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光合作用本质

光合作用本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光合作用本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光合作用本质

光合作用本质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物 课堂教学 “一定”的讲解 反例教学法

反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呈现少数精选的特例,引导学生进行批判的一种教学方法。因为反例教学法是从教学实际中来的,所以此种教学方法具有真实、生动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活跃学生的思维。反例教学法使用得当,一定能收到比正面切入更好的效果。

1. 光合作用一定需要叶绿体吗?

举个简单的反例吧,蓝藻是原核生物,并没有叶绿体这种细胞器,但它依然能够凭借体内的藻蓝素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所以光合作用必须要有光合色素,但并不一定需要叶绿体。

2.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一定进行光合作用吗?

反例是硝化细菌只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因此包括:

①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②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如硝化细菌、硫细菌等;③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例如光合细菌等。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都是自养的方式。主要不同点是:直接能源不同,光合作用的直接能源是光能,而硝化作用的直接能源是化学能,硝化细菌将氨气氧化,形成硝酸:

2NH3+3O22HNO2+2H2O 2HNO2+O22HNO3在这两步反应中都释放出化学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3. 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一定是消费者吗?

不一定。动物绝大多数是消费者,有少部分是分解者,如屎克螂、蚯蚓,甚至大型动物如秃鹫等。

4. 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一定有线粒体吗?

不一定。好氧细菌,专性好氧菌,兼性厌氧菌等细菌只有核糖体而无其它细胞器,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原因是含有跟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它们散布在细胞质基质内,有的也在细胞膜内膜上。效率是比拥有线粒体的细胞低的,而线粒体是真核生物主要提供能量的“动力车间”。

5. 单细胞的生物一定是原核生物吗?

不一定。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但是真核生物。原生动物都是真核生物,但也是单细胞的生物。例如:草履虫,变形虫。

6. 酶的化学本质一定是蛋白质吗?

不一定。酶的化学本质大多数是蛋白质,少部分是RNA。

化学本质是RNA的酶指核酶。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是生物催化剂。它的发现打破了酶是蛋白质的传统观念。核酶与蛋白质酶相比,核酶的催化效率较低,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催化酶。

7. 真核细胞中的DNA一定分布在细胞核中吗?

不一定。DNA主要在细胞核内,线粒体,叶绿体的基质也有。

8. 真核细胞中的RNA一定分布在细胞质中吗?

不一定。RNA主要在细胞质内,还有少数在细胞核和核糖体内。

9. 所有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一定是生产者吗?

不一定。 如: 菟丝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营寄生生活,所以不属于生产者。

10. 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吗?

不一定。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是分解者,而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属于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11. 基因一定存在于细胞核中吗?

光合作用本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 生物学模型建构

模型方法是指人们为了认识自然界中某一复杂的对象(如非常庞大的太阳系或非常微小的细胞),或事物发生的过程、规律等,用形象化的具体实物,或抽象的语言文字、图表、数学公式等对认识对象进行模拟或简化描述的一种方法。模型的种类很多,一般所说的模型主要有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1]建立模型的过程,是一个思维与行为相统一的过程。在中学生物学科教学中,通过模型建构活动,让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生物学的核心概念;通过模型建构活动,让学生理解模型方法的重要作用,并学会适当应用这一重要方法,从而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就是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接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细胞立体结构图,细胞膜结构的实物模型,就可以看做物理模型。建构物理模型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在学习人教版《分子与细胞》中“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时,我布置学生8人为一个小组,其中4小组构建动物细胞模型,4小组构建植物细胞模型。我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完成,周一课上展示各小组的模型并进行点评。

周一课上交上来的模型中,有的同学用白色橡皮泥捏成半圆做成细胞质,有的同学则用面团,有的同学则用琼脂来做细胞质基质。细胞膜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如塑料袋、纱布、弹力布等。细胞核的制作也是各式各样,有的同学在细胞质中央挖一个小圆,放上一个圆形彩泥;有的同学则用一个乒乓球代替,也有的同学用半个蛋壳倒扣在细胞质中表示。细胞器的制作,大部分同学采用了各色彩泥,捏制成各种细胞器之后,用大头针固定于细胞质基质上。如内质网是捏一条扁平的彩泥之后折叠在一起而成;高尔基体则用几个扁平的彩泥和三个小球表示;核糖体则用若干红豆表示,有的放于细胞质中,一部分固定内质网上。也有同学用各色彩纸折成各种细胞器。在课上,我让各个小组派出代表,展示本组的作品,并介绍一种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其他小组同学有不清楚的问题提出后由负责介绍的小组同学负责解答。通过小组间的建模、模型展示与释疑,同学们不仅对目标知识掌握的非常透彻,而且还没明白了制作动植物细胞模型时要考虑细胞器种类,细胞核、细胞器大小比例,如何体现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等等。

