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师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幼教;语文教学;教学模式
幼儿教师――人生的启蒙老师,她们的语言魅力和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主要有两条途径:即言传和身教。因此,作为培养幼儿师资的中职幼教专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势在必行,特别是中职语文课更是责无旁贷。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上发现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
① 中职校在课程设置安排上使语文课程处于尴尬地位。
语文是中职各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中职学生全面素质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而大多数的中职校都在强调专业技能的学习,侧重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使得作为基础工具――语文,在课程安排上学时不足,处于极其尴尬的境地。以笔者所任教的班级为例:两个班级均为美术专业班,学业重心放在了专业上,一周专业课上到8至10节。除此之外,其余课程安排无条件倾向于舞蹈、音乐等专业课程,而语文课课时也由原每周四课时缩减为如今的二课时,实在无法完成教学大纲中安排的教学任务。
② 教师对教学目标认识模糊,定位不准。
中职校语文教师,一时很难摈弃旧观念的痼疾,片面强调语文课的工具性,对本学科教学定位不准,教学目标认识模糊,不少教师习惯于把篇、章、句、语等知识嚼碎,详尽而系统地“喂”给学生,教师教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得粗枝大叶,自然偏离了中职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基本方向。
③ 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忽视。
中职校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差,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种对待语文学科的冷漠态度,使语文课也就有意无意地被挤到一边,失去了应有的位置。在笔者所任教的中职校的一次问卷调查数据显示,86.8%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兴趣。
因此,如何在中职校上好语文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而从中职校“职业性”的特点及学生实用性的角度出发,中职语文教学可重点关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这四方面的能力,这四方面能力的提高也将对中职生今后的求职就业等方面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笔者在幼教专业语文课教学上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现将自己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1、提升幼教专业学生的语文素养
幼教专业的毕业生今后面对的服务群体由于年龄小,认识文字有限,要将他们引入文学世界中去,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说来完成。因此,幼师专业的学生应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丰富自己的词汇量,用自己的声音、表情感染幼儿,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陶冶幼儿的情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帮助、引导他们去掌握必要的儿童文学理论和常识,具备一定的文学创作和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凸显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训练
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是必备的。但现实是中职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中的多数为中考落榜生,文化基础薄弱,在中学阶段就缺乏或不愿意参加这方面的训练;另一方面是中职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笔者所任教的幼教专业学生在新生入学后也存在以上问题,具备较强口语交际能力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甚至在第一学期中学校组织的如演讲等各项比赛中出现了无人可选、无人可上的尴尬处境。针对这种状况,我们也有意识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了对口语交际方面的训练:首先,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克服不爱思考、不主动回答问题的诟病。学生自信心提高后,课堂教学的路就畅通了许多;其次,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朗读课文入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说话,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地讲述和朗读。再就是让学生复述课文,在课堂上提问交流,逐步做到出口成章、表意准确。经过近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能主动地参加各项比赛活动。
3、语文教学应注重与幼教专业课程的联系
在语文课教学中应注重与幼教专业的专业课程相联系,将语文教学活动置于专业背景之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与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科学观、人生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们热爱大自然的教学中就注重与美术专业课程素描的教学相联系,要求学生用图画来讲述自己与动物、植物、山水、树林、公园等的故事。除此之外,还可以将音乐、舞蹈与语文教学中的故事角色的改编与表演、课本剧、童话剧的表演相结合。这些有效的尝试,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收获,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4、语文教学应与求职和就业联系
目前,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基本上是通过用人单位到校招聘、学生到用人单位应聘或电话求职、网上递交求职信等几种途径。根据求职需求,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语文能力:
4.1应用文写作能力。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如请假条、计划、总结、通知、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是中职生走向社会进行学习、工作的必要技能。
4.2掌握一定的实用口语与交流表达能力。交流与表达,咨询与应聘是求职中必备的能力,同时还应掌握灵活应对面试中遇到的问题,如规范使用标准普通话,注意说话的礼节、语气、语调、音量、肢体语言等细节。
实际教学中,主要通过课前五分钟的演讲、小故事等方式,积极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到演讲、竞聘、模拟应聘等各种比赛活动中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快乐参与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游戏更是情有独钟。将游戏引入教学,可以以游戏本身极强的娱乐性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让整个教学处于轻松与愉悦之中,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在游戏中轻松而愉悦地学到知识。如单词的复习,以往是采用机械的默写,枯燥无味,学生只是机械完成,并不能取得良好的巩固与复习的效果。而采用游戏教学法,为学生设计单词接龙、智闯迷宫等游戏,将单词的复习寓于富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之中,这样可以大大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让整个课堂教学中洋溢着快乐的气息,这样更能感染学生、带动学生,通过学生积极地参与游戏活动来达到复习与巩固单词的效果。
