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移动支付的特征

移动支付的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移动支付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移动支付的特征

移动支付的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字图像取证;复制-移动;SURF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6-0000-02

一、引言

数字图像篡改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图像处理软件功能日趋强大正逐渐降低数字图像的真实可靠性,使得现如今“眼见为实”这个成语已经不再适用了,甚至包括法律和伦理等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也由此而引发,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数字图像取证技术成为了当前许多领域尤为重要的热点课题。数字图像取证技术通常分为主动取证技术和被动取证技术(也称盲取证技术)。前者的缺点是必须在图像生成时加入验证信息,这大大限制了它的应用;相反,盲取证技术只需用所给出的图像来探测篡改,而不需要任何图像的先验信息,它因此也成为目前的热点研究领域。

复制-移动篡改是指复制图像本身的一部分,粘贴到原图像中的另一个位置,以达到隐藏或增加目标的目的。由于复制区域来自图像本身,它的噪声分量和光源方向等其它特征都和图像其它部分一致,因此肉眼很难识别出来,如图1所示,其中图1(a)为原始图像,图1(b)为复制-移动篡改后的图像。针对这种篡改方式,许多学者近年提出了多种不同探测方法。最直接的方法是根据复制区域和粘贴区域基本相似这一特点的有限详尽搜索法[1]。这种方法简单有效,但计算量大,鲁棒性差,对于尺寸较大的图像检测不太实用。Fridrich等人[1] 还提出了基于图像块DCT量化系数字典排序法的块匹配检测算法,当篡改区域被增强、润饰或篡改图像经JPEG压缩后该方法仍然能够成功检测。Huang和Amerini等人[2-3]提出用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cale Invariant Features Transform, SIFT) [4]探测复制-移动篡改。SIFT算法所提取的特征向量具有旋转、镜像、亮度变化、视角变换和尺度缩放不变性,能有效地完成各种图像的特征提取和匹配,但SIFT算法存在特征提取及匹配速度慢、在灰度变化相似的区域产生误判等缺陷,因此文献[5]提出用SURF算法[6]代替SIFT算法探测篡改。但文献[2]、[3]和[5]都只是显示了匹配的特征点,不能定位出准确的复制-粘贴区域位置和范围,如图1(c)所示。

本文首先应用SURF算法提取待检测图像的特征点和特征向量并进行特征匹配,然后估计匹配对之间的仿射变换参数并消除错配,最后通过仿射变换找出趋近完整的复制-移动区域。该方法不仅能自动定位出准确的复制-粘贴区域位置和范围,而且提高了图像的复制-移动区域探测准确率。

(a) 原始图像 (b)篡改图像 (c) 探测出的匹配特征点

图1 复制-移动篡改探测

二、检测算法

本节中,我们将详细描述检测算法,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图2算法流程图

(一)SURF特征点提取与匹配

首先将待检测图像转换为灰度图,再用SURF算法[6]提取特征点和特征向量,并根据特征向量的欧几里德距离来判断特征点的匹配程度。其中 的标记为匹配。如图3(a)和(b)分别为原始图像和篡改图像,图3(c)为匹配特征点。

(二)计算仿射变换参数

根据匹配特征点估计被复制区域与篡改区域间的仿射变换。对一组给定的匹配特征点 和 ,可以得到二者之间的仿射变换 。再用RANSAC算法[7]消除错配。

(三)定位被复制区域与篡改区域

通过仿射变换计算对应变换区域的关联系数:(1)

其, 表示点 的像素值, 表示以 为中心的5×5像素邻域, 。 值越高,说明对应变换区域的相关性越高。通过仿射变换的正、反变换,可以得到两幅区域关联图。通过对两幅区域关联图进行合并及二值化处理得到复制-移动区域,如图3(d)所示。

