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移动支付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3-0086-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3.20
一、移动支付的含义和分类
移动支付指使用移动设备进行资金支付换取商品或服务的支付方式。付款人的地点和支持的基础设施并不是最重要的,付款人所处的位置既可以在“移动中”,也可以在销售点(POS);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包含手机、笔记本以及平板电脑等。
移动支付可以从应用模式以及所采用技术等方面进行区分,主要包括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远程支付指顾客通过各种远程工具(如运营商提供的短信、 WAP、互动式语音应答、非结构化补充数据业务,银行和非金融支付机构提供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等)服务向商家进行资金转移。在安全方面,一般通过手机号码、账户号码等信息确认消费者,并通过顾客从移动设备上发送密码、动态短信以及数字证书等方式确认整个过程的真实性。未来随着网络和终端的融合,远程支付这种支付方式会和互联网支付融合得更加紧密,更加难以区分。近场支付指顾客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使用近距离通信技术(如射频技术等),并通过部署在商户的消费终端进行资金转移完成移动支付,例如拿着手机在读卡器购买地铁票。
二、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现状
(一)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
1.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的商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为了减少与银行、银联等金融机构发生的业务联系、方便操作,通常移动运营商会直接将交易费用从用户话费中扣除,或者要求用户在运营商开立专门的移动支付账户。目前我国有两种类型的移动支付业务。一是手机支付。手机支付属于远程支付,用户可以通过短信、互联网等手段进行远程支付。支付交易费用全部从手机话费或者用户在运营商处开立的移动支付账户中扣减。二是手机钱包。手机钱包属于近场支付,主要采用将近距离通信技术和手机绑在一起的方式实现。如果用户要开办该项业务,需要一张专用的含有智能芯片的SIM卡或者直接在手机上安装智能芯片,便可在部署运营商消费终端的场地进行现场刷手机消费。这种方式下,移动支付的交易费用同样全部从手机话费或者用户在运营商处开立的移动支付账户中扣减。
2.以银行为运营主体的商业模式。在该模式下,银行只是使用移动运营商提供数据传输服务。消费者、商户和银行通过移动运营商提供的移动网络实现互联,用户直接通过银行账户或者在银行开立专用的小额支付账户进行移动支付。目前,我国多家银行都已经推出类似的移动支付业务。
3.以银联为运营主体的商业模式。有别于商业银行个性化的手机银行业务,银联作为我国银行卡信息交换网络的金融运营机构,所提供的移动支付平台接入服务是银行卡支付服务的延伸。银联的移动支付业务可以借用原银行卡网络体系的基础,实现各个银行的互联互通,也能避免以移动运营商为主导的一些弊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银联的模式对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起到了优化作用,增加了商家和消费者的选择余地,使得移动支付各参与方的定位更加明晰。
4.以支付机构为运营主体的商业模式。这里的支付机构是指按照有关规定取得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被允许从事移动支付的非金融机构。这些支付机构独立于移动运营商、银行和银联,他们利用移动支付这种业务模式,将其本身的支付业务进行延伸。如支付宝手机支付,其将一个支付宝账号和手机绑定,通过发送特定的短信指令来完成支付,单笔最高支付金额不超过200元,可以即时到帐。这种模式为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简化了银行、运营商等机构间的关系,明确了机构之间的权责,提高了商务运作效率。但对这些支付机构来说,必须具有较高的市场推广能力、技术研发能力、资金运营能力以及行业号召力,才能有效地开展这项业务。
(二)我国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特点
1.业务发展推动有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移动支付业务的法律法规。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颁布《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2010年6月出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但这些规定和办法都只是部分覆盖了非金融支付机构移动支付领域,只是针对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提出了监管要求。目前人民银行正在抓紧制定与移动支付相关的法规制度,包括《电子支付指引(第二号)》等,试图为移动支付业务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2.业务发展迅速。目前,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十分迅速。据统计,截至2011年末,全国银行移动支付客户数1.45亿户;2011年发生业务2.47亿笔、金额0.99万亿元,业务笔数、金额分别比2010年增长109%和74%。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对中移电子、联通沃易付、天翼电子三家运营商支付机构的调研数据,2011年仅上述三家机构的移动电话支付业务笔数达5.7亿笔,交易金额59亿元。
