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药文化研究

中医药文化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药文化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药文化研究

中医药文化研究范文第1篇

我国的中医药学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飘摇之后,其独特的整体协调、辨证施治等思维方式和治则治法依然保持了不朽的魅力。任何一种理论形态、思维方式的生成都不是空穴来风,都会有其生成的土壤、阳光和水分。中医药学的科学研究传统是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东方古文化背景的土壤中形成的,也是东方文化中孕育出的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中医药学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特定时代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的变迁。随着科学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西方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映射出向东方回归的痕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医药学哲学思想有着深深的默契,后现代医学也与中医药学存在明显的暗合。可以说,后现代科学的脚步正是使中医药学感受到强烈共振的空谷足音,它预示着中医药学将在21世纪与后现代化邂逅。这些都说明,中医药学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的科学合理性和现实启发性,其优势必须保持。

1中医药传统科学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现代科学思想

1.1系统论思想尽管近代的系统方法是从20世纪40年展起来的,但一些朴素的系统思想却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东方出现了。中国古代存在着典型的有机整体观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朴素的整体系统观。如在我国最早的著作《易经》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风、泽、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说。八卦说把世界看作为一个由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整体,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叠形成六十四卦,从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间万事万物的世界体系。而且《易经》还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关系所规定的层次系统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循环演化的系统整体。同样五行说也是将世界看作是由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组成的系统整体,这五种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结构,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所以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是将最基本的物质元素看作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而整个世界无非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它们之间相生相克,使得整个世界不断循环演化,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系统整体。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对系统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经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无”“阴阳”学说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畴,如有与无、一与二、始与终、阴与阳等对立统一的关系来表达自然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则。天、地、人都是道的产物,它们具有统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体,也是天地人运动必须遵守的规律和行动法则,认为世界的起源于“无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

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古代医学思想同样包含有丰富的系统观念。《黄帝内经》中人体被看作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并进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养生规律是与外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故有“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主张把生理现象与自然现象相联系,提倡整体辨证施治的观点。

中医药学的这种观点受到国际上系统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当代著名系统科学家,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说:“我们正是站在一个新的综合、新的自然观的起点上。也许我们最终有可能把强调定量描述的西方传统和着限于自发组织世界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1]。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依然蕴涵着大量的系统论思想,中医的诊断包括四诊和辨证,四诊除通过望、闻、问、切外,还包括参考病人的社会心理状况、体质状况以及自然环境状况等信息,对病因、病位和病机做出明确判断。辨证是以一定的经验(包括理论)为基础的信息加工、分析和处理的过程,辨证既是对四诊资料的处理,又反作用于四诊技术的运用,同时还受治疗结果的反馈,并不断完善和更新。中医药学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药物治疗的方法是针对证候组方遣药,非药物治疗也同时针对证候或病因,选择针灸、推拿或心理、音乐等来治疗。其治疗思路整理如图1。

1.2演化论思想中国古代演化观主要表现在阴阳学说、五行说、太极图等学说之中。大多都是将万物的演化描述成为一个相生相克、连锁轮回的变化链条,其变化在一个闭合的回圈中进行,而始点最后又变成了终点。中医药学思维活动是动态的过程,通过人的机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动态描述,去反映出症状或生理现象的表现,如临床中获得的脉象、病人的面色、舌体形状。中医药理论认为人的复杂性在于它自身和环境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元气学说阐明了“形”与“气”相互转化的发展观,强调“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注重人的生命活动统一过程状态演化,如中医理论中健康概念实质上体现的是阴阳之间交互作用,形成自和的最佳状态,医疗的任务就是调整这种状态的非平衡或非最佳状态。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角度是从气化的结构和气化的活动这一“耗散”系统出发的。

2中医药学传统方法论对现代科学研究的启发

2.1中医药整体认知论的科学思想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天人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特征之一是注重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相互影响,相至制约,因而人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天人观在古代曾表现为“天命论”“天人感应论”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有不少秘化、不科学的内容。但在西方工业化进程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和能源浪费等社会问题日益加重的今天,注重天人和谐的中国古老天人观有助于在现代科学基础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持与自然的和谐持续发展。

