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药理学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中医药现代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生物医学发展至今,各项理论和技术日新月异,传统的中医药必须加紧现代化的步伐,与时俱进,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以下几方面阐述现阶段中医药现代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1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变化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老龄化进程的加剧,以肿瘤、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病已替代感染性疾病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这类复杂性疾病是多基因、多步骤作用的结果。对这些疾病的治疗,单靶点高选择性药物显示出了治疗效果差、副作用大等弊端。而在诊断上注重整体的和功能的动态变化,治疗上强调辨证论治,力求从整体水平上调控机体,从而治疗局部性病变和恢复整体功能平衡的传统中医药学显示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8]。
1.2新药研发陷入困境自从PaulEhrlich在20世纪初提出“化合物受体存在”的学说后,期望设计能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靶标高度特异结合的“魔术子弹”(magicbullet),成为现代药物发现的核心问题[9]。在过去的30年中“一药,一靶,一病”还原论方法加速了药物发现的步伐,取得了突出的成果。然而,其效率低、速度慢以及成功率低的缺点也逐渐的显露出来,特别是研发费用大而产出率低,二者之间不成比例。许多候选化合物难以全面、系统地反映药物与疾病的相关性,往往在临床前期和临床试验中,因低效或无效、药物动力学较差、急性或亚慢性毒副作用等问题而被迫退出研发[10]。新药研发正面临着巨大困难,单靶点高选择性的新药研发思想到了“瓶颈期”,显示出了其发展的局限性。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揭示了药物发挥作用的网络特点,表明与单靶点药物相比,多靶点药物可能会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和较小的毒副作用。而中药及其复方发挥疗效具有整体性、多成分和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特点[11],势必是未来国际上新药研发的方向。
1.3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现状肖培根院士2005年发表了“21世纪中药研究的进展方向”文章,指出中药的现代化是指将传统中药的特色优势与最新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密切结合,明确中药及其复方在体内作用的物质基础及药理作用机制,使药材质量达到稳定可控,能够开发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治疗复杂疾病的新药[12]。目前科研人员常采用活性追踪分离法从中药中筛选活性化合物,但往往分离到的物质越纯,其药效活性越弱,难以追踪到药效物质。在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中药及其复方发挥疗效通常取决于其中的有效成分群的综合作用[13],但是由于中医理论现代化的研究滞后,以及中药作用整体性、中药成分复杂性和作用机制的多途径、多靶点,使得中药有效成分群难以识别,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作用机制不清楚,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新药发现与设计进展缓慢,甚至趋于空白,成为制约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和产业化进程的瓶颈。因此寻找符合中医理法方药理论,遵循中药复杂体系、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建立与之相关的研究方法和关键技术,必将是科学研究中医、合理应用中药、复方推陈出新的关键科学问题。
2网络药理学中医药现代化是形式所迫、大势所趋,寻找适合中医药体系研究的模式和方法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现阶段兴起的网络药理学对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2.1网络药理学概念的形成一直以来,新药研发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对靶点的高选择性”,认为药物对靶点的选择性越高,效果就越好,而副作用就越少。然而近几年这一基本思路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近20年来新药开发的成功率越来越低,而临床淘汰率却越来越高,究其原因可能并不仅仅是技术、环境和投入的问题,更重要的可能是新药开发的策略所致,即“一个基因,一种疾病,一个药物”的原则在像癌症这样的多基因疾病领域的药物开发中可能并不适用。系统生物学和生物途径及相互作用网络分析表明,生物系统的稳定性源于生物系统的网络结构具有鲁棒性(robustness)特征。这一网络里的某一节点(蛋白)的改变并不总是能使表型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表型的稳定性可以理解为与基因冗余功能和信号通路的代偿有关。多数情况下,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就是细胞内的调控网络异常所致[14,15],所以对网络内某个成员的高选择性的药物并不能使控制疾病的网络瘫痪。现阶段对疾病分子机制的认识与传统的中医证候理念不谋而合。数十年的中医证候现代研究表明:证候是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难以用单一的生理生化指标来表达。中医证候与生物网络的调节机制具有关联性[16]。随着对生物网络认识的逐步深入,新药研发有了新的策略:多靶点药物的开发。如何寻找高效的多靶点药物,发挥药物最大的临床疗效,将副反应和毒性降到最低?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更具体、更有操作性的概念—网络药理学。网络药理学的概念由AndrewLHopkins于2007年首次在NatureBiotechnology上撰文明确[6],2008年在NatureChemicalBiology进一步发表了“网络药理学:药物研发中的下一个研究范式”的综述文章[5]。网络药理学是在系统生物学和多向药理学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药物设计新方法和新策略,内容涵盖各种组学、系统生物学、基因的连接性和冗余度以及基因的多效性、计算生物学和网络生物学分析等。它在基于“疾病?基因?靶点?药物”相互作用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基因网络库、蛋白网络库、疾病网络库、药物网络库等现有数据库的信息资料,结合从实验中获得的谱图数据,利用专业网络分析软件及算法,系统的、整体的揭示疾病?疾病、疾病表型?靶点蛋白、靶点蛋白?药物、药物?药物之间关联的奥秘,从网络的层面观察药物对疾病的干预与影响,揭示复杂药物协同作用于人体的奥秘,从而找出高效低毒的多靶点新药[17]。中医理论具有系统观与整体论的思想,虽然与网络药理学的理念不可简单地相提并论,但它们有一点是共同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即十分注重在整体条件下开展研究,同时十分注重在致病因素或者药物干预下机体及网络系统的整体反应,而不仅仅是观察某些局部的病灶或表型改变[18]。同时,中药复方是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形式,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征,而这些特点正是网络药理学所要重点研究和期望达到的。