3.技术标准正由多样转为统一。在移动支付业务的技术实现方面,不同的机构采用的技术标准各不相同。如银联主要以拓展银行卡使用方式为主,按照人民银行要求使用 PBOC2.0 标准;而中国移动则自己进行了技术标准的研发设计;在公交和地铁等应用中,不同公司采用的标准也不一样。目前我国移动支付市场中是谁主导谁定标准,为下一步市场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但在人民银行的组织和领导下,这种情况正在逐步改善。2012年6月,中国银联和中国移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2年12月,人民银行正式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为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以远程支付为主。我国目前移动支付业务以远程支付为主,而移动近场支付由于行业标准、解决方案尚存在较大的争议,电信、金融、设备、技术商等合作各方仍在探索阶段[1]。因此,近场支付大规模推广应用远未形成,由于产业链长、参与单位众多,目前只是在部分城市小范围由政府主导进行试点,业务范围多集中于地铁、公交、校园等。从根本上说,目前并未与移动通讯技术融合应用,多数参与企业不敢贸然跟进,产业链发展仍处于分割化状态,进展缓慢,所占移动支付份额较小。
三、我国移动支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规章制度缺失
目前我国移动支付的监管措施刚刚出台,尚未形成明确的监管框架和体系。监管部门秉持“规范发展与促进创新并重”的态度,在已出台的监管措施中,多是针对电子支付或支付服务整体的,对开办移动支付业务的准入条件、技术平台的标准等并未具体规定。部分开办移动支付业务的商业银行也未针对手机银行业务出台单独的管理规定,而是将该业务作为电子银行业务的一部分,纳入整个电子银行业务章程统一管理。专门针对移动支付规定的缺失,既不利于保护移动支付用户的合法权益,也不利于整个移动支付业务的健康发展。
(二)市场需求有待培育
我国大部分民众对移动支付业务还不太接受,也很少使用,大大影响了移动支付产业发展。截至2011年末,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超过9.75亿户,全国所有县城及大部分乡镇实现了3G网络的覆盖,3G用户达到1.19亿。然而,移动支付的业务量与庞大的手机用户规模并不相称。对于城市用户来说,由于城市的金融服务相对比较便捷,其对移动支付的需求并不旺盛;对于农村用户来说,虽然金融服务网点分布在某些农村地区存在空白,但受传统消费模式的影响,广大农村用户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有限,移动支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比较陌生,认知度不高。因此,目前移动支付的用户主要是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的年轻人,市场需求仍有待进一步培育。
(三)产业链参与者间的合作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移动支付的产业链参与机构众多,包括移动运营商、银行、非金融支付机构、设备提供商以及消费者等[2]。在这个产业链中,各方都希望在支付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在这个产业链中,谁也无法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例如,对银行和移动运营商而言,银行机构具有内控制度、资金安全管理较严格以及商户联系紧密等优势,但任何形式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都离不开移动运营商的参与。因此,产业链各个环节无法进行密切深入的合作,为产业链的优化设置了瓶颈,严重阻碍了移动支付业务发展。例如,虽然银行拥有大量终端设备,但不会提供给移动运营商使用;运营商拥有大量用户,但也不会提供给银行。各类资源无法有效整合,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如果产业链各方能够以发展的眼光做到优势互补、各取所需,就能获得切实利益,实现多方共赢。
(四)存在安全风险
移动支付作为新兴支付方式,无论是移动支付的提供方,还是客户,都需要考虑支付过程中所涉及环节的安全性。在安全保障机制建设方面,要高标准、严要求,保证信息收发的保密性、完整性、公平性等。对于提供移动支付服务的机构,要完善安全管理,加强技术建设,在移动支付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确保安全。而对于消费者,对自己所面临的风险还没有充分的认识,移动终端防病毒、防泄密等方面的保护远远不够,由于手机 PIN码、网银密码以及个人信息等被盗取而引发安全风险的案例需引起重视。
四、促进我国移动支付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相关部门要针对移动支付业务尽快出台具体监管办法。一是要强化客户身份识别和对大额及可疑支付交易的监测,防范犯罪分子利用手机银行进行资金转移;二是细化客户权益保护和安全技术标准,保护移动支付用户,提高移动支付业务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三是明确和细化开办移动支付业务的各种条件,规范该业务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培养客户使用习惯
根据国外经验,不发达地区因为金融服务供给相对匮乏,其移动支付发展程度较成熟,而发达地区由于本身金融服务供给充足,所以移动支付都偏重于小额[3]。因此,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应重点考虑农村地区,解决其支付不便的问题,以及城市的零星小额支付,提供多样化的支付服务。比如可以在适合开展小额支付业务,但银行等机构不方便进入的行业或场所进行移动运营商为主的移动支付业务试点推广,提升普通民众对移动支付的参与程度。
(三)加强产业链合作
移动支付是一条新兴的产业链,链接多个网络,包含多平台。在这个链条中,移动运营商提供的是支付工具的通信通道,银行掌握着大量账户、拥有强大的电子平台和清算设施以及成熟的信用体系,银联和非金融支付机构拥有自己的技术优势,连接着国内大部分银行。因此,只有构建一个开放与合作的平台,以移动运营商和银行紧密合作为基础,以银联和非金融支付机构作为重要补充,整合运营模式,整个产业才不会过度竞争,各参与主体才能充分发挥核心能力,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四)提高移动支付安全性
为了促进移动支付市场繁荣,建议移动支付相关各方要始终把安全问题放在发展优先考虑的位置,积极地谋求相应的安全措施,遵循保护公民财产和个人信息安全的原则,在技术和管理上相互结合,最大程度地保证资金和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刘慧.浅谈我国移动支付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发展——基于实际应用的角度[J].贵州农村金融,2012(1).
