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科学起源

现代科学起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科学起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科学起源

现代科学起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张雪门、幼儿园课程思想、行为课程、幼儿园课程

张雪门,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他提出了许多关于幼儿的教育思想,他对幼儿教育的研究主要从幼稚园的课程入手的,张雪门以“直接经验论”为基础,建构了幼稚园课程的基本结构,这不仅为当时幼稚园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参考,也为我国现代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一、张雪门幼儿园课程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幼稚园课程的界定及其组织

幼稚园课程是什么?张雪门指出,“幼稚园课程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做而又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①张雪门关在定义中,规定了幼稚园课程的对象、内容,并且指出幼稚园课程的内容应该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强调幼稚园课程的内容应关注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活动的主动性。

关于如何组织幼稚园课程,张雪门认为,“一方须顾到社会意义的重要,他方面须能满足个体发达期中的要求。”②他认为教育内容的选择不仅要考虑社会现实的需要,也应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将儿童与社会联系起来。在选择幼稚园课程内容时要遵循社会需要和儿童特点相结合的原则去,也就是说幼稚园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应以幼儿本位为基础,以社会需要为前提。他主张按课程标准来确定幼儿的活动内容。课程的内容要与幼儿的生活发生联系,主要幼儿的兴趣与经验能力,同时也要给幼儿自由发展与创造的机会。

(二)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内容

张雪门的幼稚园行为课程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和实用主义教育学观点为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批判封建传统教育方式,不断的进行发展与改变。关于行为课程的定义,张雪门认为,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③他认为这种课程“完全根据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④

张雪门认为,幼稚园课程是为幼儿所设计和准备的,幼稚园教材是在幼稚园的时候幼儿生活的经验。其唯一的目的,为充实幼儿的生活,促进儿童健康活泼的发展。张雪门指出幼稚园课程应具有整体性、个体性和直接性三个方面的特点。根据幼稚园课程的特点,张雪门构建了幼稚园课程结构和相应的教育目标。认为行为课程主要包括游戏、自然、社会、工作与美术、故事和歌谣(言语与文学)、音乐、常识等方面组成,而每一方面又由不同的具体的内容组成。其最主要的就是儿童周围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能为儿童所接受并有助于其身心发展的各种经验。

张雪门认为幼稚园课程的组织与小学、中学和大学各级学校的课程不同,它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其特点有三:“第一,幼稚生对于自然和人事界没有分明的界限,他看宇宙间一切的一切,都是整个儿的;第二,在幼稚生的时期中.满足个体的需要.实甚于社会的希求;第三,幼稚园的课程,须根据于儿童自己直接的经验。”⑤

张雪门指出,行为课程以行为为中心,以设计为过程。重视“做”即行动的价值,提倡“做学教”相结合。认为“从行动中所得的认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制驭环境的能力。”⑥张雪门引进了美国的设计教学法,并进行改进,将设计教学法运用到幼稚园课程的设计之中。行为课程的教学法应当是起于活动而终于活动的有计划的设计;根据设计精选有助儿童发展的自然而良好的行为,并进行指导;在进行中必须把握住远大而客观的标准,并注意劳动中亦须劳心的原则。行为课程教学法采取单元教学,即先根据幼儿的学习动机,决定学习目的,再根据目的估量行为的内容。

二、现代幼儿园课程发展的现状

课程体现了幼儿教育目的要求,它在培养目标和幼儿个体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我国的幼儿课程起大致可分为模仿阶段――由照搬日本到学习欧美和探索阶段――由模仿学习到探索实践两个阶段。在转变的过程中,我国的幼儿教育专家在不断的探索适合我国的幼儿园课程体系,不断的改进幼儿园课程实施标准。

现如今由于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国家对幼儿园课程进行了新的规定,而且各个幼儿园也在不断的开发各具特色的园本课程,发展适合幼儿自身发展特点的课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积累了大量的知识经验,幼儿自身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但是在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农村幼儿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先进的课程理念,教师无法将先进的课程理念融入到本园之中;大班额幼儿教育之下,幼儿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幼儿,教师力不从心;保教分离;教育过程与教育目标不协调;有些活动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已;小学化倾向严重等。在幼儿园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大多数幼儿园是以主题活动为主,并开设了一些个性化的课程,这些课程多数是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确定,并确定相应的教材后,教师自行设计课程目标、内容等。这些课程不会在课程表中体现出来,大多在幼儿离园后开设,相当于兴趣班。这类课程是幼儿自选,无固定教材,完全由教师自己根据所教授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课程目标、内容、进度等。

三、张雪门幼儿园课程思想对现代课程发展的启示

近几年幼儿教育得到了发展,幼儿园课程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问题,难以在实际的幼儿园活动中实施。张雪门的幼儿园课程理论,特别是他的行为课程思想简单易懂、具体形象,多数幼儿教师很容易接受的,并对现代幼儿园课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园课程应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重视幼儿的直接经验

