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居家养老服务总结

居家养老服务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居家养老服务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居家养老服务总结

居家养老服务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居家养老;养老模式;养老服务

一、国内社区居家养老研究

随着我国养老压力的增大,20世纪90年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被引入我国,并迅速发展壮大。在此过程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受到了来自政府、社会、民众等多方面的关注,学术成果与社会实践大大丰富。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概念的引入与界定

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概念的研究方面,史柏年、穆光宗、祁峰、冯晓娟等专家和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穆光宗(1999)提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在国家法律法规保障之下,在社区养老服务基础之上的形式为居家养老,结合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一种养老体系。冯晓娟(2012)经过研究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由多元主体提供的,在家庭或社区之中,以社区服务网络为基础的,运用各种渠道获得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养老模式。

(二)关于社区居家养老供需的研究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被引入我国之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庞大,且处于60年代人口高峰的一代人即将纷纷步入老年,而目前能够提供的社区养老服务又较为有限,采取怎样的措施能够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最大化的满足我国老年人的需求成为了重要课题,众多学者纷纷建言献策。陈思(2010)认为应通过以下五项措施来使供给满足老年人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要,一是在经济上加强对落后地区的扶持,使区域经济能够协调发展;二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社区养老服务投入;三是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四是允许民间资本的介入;五是整合相关资源,加强部门间的合作。李兵水(2011)等学者认为应该从三层并行的运作机制、需求导向机制和供给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方面着手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以满足需求。高灵芝(2012)等专家通过对济南市槐荫区的调查发现,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能充分满足当地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应与各类专业化服务机构实施加盟式连锁,搭建街道辖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直接和间接地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巡回护理、康复训练、服务信息咨询等多元化服务。”

(三)关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研究

随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和推进,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数量供给之外,人们开始关注服务的质量,以求能够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侯志阳(2010)通过分析福建省三个城市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的数据,得出以下几条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建议:一是坚持以老年人为核心的服务理念。二是区别对待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应加强对于低文化水平老年人的教育、娱乐、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提高文化水平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三是关注自理能力差的老年人。四是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培养工作。章晓懿(2011)等专家学者通过对上海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分析,总结出了对于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一些有益启示。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兼顾老年人的个体差异。其次,要加强医疗保健方面的投入。最后,要加大政府投以降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费用,以使更多的老年人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综上所述,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通过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总结自身的发展经验,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社区养老服务在我国许多地方得以推行和发展。但是,也可以看出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还远远不够,大多仅停留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地区,还不能满足我国的养老需求。同时,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还不够细化,对于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医疗保健服务还缺乏专门研究。

二、国外社区居家养老研究

社区居家养老在国外最早被称为“社区照顾”,在对“社区照顾”不断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社区居家养老的定义被提出,但许多国家一直延续了“社区照顾”的说法。英国较早推行社区照顾,随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效仿,并逐渐走向成熟。

(一)关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较早的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学者M.Barley将社区照顾分为“由社区照顾”(Care by the Community)和“在社区内照顾”(Care in the Community)两种模式。前者是指调动社区内的人员对老年人提供的照顾服务,后者是指在社区内建立专门的机构,以社区为基础为老年人提供照顾。Adam Pavey(1999)等学者通过对美国和英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分析,从服务的提供者角度,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分为正式照顾和非正式照顾。正式照顾指来自于政府、慈善机构和专门的社会工作者所提供的。而由家庭、亲友和邻居提供的称为非正式照顾。

(二)关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务方面的研究

随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西方发达国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逐渐趋向成熟,学者们根据实践结果对如何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Naoko Muramatsu(2010)等学者通过对1993―2002年美国50个州老年人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社区照顾对于心智正常的老年人是非常重要的,相同情况下,缺乏家庭和社区照顾的老年人往往会比有家庭和社区照顾的老年人更容易发生不可预测的功能衰退。Ya-Mei Chen(2012)等学者通过对由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和国家老龄研究院在2002年所做的美国第二次纵向老龄化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认为个人护理服务和高级社区服务的提高是使老年人增加社区居家养老时间和使老年人从养老机构中返回家中养老的关键。