一、衡量我国附加值贸易的指数
附加值贸易背景下,传统贸易统计体系将出口产品所有价值增值都记在价值链最后环节产生“所见非所得”的问题(Maurer和Degain,2012),不能反映贸易的真实情况。对此,Hummels、Ishii和Yi(2001)(后文简称HIY)首次提出垂直专业化的概念,运用投入产出表考察一国出口中的进口成分(VS)以及一国出口中作为中间品被别国进口的成分(VSI)。也有学者基于HIY的VS模型发展出纳入国内循环的附加值计算公式,如平新乔等(2006)利用中国投入产出表分析了我国垂直专业化比率及其变迁情况。但HIY方法的缺陷在于其关于所有进口中间品完全由国外价值增值构成的假设不符合现实,实际生活中存在一国向国外出口中间品,经外国加工后再返销给本国的情况。为解决这一缺陷,学者们构建世界投入产出表来统计贸易活动以准确测算价值链在各国的分布。日本发展经济学研究所(InstituteofDevelopmentEconomies,简称IDE)在国际投入产出表方面研究较早,构建了亚洲国际投入产出表(ianinternationalinput-output,AIO)。OECD最早构建了国家间投入产出表。美国普渡大学建立的GTAP数据库也包含了国际投入产出表。当前,学者大多利用这三大数据来源从世界投入产出表的角度研究当今贸易问题。例如,Daudin等(2011)、Johnson和Noguera(2010)、Koopman等(2011)分别应用GTAP数据库构建世界投入产出表分析了贸易附加值归属问题。其中,Koopman等(2011)一文提供了一个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分析附加值贸易的框架,能够全面度量一国的附加值贸易情况。
本文在Koopman等(2011)的基础上构造我国基于两国世界投入产出表的附加值贸易测算指数,包括基于贸易附加值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价值链参与指数和价值链位置指数。我们将本国设为国家1,其他国家设为国家2,每个国家都生产N类可贸易产品,所有产品即可以作为中间产品,又可以作为最终品。从世界投入产出表中可以直接得到:N×1和2N×2的最终需求矩阵Ysr和Y,其中Ysr表示r国对s国的最终需求(r,s=1,2);N×N的Vr,其对角线上的元素是直接价值增值系数;N×N的IO系数矩阵A。若我国某产业处于上游环节,该产业会通过向其他国家提供原材料或者中间品参与国际生产,其间接价值增值(IV)占出口的比例就会高于国外价值增值(FV)的比例,该指标越大,即表明我国该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所处的位置越高。反之则相反。综上所述,我们分别用式(2)中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式(3)中的价值链参与指数,式(4)中的价值链位置指数与式(1)中的附加值贸易额来衡量我国的附加值贸易。
二、模拟方案与模拟结果分析
1.模拟方案GTAP模型是一种可计算一般均衡(computablegeneralequilibriummodel,CGE)模型,由美国普渡大学教授ThomW.Hertel(1977)所领导的全球贸易分析计划(globaltradeanalysisproject,GTAP)发展出来。它依托于实际经济数据,对经济活动作出描述、模拟和预测,分析某一变量变动对各国各经济主体宏观经济、产业、生产要素等方面的影响。本文运用此模型模拟分析我国劳动力减少对我国附加值贸易的影响。为了提高模拟结果的预测精度,本文首先利用递归动态法将GTAP-8中各国的GDP、自然禀赋等经济变量的变化升级到2012年,以此作为比较的基准,在此基础上进行政策模拟。基于模拟的需要,我们将中国单独归为一组,将其他国家或地区归为第二组。按照产业的特点将部门划分成7组,包括农业、资源产业、食品业、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业、熟练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①(见表1)。将生产要素归为5组,即土地、非熟练劳动、熟练劳动、资本、自然资源。本文首先运用GTAP模拟我国劳动力减少(分别减少5%,10%和15%)的经济情形,再基于模拟数据构建世界投入产出表,进而测算不同劳动力供给条件下我国附加值贸易的各项指标。
2.模拟结果分析我们运用GTAP的模拟数据分别构建劳动力数量不变、劳动力减少5%、劳动力减少10%、劳动力减少15%这4种情况下的世界投入产出表②,在此基础上测算反映我国附加值贸易的各项指数。我们从基于附加值贸易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全球价值链参与指数、全球价值链位置指数和附加值贸易额这4个方面分析劳动力减少对我国附加值贸易的影响,即分别反映劳动力减少对我国各产业比较优势、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和各产业附加值贸易额的影响。(1)劳动力减少对我国产业比较优势的影响基于GTAP数据及其构建的世界投入产出表,我们按照式(2)计算了我国各产业在附加值贸易中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见表2),以此分析劳动力减少对我国产业比较优势的影响。从表2可以看出,除服务业外,劳动力减少使我国产业比较优势下降,其中,非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下降幅度较大,食品加工业、农业、资源产业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下降幅度较小,而服务业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因该指数小于1,此时为服务业的显性比较劣势指数)上升较小。又由于我国非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等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参与程度明显高于服务业的价值链参与程度(由表3可以得出这一结论),我们可以得到劳动力减少使我国产业总体比较优势下降的结论。而且随着劳动力减少规模的增大,我国产业总体比较优势下降的幅度会增大。(2)劳动力减少对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参与程度的影响我们根据式(3),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计算了我国各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指数(表3),分析劳动力减少对我国产业价值链参与程度的影响。首先可以看出,在各种劳动力数量规模中,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非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指数都要明显高于服务业的价值链参与指数。