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科学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后现代 基础美术学科教学 本土地域文化 国际多元 创新型社会
从2000年开始,以后现代课程观为基石,我国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美术学科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它的发展也不能自外于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的冲击,迎来了美术教学课改的春天。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新课标》认为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艺术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宽容和尊重。全面综合性的美术教育教学理念取代了旧大纲的教学模式,展望新课改,我们信心百倍。基层美术教师应当从容面对现实,注重与学生协同发展,自我再充实相关知识,调整教学策略以应当前及未来之需,要有勇气面对和欣然接受挑战,从长期消极被动的“教书匠”的形象向积极主动的研究型教师的角色转变,要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再学习、再实践再总结,以下我就近几年秉着新理念、新思维开展的美术学科文化教学的几点思考与体会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基础美术学科教学应与本土地域文化建设接轨
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我们在中小学进行的美术教育是一种国民美术教育,对中小学学生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更多的应是生活美术教育,我们所选择的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生活,包括文化生活有帮助的身心发展,努力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会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的紧密联系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教科书是体现课标精神的,但教科书版本又受出版区域的影响,与地方校本课程比较,无法充分贴切各地、各区域。有经验的美术教师都知道要用活教科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举一反三,引用与学生身边生活实际经验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展开,从大的方面可以从国、省入手,从小的方面可以具体到所属区域的文化背景,让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同时也有助于弘扬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差异,都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美术学科特点出发,注重这些区域的文化资源的接轨利用,经常性地运用本区域的文化资源,使之有效地成为学校基础美术教学的拓展和延伸,一方面有助于落实美术教育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自身民族及其文化,从中了解民族历史。在这方面美术文化教育有其优势,因为艺术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真实反映,积淀深厚的区域文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育资源,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本地域文化的特点,为区域文化的传承找到新的土壤,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例如,我在教授人美版美术教科书第三册第6课《百变图花》(“造型、表现”)课时,适时地融入介绍本土地域文化名人――福建漳浦的著名民间剪纸艺人林桃老人的生平、现状及作品风格,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林老的作品演示和讲解。由于林老是学生周边的著名剪纸艺人,且又运用闽南方言进行讲解,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和高涨了,教师适时加以课业展开,在较理想的课堂氛围中完成了上述的几方面的目标落实,效果明显。
二、基础美术学科教学应与国际多元化建设接轨
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美术学习不可避免要涉及保持民族独特文化与接纳世界多元文化的问题,保持民族独特文化是接纳世界多元文化的基础,接纳世界多元文化又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前提,因此应该以多元文化的态度平等看待不同民族的文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拉近了世界不同民族的距离,全球经济一体化,我们必须冲破封闭,相互交往,认识到全球国际意识正在成为未来人类的新的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
当今虽然是和平年代,但国际社会存在着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地方主义,大大小小的局部战争冲突仍层出不穷,其中很多冲突都是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艺术无国界,它无须统一的语言、形式、标准,它就在人们的周围,用艺术来渲染人类的生存环境,净化人的心灵,以促进沟通,达成理解,有其不可或缺的优势。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文化学习,执教者应十分注重体现多元文化与兼容并蓄原则,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及世界公民意识的学生作为己任。在美术学科中除注重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外,还要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华,采用美术教学特有的生动活泼的多种形式,在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中,引导学生在了解、包容、尊重、融会异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在多元化后现代社会的氛围中,认识到国际社会间应更加互相认同、理解、互补共荣,培育多元文化艺术意识,树立“地球村”概念和国际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国际公民意识。
如我在教授人美版美术教科书第六册第10课《中国龙》(“欣赏、评述”为主)课时,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中国龙”源远流长的文化气息,以及中华民族传统中龙的特殊地位,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畅述在中国“龙”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是权力和地位的标志,而在西方则完全不同,“龙”(dragon)在西方是贬义词,是邪恶的象征,是一种想象中的特别凶残的动物。换个角度作比较,大家知道,美国人的图腾是秃鹰,英国是狮子,若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点,秃鹰不是吉祥物,狮子属于凶猛野兽,由于中国与西方文化差异很大,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有赖于执教者以多元的文化视角,在坚持自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传播和有效的引导,怀着一颗包容、尊重的心,更好更多地介绍异域文化,以消除误解,在跨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中,逐步消除“文明的冲突”,减少文化的磨擦,在建立人类和谐文化的共识中充当使者。
三、基础美术学科教学应与创新型社会建设接轨