(a)原始图像 (b)篡改图像 (c) 特征点匹配结果(d)复制-移动区域

图3复制-移动篡改探测过程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

本实验中的图像全部来自UCID无压缩TIFF彩色图像数据库[8],每一张图像保存为任意格式后用Adobe Photoshop CS对压缩后的图像进行复制-移动篡改。图4为本实验中随机选取的检测实例,第一列为原始图像,第二列为复制-移动篡改图像,最后一列为探测结果。表1为同一组随即选取的200幅图像在不同格式和不同篡改区域大小情况下得到的复制-移动篡改的平均检出率。从表1可以看出,对于任意格式和不同大小的篡改区域,复制-移动区域的检出率均能达到100%。

四、结论

针对复制-移动篡改这一最为常见的图像篡改方式,本文根据SURF特征匹配提出了一种篡改区域自动检测定位方法。首先利用SURF算法提取出待检测图像的特征点和特征向量并进行匹配,计算匹配对之间的仿射变换参数并消除错配,再根据仿射变换计算区域关联系数,定位复制-移动区域。与往该类算法相比,本文算法不仅可以找到复制移动区域匹配的特征点,还能找出复制移动区域的位置与范围,实现结果表明,本文算法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Fridrich J,Soukal D,Lukas J.Detection of Copy-move Forgery in Digital Images[C]// Proceedings of Digital Forensic Research Workshop,2003

[2]HUANG Hai-ling,GUO Wei-qiang, ZHANG Yu. Detection of copy–move forgery in digital images using sift algorithm[C]// PACIIA ’08: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EEE Pacific-Asia Workshop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IEEE Computer Society,Washington,DC,USA,2008.2:272–276.

[3]Amerini I,Ballan L,Caldelli R, Geometric tampering estimation by means of a SIFT-based forensic analysis[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Dallas,TX,2010

[4]Lowe D.Distinctive image features from scale-invariant keypoint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2004,60(2):91-110

[5]XU Bo,WANG Jun-wen,LIU Guang-jie. Image Copy-Move Forgery Detection Based on SURF [C]//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Information Networking and Security (MINES),2010:889-892

[6]Bay H, Ess A, Tuytelaars T. SURF: Speeded Up Robust Features [J].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Understanding (CVIU),2008,110(3):346-359

[7]Fischler M A,Bolles R, Random sample consensus: A paradigm for model fitting with applications to image analysis and automated cartography[J]. Commun. ACM, 1981,24(6):381–395

移动支付的特征范文第2篇

计世资讯的研究报告认为,现阶段国内移动运营商和金融机构采取的合作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1〉 建立合资公司进行专门的移动支付运营,如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合资的联动运作;

2〉 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如中国联通和中国银联的合作;

3〉 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推动的运营商和银行的合作,目前主要是各类公共事业费用的收取。

目前国内用户可以通过短信、WAP、USSD、JAVA、BREW或者IVR方式来实现移动支付。移动支付若要在国内获得成功,必须得到移动运营商和银行的同时支持和推动。

尽管移动运营商目前没有进行专门的移动支付芯片的研发,但它们正在积极进行相关标准、业务规范以及新技术的探索;而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更多的是将移动支付作为现有产品线的补充,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真正的大力投入,导致了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缓慢的现状。

移动支付的特征范文第3篇

随着移动支付业务如火如荼的发展,我们不禁有一个大胆的猜想:传统的支付方式是否最终会被移动支付方式所取代?在这场“扔掉信用卡”的革命里最终谁会笑到最后?