其次可以发现,随着劳动力的减少,各个产业的价值链参与程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资源产业的参与程度下降最大,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非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价值链参与程度的下降幅度较大,农业、食品加工业的价值链参与程度的下降跌幅较小,而服务业的价值链参与程度虽然有一定的下降,但下降幅度最小。由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价值链参与程度在各种劳动力规模中的价值链参与程度较高,这使得我国产业总体的价值链参与程度有较大的下降。最后,随着劳动力减少规模的扩大,其对我国各产业价值链参与程度的影响也逐渐扩大。我们也计算了我国各产业出口中国外价值所占比例的变化(见表4),以期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劳动力减少对我国各产业在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同样可以看出,首先,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非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外价值占比要高于其他产业;其次,尽管不同产业出口中国外价值占比下降幅度不同,但均呈现下降趋势;再次,该比例下降幅度随着我国劳动力减少幅度的增大而增大。(3)劳动力减少对我国产业价值链位置的影响我们根据式(4)计算了我国各产业在该产业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指数(见表5),以期分析劳动力减少对我国不同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位置的不同影响。分析表5的价值链位置指数,首先可以看到,各种劳动力规模下各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不同,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等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要高于其他产业。其次,劳动力减少使得非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服务业的价值链位置上升,而农业、资源产业的价值链位置下降。其中,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非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价值链位置上升幅度最大,服务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价值链上升幅度较小。再次,我国产业总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随着劳动力的减少而上升,且升幅随着劳动力减少程度的扩大而扩大。(4)劳动力减少对我国产业出口和附加值贸易额的影响我们首先分析劳动力减少对我国各产业出口额的影响,然后再分析其对我国各产业附加值贸易额的影响(见表6),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模拟数据显示,劳动力减少会降低我国各产业的出口,其中,非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出口额下降较大,服务业下降较小。而表6则显示出劳动力减少对我国各产业附加值贸易额有不同的影响,劳动力减少使服务业的附加值贸易额下降,但使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非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贸易额上升,其中,非技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贸易额上升幅度较大,其次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贸易额上升幅度,技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贸易额上升幅度较小,农业、资源产业的下降幅度较大,服务业的附加值贸易额的下降幅度最小,然而,我国产业总体的附加值贸易额会随着劳动力的减少而减少。可以看出,劳动力减少使我国总出口和总的附加值贸易额减少,不同产业的附加值贸易额有不同的增减(这一结果印证了Dixit和Grossman(1982)、曾铮(2009)的理论分析)。比较总出口的变化和总附加值贸易额的变化发现,附加值贸易额的减少小于总出口额的减少,但这些变化的幅度都会随着劳动力减少的扩大而扩大。
三、结论
本文基于GTAP模拟数据构建世界投入产出表,计算我国附加值贸易的相关指标,分析了劳动力减少对我国附加值贸易总体和各产业附加值贸易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劳动力减少使我国产业总体的比较优势下降,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降低,总出口、总的附加值贸易额以及总出口中的国外价值占比减少,但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提升,且附加值贸易额的减少小于总出口额的减少。在各个产业的层面上,与Dixit和Grossman(1982)、曾铮(2009)等的结论相似,不同产业附加值贸易在劳动力减少时的变化不同,具体而言:劳动力减少首先使我国各产业的比较优势下降、价值链参与程度下降、出口额下降、出口中国外价值占比下降,但降幅不同。其中,非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的降幅较大,而服务业、农业的降幅较小。其次,劳动力减少会使我国非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上升,却使农业、资源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下降;再次,劳动力减少虽然使各产业出口额下降,但同时使我国非技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技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贸易额增加,使农业、资源产业、服务业的附加值贸易额减少;此外,劳动力减少对产业总体和各个产业的影响会随着劳动力减少规模的增大而增大。
中华记者行
感动由心生
记者行期间,要不是因为天气炎热,荆大夫无意当中撸起裤腿和衬衫袖子,记者看到荆大夫身上大块大块已经红肿的斑痕时,记者真的难以相信,为了不断提高膏药的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荆大夫竟然以身试药。
