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范文第1篇

科学教育与国民素质的提升

儿童早期发展的社会生物学意义

从玩伴到雇员:教育的演变

心理压力的身体负担感知

睡眠剥夺对学习记忆的影响

2014年度继续医学教育园地

发育行为障碍的早期识别

面孔可信任度评价的研究回顾

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跨文化视角

体育活动的生物学效应:“流动脑”机制

“双非儿童”及“留守儿童”问题初探

塑造儿童良好行为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发育性协调障碍儿童的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网络成瘾青少年情绪和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

教育生物学:架起沟通生物医学与教育的桥梁

医教结合背景下脑瘫儿童康复管理策略

失乐症的认知神经机制及矫正和教育策略

特殊婴幼儿早期发现和干预的医教结合模式建构

手机移动互联网依赖与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关系

音系结构:来自生物语言学的视角述评

空气污染物与儿童呼吸道疾病的相关性调查

超扫描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潜力

增强记忆与改善语言学习的临床试验(英文)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状况

学习动机及方法与学科成绩的相关性

自闭谱系障碍干预面临的困境和意义

创造性思维酝酿效应研究进展及其实践隐意

挑战性游戏对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香港三年级学童阅读中、英文时脑电图的分析

睡眠时间对不同性别学龄儿童学校表现的影响

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对表情和情境情绪的认知特点

0~3岁婴幼儿早教调查:沪80后已婚女性的观点、参与和期望

心智、脑与教育——教育神经科学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香港小学生非上课日活动模式初步探讨(英文)

上海市嘉定区小学生肥胖防治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估

不同类型社会退缩儿童人际冲突应对策略的差异

家庭教养方式与智能发展的关系:气质的调节作用

健身运动对儿童认知、大脑功能和学业表现的效益

非线性语音分析在普通话语音发育障碍评估中的应用

学生营养改善项目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营养工作的启示

益生菌对儿童与青少年功能性便秘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心智、脑与教育——教育神经科学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香港儿童参与体能活动状况及自觉体能能力探讨

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对表情和情境情绪的认知特点

儿童心理危机干预培训课程对提高小学生心理危机知识的作用

自发与诱发状态下老年人与青年人反事实思维比较实验研究

南京城区学龄前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流行现状与家庭环境相关性研究

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精品课;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微生物学”是一门生物学科的必修基础课程。微生物学的发展对探索和揭示生命运动的规律,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微生物学与现代遗传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前沿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微生物学教学对于获得微生物学知识、掌握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规律、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掌握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努力,使微生物学成为北京师范大学校级精品课程。我们将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使这门课程向更高的目标发展。

一、打铁先得本身硬:教师素质提高

作为教师,既要热爱教学工作、懂得教育教学的规律,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在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要想打造一门高质量的课程,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

1.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积累素材

几年来,微生物课程组的教师利用多种途径学习和积累与教学有关的知识,如从报纸上、专业期刊杂志上、网络上等多种途径收集和积累教学资料。多年来收集了许多的文字资料。

积累了几十个视频小动画,建设了教学图片库,收集了多所兄弟院校的微生物学课件等。既积累了教学素材,又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2.整体作战,梯队建设

中青年教师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老教师认真传帮带。几年来,始终坚持课程组教师一起研究和分析教材。在老教师的指导下,中青年教师在教材编写、教学研究过程中不断成熟,逐渐肩负起教学的重任。

3.同行交流,取长补短_

积极参加全国教学研讨会,并多次在大会或小组报告会上介绍北师大的教学情况,与同行进行交流。与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与河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微生物学同行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进行微生物学教学内容、教学改革等方面的交流,吸取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

二、兵马未到,粮草先行:教材建设

国内外有许多特色的微生物学教材,具有内容丰富、插图精美、体系完整等特点。这些教材特别适合综合性院校微生物学课程。而师范院校微生物学课程的课时都较少,大都没有设置微生物学专业,也缺乏相应的微生物学后续课程。因此,师范院校微生物学课程迫切需要一本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的微生物学教材,几年来,微生物课程组的教师认真研究学习了许多国内外优秀的微生物学教材,学习这些教材的优点和特色、内容的先进性、编排的技巧性等,打造优秀的师范院校微生物学教材。

