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粮食安全的认识

粮食安全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粮食安全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粮食安全的认识

粮食安全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地区粮食安全; 国际粮食禁运; 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生产优势产业带

中图分类号: F32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6604(2012)01-0083-06

一、 粮食安全概念、范畴与标准

(一) 对经典定义的理解与完善

近30余年来,学界一直沿用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定义,即粮食安全指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其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具体可从四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保障范围上涵盖了任何人,包括懒汉、乞丐甚至死刑犯;二是保障时限上涵盖了任何时候,这是基于生命过程的连续性提出的要求,所以粮食安全保障在个体和代际两方面都要求可持续性;三是保障方式上是广义的获得(acquisition),强调食品安全保障形式与途径的多样化,包括农户生产和储备、市场购买、亲友馈赠及社会援助(国际援助、政府和社会救助)等;四是保障水平足够,包括数量足够和质量安全可靠。数量上既能满足生存需要,还要保障其基本的健康需要,质量和安全性方面要尽量避免食品消费给民众带来身心伤害。

该定义虽然全面、深刻和准确,但保障标准过于苛刻,很难实现,因此,笔者建议将粮食安全定义为: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时间都能得到其生存和基本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这并不是对主流定义咬文嚼字般地吹毛求疵,而是基于学术严谨性的考虑,至于什么是“绝大多数”,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居民收入水平和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理念。

(二) 粮食范畴划分

学界习惯性把粮食划分为“小粮食”和“大粮食”,“小粮食”即淀粉类的狭义食品,如谷物、薯条等,“大粮食”即“小粮食”之外的蔬菜、肉蛋奶鱼等广义食品。笔者认为,这样的划分并无必要:一是现代生活不仅水平高,而且丰富多彩,无论是“小粮食”还是“大粮食”,都不可或缺,甚至越来越多的人舍“小粮”而取“大粮”;第二,如果“小粮食”的生产和供给不安全,说明食品的生产、储备、流通、进出口与分配系统出了大问题,比如大的自然灾害、社会动荡和严重经济危机,那么,“小粮食”以外的其他食品供给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小粮食”和“大粮食”同处一个自然经济系统,往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人为切割,对粮食安全实质与初衷的理解,对粮食安全保障目标的确定和水平衡量,都没有好处。

(三) 粮食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

学界把“粮食安全”英译为Food Security和Food Safty,很多人不加区别地混用。笔者认为,前者主要指数量保障,即“吃得饱、吃得好”,后者则侧重于质量尤其是安全性保障,即“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近30余年来,国际社会尤其是中国所关注的主要还是数量保障,这可以从公开文献中看出。这是基于粮食短缺的基本背景提出的概念。但数量和质量是一个有机整体,两者还可以相互转化。人类进入了21世纪,质量和安全性问题如果不能说比数量更重要,至少也是同等重要,尤其是在食品质量安全危机频频爆发的时代[1]。

在国人的印象中,食品质量和安全性问题往往发生在“大粮食”上,如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猪肉、化学火锅、农残蔬菜、地沟油等等。但“小粮食”的安全问题同样突出:首先是重金属污染。目前我国污染土壤已占到耕地面积的1/5参见秦勇、张启《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其中10%的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而“珠三角”地区至少40%农用地重金属超标。全国仅重金属污染就导致粮食每年减产1 000多万吨,每年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 200万吨,合计损失200亿元以上参见谢庆裕《我国每年重金属污染1200万吨粮食电池业成祸首》,?%25D7%25B3。。

要控制粮食产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从理论上讲,并不是粮食产量和供给量越高越安全,过分追求粮食产量会加大土地负荷和资源环境压力。如:过于频繁地复种造成地力难以恢复;过多地使用化学合成物加剧土壤板结、污染和农产品不安全;过多的坡耕地开发加速水土流失;生长调节剂(如激素)、转基因品种的大量使用会直接危害粮食和农产品安全性;等等,这些都必然损害未来的粮食安全保障潜力与能力。从实践上讲,过分追求粮食产量会导致农民“卖粮难”和“谷贱伤农”,打击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或者是弃粮务工,或者是种懒庄稼,自己够吃就行,或者种树、撂荒,或者挖成鱼塘,从根本上动摇国家粮食安全基础。而控制粮食产量就能主动调节粮食供求平衡,并实现产量、收入及生态的有机协调。控制粮食产量主要应利用经济杠杆控制粮食产量和供给量,如保护性收购的数量和价格调控及补贴标准的调整等。

