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科技的利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利弊分析
1.1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教学的系统化设计是现代教学设计的最高目标。计算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特别是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为实现这个最高目标变为可能。教学设计层面上讲,目前只是从有限的网络资源中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等初级加工阶段,而原创性的教学软件资源不可能在网络上免费推广使用。另外,受到多媒体发展水平及普通教师利用计算机系统软件进行教学设计的原创水平能力等的影响和局限性,高层次系统化的教学设计目标在目前网络教学层面上无法实现。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甚至更高层次的系统化教学设计也只能在理论上可以实现,实际中无法做到,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因此,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目前阶段不能广泛的普及推广甚至替代延续漫漫数千年的传统教学。而且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定位只是辅助教学手段,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特别是民族学生在教学中的实际困难,民族学校教学中推广多媒体任然处于教学实践的初步探索中。
1.2 采用多媒体展示课堂内容的平台
课堂内容呈现形式多种多样,传统的做法是课堂主要内容以板书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这种做法比较自然,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相关内容交流、记笔记也有一些有利之处,同时随堂展示教师的板书艺术等技能。随着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呈现课堂内容形式的多样化趋势,而且多媒体技术能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及视频有效地融为一体,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最为主要的是节省课堂板书的时间成本,教师可以支配这部分时间去做进行课堂讨论等科学探究方面的探索,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多媒体教学多样化趋势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猎奇心理,提高了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点比单一甚至死记硬背的课堂教学优势更为明显。
1.3 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定位――教学与科研定位
根据目前我国学校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范围去看,高校及城镇中学普遍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及开展讲座等教学活动。条件尚好的乡村中学也在推广使用多媒体教学。单从使用多媒体辅助工具的层面看,目前课堂上还不能链接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而处在类似于播放幻灯片式的层面。所以,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处于引入的初级阶段,人们对这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定位得十分清楚,是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辅助手段,是对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一种补充。传统课堂通过信息技术变为更加开放与有效,与外界交流变得通畅、便捷等,使传统课堂搭乘信息交流的高速公路。这些才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所在。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本意是扩大与延伸教学的信息接受与开放空间,所起的作用也是改变目前这种教学信息接受上的自我封闭现象,使得传统的课堂展现形式丰富多彩,教学设计层面上更趋理性与科学。从一般的教学意义上讲,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大功能是信息接受在时空上的疏通与延伸作用。更高的教学科研层次的意义来讲,是计算机理论与技术在具体不同学科专业上的科研创新。教学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课堂教学交流层面特别是情感交流层面上无法完全用现代技术手段代替。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不是要颠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而是信息技术的成果是在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是传统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和与时俱进。
2 两种模式互补的效果分析
课堂教学效果是检验两种模式优劣的评判标准。通过学生课后的普遍反映,民族学校中完全采样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有种飘飘然的感觉,只是求得感官视觉等的刺激不能深入到教学情境尤其是问题的教学情境中。同样在课堂的主要教学环节作为观察点采样分析,发现课后的作业、笔记、课前提问等环节上效果明显不足。民族学生最大的问题是基础知识的欠缺,需要在课堂、课后的每一个环节上严格把关,而且要求教师对基础知识点需要耐心地反复讲解,尤其对学困生要手把手地去教才行。因此,面对民族学生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没有捷径可选,不能用教条的方法甚至用放幻灯片的办法来解决民族学生实际问题。目前针对民族学生的实际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但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扩大知识信息量,两种模式混合搭配使用效果会更好。
