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简述规模经济

简述规模经济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简述规模经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简述规模经济

简述规模经济范文第1篇

 

 

河北省“八五至十一五”20年间地区生产总值由896.33亿元增长为20 394.26亿元,翻了22.75倍(未剔除物价指数影响);综合货运周转量由1 520.75亿吨/公里增长为8 070.69亿吨/公里,翻了5.31倍;综合客运周转量由357.88亿人/公里增长为1 172.86亿人/公里,翻了3.23倍。“十二五”期间河北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完成投资6 431亿元,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容量将进一步扩展,同时又面临不同运输方式间的竞争加剧,各种运输方式竞争发展激烈,其对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耗已经显现。本文采用河北省1990—2009年交通运输与经济统计数据,分析河北省综合交通运输建设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以期为制定区域综合运输体系发展战略与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区域综合运输体系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文献综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异地贸易呈蓬勃之势,各种运输方式的业务量迅速增加,特别是近年来,综合运输体系越来越完善,综合交通运输建设规模与经济增长间作用日益增强,学术界开始从不同角度对综合运输体系与经济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交换能力引起劳动分工,而分工的范围必然总是受到交换能力的限制。”[1]罗斯托认为交通运输是随着商业的兴起而发展的,运输网的扩大可引起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随之扩大。英国人文地理学家豪伊尔提出运输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还是经济发展的原因。美国经济学家欧文在《交通运输与世界发展》(1987年)一书中,用37个国家的统计资料定量分析认为,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奥地利经济学家E·萨克斯从宏观及微观两个层面对运输业进行了研究,奠定了运输经济学的基础。1996年世界银行在《可持续运输:政策变革的关键》一书中指出,运输是发展的关键,如果没有为工作、健康、教育和其他令人舒适的环境提供便利的交通设施,生活质量就会变差等[2]。国内关于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主要有两种,一种从经济学视角研究,另一种是从交通运输学视角进行研究。两种研究利用的方法虽不同,但研究目的和意义基本一致。主要论述两者关系之间作用关系、投资效应。

 

总的说来,现行研究中存在以下缺陷:(1)多数研究只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上省份约三十多年的数据,这些宏观统计数据资料未能深入到交通运输结构,使分析的内容和结果均受到一定局限。(2)我国相关研究的成果分为两类:一是交通运输业学者使用的研究方法多采用传统方法或现代方法中使用传统指标体系,对自然环境指标考虑多,经济指标考虑少;二是经济学专业相关学者大多使用《中国统计年鉴》《经济年鉴》等宏观统计总量数据,关于交通运输数据多数采用了客运周转量、货运周转量等,未考虑公路、铁路、航空网络密度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经济计量分析特点,运用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的思想,结合协调发展理论提出了基于VAR和VEC模型的交通经济数据的分析方法。在指标选取上不仅考虑经济指标、交通总量指标,还将微观网络密度指标统筹考虑,利用换算综合交通运输的网络密度、换算周转量衡量综合交通的建设规模。以河北省交通经济统计数据为样本,建立误差修正模型(VEC)和向量自回归模型(VAR),通过协整分析探讨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发展之间短期和长期的均衡关系,利用脉冲响应分析和预测方差分解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样本

 

本文选取1990—2009年的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增长指标。衡量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借此来反应交通运输发展规模,该指标没有直接的数据可以获取,本文首先把区域内的铁路、公路、内河通航里程加总得到综合运输里程,再根据网络密度定义,得出1990—2009年河北省区域交通运输网络密度①。换算周转量②,是指将旅客周转量按一定比例换算为货物周转量,然后与货物周转量相加成为一个包括客货运输的换算周转量指标。它综合反映了各种运输工具在报告期实际完成的旅客和货物的总周转量,是考核运输业的综合性的产量指标。本文选取1990—2009的全社会货运周转量和客运周转量,并将客运周转量进行调整得到换算周转量代表综合周转量,借此来反应综合交通运输的利用能力(见表1)。

 

(二)研究方法及样本分析

 

本文将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利用综合交通运输的网络密度、换算周转量衡量综合交通的建设规模。建立误差修正模型(VEC)和向量自回归模型(VAR)[3],通过协整分析探讨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发展之间短期和长期的均衡关系,利用脉冲响应分析和预测方差分解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为了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本文选取1990年为基期的物价指数对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数据进行平减处理,得出实际地区生产总值。得到生产总值时间序列、网络密度时间序列、综合周转量时间序列的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见图1,相关数据资料中没有异常值和缺失值。

 

三、统计结果及分析说明

 

(一)综合交通运输规模与经济增长间长期动态关系

 

利用上述数据,设实际地区生产总值时间序列为{yt},网络密度时间序列为{xt},综合周转量时间序列为{Zt}。并对其进行平稳性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检验水平下原序列{yt}、{xt}与{Zt}均不平稳,且含有截距项结果见表2。

 

对原时间序列进行ADF检验,得lnyt~I(1),lnxt~I(1),lnZt~I(1)。传统的VAR理论要求模型中每一个变量是平稳的,对于非平稳时间序列需要经过差分,得到平稳序列再建立VAR模型,但这样通常会损失水平序列所包含的信息,因此我们需要将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在变量的协整关系上建立VAR模型。利用Eviews6.0,根据AIC准则与SC准则最小建立VAR模型的滞后期(见表3)。

 

根据表3确定VAR模型的滞后期为2,并对lnyt、lnxt、lnZt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如表4:

 

根据序列协整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水平下两种检验方法表明变量间存在着协整关系,表明网络密度、综合周转量与经济增长之间有长期的均衡关系。

 

尽管经济增长与网络密度、综合周转量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然而实际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扰动,比如经济政策的变化等。这导致了变量常常会在短期偏离其均衡路径。基于此,我们建立VEC模型来分析其长期和短期因素的影响。本文估计得到关系式为:

