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药的现状与发展

中医药的现状与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药的现状与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药的现状与发展

中医药的现状与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字: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中医药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099-02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模式概念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但“填鸭式”、“满堂灌”等教育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因此发展更符合现代人才培养需求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早在1952年,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首次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1998年世界首届高等教育大会宣言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高等教育的新视角和新模式;在2012年召开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变革”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新问题,即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并对学习负责,而这一新问题的解决必须倡导“以学生为中心”[1]。

学习的目的是发展和成才,因此教育也要遵循发展和成才的规律,任何知识进入大脑之后必须经过个体的内化才能转变为个人的思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要针对的就是受教育对象的知识内化问题。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要求学习者由外部刺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同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伴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也由于互联网的普及而更加为大众所了解和接受。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创造了一种跨时空的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的选择和主动性。多媒体教学与互联网教学提供了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通过这种交互式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数据库和搜索引擎等新颖的数据存储和收集方式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管理,有利于学生发展探索知识和整理知识的能力。通过现代技术和调整受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让受教育者构建自己独有的知识体系,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区别

由于我国的教育理论长期以认识论作为教学的主导理论,至今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是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教师也以这样的标准来进行教学;学生在陈旧的教育模式影响下,养成了不爱问、不想问和不敢问的学习行为,不能发挥出认知主体的主动性。

随着近几十年来心理学的长足发展,构建主义的出现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构建主义坚持从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认知发展,个体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导致个体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差异,所以学习的过程是个体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构建是无法由他人甚至教师代替的。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应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这是其突出的优点。

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并不表示教师的作用被弱化。恰恰相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教育模式要求教师意识到学习主体的差异性,针对这种差异就要求教师的教育活动应该更具艺术性。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在中医药院校的现状

一些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功利性较强,造成学生重视专业知识,缺乏人文教育,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不协调,这一矛盾在医学类专业也变得突出。近年来,医德医风问题和医患关系冲突屡屡被媒体作为关注点,也引起了社会对医学专业教育的思考。

我国的医学教育一直是按照培养临床医生的目标来实施,实际上在短短的五年本科教育中,既要求学生完成通识教育、医学基础教育,还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练,现在看来是一种过高的要求。同样,在中医药教育中,现阶段的院校教育实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而完成院校教育之后的毕业生能否真正开始中医药临床工作却还有待检验。同时,中医药院校的培养过程中存在课程安排不合理,对传统中医药知识和现代医药成果结合不当,对人文学科与医学学科交叉的关注不够等问题也阻碍了中医药人才的发展

现今我国针对中医药教育的特点和长期以来中医药教育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途径,包括对中西医课程比例和时间先后的调整,对临床教学的改进,落实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工作等。同时也发展出了师承教育模式和继续教育模式等新的中医药教育改革模式,但从总体来说,在院校教育阶段仍需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近年来,许多中医药院校进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与实践。上海中医药大学通过学分制改革,建立了递进式中医基础系列课程,建设了社会学类、方法学类、实验中医学等选修课程和新兴课程,结合中医师承教育和“三学期制”的临床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中医体验和人文素养,同时通过形成性评价引导学生临床能力的构建[2];部分院校在课程建设中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如天津中医药大学在西医基础课程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上开展PBL教学[3];河南中医药大学在《中药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上开展PBL教学和情景式教学并推行形成性评价[4];江西中医药大学开展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剂学教学,通过互动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网络学习法等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能力[5]。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在中医药院校的发展

虽然一直倡导高等教育阶段应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个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特别是在中医药院校中,很多课程对于学生存在很大困难,如《医古文》、《伤寒论》、《黄帝内经》等课程,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掌握或素养都导致其难以产生学习主动性。

其次,进入高校的学生已经接受了12年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训练,学习的主动性并不强,学生不喜欢参与课堂讨论,课后学生对学习的投入也不够,因此在教学上不能完全采取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而应该逐步的进行过渡。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吸取不同教学模式的优势,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把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最终优化学习过程和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目的。

在实践中我们提出了以下的一些教学模式改革建议,也在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中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因材施教,节点检查教学效果