2.2网络药理学发展的关键应用网络药理学指导新药研发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分析疾病网络,鉴定疾病网络中的关键节点。目前有3种互补的方法可以寻找调控网络中的关键节点:系统筛选、知识挖掘和网络分析。系统筛选指应用细胞筛选模型进行化合物组合、化合物与基因组合等的筛选方法。单独的化合物可能只针对某一节点,而两种(或以上)的组合能产生协同作用,可能针对的就是整个网络。化合物与基因组合也是方法之一,首先使某个基因表达沉默,在此条件下再加入一种化合物,这样联合作用的结果对病变细胞会产生单一手段达不到的作用,例如对病变细胞的协同致死性。实际上,这种筛选方法在寻找关键节点的同时也找到了干预节点的多靶点药物组合,效果很好,然而工作量很大。知识挖掘和网络分析是首先应用计算机进行计算筛选以寻找最有可能的节点,之后再进行实验验证。知识挖掘是用提取数据、挖掘文本等方法对文献数据库、疾病数据库、基因数据库等进行关联,并从中提取出疾病网络(基因作用网络、蛋白作用网络)。当然这只是一种初步分析,提取的网络还需要实验验证。中医药发展至今,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现阶段已有各种中医药数据库搜索系统,从这些已有的数据中挖掘关键信息、重要信息,发现中医药证候方剂的复杂网络特征及现代医学本质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国内学者通过开发多种算法,探寻方剂复杂化学体系和机体复杂生物系统的关联性,并取得了较大进展[19]。网络分析即拓扑分析,也就是分析相互作用的网络,从中找出关键节点。例如某一节点的分支越多,某节点与其他节点的路径越短,那么这一节点可能就越关键[6]。常用的网络拓扑特征有度(degree)、聚类系数(clusteringcoefficient)、最短距离(shortestpath)、介数(betweenness)等[20]。中医药从证候到方剂均体现了复杂网络的特质。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是药证相应,在处方用药中存在君药对主证,臣药和佐药对兼证的关系;主证、君药类似于网络的少数关键的集散节点,治则治法是这种复杂网络关系的抽象概括,用现代生物信息方法对中医药复杂体系的网络分析,有助于探索中医证候—治法—中药的关联[21]。
3网络药理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的结合及应用
中医治疗以整体观、辨证论治为指导原则,具有“君、臣、佐、使”配伍原则的中药复方则为临床防病、治病的主要形式[22]。网络药理学本着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倡导多靶点、多途径的给药原则。因此,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一些中医药研究者借鉴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思路,探索中医药“病证方”的本质属性,揭示中药及其复方多途径、多靶点、多成分的综合整体效应[23?26],并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
3.1网络药理学与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在于整体观和辩证论治,以病证结合、方证相应,即“病证方”结合的诊疗模式为特色。证候是中医学整体观、辨证论治、复方干预这一特色诊疗体系的核心内容。辨证论治与对“症”治疗的区别在于前者治疗时针对体现整体变化的“证”,后者则针对症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认识层次上后者较浅,属于感性认识;前者较深,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深入到事物内部规律的认识阶段。阐明证候的生物学基础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之一。数十年的证候现代研究表明:证候是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难以用单一的生理、生化指标来表达。因此,随着研究深度和复杂性的增加,需开辟一条适合于从复杂系统中发掘中医证候特征的途径[27]。网络药理学融合“疾病?表型?基因?药物”的信息,从系统的、网络的角度理解疾病表型与生命大分子的关系,其对“疾病表型?生物分子”网络构建的思路能用于指导中医药证候生物学基础的研究[28]。国内一些研究者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从生物分子网络角度针对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展开研究,形成了适用于阐释病证方系统内涵的“表型网络?生物分子网络?药物网络”研究构架,并进一步提出了“证候生物分子网络标志”的构想,并构建了基于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的寒证、热证生物分子网络,通过网络功能分析,发现寒证生物分子网络以激素的功能模块为主,热证的生物分子网络以细胞因子的功能模块为主,神经递质功能模块共同分布于两个网络。同时,通过网络拓扑结构分析,发现寒热证生物分子网络具有无标度(scale-free)性质,即网络的功能实现主要依赖于一些关键节点,这些关键节点可视作寒证、热证的生物分子网络标志。最后,他们还分析了证候分子网络标志应用于证候客观化与个体化诊疗、中医药临床效果评价、方剂与中药药性等研究领域的可能性,为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29?31]。
3.2网络药理学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中药药效物质是指中药及复方中发挥药理作用的化学成分体系,是中药质量控制的基础,也是中药现代化的核心。中药药效物质基础难以归结为某一特定的有效化学成分,其作用机制也并非作用于某一特异性靶点,而是多成分通过多靶点、多环节整体调节作用的结果。成分间、靶点间、环节间客观存在着密切联系、相互协同与制约的复杂网络。在网络药理学中,基于药物与药物之间在结构、功效等方面的相似性,可以构建药物?药物网络,对药物进行功效预测及对功效进行化学成分的预测。网络药理学的这种方法也能应用到中药有效成分的功效预测及药效物质化学组分分析。基于中药药效物质的网络属性,李梢等[28]利用网络靶标的方法,从方剂中预测有效成分或组合。以肿瘤血管新生的干预为例,他们利用互信息熵等信息从3685首络病方剂中提取了中药核心配伍网络,并从网络中预测出多种成分的抗血管新生作用,并进一步证实这些成分均能有效作用于肿瘤血管新生的分子网络。王耘等[32]整合已有的中药药效物质,并利用细胞信号通路数据库、代谢网络数据库和基因调控网络数据库等构建了中药功效分子网络,该复杂网络从分子层次上揭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网络节点表示中药化学成分和机体内源性成分,网络的边表示基于生物化学反应的各成分间相互作用关系。这些研究从网络的角度预测、理解和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对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深入研究给予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3.3网络药理学与中药方剂配伍理论的研究中药复方是中药防病治病的主要形式,是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指导下,根据病机和药性理论等,按照君、臣、佐、使等原则配伍组成的具有特定主治功效的药方。中医关于方剂的配伍有高度的科学性,中药复方蕴含了中医理论丰富、深刻而复杂的科学内涵。阐明中医方剂配伍理论和规律是中医药现代化最具挑战的研究之一。中药复方这些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征,正是网络药理学所要重点研究的。李梢等采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构建的草药网络组成以及联合模块的分析来剖析传统中药方剂配伍的规律,他们建立了一个以距离为基础的交互信息模型(distance-basedmutualinformationmodel,DMIM),用来辨别众多药方中有价值的草药联系。该模型以联合交互信息的平均信息量以及草药的间距等数值来评价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构建草药网络。DMIM被用于检索草药配对时,在草药的出现次数、独立性以及在药方中的距离上能够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通过DMIM他们利用3865个有关联的药方构建了草药网络,很好的解释了传统的草药配对及配伍现象,同时还发现了新的具有协同和拮抗作用的药物配对。另外,他们以网络式的六味地黄(LWDH)药方为例,提出了一个新颖的概念:联合模块,通过草药?活性分子?疾病的多层网络去探讨具有可能性的药方配伍机制。而且,在对LWDH药方和LWDH治疗的疾病表型分析中发现,LWDH治疗的疾病显示出表型高度一致性,而且这些联合模块在肿瘤路径和神经-内分泌-免疫路径中表现显著,这也许可以解释用相同的LWDH方剂治疗不同疾病(异病同治)的行为[33]。张培等[34]以中药药性中的五味为研究对象,基于中药饮片的现代药理和临床数据建立了苦味、辛味和甘味3个贝叶斯网络模型,并利用所构建的网络模型预测了部分中药组分的五味,为中药方剂组分配伍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中药方剂中药物配伍的权重分布具有无标度网络特点,刘红等[35]对具有一定代表性和覆盖度的名老中医共性处方配伍进行了网络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中医临床数据挖掘复杂网络分析软件,能直接利用中医临床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复杂网络建模和分析,从中发现临床药物配伍规律。