(三) 推进粮食生产的区域专业化和集中度

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客观上存在粮食的优势产区或最适产区,比如农业部《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划定了东北平原、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3个水稻优势区;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东北5个小麦优势区;北方、黄淮海和西南3个玉米优势区;东北(高油)、东北中南部(兼用)和黄淮海(高蛋白)等3个大豆优势区;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南方5个马铃薯优势区。

粮食生产的区域化和集中化既有利于增加粮食供给总量,增强粮食供给的稳定性,改善粮食和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又有利于提高优势产区内粮食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和区域竞争力,有利于完善粮食安全的区域分工与合作体系,实现产区内外双赢,有利于提高粮食补贴的效率,实现增产与增收的统一。经过5年(2003―2007年)的优势产业带建设,我国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2007年,13个粮食主产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参见科技部《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http:∥most.省略/yw/20081114 65334.htm。。九大粮食优势产业带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85%,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集中度分别达到98%、80%、70%和59%,品种优质化率分别达到72.3%、61.6%、47.1%和70.3%参见农业部《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http:∥省略.cm/policy/txt/2008-09/12/content 164415713.htm。。

笔者认为,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与优势产区划分口径过于宽泛有一定关系。主要粮食品种优势产区包含的重点县是:水稻739个,小麦558个,玉米575个,大豆117个,马铃薯393个根据农业部《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整理计算而得。。以全国2 862个县级性质区计,分别占25.82%、19.47%、20.09%、4.09%和13.73%。主要粮食品种的优势产区占了全国县级行政区的一到二成,这个比例已经不小。再扣除某些品种在很多县都不生产,比如北方的多数县都不产水稻,还有多数的大中城市郊区粮食生产已经转移或者萎缩。这样的优势产区比重将更高,从而失去了优势和集中的意义。因此,笔者认为中国的粮食优势产区还需要进一步凝练,真正体现优势和集中。

确定了真正的优势区域后,就应该认真经营这些产业带。从政府的引导和支持角度讲,建议把政府粮食安全扶持政策与资金,包括粮食补贴、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粮食研究与开发资源、粮食仓储、物流、加工等资源主要投放这些地区。运用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财政贴息、担保等经济杆杠,引导国内外粮食加工企业进驻优势产区。通过中央的宏观调控,如转移支付和大幅度提高补贴标准,使种粮农民和产区政府都不吃亏。更为关键的是,把其他不具有粮食生产优势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地区从“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的沉重包袱中解脱出来,在不适宜粮食生产的地方发展工业和加速推进城市化,或者退耕还林(草、水)等,为彻底解决中国城市化、工业化与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生态平衡的矛盾提供契机。

(四) 进一步加大对农民补贴的力度

鉴于目前的粮食补贴存在针对性偏差、瞄准性偏差和激励性衰减等问题,笔者建议在现行“普惠制度”原则、既定受益群体及其补贴标准的基础上把增量补贴全部用于粮食优势产区的种粮农民、全国的种粮大户和种田能手,明确补贴的唯一目的就是增产,按实际种植面积补贴,大幅度提高主产区或者优势产区粮食补贴标准。

(五) 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的变化

笔者认为,我国应以商业眼光看待粮食进出口问题,淡化其政治色彩;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相机行事,视国际粮价情况逢低吃进,逢高卖出;低调入市,避免在购买之前大肆渲染,自己把国际粮价喊上去。

参考文献:

[1] 吴铀生.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J].农村经济,2011(2):104-107.

[2] 雷 宇.转基因食品是天使还是魔鬼[N].中国青年报,2010-05-18(6).

[3] 曾向荣,关家玉.袁隆平: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有难度[N].广州日报,2009-04-08(A19).