丢掉钱包的革命

移动支付是资金债权债务清偿中任何一方通过移动方式接入进行清偿的一种支付方式,是支付方为了购买实物或非实物形式的产品、缴纳费用或接受服务,以手机、PDA等移动终端为工具,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资金的债券债务的清偿的过程。

手机钱包业务是移动支付的一种重要体现方式。2013年12月12日,银联宣布与中行、建行、浦发、光大等7家银行联合启动NFC手机支付全国推广。移动支付领域开始有一点两方“对垒”升级的味道,一方是以微信和支付宝为代表的线上支付,另一方是运营商的线下支付——手机钱包。

在2013年6月,中国移动就首先推出了NFC手机钱包业务,随后的9月和11月,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分别宣布手机钱包业务上线,三大运营商先后进入手机支付领域。

但比起中国移动,招商银行早在2012年就提出了在未来几年内“消灭信用卡”的战略目标,推出了手机钱包业务。千元以内的消费,只要拿着手机在POS机上一晃就可完成支付。不刷卡、不输密码、不找零,消费买单轻松搞定,免去了携带现金的不方便以及刷卡输密码签字的繁琐。

此项业务的核心要义便是:力求在变革传统信用卡形式的基础上,将信用卡功能全面移植到移动终端设备中,以更好地满足移动互联时代社会公众更加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需求。

井喷式增长数字

移动支付的发展可谓是来势汹汹,以中国移动的NFC手机钱包业务为例。命名为“和包”的中国移动手机钱包业务将实现涵盖银联、银行、公交、旅游等多行业领域,已与100多家全国及地方性银行建立合作,接入全国上万余家线上、线下商户,覆盖全国近千项公共事业服务缴费,截至2013年11月底,全年累计交易额近1200亿,月使用客户近4000万。

金融机构、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平台都对移动支付这个巨大的市场跃跃欲试,移动支付似乎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爆发性增长点。随着移动终端的进一步优化普及,各家银行还将与运营商、硬件厂商展开合作。

中国平安也按捺不住,力图在这个市场中分一杯羹。2013年11月下旬,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在内部邮件中透露,平安集团将推出电子钱包业务。据介绍,平安集团的电子钱包业务将实现保险、投资、购物等一系列操作,在一定程度上代替现金和信用卡支付。

央行《2013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的数据显示,二季度,移动支付3.71亿笔,金额2.0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4.70%和363.92%。另外一方面,各地的POS机正在升级为支持NFC支付功能的新机,这为移动终端支付奠定了基础。

相对于呈井喷式增长态势的移动支付,国内信用卡的发卡量显得有些不尽如人意。据央行三季度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三季度,国内信用卡累计发卡量为3.76亿张,同比增长18.40%,发卡量持续回落。

支付安全是隐忧

可以说移动支付带给了我们全新的支付体验,但是在人来人往的商场消费,使用手机支付时我们需要输入密码完成消费,这样输入密码是否安全?智能手机普及率越来越高,手机病毒也越来越多,黑客使用病毒盗取用户的手机PIN码、网银密码,造成用户经济损失的案例屡见不鲜。

据腾讯移动安全实验室《2013上半年手机安全报告》显示,2013年上半年以来,针对手机网银的恶意软件或木马呈现出间歇性突然爆发的特征与趋势,病毒呈现出云端指令攻击强化、流程复杂化、伪装性进一步加强等特征。

相对于传统的信用卡支付,移动支付手机安全、支付安全和风控体系的完善,是其在推广过程中最大的障碍。金山安全公司技术总监林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移动支付的安全防控主要是身份认证和通讯加密,支付环境的安全防范比较薄弱,传统的黑名单方式也难以跟上急剧增长的病毒增长,对于潜在的高级持续性攻击更是大打折扣,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包括支付企业、安全厂商在内整个产业链的共同努力与合作。