(三)关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医疗保健服务的研究

医疗保健服务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较多的关注。加拿大的学者W.Ian Hay(1990)作出了为了节省医院开支,社区居家医疗保健服务将会得到推广的预测。John Wiley?Sons Ltd(2013)等人通过对荷兰23名专业护理人员的研究发现,在专业护理人员和老年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医疗保健服务的开展。Maria(2013)等学者认为了解人们对社区医疗护理人员工作能力的预期和目前医疗护理网络的所能达到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的有效提供。

综上所述,国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由于其探索时间较早,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支持,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以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水平。并且在社区居家养老医疗保健服务方面有较多的研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和意见。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John Wiley & Sons Ltd.Care for community-dwelling frail older people:a practice nurseperspective[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13,23,2313C2322.

居家养老服务总结范文第2篇

为积极应对本镇人口老龄化,破解日趋尖锐的养老难题,提高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有效满足全镇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根据《县关于推进城乡一体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精神,结合本镇实际,现就本镇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为老解忧”的工作宗旨,努力满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籍等服务需求,重点帮助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整合社会资源,完善服务网络,拓展服务内容,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促进老年事业的发展,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工作原则

(一)服务大众,以人为本。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人性化的服务,努力提高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

(二)依托村(社区)、整合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村(社区)层面普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场所和服务队伍,努力营造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环境。

(三)监管并举,规范推进。加强对各服务实体的监督和管理,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绩效,促进居家养老服务的规范发展。

三、服务对象

居家养老服务面向全镇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并分层次开展服务,对经济困难且符合《若干意见》中第四款15条规定的老年人,由政府采取发放服务补贴的形式,为其购买服务,对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居家老年人,主要通过个人购买服务的形式,提供低偿、有偿服务,倡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开展志愿者结对活动,为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无偿的公益。

(一)对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老年人,政府采取发放服务补贴的形式,为其购买服务。

1、居住在本镇区域内的县籍60周岁以上老年人;

2、低保户、低保边缘户、特殊(因病、因灾致贫)困难户、重点优抚对象、县级以上劳动模范;

3、独居(子女在县外)且生活不能自理或子女因客观原因无法实施有效照顾(子女弱智、肢残、重病等)。

(二)对自费购买服务的老人,提供其所需要的居家养老服务。

(三)村(社区)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邻里实行结对互助关爱活动,在村(社区)形成一张关爱老年人的爱心网络。

对符合政府补贴条件的服务对象视其需求程度,经本人或家属提出申请,由村(社区)报镇老龄委居家养老服务部,经初审同意后,提交县社会化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进行身体自理能力评估核准后分别提供每天一小时至每周一小时不等的无偿服务,近期服务券的标准为10元/小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扩大补贴发放范围,并提高补助标准。

四、服务内容

根据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和天凝镇特有的社区人文环境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循序渐进、稳步推进。通过在全镇合理设置居家养老服务网点,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就近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因地制宜确定服务模式和内容,为本镇老年人提供及时、有效的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生活照料服务。通过专业服务人员、志愿者和其他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向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顾和生活护理方面的服务,如:日托服务、定制菜肴、洗衣被、购物、打扫卫生、家电维修等。

(二)医疗康复服务。通过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室、医疗志愿工作者,为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咨询,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为一体的医疗服务等。

(三)精神慰籍服务。通过村(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和村(社区)工作人员、老年协会、志愿者等人力资源,为老年人组织各类文体活动,以及定期上门看望、电话问候、谈心聊天等情感沟通服务。