从实践角度看,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影响。日本哲学家和农学家福冈正信先生依据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要以“自然农法”取代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科学农法”,并亲身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功[2]。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赖特(F.L.Wright)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响,主张“有机建筑”的理论,充分注意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有机协调的特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还影响到现代技术的发展,这就是强调技术程序应有益于人的身心愉悦和健康,强调技术的功能是解放人,现代的人体工程学、人-机系统工程学和技术美学研究,正是适应这种需求的体现[3]。

2.2中医药直觉、体验的方法论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某种不同于西方的艺术特性——既有原则,又能进行灵活调整;不仅有科学思想,而且有驾驭科学的智慧。他说:“中国人和日本人所擅长的并以他们的擅长而自豪的,就是直觉的领域——日语叫做‘勘’(がん),这就是一种敏感或机伶。”[4]老庄的思想在汤川秀树的物理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受庄子的倏和忽为浑沌凿七窍的故事的启发,联想到万物中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们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对应。它虽未分化,却有着分化为一切种类基本粒子的可能性,这就是“浑沌”。汤川秀树还受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句话的启发,提出了时空量子的空域概念。

中医药学思维中的直觉和理性总是互补存在,这种直觉赋予了科学家以新的顿悟使其有所创造。正如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所说:“量子力学迫使我们认识到,宇宙并不是物体的集合,而是统一体中各部分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但这正是东方神秘主义体验世界的方式。”[5]卡普拉相当重视“体验”的作用,他通过中医和《易经》来体验事物的对立统一和动态平衡,通过《华严经》来体验事物的相互依赖和时空的相互渗透,通过中国哲学中道与气的学说体验“空”与“形”的关系,并将这些体验同现代物理学研究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对基本粒子结构和关系、量子场论和宇宙自洽性的深刻理解。

西方思维模式的严密逻辑性决定了其强调“非此即彼”的刻板和局限性,这限制了创造力的有效发挥,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体验的模式认识成果恰恰能够启发和激励科学家的创造和想象力的发挥。

3中医药学协调思想为现代科学关于有机事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李约瑟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成为“有机自然主义”[6],因为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主要是针对存在有机联系的事物加以整体的认识和体验,其典型的科学成果应该就是中医药学。这是传统科技体系中至今仍有现代价值的为数不多的成果之一。中医药学在不破坏生命有机体的内外联系的前提下,通过观察、体验和辨证施治,调节人体内在机能,达到内外平衡,抗病祛邪的治疗特点,以其举世公认的疗效说明了中国传统思想在认识生命有机体方面独有的方法论意义。

管理科学是现代科学体系中体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具备社会有机体特点的组织或群体。早期的管理科学理论重物不重人,西方的“泰罗制”实际上把工人看作从属于机器生产工具,用机械论观点看待生产活动中的人与人、人与机器的关系。现代管理科学中的Z型理论改变了这种倾向,开始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际的有机协调。提出Z型理论的美籍日本管理学家威廉。大内主张经济组织中每个人和每个团体正好象人体中的器官,管理的机能主要不是控制而是协调,这种观点显然带有东方文化的特征。日本管理学家伊藤肇进一步指出,日本企业家能够使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复兴,中国经典的影响应居首功[7]。

从分子到细胞再深入基因,希望能找到针对功能的遗传学早有定论:基因产物必须在细胞内环境中发挥功能,细胞必须与其他细胞相互作用,机体必须在多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因此基因表达及作为结果产生的表型常是通过个体基因型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而被修饰和改变[8]。最新文献也认为,很多人类常见病代表着我们的基因组与环境毕生相互作用的一种积累,预测基因在复杂疾病过程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令人气馁的任务[9]。由上可见,基因型与表型不总是一一对应。因此单纯以基因表达谱作为“证”的实质或作为“证”“病”的连结点似欠全面。