荆大夫告诉记者:“做项目,每个人都想赚钱。但对于我而言,赚钱之前,首先我是一个医生,医生的天职就是治病救人。能在最短时间内为病人解除痛苦,在我看来,那种快乐要远远大于金钱带给我的快乐。做药就是做良心。灵龟膏是一个治疗风湿骨病的产品,这几年的推广,得到了广大患者和加盟商的一直信赖,但是他们越信赖,我越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我只有不断改进秘方,研制出更有效果的产品才能对得起这份期望。每一天,每一次,当我面对患者及家属近乎哀求的眼神时,我深知,灵龟膏效果越明显,病人就能越早回归健康,就会少花冤枉钱,我珍惜患者的每一分血汗钱。有些人做项目,根本不会考虑产品升级的事情,而且也不具备升级的能力,大不了不行就换,而对于我来说,灵龟膏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张艳霞试贴一周
已能推车卖菜
上期稿件当中提到的湖南贫困患者张艳霞女士已经收到了荆大夫邮寄的100贴灵龟膏,现在已经用了半个多月,效果非常好。近日记者电话采访张艳霞时,张女士非常激动地说:“老伴儿过世后,经济来源便没了着落,儿子下岗在家多年,平时就靠打点儿零工养家糊口,偶尔能来一趟,给我点儿生活费。平时日常开支上,根本就舍不得花,就想着赶紧把这10来年的关节炎尽快治好,也好找点活儿干,哪怕是身体不疼了,就是到菜市场卖菜或者到个人家当保姆也可以。结果,儿子这些年给的钱全给我买药看病了。可直到今天也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这回多亏了荆大夫和他的灵龟膏,我才贴了一周,现在就感觉轻松老多了,去年这个时候,天一凉,关节炎就会明显加重,而今年自从贴了灵龟膏后,竟然奇迹般地好了,现在我已经能干活了,这不,这几天儿子帮我焊接了一个手推车,秋天到了,挨家挨户都要储备过冬的白菜、大葱什么的,我就联系了几个批发商,这几天正忙着往各小区的批发点送货呢。收入不是很多,但对于我这样一个曾经失去劳动能力多年的老太太来说,我已经很知足了。我家楼上的大姐看我用的效果非常好,都问怎么治好的?我打算这几天和荆大夫通个电话,再购买10斤,给别人用用,我也准备让我儿子专门卖膏药。”
专利灵龟膏
特价惠苍生
灵龟膏经营灵活,场地可大可小均可投资经营。半成品灵龟膏使用起来也非常简单,您可以直接把膏药子放在100度的灯泡下烤一会儿,待药物软化后,用一小木板均匀摊在棉布、牛皮纸、报纸上,哪痛贴哪特方便。荆明昌大夫郑重提示:患者可签约治疗腰间盘突出、骨质增生、肌肉劳损、跌打损伤、四肢麻木、坐骨神经痛、颈椎病、关节炎、肩周炎等,使用灵龟膏20分钟,皮下温度可达46℃,即刻见效,两小时止痛,贴用50天左右可完全根除病症。治愈后永不复发,患者可根据正规医院X光片鉴定治疗效果。
秋冬是风湿骨病的高发、多发、易发季节,同时也是膏药产品销售的旺季,为庆祝十一届全运会在山东省会济南召开,让全国各地患者都能尽受到灵龟膏的神奇效果,降低治疗费用,济南灵龟正骨中心将灵龟膏培训学习费一律下调为3800元,学习内容:推拿、按摩、刮痧等正规大医院开展的所有医学治疗手段。全国各地读者、患者,不论有无医学基础10天时间都能学会,都能独立开店经营。另外,灵龟膏药物价优惠10斤1800元,一次性买20斤送20斤。
荆明昌大夫郑重声明:没有病人、不让参观、不让学员体验效果,不让学员交流,不迅速止痛的医疗项目很多,谨防上当受骗,本膏药全国独家,成品包装型灵龟膏已经获得发明专利,不流不淌、极少过敏、不污染衣物,重复贴100次照样粘住皮肤。
如患者及加盟商试用试销本产品,100贴680元起邮,付款农行卡号:9559980252432903810荆明昌收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河头王商业街中段灵龟正骨中心(济南火车站乘78路车到河头王站下车北行100米路东)
电话:0531-82266478
关键词:大数据 大数据知识服务 信息移动推荐 云图书馆 移动情境感知
中图分类号: G250.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4-0074-06
目前,大数据已经渗透到所有行业和领域。自2008年以来,麦肯锡、IDC、Gartner等战略咨询公司,《The New York Times》、《The Wall Street Journal》、《Forbes》等商业报刊,《Nature》、《Science》等科研杂志,《软件学报》、《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计算机学报》等国内学术期刊,都安排了大量版面对大数据进行介绍。大数据基础理论、学术环境和应用研究的火热给信息移动推荐领域的研究带来的新的思路、原则和方法,进一步将我们带入到了大数据信息化时代,从而会产生两个突出矛盾,一是可获取的信息量的爆炸性增长与用户选择信息能力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二是同时共现的信息量的极度丰富和用户感兴趣信息局限性之间的矛盾[1]。这两个矛盾的核心科学问题,就是如何从大数据中挖掘出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并按照用户所喜欢的方式推荐给相应用户。基于此思想发展起来的信息移动推荐是融合当前各种先进技术的信息服务新模式,利用移动网络环境(移动互联网、无线传感网等)在信息推荐方面的优势并克服其带来的不利条件。孟祥武[2]、刘建国[3]、许海玲[4]、王立才[5]等已对移动推荐系统、个性化推荐系统、互联网推荐系统、上下文感知推荐系统的概念及研究进展做出了充分论述,指出信息移动推荐服务正成为大数据时代的重要研究课题,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服务模式是一种面向主动服务、提高信息利用率、解决“移动信息过剩”问题等的新模式和和新技术手段。
1 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服务的典型特征
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服务模型作为大数据知识服务体系的一个子集,除了拥有大数据知识服务的共性特征之外,在数字化、网络化、物联化、虚拟化、绿色化、智慧化及个性化(共性特征)的基础上,其更为突出的典型特征可以概括为:
(1)面向移动情境感知的推荐。用户行为模式和知识服务需求正随着智能手机、PDA、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及移动信息环境的完善与普及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为个性化推荐提供了丰富的情境信息。与传统的情境感知技术相比,面向大数据的移动情境感知更为强调RFID射频数据、传感器数据、社交网络交互数据及移动互联网数据等几个大数据主要来源的综合描述,而移动情境感知范围不仅包括大数据环境中的时间、地点、用户行为等基本信息,还包括各种类型的传感信息及物联信息等,通过综合分析移动情境感知的内涵、特征及运行机理,可以尽可能的还原大数据环境下用户行为模式和大数据网络环境的实时情境,借此分析、预测其知识服务需求,从而更好为信息移动推荐提供更全面、更可靠的情境模拟。