五、运作方式

在县社会化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的管理、指导下,镇成立居家养老服务部。村(社区)依托“星光老年之家”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站,并根据实际,实质性地开展本村(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镇居家养老服务部负责管理、指导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服务实体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一)镇根据县政府制定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制定本镇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方案,成立领导机构,全面负责本镇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二)由镇民政办负责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日常组织与实施。服务网点的规划和建设;服务对象的审核、服务质量监督评估等工作;对村(社区)申报服务对象的资格确认和补贴标准的复审,负责“服务券”的发放和兑换结算;建立信息库,汇总有关数据;做好服务站的检查监督;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日常管理。

(三)村(社区)居委会根据本实施方案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确定专人负责受理服务申请,搞好入户调查,初步确定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及所需服务时间,负责“服务券”发放对象及标准的初审,按县、镇的有关工作要求,分门别类建立居家养老工作服务信息。成立由党员、社长、村民代表、计生联络员、青年团员中的骨干组成的居家养老志愿者队伍,开展为老志愿服务。

(四)服务实体负责对服务对象开展上门等各项服务。专业服务人员应经技能培训后持证上岗,努力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人性化的优质服务。

六、实施步骤

(一)构建服务网络

1、在县社会化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的管理与指导下,镇居家养老服务部负责全镇居家养老服务的日常组织、协调、监管、业务指导和人员管理等工作。

2、各行政村(社区)依托“星光老年之家”建设,按照“四有(有专门场地、有专人管理、有专业队伍、有管理制度)”要求,开展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组织居家养老志愿者开展相应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二)调查、评估、审核

各行政村(社区)组织人员对辖区内的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进行调查摸底、归类,确定本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及具体内容。对老年人的家庭收入、人员结构、健康状况等情况进行核查,对符合政府补助条件的服务对象,开展身体状况、居家环境等评估,然后确定补贴标准、服务时间、服务方式,并按本人申请、村(社区)进行初审、镇政府复审、县社会化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核准、并按公示的程序做好审核工作。

(三)组建服务队伍

居家养老服务采取聘用服务员定向服务、志愿者关爱服务,周围邻里互助服务等形式展开。

1、村(社区)根据服务需求设立居家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组建上门服务专业服务队伍、专业服务人员优先择用本辖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和“4050”从业困难人员,经集中培训后挂牌上岗,逐步形成专业化优势。

2、志愿者服务队伍应登记注册,并制订具体的工作规程,按照就近原则,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服务,充分发挥本辖区内健康低龄党员和热心人的作用,为居家养老服务营造良好氛围。

3、提倡和鼓励开展邻里互助服务,对邻里提供的照料服务,村(社区)纳入相应管理范围,制订必要的管理制度,把邻里“义工”提供的服务时间统计存入“义工银行”,以弘扬美德。

4、服务人员的配备:需生活护理的特殊人群一般按1:5比例配备;一般人群的服务按1:30比例配备。

(四)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资料台帐,通过实践积累工作经验,逐步规范,同时重视制度的建设,不断完善服务费支付管理制度、规范服务公约、服务人员工作质量考核办法等,使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保证该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七、经费筹措

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资金的来源按“三个一点”的方式筹集,即县镇两级财政、集体经济、社会和个人出一点。

(一)对村(社区)依托“星光老年之家”或老年活动室设立的“居家养老服务站”给予的一次性资金补助,以及政府以“服务券”形式发放的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其所需资金由县、镇财政各按50%比例承担。

(二)支持、鼓励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为本辖区内服务对象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补助,原则上低偿、有偿服务运作中资金缺口部分由各村(社区)自筹解决(政府购买服务之外部分)。

(三)动员和吸纳民间资本捐助居家养老服务事业,鼓励单位、个人对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慈善捐助。

八、服务结算

“服务券”由县民政局统一制作,根据本镇居家养老服务对象所需服务的时间,核准后发放到镇民政办,下发至服务对象,并做好发放登记工作。

服务人员上门服务后,根据服务时间及服务质量收取一定数额的“服务券”。每月底服务人员凭“服务券”经所在村(社区)服务站汇总后,向镇民政办兑换服务报酬。

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经费必须专款专用。各居家养老服务站要严格把关,及时掌握服务券的使用情况,适时跟踪服务质量。

