种繁杂,再加上各项目设计风格各不相同,装修材料涉及品种繁多,装修施工工艺多样,因而在装修工程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对项目进行整体质量管理与协调,而且需要对各专业工种、各施工阶段进行全方位的安全维护。

参考文献:

[1]俞李明. 建筑装修施工的质量管理[J].科技信息.2012(24)

粮食安全的现状范文第3篇

一是深入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践证明,不愿抓粮食安全的领导是不明智的领导,不想抓粮食安全的领导是不负责任的领导,抓不好粮食安全的领导是不作为的领导。这就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始终有一种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把粮食安全列入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二是充分调动粮食部门的主观能动性。要以粮食部门为依托,进行全面、大规模的粮食库存检查、夏秋粮收购和春秋两季粮食安全储粮大检查,不断对危仓险库进行修复,提高储粮企业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网格化监管体系,定期对原粮抽样和化验,全面掌握粮食质量和卫生品质现状。要不间断地加强对粮油市场的监管和预警体系的完善,根据实际需要增加应急储备规模,加大对购销存企业的网格化监管力度,确保原粮安全;要通过“放心粮油”经销网络的正常运行,为民众饮食安全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三是建立和完善粮食生产体系。首先要建立稳定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粮食供求的基本平衡。二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要大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四要保护农业资源,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力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粮食安全的现状范文第4篇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长沙410131)

摘要: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是基本国策。粮食安全需要中央政府统筹规划,地方政府经济利益分配和粮农收入提高的三者共赢才能实现。通过中国粮食安全现状与原因的分析,中外粮储目的和功能的对比研究,提出保障粮食安全应是中央把粮食生产、储备、销售、经营权利下放到各粮食主产、主销省负责制,不宜由央企肩负国家粮食安全储备,必定要进行粮食主产省自主经营权和国家购买社会粮储能力的新改革。

关键词 :粮食安全;国家补贴;掠夺;保障体系;经济利益

中图分类号:F304.2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125

0 引言

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是否可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1974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给粮食安全定义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购买得到也能够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物”。随着社会的发展,粮食安全内涵被赋予新的内容是合理、有效和科学的保护和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为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购买到足额的、安全的基本食物。

1 中国粮食安全生产现状特点

(1)中国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意愿低[1-3]。农业部门公布资料表明,全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面积1986 年总数为1.41 亿hm2,1996年总数为13003.93万hm2,2008年总数为12171.6万hm2。20年的时间里,耕地面积减少2000万hm2。

(2)中国人均粮食消耗量增加,已达世界水平,见图1。到2013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0194 万t,比2012 年增产1236 万t,增长2.1%。近10 年来人均粮食消耗量在320~400 kg,与世界粮食人均消耗量350~400 kg 相近。2012 年中国粮食进口超过7000 万t,其中玉米、小麦和大米的净进口量分别为515.7 万t,368.9 万t 和206.5 万t。2013 年进口粮食数量估计超8000 万t,2014 年进口粮食数量预计过亿吨。

(3)国家粮食补贴金额巨大,但落在种粮农民手中的仅为14%[4-6]。2012 年中国粮食直接补贴总金额达到1642 亿元,占国家财政支出比率1.31%。其中农资综合直补为1071 亿元,是粮食直补金额的7.09 倍。农民增收效应不明显,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从2004 年国家执行粮食直接补贴以来,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从2004 年的2936.4 元增加至2010 年5919 元。但农民农业收入为1723.49 元,仅占纯收入比重29.11%,造成农民种粮的意愿极低。现在有些可种两季稻的地方改种一季稻,甚至出现抛荒的现象。

(4)中国粮食储备以央企—中央储备粮食管理总公司(简称中储粮)为垄断地位,粮食主生产区省、县二级粮储企业处于弱小地位[7-10]。中储粮享受国家高额粮食补贴中的大部分,同时在粮价上涨时在粮食销售中谋利,在粮价低迷时用“政策性亏损”由国家埋单,形成“旱涝保收”的“计划经济孤岛”。近年来对中储粮的负面报导不断,粮价高时与地方粮企争购抢粮,粮价低时与地方粮企争“保价托市”补贴款,利用“托市粮”空买空卖,利用“陈化粮”报损,将临时储备粮和托市粮转为中央储备粮对外销售等手段获得数百亿利润。尤其是保管不善造成粮食霉变、自燃直至火灾等,管理犯罪常现。