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在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中,基础美术教育责无旁贷。当前我国正在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是需要从小、长期培养的。我们要树立创新需从学校教育抓起的理念,从培养下一代爱思考、勤钻研、勇创新的角度做起。美术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努力地传播美术文化,更要注意在自己的学科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们在美术学科教学中始终要把改革创新精神作为主要特征,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鼓励学生追求真理,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发表不同的见解。著名的儿童美术教育家杨景芝教授说:“孩子们具有丰富的创造力,每个孩子都具特色,只要我们正确地加以引导,孩子们的潜能意识都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创新已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主题,作为继往开来的一代教育者,要勇于剖析自我,当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开拓者,因此要改革美术教学课堂,从立体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全方位发展,变“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为“孩子发展为中心”的新模式,多让孩子观察生活原形、思考、拓展思维,激发学生的内驱力,置身于良好的创新课堂环境中,感受浓浓的创新氛围,以培养创新意识为己任,让孩子在美术课堂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人,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进而与创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接轨。
再如,我在教授人美版美术教科书第五册第16课《身边的设计艺术》(设计、应用)课时,在解决学生审美熏陶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感受,加以引导启发学生认识生活中物品的色彩、形状、材质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重视资源再生、环保问题、人文关怀问题,从中领悟“设计是艺术”、“设计是文化”、“设计是经济”、“设计是创造发明”……领会我们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充满设计、创意、多元的时代,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进一步进行自主独立的探究性学习,体会生活的美好、创意的乐趣,养成善于钻研、善于置疑、善于反思的新型的学习模式,顺应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主动进行自身教学模式的变革,矢志不渝,从点滴做起,培养创新型的优质人才,增强对社会的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全面综合性的后现代美术教育将取代固有的教学模式,我们赞美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关注的是对学生的整体发展负责,呈现的重大进步是一种积极的学科拓展。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美术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会相应地对我们每一位美术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在走进后现代基础美术学科教学的进程中,我们要时刻扪心自问:“我准备好了吗?”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关键词:现代技术;物理教学;运用策略
一、初中物理课堂运用现代化技术的必要性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传统物理课堂教学主要表现为以知识灌输为主,以实验测试和习题训练为辅的教学模式。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需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甚至面临淘汰的威胁。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取物理知识,并且在日常的锻炼中培养良好的动手能力,当前的初中物理课堂必须加强对现代化技术的重视。
此外,运用了信息技术的现代课堂相对传统课堂而言,具备了以下几点优势:(1)它超越了传统的教学视野,能够为教学活动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以往物理教学课堂上,面临的理论过于抽象、枯燥的问题,在信息化教学课堂上都可以迎刃而解。(2)它可以优化教学资源,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目标。在信息化教学课堂上,信息资源与教材内容有机整合后,将起到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并且以课外资源为补充的作用,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3)它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物理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有效解决部分学生的厌学心理。比如,有些学生在传统课堂上面对教师的枯燥讲解,常感到厌烦抵触,而对于实验课上的复杂程序也常抱以沮丧情绪。但是,当初中物理课堂运用了信息化技术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产生了兴趣,对物理学科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物理课堂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有效策略
1.运用多媒体演示,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为了让物理教学更为直观、具体,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演示功能来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生动活泼的物理情境
这一环节开展的目的在于深化学生对教学主题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以人教版八年级“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插入事先剪辑好的录像或音频资料,让学生听一听“潺潺的流水声”“悠扬的乐器演奏声”以及“飞机起飞时的轰鸣声”等,让学生置身于各类声音的环境下,对声音产生初步了解。这样有利于在接下的课堂中教师对物理知识的讲解和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2)教师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些逼真的物理模型,辅助教学工作的开展
毕竟物理教学中的许多知识都不具有直观具体性,但如果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使原本无法理解的现象通过动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那么学生在学习这一知识时就没有那么费解了。以人教版九年级“电流和电路”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在课件中穿插模拟水流的情景,间接演示电流的流向。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让活泼生动的动画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实验效果理想化。尤其是在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考虑许多现实生活中无法出现的理想化模型时,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光滑”“空气阻力不计”“匀速直线运动”等条件,从而让学生真正观察到理想化的物理现象。
2.运用计算机的交互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众所周知,现代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样,初中物理课堂在运用现代化技术时,也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摆在首位。通过一系列演示实验,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等。比如,在电学实验课堂上,教师通常会警告学生,电池不能短路、电流表的接线柱不能接错等,否则将很容易发生危险。更有甚者,有些教师出于安全考虑,还会禁止学生实际操作。殊不知,教师的这些不允许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严重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然而,教师如果能够指导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设计一些仿真实验的话,就能在保护学生人身安全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下,有效开展实验教学内容了。
3.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
