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能物流的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物流;发展现状;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993(2015)11-0111-04
物联网已经被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而智慧物流则是物联网发展的十大流域之一,是物联网应用在物流领域的表现形式。智慧物流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形成物流行业的专业网,直接或间接地对物联网相关产业产生需求。目前,虽然物联网技术及智慧物流还处于技术层研发推广期,还没有发展至大规模的应用,但是在国家政策支持、关键技术攻关、产业化推进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下,物联网及智慧物流产业必将迎来爆发式的发展。为此,有关智慧物流发展的议题也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张军杰(2006)对智能物流的发展状况、发展动力、发展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汪鸣(2011)认为智慧物流是使物流业具有整体智能特征和与服务对象之间具有紧密智能联系的一种发展状态,可通过物流业整体智慧化来推动智慧物流的发展。李霞对利用物联网发展智能物流的作用、困难和重点领域进行了研究。以上学者虽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但都未提出系统化的发展模式。本文借鉴了以上研究成果,分析了物联网和智慧物流的关系,总结了国内外智慧物流发展经验及几种典型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政府推动、产业化推进、企业主导、技术和标准引领、市场化推广应用”的创新发展模式,希望能对智慧物流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物联网与智慧物流
1.1物联网是智慧物流发展的技术基础
物联网就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传感器、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ofThings”。物联网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在感知层,应用RFID、传感器、条形码等感知技术实时采集物的属性信息;在传输层,应用EDI、Internet、GPS、移动通信等现代通讯技术,对信息进行实时、准确、可靠的传输;在应用层,利用云计算等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管理和控制。智慧物流是以物联网为基础,融合新一代声、光、电、机、信息等技术,高度集成社会各种相关资源,通过中枢式数据处理方式,及时提供最优的运作决策方案,以协同整个物流运作流程,从而实时高效、灵活地响应人性化的物流需求,并能动态、快速地适应物流环境复杂变化的新的物流业态。物联网通过智慧感知、智慧传输、智慧处理及智慧管控等技术,对智慧物流的运作和服务产生深刻的影响。基于感知技术对物流运作过程中的物流流体、载体、流向、流程、流量、流速等六大基础要素的感知,使得智慧物流在运作过程中更加透明,实现全程可视、可控、可追溯;基于先进的信息传输技术、标准化技术及协同平台的建立,实现物流主体之间的信息互联和业务互通,实现流程无缝对接、运作互补及市场互补;通过集中式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等对信息的深入分析、挖掘和计算,使得每个物流主体能够即时获取系统最优决策方案,及时与物流运作“前台”形成协同,围绕顾客提出的要求,通过协同预测、协同补货、协同运输、协同配送等方式,实时为客户提供人性化的物流服务。
1.2智慧物流为物联网发展提供市场需求
智慧物流为满足组织在物流领域进行多方案选择的决策需求,需要不断拓展物流信息采集感知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对仿真系统和决策技术产生需求。在构建和实施物流信息平台时,相应地要运用数据收集、传输、存储、处理及信息的展示和运用等相关的物联网技术。同时,在物流领域运用了物联网相关技术,催生了物流管理、物流信息服务、应急管理、软件开发、装备设计开发、物流电子产品研发、节能环保等相关的服务产业,衍生出对物联网相关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相应地拉动物联网产业的增长。总之,一方面,物联网作为实现智慧物流的手段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并使物流真正具有了智慧化的特征,具有了感知、自适应及与外界平滑交互的能力;另一方面,智慧物流领域是物联网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物流企业是物联网的重要应用用户,智慧物流也为物联网提供了需求支持和发展方向。
2国内外智慧物流实践发展概况
2.1国外智慧物流发展现状
在国外,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家已经成为智慧物流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国内市场规模巨大,相关技术处于国际一流水平,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智慧物流已经成为其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降低物流成本,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引擎。在物联网技术应用方面,美国的沃尔玛、德国的麦德龙、英国的Tesco等大型零售企业都宣布了自己的RFID计划准备进行巨额投资,相应带动它们的供应商在RFID市场的投入;联邦快递、联邦包裹等这些大的物流公司对物流跟踪和监控技术的应用,拉动SUN、Alien科技、惠普、微软在内的硬件及软件提供商的投入,进而形成RFID的巨大市场和完整产业链。