(2)面向大数据移动用户的物理世界真实反应的推荐。大数据环境下移动用户所拥有的一些自然属性与传统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用户颇为不同:一是大数据移动环境下所有用户信息都是真实的(如移动用户都是采用实名制);二是大数据移动环境中的各种复杂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大数据,直接反映的用户之间的移动社交网络关系,用户特征的共性关系、用户行为的相互关系、知识服务的因果关系等的整体特征隐藏在数据网络中;三是大数据移动环境中的用户的所有行为(如位置信息、行为信息、身份信息及行为过程等)都是用户在物理世界的社交活动中的真实反应。
(3)面向大数据移动用户行为预测的推荐。有研究表明,用户在移动网络中的行为会被许多微妙因素所影响[6],而通过用户在大数据移动环境中的行为轨迹及其在网络中社交关系的动态变化,可以对用户行为、用户情感、用户知识服务需求等进行分析、建模、预测。从而通过对用户在大数据移动环境的足迹、点击历史、浏览历史、信息反馈,直接真实的展示用户的性格、偏好、意愿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帮助信息服务机构感知知识服务市场、感知用户需求和能力、感知未来发展形势等,以便信息服务机构对价值评估、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等做出更科学的决策,进而推荐更为合适的信息。
(4)面向多维大数据交叉利用的推荐。在大数据移动环境中,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依赖关系,如用户的个人属性信息(如心情、位置、身份、电话、社交等数据)与用户个体之间,如果用户的个人属性信息与用户脱离,那么这些数据也就失去了真实意义;二是协作关系,如用户信息与交通信息(如航空数据、铁路数据、公路数据等)之间的关系,一旦用户准备出行,就必然会与交通信息之间产生交互,从而生成新的协作数据;三是交叉关系,如主要是针对社交网络(包括真实社交与虚拟社交),用户在大数据移动环境中,不可能只单独的使用某一种服务(如商业服务、信息服务等),他可能既上人人网、新浪微博与朋友们交流,上互联网看新闻,又在淘宝、京东、国美在线上购物,同时还与朋友们打电话、发短信,或者在网上搜索学术论文等等,而用户在这些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数据,数据因为用户、用户行为或用户所处环境而产生交集,形成了多维数据交叉的复杂社交网络。
(5)面向社会化关系迁移的推荐。Sinha等曾于2001年提出,用户喜欢来自于周围朋友的推荐多过于信息推荐系统推荐的信息[7],而Salganik等也在2006年间接地验证了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在信息推荐体系中,通过对用户历史行为进行计算得出的信息服务需求不如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性[8]。而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服务体系则是两者的有效结合,其信息移动推荐的结果可能是来自于类似于口碑相传的社会影响力、或通过对用户在大数据移动环境中的历史行为轨迹的分析,得出的信息移动推荐结果。这一点在传统的信息推荐体系是难以做到的。
3 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服务平台体系架构
3.1 信息移动推荐服务模型
本文给出了一个面向多用户、 基于主动服务、能商业、半商业或非商业运行的,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服务模型(见图1)。与传统的基于Web的信息推荐服务相比,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服务模型具有多个技术特征:①信息移动感知、获取、传输、存储、分析及决策的实时连续性;②数据的真实性、时空性、不同类型数据间的关联性;③信息移动推荐服务的即时性、即地性。
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模型在整个服务平台体系架构中显得颇为重要,它主要用以解决以下三个关键问题:
(1)信息移动推荐多维交互数据的感知、获取、传输、存储、分析及预测等服务的语义获取。通过大数据环境中部署的大规模、多类型、智慧型的传感网络实时感知物理世界中用户、信息、及其关系网络的原始活动、半活动及非活动数据,提取信息移动推荐服务过程中,多维交互数据的感知、获取、传输、存储、分析及预测等服务模型,建立相关的语义表示和关联模型,生成具有时空特征的抽象用户群体信息移动推荐一体化网络[9]。
(2)信息移动推荐多维交互数据的感知、获取、传输、存储、分析及预测等服务模式发现、模型构建及部署。通过信息移动推荐多维交互数据的时空特征,对用户、信息、及其关系网络的原始活动、半活动及非活动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发现大数据的交互规律、模式及时空特性、时空规律,从而有效构建科学、合理地信息移动推荐服务模型,并进行针对性部署。
(3)信息移动推荐多维交互数据的感知、获取、传输、存储、分析及预测等服务在特定移动情境下的演化。在满足用户信息移动推荐的抽象模型和用户服务需求的基本假设等前提下,动态演绎信息移动推荐多维交互数据的螺旋式进化[10]过程,旨在感知、获取、传输、存储、分析及预测大数据环境中的用户、信息、及其关系网络在特定移动情境下的演化趋势[11],使信息移动推荐主体、客体及主客体间多维交互网络能够以预期模式进行应用及推广。
3.2 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服务平台体系架构
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服务平台为层次化体系架构(见图2),包括大数据资源层、中间件层、移动推荐核心服务层、推荐可视化交互层和移动推荐应用层。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服务平台则由中间件层、移动推荐核心服务层和推荐可视化交互层组成。其中:
(1)大数据资源层涵盖了数据资源(结构化、非结构化及半结构化数据等)、管理资源、移动推荐服务设计资源、仿真资源、集成资源、试验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及其他服务资源等,主要提供的是大数据知识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类型的大数据,在经过处理后,成为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服务资源。
(2)中间件层支持面向各类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服务资源的虚拟化、服务化、协作化等,从而对信息移动推荐多维交互大数据的感知、获取、传输、存储、分析及预测等服务过程提供有效支持。
(3)移动推荐核心服务层基于中间件层所提供的接口,提供信息移动推荐服务体系最为重要的各种类型的大数据知识服务功能,包括移动推荐服务部署、注册、搜索、匹配、组合、优化、调度、运行、服务过程的负载均衡机制、容错处理、监控、评估、交易及协作等。