正如李政道教授指出的,“仅是基因并不能解开生命之谜,生命是宏观的”[10]。美国《科学》杂志19990402出版复杂系统专刊,其编辑部导言“超越还原论(BeyondReductionism)”就直截了当指出现代基因组学还原论方法的不足,指出:“还原论的缺点越来越明显,主要是信息过载和过分简单化,从而可能需要把整合性提上议事日程(integrativeagenda)以补充占支配地位的还原论方法”[11]。

中医药学中蕴涵着现代系统科学的基因,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医药学特色和优势的深入挖掘和理解提供了可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技发展呼唤中国传统科学观启迪的今天,中医药现代化步伐会进一步加快,其科学内涵将会得到充分揭示和发展,中医药学一定能全面走向世界,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中医药学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提供了人类认识和把握人体复杂体系的有效途径;中医药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方法及其个体化诊疗体系反映了整体医学的特征;中医药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符合人体生理病理多样性的特点;中医药浩瀚的古典医籍,是人类生物信息的巨大宝库;中医药学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展示了现代科学一体化的新趋势。从以上的优势和特色可以看到中医药学不但具有极强的科学性,而且在许多方面提示和反映了现代人体科学、现代生物学、现代医学以至现代科学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前沿。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正在从分析的科学嬗变为整合科学,中医药学中所蕴涵的文化优势、思维优势将对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发挥重要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伊·普利高津.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2.

[2]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张相轮,凌继尧.科学技术之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汤川秀树.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于东西方的考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5]灌耕.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6]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科学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7]林德宏,张相轮.东方的智慧[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8]KlugWs,CummingsMR.ConceptsofGenetics,Columbus:CEMerrillpubl,1983:81.

[9]PeltonenI.,MekusickVA.Dissectinghumandiseaseinthepostgenornicera.Science2001,291:1224.

中医药文化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翻译 文化认知 文化差异

一、语言、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认知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语言是用来构建和交流意义的,是了解人类思维的窗口(Fauconnier, 1999)。语言是人类智慧的表现,体现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同地域的人类,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对世界的认识不尽相同。这种对世界认识的差异,则会以语言作为媒介表现出来。翻译不仅涉及两种不同的语言,更涉及两种不同的文化。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承载的意义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跨语言、跨文化活动。翻译的表象是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然而其本质却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认知的转换。准确又具有欣赏价值的译文,不仅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不同文化的交流,是一种跨文化的沟通。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一定要深入了解译文的源文化,以及受众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认知能力。

二、文化认知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文化是人类意识的产物。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赵贤州先生(1996)认为:跨文化交际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人类享有某些共通的文化信息;而跨文化交际之所以产生某些偏差,是因为双方不能共享另一些有差异的文化信息。译者在开始一个译者的职责之前,首先应作为一个读者,正确地理解原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在形式上的转换,更包括两种文化在交流中的相似性和兼容性。刘宓庆先生(1999)认为:文化的可译性是由认识的同一性及语义系统的同构原理和人类思维形式的同一性原理决定的。但除了同一性之外,文化间的差异性也不容小觑。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最大限度地传递译文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

1.文化认知造成的语义差异

由于译者和作者来自不同的文化领域,彼此身上都承载着各自民族文化的历史、政治和经济形态。母语的文化特征多多少少会影响跨文化语言交际,因此,如果译者本身没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不深入地了解作者所处的文化,那么就很容易造成对译文的误读和误译。

中国文化受佛教的影响很大。“龙”这种生物,就是佛教宗教背景下的产物。“龙”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吉祥神圣之物,形似蛇,有爪,身披鳞片,头顶双角,能浮于云端,吞云吐雨,是皇权的象征,代表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尊贵。在古代,“龙”是皇帝的象征,古代的皇帝身着“龙袍”,把自己称作“真龙天子”。中国人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把对子女的期望描述成“望子成龙”。巧妙的是,在西方国家,也存在“龙”这种传说中的生物。西方的“龙”在英语中叫“dragon”, 和中国“龙”是同一个词。然而在西方文化中,这种在东方神秘尊贵的生物被描绘成有翼、有巨爪鳞片、会喷火的巨大的蛇形怪物。其脾气凶恶暴躁,是传说中的怪兽,也是罪恶的象征。两种“龙”,虽然长相相似、名称相同,但两种文化中所代表的意义却一褒一贬、截然不同。