 

其中误差修正项反应了变量偏离长期均衡路径的反应程度。在长期均衡中经济增长变化受综合交通运输的网络密度与周转量的增长变化影响。由于现在的区域经济是一个流动的、开放的系统,因此河北省区域经济的运行需要与外界进行物质、劳动、资本、信息的交换。在这些要素流动中,交通运输发挥着导向和制约的作用,便利的交通条件——交通的可达性和运输能力的扩大性能够促进区域之间、区域内部的经济、文化交流,改变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塑造城市形态;从短期看,影响经济增长的短期变动分为四部分:(1)受上一年度的综合周转量的波动变化影响较大,表明由于运输业产出的增长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进一步降低了生产资料的流通壁垒,使得市场的生产要素流动性加强,降低了交易费用,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2)受上年交通网络密度增长波动的影响,在河北省的区域范围内网络密度主要受交通的里程长度影响。(3)受上年度的自身经济增长变动的影响,经济发展的惯性,使得经济发展受自身影响很大。因此研究经济系统内部问题也具有现实意义。(4)来自经济增长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当经济增长发生短期偏离,系统将以0.06的速度将经济增长变动反向调整到均衡状态。因此交通运输发展与经济的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通过这种稳定性能够调节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交通运输的网络密度短期波动主要受上一期的综合周转量的增长波动以及经济增长波动变化影响,当经济增长波动扩大对网络密度的增长变化影响反而变小。网络密度的短期偏离,系统能以0.07的速度反向调整。短期内上一期经济增长的波动变化并不能增加交通建设规模的引致需求。经济增长的变动对交通运输业的促进作用减少,交通运输的建设主要是以需求为导向,受自身的发展规模的影响较大。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对运输需求的认识体现出浓厚的供给主导观念。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延伸的意义在于以一定的供给条件去对应一定的需求或在一定的供给条件下去研究需求。从运输业,特别是道路运输业发展的现实来看,一方面交通运输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仍需大力发展,另一方面却存在着非常严峻的运力过剩的现象,产生了严峻的结构性过剩的矛盾。可见一味地增加各种交通的里程、规模并不能促进经济的大幅增长,因此应该对交通线路的节点进行优化、科学管理,使得交通运输的利用能力增加。只有经济能够平稳增长、工业产值也平稳增加,交通运输的建设才会平稳推进,交通运输的输送和吸引功能,是促进对交通运输需求的先决条件。

 

综合货物周转量的波动变化受经济增长波动与交通建设规模增长波动的正向影响。当经济加速增长会促进货物周转量速度增长幅度。当交通建设规模加速发展时也会使得货物周转的速度提高。这与河北省实际情况较为符合,作为工业大省,在现有交通运输规模的条件限制下价值量的增加必然通过提高运输能力或者增加平均运距来提升货物周转量。运输业本身创造着巨大的以实物形态表现出来的使用价值,通过运输业的发展推进生产布局优化,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可大大提高资源效用,增加物质财富。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分工细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日趋鲜明,相互联系日益密切,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运输则是这一发展规律的内在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运输手段的衔接,就不可能出现产地与销地的空间分离,资源与产业的空间分离,只能就产就销。交通运输的输送和吸引功能,是经济增长推动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条件[4]。

 

(二)综合交通运输规模与经济增长间交互影响的过程分析

 

利用Eviews6.0对VAR(2)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模型特征方程的根均大于1,则VAR(2)为平稳系统。可以通过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对内生变量lnyt、lnxt与lnzt现期及未来各期的影响,并以此来考察1990—2009年间综合交通运输规模与经济增长间交互影响的过程(见图2)。

 

由图2的第一行三个图可知,向量自回归模型中,给lnyt变量当期一个标准扰动之后,通过变量之间的动态联系,对当期以后的各变量将会产生连锁变动效应,经济增长对自身的扰动脉冲响应为正,且维持在0.07左右,第七期之后趋于平稳。给交通运输网络密度一个正向冲击,经济增长第一期响应为零,之后出现负向波动,第6期之后趋于稳定。当综合货运周转量受到一个正向冲击时,经济增长第一、二期响应也为零,第三期后逐渐有个小幅的正向反应,第九期趋于平稳。可见短期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增长受到冲击时对经济增长有负作用,而综合运输周转量在长期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的拉升作用,短期内并不明显,只有在中长期货物周转量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才明显;由图2的第二行三个图可知,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在经济增长受到一个正向冲击时在前五期有负的影响,之后却有正的影响,第九期趋于平稳。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对自身扰动项的响应首先为正,之后开始回落,第三期为负的影响,第五期后趋于平稳。当综合货物周转量增长受到正的冲击时,网络密度第一期响应为零,之后为正的响应,第八期趋于平稳;由图2的第三行三个图可知,当经济增长受到一个正的冲击,综合货物周转量增长前二期为微小负的响应,第三期开始有正的响应。当网络密度增长受到一个正向影响时,货物周转量的增长变化对其的响应为负向变化,直到第六期平稳。综合货物周转量增长对自身扰动的冲击响应为正,随着时间逐步减小,第八期趋于平稳。

 

在短期,经济增长波动受到正的冲击时,经济增长对其自身冲击的响应为正,由于交通运输业建设的时滞性特点,直到中期网络密度为正向反应,只有经济的长期增长才能促进交通运输建设规模的增长。而综合货物周转量的增长速度的增加只在中期对经济的增长速度有正向的影响。

 

(三)经济增长速度、网络密度与综合货物周转量增长之间的相互贡献率分析

 