2.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指通过分析大量的具体形象,分类并揭示其共同本质,将其本质凝结在概念中,把各类对象的关系用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来表述,用文字和符号突出表达对象的主要特征和联系。

2.1构建概念模型提高了读图能力

例如,用光合作用图解描述光合作用的主要反应过程,就是一种概念模型[2]。

在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因素时,我经常运用概念模型进行教学。我让学生把课本合起来,和我一起思考、动手:首先,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谁吸收光,在哪吸收光,吸收的光能用来干什么?由此一步步就完成了光合作用第一阶段的知识建构。其次,有光合作用第一阶段的产物[H]和ATP的用途想到第二阶段的两个反应即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以及场所条件等进而完成了第二阶段的知识建构。第三,通过建构的光合作用过程图,轻易的就能理解两阶段间的物质联系和能量关系。用一个椭圆将进入反应体系的物质和光圈在外面,这样就可以把椭圆内看成叶绿体,也就容易掌握了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还能进一步掌握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方法。通过多次这样的概念模型的构建,学生养成了一种思维习惯,凡遇抽象的结构或过程,都会尝试用简易的图画帮助理解、思考。

2.2构建概念模型,整合零碎知识

例如,在学习《分子与细胞》模块的细胞结构内容后,我利用学案中事先设计好的框架,让学生构建了概念模型,将课本中细胞壁的成分、结构、功能、特点,细胞膜的成分、结构、结构特点、功能及功能特性、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细胞核的结构、各部分结构的功能、染色体、DNA等知识整合在一起,使零碎的知识完整化。模型如下:

构建这样的概念模型,有利于学生对某个单元、某个模块知识进行加工、理解、储存,全面系统地掌握和记忆知识要点,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系统、科学的知识体系,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感知、记忆、想象能力的发展,使学生更系统地掌握、理解生物学知识。

3.数学模型

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能力;同时,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例如,用Nt=N0λt表示种群的“J”型增长,就是一种数学模型。

高中生物学中概念较多,学生易混淆。用适当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概念。如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染色体等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用数学模型来表示: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联会的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8条脱氧核苷酸链,学生通过构建这样的数学模型,很容易地掌握了这几个极易混淆的概念。再如,DNA经n次复制所需游离的某种脱氧核苷酸数和第n次复制所需游离的某种脱氧核苷酸数的区别,学生常常混淆不清。课上,通过图解分析,师生一起构建了数学模型:n次复制所需游离的某种脱氧核苷酸数=(2n-1)m和第n次复制所需游离的某种脱氧核苷酸数=2n-1m(注:m为1个DNA分子所含某种脱氧核苷酸数),难题迎刃而解。

模型方法是人们认识自然界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理论思维发展的重要方式。在进行具体的课题研究时,模型方法在人们理解事物的本质、探索未知规律的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学生物课中的模型建构活动,一方面是能让学生通过模型建构活动,理解模型方法的重要作用,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懂得适当应用这一重要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参考文献:

光合作用本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图;概念图;示意图;坐标图;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专题是生物必修1模块中十分重要的知识。本节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光合速率的各种环境因素,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提高作物栽培产量所需的条件和方法。教学时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学以致用,主动获取知识。

传统的复习方法是“讲解――练习”,常是一个知识的简单重复过程,复习效果不理想,且不符合高中生物课程理念。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复习教学时利用生物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系列相关问题,运用各种图进行比较教学。生物图是生物科学观察过程及结果的记实,是生物学知识的文字描述的深化,具有精确、具体和形象等特点,能使学生一目了然,加深理解和记忆。复习中通过让学生看图、填图、绘图、读图、描述图和运用图,使学生更快抓住关键,掌握本质,建立知识之间、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的联系,全面提升学生复习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达到全面掌握知识的目的。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经典实验中数据曲线,学会运用数据、图标等数学模型描绘生理现象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构建、分析模型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生物图的运用方法