3.4网络药理学与中药药理学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离不开对中药作用机制和作用规律的揭示。中药复方的疗效是由其组成的各种药效物质之间及其与机体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中药及其复方的多成分决定了其作用的多靶点和多环节,不同组分对不同环节起作用,最终表现出有利于机体的变化。网络药理学是研究多靶点干预疾病网络,达到理想药物疗效的理论[36]。所以网络药理学的给药思路和中药的复方给药本质殊途同归,网络药理学的技术方法能很好的应用于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比如徐筱杰等[37]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手段,运用分子对接和复杂网络分析技术研究治疗慢性肾病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和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治疗慢性肾病中药所含化学成分-靶标相互作用网络与西药的化学成分-靶标相互作用网络存在较大的差异,这说明中药的作用机制和西药的作用机制不完全相同。研究还发现补益类中药所含化学成分-靶标相互作用网络与攻逐类中药所含化学成分-靶标相互作用网络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从复杂网络研究视角阐释了古老的中药作用理论。结合网络药理学和计算药理学方法,他们研究了中药芪参益气滴丸中所含的1729个化合物在化学空间的分布,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类药性质。同时,利用分子对接方法,他们研究了这1729个化合物与26个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公认靶标的相互作用及它们在靶空间的分布,阐明了芪参益气滴丸治疗血管疾病的可能作用机制及活性分子[38]。另外,他们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结合分子相似性分析、化学空间、分子对接、生物网络技术和药代动力学性质预测等计算药理学方法研究了中药精制透骨消痛颗粒中514个化合物的药理学机制。结果表明该复方所含化合物在化学结构上具有多样性而且大部分化合物在化学空间上具有类药性质;通过分析这514个化合物与35个骨性关节炎疾病相关的公认靶标的相互作用及它们在靶空间的分布,阐明了精制透骨消痛颗粒可能的作用机制,并发现了一些潜在的活性分子;通过分析药物库中骨性关节炎的药物?靶点的作用网络及精制透骨消痛颗粒中分子?靶点的作用网络的异质性值、特征路径长度等拓扑特征,揭示精制透骨消痛颗粒的多药物、多靶点、多途径分子作用机制,这些有助于理解中药精制透骨消痛颗粒的复杂药理作用机制[39]。
3.5网络药理学与中药方剂毒理学的研究安全性是药品属性的基本要素之一,中药也不例外。中药方剂毒理学是研究中药及中药复方用药后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客观现实,使得中药方剂毒理学的研究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方剂产生毒性的原因很复杂,比如中药本身具有毒性、对药性及药物有毒成分缺乏了解、方剂配伍不当等。现阶段对于方剂毒理学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各种毒性试验了解方剂对人体的不良反应,指导合理用药。然而,目前常用中药有数千种,加上草药、民间药、少数民族药共计10000余种,而做过系统的化学及药理学研究的品种不过300余种。可见,我们对中药的药性了解很少,对其毒性或配伍后的毒性认识更是肤浅。这主要是由于研究手段不多,研究技术薄弱造成。网络药理学站在整体的角度,全面的理解疾病的分子机制、药物作用机制,使药物在发挥治疗疾病(针对疾病网络的关键节点)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不干预机体正常的生物网络。现阶段,应用网络药理学研究中药方剂毒性及副作用的报道不多。国内有学者基于网络大规模预测致病基因、药物靶标,提出了drugCIPHER方法,预测的药物靶标谱包含了药物靶标和脱靶效应,利用靶标谱的聚类特征可以发现药物的副作用[40]。另外,周明眉等[41]基于代谢网络的分析方法对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的肾毒性开展了研究,建立了整体、动态的药物毒性评价方法。
3.6网络药理学与中药复方新药的开发网络药理学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去探索药物?疾病的关联性,发现生物网络上的药物靶标,明确药物治疗疾病的机制,其宗旨实质上是一种新药研发的策略。采用网络药理学发现新药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老药新用”方式,二是通过挖掘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和功能模块研发单分子多靶点药物[42],或多分子多靶点的复方制剂[43]。中药蕴含着巨大的新药创制潜力,传统方剂是发现多靶点药物的不竭源泉。目前,基于中药的药物研发多将重点集中于中药的活性成分。然而,中药的功效往往不是单一成分作用的结果,而是由多种成分协同作用实现。按照中药作用的基本特点,建立中药药效成分网络、药效成分靶点网络、药效成分证候网络等,探讨多成分、多靶点、多环节的调整整合与优化,将为基于中药的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如有实验室论证了网络靶标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用于大规模筛选协同式中药成分组合的有效性[26],为基于网络靶标开展组方用药的理性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图1概括了网络药理学与中医药的相关性。网络药理学的重要任务包括表型/疾病网络(phenotype/diseasenetwork)的构建及药物?药物网络(drug-drugnetwork)的构建,并且找出二者之间的关联,达到发现新药、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是方(formula)证(syndrome)对应。构建传统中医药的证候分子网络(TCMsyndromemolecularnetwork)类似于网络药理学中对表型/疾病网络的构画;中药的药效物质成分之间存在多样的联系与区别,也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体系,类似于网络药理学中的药物?药物网络。药效物质(compound)作用于证候分子网络中的药物靶标或关键节点(drugtarget/essentialnode),通过特定的分子药理学机制(pharmacologymechanism)发挥功效。在方与证之间,存在着中医辨证论治(syndromedifferentiationandtreatment)的精髓,也蕴含着中药方剂配伍/君、臣、佐、使(herbalformulacompatibility-monarch,minister,assistant,guide)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 民族
摘要:目的实验旨在应用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研究民族药余甘子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对小鼠S180腹水肿瘤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以及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细胞活化作用的研究。方法余甘子采用鲜果榨汁经冷冻干燥冻干保存。小鼠随机分6组,其中时效关系研究2组,量效关系研究4组。按0.2 ml/10 g体重用余甘子溶液灌胃。灌胃后30~180 min内不同时相无菌取血,利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对实验血清作时效关系研究及量效关系研究。结果与结论时效关系研究表明,用余甘子冻干粉溶液灌胃后30~180 min内不同时相含药血清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具有活化作用,并在给药2 h时实验血清活化作用明显;量效关系研究表明,余甘子大剂量组实验血清对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细胞活化作用以及小剂量组实验血清对小鼠S180腹水肿瘤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均具显著差异性。
关键词:余甘子; 含药血清; 腹腔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 S180腹水肿瘤细胞; 免疫调节