3 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反思
3.1 从历史发展观的高度看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是个新生事物,是古老传统的教学跨入了信息时代,可以借助现代高科技技术为教学保驾护航,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呈现到教学管理都打上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烙印和符号,从此我们从更远、更广、更高的目标层面上对教育教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进行设计。弥补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不足,是一种观念到教学及学习行为方式方法的重新变革。
3.2 从民族学校的现实看多媒体教学
民族学校由于地缘等原因,存在教育教学上的自我封闭现象严重,人类进入科技文明特别是信息文明的今天,我们不主动与外界去交流,思想上保守甚至禁锢,不主动接受现代文明的成果,其结果不仅影响民族学校的发展前途,也同样影响整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对传统文化十分浓厚的民族来说选择积极主动接受现代科技文明的成果是十分明智的选择。目前基层的民族学校还未正式使用多媒体教学。另外,民族学校学生的现实看多媒体教学。首先,民族学生的基础薄弱,完全用多媒体教学难以适应,特别是放幻灯片式的多媒体教学难以突破民族学生基础知识的难关,教学效果不明显。其次,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重难点知识可以采用现代教育的技术手段进行虚拟模拟演示的手段强化学生的直观理解能力。
3.3 从信息时代的视角审视多媒体教学
人类自从使用火后进入了文明时代,近代工业革命使人类从农耕文明走向现代科技文明,特别是人类进入信息文明时代后,现代信息技术正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不仅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及行为方式。对这样一种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我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如果说过去我们曾因地缘等客观因素制约了我们的发展,进入信息文明时代的今天,我们通过搭车信息技术高速公路可以克服地缘劣势而造成的信息闭塞。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从民族学校为突破口,加大教学中的信息教育技术的使用力度,并且以民族学校的特色进行教学创新活动,将对民族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3.4 从人文的广度分析多媒体教学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的效果也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特别是教育的主体人是介于复杂的情感与理性之间的综合体。我们不能过分依赖技术甚至迷信技术而忽略人的因素特别是情感因素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一个教师特定的教学思想及教学风格如语言、教态、板书和应变能力是教师最大的财富,只有将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的风格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魅力。
否则,过分依赖技术因素甚至迷行技术而忽视人的情感因素,只能适得其反。因此,我们还需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环境建设,使得现代教育技术的文明成果播种在古老的传统文化沃土中。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现代数字化测绘技术;工程测量
中国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其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关乎国计民生。水利水电工程测量工作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随着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测量工作中,各种智能化测绘仪器应运而生,为水利工程建设的测量技术提供了方便。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测绘技术研究成果在工程领域中不断出现,满足了各种工程测量要求,特别是基于通信网络技术而广泛应用的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缩写:GPS)、地理信息技术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缩写:GIS),在水利水电工程测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必要性
(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确保工程测量工作质量
关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早期所采用的数字化地图技术都是使用扫描仪将大尺寸的图片运用数字技术处理后传输到计算机当中。由于图片信息是多方面的,需要对图片技术处理,以加快信息传输速度,提高工程测量工作效率[1]。目前的数字化地图处理中,运用GIS技术,可以保证工程测量质量,加快工程进度。