(5)中国粮食部分产区耕地污染,生产的粮食安全性受到质疑。中国耕地重金属污染(镉、镍、砷、铅、汞含量超标)率达19.4%,土地总超标率16.1%,其中重度污染点位达3.1% ,重污染企业及周围土地超标36.3%。但国家仍要求“维护农民利益”,要求污染区内耕地照常种粮、卖粮,中央粮库照常收购。这样粮食质量安全问题日益显现。

2 中国粮食安全生产现状造成原因分析

中国粮食安全最为凸显问题是,从事粮食生产过程的三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民)中的两方(地方政府和农民)对种粮、保护耕地处于消极的态度,主要原因就是经济利益分配不公,城市掠夺了农村的经济利益,经济发达地区掠夺了粮食生产地区的经济利益,中储粮掠夺了地方粮企利益。这种掠夺的方式,就是通过获取控制土地使用方式而产生巨大收益差额形成。

2.1 城市“掠夺”农村的经济利益

城市对农村进行“掠夺”的经济利益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城乡土地价值的巨大差异,造成城镇土地边际收益超农村土地边际收益数万倍。城镇土地出让价达数百万/每亩,地方政府每成交一亩土地即可获得数十万的财政收入,而农村即使“宅基地可以买卖”,“土地可以流转”所获得收入,比起城镇,尤其是大城市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种粮的土地效益仅百、千元。所以这就是地方政府保护农田的消极性,发展房地产的积极性的原因所在。(2)政府对城市配套建设的投入巨大,水、电、气、交通、食品等明、暗补贴使得城市的一些生活必需品价格(如:电、液化气、食品、食物)比农村低廉,农民生活保障面远低于城市居民。(3)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定价由城市需求定价,而不是按农产品实际成本加利润定价。故当城市需求定价低于农产品成本时,农民只好让种植物烂在地里。城市任何产品和任何服务都可以按成本加利润的方式进行定价,如果不能得到利润,即转产,这是造成中国农业改革难以持续的根本原因。

2.2 经济发达地区“掠夺”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利益

经济发达地区根据地理优势、科技优势、政策优势在本区域土地上制造高利润、高价值的产品,同时从农业产区转入低价劳力和低价农产品。一亩粮按最高稻产量1000 kg 计算,加工成大米仅为700 kg,按每公斤3元(产地价)计算仅得2100 元收入,除种子、化肥、农药、劳力成本之外,种粮纯收入仅只百余元,远低于一台手机的纯利润。在没有其他有效方式调节经济利益不平衡的条件下,高价值产品就会吞噬低价值产品的经济利益,经济发达掠夺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利益,实现隐蔽化的软掠夺。从事耕种的农民宁愿土地落荒,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农民种田没有积极性,“粮食大县,财政穷县”是一个普遍现象[11-12]。

2.3 中央农企(中储粮、中储棉、中储肉)“掠夺”地方政府和农企的利益

中央农企即承担稳定物价,保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安全,负责全国粮食流通、宏观调控的政策性任务,同时有担任牟取利润、保值增值的企业功能。这就要与地方政府和地方农企争夺利益,又争国家补贴的优势和高收益可能性,中储粮在粮食收购占全国粮食企业收购总量的比例约为30%,而国家粮食补贴占有比例超过50%。

3 政府建立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安全保障体系

中央政府把除港澳台之外的其他32 个省、直辖市划分为13 个粮食主产区,9 个主销区和10 个产销平衡区。根据1995 年出台的粮食政策,粮食生产由各省省长负责,“米袋子”储粮也由省长负责。但粮食储备工作则有中央和地方两套储备系统并存的情况,存在一个逻辑矛盾,即粮食重复储备,权责划分不清,政府粮食补贴效率低下,主产区与主销区没有自主经营权。