M2M技术在欧美地区已经实现了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亚洲地区日韩发展也较快。TNT运用云计算技术来提升供应链可见性、运营效率及客户服务质量,产生了较好效益。三维规划和仿真技术在日本企业得到很好的应用。在物流设施和信息标准化方面,欧洲企业做了很多工作。发达国家政府也为智慧物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采用了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社会化运营的机制来建设和运营网络、公共信息平台等物流基础设施;二是开放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通过政策支持、战略规划及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国家之间及国内政府、区域、企业等各方面有机地协调与合作的体制与机制,促进物流体系的国际化、标准化。
2.2国内智慧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2.2.1发展智慧物流的现有基础在国内,随着我国促进智慧物流发展相关政策、规划及方案的相继出台及实施,智慧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不断加大,各种与智慧物流有关的示范项目不断推出,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社会各界对发展智慧物流的经验不断丰富,认识不断提高,这些都为发展智慧物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比如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方面,在医药、农产品、食品、烟草等行业领域,产品可追溯系统在货物追踪、识别、查询、信息采集与管理等方面已具有成功的应用,技术与政策等条件都已经成熟,正在全面推进;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已有初步应用,初步实现了物流作业的透明化、可视化管理;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及智能终端的网络化应用上,已有很多创新应用;部分企业所建立的智慧化物流配送中心,已建立物流作业的智能控制、自动化操作的网络,可实现物流与生产联动,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协同;智慧供应链的建设也有初步的尝试。2.2.2国内几种典型智慧物流发展模式分析2.2.2.1智慧物流产业联盟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主要是在具备发展智慧物流的政策支持、技术、产业等一定基础的地区,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推动下,按照“技术共享、风险共担、协作、互利和有效利用资源”的原则自发组织非盈利性的企业联盟,联盟通过建立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有效的合作机制,组织开展重大项目、关键共性技术的协作攻关,促进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的共享,推动联盟标准向行业、国家标准转化,最终实现技术研发、市场开拓、技术标准、产业建设四个方面的全面进步。这种发展模式的路径见图1。目前实施这种发展模式的有宁波智慧物流产业发展联盟和南京(江宁)智慧物流产业联盟。前者主要是为了实现互联互通而通过统一标准、建立平台及深化和优化应用而建立的联盟。后者是由社会各界共同推动的标准联盟,通过标准支持、提升和引领产业发展,通过联盟支持标准化工作。2.2.2.2“平台”载体型智慧物流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主要是基于智慧物流理念和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依据不同层面对智慧物流的需求,通过采用由政府主导、企业主导或政企协议共建等方式建设智慧物流园区、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及智慧物流网络等智慧物流基础设施,为聚集在“平台”上的各类企业提供智慧化的发展环境并提供优质的服务,充分发挥信息和物流资源集聚、交易、管理、监控、协调及供应链一体化等多功能优势,以吸引社会各界用户积极应用“平台”,并按照平台要求的标准改造和提升自己,以实现智慧化。待物联网应用逐步成熟及智慧型的物流企业逐步增多,可以把成熟的技术、流程及管理总结上升到产业标准,进而在产业推广,实现物流产业的智慧化。这种发展模式的路径是见图2。目前国内实施这种发展模式的地区和企业较多,比较典型的有马云的菜鸟网络平台,成都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浙江省宁波市的“1+7”的智慧物流协同平台,江苏省亚邦医药物流中心打造的智慧物流园区等。2.2.2.3示范工程带动型智慧物流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主要是由国家或地方的有关部门智慧物流示范项目,由相关政府部门或其委托的物流协会等中介组织负责项目实体前期的审查、评估,中期的跟踪及管理及后期的验收和考核,项目可获得一定的政策支持、财政补贴及其它服务的支持。这种发展模式通过智慧物流工程立项、实施及验收来选择、培育智慧物流主体,促进主体的成长、成熟及发展,这种发展模式的路径见图3。目前实施这种发展模式比较典型的是广东省的南方物联网示范工程,此工程是由九大领域的应用项目组成。其显著的特点是物流协会不仅代替政府承担了项目管理工作,还承担了为项目示范企业沟通、协调和服务的工作,为其提供了改造物流装备、培育企业品牌、提升管理水平、强化行业自律、应用物联网技术“五位一体”的服务方案。当然,以上几种发展模式并不是孤立的,各种模式之间也有交叉,比如示范工程带动型模式也包括物流信息平台和园区建设的内容。