黄秀梨主编的《微生物学》于1998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一版,2003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二版,并被列为面向21世纪教材,荣获2006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006年与其配套的教学辅助光盘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黄秀梨主编的《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于1999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第一版。林稚兰、黄秀梨主编的《现代微生物学与实验技术》于2000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三本书组成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系列微生物学教材。黄秀梨与辛明秀主编的《微生物学》第三版和《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第二版即将在“十一五”期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两本书均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我们将继续把教材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争取使《微生物学》第三版和《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第二版成为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教材,同时促进微生物学课程建设。

三、教什么: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优化

1.教学内容和体系的凝练

根据师范院校微生物学课程特点和规律,课程组认真研究教材,凝练本学科最本质和最核心的教学内容。认真处理好微生物学教学内容中与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中相互交叉的内容。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将微生物学实验整合为五个模块,分别为形态结构观察(细胞水平)、目的微生物的分离纯化(群体水平)、微生物生理生化反应及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生理生化水平)、微生物遗传与免疫(遗传免疫水平)和细菌系统发育学分析(分子水平)。五个模块分别从不同水平和层次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规律。通过凝练教学内容,重点突出,使学生在短时间的教学中抓住本学科的重点。

2.把最新的研究进展引入教学

微生物学研究发展很快,教学中要把微生物学最新研究结果及最新实验技术手段引入教学。如: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的意义及研究结果,不可培养微生物(uncultured microorganisms)的研究及意义,原核细胞中线状染色体的发现,巨大细菌的发现,三域学说与微生物系统发育学研究,极端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等。介绍与微生物学有关的诺贝尔最新获奖项目,如朊病毒(1997年)是疯牛病等的病原体、幽门螺杆菌是引起胃癌的病原体(2006年)。将最新的微生物学技术手段引入实验教学或在教学中加以介绍,如:荧光原位杂交(FISH),变性梯度胶电泳(DGGE),限制性酶切片断多态性分析,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在细菌系统发育学中的应用等,既丰富了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提高了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了解到最新的研究进展,同时也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学科的发展,使探索生命运动规律的研究不断深入。

3.专家讲座,开阔眼界

多年来我们多次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如近年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马延河教授进行了题为“极端环境微生物学”的讲座,使学生了解到,即使是在极端的环境中也存在着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极端环境微生物是宝贵的微生物资源。请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王磊副教授进行了题为“分子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讲座,使学生了解最新的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及所能解决的实际科学问题。通过专家讲座丰富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

四、怎样教: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保证。应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条理化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

1.注重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在教学中注重各部分内容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在理论课教学中将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生态、微生物在实际中的应用等知识有机的联系为一个整体。在每一个部分的教学中,挖掘这部分内容与教材其他部分内容的联系,从而使学生获得

相互联系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注重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在讲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时,注意与其功能相联系,在讲述基本原理和基本功能时,适当点明与其对应的结构基础。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并通过学习各种环境中微生物类群的结构特点和代谢特点等,了解微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性及微生物与自然界和人类的关系。

在实验课教学中巧妙设计实验方案,将微生物学实验整合为五个模块。五个模块各有侧重,交给学生一个内容丰富、又相互联系的实验体系。

2.理论课与实验课相渗透

理论课上重点讲述微生物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实验课主要学习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共同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理论课教学中强调微生物学基本理论得出的实验过程和证据,实验课上强调实验手段和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所能解决的理论问题。相互渗透,相互强调,使学生更好认识微生物学的本质、掌握其核心内容。课程组长期坚持主讲教师参与实验课教学,有利于把理论课与实验课紧密的联系,有利于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3.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承担教改项目

进行了“微生物学”教学内容、体系及教材建设研究(获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微生物学实验改革研究(获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与南开大学共同承担并完成了武汉大学主持的“微生物学立体化精品教材体系”中的微生物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工作(教育部课题,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将教学研究成果不断应用到教学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4.启发教学、培养兴趣、加强课堂讨论,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相结合