Study on the Immunoregulatory Effect of Phyuanthus Emblica in Mice
Abstract:ObjectiveThe experiment applie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lasma Pharmacology. This experiment studies how Phyuanthus emblica Phyllanthus emblica,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romotes the propagate of the spleen lymphocyte of small mice, how it influents the survival rate of the mouse S180 ascites tumor cell and how it activates the macrophage in the abdominal cavity.MethodsAdopt the fresh fruit juice of Phyuanthus emblica. Dry it and keep in freeze. The small mice are randomly pided in 6 groups. Among them, 2 groups are studied in time-efficacy relation, the other 4 are studied in quantity-efficacy relation. Infuse the solution of Phyuanthus emblica Phyllanthus emblica 0.2 ml per 10g weight into the stomach of the small mouse. Take the blood in sterile environments at different time after 30min but before 180min, then study the time-efficacy relation and the quantity-efficacy relation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lasma Pharmacology.Results and ConclusionThe study of time-efficacy relation expresses that after infusing the solution of Phyuanthus emblica Phyllanthus emblica, medicated serum in different time activates the spleen lymphocyte of small mice differently after the 30min but before 180min. During this period, on 2h the activation of the medicated serum is the most obvious. The quantity-efficacy relation research expresses that megadose promotes the propagate of the spleen lymphocyte of small mouse and activates the macrophage in the abdominal cavity more obviously. On the other hand, the small dosage influents the survival rate of the mouse S180 ascites tumor cell more obviously.
Key words:Phyuanthus emblica; Drugcontaining sera; Immunoregulation; S180 ascites tumor cell; Spleen lymphocyte
余甘子为大戟科植物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的干燥成熟果实,余甘子首载于《南方草木状》(为晋朝嵇含所著,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地方植物志)。余甘子在本草中首载于唐・苏恭《新修本草》。作为民族药最早被记载的是西藏帝玛尔・丹增彭措著的《晶珠本草》。实验研究证实,余甘子具有抗氧化、抗致畸、防肿瘤、抗病原微生物、降压、抗爱滋病毒、降血糖及改善糖尿病并发症、补益及降脂减肥等作用。证明其在提高机体免疫力方面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中药血清药理实验方法具有体外实验条件可控性强,药物效应易于检测,可深入揭示药物作用机理等优点,又能防止中药粗制剂本身理化性质对实验的干扰,还可反映出药物中可吸收部分的直接作用。体现了体外和体内实验较好的结合。实验采用较先进的血清药理学方法,用小鼠服药后的含药血清代替中药煎剂进行体外实验,对脾脏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细胞活化作用以及对小鼠S180腹水肿瘤细胞存活率的影响进行免疫功能检测,通过时-效关系及量效关系对余甘子的药理作用及免疫调节作用机理作进一步阐明。
1 材料
1.1 试剂RPMI1640培养基(日本株式制药会社出品);10%新生小牛血清(美国Sigma公司);四甲基偶氮唑盐(MTT)、刀豆蛋白-Ⅳ型(ConA-Ⅳ)、二甲基亚砜(DMSO)(美国Sigma公司);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药品余甘子为鲜果榨汁的冷冻干燥粉。
1.3 实验动物昆明种健康小鼠,雌雄各半,体重(26±2)g,由江苏省药用植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动物房提供。
1.4 实验仪器超净工作台;SHELATC2323型CO2孵育箱;日本产BIO-RED 550型酶标仪;96孔培养板;24孔培养板;数控恒温水浴箱;血球记数板(上海医用光学仪器厂 XB-K-25)。
2 方法
2.1 余甘子灌胃后不同时相含药血清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
2.1.1 含药血清的制备参照文献[1],小鼠用余甘子大剂量组(40.0 g鲜果/kg)灌胃,为成人日剂量的20倍。按0.2 ml/10 g体量灌胃给药,于给药后30,60,90,120,180 min分别用乙醚吸入麻醉,摘眼球无菌取血,37℃促凝,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血清呈透明、清亮、淡黄色、无沉淀、未溶血。56℃,30 min灭活(除去血清中的补体)。4℃保存备用(3 d之内有效)。
2.1.2 正常小鼠对照血清的制备小鼠用蒸馏水0.2 ml/10 g体重灌胃,30 min后摘眼球取血,37℃促凝,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4℃保存备用(3 d之内有效)。
2.1.3 脾淋巴细胞悬液制备参照文献[2],正常小鼠脱颈椎处死,体积分数为0.75的酒精浸泡消毒,无菌取出脾脏,置盛有5~10 ml Hanks液平皿的100目铜网上,轻轻捻碎,使单个细胞经网进入Hanks液中,并移吸至刻度离心管中800 r/min离心10min,经Tris-NH4Cl除去红细胞,Hanks液洗3遍,镜下细胞记数,用RPMI1640培养液配成5×106/ml悬液。
2.1.4 余甘子不同时相含药血清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测定参照文献[3],于96孔培养板中每孔加入100 μl脾淋巴细胞悬液,再加入100 μl,2 5 μg/ml ConA溶液及20 μl的实验血清,4复孔;20 μl空白血清,4复孔,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培养48~72 h。培养结束前4~6 h每孔加入MTT溶液10 μl,培养结束弃去上清,每孔加入DMSO溶液200 μl,充分震荡后静置20 min,酶标仪测定A490 nm值。
2.2 余甘子含药血清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
2.2.1 含药血清的制备参照文献[4],小鼠随机分4组,每组6只,生理盐水组、余甘子大剂量组(40.0 g鲜果/kg)、余甘子中剂量组(20.0 g鲜果/kg)、余甘子小剂量组(10.0 g鲜果/kg)。按0.2 ml/10 g体重量灌胃给药,1次/d,连续给药7 d。于末次给药120 min后,摘眼球取血,37℃促凝,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血清呈透明、清亮、淡黄色、无沉淀、未溶血。56℃,30 min灭活(除去血清中的补体)。4℃保存备用(3 d之内有效)。
2.2.2 正常小鼠对照血清的制备小鼠用蒸馏水0.2 ml/10 g体质量灌胃,30 min后摘眼球取血,37℃促凝,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4℃保存备用(3 d之内有效)。