Theoretical Issues on Grain Security

Liu Chengyu

(Center of China’s Western Economy,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610074, China)

粮食安全的认识范文第2篇

本期公布98批次监督抽检结果,涉及粮食加工品、调味品、饮料、饼干、罐头、酒类、糕点、豆制品、水果制品、速冻食品、畜内脏、肉制品和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等13大类。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个别项目不合格,其产品即判定为不合格产品。其中不合格样品5批次,分别为:

1.饼干1批次,山西好友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饼干霉菌超标。检验机构为山西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

2.畜内脏1批次,太原市万柏林区西矿街253号流村村南3号大棚1-6销售的山西滋生源贸易有限公司生产的猪肝检出沙丁胺醇。检验机构为山西出入境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3.肉制品1批次,太原市小店区芙蓉酒楼销售的标称太原市晋源区芙蓉食品加工厂生产的卤猪手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超标。检验机构为山西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

4.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1批次,山西美特好连锁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大同迎宾街店销售的标称二连浩特市金古源粮油有限公司生产的特香葵花仁油过氧化值超标。检验机构为山西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

5. 糕点1批次,万荣县易家生活购物广场销售的运城市鑫之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豆香锅巴(油炸类糕点)菌落总数超标。检验机构为山西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

备注:

【霉菌】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霉菌可使食品腐败变质,破坏食品的色、香、味,降低食品的食用价值,是一种微生物。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中霉菌超标,原因可能是加工用原料受霉菌污染或者生产过程中卫生条件控制不严、样品储运条件控制不当导致。

【沙丁胺醇】 沙丁胺醇是一种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是“瘦肉精”的一种,能够促进瘦肉生长,抑制肥肉生长。属禁止在畜禽养殖和食用农产品中添加的药物。有些人摄入沙丁胺醇,会出现恶心、头痛、头晕、心悸、手指震颤等副作用。剂量过大时,导致胸痛、头晕、持续严重头痛、严重高血压、持续恶心、呕吐、持续心率增快或心搏强烈、情绪烦躁不安等中毒现象。检出沙丁胺醇主要是在畜禽养殖中非法使用。

【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是国内外通用的食品污染常用指示菌之一。食品中检出大肠菌群超标的原因可能由于a品的加工原料、包材受污染,或生产过程中产品受人员、生产设备、环境的污染,或者灭菌不彻底等原因导致。

【过氧化值】 过氧化值表示油脂被氧化的程度,过氧化值越高说明样品被氧化而变质的程度越大。造成过氧化值超标原因可能是企业使用油脂及其他原辅料质量不合格或原辅料、成品贮存条件不当,使油脂氧化加剧导致超标。

粮食安全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培养模式改革;水产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170-02

一、引言

自2002年教育部批准率先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以来,至今全国已有160多所大学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分散于理、工、农、医等不同院校。不同高校由于各自办学特色和学科背景不同,对新时期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其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构建差异很大[2]。大连海洋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04年开始招生,经过十年招生办学的经验凝练,形成了鲜明的自身特色:充分体现出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特色,着力培养“精安全、懂加工、能管理,重实践”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我国目前十分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1]。

二、培养方案的修订

1.修订的总体思路。(1)在课程设置中突出专业特色:①水产特色:立足于我校的发展特点,将本专业建成具有鲜明的水产品质量与安全特点的专业。一方面,通过课程设置体现水产特色,如水产品追溯体系、水产经济动植物学、冷冻冷藏工程等;另一方面,在课程大纲中充分体现水产特色,如“食品工艺学导论”这门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四分之三的内容为水产品加工相关工艺。②预防医学特色: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关系到食品的营养、品质控制及人类健康等多方面内容,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必然要加强相关预防医学的课程,如生理学、免疫学基础、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与卫生等课程,使学生建立“保护食品的营养价值、提高食品的安全卫生质量是保障消费者健康并最终使食品制造者获得利益的关键”的观念。(2)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建立“课内实验课外开放性实验创新学分实践科研项目训练创新设计大赛”多层次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本次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实验课学时,而且对实验教学内容大胆改革,最大限度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并鼓励本专业实践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教师承担实践教学。(3)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本次培养方案把培养目标设定为着力培养“精安全、懂加工、能管理、重实践”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首先,在课程设置中安排了大量分析检验和质量安全控制的课程,如分析化学B、仪器分析B、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感官与物性学等分析检验类课程,以及食品安全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食品有害微生物控制技术及检测、国际食品安全管理概论等食品安全控制的专业课程。其次,要对食品进行质量安全控制,必须熟悉食品的加工过程,因此,专业设置了食品工艺学导论、现代食品工厂设计、农产品加工工艺学、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程高新技术概论等课程,来加强学生食品工艺方面的知识。再次,为了培养宽口径人才,使毕业生除了能从事食品质检方面的工作,还可以胜任管理和商贸方面的工作,我们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食品标准法规与审核认证、食品消费心理与市场营销、食品物流学、企业管理学等课程。