本文继续利用方差分解技术分析经济增长速度、网络密度与综合货物周转量增长之间的相互贡献率。方差分解是将系统的均方误差分解成各变量冲击所作的贡献,其做法是通过将一个变量冲击的均方误差分解成系统中各变量的随机冲击所作的贡献,然后计算出每一个变量冲击的相对重要性,即变量冲击的贡献占总贡献的比例。如图3所示对VAR(2)进行方差分解示意图。

 

(1)各变量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贡献率。首先,对河北省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其自身发展速度,自身方差贡献率长期保持在70%左右,这意味着保持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对于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是网络密度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综合方差贡献率在26%左右,说明交通运输建设规模扩大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其作用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综合货物周转量增长速度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综合方差贡献率较小,在4%左右,随着时间的延长呈稳定趋势。即既要依靠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又要合理、科学地规划交通运输的建设,并且提高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利用能力才能促进经济增长的速度。

 

(2)各变量对交通网络密度的贡献率。交通网络密度受其自身的方差贡献率短期内随着时间减小,中长期在30%左右。在短期、中期经济增长速度的方差贡献率在15%左右平稳波动,但在长期贡献率达到24%左右。综合货物周转量的增加速度对网络密度的方差贡献率近似“倒U型”,在中期影响最大。短期来看交通运输的建设要靠自身的增长来拉动,长期经济增长对交通建设规模的直接需求效果并不明显,但是通过对货物周转量增加的引致需求在中期效果最为明显。

 

(3)各变量对综合货物周转量增加速度的贡献率。货物周转量的增长波动变化主要受自身波动变化的影响,但是该影响效应随着时间逐步减小,在第十期降到38%左右。在短期受经济增长速度的方差贡献不大,但在中长期逐步上升,增加到40%左右。短期内网络密度对综合货物周转量增加速度的方差贡献不大,但在长期达到20%左右。在短期来看,综合货物周转量增加速度受自身影响最大,它与货物重量与平均运距有关,在短期由于平均运距变化较小,交通建设规模的影响具有局限性,而货物运载重量随着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而增加,但是达到一定水平时,即交通运输能力达到饱和时,其对货物周转量增加速度的贡献不变。从长期来看,经济的增长速度带动了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路况的改善使得综合货物交通运输增长速度大幅提高。

 

四、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通过上述理论研究和实际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主要结论: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对交通运输业的引致需求作用不如交通运输业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明显,但是经济增长与交通运输业的建设规模、合理布局、运输能力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短期经济增长的波动性主要受其自身增长波动的影响较大,有一个正的拉动作用。网络密度、综合货物周转量增长速度对经济增长的综合方差贡献率远远小于经济增长自身贡献率,河北省为30%左右。因此提升交通运输利用能力,增大货物周转速度可以对经济增长的波动具有调节作用。但是交通运输业的大规模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有限。

 

经济发展的进程,也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进程。经济的增长对交通发展的引致需求作用并不明显,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相适应。经济增长速度受到冲击后会在中期对交通运输业有个正的影响,短期为负的影响,说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当经济增长波动性为正时,短期内对交通建设并没有促进作用,但在中期对其有个正的引致需求,这种运输需求与经济系统运行机制的滞后性相符。经济的增长主要受之前的自身影响较大,因为微观个体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已经盈利的经营模式,但是依据企业生存周期理论,在中长期个体会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因此会改变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问题。新产品的大量出现,新的区域经济间联系增加,新的需求出现必然要求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提升和结构改变。

 

(二)对策建议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与综合交通运输需求向供需平衡靠近,但综合运输结构过度竞争矛盾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未来这种趋势如何演变、调控不仅是河北省,也是全国及其他一些省份所面临的问题。根据本文理论与实证研究结论,我们的政策建议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既不超前也不滞后,需要合理、科学地规划交通运输的建设规模,提高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综合利用能力。目前河北省及其他一些省份提出适度超前发展的规划,在适度超前问题上应认真研究和严格控制,充分考虑综合交通运输投资后其效益的滞后问题,以避免过度投资及土地资源浪费;综合货物周转量增长速度对经济增长的综合方差贡献率很小,从目前我国产业结构来看,2012年我国有17个省份(包括河北省)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超过50%,这些省份产业结构普遍偏重,特别是河北省为钢铁大省,产量高附加值低,各省出台系列政策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目前货运周转量处于峰值区域,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货运量将减少,运距将增加,客运周转量处于上升阶段。因此在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结构问题时也要注意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统筹客运、货运特点及走势,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改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与节点和线路的匹配问题,使综合运输系统内部各种运输方式互补共存、紧密协作,“在运输方式的选择上,不能简单地以占用土地的多少来衡量,关键要看是否更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否对经济发展更有利,是否更有利于整体路网布局的完善和效率效益的提高”[5];科学规划,对综合交通系统优化升级,提高交通系统的利用能力。铁路、公路、航空建设密切配合,以防各自为政而导致过度竞争。既要考虑传统上的交通可达性、便捷性、时间效率,更要考虑产业结构变化走势和个性化需求,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互补和相互促进的作用以实现整个运输系统的高效率。

简述规模经济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并购;动因;理论

一、企业并购的概述

并购的内涵非常广泛,至今国内外学者对此仍未形成一个统一、权威的概念,不过总体看来,各种解释在本质上基本一致,区别在于阐释的角度和侧面不同。并购(M&A)是兼并(Merger)与收购的简称,兼并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按某种条件组成一个新的企业的产权交易行为,而收购(Acquisition)是指一个企业以某种条件取得另一个企业的全部或大部分产权,从而居于控制地位的交易行为。这里,“以某种条件”常表现为现金、证券(股票、债券)或二者的结合。

按照并购双方的行业性质,并购可以划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借壳上市大多数都属于混合并购)。企业并购涉及的理论主要有协同效应理论(经营、财务和管理),委托理论,税负利益理论,战略发展理论(多元化),市场势力理论和资源稀缺理论等。