九、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强化保障。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举措,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各村、社区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积极推进。在审核把关、协调管理、具体实施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切实保障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整合资源,加强协调。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针对老年人最需要的日间托管、配餐送餐、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服务项目,要注意整合和利用现有各类服务资源。村、社区按照本区域老年人的情况,做好结对服务工作,将居家养老服务作为基层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内容。

(三)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是社会福利社会化的一种新探索,采用试点先行、示范引路的方式逐步展开。

1、试点先行。洪溪村作为试点单位,根据居家养老的有关实施方案,结合本村的具体情况,确定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组织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其他各行政村(社区)依托“星光老年之家”,按照“方便实用、资源共享、功能配套”的原则,全面开展此项工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居家养老服务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居家养老;非营利机构;保障机制

一、居家养老的意义和民间非营利机构参与服务的必要性

居家养老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种服务形式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相结合、能够满足老年人在家安度晚年的心愿,对于解决“空巢老人”、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指引下逐渐成为我国将长期坚持的养老方式。

二、我国民间非营利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根源分析

(一)我国民间非营利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民间非营利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刚刚起步,政府和社会对其的关注也仅处于萌芽阶段,民间非营利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还存在很多难题,这导致许多民间非营利机构不愿投入居家养老服务产业或持观望态度,从而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总结我国民间非营利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民间非营利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来源不具有可持续性

当前,非营利机构的资金来源极为有限,政府仍然是社区养老服务的强大投资者,老人付费、社会及个人的投资极少。首先,社会捐助受企业事业单位、个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而且不是所有的民间非营利机构都可以接受社会的捐助。其次,非营利机构通过提供有偿服务的收入受社区有需求的老年人的数量影响较大,当一地区老年人收入较低或不需要非营利机构提供服务,依靠有偿服务收入的非营利机构将很有可能无法运作。综上所述,非营利机构通过市场化运作和社会捐助的收入有限且波动性大,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运行中的资金难题。

2.社区资源整合不完善,服务范围较窄

现阶段民间非营利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在社会资源整合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专业护理人及志愿者才确乏。一方面,在众多的非营利机构中,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多为四五十岁的下岗人员或者农村务工人员,他们文化素质偏低,缺乏专业服务知识。另一方面,一些具备专业护理知识、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人才,由于受到传统世俗观念的影响,不愿从事这方面的工作,造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数量不足,队伍不稳定,无法为居家养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其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很多社区并没有基本的健身器材、社区老年服务中心等。

(二)对问题的深入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居家养老服务方面面临的问题存在于资金、社区资源整合、风险管理等各个环节。假如我们不考虑整体利益,仅是对这些漏洞一个接一个地去补,尽管这些措施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解决症结,但是政策之间的不衔接、整体布局的缺失,会阻碍居家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会产生更多的问题。然而,如果有一套完整的保障机制,各个环节前后衔接,互相兼容,各地居家养老服务的治理和保障都以其为导向,结合实际情况,有取舍地借鉴,这将会提高效率,提高民间非营利机构积极性,加速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步伐。

首先,我们的保障机制进行概念界定。“保障”顾名思义是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的某种意义上的交互动态的有限支撑和支持;“机制”一词最早为物理学和机械工程研究领域中的概念,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后来引申到管理学等多门社会学科中,其内涵演变为一个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因此,在这里我们将保障机制定义为,为保障管理活动顺利进行而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的组织安排。

其次,我们针对建立保障机制的必要性进行理论探讨,这里,我们从非营利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公共性、“顶层设计”有利于解决涉及多方利益的社会问题两个角度阐释。