2.培养方案的特色。(1)水产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特色与预防医学特色有效结合。立足于我校的发展特点,将本专业建成具有鲜明的水产品质量与安全特点的专业。一方面,通过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安排体现水产特色;另一方面,加强预防医学的课程,使学生明确水产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掌握水产品营养的保障和安全卫生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2)培养“精安全、懂加工、能管理、重实践”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为了培养宽口径的人才,使毕业生除了能从事食品质检方面的工作以外,还可以胜任管理和商贸方面的工作,在培养方案中一方面加强分析检验与质量安全控制的课程,同时加入管理和物流课程,增加毕业生的就业面;另一方面,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践环节。这样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更加符合社会和水产行业的需求。

三、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群知识体系构建。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核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任选课三大类。专业注重专业课的课程群建设。现已形成6个课程群,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群、预防医学课程群、食品工艺工程课程群、食品微生物课程群、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群和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与法律法规课程群。

2.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的关系。(1)化学和预防医学类的基础课程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使学生掌握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的基础知识。(2)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控制与食品的加工方法和加工条件密切相关。食品工艺工程课程群,使学生掌握食品生产工艺,特别是水产品的加工工艺,为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打好基础。(3)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控制重点是食品检测与监控内容,因此,食品微生物课程群、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群、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课程,从三方面使学生掌握食品化学毒素和微生物检验的有关技术;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及检验技术;及时了解国内外食品质量与安全技术的发展动向及其趋势。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多来源于外界的污染,极少数来自食物本身。其污染既有人为故意所为,也有管理不当造成。因此,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还要有食品生产管理和相关法制法规的内容。使学生掌握食品生产的质量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具备食品生产、流通和贮藏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能力以及熟悉国内外食品加工技术与经营管理的政策法规。

四、培养方案修订的经验总结

1.引入资深专家和企业家,加强专业建设指导。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国内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和企业家组成,根据行业发展动态,将继续引入行业技术专家和企业家,每年定期召开会议,针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研讨,结合当前的食品安全发展方向和就业形势,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努力提高培养质量。

2.科研促进教学,带动学生科技创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近五年来,团队成员共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支撑计划、国家公益计划、农业部标准计划、辽宁省科技厅、教育厅和大连市等科研项目,引入科研经费约800万元,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30余篇,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教师团队充分利用国家级、省部级、市级、校级和横向科研项目和专业现有科研平台,构建了具有鲜明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师将专业领域前沿的发展状况与动向,融入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深入浅出、结合实际,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科研平台促进了实验室开放、加强了实验室建设与资金投入,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升。

3.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建立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建立一些稳定的、优秀的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基地),是学生与社会紧密联系的重要渠道[3]。实习教学内容要体现技术实用性、先进性,以弥补有些知识更新慢、实验方法陈旧、动手机会不足等薄弱环节。学生到实践基地实习,不但实现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还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职业精神。

五、结论

大连海洋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具有鲜明的水产品质量与安全特点的专业,肩负着为东北地区培养水产质量安全控制方面专业人才的重任,通过培养方案的修订,可以提升毕业生质量,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对水产质量与安全控制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广河,陈振林,伍淑婕,谢冬娣.地方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色化建设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310(3):86-88.

[2]刘胜斌,王春玲.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4,(2):83-85,88.

