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语文教师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基于学生原有水平的原则。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来学习的,我们的教学不可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如果要清晰地看到学生知道了些什么,必须在课堂伊始就以学生的原有知识为基础,基于学生的原有认知与经验来阐述新的知识,知识生成才会不盲目。课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反思在本节内容学习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哪些与之相关的知识,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知识基础上存在着哪些差异,在新知识教学过程中要将知识内容分为几个层次来设计,预计学生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怎样的反应和解答。
2.教学相长的原则。课堂教学是师生和谐共建、交往共生的过程,笔者认为生成性课堂也要讲究效率,为了促进学生自主生成知识、掌握经验和方法,需要教师精心预设,并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予实时的引导。师生交往与对话是促使学生自主生成知识的动力所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合作探究,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过程,在学生思维出现困惑或是价值观出现偏差时及时地予以引导与矫正,提升知识生成的质量。
二、案例分析
人教版选修3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有个“探究活动课”,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就话题“世界大战的启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进行探究,从编者的目的来看,学习高中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认识历史,对于战争史也是如此。让学生讨论对战争的看法,从讨论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意义,促使正确的生命观、战争观与和平观自然生成。当然,为了促进这些感受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笔者将教材中的内容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这节课的内容进行重组,让讨论的主题更为明确———“对二战的反思”,同时为了方便讨论进一步分解为如下几个小的课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了怎样的灾难?
(2)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社会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
(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外交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有哪些异同点?
审美教育要达到应有的功效,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气质精神,使审美情感内化;同时全面发展学生的人格情感,达到审美素养的外化功能。
1.联系现实,辨别美丑
审美教育,文本细读是基础。反映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带领学生细读课本内容。但鉴于学生心理、情感和见识的不成熟,语文教师尚须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联系现实环境中的事物和现象,以其为参照,辨别文本形象的美丑,经过积累,便可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教读《阿Q正传》时,可以从罗曼・罗兰“我在巴黎也看到了阿Q”的感叹出发,启发学生:阿Q精神只有阿Q这样的农民才有吗?我们周围的人、我们自己身上有没有阿Q的影子?阿Q精神只会出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吗?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没有阿Q精神的影子?学生联想到现实生活和自我实际后会发现阿Q精神顽强的生命力,从而审视自己的言行,提高自我警觉。然后回归小说文本,从阿Q姓名无法确定,推知其精神的普遍性和深刻性。这样,在对阿Q形象审美的愉悦中学生获得了自己言行的审视和规范。
2.延伸阅读,丰富感知
延伸阅读,即在课本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泛读涉猎的方式阅读相关内容,以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延伸阅读的内容,可以是学生接触过的,也可以是学生尚未接触到的;可以是名家名作,也可以是同龄人习作;可以是文学作品,也可以是科学论文……总之,只要是有助于学生丰富审美感知的文字,都属于延伸阅读的范围。在具体的教学中则应精选视角,注意层次,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教读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时,要是采用“以诗证词”的方式来鉴赏这首词所蕴含的历史沧桑感和丰富的文化信息,就能通过艺术的熏陶和鉴赏,使创新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读到“千里澄江似练”时学生可能会联想到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名句;读到“背西风,洒旗斜矗”时,学生自然会联想起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同时“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继”还会使学生联想到陈后主灭亡史实来。这时教师可以随机点拨,补充出杜牧《台城曲》中“门外韩擒虎,城头张丽华”的句子加以印证。读到全词末名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时,不妨师生重温杜牧的《泊秦淮》绝句。通过互证,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艺术创作的相融相通,明白“不胜古人不足以与人并”的道理。
3.引发体验,以展个性
审美创造有利于获取亲身体验,有利于审美能力的整体提高。写作是审美创造的重要形式,也是语文教学中学生体验审美创造,形成个性人格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情绪变化及时引导他们主动写作,使学生释放情感,调整身心,养成个性人格。教师引导时机的把握,是这一策略成功的关键。
教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时,如果学生觉得课文中“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二十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无穷。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段话特别美,教师便应因势利导,分析该段应用了那些修辞手法,突出北国之秋的什么特点。接着引导学生认识这段话的思维流程:作者由南国之秋的著名景点,然后又展开对比联想,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突出北国之秋的浓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比喻、排比不仅使文段语言流畅,形象鲜明,而且充分展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深沉情感和文化意蕴。再让学生用比喻、排比的修辞写出另一段文字,表达自己故乡风土人情的独特感受。这类训练,不仅检验了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和联想的方向感,培养了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感情,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应该指出的是中学语文课有其自身的目的性要求,因而也不可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审美教育与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由点滴入手,见“缝”插针,从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中去了解什么是真正美的事物,什么是丑的事物,什么是积极健康的情感内容。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王松泉,董白芷.教育艺术论新编[M].海南:海南出版 社,2002,12.
[2]李哲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3.
[3]高万祥.语文的诗意[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4.