张雪门认为幼儿园课程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将教育生活化和生活教育化,符合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实际,重视幼儿直接经验的作用。

幼儿园的课程要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不能脱离儿童整体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经验。但是教育生活化要求幼儿教师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生活经验,有目的、有计划的将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之中,从而让幼儿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这就要求幼儿教师既要将生活作为课程的内容,又要有将生活作为课程的目的。从幼儿的直接经验中发掘幼儿的潜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二)“行动”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中心

张雪门在以行动为中心的基础上,提出了“做、学、教合一”的教学方法,主张让儿童自己做、自己想、自己去发现世界,把儿童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儿童学习活动中自然地“教”,即“做上教”,从而把教师的教和儿童的学统一在“做”上,突出了儿童的主体地位和直接经验。⑦

张雪门的幼儿园课程教育思想要求幼儿园课程的设置要以幼儿的行动为中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等。幼儿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与幼儿进行互动教学,注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作用,重视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园课程的设置要尊重幼儿自身的学习方式,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辩证的把握幼儿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关系。教师在指导幼儿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幼儿自身的需要及兴趣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引导幼儿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从而丰富幼儿自身的经验。

(三)幼儿园课程要将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幼儿个体发展需要相结合

张雪门的教育思想中指出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设计既要符合社会现实的需要,又要符合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将社会需要与个体发展相结合。在幼儿园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的过程中,既要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也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将两者有机的结合,从而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

幼儿园教师既要打破“儿童本位”的教育思想,也要打破“社会本位”的教育思想。在课程设置与组织实施的过程中,要兼顾社会需要和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既要充分了解幼儿各个年龄阶段发展的特点,幼儿发展的能力,个体发展的需要等,也要充分的掌握现在社会发展的方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及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等。把儿童置于现时的生活环境中充分发展,既全面反映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对未来社会成员启蒙的需要,又充分科学地反映儿童发展的需要,并把两者协调起来,形成一个既充分体现社会价值,又能体儿童个人价值的目标体系。

注释:

①易慧清著.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0:240.

②张雪门著.幼稚园教育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四章.

③张雪门著.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M].台湾书店1966年版,第1页.

④张雪门著.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M].台湾书店1966年版,第4页.

⑤戴自俺主编.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324.

⑥戴自俺主编.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1338.

⑦王春燕.张雪门幼稚园行为课程及其现代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78.

参考文献:

[1]张雪门著.幼稚园教育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四章.

[2]张雪门著.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M].台湾书店1966年版,第1页.

[3]何晓夏主编.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0.

[4]易慧清著.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0.

[5]戴自俺主编.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下卷)[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

[6]周玉衡,范庆喜主编.学前教育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9.

[7]吕智红.张雪门的幼稚园行为课程[J].学前教育研究,1998(2).

[8]李江美,陈燕.张雪门行为课程的开发与研究[J].早期教育,2002(8).

[9]李江美.张雪门行为课程的研究与完善[J].学前课程研究,2007(6).

[10]王春燕.张雪门幼稚园行为课程及其现代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

现代科学起源范文第2篇

1.风水学的起源及对居住环境的影响

何谓风水,很多人对其的认识都存在着一定的误区,都认为其属于古代封建迷信的一种,其实不然,只要正确地角度认识风水,风水是一门学问,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待人们去研究与探索,其是多门学科的综合,其中包括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星象学、建筑学、景观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于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风水学逐渐被世界所重视,成为人们环境装修,室内装潢的一门指导性的学科。

1.1风水学的起源

风水,其实是一门专门研究人类居住环境的一门学问,与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其强调的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风与水对人们的重要影响,重要作用,其主张风太大的地方不宜人居住,而空气不流通的地方也不宜居住;没有水的地方不适宜人居住,而水泛滥成灾的地方也不适宜居住。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风水学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先秦时期,风水学以一门专业性的学科问世,受到瞩目,秦朝朱仙桃所著的《搜山记》,是至今流传下来的最早的风水学著作。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风水学的理论逐渐的得以完善,并且涌现了管辂、郭璞这样的风水名家。郭璞本人被后人视为风水学的祖师,而他著的《葬书》,也被后人推崇为风水理论的经典之作。我国的风水学起源很早,并且迅速发展,从古代开始,房屋的建设中就有风水学的运用,生活经验的积累与我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八卦九星相结合,流传千年,逐步地完善,并在风水应用实践中经过长期的、地域广阔的验证,促进了风水理论的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迷信到科学,逐步演变成一门玄妙精深的中国文化,其发展历程坎坷,近年来再次得到运用,并且逐步发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古老的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1.2对居住环境的影响