(4)推荐可视化交互层为信息移动推荐服务使用者、运营者、开发者、及提供者等提供一种支持异构协同大数据来源的高效能、可视化支撑门户平台,以支持这三类用户的协同交互及使用。通过(移动或非移动)Web可视化入口,均可为用户提供一系列信息移动推荐服务资源和能力。
(5)移动推荐应用层提供支持单主体完成单领域信息移动推荐、多主体协同完成单领域信息移动推荐、单主体完成跨领域信息移动推荐、多主体协同完成跨领域信息移动推荐、多主体协同完成跨领域跨终端信息移动推荐等五种服务模式。参与交互的移动推荐应用层除了支持传统的移动终端、PC终端、专业终端及门户等之外,物联感知终端、生物体验终端及其他隐形终端也是未来大数据处理需求的新兴技术体系。
4 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服务的关键技术
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服务模型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大致可以分为:
(1)模式、体系架构、各类标准及规范。主要是从系统开发的角度出发,研究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系统的结构、内涵、运行机理、组织、运行及服务模式等方面的技术,同时研究支持实施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服务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包括:①支持多主体的、跨领域的、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体系结构;②大数据环境下信息移动推荐服务的交易、协作、监测、评估、互操作模式;③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服务的相关标准、规范、协议、方法等,如大数据采集、分类、组织、分析、处理规范、移动推荐核心服务层交互及互操作接口标准规范、感知与接入规范、描述规范、信息移动推荐服务许可、授权标准规范及计费标准等;④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服务组合建模、描述、一致性检查及可执行模式转化等;⑤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2)大数据互感、多源信息主动感知、增值及虚拟接入技术。大数据互感、多源信息主动感知等是实现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服务执行过程实时、离线信息主动推荐的前提和基础,其目标是针对信息移动推荐过程涉及到的多源信息的采集,在移动推荐过程中引入多传感技术,为实现不同信息移动推荐服务资源、能力的多源信息的智能互感提供技术支持,从而实现RFID射频数据、传感器数据、社交网络交互数据、移动互联数据等主要大数据来源的数据信息的动态有效获取、分析与预处理。包括:①大数据动态获取、组织、分析、预处理、处理等技术;②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服务资源、能力的虚拟化接入技术;③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服务过程中的多源信息的主动感知与增值技术,其中主动感知技术主要包括多层次服务事件数据模型与描述、服务过程主动感知模式、建模过程、多源移动推荐信息增值技术等部分,而多源实时、离线信息的增值主要基于规则库、组合运算、数据挖掘等方法实现,且面向多主体、跨领域的用户,提供基于实时、离线信息处理后的增值推荐信息;④支持参与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服务的底层移动、非移动终端物理设备虚拟化接入、软硬件互接入技术等;⑤信息移动服务定义封装、、虚拟化技术及相关根据研发等技术;⑥信息移动推荐服务请求接入和访问服务平台技术等。
(3)移动用户特征提取、相关信息检索及推荐信息排序技术。移动用户特征提取、相关信息检索及推荐信息排序技术是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服务模型的三个核心模块。移动用户特征提取模块通过获取移动用户的历史行为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年龄、性别、兴趣爱好、浏览过的信息、其他行为等)生成用户特征,以便推荐符合该用户兴趣的信息;相关信息检索模块在接受移动用户特征的基础上,快速找到该移动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候选信息,从而生成推荐信息集合;推荐信息排序模块则采用机器学习算法,通过优化某一移动推荐指标(比如信息点击率、评分等),生成信息移动推荐服务模型,计算得出该移动用户对该推荐信息集合的认可度,并分别计算推荐信息集合中所有信息的认可度,然后按照某种移动推荐指标进行排序。包括:①移动情境感知中的用户行为轨迹、行为模式挖掘、用户行为、移动情境、用户情感、社交关系预测技术;②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检索、预处理及索引构建技术;③移动用户与信息的相关度计算、信息移动推荐服务分类技术及移动用户信息服务需求智能化挖掘、分析及匹配等技术;④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服务的融合、管理、运行、优化及反馈等技术;⑤移动情境感知环境下多维交互大数据的时空交互语义获取、模式发现及在特定情境下的服务转化技术。
(4)信息移动推荐过程服务质量信息传感、监控、可信与安全推荐技术。主要研究和支持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服务的提供者、运营者、使用者、开发者等对信息移动推荐服务进行接入、、维护、组织与聚合、管理与调度、监测与评估等操作,包括:①信息移动推荐服务提供端软硬件资源和服务的传感、接入管理,如统一接口定义、注册与管理、认证管理、授权机制、访问控制等技术;②信息移动推荐的、维护、组织与聚合、管理与调度技术;③信息移动推荐服务的构建与部署、分解等技术;④移动情境感知终端的嵌入式可信硬件制造、移动推荐智能终端的可信接入、技术、可信移动网络构建、运营等技术;⑤信息移动推荐系统和服务的可靠性技术等。
(5)信息移动给推荐服务的效用评价技术。效用评价机制对于检验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服务模型的性能和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来说十分重要,也是信息移动推荐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技术之一。其主要研究信息移动推荐服务结果、服务模式综合评价及大数据感知、获取、组织、分析及预测等综合评价技术,而数据集和效用评价指标是两个重要的研究要素。获取与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服务相关的数据集,要比获取传统信息推荐系统相关的数据集更为困难,目前,公开可用的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服务的数据集很少,因此,如何获取真实、可靠、可用的数据集也是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而在确立数据集之后,使用数据集对信息移动推荐服务体系的性能进行评价时,评价指标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同样应当成为待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