在课上应讲授教材重点知识,其余内容应主动放手给学生,但须制定考核方式检查自学效果。在课堂上也可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指定一些期刊或网站进行深入学习,通过课堂讨论或小组讨论的形式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强化形成性评价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因此在课程考核中也必须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也了解到学生对于“一考定终身”评价模式的不满,认为并不能真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但是学生又对平时的过程考核有惰性,这就必须要求教师设计合理和有效的形成性评价指标,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三)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实践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如动植物的饲养、操作和解剖等。如果要进行科学研究,那么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实验操作和论文撰写等技能也都要经过不断的实践和练习。通过实践也可以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遇到的问题紧密结合,得到更多的锻炼。对于课堂教学也必须紧密联系实际问题,老师也应该带着问题来上课,同时要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一味的以新模式新方法进行教学,必须掌握一个平衡度。

同时,由于医药教育的特殊性,不能忽视学生的社会属性的培养,特别是对于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的联系可以推动学生的职业发展,也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医德医风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五、结语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在中医药院校有了一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有益的进步。但我们仍需清醒地认识到,院校教育阶段现有的中医药教育模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全面提高教学能力,为中医药事业和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1-6.

[2]胡鸿毅,林勋,闫晓天,施建蓉,严世芸,谢建群.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继承与创新并重”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0,(6):5-7.

[3]张云莎,姜希娟,苏金玲,郭茂娟,杜欢,范英昌.以学生为中心的西医基础课程整合在中医院校的初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1):110.

中医药的现状与发展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通过了解和掌握港澳台地区及大陆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现状,并对中医药教育发展加以分析,使我们能够正确把握中医药教育发展方向,为促进天津中医药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依据。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高等中医药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无论是国家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都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将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在更大的深度和广度上参与国际竟争。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

1港澳台中医药教育现状

1.1香港地区中医药教育现状

香港中医师接受教育主要是通过培训形式:①全日制中医课程培训,约占31.8%;②兼读制中医课程培训,约占14.5%;③学徒式培训(约占30.5%);④自学形式,约占10%;⑤西医学院中医培训,约占12.3% ;③其他形式,约占0.9%。香港浸会大学于1998年和2001年开办了首个5年全日制中医学学士/生物医学学士(荣誉)学位课程和4年全日制中药学学士学位课程。它标志着香港中医药教育正式走进了高等学府,使中医药长期以来师传弟子的传统教育方式开始向现代高等教育方式转变。

1.2澳门地区中医药教育现状

澳门的中医师绝大多数分散于民间基层卫生护理服务的人员之中,其学术渊源大都来自祖传或以师带徒。在内地中医药院校学习、进修和培训等,且正规中医院校毕业生较少,但在卫生司都能够得到资格认可,领取牌照开业。近年来由于内地迁往澳门的移民增多,中医医师也相应增加。另外,澳门卫生司及澳门中医药学会于1996年和1997年先后举办过两期中医药从业人员为期1年的“澳门中医药进修班培训课程”、课程设有中医内科、中医外科、针灸、推拿、按摩等10个科目,并请内地著名教授授课。

1.3台湾中医药教育现状

在台湾“中国医药学院”是唯一一所中医药院校,设有日间部医学系、药学系、公共卫生学系、牙医学系、医学技术学系、学士后中医学系、营养学系、护理学系、复健学系,夜间部药学系。硕、博士研究所7个,其中5个招收硕士生(1975年开办硕士班),4个招收博士生(1988年开办博士班)。大学师生比例1: 17。该院1972年创办中医系,学期7年。必修学分359分,其特点是中西医教育并重,注重基础。在校学习5年后,还要临床训练2年,除学习相当数量的中医科目外,还要学习“教育部”颁布的全部西医课程。学生毕业后获取中医师执照后还可参加西医检核考试。目前,75%的毕业生取得双执照。学士后中医学系学制5年,毕业后只能报考中医师执照。药学系学制5年,必修学分184分。研究所硕士班学制2一4年,博士班2年。

2大陆中医药教育现状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无论是国家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都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1956年国家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开办4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以来,截止至2003年,我国已有高等中医药院校25所(含2所民族医药院校)。这些高等中医药院校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中医药人才。为中华民族古老的中医药宝库的继承、延续和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2.1大陆高等中医药教育墓本情况分析

目前,我国共有25所中医药院校,比较均匀的分布在我国的各个地区。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重点中医药大学,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和药王山藏医学院是两所民族医药院校。在这25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中,有20所中医药院校接受外国留学生,12所中医药院校接受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除高等中医药院校外,全国还有中等中医药学校53所,其中国家级重点2所,局级重点8所。另有22所医学院校和商(农)学院开办中医药系或专业。