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风水学的重要性,其对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条件落后,原始人类的力量无法阻挡自然的侵袭,人们就选择最佳的生存区域作为避难的场所,山洞往往成为最佳的选择,随着生产力条件的发展,人类逐渐从山林中走出来,选择一些更加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区域,慢慢地聚集人类,形成村落,这一时期的风水学尚处于原始的萌芽阶段。风水学旨在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营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取最好的天时地利与人和,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随着生活的发展,风水学迅速发展,并且深入到多个领域,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建筑的思想,其主要被应用于地址的选择,选择生理和心理的最佳方位,其次在居住布置中的应用,再次是在建筑中添加一些符号,满足人们的追求,让室内的布局更加合理。

2.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分析现代室内陈设设计中的风水学

随着室内设计行业的发展,室内陈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其属于一门新兴的艺术学科,随着国际间交流的发展,室内陈设艺术设计在这样的形势下迅猛发展,人们对其赋予的关注度正在逐年提升,作为室内设计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属于舶来品,近年来不断地加入中国的传统元素,丰富其内涵,使其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需求,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更要满足精神需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水学深深烙印在人们的思想中,其与室内陈设完美的融合,促进中国陈设艺术的发展,风水学在室内陈设中的应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2.1客厅陈设中的风水学

作为家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厅的方位与陈设极其重要,在传统的风水学中认为是财运的主宰,直接关系到家庭的事业运、财运,因此,客厅的陈设尤为重要。客厅是家庭的共有空间,其位置一般选在房屋的中间,其中主要摆设沙发、公用设备以及欣赏陈设等,一般的沙发陈设忌讳重复或者一方一圆两组沙发的并用,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般家庭在客厅中均会摆设鱼缸,盆景等具有接气的设备,一般选择多色的鱼,而且以单数为宜。在传统的风水学中对于客厅陈设的具体说法有:财神位,及在进门的对角线方位,在此处要避免柱子和凹处,若有窗户可用窗幔遮住,财神位才不致外漏;若此处恰是通道,则可放置屏风,既能避免穿透的尴尬,亦可形塑一个良好的财神位;以繁茂的盆景放置财神位,能使运势更佳,宜选叶片大而圆的绿色植物。在厅内还要避免梁的阻碍,可在其上改其结构装饰成各类美丽的造型。如传统式拱门,天花板的延伸、绘花等,也可干脆分成两个区域。我们不可否认风水学对于客厅陈设的影响,尽管存在唯心主义的成分,但是很大部分却是非常符合设计的原则的,也都可以用现代设计的原则进行解释,例如横梁不宜过多,过多将给人压抑的感觉,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的风水学是具有设计的原理在其中的,是符合室内设计发展趋势的。

2.2餐厅陈设中的风水学

中国对餐厅的重视相对其他国家要更加强烈,中国对美食的钟爱也是不可比拟的,一般餐厅的格局以一间或者一个格局为主,餐厅与厨房最好是相连的,但是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一进门就看见餐桌是不吉利的,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隔挡,避免大门冲煞。餐厅内的陈设则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饭桌,风水学对其颜色有明确的分析,其吉凶对家宅的风水影响相当大,一般饭桌不宜采用纯黑和纯白,同样用科学的角度也可以解释其陈设,纯白不利于清洁,纯黑打消人的食欲。因此,采用传统的风水进行室内陈设的设计是合理的。

2.3厨房陈设中的风水学

传统的风水对厨房尤为重要,厨房中的炉灶不可与水太接近,尤其要避免“两水夹一火”,比如炉灶夹在洗碗盆和洗衣机之间,两水克一火,将造成虚耗大患,对家人的健康极其有害。而且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厨房是灶君之所在,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在其间洗涤不洁之物,会影响运气。同样采取科学的角度同样可以解释这一陈设,水与火太接近,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而且二者互相作用,容易埋下健康隐患。风水学中忌讳两卧夹一厨,对居住的人不利,主要是由于容易受潮,而且厨房内的油烟将会影响健康。横梁压灶的风水学则主要是从心理学角度进行考虑的,因此,传统的风水学与现代的科学是不谋而合的,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是符合现代人室内设计理论的。

2.4玄关陈设中的风水学

现代科学起源范文第3篇

2010年9月,在联合国国际自然医学养生工程研究会2010年年会上,大陆学者李建军先生荣获成就奖,其著作:《中轴――人体的平衡与奥妙》被确定为研究会专用书,其英文版正在出版之中。

李建军亦名李森,祖籍陕西省米脂县为关中名儒、国学大师赵润生之外孙。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邀顾问(1998~2002),美国南加州大学人体工程学学科主任、上海复旦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研究员,人体工程学创始人。曾获联合国金棕榈世界和平奖。