(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工程测量的成本
在工程测量中,测绘是重要的工作内容。在进行工程底图测绘的时候,如果底图的尺寸加大,特别是处于野外工作环境中,如果底图没有经过技术处理,很难有效使用。随着数字化成图技术的推广,地图的设计精度明显提高[2]。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不仅确保了工程质量,还使得测绘工作流程简单化,测量人员的工作强度有所降低。
二 现代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测量中的可行性
(一)现代数字化测绘技术可以简化水利水电工程测量程序
水利工程测量中,现代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应用,可以对传统测绘技术所存在的缺点以弥补。由于针对大比例水利水电测量地图运用传统的数字测量方法,会面临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运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对图像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所呈现出来的是高效率信息处理,高精确度的数据信息。将地理信息技术运用于水利水电工程数字化测绘中,不仅保证了测量工作质量,还加快了数字化测量仪器的工作进度。由于水利测量以野外作业为主,工程结构的复杂化,施工环境的艰苦,都会延长工程测量周期。数字化成图方法可以在确保测量精度较高的前提下,还要提高水利测量地图水平[3]。特别是数字化测绘中需要应用数字化成图技术建立电子模型。无论是电子平板模式的电子模型,还是内外一体化业务模式,操作上更为简单化且操作精度较高。由此而简化了水利水电工程测量程序。
(二)现代数字化测绘技术更能够满足用户要求
现代数字化测绘技术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特别是野外作业中对成图数据的收集,可以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对所收集的数据自动化处理,不仅确保了测量的准确性,还降低了人财物消耗成本。采用传统的工程测量方式,需要履行野外测量工作程序。采用现代数字化测绘技术可以将野外测量时间缩短,测量工作效率得以提高。对工程测量中所获得的数据,现代化数字测量技术可以对数据进行加工,并根据需要以技术处理,使所获得的数据符合绘图设计要求,特别是地图的形象都能够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来,使得工程共测量结果直观化,从而满足用户要求。
三 水利水电工程测量中现代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应用
(一)数字绘图软件的应用
水利水电工程测量以野外作业为主,为了能够获得最为精确数据,采用全站仪实施野外测绘作业,可以对所采集的数据传输到内部存储器中,全站仪可以在不需要连接外部设备的情况下对储存库实施自动化管理。全站仪的存储空间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存储工作文件,另一部分为区域文件。当野外采集数据完成后,全站仪会对存储的数据进行整理,自动传输到计算机中,启动绘图软件,就能够将数据支持下的地图绘制出来。由于数据是自动化传输,不仅传输速度快,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不会造成数据信息丢失[4]。
(二)数字摄影技术的应用
数字化测量技术中,摄影技术逐渐融入其中,为工程测量带来了变革。摄影测量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将计算机视频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工程的三维模型运用摄影技术重构,三维表面模型在室内就会构建出来,测绘工作则是在模型上展开。虽然数字摄影技术在工程测绘中与传统的摄影技术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但是数字化摄影测量技术会将野外测绘作业转入室内,避免摄影效果受到环境影响[5]。特别是人群密度较高的区域,进行工程测量非常困难,采用现代数字化测绘技术可以大面积成图。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水利水电工程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工程测量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实现了测绘技术的革新。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都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发展起来。GPS技术、GIS技术等在工程测量中广泛使用,使得水利水电工程测量由传统的野外测量逐渐转变为室内的数字化测量,改善了测绘人员的工作环境,还降低了测绘成本。水利水电工程测量效率也相应地有所提高,为工程建设质量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沈家涛.现代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及改进建议[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28):48-49.
[2]任友理,云正富,赵国庆.浅谈计算机与现代测绘技术的有机融合[J].信息系统工程,2011(08):94-95.
[3]陈国柱.GIS技术和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26):111.
【关键词】科学技术;犯罪;科技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科学技术为人类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它也给人类带来诸多的噩梦,成为威胁人类社会的“恶魔”。虽然科学技术可以帮助侦破犯罪现象,但利用科学技术进行犯罪的也是屡见不鲜。面对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与不断更新犯罪形式,我们如何理解二者微妙的关系。
1 科学技术与社会犯罪的综述
1.1 犯罪存在的原因