(二)降低教学难度,实现有效教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初学英语,虽然出于好奇,会对英语产生很强的向往,而表现出积极的学习行为。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对于一些知识点往往难以理解。此时通过游戏教学可以将内容简化,适当降低教学难度,更能够调节教学氛围,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从而更加利于学生对于这些深奥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对于一些复杂的句型,或是一问一答的句型,如果只是一味地讲解,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些基本句型。此时我们就可以设计游戏活动,如由教师说前半句,学生接下半句,或是让学生说上半句让教师来接下半句等。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分工合作进行愉悦的对接游戏。从而让学生在愉悦的游戏活动中来进行句型的训练与记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技能,更加利于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促进身心愉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生正处身体、智力与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此阶段教学的重要目标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还要提升学生的品质,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英语游戏活动集知识性与娱乐性于一体,将玩耍与学习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在玩耍中学到知识,在游戏中来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让学生真正享受游戏所带来的身体、心理与情感上的全面提升,更加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的几点原则
(一)形式的多样性
英语教学所涉内容广泛,主要有字母、单词、句型、语法、阅读、写作、口语等,针对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果只是采用单一的游戏形式,不仅不能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而且活动形式单一学生会渐生厌倦,这都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与顺利进行。因此,在设计游戏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为学生设计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这样才能使游戏更贴近教学内容,为特定的教学内容服务;带给学生新奇之感,让学生对游戏活动保持长久的注意力与积极的参与热情。如字母与单词的学习相对简单,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相对简单的游戏活动,如找朋友;而对于句型与语法,则最好要在情景会话中展开,这样学生才不会机械记忆,而是将理解与运用结合起来,为此我们可以设计角色扮演等游戏,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来展开积极的情景会话,这样才能让学生快乐游戏、主动学习。
(二)参与的全体性
素质教育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我们的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而非面对个别优生的精英教育,这决定了我们在设计游戏活动时,要将全体学生吸引到游戏中来,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这样才能是成功的游戏活动,否则只有个别学生参与,注定是失败的。为了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我们首先就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包括学生的英语基础、认知规律、接受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等。只有做到心中有学生,对全体学生情况全面掌握,这样在设计游戏活动时才能真正地贴近学生,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
(三)难易的渐进性
学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学习的深入,其认知水平会逐渐提高,心理更加完善,这决定了我们的游戏活动的难易程度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低年级要设计一些相对简单、容易的游戏,而在高年级则要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趣味游戏,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这样才能激起各年级学生的强烈参与热情,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如低年级设计找朋友这样简单的游戏就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实现学生的积极参与;但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会觉得这些游戏过于幼稚,是小孩玩的游戏,此时再运用这样的游戏就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为此我们要设计一些更具挑战性与智慧性的游戏,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结语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实施 有效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探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用最少的时间与精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追求教学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教学成为新时期的课题和教师们共同的追求。结合理论学习及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可从如下方面来开展。
一、科学确立教学目标,为实施有效教学立下基础
语文学科具有语文能力形成和人文精神锻造的特性。因此,教师要针对特性来处理现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促进新课程的推进。
1.抓语言学习。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充分考虑文本作者,教材编者,教师,学生这四个主体来确立语言学习目标,设计语言学习过程,充分开展与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
2.挖人文意蕴。阅读小学新课程的文本,我们不难发现,所选课文文质皆美,蕴涵丰富,无论是高山流水、自然风光还是感人至深的亲情、友情或是富有童趣的诗歌、童话等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引导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和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依托。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态度和情感,以及写作的背景,编者选文的目的,紧紧立足于文本,考虑学生学习的难点,学习的需要,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素养的培养,揭示课文知识背后更为深厚的人文意蕴,使知识具有强大的力量。
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为实施有效教学搭建平台
课程资源的内容非常丰富,需要教师去发现、研究,多途径、多渠道地开发和利用来优化课堂教学。
1.把握语文教科书。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编排意图并理解、驾驭教材,运用好教材提供的素材,有效地指导学生收集教材提供的信息,还要联系学生实际,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素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减。让教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优化学生的学习。