2.2.3发展智慧物流的制约因素当然,作为一种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型物流业态,智慧物流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一是社会各界对智慧物流的性质、发展机制、对本区域产业发展的带动等方面的认识还不足,缺乏统筹规划及可操作的标准,至今还没有一个国家层面上的智慧物流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二是社会各界在智慧物流发展上存在本位主义,这与智慧物流的“跨界”(跨行业、跨区域、跨企业)特性是不兼容的,进而制约了“互联互通”;三是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上,存在着应用的比例低、应用范围小、应用层次低、应用成本高,共性和关键技术还未获得突破,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缓慢,信息化、标准化、网络化和协同化还未实现;四是智慧物流发展的基础薄弱,发展智慧物流所需要的资金、技术、设施及设备、人才等资源缺乏,缺乏成熟的发展模式,产业发展难度较大。
3我国智慧物流发展模式
借鉴中外智慧物流发展的经验,结合智慧物流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了“政府推动、产业化推进、企业主导、标准引领、市场化推广应用”的智慧物流发展模式。
3.1政府推动
3.1.1政府要为智慧物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智慧物流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营造环境、全方位引导、培育整个产业的发展。一是政府应该把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把智慧物流中的公共服务内容与通讯等设施作为城市基础设施进行规划、设计、开发、建设、运营,营造物流信息化互联互通的环境,整合智慧物流资源,形成智慧物流发展的载体;二是培育、扶持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智慧物流企业主体;三是加快物流企业智慧化层次的分工,形成以智慧物流企业发展为导向,其他物流企业及相关智慧产业协调发展的智慧物流产业体系,努力构造社会化、专业化、智慧化、规模化的智慧物流服务体系。3.1.2政府是智慧物流技术的研发、推广及标准化的推动者一是政府采用招标等方式直接组织或战略引导的方式推动智慧物流技术的研发、推广工作,研发单位及其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研发和跟进,通过市场化运作将成果运用于物流产业;二是政府与研发部门、生产企业明确分工、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智慧物流技术的研发、推广工作;三是政府重点抓好标准建设,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物流作业,总结挖掘其中的共性特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制订出适合我国使用的物流标准和信息化标准。3.1.3政府是智慧物流投入的主导者和引导者智慧物流系统建设投资大、回收期长、风险大、社会效益显著,没有哪个单位有能力或意愿单独完成这样具有公益性质的复杂的系统。需要在政府的宏观指导和统一协调下,创新体制、机制和运营模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集中社会有效资源来共同完成。
3.2产业推进
要根据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针对不同领域的发展阶段与特点,按照产业发展规律,通过差异化策略推进智慧物流的发展。对电子商务物流、冷链物流、医药食品物流、危险品物流、烟草物流及港口和集装箱物流等重要领域和运输、仓储等重要基础设施,围绕物流管理流程推动物联网技术的集成应用,抓好一批效果突出、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典型应用示范工程。要建设智慧物流产业集聚区和信息平台,制定产业标准,创造智慧物流发展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快推进智慧物流产业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协同化发展。要利用智慧物流的技术手段加强与其它区域的物流信息互通,推进跨区域的产业联动发展和经济合作;由政府、行业、科研机构及物流、金融、制造及商贸等不同的领域企业的组建智慧物流产业联盟或实体,合力推进智慧物流跨产业融合发展。
3.3企业主导
企业主导就是以企业为主体,实现数据智慧性、网络协同化、决策智慧化。数据智慧化就是企业使用智慧化的设备,比如通过传感器、RFID标签、GPS和其它设备构筑一个先进的、能够及时收集信息并及时把信息回馈给组织的系统。网络协同化,就是企业要与合作伙伴进行信息的共享,这些合作伙伴包括企业内部、部门和部门之间、外部的供应商之间以及与客户之间的信息共享。决策智慧化是指物流链上相关企业借助智能系统,根据收集的数据来衡量各种约束和选择条件,提供选择方案,以便决策者对各种行动过程进行选择,或由系统通过学习自动做出决定。
3.4标准引领
标准化工作可以保障物流科技发展的协调统一、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发展水平,消除组织及信息壁垒,引领物流业向智慧物流的方向发展。一是强化统筹协作,依托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标准化协作机制,协调推进智慧物流标准体系建设和各项专业标准的制订,推动相关法规、配套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逐步构建一个科学、系统、先进和开放的物流标准体系框架;二是加快编码标识、接口、数据、信息安全等基础共性标准、RFID等关键技术标准和感知技术等重点应用标准的研究制定;三是以信息平台标准化为重点,在智慧物流协同平台及数据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加强智慧物流技术标准、信息标准、数据标准及业务协同标准的制订和推广;四是以企业标准化需求为导向,鼓励企业购买或自主开发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系统能够与客户企业、合作伙伴、物流园区、口岸、公路、铁路、民航信息及公共信息平台有效对接,实现数据交换及信息共享。