二、企业并购的动因与理论阐释

企业并购的根本动机在于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或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企业并购的另一重要动力在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寻求发展壮大的企业可通过内部扩张和对外并购两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内部扩张需经历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而对外并购可以比较迅速完成预期目标。追求市场份额,实现规模经济是企业并购的基本动因。支持企业并购的人常以并购会带来协同效应(Synergy)而作为赞同并购的理由。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主要包括经营协同效应(Operating Synergy)和财务协同效应(Financial Synergy)。企业并购已成为企业发展战略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行业的企业的具体并购动因也各不相同。

(一)规模经济的动因与理论阐释(横向并购)

在经营领域,通过并购可以实现双方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优势,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在财务领域,可充分利用未使用的税收利益和债务能力;在人事领域,可吸收关键管理技能和优秀人才等。

规模经济指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收益不断增加。具体指企业规模增大时,单位投资可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也可以是,企业规模达到某一水平后,单位成本的下降。规模经济又划分为工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新古典经济理论主要从技术和成本的角度来解释企业并购的动因。在工厂规模经济层面,企业可通过兼并对工厂的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或有效解决由专业化引起的各生产流程的分离,充分利用生产能力。在企业规模经济层面,企业通过兼并壮大规模,采用新技术、更好控制生产成本、改进与政府的关系,从而提高企业生存发展的能力。

规模经济并不是规模越大越经济,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降低管理效率,增加管理成本。新古典经济理论对规模经济的论述适用于企业横向并购的解释,企业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就有动力扩大企业的规模,而扩大企业规模较快的方法是企业并购。

(二)交易费用动因与理论阐释(纵向并购)

交易成本理论起始于科斯,而后在威廉姆森等人下得到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企业并购在于效率方面的原因。具体说,并购是企业内的组织协调对市场协调的替代,其目的是降低交易成本。该理论借助于“资产专用性”、“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三个概念,对纵向并购给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当交易所涉及的资产专用性越高,不确定性越强,交易频率越大,市场交易的潜在成本就越高,纵向并购的可能性就越大;当市场交易成本大于企业内部的协调成本时,纵向并购就可能发生。科斯认为,企业是市场机制的替代物,企业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手段。

根据科斯对企业性质的认识,可认为纵向并购的动机在于降低交易费用,边界条件是降低的交易费用与增加的行政组织费用相等。此后,其他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拓展。不过,交易成本理论不能合理地解释横向并购和混合并购的动机。

(三)多元化动因与理论阐释(混合并购)

多元化经营战略是指企业采取在多个相关和不相关的领域中谋求扩大规模从而占取市场创造效益的长期经营方针。多元化又分为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对相关多元化的解释较多地用到范围经济的概念,非相关多元化一般出于寻找新的发展机会的考虑。

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原因主要有:充分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和剩余生产能力,增加相关产品种类而形成的“广度经济”,降低风险实现多元投资组合的综合效益,寻求企业成长的新空间。该理论的解释多适用于混合并购。

(四)其他动因与理论阐释

除上述并购理论之外,西方学者试图从其它角度来揭示隐藏在大量并购活动之后的真正动因。

1、价值低估理论

该理论认为并购的发生主要在于目标企业的价值被低估。通常采用两种比率来衡量公司价值是否被低估,一种是托宾比率(即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之比),另一种是价值比率(即市场价值与资产的账面价值之比)。当目标企业的价值被低估时,就会出现有竞争实力的企业采取并购手段,取得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

2、市场势力理论

该理论认为并购活动的主要动因在于通过并购可以有效降低进入新行业的障碍,通过利用目标企业的资产、销售渠道和人力资源等优势,实现企业低成本、低风险的扩张,可以减少竞争对手,增强对企业经营环境的控制,提高市场占有率,保持长期的获利机会。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增大企业规模将会增大企业势力。

3、资产组合理论

该理论借助资产组合假设,认为市场环境是不确定的,为了降低和分散风险,企业通常采用混合并购的方式,实现多元化经营。

三、小结

企业并购的最根本动因在于股东价值最大化。在内因和外因的交互作用下,企业并购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平衡过程,既有有利因素影响,也有不利因素影响。因此,在做出实际并购决策时,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论证,明确并购动因,对并购绩效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简述规模经济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特色经济 浏阳花炮 县域经济 产业集群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的要求,以此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个概念子集,并非一个新生概念。县域经济的发展,其实内生的隐含了基于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地方产业的要求。十二五规划在优化产业布局中,提出应该“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发展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备的现代产业集群”。这既是国家对于产业经济发展提出的实际要求,笔者认为更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应该走地方特色经济发展道路。

一、特色经济简述

关于特色经济,绝对意义上“特色”是不存在的,它是一个比较意义上的概念。不同地区由于所具有的资源禀赋的结构和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经济发展状态存在一定的差异。把这种因为自然差异形成的经济发展状态界定为特色经济,不免有点牵强。有关特色经济的定义,研究的学者从各种角度提出了不同版本的说法,笔者比较认同的特色经济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区域范围内,以一定的特色产品为前提,以特色产业群的开放为核心,以特有资源转化为基础, 以特色技术为支撑,具有市场适应性、效益性、开放性、稀缺性和可持续性的比较优势经济”。本文正是基于这一概念展开论述的。