所谓犯罪是指达到法定的责任年龄、具有责任能力的人实施的违背法律规范规定的、有过错的、对社会有危害性或有害的行为。究其产生的原因,美国犯罪学家路易斯・谢利认为犯罪是现代化的一种必然的代价,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导致犯罪的主要原因。由于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显著标志就是其经济的发展,因此经济因素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社会活动中,一切行为都要受经济因素所操控。所以犯罪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所付出的代价,归根究底在于人们利益上的对立和冲突。
1.2 科学技术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指人类掌握、认识和应用客观规律的实际能力。它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诸多方面的影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它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推动着社会生产的发展。
2 犯罪利用科学技术使其成为帮凶
2.1 科学技术改变了犯罪的传统方式,使其多样化
犯罪技术的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犯罪工具的使用, 传统的犯罪大部分是以“刀、棍、毒药”为主要使用工具,或者是徒手,以武力甚至暴力的形式来获取自己欲求,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犯罪分子广泛的使用科学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犯罪方式,利用知识、信息、技术资源进行犯罪,如使用电子计算机,互联网,因特网;利用化学知识配置毒药;或者是利用电子技术对移动电话进行盗码并机;运用生物技术等,不仅其结果涉及范围广,犯罪手段也是层出不穷,各式各样,犯罪形式不在是以往的简单化,而是具有复杂化,多样性。
2.2 科学技术提高了犯罪主体的质量
无论犯罪形式的变得如何多样化或现代化,其主要原因不仅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犯罪行为人所掌握的科学技术也有着直接的联系,就犯罪人如何掌握科学技术进行犯罪的原因如下,首先,科学技术知识的下泄,使传统的犯罪分子获得了大量现代科技知识,导致其犯罪手段的现代化,其次,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使犯罪主体的文化层次和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再次,由于社会结构的巨大张力,使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精英分子被迫流入犯罪者行列,改变了传统的犯罪人结构。正因如此,犯罪主体掌握了大量的犯罪科学技巧,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犯罪行为人所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必定会远远超过原有的犯罪模式。
3 科学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侦破犯罪的效率
3.1 科学技术是侦破犯罪的必要手段
有人把侦查和犯罪比作一对双胞胎兄弟,因为有了犯罪,才有了侦查,可以看出这对兄弟的关系并不好,侦查的任务是反犯罪,而犯罪也必然要反侦查。那么随着犯罪形式的日趋智能化、现代化必将给侦查破案带来了阻碍。传统的侦查方式已经解决不了全部的社会犯罪出现的问题,靠第三代的猫是很难抓住第五代的老鼠的。所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犯罪形式的日益科技化,科技侦查必定是解决社会犯罪的必要手段之一。
3.2 科技技术为侦破犯罪提供了有力证据
科学技术是侦破犯罪的“第一战斗力”。在侦破犯罪的过程中,应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成果,可以发现和获取犯罪线索及证据。科技侦查作为查清犯罪事实的一种重要的新兴的犯罪侦查方式,其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创新性,比如在侦破刑事犯罪中可以应用到法庭人类学、法齿学、血液学、毒物学、指纹学等和一些先进的死因分析、尸源鉴定、死亡时间、DNA鉴定等技术,这为提取物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4 正确看待科学技术与犯罪的关系,使其协调发展
4.1 对潜在危害社会的科技加强技术控制
任何一种科技都具有潜在危害社会的潜质,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科技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危害而阻碍社会的进步,我们必须对某一科技进行一下利弊的权衡,因此不是每一项科技的创新都必须被我们广大人民群众所获知,国家必须对一些潜在弊大于利的科技进行技术上的控制,以确保该项科技不会被犯罪主体所利用,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危害,比如核聚变和一些放射性元素的研发,还有在现实社会中犯罪主体使用的枪子弹药,我们可以发现有一部分是自制的,那么对枪子弹药研制的技术方面就应加强技术上的控制,减少制作枪子弹药技术的可知性。
4.2 对科技犯罪行为实施法律控制
法律是制约犯罪的一项有力手段,对于解决犯罪问题,科学技术并不是万能的,仅凭科学技术的完善是无法做到的全面预防和解决犯罪行为的,所以我们必须借助法律的力量,法律在控制犯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针对犯罪行为的日益多样化和科技化,完善法律势在必行,制定相应配套性的法律、法规,对犯罪行为定具体的法律条款予以惩治等等将有助于防范犯罪分子钻法律的空子,使法律更加科学化、严谨化。
4.3 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教育和管理