3.5市场化推广应用
智慧物流的发展最终要引入市场机制,在政府“推力”和市场信号“引力”的双重作用下,增强智慧物流发展的内生性动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智慧物流的建设中;更充分地利用信息市场和技术市场的媒介作用,完善与其配套的服务机构,使市场真正成为连接供需双方的信息和技术交易和扩散的场所;构建开放的市场化智慧物流推广服务体系,发展多元化的智慧物流服务主体,构建智慧物流企业应用性平台,引导企业根据智慧物流专业市场需求改善产品结构和技术应用结构。
4结束语
总之,通过政府推动、引领及带动,实业界及理论界的不断探索实践,产业层面的促进及市场层面的推广应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物流会出现更多的创新发展模式,直至最终形成可复制的成熟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继祥.物联网发展推动中国智慧物流变革[J].物流技术与应用(货运车辆),2010,(3):80-83.
[2]刘志硕.智能物流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10.
[3]张军杰.智能物流发展状况、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装备版,2010,(34):62-64.
[4]章合杰.智慧物流的基本内涵和实施框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21):30-32.
[5]汪鸣.智慧物流重在智慧[J].物流时代,2011,(11):13-13.
[6]李霞.浅谈物联网时代的智能物流[J].江苏商论,2011,(26):9-9.
[7]蔡增玉.基于RFID的智能物流管理系统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8,(10):62-64.
作为物流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在现代物流服务系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国物流发展水平的体现。港口的国际化和信息化建设是增强港口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港口的国际化和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港口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港口自身和物流产业的发展。加快我国港口国际化和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提升我国港口核心竞争力和物流服务效率的当务之急。
如图1所示,世界港口历经第一代运输中心、第二代服务中心、第三代国际物流中心的发展阶段,目前已开始向第四代供应链中心转型发展。现代港口作为全球综合运输网络的重要节点,未来将成为商品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人才流汇聚和共生的环保、智能、宜居社区,其功能将更加广泛,并呈现绿色、低碳、联盟、虚拟的特点。
2 第五代物联网港口设想
物联网港口指通过无线射频识别器、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传感器等信息识别和采集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将港口设备、运输工具、物流对象等接入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从而实现对物流全过程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智慧港口。物联网港口充分利用物联网感知、互联和智慧的技术特征,融合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的先进理念,使参与港口物流的各种资源实现更为广泛的互联互通,是一种全新的港口发展模式。
3 我国港口物联网发展现状
关键词:电力系统;企业;物流管理;探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01
目前,电力企业需要面临国内外企业的商业的挑战,企业之间的竞争迅速上升,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在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能力,采取先进的物流管理成为关键。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均经济收入上升,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物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企业流通领域狭窄,不利于企业的经济发展。电力物资企业的物流系统,需要通过合理的优化设计理念,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完善企业物流管理模式。
一、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物流需要具备现代物流体系,传统的经营理念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经济发展趋势。现代物流结合先进的管理制度和信息手段、科学技术、专业的人才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物流企业过去主要依赖免税收等相关扶持政策,现在已经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外国投资进入我国主要在WTO之后,外资企业的进入导致中国市场的需求迅速增加,现代物流系统逐步进入一体化趋势。