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引导深入思考,加强课堂讨论,增强对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充分利用北京师范大学的Blackboard网络平台进行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和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从2000年开始,进行微生物学自主设计实验的教学改革研究,培养学习微生物学的兴趣、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及自主创新的能力。许多学生都感觉, 自主设计实验很辛苦,但值得。自主设计实验报告按论文的格式书写,强调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培养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6.严格教学管理

理论课的成绩由平时成绩(30%)和期末成绩组成(70%)。平时成绩包括:小考(15%)、课堂讨论(10%)和考勤(5%)。实验课成绩包括平时成绩(50%)、自主设计实验(40%)和实验考试(10%)。平时成绩细化到每次实验。自主设计实验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小论文和实验汇报四部分组成。通过小论文的写作,还可锻炼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和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实验考试包括实验理论和实验操作两个部分。每个教学环节都严格要求。

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范文第3篇

【摘要】 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NGF)作为最早被发现的一种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和再生发挥调节作用,是参与损伤神经再生和功能修复的重要因子,已引起当今生物医药界的重视。本文就NGF的组成结构、分布、生物学效应及其与神经系统损伤的关系做一综述。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再生

Abstract:Nerve growth factor (nerve growth factor, NGF) is a kind of earliest discovered nerve nourishment factor, which plays an adjusting role in neuron survival, growth, differentiation and rebirth,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involved in the regeneration and functional repair of the damaged nerve , and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current biomedical sector. This paper makes a review of the structure, distribution, biological effects of NGF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nervous system injury.

Key words:nerve growth factor (NGF); nerve regeneration

神经生长因子是20世纪50年代初由Levi-Montalcini在小鼠肉瘤细胞内发现的第一个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类由神经元、神经支配的靶组织或胶质细胞产生的能促进中枢和外周神经分化、生长和存活的活性蛋白质,它们在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正常的生理功能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随着对NGF的神经生物学效应的研究,对非神经细胞的生物效应也逐渐被发现:NGF具有促进新血管的形成作用,如在皮瓣移植手术中能够增加血液供应,其机制在于NGF能促进神经细胞内Ca2+ 向细胞外释放,Ca2+ 外流导致神经细胞紧张性增强,兴奋性降低,使血管扩张增强,从而加大血流量;NGF能促进神经病损后的肌梭的细胞分化,可促进皮肤和肺的成纤维细胞的修复。也有研究发现,NGF是成年大鼠胰腺细胞生理学中的重要调节因子之一,能增强葡萄糖引起的胰岛素分泌作用,有可能是细胞自分泌/旁分泌调节的机制之一。另外,有研究发现成骨细胞存在NGF的低亲和力受体LNGFR,内源性和外源性的NGF可与LNGFR结合,达到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作用,从而使成骨细胞发生磷酸化,成骨能力增强。NGF的多种生物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正逐渐被阐明,也将进一步运用于临床各个领域[5]。

1 NGF的结构

经典的NGF是从小鼠颌下腺分离出来的,分子量为140 000左右一种蛋白质,由α、β、γ三种肽链以共价键结合,按2∶1∶2的比例构成,即以α2βγ2五个亚基组成,等位点为5.1,沉降系数约为7,故又称为7SNGF[6]。用不同方法提取可以得到一种2.5S NGF,大致相当于β亚基部,只有β亚基具有促进神经生长的作用[7]。在中性环境下,NGF较稳定。α 亚单位的分子量为26 500,其功能尚不清楚;γ 亚单位的分子量为26 000,含有共价结合的疏水化合物,并具脂酶活性,可将无活性的β亚单位转化为活性β亚单位。NGF的两对反向平行的β链构成了NGF长而扁平的形状,β链是由118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通过非共价键结合而成的二聚体,每个单体内有三对二硫键,这三对二硫键为组成NGF的结构提供刚性支持[8]。

2 分布及来源

2.1 分布

NGF是一种“靶源性”多肽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主要分布于神经系统,也广泛地存在于非神经组织如上皮、间叶及淋巴造血组织。