李建军1984年在北京为中央首长诊断病情,并参加专家医疗组。1985年参加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参与国防科工委卫星工程。1986年进入国务院直接对中央高级领导健康负责。1988年在深圳大学创办人体工程学系,以天、地、人环境为理论本源,确立了三理(生理、命理、地理)理论体系,成为人体工程学开派学者。他是携国学走出国门,并吸收西方文化、丰富和发展国学的第一人。李建军不拘泥于地域、党派、宗教束缚,融古今中外文化精髓于一身,成就了一门与时俱进、无限包容和实用主义的大国学,赋予了国学现实价值及实用意义,探索出一条有效弘扬国学的途径。他所创立的人体工程学以及丰富的学术成果引起了西方主流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很多国家政府机构和学术机构纷纷聘其开设人体工程学课程,并讲授东方哲学,多个国家出版社纷纷约稿,翻译出版他的著作。他融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成果写成《和谐家庭人生指导丛书》,以权威性、系统性、广泛性、实效性填补了国内外学术研究、生活实践空白,旅美期间,李建军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特别是从堪舆文化和他独创的人体工程学理论出发,考察和研究了美国的兴起、发展与发达过程,完成了《城市美国》系列图书,揭示了美国人借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造就世界最强大国家的秘密。

人生最大的财富和资本是健康

《中轴――平衡与奥妙》是李建军集30年研究人体工程学和十几年游学海外探索成果之大成,包括了古今医学重大发现、人体健康的总枢纽、人体健与美的根本、幸福一生的顶梁柱等几大部分,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人类为防治疾病、保障健康的实践已有几千年历史了,并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系统融合成医学。但是,即使是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健康依旧是人类最大的困惑――艾滋病、心脑血管病等人类健康的杀手仍未得到解决,而随着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化,新的疾病也层出不穷。

古代主要是神明模式和自然哲学模式,而现代医学起源于生物医学模式。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原有医学模式的不足,又提出了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为现代医学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拓展了医学的境界。但是,这种模式仍未解决医与药的诸多问题。医学需要突破,需要一种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的突破。但这个突破口在哪里?

特别是该如何对待中医和西医的问题。自清末的一百多年来,关于中医的争论几乎没有停止过。李建军从自然科学角度分析,人体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医学只有着力于对人体的认识和开发,才能走出困惑,走向坦途。正是从这一高度和角度――中西医都关注的人体出发,他找到了两种文化的对接。

人类健康美丽依赖于两个中轴和谐运转

李建军从人体工程学三理出发,对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进行了反思,并以人体与天地自然的互动关系为重点,展开了对人体的科学研究。在人体工程学视野下,李建军第一次提出了人体中轴的概念,认为中轴是人体健康的总枢纽,它控制着人体的动态平衡,协调着人与自然、人体自身的关系。不管人体结构和运行多么复杂,人体所有活动都依靠两大中轴――身体中轴和生命中轴支持。它们就像椭圆的两个焦点,一阳一阴、一实一虚,阴阳互补、虚实相济,控制着人体的动态平衡。只要实现了两个中轴的和谐运转,就会得到人类渴求的健康美丽。

李建军对人体中轴的认识,源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理念,基于对天地人形成、传统医学和现代自然科学。人体中轴理论既概括表述了东方经络学说明确简约的实用理论体系,又结合了西方解剖生理医学的特征层面,对于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都是一次革命――它揭示了生命运动的本质特点,颠覆了传统医学和现代西医的理念、方法、手段,提示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他认为,传统医学虽然重视了天地人的关系,通过整体治疗,把病灶以及产生病灶的原因去除,但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是重视了整体忽视了关键。现代西医只看到人体局部病变,而没有注重对天地人宇宙整体规律的把握,结果表现出诸多弊端和死角,是重视了局部而忽视了整体。中轴理论既弥补了中医的失落,又完善了西医的不足,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在这个模式之下,人体的神经、循环。呼吸、消化、内分泌、生殖、泌尿、运动等系统的生理功能均得以调整、恢复和提高。不仅如此,在实践的基础上,他还推出了系统的养生保健和美容美体措施,使人们能有针对性地去维护好自己的中轴,实现健康美丽的人生。许多自古难以解决的医学问题,中轴理论都给予了合理的解释;许多自古以来难以治愈的病症,人体工程学疗法都给予了有效的治疗。

开辟未来世界医学发展力作

现代科学起源范文第4篇

 

1)统计学与统计学学科体系的初创阶段

 

我们将20世纪以前都划归为这一阶段统计学在这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有几个重?要史实:

 

1.从17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威廉。配第等的“政治算术”以数量分析为特征,用数量比较的方法进行政治经济分析,就其所使用的独创的方法来看应当是统计学的起源