2.挖掘生活资源。语文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巧用信息资源。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网络给予我们许多相互交流的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声音、动画及影像功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演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习模式的变革。
三、精心预设教学活动,在实践中构建有效教学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可见,语文的有效性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因而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1.注重合作,张扬个性。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很多,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因为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让学生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这样既节约大量时间,又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在相互合作下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性较强的内容,通过互相帮助、讨论,寻找解决策略,在评价中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在交流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各组的相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展示中教师要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张扬学生个性。
2.以读为主,入情入境。教学中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入情,在读中品味,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感悟语言文字隐含的深层意义,感悟语言文字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其实也就是和作者一样的体会到了这种崇高的精神。这样教学,能够较快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本的中心思想。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并引导他们大胆的表现出来。努力挖掘文本的朗读点,鼓励学生结合不同知识背景与生活经验的阅读感悟。
3.质疑问难,找准切口。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来实现质疑的最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调节课堂气氛,以别具一格的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精神状态中学习知识。如《景阳冈》一文,我设置:今天的武松应打虎还是保护老虎呢?这一逗趣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质疑要循序渐进,有启发性。学习《泊船瓜舟》这首诗时,我问“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可以改用哪些字?启发学生字斟句酌,提高他们鉴别赏析能力。教师不断优化课堂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交流互动,有利于面对全体学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只要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口,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学生会思、会问、会学,才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4.适时点拨,合理评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可以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到你的真诚和亲昵,拉近师生的距离。还可以在适当时机和场合说出某一个学生做的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或值得称道的一种表现,他不仅会感到吃惊,而且受到的鼓舞也会特别大。
总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是一个大课题,“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永恒旋律,只要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努力探索,定能使小学语文课高效而美好。
参考资料: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追问?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追问?
一、有效追问应直接指向语言文字训练的终极目标
从语言文字训练的层面来看,“根” 的内涵是学语言用语言这一终极目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包括“追问”在内的一切实践手段都应为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这一工具而服务的。追问应直接指向语言文字训练的终极目标,这样的训练才会有的放矢。
有效追问首先要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有了目标才不会“脚踩西瓜皮,滑到那儿算哪儿”。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文本钻研教法上动脑筋。本文的写作特色何在?一是描绘了绚丽多彩的乡土风味的画面,二是个性鲜明的乡土风味的语言。在这段对话中,教者设计了“写谁像谁”的专题性探究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把人物写“活”的。学生在品读课文时心中有目标,才会真正从这个“切入点”“读进去”,主动地品味作者在运用语言文字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精妙,并能主动地学习运用语言来刻画身边熟悉的人物。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从内容与形式等不同角度解读文本的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可谓“一举两得”。
二、有效追问应体现语文学习过程的普遍规律
从语文学习过程的层面来看,“根”的内涵是 “读书――思考――再读书――再思考”这一普遍规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就语文学习而言,对文本内涵的领悟往往不是一次阅读就能穷尽的。旧时所谓“少不读《水浒》”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年轻人血气方刚,读了《水浒》仰慕英雄好汉,难免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惹出许多是非。待年老后再来阅读,不觉哑然失笑,以为哪里是什么英雄好汉,不过是一群莽夫罢了。此说法虽偏颇,但细想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年少时涉世未深欠“思考”,对文本的理解当然浅薄;年老“再读书”时则结合自己数十年人生经历进行“再思考”,对文本中人物的行为自然不敢苟同。可见,有时用一生的时间来读一本书往往还不见得读透。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内,教师更应遵循语文学习过程的普遍规律,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指引孩子一步步贴近文本,拓展思维空间,从浅薄走向深入,提高阅读质量。
三、有效追问应彰显对学习主体内在体验的人文关怀
从学习主体内在体验的层面来看,“根”的内涵是对 “人”的内在体验的关怀。如何创设轻松愉悦的对话情境,增强情趣性,激发他们进一步积极阅读、探究与表达的兴趣呢?本人在执教《童年的朋友》时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
师:课文中有一处比喻句,我当时觉得似乎不恰当。你们能猜出来是哪一句吗?