这些高等中医药院校拥有较强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科研力量,在全国中医药教育中起到了示范和辐射作用,在全国中医药领域发挥特色、体现对外窗口效应。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中医药学校以计划经济为主按计划招生,招生人数随着经济发展规模、人口增长比例逐年增加,但委培和自费生人数却减少,专科未招生,这是由于98年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人才全面市场化而造成。不同高等中医药院校之间的差别可由下图中看出(仅例举部分院校)。

2.2天津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

中医药的现状与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医药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管理

一、引言

中医药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一个概念,它是以具有药用作用的动植物及中医药文化景观为旅游对象,让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中医药药物知识和体验中医药医疗文化的专项旅游活动。它以中医药物质为载体,以传统的中医药文化为灵魂,集医学、旅游两产业于一体,集社会、经济、环境价值于一身,是旅游业的扩展和中医药产业的延伸。中医药旅游产品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包括中医药购物旅游,中医药观光旅游(中医药人文景观,中医药动植物观赏),中医药体验式旅游,中医药学术旅游等在内的旅游产品深受市场追捧。

二、中医药旅游的出现及发展现状

中医药旅游,可以说是一种古老的旅游形式,很早就已经出现。我国人民很早就有了寻医问药的活动,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可以说中医药旅游的雏形。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仙游”,就是道学家们为求得长生不老在自然山水中找寻精神与身体的医药良方而开展的出世型旅游活动。而后,又有各朝各代的医药名家为探寻中医真谛、穷究中药之理而进行的旅游活动,如明朝李时珍在写《本草纲目》前,为识得中医药草的药理及药用,在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还亲自遍访名山大川,为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中医药旅游也逐渐火热并渐具规模。中医、中药、中国传统健身方法和中医新成就,在世界上广有影响,这已成为中国旅游的重要项目。每年都有许多外国人和港澳台同胞来大陆就医、参观学习,进行考察和洽谈中药材贸易。针灸、针刺麻醉、气功医疗、治疗脱发病、学习太极拳等更是热门项目。仅为医疗脱发,日本曾先后组织了1000多人的旅游团体来华。中医药旅游的实践已先理论而发展起来,迫切需要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显然,现在的研究成果远远不能满足蓬勃发展的中医药旅游实践发展的需要,它需要一套完整、系统、深入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其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使中医药旅游带动旅游业和中医药产业的共同良性发展,使它真正成为人们一种在新的健康观念引导下的旅游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推动中医药旅游长足发展的对策

1、树立全新发展观念,提高对中医药旅游的认识度

中医药旅游是中国特色的旅游方式,要充分认识其在国际国内的影响,使之成为旅游环境容量分流、挖掘旅游资源内涵、实现旅游产品升级换代的重要举措。改变目前的中医药旅游作为中医药副业的现状,早日实现其主体业务地位。应从可持续发展观念出发,对中医药旅游市场进行规范。加强中医药人员道德培训,强化服务意识,严格执业资格,加强药材管理尤其是各旅游地的土特中药材管理,杜绝假冒伪劣。同时,应规范各旅游点的服务标准、旅游价格以及收费标准。按照公平与效益的原则,保护与鼓励经营者之间的竞争。

2、找准旅游发展定位,实现差异化竞争

对于地方政府,需要从中医药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引导中医药经营者找准发展定位、理性开发体验旅游,打造各具特色、产品差异大、互补性强的中医药旅游产品,提升中医药旅游的整体实力。对于中医药经营者而言,发展定位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资源状况,应基于所开发产品的整体利润贡献是否能持续支撑中医药旅游的运作成本,不宜一味追求大而全,可以选择打造在修学、观光、休闲、娱乐等某一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和特色的旅游产品。中药经营者还应强化与同类产品的差异化竞争,既区别于中医药博物馆静态的展览,又要区别于其他中药经营者的同类产品,这可从展示手段、展示内容、旅游功能、企业优势产品和技术等多方面来进行区分,避免产品同质化的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发展的路径。