IT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电力行业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提供了可能与保证。随着这几年IT行业的技术发展,人们也逐步习惯了电子商务的形式,而且银行改制、电子货币支付体系、信用体系、网上安全体系、国家有关信息产业的立法都有了进步,各供应商、生产商的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所有这些进步都为建立统一的电力行业物流信息平台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国内的物流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得到不断完善。如中国电子口岸,已能实现各进出口商家的在线报关、对汇、退税等各项海关业务,各海关也能互联互查数据,实现了海关的数据统一。传统物流行业的发展,既直接为电力行业物流系统提供物流支持,也为建立单独的电力行业物流系统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电力物资供应物流的特点
电力物资的供应满足终端客户,降低终端用户的成本,提高整体的效率与效益流动,通过计划的实施工作,完成整个控制工作。电力物资的供应,虽然不是实物运输,但依然需要传输过程,并且需要物流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本着低成本运输的原则。其次,电力供应需要电力物流的积极配合,提供有效的服务,加强电力市场的管理、建设、实现全国的联网工程。电力市场需要不断的开拓,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客户和供应商的利润和成本,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制定管理体系。
电力物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是由于运输产品决定的。由于电能无法储存,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电力企业必须具备较高的生产能力为基础。电力产品的保障在于频率、电压及可靠性,这需要电力供应侧和需求侧的相互协调,从而达到标准质量需求。电力运输具有独特性,因为电力产品是无形的,并且无法储存,对于运输效率要求就会增加,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产品需要“以销定产”,本着这样的原则进行销售过程。电力产品具有广泛性,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息息相关,电力为人类提供了便利,如果电力运输不当,将会导致社会经济损失。
三、电力物资企业物流系统分析
与其他行业高度市场化不同,电力行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自成体系。作为大型集团化系统,近年来出于对加强资源有效配置、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考虑,电力行业开始有了改善物流管理和运作的需求。
多年来,电力行业的物流管理一直是按自己的一套模式运行,在九十年代中期,有部分电力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划分到第三产,成立单独核算的子公司,但是对种模式下的公司其主要收入来源在吃电力企业的成本上,即买进加价再卖给主业,但是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竞价上网的实施,这类公司的生存成了问题,电力企业生产管理核心是设备管理,物流管理的关键对象是备品备件。
电力行业物流需求既有大型电力设备与装备的大件物流,也有各类电能计量为核心的仪器仪表和智能电表的中小件物流。电力行业物流系统集成项目主要集中在中小件物流方面。随着中国加大智能电网的建设,将主要涉及大量的智能仪器仪表和智能电表的更新改造,因此必然会带来电力行业物流系统需求的大幅上升。
物流系统的分析设计问题涉及范围广泛,例如:系统布置、搬运系统、物流预测等相关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针对系统的功能、环境、目的、费用进行比较、调研、分析、收集和数据处理工作,建立替代方案,进行系统化实验:分析、计算、进行比较和评价,找寻最佳的方法,提高有效的科学依据。系统分析需要规定具体的问题范围,明确问题的重要性,这样的系统分析才具备实效性。
建立模型需要结合相关资料和数据,确保设计方案的可靠性,为系统分析提供先决条件,收集资料有助于实验、记录、调查、观察等。系统的优化过程,需要具备理论和方法的结合,进行仿真和优化。结合相关经验和知识,促使系统达到最优化,为优化系统方案提供有效数据信息。复杂的系统分析,并非一次性就能完成的,需要结合修订方案的问题及相关对策,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进一步发展目标,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探讨。
物流系统的设计应该考虑多方面因素,通过调整成本控制,观察系统变化趋势,实现系统的最佳效果。如果物流系统出现较大变化,应该谨慎确定不可控因素的原因,设计过程中,系统应该具备更新功能,满足管理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电力市场的竞争迅速上升,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于内部控制的合理性,降低企业内部成本控制,严格实施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电力企业应该加强物流管理,设计规划符合企业经济发展的管理政策,通过企业管理人员的严格监督,落实企业内部整改计划工作,管理部门应该明确企业经济发展目标,提升企业物流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光进.电力物资集约化物流管理应用分析[J].价值工程,2012(26).