生(好奇地阅读,动笔画一画):肯定是“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师:为什么不恰当?
生:这里把外祖母比作大猫,对长辈不够尊重。(同学附和)
师:和大家分享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往前读一读,再往后读一读,这就叫“联系上下文”。请试一试,相信会有不同的感受。
生(认真读):我从“不想睡就不睡好了” “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点声说!”看出外祖母那么关心我、保护我甚至有些迁就我。而对于孩子来说,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我是把她当做最亲密的伙伴来写的。
师(恍然大悟似地):既然是最亲密的伙伴,那么这个玩笑似的比喻我就理解了。谢谢你们!现在你们也理解了吗?(生笑答:理解了!)
在这段对话中,我首先请孩子们来猜一猜老师“觉得似乎不恰当”的一处比喻句,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然后追问“为什么不恰当”,启发他们自己提出问题。接着提供学习方法,让他们从文本的阅读中找答案,最后总结。整个环节轻松自然,如游戏一般不露痕迹。
1、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通常由引论(引言)、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行文上可以不明确标示。正文的各个章节或部分应以若干层级标题来标识。
引论(引言):简要说明本项研究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本项研究的前人研究基础,及其深入研究方向、技术手段。
正文要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毕业论文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论文应文字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论证完整、严密,有独立的观点和见解。
论文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涉及到他人的观点、统计数据或计算公式的要有出处(引注),涉及到计算内容的数据要求准确。
数字标题从大到小的顺序写法应为:一、(一)1、(1)①……。(可根据具体学科要求而定)
2、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过的文章、着作名录。参考文献要写明作者、书名(或文章题目及报刊名)、版次(初版不注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序号使用[1],[2],[3]……。中译本前要加国别。
示例:[序码]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迄页。[1]张晓风。中国经济状况,北京:经济出版社,1983:3、论文的结构与行文(1)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论)三段式的逻辑结构为论文的基本构成原则。
(2)论点:是作者对题纲研究后产生的见解、主张和思想。论点要有鲜明的立场和思想性,必须符合的唯物主义哲学观,一般要有一定的新意和针对性。
(3)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观点真实性的根据,为此,要求所用论据要真实充分、典型。用社会实践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语言类论文原则上要以原文的语料为论据。
(4)论证:是作者用证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要求论证准确、适当,论文过程应有符合逻辑,科学、严密、有力、表述严谨,准确。
(5)毕业论文说明方法:应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揭示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可采用分类、举例、描写、比喻、对比数字数据等方法。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依据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社会对幼儿园教学的质量慢慢开始关注,也对教师教学方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幼儿教学过程中,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过渡工作尤其的重要,作为幼儿教育的终结阶段和小学教育的启蒙环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我国教育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形势下,教师需要树立现代科学的教育观点,掌握好幼小过渡工作的火候,不仅要为幼儿进入小学做好铺垫工作,还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去享受幼儿时期的快乐时光。
关键词:幼儿园;小学;过渡;策略
幼小过渡问题是幼儿园、小学和家庭三方共同关注的问题。儿童走出幼儿园、跨入小学校门,是其成长中的一次重要的“生态转变”,不仅意味着从幼儿到小学生的角色转变,而且要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与环境,要适应新的同伴和教师及新的交往方式。
一、掌握好幼小教育有效过渡的依据
要想做好幼小教育过渡工作需要对孩子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准确地找出开展工作的切入点,解决幼小教育过渡工作中的主要矛盾。部分教师和家长在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过渡的问题上存在严重的误区,认为提前让孩子接触英语、诗词、汉字、算数方面的知识能够缓解孩子进入小学的压力,在接受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但是有关的调查研究指出,孩子进入小学的主要难题是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而不是对知识面的掌握。儿童在刚进入小学时,在学习方法、交流方式、人际关系、行为规范、学习环境等方面会处于一种未知的状态,与自己之前所接触的事物存在明显的断层。幼小教育过渡工作需要从这几个着重点入手有针对性解决主要矛盾。教师需要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启发幼儿的思维能力,帮助幼儿养成专心听讲、做事认真、不懂就问的行为习惯,让幼儿慢慢接触小学的教学方式以及周围的环境,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树立幼儿团结合作、自我保护和独立自主的意识。