1.填写概念图,构建知识网络

概念图是美国康乃尔大学诺瓦克和戈文提出的,通常将与某一主题相关的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内容连接,形成该主题丰富和形象的概念图。它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便于理解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中对“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等知识点的考查要求是:理解所列知识和其它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的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下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因此,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要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和掌握,对该知识点要形成知识网络体系。复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填写概念图(如图1所示),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与提炼知识的能力,真正理解“光合作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首先,教师展示一个简单、规范的概念图范例,让学生了解绘制概念图的一般规律,再根据光合作用的知识点,提供概念图框架图,要求学生填写出不同连接词。最后,在作业环节上,教师可以提供相关概念,让学生自行制作概念图。通过批改、讲评制作不规范的概念图,可使概念进一步得到内化与迁移。

2. 绘制示意图,提高归纳表达能力

《考试说明》中生物高考对“理解能力”的要求是“能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 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对教材中“光合作用过程图解”的示意图进行讲解,学生一般不难接受,但是要学生准确地表达,往往不容易。因此,在复习中要求学生画出光合作用过程的示意图,要求说明光合作用的阶段、场所、ATP来源及去路、绿色植物体内物质转化过程等。要求学生明确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阶段,其场所分别为类囊体的薄膜和叶绿体基质;ATP来源只在光反应阶段产生,去路是专用于暗反应的C3还原;H的转移途径:CO2 (C3) (CH2O);C的转移途径: H2O [H] (CH2O)。在绘制图2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把知识点转化为对图形的描述,再转化为文字内容的完整表述,促进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全面、正确地理解。还应注意要在课堂上完成该图的绘制,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并让学生代表在课堂上直接展示成果,适时地点拨。

3. 比较示意图,准确掌握概念内涵

对一些相近的生物体结构或概念,采用比较教学,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使抽象、微观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具体、形象化,具有直观性,即对比直观,使得学生迅速、直接、清楚地掌握结构和概念的实质。如复习C3 植物和C4植物的叶片结构上区别以及C4植物的光合作用特点知识时,先让学生回顾教材图2-3和图2-4 ,并使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模式图(如图3),指导学生对二者解剖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同时将对比的结果记录于表1中。

教师进一步说明,C4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含有没有基粒的叶绿体,这种叶绿体不仅数量多,而且体积大。C4植物叶片内的维管束鞘细胞和叶肉细胞组成“花环型”的结构,这种结构是C4植物所特有的,C3植物不具备这种结构。C3植物和C4植物之所以具有不同的固定CO2的途径与二者的结构有密切关系,为学生进一步掌握植物的C4途径打下基础。

此外,教师还可预先准备放有小麦(C3植物)和玉米(C4植物)叶片的永久横切片的显微镜放置在教室或者实验室,课间提供给学生进行实物观察,加深印象。

4.分析坐标图,培养信息获取和综合分析能力

坐标图借助数学方法分析生命现象,从而揭示生物体结构、生理等方面的本质特性。它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强烈的系统性与高度的概括性,有利于检测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高中生物学课程十分强调学生综合分析与运用数学坐标图的能力。

坐标图中的曲线是符合一定条件的点的集合。复习时,首先要认真地识别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认识“横坐标”(自变量)对“纵坐标”(因变量)的影响结果,找出二者的联系;其二,明确曲线的起点、转折点、终点、交点等特殊点的生物学含义,这些都是解题的关键。如图4中A、B、C、D代表四个特殊点。A点光照强度为0,该点表示此时植物细胞的呼吸强度;B点为光的补偿点,代表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此时表观光合速率等于0;D点代表饱和点,指植物细胞达到最大的光合速率时,所需的最低的光照强度;C点体现了横坐标所表示的因素是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CD段说明了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外在因素既有横坐标所表示的因素,又有非横坐标表示的因素,即“光照强度、CO2浓度”二者都有;“D”点之后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外在限制因素”不再有横坐标所表示的因素了,而是CO2浓度。