通过对犯罪的理解我们可以确定犯罪的真正根源并不是科技本身,而是被科技环境所影响的人,所以说要想反过来使科技解决犯罪存在的问题必须要以人为本,只有掌握了人,调节好人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处理好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与问题,才能有效地预防各种犯罪问题。对社会人群进行教育管理,应注意把握控制力度,保持必要张力,不能过于教条,这将阻碍人们对科技的创新能动性。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心理问题。一个犯罪人的心理决定了他的犯罪动机,一个心理扭曲的人也往往会走上犯罪这条不归路,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对他人健康心理的培养。
5 结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针对犯罪时,它既是第一破坏力又是第一战斗力,它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工具,一种武器,它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不胜枚举,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也是不胜枚举,但是我们需要客观的看待科学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理智的看待科学技术与犯罪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要学会如何趋利避害。运用现代科技理论广泛开展技术预防,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融合现代科技,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一直以来就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着较多问题。现阶段中药学的课堂教学方式仍以讲授法为主,主要是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对照教材逐一解释、讲解知识点。此方法虽然能够传授系统的、完整的知识,具有便于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成本低和可批量实施的优点,但没有把学生获取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思维和能力作为教学中心问题给予关注,因而教学效果并不尽人意。这种课堂教室外传出的往往只有教师抑扬顿挫的讲课声,而感受不到学生的存在与否。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坐得筋疲力尽,每每听到“重点”“掌握”等与考试有关的字眼,学生才会纷纷抬头,用手机、相机拍下PPT。
针对这些问题,应在教学模式上进行适当的调整:
首先,借助但绝不是依赖多媒体,在投影屏幕之外要多留出一些黑板空间。如在介绍一味新中药的鉴别特征时,以往教师就会在PPT上放上大量的图片,针对特征在图片中进行寻找。而如果换个相反的方式,先让学生回顾其他相似药材的鉴别点,在黑板上列出。再请他们在新药材的图片中进行寻找、比较和讨论,找到他们所认为的鉴别特征,最后回到书本上进行验证。这种方式可实现对认知的无限循环,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掌握了方法,也避免了教师“填鸭式”的满堂灌输。
其次,每堂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请学生总结上堂课的知识点,这样做不仅可以督促学生在课外的复习,也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提高分析总结的能力。例如,中药白术,有的同学认为它像鸡腿,有的同学认为像云朵。在这里,教师不一定要给出一个的确定答案,只要是合理的,能够较准确描述其特征,便于学生记忆的,都应给予肯定。又如,炒王不留行,书本上的说法是清炒法炒至大部分爆出白花为止,爆炒率为80%以上等等,但如果学生想到爆米花也是一种进步。同时,自我总结和回顾的方式也可避免期末阶段出现让教师划重点的要求。中药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的,涉及的中医理论、临床应用、鉴别特征、炮制方法等等都是学生走出校门后需要学以致用的。划重点的做法只会让学生加大对重点的依赖而不注重平时的积累,打击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失去学习的意义。
再次,由于现阶段科技手段发达,学校教室区无线网络均已覆盖,而学校也无不允许将手机带入教室的明文规定,学生上课时往往QQ、短信不断,影响自己和他人。教师与其严厉制止,不如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用手机上网查找课程相关信息。如某些方剂的组成、某些中药的性味归经等学生在以前的课程中学过但遗忘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请学生上网查找,看谁查找得快,查找得准确。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形中教会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检索专业知识的方法,促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二、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活化实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实践的重要性。中药学的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有特殊的作用。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形成“理论教学体现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种补充”的认识,造成实践的重要性被慢慢淡化。现阶段的教学方式是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开进行教学,导致有的班级先上了理论部分再做实验而有的班级先做了实验再上理论部分,从而又引发了“这两种方式哪种更好”的争论。