例如,“这个企业在该产业中起龙头作用。”这句话如果翻译成“This cooperation is playing the dragon head role in that industry.”则是不恰当的。因为在西方,“dragon”扮演的是邪恶的角色。正确的译法应为:“This cooperation is playing a leading role in that industry.” 又如,撒切尔夫人在保守党年会上发言时曾说:“... but we have other dragons to kill.”这里的“dragon”代表西方恶龙,应译为“……我们还有很多的困难需要克服。”,这里如果理解成东方神秘高贵的“龙”,就会造成误解,甚至是误会。

在中国,我们把怕老婆的丈夫戏称为“妻管严”,这个词和“气管炎”谐音,所以有时开玩笑时我们会说:“这个人有气管炎。”如果这个时候我们把这句话译为“He has rachitic.”,那么外国宾客就会以为这个男人得了“气管炎”这种病。由于译者没有准确把握原文的文化,因此造成这种误译的产生。我们在翻译这句话时应该体现源文化中的隐含意义,那就是 “怕老婆”。因此,上句应该译为“He is a hen-pecked man.”

在以上两个例子中,虽然词汇相同,但词义却千差万别。译者在翻译时,要倍加注意,强化跨文化意识,避免误译的产生。

2.文化缺省

不同语言文化之间会有文化现象的不一致和文化缺省。文化缺省是指原文中所含的文化信息在译文的文化中没有相应的“对应语”来表达。这一语言现象与两种不同的社会的风俗习惯和社会构架有关。雨果曾说:“翻译如以宽颈瓶中水灌注在狭颈瓶中,傍倾而流失者必多。”(毛荣贵,2001:250)译者应尊重两种语言各自的文化,采用合理的手段,弥补文化缺省,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八卦的“阴”“阳”,分别被音译为yin, yang。Yin 和 yang 在词典中被分别注释为 “yin, the feminine or negative principle in nature; yang, the masculine or positive principle in nature”,即使如此,由于英语中没有“五行八卦”这一概念,即使有了注释,对于有些英语母语的读者来说也仍然很难理解。

再比如,中国古代的“梅、兰、竹、菊”被誉为花中“四君子”,这是古代诗人根据这些植物的外貌和开花特性,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能力,进而引申成了君子的某些高贵品性。因此,这些植物被称为“花中君子”。在西方,它们并没有任何特殊的意义。

中国有个习语叫“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有名的聪明人,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军师。而“皮匠”这个职业是由于其发音和“诸葛亮”谐音相似,才被拿出来补全句子结构的。这句话的原意是指众人的智慧远超过一个人的智慧。但西方人并不知道“诸葛亮”是谁,也不明白为什么会拿“皮匠 cobbler”和“诸葛亮”相比。对于这句话,正确的处理方式是避开文化认知中的信息缺失,直接根据句意翻译,应译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正如“诸葛亮”代表智慧一样,有些人物因为太过出名并且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我们常用他们的名字来指代某种性格或含义,英语中也是如此。例如,“I am not Hamlet.”(贾立伟,2008)。这里的“Hamlet”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人物,是丹麦王的儿子。然而有一天丹麦王的鬼魂来找他,告诉他自己是被当今国王,哈姆雷特的叔叔害死,要他为自己复仇。哈姆雷特一方面对父亲之死产生怀疑,一方面又担忧是魔鬼意图蛊惑他,犹豫不决,左右为难,最终为了避免叔叔的怀疑,开始装疯卖傻。现在用“Hamlet”这个名字代表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人。由于中国文化中没有 “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因此,这里翻译成“我不是哈姆雷特”是不恰当的,也不利于目标读者理解句义。如果根据涵义译为“我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更合适。

由上可知,文学典故和文化形式的不同,必然会产生许多的文化缺省,为目标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制造障碍。跨文化译者在翻译时,应该注重其意,对形式上的不同做适当的取舍,才能达到准确传递信息的目的。

三、结语

翻译既是语言之间的沟通,又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化认知的差异对翻译实践至关重要,会对翻译实践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连接两种文化的桥梁和纽带,要提高自身对文化的感知和对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努力准确传递原文信息,实现译文在两种文化认知中最大限度的自然转换。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iles.Introduction to Methods and Generalizations,in T. Jansen and G. Redeker [e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Foundations,Scope and Methodology,The Hague:Mouton De Gruyter,1999.