复习时,教师利用教材中经典练习题的坐标图,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描述各段曲线变化的原因。如让学生描述一天中光合作用强度变化时,要求根据曲线的走向,观察曲线上升、下降、平缓趋向以及出现转折等阶段,描述出各段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含义。如图5所示,在夏季晴朗的一天24小时中,某种绿色植物叶片CO2的吸收和释放的情况如何? AB和HI段分别表示夜间0-6时和18-24时之间,植物在没有光照情况下只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CO2,代表植物呼吸作用的强度。BH段是植物在光照下,同时进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其中BC和GH段表示光照强度较弱时,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植物细胞表面释放出CO2; CG段表示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细胞从外界吸收CO2;DE 段CO2吸收量下降则是因为夏季中午温度过高,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大,导致叶片表皮气孔关闭,从而减少CO2 供应。

二、教学反思

1.学生参与意识明显提高

以生物图为载体,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提供生物学图,把识图教学与绘图能力训练相结合,创设良好的复习教学情境。在绘图和填写概念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优化教学环境,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提高解题综合思维能力

利用生物图复习能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生物学知识分类、整理和归纳,建构知识网络图,既有利于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提高学生收集和整理数据资料的能力以及在新情境中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条件隐蔽、灵活多变且区分度较高习题)的能力。

光合作用本质范文第4篇

一、利用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理解科学实验的方法

教材在光合作用一节中首先通过几个经典实验讲述了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时,我重点介绍了科学家的实验设计思路和方法。例如,在介绍1864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光合作用的实验时,先请学生自己阅读实验过程,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让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一部分同学能意识到是起对照作用。让学生思考以后,在强调设计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的实验设计,可以使实验更有说服力,也是成功的先决条件。然后进一步从实验结果分析,用碘处理叶片,曝光一半呈深蓝色,遮光的一半没有颜色变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大部分同学只能想到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淀粉。而忽略另外一个结论,即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推理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实验启发诱导学生明确科学探究的过程即提出问题创立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再实验再观察,直到找出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这不仅是光合作用发现的基本过程,而且还是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从科学的角度看生物学教学的实验,可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其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利用色素的提取分离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生物学正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生物学知识都是在实践中得到的。生物学实验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也是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的有效渠道。更是落实能力教育和情感教育的极好时机。如在光合作用中安排的“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毛细吸管划滤液细线不是太粗就是不齐,要不就是把纸划破,直接影响实验效果。后来学生自己想办法,不用毛细吸管,而是把滤纸在铅笔线处折叠,直接在滤液上划。这样的滤液细线不仅细齐,而且沾上的色素多,在滤纸上析出的色素带明显,学生不仅了解了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含量,巩固强化了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了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

三、利用同位素标记法,了解学科间的渗透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研究的深入,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在教学中客观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全面学习的热情,提高思维能力,而且能促进知识的发散。生物学的发展与物理、化学的发展关系密切。也正是利用物理和化学知识,才使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深入到分子水平。例如,光合作用关于产物之一的O2究竟来自反应物中的H2O还是CO2,就是利用物理学方法――同位素标记法来解决的。再如,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是利用化学方法――纸层析法来达到目的的。

另外,在生物教学中还可以运用哲学原理来解释问题。哲学似乎与生物学毫不相干,事实上量变与质变、运动与静止、内因与外因、对立与统一辩证的观点在生物学中随处可见。例如,介绍光合作用过程时,我讲道虽然从新陈代谢的角度看光合作用是一个同化过程,但是其中也伴随着物质和能量释放即异化作用。如暗反应中ATPADP+Pi+能量,我从对立统一规律这一角度介绍说: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充满着矛盾。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正是在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中不断完成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实现自我更新的。

这样处理教材的目的是通过教材具体的事例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及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四、利用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光合作用本质范文第5篇

摘 要:在高中生物教W中进行美育,能使学生在获得生物知识中发现美、感受美和表达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参透美育:认识细胞,触及绿色之美;分裂增殖,演绎生命之美;光合作用,展现力量之美。

关键词:美育渗透;生物课堂;生物知识;触及;演绎;展现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7-0033-01

高中生物的研究触及宏观生命和微观生命,教师要在学生熟悉各种各样的生命现象的基础上,将生命表象与理论相融合,让学生了解生命形成过程、外向之美和生命力量之源。文章以人教版高中生物1(分子与细胞)为参考,以植物细胞为例,对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方法进行研究。