某银行内部人士表示,对于银行而言,信用卡介质被取代,实际上是为银行节省了成本,而信用服务仍由卡中心运营,因此不存在信用卡业务被取代的概念。

并且二三线城市、农村的信用卡用卡环境还不完善,这个市场还处于积极推进的过程。虽然信用卡介质被取代是大势所趋,但信用卡消灭论还言之过早。

移动支付的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移动支付;技术采纳;结构方程;二阶调节作用

文章编号:2095-5960(2016)04-0057-12;中图分类号:F830.49;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09年9月阿里巴巴集团与格莱珉银行信托基金联合开展格莱珉的中国项目,向中国贫困居民提供小额信贷;2010年6月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复星集团、银泰集团和万向集团在杭州成立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6亿元;2011年6月成立重庆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金10亿元;2013年3月,阿里巴巴集团宣布筹建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负责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所有面向小微企业以及消费者个人的金融服务;2014年2月8日,阿里巴巴集团推出余额宝功能,2015年4月,数据余额宝“全球第二”规模逆市增千亿。阿里巴巴的成功,不但使百度、腾讯这些中国互联网公司迅速采取了行动,就连平安集团等传统金融企业也在尝试加入网络金融行业。过去银行是货币的结算中心,掌控着客户的清算记录,但是在网络金融中,第三方支付平台取代了银行的结算中心地位,掌控着人们资金流动的清算记录,据此做出一系列深度的数据挖掘展开的金融业务,成为行业的领导者。而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正遭受着存款较大分流、传统信贷规模增速受阻、利润空间收窄等的巨大影响。当然,传统银行业对此已经充满警惕,因为互联网金融蚕食的正是它们的利益,那么传统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对其利益的继续瓜分?

从现有的文献看,针对网络金融与传统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定量分析的文章很少,并且在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存在很大的不足。本文立足上述问题,指出线下零售的移动支付领域才是传统银行跟互联网金融公司未来真正展开大决战的地方,如果传统银行业在线下零售领域被依托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二维码、NFC手机等移动结算技术打败,等于互联网金融公司把传统银行的线上、线下零售清算业务全部取代,传统银行业就失去了在中国的所有零售领域。而网络金融服务将依托于强大的大数据挖掘功能,通过提供比传统银行更低的利率取得竞争优势,来进一步蚕食传统银行业在生产领域的业务,这样传统银行业的萎缩就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以上观点,本文通过调查人们在购物中对移动支付的选择倾向获得样本数据,以交换理论和效价理论为理论基础,利用结构方程的方法,实证研究了线下购物中人们在传统移动支付方式和依托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新兴移动支付方式之间的选择问题,并进一步探索了影响这两种选择的因素。最终,根据得到的结果,分析依托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新兴移动支付技术在现有的线下零售端被接纳的情况。本研究不仅有助于预测在网络金融的冲击下传统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也可以为第三方支付和传统银行业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二、文献回顾

在现有对移动支付技术接纳的文献中,主要应用的理论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以及心理学理论:技术采纳理论模型(TAM)、计划行为理论(TPB)、创新扩散理论(IDT)等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技术采纳理论模型(TAM)

在过去,多数学者针对移动支付技术被接受的研究所使用的是技术采纳理论模型(TAM)及其扩展模型。Davis(1989)借助理理论,针对于信息系统的接受意愿最早提出与应用技术采纳理论模型(TAM)。该模型中Davis提出顾客对新技术的接受意愿受五个因素影响: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使用意愿、使用态度和实际使用。[1]我国对技术采纳模型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近年来被学术界重视成为热点研究问题。徐博艺、高平等,总结出技术采纳模型的基本内容和发展历程并将其发展划为3个阶段:基础阶段、提高阶段和发展阶段;然后对技术采纳模型进行了4个方面的总结:针对不同研究对象的技术采纳模型、对技术采纳模型具有外部影响的研究、对于技术采纳模型内部影响的研究和技术采纳模型的跨文化研究;最终,建立了TTF和TMA的整合模型分析我国企业中的ERP的影响因素。[2][3]汪雪芬、徐博艺等提出了企业接受行为受到隐私权保护、信息产权保护和信息的准确性的影响。这一成果使技术采纳模型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有关于信息道德因素的B2B电子商务系统的技术采纳模型。[4]