此外,放射免疫和免疫测定NGF蛋白水平的研究进一步表明CNS 内也存在NGF,并发现海马内NGF蛋白水平是整个脑NGF蛋白水平的4 倍。

2.2 来源

长期的研究表明,NGF的来源十分广泛。经典的NGF是从小鼠颌下腺中分离所得。Angeletti等从印度眼镜蛇中分离、纯化了NGF,并测定了这种NGF的氨基酸组成及顺序。在外周神经中,NGF主要分布在颌下腺、心脏、虹膜、皮肤、坐骨神经及输精管等有交感神经或感觉神经支配的组织。此外,NGF在肾上腺、、肝及骨骼肌等组织也有少量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NGF主要分布于海马、大脑皮层、中隔、Broea斜角带、迈内特氏核、嗅球及纹状体中间神经元的胆碱能神经元。最近,有报道从不同动物的不同组织、器官及人的体液,如唾液、血清、尿液等中分离、纯化出NGF。这些研究表明NGF可以由不同来源的细胞分泌,而不仅仅由神经细胞分泌。

此外,许多细胞(包括一些肿瘤)在体外培养下能产生NGF,在体外培养基中也能观察到NGF活性[12]。

3 生物学效应及受体

3.1 生物学效应

NGF是一种特异性蛋白质分子,其生物效应按作用的器官、系统不同可以分为神经系统、非神经系统两大类。NGF能够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和纹状体的胆碱能中间神经元的发育、分化,在神经损伤的自我保护与修复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近年研究还发现NGF参与免疫造血、内分泌和生殖等系统的功能调节。最近研究结果也表明,神经元前体细胞在有NGF的环境中能继续增殖,而失去NGF时便分化成神经元,NGF能终止特定神经元自然死亡,维持神经元生存,增加神经递质合成[15]。

3.2 受体

NGF受体为跨膜糖蛋白,依其糖蛋白与凝集素结合的能力大小分为高、低亲和力两种受体。低亲和力受体(low affinity NGF receptor, LNGFR)不能活化内源性激酶,无生物效应。高亲和力受体(high affinity NGF receptor, HNGFR)与NGF的复合体虽分解与释放NGF缓慢,但NGF与HNGFR结合才能启动NGF的生物效应。

高亲和力受体(TrKA),是原癌基因(onco-gene)TrKA编码的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受体蛋白家族成员之一。TrKA被公认为NGF的功能性受体,和NGF结合后表现出诱导神经细胞合成蛋白和酶,以及诱导轴突生长等多种生物学功能[17]。

4 神经生长因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NGF对单胺类能神经元并无作用,而是对某些胆碱能神经元有作用。外源性NGF可引起这类神经元增生和延长存活时间。NGF mRNA存在于胆碱能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生成的NGF可被这些神经末梢摄取,通过逆向运输到达胞体,对胆碱能神经元起营养作用[18]。近年研究表明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有关的神经元除了有基础水平的NGF合成与释放外,NGF的合成及释放受到神经元活动的调节,而NGF本身又可使具相应受体的神经元递质释放增加,提示NGF可能作为一种选择性的逆向传递信使分子参与神经突触功能的调节作用[19]。

4.1 NG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有关NGF保护脊髓神经元的作用机制可能与NGF下列作用有关:①稳定细胞膜内游离钙的水平;②降低氧化损害;③参与蛋白酶酸及基因表达调控;④NGF具有加强受伤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mRNA转录功能[20]。

4.2 支持中枢神经元的存活

NGF支持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的存活。啮齿类大部分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发育时期的存活并不绝对依赖NGF,但成年时期需要NGF维持其胆碱能表型及终末视野大小。

5 神经生长因子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5.1 NGF对周围神经运动纤维的再生作用

姜万梅、苗文哲等人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局部注射NGF,经再生周围神经形态学检查、再生神经电生理检测后发现,注射NGF组显示再生神经干粗大,再生轴突数目多,有多而规整的神经束形成,再生神经运动纤维传导速度(MCV),优于空白对照组。这些实验结果提示:NGF对周围神经运动纤维的再生有促进作用。