二、以浏阳花炮产业为例看县域特色经济发展

1.浏阳花炮产业发展现状

浏阳花炮产业是从逢年过节燃放爆竹这一中国传统民俗发展起来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1400年前。据《中国实业志》记载,“湘省爆竹之制造,始于唐代,发达于宋末,而发源于浏阳也”。“十家九爆”说的就是浏阳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制作爆竹这样一种情况,由此可以看出爆竹文化在浏阳扎根之深。 “浏阳花炮”在2004年注册为商标,更获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十大文化品牌;2012年,浏阳花炮被列入国家文化产业统计目录,这意味着浏阳花炮不再是“化学产品”而正式打上了文化烙印。近些年来,凭借着在北京奥运会、60周年国庆、广州亚运会、上海世博会上的精彩表现,浏阳花炮更是声名远播,驰名世界。如今浏阳花炮已经发展到16大类600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五大洲,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浏阳花炮以前产业的规模、产品质量缔造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烟花之乡”。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浏阳花炮产业在浏阳市政府主导下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大规模的工厂化改造,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从而改变了浏阳花炮过去各自为阵的小作坊式生产的局面,推动了浏阳花炮企业生产朝着的市场化、规模化、现代化迈进。花炮经济的强势崛起,带动了与之相关的原材料、设备制造、中间产品生产、包装、印刷、销售、物流等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促使了各类支持花炮生产的金融机构、研发管理、法律咨询、教育培训机构等服务性机构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以花炮生产为核心的花炮产业集群(如上图)及完整的价值链。

据统计,浏阳花炮国内销售市场份额大约在50%,出口份额占全国出口份额的57%,而大型焰火燃放市场占有率更高达90%,从业人员达到40万。花炮产业成为浏阳市国内生产总值、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浏阳市大约30%的财政收入直接来源于花炮产业。花炮产业对地方经济整体贡献率达到50%,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2.浏阳基于花炮产业的特色经济分析

浏阳市以花炮产业为核心形成了花炮产业集群性发展格局。根据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产业集群从形成的驱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原发型和嵌入型。原发型集群“往往与某些历史积淀的产业知识、特殊的人力资本等要素密切相关,主要依靠当地自发经济力量的内生推动”。浏阳花炮产业集群正是这种意义上的原发型产业集群,而原发型集群就内含了特色经济的发展思路。正是这种源于地方特色经济的花炮产业集群性发展,造就了浏阳特色经济的形成。而其具体表现就在于产业集群发展具有的正外部性上,即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以浏阳花炮产业为例,花炮企业通过共享区域内相关公共基础设施以及相关支持机构包括政府部门、行业中介、行业协会等,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率;另一方面,花炮企业的大量集聚,使得专业化分工具有规模经济,促使了专业化分工的进行。在专业化分工下企业可以降低物流成本,节约生产时间,还能减少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及仓储成本。浏阳的花炮燃放企业就是在专业分工中产生。这种企业通常不涉及花炮的具体生产过程,而专门从事与花炮燃放有关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并承接相关活动的燃放。目前,就大型焰火的燃放技术而言,浏阳企业的焰火燃放技术在国内尚属前列。

外部范围经济表现在花炮企业的集群和专业化分工下,促使了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性活动的进行和区域品牌的形成。大量的同质企业的积聚一方面加剧了花炮企业间的竞争活动,促使企业为增强竞争力进行创新性活动;另一方面,由于专业化分工和技术外溢,企业可以快速吸收其他企业创新性知识来降低自主创新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其最终结果是增强了整个集群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与合作关系,有助于企业增加持久的竞争优势以及改善所处产业的结构,促使区域品牌形成。区域品牌具有比单个品牌更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在区域品牌效应下,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对外交往,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形象。如今,“浏阳花炮”就是这样一个区域品牌,以“浏阳花炮”为基础长沙市推出了各种有关烟花欣赏的特色旅游项目,进一步带动了长沙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浏阳花炮产业对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启示

1.政府主导,政策扶持

发展县域经济着力点还在于乡镇经济的发展,没有各个乡镇的联动发展很难形成规模经济。乡镇经济发展由于在获取市场信息、开拓产品市场、企业资金融通、专业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不足,乡镇企业家面临着较大的创业风险,创业积极性不高。交通的闭塞,也不利于乡镇企业与外部市场的交换与沟通。因此,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在县级政府主导乡镇级政府共同配合下,着眼于县域经济全局立足于乡镇的实际情况,通过制定统一的产业政策给予乡镇企业在产品市场开拓、企业资金融通等方面以帮助和扶持。

2.建立行业协会,促进产业集群性发展

乡镇经济发展面临的另一个问题还在于企业规模太小、力量薄弱,乡镇企业这种“小而微”的特点使其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产生品牌效应。此外,企业家缺乏开拓市场和科学营运的管理能力,往往也没有进行远景谋划的眼光。因此,乡镇企业纯粹依靠自身力量很难做大做强。同时,同县域各个乡镇在发展自己经济的时候也大多各自为阵,缺少有效的信息沟通和产业联动。基于上面这些考量,在县域内建立产业或行业协会甚至专门的政府机构,负责对特定产业发展进行统筹和指导就比较必要。行业协会的成立有利于企业家加强沟通、互通有无,乡镇与乡镇的协同有利于专业分工在乡镇间的产生,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竞争。在这种意义上,能够弥补乡镇企业“小而微”的不足县域意义上的规模经济,同时也有利于加强乡镇企业的自身的发展。在浏阳,浏阳市花炮局就是统筹全县花炮产业工作的专门机构,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行业协会。

3.立足区域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县域经济的发展,由于受到县域行政区划、地理环境、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等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像大型城市那样发展门类齐全的经济体系,而必须挖掘区域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由于最广大的县域基本上以农业经济为主,这种县域可以依托本地区资源、生态等方面的特性,发展特色农业经济,通过建立一些行业协会整合全县的资源形成规模化发展。靠近市郊的区县,由于有利的地理条件,可以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养殖业、具有旅游观光性质的种植园等,以满足大城市人们的生活所需;根据所依托城市发展的类型,可以考虑发展初级加工制造业服务于大城市生产所需。具有旅游资源的县域,发展以旅游业作为核心的旅游经济也是一种选择,像湖南的张家界和凤凰的经济发展就是一种基于特定旅游资源的旅游经济。而对于某些像浏阳一样具有某种民俗风情或地区特色的,可以考虑以其发展特色制造业。总之,地区特色经济应从县域实际出发,而不能盲目进行以免造成资源浪费。