[3]李伟,金桥,佟长青,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1,38(4):217.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in the Specialty of Aquatic Products

LI Zhi-bo,ZHAO Qian-cheng,QI Yan-xia,WU Long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Ocean University of Dalian,Dalian,Liaoning 116023,China)

粮食安全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工挖孔桩 不良地层 封底

人工成孔灌注桩相比其他类型的桩基而言有施工技术含量较高、施工方便、速度较快、不需要大型机械设备、不需要很大的施工操作区域同时也易于随时掌握桩基施工的各种情况,对周围建筑影响小。因此在大型工业厂房、民用建筑的新建及改扩建中得到广泛应用。但人工成孔挖孔灌注桩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人工成孔灌注桩井下作业条件差、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安全防护要求高。本人参与施工的铜陵海螺水泥有限公司万吨线工程共有人工成孔灌注桩287根,施工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在进行人工成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频繁遇到砂性土层、流沙层、淤泥层、微风化岩石层、溶洞等复杂地质。最后经过采取各种相应技术措施使该桩基工程施工得以顺利完成。下面是本人对成孔施工技术的一些经验看法。进行人工挖孔施工主要要做好以下两点:

一、有完备实用的技术措施及应急预案

施工前要认真分析进行人工挖孔桩施工处的地质勘探成果资料,确定是否有不良地质层出现,如果遇到沙星土层、流砂层、淤泥层要首先定出加固措施及必要的应急预案,然后再进行具体的施工作业。

1.孔壁泥砂塌落:挖孔时遇到砂性土、淤泥、流砂,很容易发生护壁泥砂塌落。如果地下涌水量不大,塌落不严重,可以用档土板支撑,同时用14~20螺纹钢做成环型钢圈进行加固或用砖砌筑外模并且配适量φ6的圆钢进行加强,再支钢板套筒做内模迅速浇筑混凝土护壁,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厚护壁厚度,或采用掺早强剂的高标号混凝土。

2.挖孔时遇到厚的流砂层、淤泥层,尤其遇到大量地下水,随着护壁泥砂大量塌落,上段混凝土护壁失去支撑处于悬空状态,进而产生裂纹,直至断裂、脱落,严重威胁到井下工人的生命安全,给继续施工造成极大困难。施工时遇到这种情况,采取紧急技术措施有:

(1)、在遇到塌方时、涌水(泥浆)的挖孔桩周边的桩孔内进行抽水。

(2)、在顶层护壁用大规格钢筋加设吊点,分别用钢丝绳固定在地面木桩上。使已经成型的桩护壁无法下坠、垮塌,这样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了塌方进一步加大的可能性。

(3)、让护壁竖向钢筋向下延伸一段,与下一节护壁的竖向钢筋及箍筋连接,然后再浇筑成形。在挖孔桩中部护壁上开凿几个孔洞(该部位的地质要选择硬塑状粘土),然后再将护壁与护壁外周的土锚固在一起,这样可避免护壁断裂脱落。

(4)、在已成形的护壁上钻孔至砂土层,再把灌浆材料(掺早强剂的高标号混凝土、石灰粘土料等)充填到土体的孔隙中,填充时应压密,捣实使灌浆材料与护壁土体结合成为整体,使护壁周围砂土不再塌落。如果漏水量较大且时间长可以在护壁上凿孔并插入200~300mm长,直径30mm的塑料软管作为导水管,导水管外侧用灰浆密封,在浇筑护壁前将软管扎死。

3.封底混凝土的施工

封底混凝土是在成孔达到设计地质层时浇筑的,因此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桩孔底地质层和孔径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并把孔底浮土、砂石及其他杂物清理干净,同时把孔底积水尽可能排干,以免影响混凝土质量。为了减少地下水的积聚,任何挖孔桩浇筑封底混凝土时都要把邻近孔位的积水同时抽出,以减少邻孔的积水对工作孔的影响。

孔深超过6m时,根据规范要求,还应注意防止混凝土因落差大造成离析,常规做法为把搅拌好的混凝土装在坚固的帆布袋或者编织袋里,并用绳子打成活扣,混凝土送到井底时,拉开活扣将混凝土送到孔底,该做法应连续作业,可迅速封好孔底,同时堵住孔底大部分甚至全部地下水。