2.2.3 脾淋巴细胞悬液制备正常小鼠脱颈椎处死,75%酒精浸泡消毒,无菌取出脾脏,置盛有5~10 ml Hanks液平皿的100目铜网上,轻轻捻碎,使单个细胞经网进入Hanks液中,并移吸至刻度离心管中800 r/min离心10 min,经Tris-NH4Cl除去红细胞, Hanks液洗3遍,镜下细胞记数,用RPMI1640培养液配成5×106/ml悬液。
2.2.4 余甘子含药血清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测定于96孔培养板中每孔加入100 μl脾淋巴细胞悬液,再加入100 μl,2 5 μg/ml ConA溶液及20 μl的实验血清,4复孔;20 μl空白血清,4复孔,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培养48~72 h。培养结束前4~6 h每孔加入MTT溶液10 μl,培养结束弃去上清,每孔加入DMSO溶液200 μl,充分震荡后静置20 min,酶标仪测定A490 nm值。
2.3 余甘子含药血清对小鼠S180腹水肿瘤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2.3.1 含药血清的制备同上2.2.1。
2.3.2 正常小鼠对照血清的制备同上2.2.2。
2.3.3 S180腹水肿瘤细胞悬液的制备无菌条件下取S180腹水癌细胞,用基本1640液洗涤离心3次后,用完全1640液配成3×105个/ml备用。
2.3.4 S180腹水肿瘤细胞存活率的测定于96孔培养板中每孔加入100 μl S180腹水癌细胞悬液,再加入100 μl,25 μg/ml ConA溶液及20 μl的试验血清,4复孔;20 μl空白血清,4复孔,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培养48~72h。培养结束前4~6h每孔加入MTT溶液10 μl,培养结束弃去上清,每孔加入DMSO溶液200μl,充分震荡后静置20 min,酶标仪测定A490nm值。
2.4 余甘子含药血清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活化作用
2.4.1 含药血清的制备同上2.2.1。
2.4.2 正常小鼠对照血清的制备同上2.2.2。
2.4.3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离参考文献[6],小鼠腹腔注射质量分数为3%的巯基乙醇酸钠溶液2 ml,3 d后脱颈椎处死,腹部皮肤消毒处理,腹腔注射RPMI1640液8 ml,轻揉腹部60次,以使1640液充分洗腹腔,无菌取出腹腔液,1 000 r/min低速离心5 min,弃上清液,以RPMI1640液洗3次,调整细胞浓度为3.5×105/ml,4℃保存于完全RPMI1640培养液中备用。以上操作过程,细胞均置于0~4℃冰浴中。从杀死动物到将单个细胞悬液置入冰浴内的时间不宜超过30 min;而细胞悬液在冰浴中放置时间不宜超过3 h。
2.4.4 巨噬细胞活性测定将巨噬细胞分装于96孔培养板中,每孔100 μl,分别加入含药血清20 μl,4复孔,空白血清20 μl,4复孔,轻轻震荡,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孵育2 h,每孔加入MTT溶液10 μl,轻轻震荡,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继续孵育2 h,取出,小心吸去上清液,每孔加入DMSO溶液200 μl,轻轻震荡,酶标仪测定A490 nm值。
3 结果
3.1 余甘子灌胃后不同时相含药血清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促进作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余甘子溶液40.0 g鲜果/kg体重灌胃,其(60~120)min等不同时相的含药血清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均具有促进作用(P<0.01),而30 min,(150~180)min的含药血清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促进作用(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时相余甘子含药血清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略)
3.2 余甘子含药血清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余甘子溶液大、中、小3个剂量组灌胃,分别于末次给药120 min后摘眼球取血,含药血清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均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大、中剂量组含药血清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具明显促进作用(P<0.01),小剂量组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促进作用不显著(P>0.05)。结果见表2。
表2 余甘子含药血清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略)
3.3 余甘子含药血清对小鼠S180腹水肿瘤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余甘子溶液大、中、小3个剂量组灌胃,分别于末次给药120 min后摘眼球取血,含药血清对小鼠S180腹水肿瘤细胞存活率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小、中、大剂量组含药血清对小鼠S180腹水肿瘤细胞存活率具明显抑制作用(P<0.01)。结果见表3。
表3 余甘子含药血清对小鼠S180腹水肿瘤细胞的影响(略)
3.4 余甘子含药血清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活化作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余甘子溶液大、中、小3个剂量组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其中大剂量组具明显促进作用(P<0.01),中、小剂量组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细胞增殖活性促进作用不显著(P>0.05)。结果见表4。
表4 余甘子含药血清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活化作用(略)
4 讨论
本实验旨在应用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研究民族药余甘子鲜果汁冷冻干燥粉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对小鼠S180腹水肿瘤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以及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化作用。在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进行实验前,进行余甘子时效关系研究是必要的,以便找出给药后的最佳采血时间,这样可以避免由于药物被代谢或尚未吸收造成的假阴性结果,理想的采血时间应在血药浓度的高峰期。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余甘子对免疫功能的药效影响集中在服药后60~120,180 min后药效逐渐消失,这对临床用药可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首先通过考察时-效关系以确定余甘子含药血清的最佳采血时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余甘子免疫调节作用做量-效关系研究。采用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中药粗制剂经口服吸收后,用含有药物成分的血清代替中药粗制剂进行体外实验则可排除中药粗制剂直接加入离体反应体系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干扰,更接近药物在体内环境中产生药理效应的真实过程,使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大大提高。另外,若能将血清药理学与血清药物化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将有助于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和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阐明。余甘子为民族传统习用药材,贵州又为产区之一,野生资源丰富。余甘子药物制剂及保健品的开发,必将促进余甘子药材资源开发,也将推动贵州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春敏,王贤喜,董 群,等. 玉屏风散对小鼠免疫调节作用的血清药理学研究[J]. 上海免疫学杂志,2003,23(6):385.