[2]贾立伟.翻译中的文化缺省透视[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 5(10):345.

[3]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4]毛荣贵.英译汉技巧新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中医药文化研究范文第3篇

第一,在当下的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语境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锻炼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强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其背景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所以,学生只有对这些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将自身的英语语言能力进行相应的提升。在高职英语的教学中,跨文化语境教学可以实现这一目标,让学生对国外的历史和文化等内容有一定的认知,使其语言交际能力有所提高。

第三,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是不同的,并且每个国家的文化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并不都是完美无缺的。正是由于缺陷的存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对跨文化语境教学方式进行充分应用,让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国外的文化,发现其优点和缺点,同时,还要充分尊重各国文化,引导学生在进行各国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将其中优秀的部分转变为自己的积累,但要剔除其缺点。

第四,在高职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跨文化语境教学方式进行充分应用,不只能让学生了解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还要将英语语言学习的方法传达给学生。教师要通过跨语境教学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他们进行英语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语境的学习,同时,将一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提供给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学生的英语语言理解和掌握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

二、跨文化语境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第一,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要对跨文化语境教学方式进行充分应用,就要重点分析国外文化语境中的词汇,从而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在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对英语学习中所出现的语言现象和交际用语进行相应的比较和分析,应让学生对国外的文化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同时,让学生对跨文化语境有更深的了解。

第二,不同种类的语言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有共同之处,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所以,教师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可以将汉语和英语中含义相同的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方式进行相应的对比和分析,从而找出其中的规律,然后进行相应的分类和总结,@对学生提高认知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汉语和英语之间有着一定的相同之处,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基于这样的特性,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共性和差异性的比较和分析,对其中的规律进行相应的总结和归纳,将这些内容向学生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对其中的规律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第三,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运用已经非常普遍,教师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通过多媒体将国外的优秀影片进行播放,让学生从中了解国外的文化和历史等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多运用这种方式,将相关的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带入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更容易了解这些内容,从而对跨文化语境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促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三、结束语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进行更加深入的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对语言教学和跨文化语境教学都要足够重视,将跨文化语境学习的方式融入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途径让学生对国外的文化和历史等内容有基本的了解,掌握英语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也有着很大的作用。所以,高职英语教学必须突出跨文化语境教学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中医药文化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言接触理论 世界经济一体化 中医药英语翻译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当今世界的国际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弘扬中医药文化,把中医推向世界,中医药英语翻译就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语言接触理论(language contact),指的是语言的外部因素对语言在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作用。语言接触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 是研究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进步过程中所发生变化的一种途径,更是研究人类文化和历史发生演变的一种方法。最早研究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理论的人是美国学者Weinreich, 在他的经典著作中叙述了语言接触理论。

语言接触理论是语言学中的新兴理论,对于研究不同语言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目前阶段,研究中医药翻译的人非常多,但是大部分学者和专家都是从其他一些视角来研究,比如从语境视角下看中医药翻译,从对比语言学看中医药翻译,或者是用语言接触理论来研究其他方向,比如用语言接触理论来研究中国英语,汉语传播文化,少数民族语言等等,从语言接触理论视角下研究中医药翻译,是一个比较新的方向,更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当今世界,随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联系更加频繁,在世界一体化的文化环境中,语言和语言相互接触,相互影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英语的全球化,英语在中国的应用日益广泛。中医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近代中医学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走向了世界,从民族性的医学升华为世界性的医学。因此,通过语言接触理论来研究中医药对外传播的方式和策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对世界医学具有重要贡献并造福于全人类,而且有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对外教育和对外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医药翻译在我国对外宣传和对外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语言接触理论与中医药英语翻译