3、以旅行社客源为基础,努力开拓客源市场

中医药企业与旅行社除在传统的旅游线路合作外,还可以与旅行社共同设计开发新的旅游线路,与新的旅游产品相结合,以新奇的中短程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如可以考虑与周边区域的其他行业的工业旅游点合作,以开辟工业旅游专线的形式来积极拓展新的客源市场。在稳定旅行社客源的基础上,还要从长远战略出发,强化旅游营销手段和措施,努力开拓客源市场。如针对中老年市场,可以开发中医药养生之旅。

四、结束语

中医药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有效提升了旅游业价值,也进一步提高了旅游管理人才的素质,为旅游管理专业注入了长久的生命力。继续发挥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优势,加强旅游专业中医药文化方向人才的培养,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旅游人才队伍,是发展健康养生文化旅游产业的关键环节。市场对中医药文化方向的旅游人才需求旺盛,因此,继续发挥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优势,加强旅游专业中医药文化方向人才的培养,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旅游人才队伍,是发展健康养生文化旅游产业的关键环节。

本论文是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基金课题《中医药文化对旅游市场及旅游管理专业的价值提升之探索》,课题编号RW200818。

参考文献:

[1] 李时,宋明.中国特色旅游———中医药[J].中国科技信息,2008,(2):165-167.

[2] 张群.我国中医药专项旅游开发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12(6):77-85.

中医药的现状与发展范文第4篇

一、康养旅游的产生和发展现状

(一)康养旅游的产生

康养旅游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和墨西哥。目前,康养旅游发展主要来源市场是欧美国家,旅游目的地主要是欧美地区等非传统发展中国家。

(二)发展中医药旅游的背景和养生理论基础

养生理论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或方法来护理人类生命的主观和客观行为,或根据人类生命过程的活动规律而采取的所有物质、精神和心理护理活动。随着人们对旅游业更深层次的认识,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中医药旅游就是在这种状况下逐渐兴起。

(三)全国康养旅游发展现状

根据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共有450多个景区、度假村和酒店等机构开设中医药康养旅游,90多家中医药机构从事中医、足部护理、按摩、水疗、药浴、美容理疗等中医药康养服务。

二、甘肃省中医康养旅游发展的产业基础

(一)甘肃中医药康养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

甘肃旅游自然资源丰富,冰川、沙漠、戈壁、绿洲、石窟、文物、草原、马场、森林、高山、峡谷、瀑布、天池、沼泽、梯田、黄土、雅丹地貌、革命圣地、神话传说、魔鬼城、民族风情等等。甘肃是华夏古文化的发样地之一,完整保留了远古始祖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政治文化等多种文化遗迹,系统记载着中华民族的八千年历史。甘肃省所拥有优越的中医资源优势,被称为千年医药乡,全省主产将近300种中药成为国家重点医药品种,拥有1600多种药用资源,是重要的药材产区。

(二)甘肃中医药康养旅游发展现状

1.建设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2013年11月,甘肃陇东南地区启动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创建。2015年11月,甘肃省推介五市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品,并与省内外旅行社签署了合作协议。

2.建设养生旅游产业园。甘肃省发展中医药保健养生旅游基地的首要保障就是省内生态环境多样性,中医药历史文化和中草药种植等优势。同时,建设一批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业园、产业基地。

3.形成特色的保健旅游品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优势,开发出类型丰富、优势明显、吸引力强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品,形成特色的中医药生态保健旅游品牌。

三、甘肃省中医药康养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一)缺乏完善的行业标准与规范

目前,我国中医药康养旅游标准几乎空白,因为没有完善的消费标准作为参考,旅游消费者只能从旅游供应商提供各种旅游产品进行挑选,随之而来的是供应商进行虚假宣传,而消费者跟风消费的趋势愈演愈烈,导致中医药康养旅游行业时常发生消费者投诉,消费争议频发,消费者满意度低,市场价格波动等问题。

(二)产业链不完整导致行业聚集性差

中医药康养旅游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产业完整性尚未达到行业标准,由于前端产品设计的形式相对薄弱,以中医药康养旅游为主题的体验服务,产品推广和营销网络发展跟不上步伐,中医药康养旅游终端服务质量和满意度评价不完善等问题导致中医药康养旅游产业链三端缺乏有机的整合与联结。