一、认识细胞,触及绿色之美

地球生命千姿百态,每个生命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组成个体的,是各种器官、组织、细胞。在显微镜的帮助下,人们了解到细胞才是生命体最微观的本质,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大大小小的生命活动,都是细胞的活动。有些细胞带有某些特殊“介质”,让它本身呈现不同的色彩,比如人们经常接触的绿色植物。

生物学习的最好方式,是通过实验模拟和观察。教师可指导学生将某个藓类植物的叶细胞切片,置于显微镜下,就能清楚地观察到细胞的各个部分及了解其功能。细胞核是系统的控制中心,如同人体大脑控制机体一样,线粒体有氧呼吸为细胞提供能量和动力,内质网合成和加工蛋白质以及脂肪,高尔基复合体加工蛋白质,核糖体也加工蛋白质,液泡控制细胞内压,细胞壁为整个细胞活动提供安全的保护屏障。那么,为什么植物细胞呈现绿色?是因为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存在大量的叶绿体,在高倍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叶绿体散布在细胞质中。叶绿体含有几种色素,但含量最多的是叶绿素,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将绿色反射,因此便有了绿色的灵动和美丽。

知识拓展:植物茎叶显示绿色,是因为反射了绿色;红花显示红色,是因为液泡中的花青素(一种水溶性色素)吸收了除红色外的太阳光。但很多颜色的反映,绝大多数是基于太阳光照和能量。

二、分裂增殖,演绎生命之美

细胞是一个独立的形态,独立的个体。动物、植物、真菌、蕨类等生物,都有一个生命周期,在这个周期过程中,细胞以自己独有的形态伴随生物体的变化。生命机体形成了无数小细胞,由于细胞本身高速工作,使得细胞间物质高速传输,这样就完成了个体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废物的排放,以及对这两类物质的传送。细胞分裂分为三种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形成新的细胞本身,减数分裂的最终结果是形成新的个体。下面以有丝分裂为例,讲述细胞的形成过程。第一阶段,细胞是一个独立的细胞个体,每条染色体已经完成了自身的复制,形成姐妹染色体,由共同的着丝点连接,核仁解体核膜消失;第二阶段,姐妹染色于赤道板,为细胞的分裂做准备;第三阶段,所有的着丝点从中间断开,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在纺锤体的牵引下移向两级;第四阶段,纺锤体消失,出现了新的核膜和核仁,核膜把染色体包围起来形成两个新的细胞核。一个细胞变成两个细胞,完成细胞自身生长的过程。两个细胞DNA完全相同,保持了细胞遗传属性的稳定性。

课程拓展:不管是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细胞的属性并不一定能够达到完全稳定。比如癌细胞的形成和21三体综合征,都是由于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基因受到干扰导致突变或者染色体分裂异常所致。遗传病的主因是病态基因的传承,说到底,生命的表象和生命体征的活动,都是基因控制细胞运动的过程。

三、光合作用,展现力量之美

植物和气体的交互作用方式有两种,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单纯的气体交互方式,二者相反。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气。光合作用,是万物生长的源头。光合作用,就是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借助相关酶等辅助工具,将其转换为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参加光合作用的外界物质是光、水和二氧化碳,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氧气和有机物。光合作用包括两个反应过程,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阶段,植物吸收光能、水和二氧化碳,生成能量和氧气,该能量是暗反应顺利完成的前提。暗反应消耗能量,在酶的作用下,生成有机物,为光反应提供合成能量的物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植物的光合作用。上述反应写成化学方程式是:CO2+H2O(CH2O)+O2。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动物提供了食物,维系着地球上个体生命的延续。现代社会提倡绿色生态,积极宣传绿色食品,说到底,人类本身需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获得食物,获得更多的能量,保持身体健康,保持良好的生命状态和体能。

四、结束语

在高中生物课堂中进行美育,让学生在获得生物知识中,发现美、感受美和表达美,师生都可以享受到愉悦、和谐的美的体验。文章阐述了细胞的组成、形态,细胞的分化以及最基本的能量体系,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本质,从而激发他们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怀。高中生物教学要将实验与课本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借助各种辅助工具,让生物课堂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黄玲.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2(36).

相关期刊更多

大豆科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黑龙江农业科学院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云南省教育厅

中国中药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