信息化技术引进课堂后,教师应该自主挖掘网络教学的丰富资源,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也弥补自身知识不足的空缺。例如,在物理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赏生动形象的物理视听资料,将一些和物理知识有关的图片、动画、电影等素材整合到教学课件中,同时加强对素材的优化与整合,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充分挖掘网络资源的优势所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师生交流平台的构建,与学生分享优质的物理学习资源。通过使用超级链接和帮助在线答疑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外的自主学习过程中,也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与帮助。
总之,随着教育科学的不断进步,现代化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把现代化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这样才能使现代化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初中数学教学 数学建模 数学思维
现代教育手段可以高度改善现有的教育模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学方式多样化,不管是多媒体演示,还是互联网远程交流,都可以具体直观地展现知识点,让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数学知识。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创建数学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数据变化对数学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数学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使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1.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是提高初中数学教育水平的必然要求。由于小学到初中知识内容的巨大转变,很多学生不能够很好适应,觉得初中数学非常难,从而引发恐惧心态,产生对数学的厌学情绪。再加上初中数学庞大的知识量和知识点的抽象性,为学生的正常学习产生了巨大阻力。这一系列的原因就要求必须改革初中数学的教学方式,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科学有趣的教学情境,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奥妙,为学生直观具体地展示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产生探究数学的渴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数学模型观,增强学生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师所教的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另外,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施行,将有利于学生树立敏锐的数学意识,帮助学生提高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同时对教师的提高作用也是不可忽视,在不断分析和改进中,教师将更深入地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
2.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数学教学包括教师传授数学知识,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两个方面。我们必须从传达和吸收这两方面着重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首先,教师在讲授新的数学知识点时,要充分利用多种方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的内容。教师要想办法利用多种方式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枯燥意识,让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更主动地深入学习,从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吸收程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手段帮助学生构建正确合理的知识网络,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把握,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2.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复习
很多学生不重视数学知识的复习,即使在复习课上也不能够做到认真听讲,因为他们认为复习课上讲的都是自己学过的内容,没有必要十分认真地学。这个时候教师的教学任务就会变得很繁重,同时也是考验教师能力的时候。教师能否科学合理地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复习教学,是能否把复习课上得精彩的关键。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让学生产生严谨的数学思维和敏锐的数学意识,所以在复习中教师应该着重锻炼学生的这两个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收集知识,并且让学生自主进行数学知识的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在整理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完善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结构,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局限于某个知识点,让学生建立起数学知识的整体意识。
2.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数学模型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利用数学解决各种科学或者生活中的问题,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数学建模。但是在现实中,我们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如果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就要经过复杂的转化过程。在这里,问题的关键是怎么把抽象的实际问题转化成具体的数学问题,这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非常之高。但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非常具体直观地展示抽象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素养。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资源和渠道,使学生能够迅速构建科学的数学思维,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强有力的辅助工具,帮助初中学生学好、学精数学,所以教师应该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数学建模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教育观;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对西方社会乃至全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冲击着现行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在传统的现代主义模式下,人们注重统一性、绝对性、权威性和控制性、有序性、线性。这些理念反映在教育领域就形成了教育目标统一规划、教师的权威性、学生的奴性、序列化排列教学方法的呆板、单调等。与之不同的是,后现代主义强调差异性、多元性、创造性、开放性和平等性等。
1当前大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大学的教学现状,湖南大学姚利民、成黎明两位老师对湖南省5所大学的31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该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的教学存在不少问题,总的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没能很好地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水平。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没有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比如在教学方法上,有85.3%的大学教师或“有时”或“经常”或“总是”采用讲授法,搞一言堂。大学教师在教学时常常忽略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调查显示,仅有2.8%的大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总是”以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水平为基础。