二、把握好幼小教育有效过渡的尺度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有效过渡就是在为幼儿接受小学教育做好充分准备的同时,还要让幼儿拥有此年龄段本该有的幸福和快乐,使幼儿有足够的空间释放自己天真的本性。不少幼儿园没有掌握好幼小过渡的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片面性的教学行为,如,在幼儿即将进入小学的昀后一个学期,从作息时间、教学内容方面强制性执行小学的要求;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忽略了幼儿其他方面的成长;将小学的教学方式照搬到幼儿园中。幼儿园应该采取适合此年龄段幼儿接受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一些比较基本的知识,为幼儿创造一个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快乐童年。幼小过渡不是生硬地照搬小学教学模式,而是适度地进行过渡,令幼儿从幼儿园教育轻松地过渡到小学教学环境中,让幼儿在思想认识、交际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适应新的环境。
三、长期的养成教育应与关键期的入学教育相结合
幼小过渡工作,大班是关键,长期养成教育是铺垫。幼小过渡要从幼儿入园的那一刻开始,而到了大班要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要将此项工作有机地、自然地融入幼儿园教育工作之中,而不能盲目地向小学靠拢。应将有关认识小学、体验小学生活、调整作息时间、知识准备等方面的内容放到大班来进行。例如,幼儿独立生活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这样,幼儿逐步养成了独立整理和保管自己物品的好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小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幼儿园可以尝试让幼儿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如值日生、小组长等,并通过游戏、设置情景让儿童掌握完成任务的方法,逐渐培养儿童的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小班阶段,可以尝试让孩子回家把学过的儿歌朗诵给家长听。中班阶段,可以让孩子当小传令兵,把老师交给的任务转达给家长。大班阶段,可以让幼儿回家自己创编故事由家长记录后带到幼儿园,或请孩子和家长一起做一件小制作等,让孩子养成每日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大班是幼小过渡的关键期,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幼儿入小学学习的强烈愿望,帮助幼儿做好习惯、能力、知识与经验等方面的充分准备。如增加大班幼儿“入学预备期”评价项目,以入学愿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生活能力等要素为评价内容,让幼儿在评价中体验成长、成功的快乐;可以实施“走班制”教学,逐步扩大师往的范围,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另外,应注重科学调整大班幼儿的作息时间,帮助大班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以减缓幼小过渡坡度,让幼儿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
四、幼儿园与小学配合,幼儿园与家庭合作
目前,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尚不够充分,存在重复教育或教育脱节的现象。幼儿园与小学的配合是幼小有效过渡的重要方法。幼儿园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初步熟悉小学的环境,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和活动情况,使幼儿萌发入小学的愿望。幼儿园应该与小学建立互访课堂、互动教研的制度,促进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的相互了解,使幼儿园的单向过渡变为幼儿园与小学基于儿童发展需要的双向准备。在幼小过渡的过程中,家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小过渡观念,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幼儿园可以针对幼小过渡工作的实际情况,组织不同形式的大班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请专家给家长介绍如何做好幼小过渡工作。教师要围绕幼儿园实施幼小过渡活动的内容,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还可以组织家长沙龙,邀请大班中做教师的家长现身说法,为家长答疑解惑。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家长的认识,使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不同,让家长能够意识到幼儿的入学准备不仅是知识方面的准备,还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通过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为实现幼儿的平稳过渡奠定基础。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过渡的有效性关系到社会对幼儿园教学的评估,以及幼儿园今后的发展,影响着今后的教学质量。因此,幼儿园和小学之间一定要做好交流工作,关注幼小过渡工作的每个环节。
参考文献:
[1]李玉杰,赵春颖,李桂云.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过渡的有效策略[J].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