语言接触理论专家Weinreich于1964年,发表了《语言接触》这部著作。在此书中,他将语言接触定义为“相互使用两国或多国语言的环境。”同时,他把语言接触限定在双语环境下操作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语言的说话者之间面对面的接触。随后,有一些专家提出,语言接触不止是在双语环境下的接触,可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在语言接触过程中,两种语言的文化、文学等受到相互影响,因此,研究语言接触理论是很重要的。在学术界对翻译过程的研究多是从语言学的视角切入,针对翻译行为进行展开。而语言接触理论对语言行为具有巨大的阐释力,在研究两种语言相互接触的同时,一定要与其相应的语言背景和现状进行联系。在中医药翻译过程中,只有正确的理解语言所发生的语境,对所需的专业背景知识有了透彻的了解,才能正确地翻译中医药英语。

我国中医药发展历史悠久,在其发展的漫长历史长河中,因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逻辑学、养生学、气象学以及文化、宗教的影响,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描述和解释有其独特的视角,形成了具有中国古代文言文特色的中医语言。

纵观历史,汉语与英语语言的接触主要有三个重要阶段,即早期阶段(17世纪-19世纪)、成熟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中)与目前阶段(1980年代到21世纪)。在英语和汉语接触的早期阶段, 最显著的语言成果是洋泾浜英语的出现。到现在, 英、汉两种语言的接触已过400年, 期间语言接触的同时自然少不了文化的接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逐渐融入世界舞台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中医药文化重视起来,可是中医药并没有在世界上得到重视和推广,相对于西医在世界上的广泛使用和地位,中国中医的国际化问题更需要提上日程。从语言接触角度下出发,研究中医药的英语翻译,将中医药文化有效地传播到西方国家或其他使用英语人群,最终让受众读者群体通过他们熟悉的语言了解中医药文化,并最终认可中医药、使用中医药。

二、中医药英语翻译

(一)中医药英语翻译现状

中国的中医药文化归属于世界医学,对人类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中医药的漫长发展历程中,通过对外交流,语言的相互接触也有了比较长的历史。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化进程,通过研究中医药文化的背景和现状,让“中医”走向世界,影响世界,为整个人类造福,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至今, 国内许多学者在从事中医药领域的语言翻译事业,做了大量的前所未有的建设性基础工作。国内外的中医药专家进行相互沟通交流,并且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宣传中医药文化及近年来的发展。但我们意识到,在沟通与使用不同语言交流过程中,汉语文化在中医药中的语言,翻译成英语后,在表达和理解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原因是在中医药的翻译过程中,并没有完全了解中医药的文化及地域的差异性,对中医药的英语翻译不准确且片面性,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中医药的精髓,因此,随着中医药逐渐被越来越多人认识并接受,要想把弘扬中医文化,推进中医走向世界,中医药英语翻译将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二)中医药英语翻译特点

在中医药英语翻译过程中,中医与西医的病名、药名、方剂名是翻译中的主要三大类。众所周知,华夏文化始终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天地一体、注重平衡、喜欢中庸平和。中医药理论的基础是阴阳五行,核心是整体观念和阴阳平衡。在中医药跟英语接触、把中医药翻译成英语过程中,文化差异和地域差异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没有一个医学术语可以脱离文章而单独的存在。而中医的描述大多使用文言文,概括性强,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我们只有在语言文化背景等相关知识的帮助下,考虑句子在相互接触中的真正含义,从而将其简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中医英语的翻译工作,必须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汉译英的翻译过程中,满足其让英语读者的受众群体通过文字了解、读懂,这就是中医英语翻译的目的。

(三)语言接触理论对中医药英语翻译的促进作用

要真正实现把中医推向世界,必须要有准确的中医药英语翻译。随着国际一体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到中国学习中医药,但是,还有更多的外国人不了解中医药,不认可中医的治疗方式。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很少在国际上被人认可甚至是使用,究其原因就是中医药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国际化进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文化传播的桥梁。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建设和完善中医药翻译事业是关键!