3.1 储备目的为确保商品的市场经济功能

中央应改革“储备”的目的和方式,确保商品的市场经济功能。中国的商品储备大多为了“平抑物价”,“保障市场”。而发达国家大部分储备都是以战略储备为目的,而不是为了影响市场。发达国家的储备功能社会化,例如美国粮储3/5 由农场主储存,2/5 由民营商企储备。政府仅给储方一定的财政补贴,即可购买到高效的储备服务。中国储备功能则是央企为主,地方政府为辅的方式[13-15]。

3.2 下放权利,集中精力指导监督

中央推进“行政瘦身改革”,把商品等市场经济相关的储备下放到省、县企业,民间共同储备。取消农业央企,把现有中储粮等企业归给省、县地方辖管,各省有农业种植和销售的自主经营权。粮食等农产品完全进行市场调控,用市场经济评、调整粮食价格和品种。产粮省(区)可自主定粮价和出省量,也可以从粮食经营中提高粮食产品增值,如畜牧业和食品生产业等,提高粮食生产区生产的积极性。主销省可由市场自主决定从何地收购粮食的种类和数量。如粮食产区东北三省,也可向俄、日、韩出口粮食,广东、海南由越南、泰国等东南亚粮食出口国购买粮食,减少粮食物流成本。中央政府粮食局在整个过程中起指导、监督、备案功能。

3.3 中央粮食直接补贴政策

按粮食总产量和质量以一定比例下发各农业省,由地方政府按比例直补给种粮户,并以补贴促进农机发展,促进农田建设,保证地方粮企储粮和农副产品生产[16-17]。地方政府是接“地气”的机构,清楚知晓粮食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可准确定粮食直补到种粮农户的数额。对于受污染的耕地,可改种经济作物等,减少全国粮食总产量,去粮食库存,不再实行托市粮等收购,2~3 年内,市场就会恢复粮食价格。根据不同粮食种类、产量、质量、当地经济水平等因素,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而不是直补给土地承包者手中。同时补贴过程在中央监督下,一定可保证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农业经济有发展,粮食安全有保障[18-19]。

3.4 保证产粮大户,省、地县农企储粮

中国农村都有储粮的优良传统,对于当年不卖新粮,储粮以待行情的个人、企业,政府应以储粮成本补贴。储粮于农村社会可保证当地粮食供给安全,减少粮食产后的损耗[20]。

4 讨论

中国自古就有储备粮食的传统,由农户、县、府、省、中央都有粮库。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粮食国储”成本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一块“特区”,除此外,“棉花”、“猪肉”、“食盐”、“食用油”,甚至“茶叶”等国储制度都以“中储粮”方式诞生。这种计划经济的怪胎是由中央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和央企为主推手,各行业协会为助推手而产生。这需要中央政府进行更深入,更有力的第二次政改,真正放权地方政府,扶助地方农企,直补粮食生产者,助力农业生产大户,粮食安全的真实体系才可保证。这是第二次改革。最终改革的目标应各级政府均放权于粮农和粮企,放权于社会,这个目标一定要实现。

参考文献

[1] 陈印军,易小燕,方琳娜,等.中国耕地资源及其粮食生产能力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6):4-10.

[2] 盛逖.中国粮食补贴绩效评价及对策研究[J].中国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5):136-14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高级统计师黄加才解读粮食增产[EB/OL].stats.gov.cn/tjfx/sjjd/t20131129_402931553.htm,2013-11-29.

[4] 赵昕.粮食直补政策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J].财政研究,2013(5):51-54.

[5] 赵云旗.中国粮食直补政策“效应递减"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33):3-17.

[6] 樊琦,贺伟.区域粮食直补方式与增产绩效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3(2):45-47.

[7] 武拉平,田甜.基于贸易视角的新形势下中国粮食安全研究[J].农业展望,2013(4):66-70.

[8] 康涌泉.基于粮食安全保障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74-76.

[9] 曾靖.中国多角度粮食区域划分及粮食安全形势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2(11):2397-2400.

[10] 罗光强.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责任实现的路径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2(1):84-87.