扩展技术采纳模型(TAM2)是Venkatesh&Davis(2000)在传统的技术采纳模型的基础上将效价理论、主观规范等纳入其中。对于移动支付技术的研究是在扩展的技术接纳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移动支付的特性加入了成本、移动性和方便性等因素。[5][6][7][8][9][10][11][12]香港理工大学的王玮对技术采纳模型、理和计划行为理论这三个模型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和论述并阐述了对此类问题研究的方向。KIM(2007)[13]认为传统的技术采纳模型对那些新的信息技术的解释上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在过去,信息技术的接纳大多是组织情景下的强制使用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是由组织承担的。但是在现在这种新的信息技术接纳情形中,产生的费用和风险都是由个人承担的,因为这是一种个人自愿的技术采纳行为。特别是在移动支付的过程中,用户在此过程中在接纳了移动支付技术和享受移动技术的同时,还要承担其风险和费用。[14]基于此种观点,KIM(2009)在消费者的即时网上购物的电子商务行为中引入了效价理论。由此,客户在对移动支付采纳的过程中会受到效价理论中正向和负向因素的影响。[15]Schierz等(2010)在传统技术采纳模型的基础上拓展出用于移动支付技术的接受理论模型,并指出,用户态度在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移动性等因素影响用户接受移动技术的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16]Lin(2011)把技术准备这一因素加入技术采纳模型中,最终研究结果显示,技术准备对电子技术服务的使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7]

(二)其他理论

Ajzen(1991)引入计划行为理论(TPB)研究用户的技术采纳行为,他认为主观信念和行为信念通过行为意愿来决定人们的行为。[18]创新扩散理论(IDT)中所包括的影响客户接受新技术的因素有:相对优势、自我形象、可试用性等多个因素。[19]而这一理论中的自我形象与相对优势这两个因素分别测量了移动支付使用过程中的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交换理论(Exchange Theory)是由Homans提出的,他在这一理论中指出,人类的所有活动都可视为一种交换行为,人们在交换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甚至也是一种交换关系。Blau在Homans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最终得出,人们会对某项活动或是个人那里得到的潜在利益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并与其他的一些活动和人进行比较,最终会选择能够获得利益最大化的那项活动或者个人。清华大学的张楠、陈国清等从行为建模的角度对信息技术采纳模型进行了研究,指出应用研究方向、动态研究方向、组织研究方向和跨文化研究方向是未来对技术采纳模型研究的新型研究方向。[20]

从目前国内外的现有研究结果看,对技术采纳理论的研究利用技术采纳模型最为普遍,而对其他的各种理论的应用相对少一些,但无论以何种理论为依据,都未得出一致的结论。以交换理论为基础理论对移动支付技术的接纳的研究更少,而且在模型的利用上存在很大缺陷。本文在以往利用交换理论对移动支付技术采纳的研究的基础上,将第三方线上支付经历和使用经验这两个变量分别设为一阶调节变量和二阶调节变量建立模型,研究在以交换理论和效价理论为理论基础建立的模型中,对移动支付技术接纳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得出的结果,分析移动支付技术被接纳的可能性。

三、理论假设及模型设计

本文以社会学以及心理学中的交换理论(Exchange Theory)和效价理论作为研究移动支付发生的理论基础。交换理论认为这是一个人与移动支付系统的交互过程,所以在此过程中对移动支付方式接受的影响因素来自于人、社会环境以及系统这三个方面,通过这三个方面的作用共同影响着感知收益和感知风险两个因素。这里将效价理论引入模型之中。效价理论是根据理性认知的消费者决策理论,从正、负两个方面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决策行为。因此,用效价理论来对交易模型理论中的得失的变量进行设定是非常合适的。Peter等(1975)利用感知收益和感知风险来测量感知的正效用和感知的负效用。[21]这是由于具备正、负两个方面的考虑,效价理论非常适合用于交换理论中对得失变量的解释和设定。最终,根据交换理论通过衡量感知收益和感知风险对移动支付手段的选择进行决策。