[2]肖建辉.电力物资集约化物流管理应用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6).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
一、引言
随着网络用户的快速增长,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电子商务也越来越显示出其美好的前景。CNNIC《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09年,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为1.08亿人,年增长45.9%,网络购物使用率继续上升,目前达到了28.1%。
电子商务即为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三者统一。可以认为,电子商务是信息流的保证,而物流则是交易执行的保证,没有先进的物流配送模式,电子商务只能是一张空头支票。
二、物流的概念
“物流”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意思是“实物分配”或“货物配送”。
其起源可以追溯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军队围绕战争供应建立并将其用于战争活动中的“后勤”(Logistics)理论。20世纪50年代,日本从美国引进了“物流”的概念,到了70年代日本已成为世界上物流最发达的国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从日本直接引入“物流”概念至今。
根据我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对物流的定义,物流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三、国际电子商务物流现状及特点
电子商务物流是指基于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网络化的物资或服务的配送活动,包括软体商品(或服务)的网络传送和实体商品(或服务)的物理传送。电子商务给全球的物流业带来了很多新的发展,也使传统的物流具备了一些新的特点。
3.1信息化
物流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
电子商务概念的提出首先是在美国,而当时美国的物流管理技术自1915年发展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美国企业的电子商务信息化最显著特点是:采购、仓储、配送在一体化前提下实现全方位信息化,并成为美国电子商务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而在物流系统同样十分发达的日本,物流行业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充分利用电子信息化的手段,尤其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完成物流全过程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实现从网络前端到最终客户端的所有中间过程服务。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各种软件技术与物流服务的融合应用。
3.2自动化
物流自动化即利用条码、射频、自动分拣系统等技术,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差错。由于我国物流系统起步较晚,物流自动化作业并不普及。
而我们的邻国日本,近几年来采用信息技术和条码技术,物流业已基本实现了自动化运营。条码技术广泛应用,可以利用传送带等机械对货物进行自动分拣、装卸。
早在1985年,美国知名企业沃尔玛便建立了EDI,即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进行无纸化作业,所有信息全部在电脑上运作。凭借包括物流条形码、射频技术和便携式数据终端设备在内的信息技术,沃尔玛如虎添翼,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3.3网络化
物流的网络化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的主要特征之一。物流网络化的基础是信息化,表现为物流系统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化和物流组织的网络化。
在日本,货物一进配送中心,工人就会利用无线的手持机接受装卸指令,在装卸货物时刷货物条码进行确认。而物流公司和货主可随时从网上查询货物的位置,并发出作业指令。另外,日本的一些大公司如日本通运公司、电信通讯公司等3000多家公司正跨越不同行业间的鸿沟,联手建立涵盖整个日本国内的一个包括一切物流分支部门的电子物流信息市场。这一举措将会使日本电子物流信息市场的规划、构筑和运行走在世界的前列。
计算机公司戴尔通过网站向供应商提供实时数据,使供应商了解零部件库存、需求预测及其他客户信息,更好地根据戴尔的需求组织生产并按JIT配送。同时,戴尔的客户在网上按指令配置电脑,下订单5分钟后就可以得到确认,36小时以内客户订购的电脑就会下生产线装上配送车。通过网上采购辅助材料、网上销售多余库存以及通过电子物流服务商进行仓储与运输等手段,全面实现网络化。
3.4智能化
智能化是物流网络化、信息化的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路径的选择等问题都需要借助于大量的知识和经济才能解决。为了提高物流现代化的水平,物流的智能化已成为电子商务下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在配送过程中,运筹学的运用很重要。
日本企业通过有效地利用IT技术,开发出智能交通系统ITS。同时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发展,也对运输路径的合理选择和定位,提供了便利。
3.5柔性化
柔软化是本着“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提出的,要求生产和物流都必须按照需求端的要求来组织生产,安排物流活动。随着市场变化的加快和人们对个性化产品的需求加大,产品寿命周期正在逐步缩短,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已经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这就要求物流配送中心要消费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特点,灵活组织物流作业。:
四、结论
近年来,国外企业的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极快,已经成为主导企业物流效益提升的重要方面。而由于国内现代物流业发展起步较晚,观念、技术都相对落后。另外我国许多企业对物流管理比较粗放,导致物流管理在我国明显滞后于销售管理,给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我国的电子商务物流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对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面临着对现有系统的整合提升或重组改造,也将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和机遇。只要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与时俱进,选择合适的符合自身情况的发展模式,才能走出一条发展壮大之路,电子商务中的瓶颈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参考文献:
[1]余昕。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关系的探讨[J]。对外经贸实务,2009,(08)。
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一向是物流的孪生姐妹。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无论是理论界还是企业界对逆向物流的关注始终是“蜻蜓点水”。与受到关注比较多的正向物流相比,逆向物流似乎一直未引起充分的重视。
近几年来,随着零售企业的快速发展,正向物流的建设和发展逐渐受到了企业和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而作为整个物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逆向物流,其存在的价值,却没有获得企业管理层的足够重视。如何正确认识和有效管理逆向物流,实现逆向物流流程的价值,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已成为了支撑连锁零售企业发展的新思路。
零售企业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的区别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流向不同。正向物流是从供应商--连锁企业的配送中心--连锁门店--消费者的物流活动;而零售企业逆向物流则与正常商品流的方向相反,即从消费者--连锁门店--连锁企业的配送中心--供应商。
第二,不确定性。与正向物流按量、准时和指定发货点不同,零售企业的逆向物流,它所产生的时间、品种和数量是无法预见的,它受消费者的退货要求、商品销售速度及其它因素的影响,难以进行计划管理。
第三,管理方式复杂多样。零售企业逆向物流的发生一般表现为无序、少量,难以集中向企业的物流中心转移;另外,退货商品或报废商品的处理过程复杂,从而导致零售企业逆向物流的管理也很复杂。
零售企业逆向物流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零售企业逆向物流的发展现状
1.美国的一些大型连锁零售商分区域设立“返品中心”
美国是较早将逆向物流管理科学化、系统化的国家。从1990年开始,美国的一些大型连锁零售商为了提高返品处理效率,按照专门化和集约化的原则,仿照正向物流管理中的商品调配中心的形式,采用逆向思维,分区域设立“返品中心”,以集中处理返品业务。
在美国,许多美国的大型零售公司在全美各地设有规模不等的 “返品中心”,估计数量近百。其中,沃尔玛公司10家,凯玛特公司4家,Universal公司2家,其它如宜家、Target公司等较大的连锁零售商也都有自己的“返品中心”。此外,一些规模较小的连锁商业公司则采取几家合伙的形式,设立“返品处理中心”。目前,美国通过“返品中心”处理的返品已占总数的6成以上,集约化处理已成为逆向物流管理的主导方式。
2.一些第三方物流公司开始承担逆向物流管理业务
由于大型零售公司的脚步逐渐向边缘地区延伸,有些零售店的布局相对分散,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一些大型零售公司委托从事第三方物流的公司承担逆向物流管理业务,这样可以提高零售企业的竞争力。
3.出现了专业化的逆向物流管理企业
专业化逆向物流管理企业的出现将逆向物流管理的科学化、集约化程度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些新型逆向物流管理企业的特点是:同时为多个商家和厂家提供返品处理服务,使得逆向物流管理的规模化效应更加突出,专业分工更细,集约化与效率化程度更高。这些专业逆向物流管理公司下又派生出许多专门充当逆向物流经纪人的公司、专门的返品运输公司、专门的返品仓储公司、返品整修公司、残次品销售公司和填埋无价值返品的公司等。这些公司分别承担返品处理业务的不同环节,它们采用了更完善的专业管理技术,从而最大限度地回收返品的经济价值。
(二)国内零售企业逆向物流的发展现状
从整体上来看,逆向物流管理在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相对发达国家,逆向物流并未引起我国企业的广泛重视。大多数零售企业的逆向物流意识淡薄,只有很少的企业有自己的产品回收体系。而且由于第三方物流业在我国的发展并不成熟,现阶段我国第三方物流公司中开展过逆向物流服务的较少。
随着一些有关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企业在环保方面的压力逐渐增大。而WTO的市场规则也导致了企业间的激烈竞争,零售企业不得不面对回收物流管理方面的严重挑战。因此,我国零售企业逆向物流的需求是很旺盛的。
零售企业逆向物流的价值分析
由于逆向物流能够为企业及其供应链带来经济价值和环境效益,国外许多知名企业都把逆向物流战略作为强化竞争优势、增加顾客价值、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的重要手段,且逆向物流的经济价值正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因此,不论是从社会利益还是从企业经济利益来看,逆向物流都具有重要价值。
1.提高服务价值,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顾客价值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现今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已经认识到这一点。