其实无论是先上理论课还是先上实验课都各有利弊,由于基本上所有的中药或仪器装置等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都未曾有过感性认识。因此,可考虑将理论课堂和实验课堂融合起来。如可将《中药学》《中药鉴定学》的理论课堂放在实验室或标本馆,学生一边听老师讲,一边对照实物进行记忆,想切切片的就切切片,想尝尝味道就尝尝味道。如《中药化学》,教师可将索氏提取器带到理论课堂,对着实物讲解其各部分组成,以及提取、虹吸等原理,这远比对着图片大谈特谈这是圆底烧瓶、那是虹吸管清楚得多。让学生掌握好知识、应用好知识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三、重视并强化实训与实习
中药学专业的实践除与了理论课相配套的实验课外,实训、实习也是极为重要、不容忽视的环节。目前各中医药院校在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中,都有对实训和实习的明确规定。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实习时间往往有几个月,占到了大半个学期,而真正在外认真实习的学生并不多。大部分学生都是为了应付任务敲了熟悉单位的公章,效果可想而知。
其实学生只有经历过实习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一旦进入岗位就不单单是把学校中学到的知识“拿出来”那么简单了。就拿最简单的抓药举例,首先拿到一个药方,需要看懂方上的每位药,确定是否每位药柜台都有;再对其进行划价;然后出药、分配、校对、包药等,如方中出现先煎、后下的药物,则要另附纸进行分装。其中涉及到的药价(随季节等因素变化)、包药的方法及技巧(包括普通包、虎头包等)都不是在学校里、书本上可以学到的。
有鉴于此,学校应对中药学的实训与实习进行合理的安排,一是延长在大三阶段的校外实践时间,而适当缩短大四阶段的实践时间。原因是因为为完成试验型的毕业论文,很多医药院校已将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放在大四上学期前完成,下学期的实习基本是学生找工作求职,难以有心思认真开展实习;二是规范实习制度,对学生的实训等进行严格的监督和考核,如对中药材认知能力的考核、药房调剂能力的考核等。通过让学生切身体会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和实践的必要性,从而更好地热爱自己的专业,从事自己的专业。
随着人类的“回归自然”,中医药在世界各地日益普及。中药学既要保持原有的传统特色,又要实现现代医学对中药质量稳定、可控的新要求,如何把握好时代的契机,是中医药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不断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生物教学 整合 与时俱进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以前我的多媒体教学只停留在公开课、评优课、示范课上,平常的教学主要借助的工具就是几幅挂图、几个静态的模型,很多内容靠枯燥的语言很难表达,尽管我努力徒手画出生物教学中的一些图片,效果还是不好。如何让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直观、形象、生动、简单易懂呢 ?一次次尝试中,现代信息技术凭借着“声、色、光、电”俱全的优势成为了我的最佳选择。它为生物教学带来了形式多样的、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的素材,这不仅使生物中微观的、抽象的内容宏观化、具体化,大大降低了教学的难度,更易于学生掌握,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最近我们正在学习《免疫》,我先引导同学们将人体的三道免疫防线想象成敌人要进入一座城堡要通过的三道关卡,每道关卡都有士兵把守,当病原体入侵时,驻守防线的成员就开始了坚决抵抗,他们展开殊死搏斗。当第一道关卡出现了问题,皮肤、黏膜受损,人体就会虚弱,免疫力下降,第一道关卡被攻破后,第二道关卡必须上阵了。把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设计成动画片中反面的卡通形象,防线上的士兵个个英勇威武。同学们就如看喜爱的抗战片轻松掌握了人体的三道免疫防线。还有在讲《珍爱生命》这一章时,我收集了大量有关吸烟、喝酒、吸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图片和音像材料,大多与青少年有关,结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剖析原因,还有一些人因为不良生活习惯遭受病痛的折磨。让同学们看到这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要震撼,然后反思,就如《学记》中所说:“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这也正是生物课程目标的体现 ,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当然,凡事都有利弊。在享受现代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成果时,还要注意到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中存在着现实的问题。以多媒体教学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我们教学的手段,而有些老师却失去了自己的主导地位,对多媒体缺乏驾驭能力,一味地追求花样,过度使用视频图像,却忽视了强调教学重难点,还有的老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连教材内容都不熟悉。师生共同关注于眼花缭乱的图片,就违背了多媒体教学的本意。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同时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信息化教育技术凭借着“交互高强度、信息高密度和反馈高效率”等特点已经走进我们的生物课堂,无论是对辅助教师的“教”,还是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学”来说,都能够提供强大的支持。但我们也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在合适的时间,利用恰当的媒体适度使用。
三、做与时俱进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