(一)个性特征

根据已有的研究理论,我们设定个体特征这一影响因素由个体创新和知识两个构念所构成[22][23],这两个构念在过去对信息系统的研究中被认为是很重要的构念。

Yi等(2006)指出高个体创新性的个体更加喜欢接纳和尝试新的事物和新的思想,更积极地利用新的技术来应对高的不确定情况;同时发现,网上购物行为与个体创新存在着正向的相关性。[24]所以,本文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H1:个人创新与线下零售消费过程中使用第三方平台支付的感知收益正相关。

H2:个人创新与线下零售消费过程中使用第三方平台支付的感知风险负相关。

Wortman(1975)提出,知识是感知控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25]Klobas(2000)通过研究得出,使用互联网的额外知识可能会影响用户对网络的使用。[26]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认为用户所掌握的第三方平台移动支付的知识越多,对其感知控制和获得利益的评估就越高,就会增加用户的感知收益、降低用户的感知风险,所以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用户的第三方平台支付的知识与线下零售消费过程中使用第三方平台支付的感知收益正相关。

H4:用户的第三方平台支付的知识与线下零售消费过程中使用第三方平台支付的感知风险负相关。

(二)系统因素

在过去对信息技术研究的过程中无论是基于技术采纳理论(TAM)还是基于创新扩散理论(IDT)系统因素都作为外在的因素被引入各模型之中,其中Xu等(2006)最先提出技术的方便性是移动商务是否取得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27]兼容性是指现有的行为方式、以往的经验以及价值观三者与使用新技术的一致程度。移动性是指在移动网络的覆盖区域内,手机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手机进行支付或交易。易操作性是指移动支付的过程步骤、订单修改等都简单方便。Lei-da Chen(2008)[28]认为感知易用性、移动性和兼容性等因素都对移动支付方式的接受起到重大影响。所以我们将兼容性、移动性和易操作性归结为已给变量――方便性,并提出以下假设。

H5:第三方平台支付的方便性与线下零售消费过程中使用第三方平台支付的感知收益正相关。

H6:第三方平台支付的方便性与线下零售消费过程中使用第三方平台支付的感知风险负相关。

移动支付的安全性问题至今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否则安全性必然变为移动支付手段被人们接受的重要阻碍因素。移动支付系统的安全性是指数据安全、商品安全、协议安全以及法律安全等。Lim(2008)认为安全阐述对用户的感知风险起着显著的影响作用,所以客户在不了解所做交易是否安全的情况下是很难接受移动支付技术的。[29]因此我们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建立了包括:交易程序、技术保护和安全阐述三方面的安全性因素,并提出以下假设。

H7:第三方平台支付的安全性与线下零售消费过程中使用第三方平台支付的感知收益正相关。

H8:第三方平台支付的安全性与线下零售消费过程中使用第三方平台支付的感知风险负相关。

移动支付的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移动支付 商业银行 对策

上世纪末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引发了国内支付交易渠道的创新,各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网上服务平台,此后更是随着网上支付平台的推出,崛起了一批如支付宝、快钱等第三方支付公司。随着移动技术与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3G 技术的演进以及市场普及率的提高,以及iphone手机对客户生活的影响,国内将迎来移动支付领域的下一个浪潮。

本文将通过对目前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上各方主导的移动支付应用模式进行分析,预测移动支付的发展趋势,以及商业银行如何应对移动支付的新浪潮。

一、移动支付现状

1.与传统互联网支付的差异

传统互联网以信息为中心,而移动互联网则多以个人为中心,它强调内容的个性化和精准提供。移动性、即时性、广泛性、私密性、用户识别性,是手机与移动互联网非常明显而又可以深度挖掘的特征,这决定了移动互联网应用将更加贴近用户、更生活化,它带来的是随时随地、场景整合的信息和应用互联。