(2) 过分地制度化,主体性教学缺失。受过去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大学课堂教学以知识传输为全部,将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建立在两个假设上:假定教师能完整准确地接受教材承载的内容并能客观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假定学生能完整准确地接受教师与教材传授的内容。大学教师只是依据知识的逻辑性和教学的便利性选取教学内容,原原本本地教授指定的内容,没有考虑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发展需要。
(3) 教学关系僵化,缺乏人性成分。教师上课时背课本进教室,下课则匆忙离去,师生关系冷漠、僵化甚至对立,缺乏民主、理解、信任的成分。
2后现代主义教育观
后现代主义思想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思潮,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反对传统的形而上学同一性、静止结构、二元对立的立场,它用超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代替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真状态。从后现代主义思想可以得知,后现代主义将教育的本质看成是教师和学生以“语言”为中介进行交互的过程。教育活动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如果教师和学生离开了交互关系,那么也就不存在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身份,即孤立的教师角色和孤立的学生角色。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本质上讲应该是通过老师与学生的交互作用来形成。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形成和发展整个过程,并不断地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可见,后现代主义教育观鼓励教师和学生发展一种对话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持续进行思想交流,教师和学生在各自不同的立场上表现自己的思考,通过与对方的沟通最终达成和解(而非一致)。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的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的过程;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学习也不再完全是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而是在活动中不断地成长的过程,是主动地参与和实践探究的过程。
3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我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的要求
(1) 重新审视教育目的
后现代主义在教育目的上提出的基本主张:认为教育就是人的个性发展、自然发展,不用追求什么终极的教育目的,应对学校教育的目的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不能局限于单一的教育目标,教育应重过程而非结果,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之处,强调教师对于学生的个性以及特长的培养,不强求每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全面发展”,也可以培养“片面发展”的人。因此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目的主要体现为教育目标多元化、师生关系平等化、反学科中心倾向、课程类型和课程开发主体多元化等。
(2) 重新考量师生关系
我们从后现代主义的视野之下重新考察了师生关系,认为教师是学生中的平等的首席者,强调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
(3) 转变教师角色
“传道、授业、解惑”长期以来被视为教师的主要角色,从而教师也养成了唯我独尊、唯我是从的那种发号施令的思维定势。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中的教师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唯一权威,师生双方都是主体,双方一起探究世界、探究知识,因此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的作用在于有效地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整合在一起,将课程与学生整合在一起,辅助学生在总的课程目标框架下设计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途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非常现实的问题,在碰到具体问题的时候,教师的作用不再是教导性地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甚至亲身去体验。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或遇到疑惑时,与教师展开对话交流,教师为学生指点迷津,引导下一步学习,或者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这种平等民主的对话型师生关系,使得教学不再是将知识从教师手里传递和转移到学生手里,而是实现教学的“转变”──将课程内容转变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学生的发展。
(4) 转变学生角色,确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是“主体教育”,即为了抵抗物质主义的侵袭,在教育目的上它强调受教育者应该具有鲜明的主体性、个体性并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他们承认学生是人,是完整的人,而绝非同一种标准的人。在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求学生的统一、整齐,让认知、智力、情感、基础、经验完全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和同一空间,按同一进度和同一内容学习,并以同样的标准评价他们。在原有的不同起点上,要达到最终的统一目标当然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与社会及个人需求之间的相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能力倾向和兴趣特点,开展个性化教学和分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4改革思路
根据当前大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我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进一步改革势在必行。对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路归纳起来,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1) 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
借鉴后现代主义重视平等、否定中心和等级的观点,我们教师将成为学生、团体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教与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我们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协作者和启迪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行动研究者。教学将一改过去以自我为中心的单一的灌输式教法和以注重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变为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个人的选择和参与,提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由此将师生关系置于同一个对立面――处于“平等中的首席”位置的教师将学生植根于“知识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新‘话语’”之中,以发挥师生群体的最大化效能来实现“教学相长”。