[11] 曾靖,姜学勤.农民收入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研究[J].调研世界,2012(3):42-45.

[12] “保障粮食安全与提高农民收入”课题组. 保障粮食安全与提高农民收入的思路[J].宏观经济研究,2002(38):55-59.

[13] 吕新业,冀县卿.关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再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3(9):15-24.

[14] 罗斌.国外粮食安全管理的经验与借鉴[J].经济学家,2012(9):97-102.

[15] 张茂林,柳劲松.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基本趋势及启示[J].重庆行政,2007(5):62-64.

[16] 马晓河,蓝海涛.加强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保障建设[J].宏观经济管理,2008(11):31-34.

[17] 万宝瑞.增加农民收入和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4(4):4-8.

[18] 马文杰,冯中朝.国外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7(11):67-69.

粮食安全的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粮食安全;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2)03-0075-03 粮食安全不仅是确保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研究粮食安全问题意义重大。

一、我国粮食安全现状的实证分析

对于粮食安全这个复杂的问题,不同研究者采取了不同的评价体系。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本文将从粮食产量波动系数、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自给率、粮食储备、低收入居民粮食保障水平五个方面,具体分析我国粮食安全状况。

(一)粮食产量波动系数

粮食产量波动系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供给状况。通常认为,波动系数控制在2%左右的水平是比较理想的。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粮食产量波动系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波动系数仍然很高(见表1)。总体来看,我国粮食产量波动系数平均保持在98%的水平。这个数据距离国际规定的2%的水平有差距,其中仍难免会隐藏着种种问题。相关部门仍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人均粮食占有量

人均粮食占有量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粮食生产水平,是评价粮食安全最直接的指标。我国历年人均粮食占有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见表2)。1978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319公斤,1990年达到393公斤,之后的几年一直在350公斤水平徘徊。2009年再创新高,人均粮食占有量为399公斤,首次接近人均占有量400公斤的水平,但比改革开放初只增加了80公斤,增幅较小,与我国人口的增速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根据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人们食物消费结构要达到改善,人均粮食占有量至少要达到500公斤;食物消费结构要达到根本改善,人均粮食占有量则应不低于700公斤。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才达到400公斤的水平,距离发达国家和国际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水平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低于英国、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但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综合考虑我国人口未来的增长趋势和粮食种植面积的有限性等因素,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水平的提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也将成为制约我国粮食安全的一个瓶颈。

(三)粮食自给率

一国(或地区)粮食自给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该国(或地区)土地、水资源等方面的自然禀赋条件。此外,交通运输条件、贸易环境、国际工业化水平等也都会对一国(或地区)的粮食自给率产生影响。一般情况下,粮食自给率与粮食安全水平的高低成正比。

我国是传统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在世界粮食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每年都有较大量的粮食进出口。尤其是我国在2001年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粮食贸易总量明显增加(见表3)。粮食进口量从2001年的1738万吨上升到了2009年的5223万吨,增长了近2倍。从粮食自给率水平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自给率水平很高,超过了95%的水平。从目前来看,我国粮食是安全的,但未来粮食生产、消费等环节将面临人口增加、自然灾害以及更多的未知因素。全球粮食供给情况也不稳定,再加上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以及粮食进口量的增加,我国的长期粮食安全仍存在一些隐患。

(四)粮食储备水平

粮食储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保证粮食宏观调控顺利进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粮食储备水平也是反映粮食安全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按照FAO的最低安全储备标准,认为世界谷物的粮食储备量最低要达到谷物需求量的17%-18%。其中,周转储备占12%,后备储备占5%-6%。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20世纪70年代年均储备水平为14.7%,80年代年均储备水平为20.2%,90年代年均储备水平为34.8%。近年来,我国粮食储备水平均在40%以上,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现有15000万-20000万吨的储备粮,库存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倍,远高于FAO的标准。现阶段,我国粮食安全储备规模确定为500亿公斤-700亿公斤,市场调节储备为300亿公斤-500亿公斤。据此,我国总的粮食储备规模应为1000亿到1200亿公斤。