5.2 NGF对损伤的周围神经后根节神经元(感觉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孔吉明实验显示:对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局部连续施用NGF,术后30 天空白对照组中脊神经细胞的死亡率为29%,而实验组有高达98%的脊神经节细胞可存活下来。实验结果表明,局部应用NGF周围神经损伤后的感觉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5.3 NGF对周围神经损伤后髓鞘碱性蛋白(MBP)含量变化的影响及对周围神经髓鞘的保护作用

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 ,MBP),能够维持神经元和神经纤维髓鞘结构及功能稳定。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变性和再生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脱髓鞘与髓鞘再形成改变,因此MBP的含量变化能特异地反映脱髓鞘损害程度进而反映神经组织病损程度[24]。曹琳[24]326等实验表明: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和坐骨神经中MBP含量均比伤前显著升高,表明周围神经和脊髓髓鞘发生了损伤、崩解,MBP从神经纤维髓鞘上脱落。在给予NGF治疗后MBP含量有所降低。连续2 周肌注NGF后,MBP含量更接近伤前。实验结果提示:NGF能减少周围神经髓鞘的脱落,促使周围神经损伤的恢复。

6 作用机制

关于NGF的作用机制有学者认为,神经损伤后靶源性NGF先与雪旺氏细胞(Schwann cells,SCs)表面的低亲和力受体结合,并与其他一些与轴突再生有关的物质如层粘蛋白、纤粘蛋白等共同作用,在再生轴突前方扩散形成一个浓度梯度,引导生长锥沿SCs膜表面向前生长与靶细胞建立联系[25]。经过第二信使体系的转导,启动一系列级联反应,对靶细胞的基因表达进行调控而发挥其生物效应,最终使再生轴突成熟及髓鞘化,达到完全再生和恢复功能的目的。一旦轴突重新支配靶组织,后者又成为NGF来源,SCs又回到原来静止状态[26]。外源性NGF研究进一步巩固了这些理论。

7 展 望

NGF的发现已有几十年,其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基因结构、主要生物学功能、受体结构和性质等均先后被阐明,是神经科学的重要发展之一。NGF促进受损神经再生、生长的作用是确定无疑的,存在着巨大的应用潜力,但临床应用刚刚起步,在NGF联合用药、最佳给药途径、用量、如何较好地通过血脑屏障及副作用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究。应该积极而慎重地开展这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将NGF广泛地应用于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神经变性病等临床疾病的治疗以及受损神经的修复之中。

参考文献

彭形.神经生长因子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进展.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3):203-204.

路露,陈美婉,罗焕敏.神经营养因子受体的研究进展.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10,30:126-131.

赵维彦, 路来金, 梁丽荣.周围神经再生研究方法的进展.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 ,16(14):1081-1083.

李强,刘媛,李民,等.神经生长因子与睫状神经营养因子促进感觉和运动纤维再生的差异性研究.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6,22(5):371-373.

黄家俊,罗华.神经生长因子促进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再生的作用机制.医学综述,2008,14(3):330-331.

李家鑫,曾丽.神经生长因子研究与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进展.广西医学,2007,29(1):60-62.

史福东,刘东,李长江.神经生长因子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应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 17 (27):4281-4282.

王超,王国林.神经生长因子前体的研究进展.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07,28(4):353-355.

陈燕涛,何清刘,尚礼.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前瞻性研究.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8(8):744-746.

李家鑫, 曾丽.神经生长因子研究与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进展.Guangxi Medical Journal, 2007, 29(1):60-62.

魏丽夏,曹云涛,刘华庆,等.神经生长因子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影响.临床儿科杂志,2008,26(7):612-616.

路青林,刘庆胜.神经节苷脂神经生长因子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07,4(2):40-42.

张海明,张映.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元作用的研究进展.动物医学进展,2006,27(9):39-41.

张力,王伟,孙亮.神经营养素家族与周围神经再生的研究进展.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1l):1046-1048.

Chan LY,Patterson PH.Role of nerve growth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rat Sympathetic neurons in vitro .Cell Biol, 1997,25:694.