1.1领悟课本,学会尊重生命
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得到生命教育首先要让他们能理解生命的意义,不是强势的填塞教育,可以通过语文课本中的一些课文来体现,让学生感受到,例如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作者在双腿残废后经常跑去地坛,脱离不出死的念头,挣扎、彷徨,最后还是选择继续生命。从这一描述和最后作者的正确抉择,告诉人们,珍惜生命好好活着才是对父母亲最大的孝敬和最好的回报,作为健康的中学生,是不是更应该去珍惜眼前的生活,好好爱护自己的生命,引出反问,让学生自己思考。还有文章《猫》,由于偏见让一只小猫死去,作者深深地歉疚。对一只动物都如此重视生命,何况是人,所以生命应该是被尊重被珍视的。从这些文中提炼其中心,让学生能理解生命和重视生命,知道其意义所在。
1.2敞开心扉,理解感悟生命
每个学生成长的环境和接受到的家庭教育是不一致的,对于生命的感悟和对一些事物的认识是有差别的,在教师引导学生来感悟生命时,可以先了解学生的认识程度,通过一些课堂的讨论来掌握他们的认知情况。在学习《我的母亲》时,文章本身要突出母亲的不容易。很多学生不知道生命怎么起源,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播放一些视频,例如女子剖腹产的视频,剪接一部分给学生来观看,生产的不容易再结合文章中的母亲带孩子成长的经历来反映生命中母亲的付出那么无私,爱那么承重,孩子对母亲都是最有感情的,可以让他们课堂上谈谈“母亲给与我生命,照顾我生活,所以我应该……”这样的讨论能激发学生最深层的情感和最真挚的个人感受,让学生知道生命本身归属于自己,但实际它承载了太多的沉甸甸的爱和付出,我们应该热爱生命,让生命在我们有限的时光中体现它正面的价值。
1.3写作练习,提升个人感受
在布置关于生命教育主题的作文时,老师可以不用设置固定的文章题目,可以写关于植物的、动物的、人物的,这些有生命力的都可以成为学生笔下可选的内容,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师课堂的引导和一些课文的感悟让学生能够自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老师在布置作文时,体裁类型可以不做限制,任由学生发挥,主要是他们能突出生命这一主题就好,当然也可以是根据某个电视节目、某个新闻事件的观后感,让学生自由发挥,看看学生的真实认知。当然从这些作文练习中,老师也可以及时地发现一些问题,学生是否在此认识上是积极的是正面的。在中学生阶段,本身除了要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之外,也应该留意他们思想意识的成形和心态内心的感受。老师从作文中发现有学生对于生命有消极认识和想法时也能及时地处理和给予正确的方向指引。
1.4新闻引入,进行反面教材教育
在语文的学习中,除了课本知识的学习,课外阅读也是丰富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阅读选择上,老师可以引入有社会效应、度高的新闻稿作为阅读对象,既让学生拓宽阅读视野,又能进行良好的实例教育。例如,“复旦研究生投毒”事件,网络报纸的大量篇幅的报导络绎不绝,教师可以将相关新闻报导带到课堂,阅读后让学生分析,谈个人感受,这个事件不光牵涉到生命话题,还反映出现今教育中一味重视学习而忽视情感培养而发生的悲剧,老师做出分析再让学生进行思考并现场谈自己的感受,反面教材能让生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但是这些社会新闻作为阅读材料引入课堂,教师一定要做好把关,要让这些新闻能积极有效地指引学生,而不造成负面的成长影响。
2结束语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境教学;方法
在新的课程要求下,学生将在课堂上占据主体地位,老师的作用则是引导。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调动学生积极性成了主要的教学问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小学语文教育也面临巨大变革,情境教学的作用逐渐凸现出来了。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语文教学的精髓在于写作,而生活好似一切创作的源泉,善于观察生活的人才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有用的素材。古往今来,凡是有名的文人墨客大多都是善于观察生活的人。课堂上创造出与课文相关联的情境并将其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融入,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又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制作相关道具教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要理解虚拟的事物是比较困难的。有时候课文的情境和事物在我们看来显而易见,但在学生看来可能不是很容易理解。这时候,教师拿出相应的道具,让学生可以直接观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利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美好的音乐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更能通过音符展现出美丽的画卷。科学研究表明,舒缓的音乐有助于记忆,在课堂上,适当播放一些符合课文情境的音乐,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精力集中于课文上,更能加深其记忆,令其印象深刻。
四、自设情境,让学生做课文的主角
对于小学生来说,能让其参与的活动往往更能引发其兴趣。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导演一部由学生主演的课文情景剧,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在表演的同时,用心去体会人物的心情和状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并且自主地去学习课文,自发地去探寻文中角色的内心世界,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
五、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目前,我们中师的英语词汇教学仍然是传统的词汇教学模式,即“自读—跟读—纠错—记忆”,加之多媒体设施的运用,基本上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不能忽视的问题是,一些来自条件差的地区的一部分学生语音基础非常薄弱,缺乏科学的记忆方法,这些因素造成了他们记忆单词的硬伤。我们知道,虽然英语词汇量庞大,浩如烟海,但它本身却有内在的规律可循,因此,培养学生学习掌握正确的构词法,是记忆词汇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设法摸清英语构词规律,如最基本的构词法知识,即合成法、转化法和派生法,帮助学生做到了如指掌,触类旁通。例如,合成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诸如“sightseeing,radio-e-quipped,outgoing”等大量单词;转化法则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的使用功能,如“bath,proof,quieted”等名词,形容词均可以转化为动词使用;派生法则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的使用功能,如“actor,leadership,acceptance”等名词。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可以大大地提高他们记忆词汇的能力。如果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方法,就可以在词汇学习中举一反三,将一个个孤立的单词联系起来,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能使他们深刻记忆单词,从而极大地增加他们的词汇量。
二、利用对话练习强化词汇记忆
在培养学生掌握了英语正确发音和构词法的基础上,适当加重对话法的教学力度,可以强化学生的词汇记忆。对话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独自式”的教学而言的,是以“沟通性”的“对话”为其本质的教学。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互相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这种教法非常适合英语中的词汇记忆教学。具体做法是,教师把要学习记忆的单词放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合作创作练习,使学生能更快地掌握、理解并灵活运用,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众所周知,孤立的东西不容易记忆,要有效地记忆词汇,就应将词汇与句子、语篇结合起来。教师在创设的特定语境中,让学生把词汇与句子结合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多让学生造句,正确发音叙述,活跃对话氛围。在发言讨论中,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交流,达到了灵活运用的目的,从而提高了记忆词汇的效果。
三、通过口头、书面写作,巩固词汇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