研究语言接触理论,对完善中医药英语翻译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医药国际化也是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对中医药术语的准确翻译要求较高。对于中医药术语的翻译,只有真正了解中国中医药文化历史背景,才能深入理解该术语的内涵和功能,并将此作为该术语的标准化译语。通过研究术语的源流及其史学、文化和医学价值,使中医学及其负载的文化完整地传入西方,抛弃从英语中寻找对等词汇进行牵强的意译。只有对中国中医药文化全面系统的描述和刻画,为跨文化交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才能把自己先进的中医药文化成果、文化资源、中医历史社会状况及丰富的中医资源介绍到国外,让世界人民共享,真正地融入全球化的大熔炉中,把中国中医推向世界。

三、结束语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对外教育和对外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医药翻译在我国对外宣传和对外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5年屠呦呦喜获诺贝尔奖,表明中医的作用和中医药的效用开始从文化差异获得科学角度的认知,这也表明西方科学重新开始认识中医学和中医药学的价值。要让中医和中医药获得全世界的广泛认同,让国医走向世界,我们更要重视中医药英语翻译这个有效途径。

中国的中医药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许多值得传承和发展的中医和中药内涵要素,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只有在语言接触过程中,充分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将中医药学作为科学技术,成为与世界范围内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的一个载体,才能实现准确的中医药英语翻译,才能真正把中医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邓高峰.从语言接触理论视角看张培基教授翻译中的中国英语- -基于两辑《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研究[J].文教资料,2008.

[2] 段忠玉.中医药名称翻译的历史与现状[J].考试周刊,2011.

[3] 冯广艺.论语言接触对语言生态的影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

[4] 龙海燕,关于语言接触的几个特点[J].贵州民资研究,2011.

[5] 彭鳎语言接触研究述评[J].新疆大学学报,2007.

[6] 卢卓群.语言接触的文化背景[J].汉语学校,1990.

[7] 谈扰.从语境视角下看中医药翻译[J].海外英语,2012.

中医药文化研究范文第5篇

前言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旅游的日益兴起,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饮食,各种健康理疗,中医药旅游便应运而生了。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对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中医药服务业的延伸和养生旅游的扩展,有助于旅游业转型升级。国务院日前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纲要》的出台让中医药健康服务与健康旅游产业迎来发展总要契机。

伴随着中医药旅游行业的逐步发展,国内对中医药旅游产业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并形成一定的成果:郭鲁芳等学者(2000年)[1]认为健康旅游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指一切有益于现代人消解第三状态、增进身心健康的旅游活动。田广增(2005年)[2]认为中医药的深厚文化内涵、独特理论体系和内容为基础,以各种医疗和健身方法、药材观赏、购买和使用为基本吸引物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张文菊、张念萍(2013年)[3]提出中医药自然旅游、生态型中医药旅游属于中医药旅游与生态旅游的交集部分,是生态旅游中一种新的实践方式。综上内容来看,对中医药旅游的研究主要还处于概念、现状分析;研究方法也多是描述性为主。因此,本文在“旅游+”理念指导下,对岭南地区中医药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探索,以期为其发展做出一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一、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丰富

岭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适宜,雨量充沛,冬季无严寒,四季常绿等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中医药植物生长。巴马旅游、长寿养生和中医民族医药相结合,继承发扬民间壮药、瑶药的中医药疗法;玉林市发展区域特色中药材种植带旅游资源;云浮市禅宗文化资源,养生文化旅游资源底蕴深厚;惠州葛洪鲍姑夫妇的养生文化与坡养生文化;鲍^和何仙姑相传留下了许多有关惠州的著名的中医药著作等使得岭南地区有着丰富的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

(二)国家政策支持的优势

2016年12月6日,《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这是我国首次以政府立场昭告世人,中医药在展馆国家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意味着中医药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巴马、玉林、云浮、惠州等岭南地区主要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基地纷纷抓住机遇,积极开发自身蕴藏丰富的中医药旅游资源,并结合地方实际实施一系列有利于中医药旅游发展的条例措施。