Raya Al-Shawi, Angela Hafner,et al.Neurotoxic and neurotrophic roles of proNGF and the receptor sortilin in the adult and ageing nervous system.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08,27: 2103-2114.

Junko Yamaguchi, Michiko Aihara, et al.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nerve growth factor (NGF) in the atopic dermatitis and psoriasis horny layer and effect of treatment on NGF in atopic dermatitis.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2009,53:48-54.

Patricia Salama-Cohen.Notch and NGF/p75NTR control dendrite morphology and the balance of excitatory/inhibitory synaptic input to hippocampal neurones through Neurogenin 3.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2006,97: 1269-1278.

Domenico Ribatti, Beatrice Nico, 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NGF TrkA and microvascular density in human pterygiu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athology,2009,90:615-620.

Bahar,Kaiserman,et al. Subconjunctival bevacizumab injection for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in recurrent pterygium.Curr Eye Res,2008,33:23-28.

Peters EM, Raap U, Welker P, et al. Neurotrophins act as neuroendocrine regulators of skin homeostasis in health and disease.Horm Metab Res,2007,39(2):110-124.

姜万梅,苗文哲,柳鹏,等.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周围神经损伤的再生及恢复作用.伤残医学杂志,2003,11(4):74-76.

孔吉明,钟世镇.周围神经损伤所致感觉神经元胞体死亡的保护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5,18:269-271.

曹琳,杨恒文等.NGF对坐骨神经损伤后腰髓与损伤神经MBP含量变化的影响.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24:326.

Yoshioka T, Hikita I, Asakawa M, et al. Spontaneous scratching behaviour in DS-Nh mice as a possible model for pruritus in atopic dermatitis.Immunology,2006,118(3):293-301.

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 妇科 产前诊断 免疫遗传

中图分类号:Q7文献标识码:A

1 分子生物学与妇产科的基本情况概述

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事情,但是自其兴起和发展以来,发展的巨大成就十分引人关注。六十多年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繁荣的势头依然十分强劲。分子生物学研究要进行的问题在于对生命本质一致性的分析,学者们通过分子水平的研究,发现由最低级、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最复杂最高等的人的基本组成(这些组成主要由蛋白质、核酸、糖等三类物质构成)的构成与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DNA和RNA)、流向(中心法则)以及含义(遗传密玛)乃至能量转换的机理都是高度一致的,正是因此,人们才发现在分子水平层面,生物取得了相对的统一。分子生物学的这一成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使得基因在不同生物个体、种属之间的转移成为可能,从而大大的提高了生命科学各个分支学科以及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在21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将不断深入和扩大,关于脑的活动、生命发育、疾病免疫等复杂难题将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要准确客观理解分子生物学对妇产科的影响,必须对妇产科的基本情况所有了解,在长期的医学研究和发展实践中,妇产科的研究和实践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如在生命发育阶段,对胎盘、胎儿生理、母体子宫平滑肌的功能调节以及分娩发动机制、早产等问题都有研究。在妊娠期目前对于绒毛外滋养细胞以及胎儿胎盘转运方面的问题也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在欧美国家,分子生物科学较为发达,对生物的基因芯片以及微RNA的研究不断深入,探讨了一些生物学的病理机制及治疗方法,典型的如子痫、慢性高原疾病、肥胖等问题。以世界卫生组织(WHO)为代表的一些研究结构对妇科流行病学、早产病因基因组研究以及基于循证医学早产临床干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2 分子生物学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分析