(五)低收入居民粮食保障水平

低收入居民粮食需求满意程度也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粮食安全程度的重要指标。在粮食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增加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供给,可以显著地提高一国(或地区)的粮食安全水平,是确保国家政治、经济稳定的重要保障。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粮食定,天下定。我国粮食总供给量是充足的,但还有一些低收入群体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我们要着力解决低收入居民的粮食获取这一突出问题。农村居民和城镇最低收入居民作为我国的弱势群体,其粮食消费比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我国的粮食安全状况。近年来,农村居民的粮食消费受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价下跌等因素影响,种粮比较效益较低。虽然国家给予一定的补贴,但补贴增长速度却赶不上化肥、良种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速度。

二、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粮食耕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实现了7年持续稳定增产,粮食生产和供给出现了较好的局面,粮食自给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从短期来看,我国粮食是安全的。但是,我国粮食安全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

首先,粮食需求总量将继续增长。根据《国家粮食安全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的统计数据,随着人口的增长,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95公斤,粮食需求总量约为5725亿公斤。其次,粮食消费结构日益多元化。据预测,到2020年,口粮消费总量约为2585亿公斤,将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的49%;饲料用粮将达到2355亿公斤。再次,我国食用油消费将继续增加。我国油料作物出油率低,且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在不断减少。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油消费增长趋势将势不可挡。据预测,到2020年,按人均消费20公斤计算,食用油消费需求总量将达到2900万吨。

(二)耕地数量减少

受自然灾害、建设占用耕地、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从1978年的120587千公顷下降到了2009年的108986千公顷,减少了11601千公顷,下降9.6%。我国土地多陡坡,盐碱情况较严重,深受土地沙化、三废污染等影响。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背景下,宜耕土地也会继续减少,今后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空间非常有限。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三)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

目前,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22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水土资源不匹配,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多亿立方米。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往往是水资源最匮乏的地区。据统计,我国目前70%的粮食来自需要灌溉的耕地。我国北方水资源矛盾更加突出,黑龙江三江平原和华北平原的许多地区由于超采地下水,近几年来三江平原部分区域地下水位下降3-5厘米,华北平原也已经出现了大约9万多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漏斗区”。其次,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也比较低,仅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50%左右,浪费现象严重。全国地表水的开发利用率仅为总水量的15.9%,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不足40%,平均每年生产1斤粮食耗水1吨,是先进国家的4倍[1]。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北方地区降水也在持续减少,干旱缺水状况呈加重趋势。再次,我国水污染现象也比较严重。每年因水污染损失粮食达200亿公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有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了“因污致贫”、“因污返贫”的现象。这些都对我国的粮食生产不利,影响我国中长期的粮食安全。

(四)粮食品种结构性矛盾

小麦、大米、水稻、大豆以及其他经济作物之间的品种结构性矛盾突出。小麦作为居民最主要的消费谷物,总体上来看供需总量基本平衡,每年都有盈余,但品种优质率还有待提高。大米在居民的口粮消费中约占60%,且比重还在逐渐提高。南方水田因自然灾害等原因,水稻种植面积大幅下降,恢复和稳定生产的难度较大,大米需求总量长期偏紧。油料作物尤其是大豆生产徘徊不前,不能满足居民的日常消费需求,国内消费多数靠进口,贸易依存度逐年提高。再加上比较效益低下,大豆的生产逐年减少。粮食品种间争地及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之间的争地矛盾将长期存在[2]。

(五)区域性矛盾加剧

近年来,粮食供需产区域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粮食生产重心北移,粮食格局由“南粮北调”变为“北粮南运”。随着东南沿海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粮食播种面积在逐年下降,北方地区粮食生产占全国比重不断上升。至2007年,7个北方粮食主产区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的55%,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的43.5%,比1991年增加了大约7.3个百分点;稻谷产量占全国总量的17.7%。其中,仅黑龙江地区就占全国比重的7.6%。南方粮食产区的粮食生产总量下降。至2007年,南方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下降到了31.6%,比1991年低4.4个百分点。据《纲要》统计,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7个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991年的12.2%下降到了2007年的6.3%;产需缺口也在不断扩大,由2003年的485亿公斤扩大到2007年的550亿公斤左右。尤其是西部地区,多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壤贫瘠,粮食生产水平较低,产需缺口较大。