[2] 董子明,张义国. 树突状细胞的特性和功能[J].河南医学研究,1999,8(1):77.
[3] 许化溪,刘龚植. 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的分离与鉴定[J].上海免疫学杂志,1991,11(3):129.
[4] 王勇,王亚平,祝彼得. 人参总皂苷对小鼠造血细胞增殖的影响[J].解剖学杂志,1995,18:153.
【关键词】:水飞蓟素 化学成分 水飞蓟宾 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R284.1;R9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08)07-0023-03
水飞蓟(silybum marianum L.Gaertn),是菊科水飞蓟属草本植物,原产于南欧、北非[1]。水飞蓟是欧洲民间的一种草药,用于治疗肝胆疾病。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引入了水飞蓟,但仅用于观赏,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以H.Wagner 为代表的德国药学家,对其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后,我国才将它作为一种保肝药用植物推广种植。水飞蓟素(silymarin)是从水飞蓟种子中提取的一种新型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种淡黄色粉末状物质,主要成分有水飞蓟宾(silybin)、异水飞蓟宾(isosilybin)、水飞蓟宁(silydianin)、水飞蓟亭(silychristin)等[2]。其中,以水飞蓟宾含量最高,活性也最强。它具有保肝[2]、降血脂、抗氧化[3]、防止糖尿病[4]、保护心肌、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肿瘤[5]等生理作用。本文仅就近年来国内外在水飞蓟素主要成分、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1化学成分研究
1.1黄酮类化合物水飞蓟种子中含有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为水飞蓟素。水飞蓟素是水飞蓟宾(Silybin)、聚水飞蓟宾(Silybinomer)、水飞蓟亭(Silychristin)、水飞蓟宁(Silydianin)等化合物的总称。其中,以水飞蓟宾含量最高。1975年,竹本常松等从水飞蓟种子中获得了除上述水飞蓟宾异构体外,还有两种新的黄酮醇木脂体。经红外、紫外、核磁等分析,确定结构为2,3-脱氢水飞蓟亭和2,3-脱氢水飞蓟宾[6]。此外,还含有槲皮素、水飞木质灵、水飞木宁、黄烷木脂体、5,7-二羟基色酮[7]、多羟基苯并二氢吡喃-4-酮(polyhydroxyphenylchromanone)。
1.2水飞蓟油水飞蓟果实中含油约26%,其中含亚油酸46.46%,亚麻酸2.46% [8]。而从印度引种所产水飞蓟果实中分离出了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但地处北非的国家埃及产水飞蓟还分离出了花生酸、山嵛酸(二十二烷酸)等[9]。据Rizk报道,埃及水飞蓟果实中含油量为34.0%,其中非皂化部分占2.7%,主要为β-谷甾醇[10]。
1.3其他化学成分除了从水飞蓟果实中主要产出的黄酮类化合物和水飞蓟油外,水飞蓟的根中含有12种聚乙炔化合物和一种聚烯烃,还含有甜菜碱等生物碱[9]。
2提取工艺的研究
2.1水飞蓟宾的提取国内外报道的水飞蓟宾的提取分离方法有有机溶剂媒渗透和热回流法提取、柱层析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等[11, 12, 13]。陈毓荃[11]、李继平[12]等以热回流法分别用丙酮、乙酸乙脂和甲醇提取了水飞蓟总黄酮,比较了不同有机溶剂的提取效率,以丙酮、甲醇做溶剂,虽然总黄酮回收率高,但因溶出杂质较多,所以乙酸乙酯是比较理想的溶剂。
何维明[13]等分别用有机溶剂法和柱层析法提取分离了水飞蓟宾, 结果表明有机溶剂法简便,提取分离率高, 而柱层析法所需有机溶媒量大,成本高。王翠艳[14]等分别采用超声波提取法和有机溶剂热回流法提取了水飞蓟宾,发现超声波提取法在溶剂用量、提取温度及提取时间上都大大优于热回流法。所以提取方法采用超声波提取法是比较好的方法。
2.2水飞蓟油的提取据文献[15]报道水飞蓟种子磨粉后,用石油醚热提,减压蒸去大量的溶剂后,再以氮气流下继续减压除去残存的溶剂。所得水飞蓟油经测定溶剂残留量在10mg/L以下,符合食用油限量。
3药理作用的研究
3.1保肝作用水飞蓟素对于由四氛化碳[16]、半乳糖胺、醇类[17]和其他肝毒素造成的肝损害具有保护作用。水飞蓟素保肝作用的机制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3.1.1对肝细胞膜的保护作用水飞蓟素可通过杭脂质过氧化反应维持细胞膜的流动性保护肝细胞膜还能阻断真菌毒素鬼笔毒环肽(phalloidine)和α-鹅膏革碱(α-amanitine)等与肝细胞膜上特异受体的结合,抑制其对肝细胞膜的攻击及跨膜转运,中断其肝肠循环,增强肝细胞膜对多种损害因素的抵抗力[18]。
3.1.2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水飞蓟素进入肝细胞后可与雌二醇受体结合并激活,活化的受体可增强肝细胞核内RNA聚合酶Ⅰ的活性,使核糖体RNA转录增强,胞浆内核糖体数目增多,促进酶及结构蛋白等的合成,并间接促进细胞DNA的合成,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这种作用可见于受损伤的肝细胞及部分切除的剩余肝细胞中,而未见于正常的肝细胞及多种恶性肿瘤细胞[19]。
3.1.3抗肝纤维化作用肝纤维化是指肝脏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特别是胶原)的过渡沉积。近年的研究表明,肝脏星状细胞(HSC)激活是肝纤维化的中心环节[20]。HSC的激活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是多种细胞、氧化应激、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等复杂作用的结果。国内外研究证实,水飞蓟素通过抗氧化和直接抑制各种细胞因子对HSC的激活实现抗纤维化作用[21]。