四、结语

县域经济发展,没有大城市发展所具有的在区位、市场、资金、人力资源等等方面的优势,大多数企业表现出“小而微”的特点。这种特点下不易产生出大型企业,但是通过某种行业组织或者协会整合资源,同时政府予以相关配套政策扶持,依托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有地方特色的特色经济,也能产生出同等意义上的规模经济。作为长沙地级市的浏阳,在“浏阳花炮”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意义上的特色经济发展个例。“浏阳经验”也为基于特色经济的县域经济发展,打开了一个具有借鉴意义的窗口。

参考文献:

[1]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2]王芳.特色经济内涵解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4,(2):127-129.

[3]赵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基于产业驱动的视角[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81-486.

简述规模经济范文第4篇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变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其中最令人感受到震撼的是全世界迅速整合为一个经济体,彼此来往频繁,互相提携也互相冲击,全球经济力量横扫国界,带来更多的贸易也带来更多的竞争,同时也带来经济高度的调适与繁荣。因此,在21世纪的全球经济体内,经济考虑超过政治的考虑,全体人类逐渐转变为经济人。

从另一方面观察,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人类所使用的重要能源如煤和石油的存量已相继稀少,将使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由于农业是可以使资源再生的产业,其重要性重新受到人们的注意与定位。国际经济专家已经预测,随着21世纪尖端科技带来大改革,目前落后的农业将成为最先进的产业。21世纪的农业,我们将可以看到生物极限不断的被突破、生物技术产品的不断增加、产值巨额成长,许多农业科学家与基因工程师将直接参与农业生产,企业家也将涉足农业经营,使农业在本世纪为人类带来更大的财富与福祉,成为产业明星。

二、国际化与农业的转型

在实现农业成为产业明星之前,我们要先认识经济国际化与贸易自由化的世界趋势。经贸自由化后,“小农”势必面对“大农”的竞争。一般而言,在土地稀有的条件下小农国家往往以牺牲资本报酬率来提升土地生产力,而大农国家则以牺牲土地生产力来提升资本报酬率。在市场导向的国际竞争上,资本报酬率高的比较占优势,而土地生产力高的则居劣势。如此,在国际竞争下,小农同家将以劣势与外国的优势竞争,在传统的农业经营上,如不有效地转型以提升竞争力,将被淘汰出局。

在WTO规范全球化的情势下,我们的农业发展面临小农经营缺乏规模经济效率、技术效率无从发挥、商品化农产品价格长期偏低、以及国内外市场动态变化农业决策难以精准掌握等问题。

知识型农业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经营管理的运用。科技的研发与运用是产业进步的原动力,目前已经有很多先进的技术正在使用与研发中,预计将在21世纪大量被采用。例如以遥测技术监测农业灾害,以计算机控制自动化耕耘机的操作及施肥,利用生物科技开发具经济价值的新品种,制造生物性农药和疫苗等。目前部分先进国家已相继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从事相关技术的研发,我们必须注意此趋势的发展,随时学习和运用这些科技,才不会输在新世纪的起跑点上。在经营管理方面,农民要利用现代化经营管理方式来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产品质量,同时要随时观察发现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主动提供高质量服务以满足消费者。此外,小农单打独斗的经营方式已不容易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要让所有产销团队积极参与农业策略联盟,发挥团体的力量,以全球化的市场考虑,强化我们农产品的竞争优势。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也是环保的世纪,传统以生产为主的农业已不能适应时代需求。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祖先把它交给我们,我们还要将它保留给子孙后代。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有机物质可以改良土壤的结构。农业具有良好改善环境质量与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也有抑制温室效应的作用。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滥用农业科技和某些不当的农业经营方式也会使环境遭到破坏,对此应该加以避免。未来新一代的农民,在追求产业发展的同时,应当兼顾人文的修养,珍惜环境、关怀自然,使产业发展与环境维护能兼筹并顾、相辅相成,使农业转型为具备科技与现代化经营理念、并兼顾生态安全的综合性先进产业。三、农业施政目标与对策

小农国家在加入WTO以及全球竞争情势下,要有以小博大的智慧,改进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生产技术,才能和资源丰富的大农国家竞争取胜。基于此认知,今后我们的农业施政目标应将过去以“提升生产力”为核心的农业政策,转变为以“提升竞争力”为主轴的政策方针,并将传统以“增产”为目的的农业数量经济发展策略,转型为以“增值”为目标的农业知识经济发展。因此,要积极发展农业生物科技与优质食品技术等高科技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并通过农业策略联盟,将小农转型为大农,发挥经济规模效率;同时配合现代生活注重休闲的趋势,推动发展休闲农渔业。兹将因应加入WTO全球竞争情势、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各项对策简述如下:

1.发展生物科技,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为因应全球竞争趋势,加速传统农业向知识、技术及资本密集农业转型,须加强生物科技等重点高科技研发,强化产业合作,提高农产品质量及技术附加值,落实农业科技产业化及商品化,促进涉农企业发展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农业竞争力。

2.推动农业策略联盟,发挥规模效率,提升农业竞争力。在WTO规范的开放式经济体制下,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将影响国内农产品的生产与供需,小农经营难与大农制国家竞争。为纾缓加入WTO对农业的冲击,需积极加强推动农业策略联盟,将小农组合成大农,发挥规模经济效率与技术效率,并整合农业现有的优势资源与核心技术,通过同业与异业联盟,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以建构农业安全防护网形成经济软提防,协助解决农产品产销失衡,稳定农产品价格。