(2) 提倡师生平等互动,同为知识的创造者
借鉴后现代主义者多尔的观点:在教师与学生的反思性关系中,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教师应要求学生与其共同参与研究。我们将做到教师和学生平等,尊重和鼓励学生,充分相信学生,互相理解,并进行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表现为一群共同探究有关课题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的个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辅的,从简单的传送者变成更具有难度的引导者,其创造性也将有更大的发挥。
(3)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效率
后现代主义认为,人作为知识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受体,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解释,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并不是外部知识及其结构的简单移植,而是一个积极内化、主动生成和共同建构的过程,是继承与创造、解构与再构的统一。其次知识并不是一种绝对客观的、固定不变的终极真理,而是具有不确定性、建构性、多样性、可质疑性和文化性等特征。
以往我们教学比较注重教师的权威性、主导性,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都是由教师一手操办的,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固定模式进行,因此表现为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过程比较枯燥,学生学习缺乏热情、学习效果比较差等状况,这也是触动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主要动力所在,由此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并倡导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
(4)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转化智慧”
我们教师将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转化智慧”,我们教师以自己具有的知识,协助学生探讨自己的个人历史,协助学生认清各种意识形态、权利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培养批判能力,最终解放自己。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教育观点而言,后现代主义在教育目的、师生关系等方面所提出的观点,丰富了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为教育研究,为解决教育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参考文献:
[1] 李三福. 论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观[J]. 外国教育研究,2004,31(1):21-23.
[2] 姚利民,成黎明. 期望与现实-大学教师教学现状调查分析[J]. 中国大学教学,2007(3):37-40.
[3] 张丽萍,陈,陈风华. 凭借后现代主义教学观构建几则教学论点[J]. 教学与管理,2006(9):5-6.
[4] 小威廉姆•E•多尔. 后现代课程观[M]. 王红宇,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育技术;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252-01
随着社会信息进程的日益加快,人类面临一个新的教育命题: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标准》前瞻性地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如何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辅助教学,改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并努力使教法和学法实现和谐的统一,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作用。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想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就一定要解决学生的兴趣问题,学习的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当学生对数学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兴趣时,他们就会愿意学、主动学。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多媒体声像兼备,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变得更为生动形象;使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运用多媒体技术创造赏心悦目的情境,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
二、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外部刺激的多样性,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强得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入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化抽象为直观。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只有能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初中数学里的“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分别显示解析式y=x+1,中的平方表,天气昼夜变化图象,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最后播放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相,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不仅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对函数概念理解非常透彻。
2.化静止为运动。运动的几何图形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初中几何《圆》这一章,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许多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是不变的。熟悉《几何画板》的教师,无一例外会用《几何画板》来演示“圆幂定理”,即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鼠标一动,结论立现,效果相当好。其实像“垂经定理”、“圆心角、弧、弦、弦的弦心距关系定理”等等,需要用“翻折”“旋转”“平移”等知识证明的定理,都可用《几何画板》动态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些题目,不经意用鼠标移动一个点,图形变化了,结论仍然成立,比如:图形中移动C点或E点始终有CE∥DF。
3.化繁琐为简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中数学“频率分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引着学生在“60名女学生身高”数据中,找最大值,最小值;再分组;一个一个地数出每组中数据的个数;计算频率;绘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既繁琐又费时。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简洁明了,把60个数据输入Excel,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组中的频数,一目了然,用Excel还能方便地绘出柱状图,类似频率分布直方图。若教师重点讲透步骤、方法和道理,把非智力过程交给计算机处理,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初中数学中“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总之,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让学生真正地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从而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