 

2德国海尔门。康令等的“国势学”,从理论上开始对国情调查和国情记录问题进行探讨,并为统计学这门学科起了一个沿用至今仍为公认的名称一一“统计学”

 

3.历经18世纪至19世纪,法国的拉普拉斯将概率论引入统计学,使统计理论与方法发生了重大飞跃比利时的阿德夫。凯特勒利用概率论原理分析人类各种知识中具有数量变化性的各种现象,概括出需要用统计学进行研究的有气象、物理、化学、植物动物农业人类共七大类,实际上是明确提出了统计学是可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通用方法论科学,开拓了统计研究的新视野19世纪末,英国的卡尔。皮尔逊的“复相关和偏相关”理论、“矩估计”“X2检验”等一系列贡献,将描述统计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使其有了较完整的体系。经过200年的发展,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基本内容逐渐形成

 

从统计学在这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

 

第一,统计学起源于对社会现象的实质性研究,将概率论引入统计学后,统计学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统计学由实质性科学过渡到通用的方法论科学。

 

第二,“政治算术”和“国势学”对统计学的创立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在这一历史阶段占有学术优势。

 

第三,“政治算术”、“国势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研究领域不同,但己开始出现了逐渐融合的趋势。例如,由政治算术学派英国的格兰特开创的人口统计学一开始就成为数理统计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i®;而凯特勒把统计学作为一门通用科学,除研究自然现象外,还广泛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

 

第四,统计学己由以收集数据资料为主转变到初步的统计推断,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的基本内容正在形成,一些重要的统计思想和方法己初见端倪,但统计学仍主要在各纵向学科的层次上发展,统计学学科体系还不完整。

 

二)统计学和统计学学科体系的发展阶段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是统计学迅速发展并取得突破性成就的黄金时代从统计学初创阶段起,各学派之间的学术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在本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统计学各学派在争论中互相促进、互相融合,使统计学不断得到发展

 

1.德国恩格尔、梅尔到美国查多克和德国弗拉斯科波的社会统计学使社会统计学由实质科学向方法论科学过渡①,也标志着社会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在方法论上的结合2从20世纪初开始,英国戈赛特的“小样本t分布”®,费希尔的“F分布”“极大似然估计”“方差分析”与“试验设计”③,内曼与小皮尔逊的“置信区间估计”与“假设检验”®,英国杰费莱和意大利菲纳特系统发展并形成的“贝叶斯统计”⑤,费希尔创立的“信念学派”⑥,美国沃尔德的“统计决策函数”⑦以及随计算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多元统计分析”“探索性数据分析”“现代时间序列方法”等等,使得推断统计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了全面发展

 

3.19世纪后期开始,经济统计学也进入了表现最丰富的时期,国民收入的测定、物价指数的编制时间数列分析经济前景预测SNA的创立等等都促进了统计学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

 

4.在前苏联形成了社会经济统计学,明确提出统计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以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为研究对象,大量观察法、分组法、指标法是它的基本方法,并以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作为其理论基础,将统计学视为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社会科学。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统计学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考察统计学在这一阶段的发展状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统计学成为多分科、多层次的学科,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理论方法体系日臻完善同时,由于社会制度等原因,形成了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两门统计学并存的局面;而数理统计学在这一阶段占有优势地位

 

第二,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多年的争论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为统计学向新阶段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前提,做出了各自学科的贡献再者,两门统计学在争论中相互渗透,在社会经济统计的教科书和实践中大量引入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一些社会科学的思想方法也注入数理统计学的研究中。

 

第三,统计学的应用在这一阶段发生了巨大变化统计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宽广,覆盖了理、工、农、医、文各个分科,己经很难提出一个不需要统计的领域统计应用的成果也越来越显著。有人统计,在科学技术的重大进展中,自1900年以来有2/3来自定量研究和统计学的贡献,1940年以来,定量研究和统计学占了5/逆。反过来,统计在各纵向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又使得统计理论与方法向横向学科发展

 

第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计算机、信息论等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由现代科学技术引起的人类科学思想体系变革等各方面的影响,统计理论与方法一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挑战,在信息时代孕育着再一次变革(三)“大统计学”阶段

 

近年来,我国统计界提出了“大统计学”的设想,199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也将统计学列为一级学科这对提高统计学的学科地位、推动统计学学科的发展、建设统计学学科体系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甩

 

“大统计学”是一个不严格的用语,对于“大统计学”的内涵,聂皖生博士概括为五个方面:研究对象的扩大、统计方法的拓展、应用研究范围的延伸统计学科地位的上升、统计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融合②笔者以为,建设“大统计学”更重要的方面是统计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化在“大统计学”学科研究中,应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提取和概括新的理论、方法和思想,而不是将社会经济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其他统计学科简单地结合或合并。“大统计学”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不是“统计学是一门还是两门”之争的延续,而是统计学在现代社会中发展的产物,是统计学及其学科体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征兆