第一,非营利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具有一定的公共性。非营利组织可以去填补由市场与政府遗留下来的空白地带,使整个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有效地满足,多元性的文化得到保留和发展。然而民间非营利机构在居家养老服务中面临瓶颈,其中资金来源不充足、员工不具备养老服务专业素质、服务对象潜在风险难以转嫁等问题最为突出,制约了非营利机构的发展。

第二,居家养老服务自21世纪引入我国以来出现了不少问题,各地也纷纷采取措施,但是由于非营利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既是我国的新生事物,同时又涉及民间非营利团体、老年群体、政府基层组织、社会公益组织等多方利益,如果缺少从高度出思路、从顶层俯瞰全局,形成一揽子的改革方案,居家养老服务的进展势必会有犹豫和徘徊。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B].全国老龄办发〔2008〕4号.

[2]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B].中国民政部,2010-6-10.

居家养老服务总结范文第4篇

实施购买服务

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面向城乡困难老人开展以生活照顾、家政服务、精神慰藉、医疗保健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

(一)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政策体系。引入政府购买服务,把政府通过兴建国办养老院提供的养老服务,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因地制宜提供居家上门服务,政府按照轻、中、重度不同照料等级,分别按每人每月150元、200元和400元的标准给予费用补贴。补贴以服务券形式发给老人,服务主体提供服务后收取服务券,向区县民政部门兑现。市财政局会同市民政局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力度,围绕居家养老服务先后出台六个文件,整合就业、金融、医疗相关政策,激发养老机构、公益性公司等各类服务主体活力,在服务对象、内容、形式及补贴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提高了政府购买服务质量和效率,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助推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有序开展。

(二)注重评估环节,扩大保障范围。各区县积极开展养老照料等级和养老需求评估工作,力争将符合条件的困难老人全部纳入服务范围,并通过跟踪回访,及时变更服务等级,为服务对象提供更有针对性、更贴心的居家养老服务。通过开展评估,目前居家养老政府补贴对象已逐步扩展到优抚对象、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及特困救助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中60周岁以上需要生活照料的老年人、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我市最低工资标准或低于农民人均纯收入且需要生活照料的80岁以上独生子女父母、市级劳动模范、失能老人和空巢老人等人群,保障了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基本养老需求。

(三)引导多元主体,提供专业服务。各区县按照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的原则,结合各自实际,引导养老机构、公益性公司、非营利组织、社区义工组织、社区医院等各类服务主体,采取菜单化、个性化服务等形式,提供助洁、助餐、助乐、助医、助行等专业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如和平区委托劲松老年护理院向周边社区开展养老机构社区延伸服务,对失能半失能困难老人进行养老护理、医疗保健、心理疏导;红桥区西于庄社区与洪湖医院签订协议,每周开展老年人中医保健、健康查体、康复讲座、免费义诊、指导用药等服务。宁河县试点乡镇成立居家养老办公室,利用现有“养老服务中心”网络平台,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物业维修等“一键通”服务。静海县积极拓展服务项目,除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服务和精神慰籍服务,还针对农村特点开展为老年人整理柴禾、生炉子等个性化服务。多元化服务主体提供的多样化专业服务受到广大老年人的热烈欢迎,居家养老服务形成了良性竞争、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加强监督管理,保证服务质量。为确保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质量,我市不断加强居家养老行业监管,先后制定了居家养老社区服务规范、居家养老入户服务规范两个政府购买服务规范性文件,使居家养老服务规范有序运行。各区县也相继制订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流程、服务主体准入机制、居家养老服务券使用管理规定、服务质量跟踪反馈机制等多项制度。部分区县还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聘请街道老年人协会、志愿者、居委会、楼门长等作为监督员,及时反馈老人意见,促进提升服务质量,实现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主体的优胜劣汰。

截至2014年底,市区两级财政共安排居家养老服务补贴资金2.2亿元,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受益人群达到2.4万人,今后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涉农区县推广,使城乡更多困难老人享受到政府买单的居家养老服务。