(六)种粮比较效益低下

近年来,随着粮种、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人工成本上升,农民种粮成本也大幅增加,种粮比较效益长期偏低,不利于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按照《中国农村统计年鉴》资料显示,2004-2009年期间,小麦、玉米、大豆三种粮食每亩平均成本从454.64元增加到600.41元,增加了32%;人工成本从141.26元增加到188.39元,增加了33%,净利润从285.09元下降到192.35元,下降了32%。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更多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从事其他行业,农业劳动力呈现出结构性紧缺,一些地区出现粮食生产口粮化、“兼业化”趋势。跟进城务工相比,种粮的比较效益明显偏低,致使农民投入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受到抑制,稳定粮食生产的难度加大,影响未来粮食增产潜力的发挥。

(七)全球粮食供求偏紧

首先,全球粮食供求格局发生了变化。近年来,石油价格的高涨,推动了发达国家生物能源的快速发展,大幅度地增加了对玉米、大豆、油菜籽等原料的需求,国际粮价也随之大幅上涨,加剧了全球粮食供求不平衡的局面。其次,全球粮食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推动粮食需求持续增长,致使全球粮食产量增长难以满足消费需求增长的需要。据统计,近10年来全球谷物消费需求增长2200亿公斤左右,而产量仅增加1000亿公斤。世界谷物库存已下降到了30年来的最低水平。再次,未来全球气候变化、人口增长、耕地和水资源的约束等因素,也将直接影响到全球粮食的有效供给,全球粮食供求也将长期趋紧。尤其是任何灾害性天气的变化都会导致国家粮食的大幅度波动,既会对全球粮食市场产生不利,也会直接影响缺粮国的粮食安全。

三、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安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目前来看,我国粮食供需是平衡的,粮食短期是安全的。但从中长期来看,受人口、资源、气候、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也将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对粮食安全状况不能太乐观。

(一)加强耕地和水资源保护,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切实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坚守基本农田保有量不低于15.6亿亩,其中水田要保持在4.75亿亩。认真贯彻和执行《农业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以及《基本农田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有效实施土地用途划分,明确土地用途,用法律手段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灌排体系建设,积极推广和发展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加强滴灌等节水设施建设。加强惠农、支农力度,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减少资源耗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优化品质,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提高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二)完善粮食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调动和提高地方政府、农民的积极性,建立符合市场要求、适合国情的新型粮食价格支持体系。完善粮食法制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农业法、土地管理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以及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快制定并公布独立的《粮食法》、《粮食安全法》,修订、完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突发粮食紧急事件应急条例》、《粮食安全储备法》等现有粮食管理条例,完善粮食统计、检测、调查制度,积极倡导科学、节约用粮,建立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

(三)逐步优化中央储备粮地区的粮食储备布局,按照“优先保证口粮安全,同时兼顾其他用粮”的原则,优化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结构。健全粮食储备管理机制,继续加强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仓储设施和粮储技术水平,充分考虑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适度减小我国目前的粮食储备规模、调整储备品种和储备布局。

(四)积极推进粮食“四散化”运输方式的变革。建立大型的粮食物流园区,积极培育、改造大型跨区域粮食物流通道,重点改造和建设东北地区粮食流出、流入通道。积极培育大型跨区域粮食物流体系,推广散粮运输方式,加强散粮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粮食运输中转、接收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铁海联运。完善粮食集疏运网络,提高粮食物流技术装备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加快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步伐,推进国有粮食企业的兼并与重组,重点扶持承担粮食收购、仓储或加工的国有粮食骨干企业,提高市场营销能力,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五)加强粮食信息的网络系统建设,建立健全粮食库存管理。制定各种灾害的防范和救助预案,确保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反应和有效救助,完善自然灾害的应急、预警机制,同时进一步完善救助保障系统。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建立健全粮食主销区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加大对人才、高端技术等的资金投入,确保粮食安全信息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