如果地下水很多,而且挖孔桩较深,用抽水泵无法及时的将积水抽出,如用上述办法封底会造成混凝土含水量太大而影响混凝土质量,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清理完毕桩孔底的杂物后让水继续上升,等到孔中水停止渗入后,用直径较大的导管伸入孔底,往导管里输送早强型高标号混凝土,混凝土量超过底节护壁30cm以上,再慢慢提升导管。由于有水压力,封底混凝土浇筑能保证密实,混凝土终凝后桩孔里的涌水能够控制,由于封底混凝土已超过底节护壁,可以再进行抽水直至抽干。将表面混凝土松散部分清除运到孔外,即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进行人工成孔施工时保证桩孔位置很重要,如果发生偏移或者歪斜就会使桩基的承载力大大降低。为了保证孔位位置准确,应该每天都要在挖孔前校核一次挖孔桩位置是否歪斜、移位。尤其在浇筑护壁前要检查模板,脱模后再检查护壁。发生孔壁泥砂塌落的现象后,在浇注混凝土后护壁容易产生位移和歪斜,应注意检查和及时纠正。

二、严格执行施工中的安全保护措施

在进行人工成孔灌注桩施工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方面和安全方面的交底,根据地质情况和地下水情况,提出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急处理措施。要有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和相应的材料、机械。严格按照制定的安全措施进行施工。做到下井前点名核对人数、上井后按照下井名单点名复核。孔下作业不得超过2人,作业时应戴安全帽、穿雨衣、雨裤及长筒雨靴。

孔下作业人员和孔上人员要有联络信号。地面上孔的周围不得摆放铁锤、锄头、石头和铁棒等可坠落伤人的物品,挖出的土石方不得就近堆放。井下人员和地面人员定时联络,定时进行人员交换,井下人员应注意观察孔壁变化情况。如发生塌落或护壁裂纹现象应及时采取支撑措施。如有险情,应及时给出联络信号,以便迅速撤离,并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排除险情。地面人员不得擅自离开井口,应注意孔下发出的联络信号,做到联络及时、反应及时。经常检查绞车支架、滑轮、绳索挂钩是否牢固,绞车要有紧急制动装置。从井底提上来的土石要倒干净,卸在距离孔口较远处。

施工中抽水、照明、通风等所配电设备应有一机一闸一漏电保护器,井内照明必须采用36V低压安全照明,供电线路要架空,不得拖拽在地上,所有机电设备应该有专人操作,并经常检查电线合漏电保护器是否完好。从孔中抽水时排水口应置于距孔口较远处,并保证施工现场排水畅通。当天进行挖孔施工的,尽量当天完成浇注护壁。施工暂停人离开施工现场时,要将孔口盖好,要设有明显警戒标志。

由于土层中可能有腐殖质物或邻域腐殖质物产生的气体逸散到孔中,因此,要预防孔中有害气体的侵害。施工人员和检查人员下孔前应该提前把孔盖打开并观察井下是否有异常情况如有异常气味应及时报告有关部门,排除有害气体后方可作业。每天至少向孔内通风1~2次,孔下作业人员如感到呼吸不畅要及时通风,及时上井休息。

如果在进行人工挖孔桩成孔作业施工时遇到岩石,且用风镐等机具无法将岩石打碎,为了满足桩基设计要求只好对入岩要求范围内的岩石实施爆破。由于人工挖孔桩入岩爆破施工时,自由面狭小、作业面较深、岩石的挟制力较大,还要受流沙、流泥的影响,有些地段护壁质量较差抗震能力小。所以进行井内爆破时应特别注意安全问题,爆破应由专业爆破人员实施。

为了保证入岩爆破安全、顺利进行应制定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1.爆破地震控制措施

孔桩入岩爆破对本桩及邻近孔桩的临时支护和已浇筑的桩芯混凝土都可能产生影响,一般情况下护壁混凝土浇筑5天后,可进行爆破施工而不会震坏护壁支护。同时不应在桩芯混凝土未达到龄期的孔桩的20m范围内进行孔桩爆破作业,以免震裂没有达到设计强度的桩芯混凝土。