(三)基础条件薄弱以及品牌特点缺乏

当前甘肃省的中医药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开发,无法像发达地区一样投入大量财政资源,农业基础薄弱、高寒阴湿的六盘山、秦巴山区等连片贫困地区是甘肃中药材主产区,由于中医药康养旅游品牌效应尚未形成,中医药康养旅游和健康旅游企业的品牌特点不突出,导致旅游消费者对中医药康养旅游的产品差异性触觉相对较弱,缺乏全国性、地域性影响较大的中医药康养旅游品牌。

四、促进甘肃中医药康养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分析

(一)政府加强康养旅游行业标准化管理

中医药康养旅游标准化管理制度应涵盖中医药康养旅游行业规则、中医药康养旅游标准体系、康养旅游市场准入制度等,形成规范中医药康养旅游自律发展的完善机制。强化中医药康养旅游高素质、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的储备;确立中医药康养旅游行业的规则,包括:产品信息公开、公平竞争与诚信经营、确保产品的品质与质量基本要求等。

(二)行业促进康养旅游系列产业链完善

在宏观层面上,行业通过引导技术、资金、人员、信息等元素到中医药康养旅游产业中聚集,发挥产业链的规划和导向作用;在微观层面上充分发挥区域财税政策改革和区域财税政策优惠的作用,鼓励和支持中医药康养旅游企业的发展,鼓励外商和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中医药康养旅游项目的投资与支援。

(三)景点挖掘自身特色大力构建品牌体系

景点需挖掘自身特色,建设健康体验观察基地,通过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进行珍贵中草药栽培,发展田园生态和休闲旅游健康体验场地;同时注重中医药养生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发展医疗浴、沙疗、泥浴等系列养生项目,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构建属于自身的品牌体系。

(四)推动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

中医药的现状与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医药 南非 传播策略

1.中医药在南非的传播历史及发展现状

南非共和国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面积约122万平方公里,人口5398万(2014年),为非洲第二大经济体。中医药随着我国东南沿海的华人移民南非而逐渐传入当地,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历经缓慢发展的过程。与其他国家一样,中医在南非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长期处于“非法”地位。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医在南非发展很快,越来越深入南非主流社会。鉴于中医药卓越的疗效,良好的口碑及受惠于中医中药的广大白人、黑人患者日渐高涨的呼声,在多位华人中医和一些感受过中医的国会议员的推动下,2000年10月南非政府通过法令,确认了包括中医药在内的补充医疗的合法地位,中医师可以在南非申请注册领取执照。2005南非举行了历史上首次中医师永久注册考试,百余名华人通过考试获得南非卫生部颁发的终身中医师行医执照,此后南非卫生部每年都举行中医师永久注册考试。

南非成为除中国以外,世界上第一个以明确的立法形式对中医针灸进行管理的国家。南非卫生部下设卫生专业委员会和综合卫生专业委员会,前者负责西医的管理工作,后者负责包括中医、印度医学、欧洲草药等11个医学专业在内的相关管理工作。中医的具体工作由该委员会下设的“中医药与印度医学部”负责。

南非著名大学西开普大学自然医学院设立了中医及针灸系,开设有中医专业,与国内的一些中医药研究机构及中医院校开展了合作,进一步促进了中医人才培养,使中医药高级人才本土化,对中医药融入南非本土医疗保健体系有深远的影响。

2.中医药在南非医疗卫生体系中的地位

2.1中医药在南非医疗系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据统计,南非目前共有包括中医师在内的20多万传统治疗师(healer),这些传统治疗师都具有合法的营业资格,在南非的传统医药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有超过60%的南非人求治于传统治疗师,南非注册的中医师逐年增加。中医药医药在南非的整个医疗体系中“三分天下有其一”,即使在世界现代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由于本土知识传统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等原因,传统医药在其卫生体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2.2较低的经济发展使得南非人民对简便验廉的中药有巨大需求。

在现代医学技术的冲击下,虽然南非的医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并为更多的人所接受,但是许多疾病治疗的高昂费用让许多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人们望而却步,尽管他们知道有些疾病必须用非传统的医药才能治疗,但因无力承担费用而不得不退求其次。在医药费用日益高涨的情况下,传统医药便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简便验廉的中药在南非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2.3中医药获得了合法地位。

南非从1965年开始制定一系列与传统医药有关或直接针对传统医药的法规,2000年更是直接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中医的合法地位。这些政策和法规都直接或间接涉及传统药物,对传统医药的有关问题,如传统医药的种类、药材界定、销售、注册、医师资格等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在这些法规政策中,中医药被明确地列为传统医药,为中医药在南非的应用提供法律保障。中医师执照获得者在按要求参加在职训练后,可加入意外保险,发生医疗纠纷时可以获得保障;患者接受中医治疗所发生的费用将涵盖在医疗保险之内。