3.2降血脂作用水飞蓟油含有大量的亚油酸、亚麻酸,属多不饱和脂肪酸,能促使肠道中胆固醇的氧化,能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可以显著降低外源性高脂血症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22],还有降低血浆胆固醇和治疗高血压的作用[23]。3.3 抗氧化延缓衰老作用水飞蓟素能通过消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及5-脂氧酶活性来降低被损伤脑组织中丙二醛(MDA)及白三烯含量,升高超氧化歧化酶(SOD)含量[24]。康一凡等将28只健康标准新西兰兔分成假手术组、对照组、水飞蓟宾组、高压氧组、高压氧水飞蓟宾联合组,以一侧后肢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缺血6h,再灌注1h, 分别取实验侧胫前肌标本测定MDA.SOD、ATP、PCr等及进行超微结构检查, 取心、肺、肾组织进行MDA.SOD检查。结果显示高压氧水飞蓟宾联合治疗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减轻脂质过氧化损害的作用, 增设SOD活力及ATP、PCr水平,促进损伤组织的恢复,是治疗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种有效方法[25]。
3.4防止糖尿病作用Huseini等[26]在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中证实,糖尿病病人每天服用SM200mg次,4个月后,与安慰剂组以及服药前后比较,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TC,LDL,TG,SGOT和SGPT水平明显降低。葛良鹏等[27]比较黄连素、槲皮素、SB和SM4种中药黄酮类成分对肝匀浆中MDA和晚期糖化终末产物(AGE)生成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SM抑制肝匀浆中MDA和AGE生成作用,即增强脂质过氧化物清除和防止AGE形成能力,故SM可用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3.5保护心肌作用陈红[28]等实验证明水飞蓟宾可以减轻缺氧、缺糖的心肌细胞的损伤,并可部分对抗异丙肾上腺素加重缺氧、缺糖心肌细胞的损伤作用。章同华[29]等实验结果提示水飞蓟宾对coxsackie.B5病毒感染培养的心肌细胞有明显保护作用,可以提高DNA的合成率,降低受感染细胞培养液中病毒滴度。另外陈红[30]等用麻醉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造成心肌梗死及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水飞蓟宾对心肌梗死范围及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结果表明,水飞蓟宾能显著降低结扎后的心肌梗死范围并可预防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
3.6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研究表明:给大鼠静脉注射水飞蓟素80mg/kg和水飞蓟宾60mg/kg,于给药前后1小时测定血小板粘附率,两者使大鼠血小板的最大聚集率分别降低63%和68%,并能明显降低血小板粘附率[31]。
3.7抗肿瘤作用各种活性氧能氧化鸟嘌呤形成8-羟基鸟嘌呤,造成DNA损伤,进而引起肿瘤,应用抗氧化剂,特别是自由基清除剂可以防止这一过程的发生。水飞蓟素作为一个有效的抗自由基物质也显示了预防和治疗恶性肿瘤的作用。近两年来对水飞蓟素的抗肿瘤作用研究特别活跃。尤其是对皮肤肿瘤和前列腺癌的研究。我国学者张俊年[5]等人研究了水飞蓟宾肝脏炎症损伤、TNF产生及其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飞蓟宾在体内外均可显著抑制LPS诱导TNF产生,在体外能抑制TNF对肝细胞因子GSG-7701和成纤维细胞L929的细胞毒作用在体内对LPS诱导的痤疮丙酸杆菌致敏的小鼠肝脏炎症损伤有保护作用。这表明水飞蓟素的保肝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TNF的产生和活性有关。
4结语
自我国从德国引入水飞蓟以来,已经在很多省市推广种植。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水飞蓟的研究非常活跃,对其主要成分水飞蓟素的研究也较为透彻,在其成分提取、化学结构及合成和药理作用等方面均有较深入的研究。在临床应用中,水飞蓟素的保肝作用已被普遍应用,并合成了许多药品,如益肝灵、利肝隆、肝泰胶囊和水飞蓟宾葡甲胺片等。但是,水飞蓟素的降血脂、抗氧化、防止糖尿病、保护心肌等其他药理作用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用。因此,我国应该从多方面、多层次的深入研究,以使水飞蓟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西安植物园中草药研究组.水飞蓟[J].中草药通讯,1973,(6):28~35
[2]柯铭清.中草药有效成分理化与药理特性[M].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66.
[3]闫玉峰,于建东.水飞蓟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药事,2000,14(5):335~337.
[4]白秀燕,陈丽,郑冬梅.水飞蓟素对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的实验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1,22(4):310~313.