正因如此,移动互联网将继电子商务和个人网银后带来全新的模式——移动商务和移动生活。移动商务允许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处理任何事务,降低了办公时间和办公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它能促进企业充分利用移动网络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获得更大的商业效用和带来商业模式的转变。移动生活是指客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办理各项金融业务,同时这些业务可以很好的同社交、生活,甚至是娱乐结合在一起,而非死板的金融业务。移动金融作为基础环节,例如财务管理、资金支付等,是移动商务和移动生活发展的根基。其中手机银行更是作为移动金融的基础工具,能够降低成本、将高效率的运作模式带入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客户生活中,因此备受青睐。

2.市场空间

截止2011年,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已逾8亿,其中已开通移动互联网业务用户为3.03 亿户,占全部手机用户的37.8%。2010 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总体规模已经达到226.9 亿元,同比增长45.8%。随着3G网络的建设,各家研究机构一致预测,中国将于2011 年起进入手机支付的快速发展时代。例如,艾瑞咨询预测中国手机支付交易额将于2011 年达到300亿元,用户规模将突破5500 万,整个用户增长将达到92%,移动互联网总体收入将于2013 年突破6000 亿。中国移动预测称2012 年以后手机支付将超过网上支付;市场分析机构StrategyAnalytics 认为,2011 年全球将有360 亿美元的交易是通过移动非接触式方式,即手机来进行交易支付。

3.市场参与者

如图所示,移动支付市场的参与者包括:移动运营商、银行、银行卡组织、第三方支付、商户、移动终端制造商等,它们共同构建了移动支付的产业链。目前参与各方都已开始探索手机支付的适用模式,加紧布局,争分市场。商业银行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利润主要来源于用户通过移动平台进行交易所获得的佣金、资金沉淀的价值,以及银行提供信贷服务和其他增值服务的收入,其利润获取模式类似于网上支付的收益模式。但与网上支付不同的是,移动支付拥有更广泛的线上线下应用场景,且更易形成规模效益,因此,移动支付将成为商业银行在新支付领域的又一个良好的发展通道。把握好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又一次发展机遇是银行必须尽快规划好的战略课题。

二、国内手机支付存在的问题

1.移动金融产业链相对复杂

如上文所述,移动金融产业链涉及到手机软硬件厂商、电信运营商、银行以及第三方支付企业等诸多的利益群体,产业链相对较为复杂,各参与方都试图能够在产业链中抢占主导地位。目前已经形成了运营商主导、金融机构主导和第三方支付平台主导等多种模式并存的局面,因为各方互不相让,很难协调好各方立场,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发展模式,从而成为产业发展的一个制约瓶颈。

但从总体上来说,银行在主导权争夺战中还是具有一些相对优势。首先银行拥有金融服务牌照,无论从提供金融服务的全面性还是安全性来说,相对电信运营商及第三方支付企业都更为突出,对客户而言也较容易接受;其次,电信运营商的优势在小额支付,因此购买商品的种类受到限制,而大额的账户管理则需由银行来管理,对购买商品的种类限制较小,故能带给用户更大的效用。

2.软硬件技术有待提高

目前影响客户使用手机银行的阻碍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安全性。对使用手机银行的客户来说,首要关注点是安全要有保障,必须避免账户资金被他人盗用及财务信息泄露。而目前手机的加密能力较低,而且因较长的产业链,在手机支付时信息将在多方流转,从而导致信息被拦截和泄漏的可能性提高。另一个因素是易用性。目前手机软硬件系统种类较为繁杂,银行需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开发匹配各种设备与系统的客户端软件,且经常跟不上系统更新的进度。同时,无线网络带宽和速率等方面难以让人完全满意,交易时最让人无法忍受的问题就是慢,这些都给用户体验带来了显著的障碍。

3.需建立兼容第三方支付、电子商务等通用平台

手机支付市场各参与方的位置决定了其局限性,难以独自主导整个产业链。从整个行业来看,目前缺乏独立运营的第三方式的移动支付通用平台。这个平台应包括将手机第三方支付与各网上第三方支付平台、B2C 电子商务网站连接,并且使用户的手机号码与其银行帐号捆绑,使其更符合场景应用,才能给予用户快捷便利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