创新运营机制

从2008年起,我市在街乡镇逐步建立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2014年起,我市以南开区昔阳里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为试点,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包括呼叫服务、配餐送餐、家政服务和生活日用品便利店在内的等四项基本服务。

(一)坚持“管办分离”,改进购买方式。按照“政府搭平台、专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志愿者参与”的原则,采取购买服务方式,由街道或居委会自管自办改为街办事处(镇政府)或居委会与承接主体签订协议,明确各方责任、义务和权利,由社会组织、企业及养老机构等承接主体负责日间照料中心的日常运营,提供专业化、精细化服务。建立照料中心服务监督和绩效考评机制,由区县民政局、街办事处(镇政府)或居委会组织对其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进行考核,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确定职能定位,延展服务内容。据了解,兄弟省市提供日间照料服务的主要模式是设置“五室一校”(即休息室、配就送餐室、文体活动室、健身康复室、医疗保健室和老年人学校),组织老年人在社区集中活动。经调查,我们发现生活困难、健康状况不良、行动不便的老人在社区集中开展活动存在一定困难,“五室一校”的模式并未充分体现出对上述老年人群体的帮扶功能。因此,我市将照料中心定位重新调整为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撑和载体,以满足行动不便、高龄、独居等困难老人需求为重点,提供就送配餐、生活日用品便利店、呼叫和家政基本服务及日托、理发、国医堂等拓展服务,对行动不便、家庭困难的老年人还将提供免费送货服务。

(三)整合优势资源,形成一体化模式。按照服务行业不同类型引入专业服务机构,由家政服务公司提供保洁、理发染发、家电维修等家政服务;由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护理保健、康复指导、基本医疗等服务;由养老机构提供文化娱乐、配送餐等服务;由志愿者队伍负责提供心理慰藉、咨询以及包户照料等工作;由通讯公司提供呼叫服务和信息网络平台维护服务。在实现优势资源互补的同时,进一步扩充服务内容,建立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及时提供专业化服务。

(四)完善补贴政策,调动服务积极性。为保障项目可持续发展,我市坚持市场化运营为主的运行机制,财政部门以购买服务方式给予日间照料中心经费补助。市财政局暂按平均每个中心6万元/年的标准给予运营补贴,区县财政部门对辖区内中心原则上年补助标准不低于3万元。对为政府保障对象提供的居家养老、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财政部门按照相关政策给予额外补贴。对于非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则按照老年人服务需求和承受能力,收取略低于市场价格的服务费,使承担服务的社会机构在经济核算上达到略有盈余,充分调动经营机构的积极性。同时,考虑日间照料服务对象多为老年人、易发生意外事件的特点,市财政局、民政局协调保险公司为公益机构增设老年人综合意外保险,提高了服务机构抗风险能力。

居家养老服务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个案管理;社区居家养老;应用

在中国,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老龄化明显加剧,从而养老成为一个社会议题,且亟待得到解决。因为一方面社会养老压力空前之大,另一方面现有的养老模式有很多缺陷,你适合现在的社会现实。社区居家养老这种新模式就产生了,这种模式需要成为一种系统的、科学的体制,这需要一般的有效的社会工作方法和经验的介入。个案管理方法是众多运用在社区养老中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解决老年人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又在工作中具有相应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又可以优化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对个案管理在社区居家养老实务中的优势、过程加以分析,以此阐明个案管理运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的实践作用,完善社区养老这一模式。

一、社区居家养老的概念

随着我国老年人数迅速增加,中国的老龄化速度也加快,养老成为一个为众人所担心的社会议题。我国现行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适用于新出现的社会年龄人口分布现状,也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并且旧模式下的家庭支柱压力特别大,模式急需得到更新、完善。在社会的大势所趋之下,社区居家养老的模式产生,并快速得到完善。