二、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中医药旅游资源开发层次不够深入

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开发除巴马地区的养生旅游形成一定规模,在国内外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上具有较大知名度外,大部分地区具有特色的中医药旅游品牌的竞争优势弱,中医药产品价值低,品牌少,且宣传力度不够,客源市场较小。

(二)中t药旅游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我国虽然在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方面已经具备较好的机构、硬件设施,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的扩展度不够广,中医药健康旅游相关的配套设施和服务需要完善,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供给的能力和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三)中医药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促进中医药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培养既掌握中医药知识又有旅游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将外语与旅游服务技能相结合的旅游业复合型人才。但当前掌握中医药知识、外语导游服务技能及拥有外语导游证的人才严重缺乏,难以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

(四)中医药旅游制度管理不完善

目前,中医药健康旅游业作为产业融合新业态,其产业边界相对模糊,在产业管理、监控、引导等方面具有大的交叉性和复杂性,而具有规范性引导性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相当薄弱。缺乏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规划及行业服务标准,管理模式方面存在模糊不清、把关不严、缺乏创新等问题不仅影响人们对传统中医药服务的认识和评价,而且造成旅游市场更加混乱无序。

三、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一)中医药+乡村旅游模式

岭南地区中医药+乡村旅游把乡村旅游与中医药资源紧密结合,将中草药种植园开辟成旅游景点,发展休闲乡村旅游,实现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旅游产品的生产销售一体化。对农民加以引导,让农民参与到中医药健康旅游业的生产服务体系中,并从中获取相关的利益。

近年来,玉林市着力打造以“五彩玉林,都市田园”为口号的乡村旅游取得成效。在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2016年度四星级(含)以上名单中,玉林市7家乡村旅游区和5家农家乐上榜。同时玉林素有“南方药都”的美誉,中药材原材料丰富,市场交易活跃,是岭南特色中药材主产地。那么玉林可以开发中医药旅游产品,成为乡村旅游的一部分。一方面,发展区域特色中药材种植带,将中草药种植园开辟成旅游景点,将其纳入到乡村旅游线路规划中。另一方面,建设乡村旅游景区时,完善中医药相关服务、人员及设施设备。对景区人员加强服务意识和素质的培训,聘请当地有经验的农民管理中药材种植园并投入建设中医药相关设施设备。

(二)中医药+养生旅游模式

岭南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模式将中医药与“养生旅游”“绿色、健康”等养生旅游要素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模式,不断壮大旅游产业,延长产业链。

对巴马、云浮的传统养生保健技术(如针刺、艾灸、香薰、推拿、拔罐、足底按摩、采耳、药寓药膳、药物外敷以及传统医疗体育如太极拳、太极剑等)整理挖掘与创新,形成养生药膳、中医药加工参观体验、中医药疗养服务等产品。再用中医药与养生旅游结合为主要旅游品牌,加大中医药旅游文化的宣传力度,开展中医药旅游的科普宣传,提高中医药的影响力,使群众更加了解中医相信中医热爱中医,从而了解中医药旅游这一新的概念,推进中医药养生产业的发展。

(三)中医药+文化旅游模式

岭南地区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是中医药文化及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进行有机融合,以提供中医药文化传播及养生保健、医疗康复等服务为主题的创意旅游新业态及其产业链条。将中医药与现代化的旅游服务和设施与地方古朴居民、民风、民俗文化等紧密结合,并对名人中医药相关的文化内涵传承发扬,形成地方独特的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的同时对历史文化遗迹进行有效的保护。

如惠州有中医药文化养生名人葛洪鲍姑夫妇和坡等,在中药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重点要围绕着这些历史名人的中医药理念展开,打造惠州独具恃色的中医药人文旅游资源。打破传统的结构单一的旅游产品体系,把惠州已成型的中医药文化旅游景区,未成形的打造成型,将其连片成块。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