2.爆破飞石的控制措施

孔桩爆破作业面均在地表以下10m以外,在爆破孔桩口用竹笆和木模板覆盖,并加压砂袋,以防止爆破飞石飞出地面。

3.爆破炮烟的排除措施

爆破之后会产生有害气体,必须进行强制通风排烟工作,施工现场可利用鼓风机在井口进行压入式通风排烟或采用空压机风管在井底通风排烟。通风排烟的时间以清除工地面炮烟为准。

4.爆破防漏电措施

入岩爆破在装药时,应特别注意防漏电,在装药前孔桩内所有的电器设备应提升至地面。在装药时,雷管的脚线应短接,连接爆破母线时应保证接头良好的绝缘性,严禁拖地接触泥水,雷雨天气应停止爆破作业。

5.瞎炮的处理

在孔桩爆破作业完成、清除孔桩内炮烟后,检查人员应下到工作面检查瞎炮情况,并及时按爆破规程进行处理。另外在清渣时发现瞎炮,应及时安排专业人员处理,禁止非专业人员私下处理。

6.爆破器材的安全管理措施

(1)严格爆破器材的领用、发放、使用及回收制度;

粮食安全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内外;工业化;粮食安全;正负面影响;启示

工业化对粮食安全是一把双刃剑,即工业化对粮食安全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其影响的最终结果决定于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的程度。所以,研究工业化对粮食安影响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正面影响作用,尽可能消除其负面影响作用,达到既保障粮食安全又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双赢目标。

一、国内外工业化影响粮食安全的正面效应分析

(一)国外工业化影响粮食安全的正面效应分析

1.提高粮食价格和粮食补贴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推进中,大部分采取了大幅度提高粮食价格的支持政策,对粮食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在工业反哺农业中有效实施对农业生产者进行直接补贴。如美国对种植小麦、玉米、高粱、大麦、燕麦、水稻的农民都进行了补贴, 2000年小麦和玉米种植补贴额分别为45.2美元/吨、27.56美元/吨,并且不断提高补贴标准,从而大大增加了粮农收入,提高了粮农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保障了美国的粮食供给,促进了世界粮食安全。

2.现代生产要素投入促进了粮食生产能力和效率的提高。为了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把工业化提供的现代生产要素普遍用于农业生产,在粮食生产中广泛运用机械和电力的同时,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效率与效益。从1946年到1985年,世界人口从近23亿人猛增到48亿人,净增加1.1倍,同期世界粮食供给总量则由5.33亿吨增加到18.41亿吨,增长2.45倍,粮食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人口增长速度,世界人均拥有粮食从234kg增至380kg,净增加146kg。可见,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工业化成果,大大提高了粮食的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对粮食安全的正面影响分析

1.给予粮食生产各种直接补贴,大大减轻了粮农负担。现实情况表明,我国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已经不再需要从农业中提取积累,而且可以反哺农业。为此我国从2004年以来,实施了工业反哺农业、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支持粮食生产等惠农政策,即取消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对粮食实施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 补贴政策的长期有效实施,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起到了积极作用,加上其他的政策措施,我国粮食生产自2004年以来取得了9年持续增产的好效果,有力的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减轻了世界的粮食压力。

2.现代化生产资料投入提高了粮食增产能力和效率。在工业化进程中,我国也把现代工业化的成果用于农业,在粮食生产中不断增加机械、电力、化肥、农药等现代化生产要素的使用量,促进了粮食生产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其别是化肥为我国粮食持续大幅度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化肥使用总量和单位面积使用量都处在世界较高水平,占比达 35%,目前粮食作物消费了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的50%左右。在我国粮食增产中,化肥对单产的作用占到40%-50%左右,对总产的贡献率大约为30%-31%。据专家预测, 2015、2020年我国需分别增施892万吨和1103万吨化肥,所以,科学地增施化肥将对我国未来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应起重要作用。