3.发展休闲农渔业,活络农渔村经济,提高农民所得。在国际竞争冲击下,传统农业必须调适转型。休闲农业为非贸易财,可以扩大农业生产范围且不会受到进口品的冲击。因此,农业部门应掌握周休二日的契机,利用具有本土特色的农业产业文化、农渔村景观以及山林中丰富的生态资源,转型为农业休闲及观光旅游事业,在产业发展与生态安全兼顾之下,创造农渔民转业或兼业机会,增加农民所得。

4.加强环境安全,维护自然环境。台湾地区由于地质结构脆弱,且台风豪雨及地震频繁,加以过去对自然资源的不当开发利用,容易引发洪患、土石流等灾害,亟需加强治山防灾及生态保育以改善环境质量,农业是具有生产面、生活面及生态面的“三生”产业,必须兼顾产业发展与资源保育,以确立永续经营的目标。

5.健全农业防检疫网,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加入WTO后,随着经贸自由化,国外农产品进口将逐年增加,为防杜进口产品挟带疫病虫害进人、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必须建立动植物疫情监测系统,强化各项防疫检疫措施.

简述规模经济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提出对农业上市公司成长性的战略思考,企业成长问题是在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一直处于温热的研究话题,而对于作为农业企业排头兵的农业上市公司,其成长问题的研究应值得关注。

国家财富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绝对离不开市场经济中微观主体——企业的发展,一定意义上国家的经济综合实力取决于企业的发展程度,而对于企业来讲成长问题又是企业问题的核心,因为一个企业如果失去了成长,就像失去了生命一样,一切无从谈起。企业的成长早已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但还不是理论界的主导问题,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其成长性如何,是直接关系整个经济发展的品质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没有农业企业的健康成长,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真正实现农业强国、经济强国。农业上市公司是农业企业的排头兵、先行者,其成长性问题可以讲是农业企业发展状况和方向的航标,本文对农业上市公司的现状及成长问题,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自己的拙见。

一、企业成长相关理论简述

企业成长理论一直是西方经济理论和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学和管理界研究的热点,关于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有内部的、外部的、宏观的、微观的,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其侧重也有所偏移。当然,对于企业成长的理论也有了显著的成果。

企业成长理论首先应该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中的企业成长论,主要的代表有:亚当·斯密、马歇尔、斯蒂格勒等,其主要观点认为:企业是经济社会中出现社会分工的产物,而且市场规模决定着企业成长的规模和数量,企业成长的基本动因是获取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本身是存在临界点的,超过了临界点,企业就会从规模经济演变成规模不经济,同时也就制约企业的成长。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成长理论有也进一步的研究,但可以讲也是静态的均衡理论,无法根本上解释企业成长过程。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和最根本的源泉在于企业的创新,这是对企业成长有绝对的指导意义。科斯1937年《企业的性质》提出关于交易费用的存在,与管理成本决定企业规模的大小。威廉姆斯1975年用资产专用性理论来分析企业成长等。近代关于企业成长理论涌现出: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科特勒的市场发展战略理论、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等一些演化经济学、规模经济学里关于企业成长的新理论,最新的理论还有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蜕变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和企业再造理论等对企业成长从不同角度的深刻认识和研究。

关于企业阶段成长过程的理论有组织管理学家格雷纳(1972年)的五阶段论、费莱姆兹(1998)的七阶段论和爱迪斯(1997)的十阶段论。爱迪思在《企业生命周期》中认为,应该把企业看作是有生命的,企业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撒冷期、官僚期和死亡期十个阶段。企业虽然生命长短不一,但在各个生命阶段可能会有类似的成长特征,抓住这些基本的共性,有利于分析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已便于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可能延长自己的寿命。爱迪思把企业这十个阶段精确分类,认为企业像人一样,需遵从特定的成长阶段特征,只有在盛年阶段,人和企业才处于健康和财富的巅峰。把企业看作是有生命周期,便于把握企业在不同的生命时段,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延长企业的生命。

二、农业上市公司的现状

截止2008年末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数量达到51家,主营业务分布在农林牧副渔及种养等领域,属于粮油加工的上市公司有4家;经营水产养殖的上市公司有7家;经营饲料、种子生产的上市公司有13家;果蔬加工和畜禽加工的上市公司有7家;从事林业、其他种植业的上市公司有8家;属于经营农业综合的上市公司有12家。对于农业上市公司的地理位置分布比较零散,小范围相对集中,比如湖南、北京等地,由于农业相关农林牧副渔行业特征的资源性和地域性特点,农业上市公司在空间上的分布呈现出遵循消费市场就近、临近原则,便于材料供应和加工,节约成本。

三、农业上市公司成长的问题分析

1、农业板块上市公司整体成长不足

与其他行业上市公司比较,农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总体水平与平均规模还有较大的差距,从股权结构,农业上市公司以小盘居多,国有股和发起人所占的比重较大。从农业上市公司数量上看,十多年来,并没有显著的数量增长,早些的四十多家除去因像蓝田股份一样或经营业绩不善倒闭的上市公司,至2008年也就是51家,当然从构成比例上,能有百分之七八十还是继续存续的上市公司,而且在资产总额经营业绩方面有了一定的成长;但总体实力、成长水平与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与高新电子领域的上市公司就差距甚大了;盈利水平、利润额呈现出的效益不佳,成长不足现状。