在国家的“十一五”期间推行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由国家老龄委员会和民政部等有关部门主导推行的,居家养老模式是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服务中心,利用相关的社区养老资源为老年人服务的模式。服务主要包括:精神抚慰、上门服务、学习娱乐等等,都是专业基础下实施的老年人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把社区、家庭和社会三方资源统筹到了一起,包含了正式和非正式服务,把居家和养老结合起来的产物。其目的在于利用有效资源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很多老年人不愿离家、进入养老机构养老,因而责任落在了社区的身上,许多老年人还需要上门的服务和护理。

二、社区居家养老专业工作方法:个案管理

个案管理为陷于困境的老人提供服务和协助。个案管理强调两个重点在于,第一要着手建立一个相关的信息和物资的资源网络,形成一个对老年人有利的网络。第二个案管理丰富案主资源的知识、训练服务技巧及优化服务态度,同时加强案主资源的取得和使用网络专业能力。现代社会人们对福利的需求量不再单一,但是提供的服务资源很短缺,个案管理就是要解决传统福利机制下的相关问题。

(一)建立关系及评估工作

专业的养老服务关系网络的建立是进行有效工作的前提,对工作者和老年人都进行条件筛选,调查需要个案管理服务的老年人,进行数据统计和建立关系。建立关系是为了更好的提供服务和开展工作,对往后的工作效果有较大影响。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环节关键点。比如保护老年人信息,不加以服务期待,拟定合适的服务协定。

评估工作的进行,在其初期,以对老年人群的需求和养老资源的评估为主体。服务人员对老年人进行调查,提出养老需要的资源和特殊需求,表达陷入的困境和需要的帮助,还有预期在服务人员这里获得什么样的服务和协助。相同的,在工作人员对老年人表述的信息做出相应专业回应。

(二)整合服务

在服务过程当中,工作人员把个案管理对象的老年人的情况仔细整理下来并加以备份记录,之后社会工作人员利用整理的资料对老年人做出具体符合其情况的计划书,使计划更实践性和预料性、可行性。另一个方面就是整合社会有效地养老资源,以及运用有效的社会工作方法,整合服务手段和内容对个案管理的老年人进行服务。整合服务是一个过程,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不是单一单调的,常常要做好协调和监督等等的工作。整合服务的过程是比较多变的,影响因素过多,所以工作者要从很多细节方面完成服务内容。整合是由很多方面的内容组成:保密、订立契约、监督和支持案主、社会工作者寻求支撑、总结经验。

(三)个案工作结束

在前期的准备和预备工作之后,个案管理对应的老年人会自动寻求帮助和协助、亟待社会工作人员提供处理缺陷的方法以及养老资源。老年人自动寻求资源之后以解决问题动,可以算是个案管理方法作用下问题的解决,那么这一次的个案管理关系就可以进入到结束的阶段。但是结束这段关系也不是一发而就的,也需要一个过度的过程,承前启后的估计到服务的整和过程和服务后的老人自立后果。首先要对这段服务关系和工作情况作出评价,作出终结。评价个案管理的方法是否在此案例中有效,在服务中的老人是否有得到有效的帮助。对努力程度和结果作出中肯的评价。再次要结束关系,作为一次完整的个案服务事项的完成,当然,结束一段关系也要有一定的标准才可以正式结束。比如:老人家自我协调的能力上升,自主能力上升,还要和个案管理的户主协商结束个案服务关系的事宜。

三、结语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兴起,亟待成熟的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其中个案管理方法就成为了其中的主流,担任主要任务和特殊角色。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服务工作中,老年人群的需求和问题日益增加,这使得养老的资源相对紧缺。个案管理方法在传统的养老和服务理念基础上,新加入了资源的整合利用和服务成本参考。所以,个案管理在现有的情况和状态下是非常吻合现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面临多样化困境、缺陷的老年人群。

参考文献

[1] 陈俊傲.改进高校老年人社区照顾:个案管理的引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7月.

[2] 高灵芝等.个案管理应用于社会救助的优势与思路[J].东岳论丛,201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