 

一一社会经济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统计学的其它一些学科,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己趋于成熟,形成了各自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有些是共通的,如一些基本的统计思想和统计分析方法具有天然的血缘关系,可说是殊途同归;有些理论和方法是相互借鉴的,如社会经济统计学中引入大量的数理统计学的理论和推断方法,数理统计学和其它一些科学技术统计学在研究一些社会系统工程项目时,也得到了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理论支持;有些理论和方法则是互补的,例如,在建设“大统计学”过程中,可进一步完善统计认识理论、统计逻辑思想、统计指标理论等,在综合的过程中填补学科的空白从分化到综合,是统计科学自身发展的趋势。

 

一一现代化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逐渐打破数理统计学、社会经济统计学以及其它统计学科之间的界限,时代呼唤着“大统计学”20世纪后半叶,人类社会和科学正在经历着重大变革,几百年来形成的科学思想体系受到严重的挑战,社会、物理天文、生物、化学以至统计学中都发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如社会变迁、混沌现象、化学振荡、耗散结构“测不准”原理等等,使得传统科学思想体系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应付在这种困惑面前,不少学科转向哲学统计学以寻求答案因果决定论也正逐渐转向统计决定论。统计学这门具有探索性的科学,以独特的研究思想探索未知、探索未来,用统计规律逼近物理规律、逼近社会客观发展规律统计学有可能成为21世纪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但是统计学科纵向越分越细的分化、学科之间孤立分割的研究现状,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挑战,无法解决困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困惑。

 

一一“大统计学”的提出,可能成为中国对统计学的贡献“大统计学”是在我国特定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都对统计学提出了挑战社会经济统计学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数理统计学只有打破纯理论和方法研究模式而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应用上下功夫,才能满足改革开放的要求其次,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在中国都得到举世瞩目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统计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投入产出研究、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测算统计调查制度的改革等诸多方面取得一批丰硕的成果而且,中国社会经济统计还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有一支庞大的政府统计机构,有数百万人的统计队伍,有100多所大专院校设有社会经济统计专业同时,我国的数理统计研究在国际上并不落后,很多研究成果己达到国际领先水平①建立“大统计学”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现实的选择再次,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有真诚合作的机遇严格讲,多年来,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之间的争论并不是两门统计学之间的争论,而是社会经济统计学界内两种观点的争论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并没有开展过真正的学术争论,这既是历史的悲剧,也是现在合作的契机因此说,“大统计学”不是“大”在与西方统计的接轨上,而是可能成为中国对统计科学发展的贡献

 

按照“大统计学”思想建设统计学学科体系,需要对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重新思考总体而言,统计学是研究随机现象大量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论科学,其目的是探索现象的数量规律性,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大量随机现象的数量表现

 

统计学研究的量不等同于哲学意义上的量,而是与之相联系的数据资料,统计学研究的是随机现象的数量表现一句话,统计学研究的是客观现象的随机变量这些本是简明而又不争的事实,但目前仍有一些观点以此对“大统计学”提出质疑问题的关键是,社会经济现象是不是随机现象目前,完全否认社会经济现象具有随机性的观点己不多见,但仍有观点认为,社会经济领域中既有随机性现象,又有确定性现象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不能理解为社会经济现象中一部分是随机的,一部分是确定的;而应解释为一方面是随机的,一方面是确定的。

 

客观现象为什么是随机的,这是本体论的问题,本文不作探讨。是不是随机的,是认识论的问题,属于统计学研究的范畴客观现象的随机性包括客体本身的不确定性和主体对客体认识能力的局限性而产生的不确定性,二者往往是相互交错的。何谓随机性呢?简言之,是在给定的一组条件下,某现象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个且事先无法肯定。具有随机性的现象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在相同的条件下,它可以在大量观察中反复发生,重复出现;二是它的结果有多种可能性;三是某一次观察出现何种结果事先无法肯定这三个条件也是判断客观现象是否具有随机性的标准。

 

任何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其数量结果,都可以在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中,即主体控制的在一定时期内大体相同的条件下反复发生,重复出现每一次统计调查的结果,包括抽样调查和其它调查方式取得的数据,都是可以反复发生的结果的一次实现而且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结果不论事先预测得多么准确、计划得多么周密、控制得多么严格,也必定会有多种可能性计划规定经济増长率控制在,实际统计结果不多不少正好等于10%,这只能是一种巧合。正是由于一个现象有多种可能结果,所以某次统计调查出现哪一种结果事先无法肯定因而,社会经济现象是典型的随机现象,其数量表现为随机变量。