2、农业上市公司背农和非农扩张比较严重

一些公司为了上市借助“农壳资源”上市,可以带来政府政策上的优惠、新产品开发的资金、相关税费的减免退还等,但一部分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后却把经营业务放在与农无关的经营项目上,企业的主营业务上与“农”相关的收入所占比例严重不足。与农的背离自然衍生了非农的扩张,部分上市公司涉足其他领域:创业投资、电子通讯、房地产等,甚至一些经济规模和经营业绩不佳的农业上市公司全资退出,如新中基的涉足创业投资,华龙集团涉足电子通讯,中牧股份加入房地产等。

3、没有把握农业异质资源的独特优势

农业上市公司在农业自然资源上具有典型的异质性,自然资源包括物种和环境资源,体现在自然资源的基础性,如果把企业看作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的话,那企业的成长就是资源的整合过程了。而目前农业上市公司应该说很多都没有注视到这点,只是一味地追求资本的相对收益,转移行业,未能把握农业行业异质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

4、没有对农业这个行业整体的战略认识

农业上市公司的数量在整个证券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也仅仅不足5%,而要想在数量上有所突破,质量上有所提高,农业上市公司成长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对农业上市公司成长的关注,需要有战略的认识,对于农业上市公司成长性的评价,王青燕和何有世(2005)、冷建飞和王凯(2007)、王俊峰和赵晓涛(2005)等大批学者在已有基础理论的成果上,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实证分析,尽管结果侧重有所不同,但显示出的其根本的就是没有对农业上市公司战略认识,从根本上找到长效的有利于农业上市公司成长的基本驱动力,发挥真正意义上农业行业排头兵的作用。

四、农业上市公司成长的战略对策研究

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来诠释农业上市公司的成长问题,想到了查尔斯·达尔文:“存活下来的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种群,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种群,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最积极反应的种群。”适者生存的道理深刻揭示出企业成长的有效应对措施,归结起来,笔者认为就是对企业成长问题的战略对策。

1、树立对农业上市公司成长的战略理念

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中指出竞争战略实质就是将一个公司与其环境建立联系,外部环境作用于企业内部,企业的成长关键在于企业对外部影响的应变能力。马云提出阿里巴巴要做102年的企业,是对企业成长的渴望和战略规划,试想如果没有这种理念上的战略规划,这个企业将会是鼠目寸光,绝无长久的发展,仅是昙花一现的生存。迈克尔·波特认为三种能获得成功的基本战略有: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而对于农业上市公司战略理念的规划要集合农业行业特征,农业行业的异质资源和地域限制,对于总成本战略的实施在同行业之间足见优势并不很显著,倒是差异化战略与目标集聚战略显得至关重要。差异化战略包括与农产品生产加工相关的技术特点、服务特色,可以直接是顾客降低对其他方面的顾虑而使企业增加竞争实力;目标集聚就是要针对有效的、主要的特定顾客群或某相关产业链的消费群体,这样的话对于企业的成长是有利的且长效的。如蒙牛、伊利股份,形成以营养的乳制品为产品链的系列消费,抓住这条根本主线,不断开发研制新系列的产品,稳定了既定老客户,还一定程度地吸引新客户。

2、战略规划下的全面创新

韩国三星集团的口号“除了老婆、孩子,一切都要变”。变就是要创新,要适者生存的创新,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系列的创新。对于农业上市公司来讲更是需要创新的,他与高新技术企业的不同,可能受农业靠天吃饭的影响,农业企业多少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农产品加工、种植、捕猎渔业的行业都认为创新意义的大。试想在我们这个行业里异质独特资源的拥有,就应该有额外的附加值,但实际上是很少把握,就在于创新的严重不足。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是企业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理论,主要强调在生产和企业组织上的创新,其他的变革被看作是创新的社会效应,而不是创新本身。而在知识经济的现在,创新应该是个全面的创新,包括各方面的适应企业生存发展的创新。农业上市公司不断出现背农、离农的被动局面,根本原因在于对农业这个行业没有创新的认识,自然选择资本收益较高的其他行业,没用通过创新挖掘农业的行业潜能。

3、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正视成长中的蜕变

企业的成长,在战略规划下,就应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包括销售服务能力、产品创新能力、标准化能力等各种利于企业长久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帕拉哈德和哈默将核心能力解释为“一组先进技术和谐组合”,这是一种综合的概括。核心能力应该能最终形成有绝对竞争力的产品,给企业带来收益,农业上市公司必须要培养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农业的异质资源决定农业上市公司应注重挖掘农产品的深加工,系列产品链,独特的原材料供应加技术创新的优势,必然能为农业上市公司带来高于一般行业公司的投资收益。

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对农业上市公司成长进行透析,就要正视成长中的蜕变问题,蜕变是生物必然面对的现实,因为时间是引起成长和死亡的基本原因,而对于企业,在一定时间里死亡并不是企业的必然命运,也就是说一个生存了很久的企业同样可以保持的旺盛的生命。但并不是说企业就没有蜕变、死亡的选择,日本的藤芳诚一在《蜕变的经营:管理的基础认识》中指出,企业应该要进行战略经营,着眼于企业环境的变化,就是要进行有意识“蜕变”所进行的经营活动。但本文认为关键是对蜕变时期的认识,农业企业处于所在行业或生产领域的水平和发展阶段,自己的企业又是何种状况,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与此同时还需要国家政策对农业相关政策的扶持,这也是农业上市公司的特殊所在。

综上所述,深入挖掘更多促进这个深系国计民生但似乎被经济发展大环境忽视的领域——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近些年对农业上市公司绩效、成长研究的成果从数量上和研究方法上都很显著,但任重而道远,有突破性的结合我国实际经济现状行之有效的理论和对策研究应该说还不明显,需要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学者专家。

【参考文献】

[1]伊查克·爱迪思著,赵睿译:企业生命周期[M].华夏出版社,2004(1).

[2]许晓明:企业成长——打造“百年老店”的战略选择[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陈琦、曹兴:企业成长理论述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