2.4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南非拥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这是传统医药文化得以延续的物质基础,据有关资料,南非是世界上药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约3000种植物具有药用价值,其中130余种植物广泛应用于传统医学领域。南非地广人稀,大量肥沃土地未被开发利用。复杂的地形、多样的生态环境为栽培中草药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种植的药材经加工后,除满足南非市场外,还可向其他国家出口。

3.中医药在南非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3.1发挥中医药的理论与经验优势,加强与本地传统医药的结合。

中医药完备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中医药走向非洲的主要优势。近年来,南非政府强调“本土知识”的创新,其中传统医药是主要内容之一,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借鉴中医药的理论、实践经验及丰富的科研资源,开发其传统医药,这给中医药在南非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南非中医药研发力量较弱,国内中医药有关科研机构、公司、高校等可以联合南非当地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取得双方政府的支持,建立联合实验室,合作研究传统医药标准,以国际合作方式,形成所在国以中医药特点为基础的传统医药注册管理标准。另外,我们在利用中医药的这些优势的同时,也可对其传统医疗体系加以利用,借鸡下蛋,优势互补,实现双赢,推动国内中医药与南非传统医药的融合。南非有着丰富的中药资源,国内中药企业应加强和当地知名机构或社会人士的合作,增加南非当地对中药的研究、种植和培训,这有助于推动南非人民对中药的认同。

3.2加大中医药的宣传力度,增进南非对中医药的了解。

一是利用政府渠道,增进双方行业之间的了解。例如,可利用中非科技伙伴计划和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方式宣传,商讨中医药进入非洲的方式、方法等。二是加强对本地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利用我国中医药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主动为南非培训更多的中医药人才,形成一支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使更多的南非人民了解中医药,从而推动中医药及文化更好地在南非传播。

3.3争取当地政府支持,架起合作桥梁。

国内中医药企业要想在南非开拓市场,离不开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以天津天士力公司为例,天士力进入南非后,曾多次到政府机关讲授中医药文化,让患病人员尝试体验其产品,邀请南非政府、约翰内斯堡市政府及有关机构的要员到天士力集团参观,他们通过服药体验、社会反响和实地考察,对中医药文化和与天士力合作充满了信心。除此之外,天士力还与南非医疗保险公司合作,成为非洲大陆第一家被列入医保目录的中国中药企业。

3.4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非盟等重要国际组织的合作。

通过与世界卫生组织、非盟等重要国际组织的合作,加强与南非在传统医学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共同举办传统医学方面的研讨会;加大对非中医药文化宣的传,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外交大局,举办中医药展览等活动。支持有条件的国内中医药机构与南非开展医疗、科研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合作;支持国内大型中医药企业开拓南非市场,提高中国药品在南非的声誉,杜绝假冒伪劣药品,加强宣传,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

4.结语

南非是非洲经济、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在医学领域具有较高水平,传统医药在医疗卫生领域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传统医药的应用方面南非仍然发挥着非洲领头羊的作用。传统医药在南非医疗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状况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将继续下去,近年来,随着中医在南非的合法化,中医在南非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目前南非已有中医和针灸从业人员300多人,西开普大学医学院还设立了中医专业。国内某些药企将中药出口到南非,开设中医诊所,中医药在南非的发展已经进入合法化、制度化的快车道。无论是南非本土中医的发展,还是国内中医药企业在南非开拓市场都将大有可为。同时国内中医药企业应抓住机遇,以南非为桥头堡,积极开展与南非的合作,对与非洲其他国家特别是南部非洲国家的合作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有利于中医药通过南非走向整个非洲,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方廷钰.南非传统医学执业管理情况简介[J].世界中医药,2007(11):372-373.

[2]黄建银.中医在非洲的机遇与挑战[N].中国医药报,2012-5-7.(第8版).

[3]侯建春,鲍燕.中医药在南非[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259.

[4]郭剑华.中医在南非的发展概况[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0):55-56.

[5]刘保延,邓良月.世界针灸[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

[6]王尚勇,孔丹妹.中医药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现状(上)[J].亚太传统医药,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