 

社会经济现象虽然是随机的,但并不是虚无飘渺、捉摸不定的,当试验或观察结果充分大时,随机性就转化为确定性,即呈现出统计规律丨性随机性和确定性是客观现象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一一客观现象可能出现的结果会有多种且事先无法肯定,因而它是随机的,但它的结果必定依一定的统计分布出现,必定表现为一定的统计规律,因而它又是确定的。

 

一一客观现象的某种结果在被观察之前是否会出现也是不能准确预知的,因而它是随机的;但它的结果在统计观察后一旦出现,就转化成一个实实在在的量,一个不会改变的原始数据,因而它又是确定的

现代科学起源范文第5篇

正骨是中医治疗骨折、关节脱位等运动系统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医生通过拔伸、复位、对正、按摩等手法,最后用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病人的骨伤疾病。正骨术中的“小夹板固定”属于中国首创,其后被许多国家效仿。中医正骨术堪称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的伟大贡献之一。

源起:巫、医之争

在中医骨伤科中,正骨手法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古代、近代和现代的著名中医骨伤科专家,其学术特色和诊治秘诀,主要体现在正骨手法方面。

祖国医学起源于原始人在生产活动中同伤病斗争的经验,是在同巫祝之术斗争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中发展起来的。原始人在与猛兽搏斗和部落之间发生冲突时,常常会造成外伤,他们用树叶、草本等捣烂涂裹伤口,这就是外治法的起源。之后人类通过烤火取暖体会到热烘的方法可以解除某些原因引起的腹痛、关节痛等疾病,这就是原始的热熨法和艾灸法。

原始公社制度时期,产生了用砭石治病的经验,“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山海经.东山经》)。“砭针,治痈肿者”。“砭,以石刺病也”。可见这是外科方面原始的医疗工具,也是我国针灸术的萌芽。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极低,人们对于诸如风、雨、雷、旱、冻、分娩、疾病、死亡等复杂的自然生理现象无法解释。为了祈福禳祸,产生了天地之外另一种“力量”在主宰一切的迷信思想,从而出现了“巫术”活动。百姓治病不施药,“武丁疾身,御祭妣己及妣庚”。想通过祭祀祖先来解除疾病。后来发现光是祷祝治不了病,便同时施以药物,产生了“巫医”。但巫医治病依然只在“索隐行怪”上下工夫。明明是用药治愈了病,他们不承认是药物的功效,而认为是法术的效验。随后,人们对巫医的信仰开始动摇,巫和医从此分道扬镳。

发展:逐代更迭

专治骨折的医生,周代就已出现。《周礼・天官》有疡医专处折疡的记载。晋代《肘后备急方》中首次介绍了用牵引等手法正复关节脱位。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的下颌复位手法至今还用于临床;《理伤续断方》中记载的揣、摸、拔伸等正骨手法和肩、髋关节脱位的复位手法,首次运用杠杆力学原理,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圣济总录》进一步总结了正骨推拿和用药封裹、膏摩等骨伤层面的综合治疗方法。元代豪族出现了正骨兼金镞科。明代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论述颈椎、肩、肘、髋、膝、踝等关节及髌骨脱位之正复与固定方法已相当先进。明代薛己的《正体类要》中所记述的正骨手法19条简明实用;王肯堂的《证治准绳》也记载了许多正复骨折的方法。清代《医宗金鉴》总结前人正骨手法的经验,概括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8种手法。

1949年后,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对正骨八法进行了科学研究,又有所改进及创新,充实和提高了正骨推拿的内容和水平。

手摸心会

骨折整复前,医者用手触摸骨折部位,要求手法先轻后重,由浅入深,从远到近,两头相对,确实了解骨折端在肢体内移位的具体方位,结合X线摄片所显示的骨折端移位情况,在头脑中构成一个骨折移位的立体形象,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拔伸牵引

按照“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开始牵引时肢体先保持在原淼奈恢茫沿肢体的纵轴,由远近骨折段作对抗牵引。然后,再按整复的步骤改变肢体的方向,持续牵引。力量轻重适宜,持续稳妥。一般而言,青壮年男性患者,肌肉发达,拔伸牵引力应较大;相反,老幼及女性患者,所需牵引力不宜太大。

旋转屈伸

肢体有旋转畸形时,可由患者手握其远段,在拔伸下围绕肢体纵轴向左或向右旋转,以恢复肢体的正常生理轴线。

提按端挤

医者以掌、指分别置于骨折断端的前后或左右,用力夹挤,迫使骨折复位。要求实施手法时用力要适当,方向要正确,医者手指与患者皮肤紧密接触,避免在皮肤上来回摩擦而引起损伤。