就顾客而言,逆向物流保证了顾客的利益。它将不能满足顾客定单要求的产品及时退货,将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及时给顾客更换。从而,提高顾客对产品或企业的忠诚度,赢得顾客的信任,增加顾客的回头率,最终增加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
2.提高环境绩效,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环境也越来越关注。我国政府对环境问题也越来越重视,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型社会的目标,为遏制环境污染,政府制定了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也是企业必须要遵循的。
而逆向物流将废弃物从顾客手中回收,进行有效的再次利用,既利用了废弃物的价值,又有效地保护了环境、塑造了企业的形象。
3.逆向物流成为企业新的利润源
逆向物流可以防止企业利润的流失,故已成为企业新的利润源泉。企业进行逆向物流管理,一般是对退货产品进行管理,以降低退货率。同时,还可通过加工、整修退货产品,将其再次投入使用,从而降低企业的资源损失率,减少企业利润的流失。越来越多的企业,如IBM、通用汽车3M、强生等公司进入逆向物流的管理,进行系统控制和强化管理,使得成本下降、服务水平提高。
零售企业逆向物流的价值实现策略
有效的逆向物流管理能够给企业带来很多的价值,零售企业要实现逆向物流的价值,可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1.强化环保观念,提高环境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零售企业一直对正向物流非常重视,而对逆向物流了解甚少,更不用说去重视它。许多零售企业把退货、回收等逆向物流行为看成一种负担,千方百计去逃避,让消费者去承担其中的损失。我们可以通过理念宣传、企业内部教育、政府引导、法规强制等方式来强化逆向物流观念,促使零售企业逐步重视其逆向物流的实施。
2.建立返品中心
连锁零售商可按照正向物流管理中的商品调配中心的形式,采用逆向思维,通过设立返品中心来集中处理返品业务,以提高返品处理效率。返品中心接收系统内各零售店的所有返品,对返品进行甄选,并按照返品的实际状况进行分类;返品中心设置有相当规模的再生工厂,把可整修后重新销售的返品进行整修、包装后重新进入正向物流销售;对返品涉及的资金往来进行统一结算;对各厂家、销售店、各类商品的返品状况及产生原因、返品的变动趋势等信息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及时向供应商、总部等提交相关报告。
返品中心的建立,能提高返品的流通效率,降低逆向物流消耗的成本,加速返品资金的回收;减轻零售店和生产厂家的工作量,充分利用零售店卖场空间,同时也利于收集掌握与返品相关的商业动态。
3.构建逆向物流信息平台,提高信息共享水平
有效的逆向物流信息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
第一,对退货信息的归类和分别处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商品进行合理的编码管理、建立有用的基本资料(包括商品、供应厂商、门店或批发客户、重点顾客、员工等),做好逆向物流记录工作(包括商品编码、商品名称、剂型、规格、批准文号、批号、生产厂商、有效期、质量状况、数量、退货原因、验收人员、处理结果、退货信息的归类等);做好标准化工作,能够追踪每次退货的原因,实现退后商品的实时跟踪和评价。
第二,建立基于EDI系统设计的信息系统。实现制造商和零售分店之间退货信息的交流共享,为供应商提供各类营销信息、产品品质报告,从而提高退货处理速度,使退货在最短时间内分流,节约企业的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
第三,关注电子商务模式下的逆向物流的处理新技术。可以通过Internet来处理部分产品的逆向物流,缩短逆向物流流程,节约时间和成本。企业利用互联网、服务器和数据仓库技术,并借助客户智能和商业智能,结合多种交流方式,如电话交流、电子邮件、传真、WEB交流以及面对面交流来进行销售管理。向客户提供充分的产品信息,消除信息的不对称现象,减少“牛鞭效应”的信息失真,从逆向物流的源头对销售商品及其质量问题加以有效控制。
零售连锁企业在设计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时候,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柔性以应付逆向物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例外情况,并要与企业内跨部门系统相连接。
4.加强回流商品的管理,提高商品回流的处理速度和效率
通常,连锁零售企业的回流产品,从进入逆向物流系统到对其处理完毕要经历较长的时间,这就增加了逆向物流的成本。连锁零售企业应建立起回流商品处理的相关制度,采取相关措施,加快商品回流的速度,减少回流商品在门店、配送中心各个环节的处理时间,加强回流商品的分拣管理及商品处理效率,压缩逆向物流周期,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
5.加强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逆向物流业务的外包
对于大型零售企业,若自己有能力建立完整的逆向物流配送系统,可以整合现有的物流配送系统开展自营。在考虑成本效率的前提下,对于部分相对分散的零售点,可以采取外包政策,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对于中小型零售企业和难以实现配送专业化的企业,应积极发展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这部分零售企业可将主要精力和资源集中在自己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活动上,而把非核心领域包给其它专业企业,使外包成为企业增加竞争力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战略手段。将逆向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物流供应商,对中小型零售企业来说,不仅避免了投资逆向物流系统建设所需要承担的巨大风险,还可以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
另外,零售企业还可以通过加强对逆向物流起始点的控制、强化逆向物流过程的管理、从正向物流入手,对逆向物流进行根本性控制等策略来实现逆向物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