(6)信息移动推荐服务的业务管理模式与技术。主要研究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服务模式下的业务与服务流程管理的相关技术,包括:①信息移动推荐服务漏乘的动态构造、运营、管理及执行技术;②信息移动推荐服务的成本构成、核算、计价、交易策略以及相应的支付模式等技术;③信息移动推荐服务体系中各方的信用管理机制及实现技术;④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普适化人机交互技术。
图3所描述的技术体系,给出了每个技术小类的含义与主要内容,以及该服务模型所涉及到的部分关键技术。
5 结语
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服务体系将成为我国信息服务领域充分挖掘大数据资源、提升大数据知识服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手段,也是我国当前发展大数据知识服务领域需要探索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由于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服务体系还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其相关理论与技术在国内才刚刚起步,在国际上也属于前沿研究课题,如Netflix推出的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个性化推荐系统架构[11]、阿里云推出的基于内容和行为的智能云推荐体系[12]。为促进我国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服务体系的研究、开发、实施、应用与推广,本文提出了一个面向多用户、 基于主动服务的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服务模型,建立了一种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服务的体系架构。
当前,面向大数据的信息移动推荐服务体系是一个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性的前沿课题,它的实施与发展应该遵循“以需求为导向、以技术融合为重点、以协同创新为手段、以应用推广为目标”的指导思想。该服务体系的实现还需在应用需求牵引及相关技术的推动下,开展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周涛,陈恩红.推荐技术与互联网广告[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3,9(3):6-7.
[2]孟祥武,胡勋,王立才等.移动推荐系统及其应用研究[J].软件学报,2012,(8):1-18.
[3]刘建国,周涛,汪秉宏.个性化推荐系统的研究进展[J].自然科学进展,2009,19(1):1-15.
[4]许海玲,吴潇,李晓东等.互联网推荐系统比较研究[J].软件学报,2009,20(2):350-362.
[5]王立才,孟祥武,张玉洁.上下文感知推荐系统[J].软件学报,2012,23(1):1-20.
[6]M. Granovetter.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6):1360-1380.
[7]R. Sinha, K. Swearingen. Comparing recommendations made by online systems and friends[A]. Proceedings of the DELOS-NSF workshop on personalizationand recommender systems in digital libraries[C].2001.
[8]M. J. Salganilk, P. S. Dodds, D. J. Watts. Experimental study of inequality and unpredictability in an artificial culturalmarket[J].Science,2006,(311):854-856.
[9]於志文,周兴社,郭斌.移动社交网络中的感知计算模型、平台与实践[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2,8(5):15-20.
[10]唐杰,杨洋.移动社交网络中的用户行为预测模型[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2,8(5):21-25.
[11]Xavier Amatrain,Justin Basilico. Netflix公布个性化和推荐系统架构[EB/OL].[2013-04-03]. http:///article/2013-04-04/2814767-netflix-ml-architecture.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3年1月份病例86例,就诊人员均为哺乳期断奶妇女,年龄在21~35岁,就诊时间自执行断奶日起。A组:断奶后7 d以内就诊的20例;B组:断奶后7~10 d就诊的40例;C组:断奶后11~20 d就诊的26例。就诊时体征均为有明显肿块,质韧或质硬,触痛,皮肤颜色无改变,无明显全身症状。
1.2方法 治疗前涨奶严重者用手法或用吸奶器将乳汁排出,不涨奶者可直接治疗,用乳腺动力治疗仪(为上海市徐汇区高发机电技术研究所生产的ME-I型乳腺动力治疗仪)40 min/次,2次/d,3~7 d为1疗程,嘱做完后再涨时可手法或吸奶器排出乳汁,不涨时不再刺激。
1.3治愈标准 治愈:肿块完全消失;好转:肿块明显变小,触痛消失; 未愈:肿块无改变。
2结果
A组:20例,其中17例3 d治愈,3例5 d治愈。B组:40例,其中30例3 d治愈,6例5 d治愈,4例5 d好转,因就诊不方便未再治疗,1 d后随访,肿块完全消失。C组:26例,其中20例5 d治愈,4例5 d好转,2例7 d治愈。
3讨论
乳腺动力治疗仪是通过一组放置在体表垂直作用的磁场与电流,根据物理学法则,在作用局部的体液内产生一个“电磁扰动力”,以促进体液局部循环,组织水肿减轻,淤积乳汁排出[2]。另外,泌乳是一个反射过程,婴儿吸吮是乳腺泌乳的关键,只要不再让婴儿刺激,垂体泌乳素便不再分泌,回乳就成功了。断奶期间乳汁淤积成块一定要引起重视,不要一味忍受,如果回奶不成功便很容易遗留形成乳腺增生或积乳囊肿,所以一定要积极治疗,乳腺动力治疗仪治疗此种病例疗效很好,且无痛苦,患者很易接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