二、国内外工业化对粮食安全负面影响的分析

(一)国际上工业化对粮食安全的负面影响分析

1.工业化占用大量粮食用地,削弱粮食生产基础条件。现在国际上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大多都是主要粮食生产国,这些国家由于在工业化发展中没有很好的重视耕地保护,出现了严重占用优质粮地的问题。一是过多地使用化肥与农药,导致土壤贫瘠和退化,使粮食增产后劲不足;二是工业化带动的城镇化建设占用了大量粮地。如国际粮食生产大国美国2003-2004年,耕地面积锐减243万公顷,降幅为1.38%;又如俄罗斯2005年比1999年的耕地面积减少319.4万公顷,减幅为2.56%。除此以外,加拿大、欧盟主要农业国、日本、韩国等粮食用地均有明显程度的减少,从而使世界粮食增产基础条件变弱、速度变缓,给世界粮食安全带来巨大压力。

2.增加粮食消费,增加粮食安全压力。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为了缓解石油市场的压力和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选用由玉米生产的乙醇等清洁能源代替石油,造成世界玉米供给缺口扩大,使玉米价格大幅度上涨。所以,在工业化的推进中,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增加了粮食消费需求,给粮食安全带来新的压力。

3.占用大量的粮食资本,削弱粮食的增产能力。20世纪70年代,不少亚洲国家加大对农业的资本投入,大力开展农业“绿色革命”,促进了农业发展,增加了粮食产量,改善了粮食的供求状况。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的国家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加快建设了速度,加大工业资本投资,致使农业资本投资大幅度减少。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人口却高速增长,粮食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从而使粮食产量增长速度赶不上粮食消费增长速度,导致粮食自给能力下降。特别是一些粮食出口国转化为粮食进口国,造成粮食安全形势相当严峻。

(二)我国工业化对粮食安全负面影响的分析

1.现代生产资料投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粮食安全持续稳定的障碍。工业为农业提供的现代化生产要素投入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生产成本,减少了粮农收入。粮食生产的主要成本是工业提供的农药、种子、化肥和机械的使用费用,2006年同2004年比较,我国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累计上涨9.9%,尤其是化肥价格涨幅特别大,而同期粮食价格只上涨了1.3%。2006年以来,我国投入大量补贴资金弥补农资价格上涨给农民造成的损失,但实际效果不很明显,由此造成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下降,出现抛荒弃耕现象,造成粮食安全隐患。

2.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造成粮食生产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在工业化快速发展中,我国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越来越多。就现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在数量上没有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但是在质量上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有比较大的负面影响。一是在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中,青壮年占绝大多数,且多为男性,由此造成务农劳动力老弱病残者和妇女多,质量不高;二是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相对较高,以初和高中为主,还有少量的人受过大专及以上的教育,而农村劳动力仅略高于小学文化成度。务农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不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农业科技知识,使新科技发挥不了优势,如我国化肥利用率不及发达国家的50%。

三、从国内外工业化对粮食安全影响的现状分析中受到的启示

通过上述简明扼要的分析,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粮食始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工业和其他产业发展的源泉。这个认识问题不解决,根本就谈不上工业化及其发展进步。所以,在工业化快速推进的现实情况下,要千方百计最大限度地消除其对粮食安全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其正面影响作用,做到粮食安全长期稳定与工业化快速发展协调并进、双赢共荣。

其次是要进一步充分认识到农业基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粮食基础性公共产品的特性,而且在任何情况下不动摇。像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在工业化进程中,要始终高度注重打牢农业与粮食安全的基础。不然,工业化与城镇化就很有可能出现波折,甚至中断。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大量消耗土地等农业资源,以牺牲农业保工业、牺牲农村保城市、牺牲农民保市民的教训应牢牢记取。

第三是要明确认识到保障粮食安全不只是粮食产业内部自身的发展,还体现在粮食产业同工业等相关产业紧密联系,打造产业一体化、市场化与集约化的崭新经营模式。为此,分析工业化对粮食安全的正、负面影响的效应,既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也有利于保障工业化顺利进行,达到双赢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元明.发达国家粮食补贴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6).

2.张新光.农业现代化的规律性与中国农业的现代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6).

3.龙文军.警惕化肥市场危机影响粮食生产[J].磷肥与复肥,200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