摇摆触碰

主要适用于横断型及锯齿型骨折。经过上述手法后,骨折一般即可基本复位,但是横断、锯齿型骨折其断端间可能仍有间隙。为了使骨折端紧密接触,增加稳定性。医者可用双手固定骨折部,由助手在稳定地维持牵引下左右或前后方向轻轻摇摆骨折远段,直到骨折断端间的骨擦音逐渐变小或消失。

夹挤分骨

此手法适用于矫正两骨并列部位骨折的侧方移位。整复骨折时,医者以双手拇指及食、中、无名三指分别由骨折部的掌背侧或前后侧对向夹挤两骨间隙,使骨间膜紧张,靠拢的骨折端分开,远近骨折段相对稳定,并列双骨折就像“单”骨折一样进行整复。

折顶回旋

肌肉发达的患者发生横断或锯齿型骨折后,单靠牵引力量常不能完全矫正其重叠移位,可实施折顶法。操作时,患者双手拇指抵于突出的骨折一端,其他四指t重叠环抱于下陷的骨折另一端,在牵引下双手拇指用力向下挤压突出的骨折端,加大骨折成角畸形,依靠拇指的感觉,估计骨折的远近端骨皮质已经相抵时,骤然反折。反折时,环抱于骨折另一端的四指,将下陷的骨折端猛力向上提起,而拇指则持续向下压迫突出的骨折端,这样较容易矫正重叠移位畸形。

按摩推拿

本手法适用于骨折复位后,起到调理骨折周围软组织的作用,可使扭转曲折的肌肉、肌腱随着骨折复位而舒展通达,这对关节附近的骨折尤为重要。操作时,手法要轻柔,按照肌肉、肌腱的走行方向由上而下顺骨捋筋,达到散瘀舒筋的目的。

摸诊:手、心合力

历史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化,文化的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沉淀。每一项传统技艺都是先祖留给世人最珍贵的遗产,传承这些遗产的人们就是传统文化中的守望人。中医正骨疗法也不例外,需要一代代承前启后,不断将其发扬光大。中医正骨医生应当努力钻研医术,真正掌握其精妙医技,用疗效服人。

掌握正骨手法,必须具有扎实的人体解剖学知识,方能“手摸心会”“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现在都是采用两种方法学习。一是在正常人和伤员身体上摸诊,先是徒弟与师傅互摸,找感觉,后由徒弟在伤员身上摸诊,听骨擦声,看病人反应,初步辨认骨伤,再用手指的力度和感觉,分析判断是骨折、骨碎、骨歪、脱位,还是软组织挫伤。然后师傅再摸,如摸诊结果有异,师傅立即讲解、纠正,责令徒弟再摸;二是找尸体看骨架,直观人体骨骼的位置、形状、相互构成方式等。

疗法:独特丰富

中医正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治疗原则及方法,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其简便实用且成本低的疗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不断传承发展。其中有些有文献记载,有些只在民间经口耳相传得以延续。

正骨术是传统中医的招牌动作,通过中医正骨手段,应用拔伸、复位、对正、按摩等手法,最后用小夹板外固定,符合现代中医“简、便、廉、验”的治疗特点,又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其手法主要有按、摩、推、拿、揉、捏、掐、点、叩、颤、拍、击、啄、提、压、抚、捻、分、合、抖、扳、摇、震、擦、梳,等等。通过这些手法,改善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以此来治疗患者患部疼痛、错位、突出等颈椎病、腰椎病问题,使其免受手术之苦,尤其是老人和小儿一类耐受力较差的骨折、关节脱臼患者。采用手法复位治疗骨折可以不损伤骨膜,骨折愈合有效血运来自骨膜,这就加快了骨折愈合时间,一次复位成功,可避免二次手术;较之内固定手术省时、省钱、少痛苦。尤其是现在中医正骨手法整复是在高精尖设备下完成,可视操作,复位准确,成功率高,断端实行高强度化夹板固定,稳定牢靠,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手法无法解决的问题。

与西医骨伤科相比,中医骨伤科在理念上主张“动静结合”,而西医强调绝对的“静”。无论是闭合性骨折、陈旧性骨折,还是开放性骨折,西医采用在麻醉下进行手术清创、复位,再用钢钉固定,缝合皮肤,继用石膏固定等方法。待骨痂愈合后,再次手术取出钢钉。如属胸、腰部或下肢骨折,要绝对卧床。经X线摄片证实,骨对位对线准确,愈合良好,但伸屈功能大受影响,且要经受两次以上手术的痛苦。有些复杂骨折或脱位的情况需用X线摄片指导手法复位并检验整复治疗效果。开放性骨折、陈旧性骨折则采用手术清创与手法复位结合,小夹板固定与骨性牵引结合,较单独中医或单独西医治疗疗程短,效果好。

传承: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