事实上,妇产科的发展历史较之于分子生物学要早很多,但是分子生物学兴起之后,对妇产科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些影响甚至可以说是革命性的。比如在女性的产前诊断中,分子生物学的兴起使得我们对一些具有严重出生缺陷或者遗传病等问题在宫内期即可作出诊断并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措施。分子生物学产生之前,该领域主要运用的是胎儿镜以及影像技术,但是,近年来,致病基因不断分离克隆,高危胎儿的基因突变分析不仅重要而且必须,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此提供了可能性,如分子杂交、荧光原位杂交、PCR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单基因病以及染色体畸变的诊断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此外,一些全新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诸如端粒探针、锚定原位标记技术、基因组杂交等在妇产科的应用问题也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笔者通过以上的分子生物学在产前诊断的应用问题的论述,已经很明显的说了分子生物学对提高植入前遗传诊断或用孕妇血中胎儿细胞诊断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应用到妇产科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是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如索森印迹杂交(Southern blot hybridization)、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异源双链分析(heteroduplex analysis)、DNA序列分析、蛋白截短测试(protein truncation test)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技术在妇产科的很多具体方面得到了应用与发展,如在遗传方面的研究,当前,我们已知一些遗传性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Wilm氏瘤)的突变基因是按孟德尔方式遗传的。当然也有一些基因与肿瘤的易感性有关,但是其遗传方式都是孟德尔方式,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对这些基因可以进行产前检查。又如多聚合酶链反应这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一些妇产方面的疾病,比如Duchenne's肌营养不良症、囊性纤维化症、苯丙酮尿症、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等进行诊断和治疗已经成为可能。再如,分子生物学在母婴感染传播方面的应用,超微量的DNA扩增技术具备敏感性、特异性以及简便性的优点在母婴感染传播方面的应用优势十分明显。分子生物学的应用使得对于母婴传播方面存在可能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巨细胞病毒(CMV)、风疹病毒等进行一些提前的检测与预防成为可能。值得一提的是利用PCR技术还可以根据不同引物的特点进行预后。近年来,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母婴传播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PCR技术在这一领域也取得了诸多成就。此外,在妇科肿瘤基因研究方面,目前学界对肿瘤发生和发展的认识进入了分子水平。在分析肿瘤细胞中复杂的染色体异常组成以及对癌基因的定位及其抑制方面都有贡献。当前免疫遗传研究热点是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与该病的关系。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HLA分型研究从抗原水平进入到基因水平,使与疾病关联的HLA基因准确分型、定位。以上所举的一些也只是分子生物学在妇产科领域应用和发展的冰山一角,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妇产科的不断交叉融合,两个学科以及交叉部分都会取得更多崭新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李隆玉,万建萍,钟传庆.子宫内膜癌发生分子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8(19).

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教学改革;师范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134-02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的发展与上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密切相关,它综合运用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等多方面知识与方法来阐明和理解大量生物数据所包含的生物学意义。生物信息学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的重大前沿领域之一,是生命科学研究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研究工具。

我校生物信息学课程开设较晚,所以课程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课程体系。本文针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课堂教学反馈等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开展了改革与实践,以期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材较多,因此难以选择一本适合的教材

生物信息学教材很多,有些教材侧重于生物信息学理论和算法,如许忠能主编的《生物信息学》对生物信息学的理论和算法讲解详细,但是对于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而言较为深奥,不易理解;有些教材侧重于生物信息学软件使用,学生对于软件分析所需要的背景知识掌握不够,即使能够运用软件,却不能正确分析和理解所得到的分析结果;由于生物信息学发展较快,教材更新速度相对较慢,一些新的生物信息学知识未能及时纳入到已出版的教材中,而且有些书中所讲的数据库资源早已停用,有些软件及其应用也早已更新版本。

(二)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够

虽然这门课程在我校是专业选修课程,考核方式以考查为主,但是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都对生物信息学有浓厚的兴趣。这门课程开设在大三下学期,很多同学尚未开展或即将毕业课题设计,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毕业论文或将来考研深造有所帮助。然而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并且对学科前沿进展关注不够,很少阅读实验性论文,在学习生物信息学相关理论知识时理解困难,而且对于如何将生物信息学应用于实际的课题研究也感到困惑。

(三)学生英语基础不同,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要学好生物信息学,离不开大量专业文献的阅读,尤其是外文文献,追踪学科前沿研究进展,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基础。此外,很多生物信息学数据库以及应用软件都是全英文的,涉及专业英语词汇较多。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同,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感觉专业英语阅读和理解方面较吃力,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修改教学大纲,理论与实践结合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仅靠教师单一的讲解理论和软件的使用方法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论和上机实践结合。教学大纲中原36学时为理论24学时、上机实践12学时。考虑到我校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实际需求,强化实践运用,将理论和上机实践课时均调整为18学时,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带着问题主动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去理解生物信息学的理论知识。原教学大纲中理论课学习结束后再进行上机实践,但是教学过程中发现理论课信息量大,有些知识学生初次接触没有较好地理解,或者当时能够理解,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再进行上机实践时又要重新学习。在课程安排方面,调整为一个章节的理论课学习结束后开设相应的上机实践,通过实际操作练习有利于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学生也比较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

(二)调整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生物信息学内涵广泛,应用领域广,但是生物信息学在不同研究领域中的研究内容和应用程度有所不同。选修本课程的学生都是生物学背景,主要希望运用生物信息学知识去解释课题研究中的生物学问题。考虑到本科生理论知识基础相对较弱,很多学生尚未开展课题研究,因此应该在有限的学时里让学生掌握与专业需求相关的生物信息学知识和实用技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根据本校学生特点进行调整,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精简。例如多序列比对算法、马尔科夫模型等涉及数学、计算机知识,可以简要介绍,但不做深入的讲解。理论和上机实践部分主要介绍生物信息学数据库资源、序列比对、核酸序列分析、系统进化分析、蛋白质结构与预测,同时理论部分还包括生物芯片、高通量测序技术、介绍生物信息学的前沿进展。此外,还结合学生的需求在上机实践课中增加了引物设计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并不拘泥于一套教材,而是根据讲授的章节选择该章节适合的2~3套教材综合讲解,最终形成适合我校学生学习的讲义。例如在讲系统进化发育时,理论讲解选择由Masatoshi Nei和Sudhir Kumar编写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和蔡禄编写的《生物信息学教程》,上机实践选择吴祖建等编写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实践》。

(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以致用

生物信息学有很多分析软件,应用很广,即使是分章节按照序列比对、核酸序列分析、系统进化树构建等给学生逐一讲解相关的算法和实际的应用,学生仍然感觉知识零散,信息量太大难以掌握,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有些应用软件学生即使有所了解,却又不知道在科研中如何运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课题研究为例,再结合相关的文献来进行讲解。例如选择DNA条形码开展物种鉴定为例,让学生去查阅相关文献,如DNA条形码在中药材混伪品鉴定中的应用、DNA条形码在肉制品掺假中的鉴定等。这个课题应用性强,对本科生而言阅读专业文献的难度相对较小,仅涉及DNA提取、PCR扩增等实验内容,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理解课题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重点看文献中涉及的生物信息学相关知识,要求学生下载文献中涉及的基因序列,根据下载的序列用MEGA软件进行序列比对,计算遗传距离,同时利用MEGA软件构建NJ树。这个过程就把生物信息数据库、序列比对、系统发育分析等几个章节的教学知识串联起来,学生就知道为什么要下载序列、做序列比对,更好地理解系统进化树构建的原理及意义。同时,也促进了学生阅读专业文献,尤其是外文文献,增加专业英语词汇量,主动关注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更好的利用生物信息开展课题研究,做到学以致用。

(四)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生物信息学理论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主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这种“灌输式”的学习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教学效果较差。教学时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讲解生物信息学数据库资源时,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搜索国外生物信息学数据库资源,并将查阅的资料制作成PPT,下一次上课时让学生利用PPT讲解搜索情况,分享经验。教师在学生讲完后点评,鼓励学生关注生物信息学的前沿进展,在学习生物信息学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的水平。在讲解生物芯片与高通量测序技术时,布置课前预习作业,针对高通量测序技术原理、应用、数据分析等教学内容设置几个选题,让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选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以PPT形式在课堂上讲解。学生根据讲解内容提问,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内容进行点评,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补充。这样的形式使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学生也反馈这种教学活动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结语

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仍然在不断的发展中,知识更新速度快,因此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应紧跟学科前沿发展,立足学校专业特点及培养特色,不断摸索教学经验,在教学模式上深入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运用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许忠能.生物信息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Masatoshi Nei,Sudhir Kumar.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蔡禄.生物信息学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4]吴祖建,高芳銮,沈建国.生物信息学分析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