[5]张俊年,胡振林,冯增辉.水飞蓟宾对小鼠肝脏炎症损伤和肿瘤坏死因子的产生及活性的影响.药学学报,1996,31:577~580.
[6]竹本常松,池川繁男,野本享资.オオヒレアザンsilybummarianum(L.)Gaertnの成分研究(第1报)新フテボナン2、3-Dehydrosilymainおよび2、3-Dehydrosilychristin[J]かがくざっし,1975,8:1017~1021.
[7]冉先德.中华药海.哈尔滨出版社,1993:421.
[8]何维明,许牡丹,杨菁.水飞蓟油的营养成分及降脂作用的研究.营养学报,1996,18(2):163
[9]全国中草药汇编编辑组编.全国中草汇编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23
[10]RizkAM,WasselGM,HammoudaFM.StudiesonphytochemistryofS.M.GseedofEgypt.U.A.R.JChem, 1970, 13: 49
[11]何维明,杨菁,毛根年,江士凯.水飞蓟有效成分的研究,畜牧兽医学报, 1998,27(2):154~158
[12]李继平,贾丽娜,聂婷婷.有机溶剂热回流法水飞蓟有效成分的提取研究, 辽宁化工2004,33,497~499
[13]陈毓荃,王春梅,张文.水飞蓟综合利用基础研究,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7, 6(4): 91~93
[14]王翠艳,赵卫红,白轩,赵亚明.水飞蓟宾提取方法的研究,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0,12,2(4):91~92
[15]何维明,许牡丹,杨菁.水飞蓟油的营养成分及降脂作用的研究[J].营养学报,1996,18(2):163~167
[16]Muriel, PabloMourelle, Marisable.Preventionbysilymainof
membranealterationsinacutecarbontetrachlorideliverdamage,
JournalofAppliedToxicology, 1990,10 (4),275~9.
[17]Rauen,H.M.Schriewer,H.Antihepatotoxiceffectofsilymarinonliv
erdamageinratsinducedbycarbontetrachloride, D-galactosamine, and
allylalcohol,Arzneimittle-Forschung, 1971, 21(8), 1194~201
[18]Leng-Peschlow, Elke.Propertiesandmedicaluseofflavonolignans
(silymarin) fromSilybummarianum, PhytotherapyResearch, 1996,10
(Suppl.1),S25~6.
[19]Sonnenbichler, JohannSonnenbichler, IsoldeScalera, Fortu
nato.Biochemistryandpharmacologyofsilibinin, BookofAbstracts,
212thACSNationalMeeting, Orlando, FL, August25~29, 1996
[20]LiD, FriedmanSL.Liverfibrogenesisandtheroleofhepatic
stellatecells: newinsightsandprospectsfortherapy.Gastroenterol
Hepatol,1999,14:618~633
[21]王宇,贾继东.水飞蓟素的抗肝脏纤维化作用及其机制[J].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 (17): 1219~1221
[22]徐牡丹,张双隽.水飞蓟油的营养成分及降脂作用的研究[J].
营养学报,1996,18:163~167
[23]陶立平,张亚茹,张宪有.水飞蓟油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病影响的观察[J].佳木斯医学院学报,1995,18:17~19
[24]芮耀诚,张大志,孙笃新.水飞蓟宾对缺血再灌注脑产生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物及白三烯的影响.中国药理学报,1990,11(5):418
[25]康一凡,高建章,赵定麟.高压氧与水飞蓟宾联合应用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机制.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5,10 (2):98
[26]HuseiniHF, LarijaniB, HeshmatR, etal.TheefficacyofSily
bummarianum (L.) Gaertn (silymarin) inthetreatmentoftypeII
diabetes: a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trial[J].PhytotherRes,2006,20(12):1036~1039.
[27]葛良鹏,魏泓.四种药物对丙二醛和晚期糖化终末产物抑制作用的比较[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5,14(4):299~230.
[28]陈红,章同华,尉挺等.水飞蓟宾对培养心肌细胞缺氧缺糖的保护作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l990,l1(2):147~149
[29]章同华,王舒娅,沈茜.水飞蓟宾对培养心肌细胞感染CoxsackieB5病毒的保护作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0,11(2):143~146
[30]陈红,苏定冯,章同华.水飞蓟宾对麻醉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及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理学报,1992,13:69~71
【摘要】药理学实验是药理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将理论学习与技能操作相结合起来的必要桥梁,也是提高学习生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要手段。笔者在教学中试用了制定相应考核评分标准,实行实验技能考核的方法,对督促学生上好实验课,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收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药理学实验;考核方法;评分标准;成效
药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药理实验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1]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教师在教学中一再强调实验的重要性,但部分学生并不重视,在实验过程存在不愿动脑,不爱动手,实验观察不认真,记录数据不准确,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差,做实验就是看热闹,“走马观花”;实验态度极不端正等现象,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严格的实验课考核制度。
1 实验考核在药理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1.1 在药理学中建立实验技能考试制度,可以提高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考核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仍是一种重要的督促学生学习的手段,为提高参与实验的主动性,应该重视实验考核制度,通过实验考核,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实验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参与实验的态度也由“请不来”变为“赶不走”。实验成绩也相应提高。
1.2 实验考核可以促使学生提前预习,实验操作正确。
由于有实验考核,学生就会积极地进行实验前预习。而预习是确保实验成功的前提,经过预习,将实验与相关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前后连贯,结合理论课内容及实验指导,将实验原理与操作步骤结合,带着问题上实验课,这样就有的放矢,达到时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预习后,学生对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有一定的了解,确保了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如:学生能有效地规避一些剧毒药物带来的不安全因素和因操作不当导致的损伤)。
1.3 实验考核提升药理学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完善实验考核制度,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实验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的过程中,进行了各项操作技能的训练,加强了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对理论教学和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效果都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 实验操作考核方法
药理学教学时采取实验课考核和理论考试两部分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综合评定的方法,适当增大实验考核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加强对实验技能的考核。实验考核占总成绩的30%,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70%。按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药理学实验考核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实验操作考试,二是课堂提问,三是实验报告。
2.1 实验操作考核:实验操作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积极参与意识,思维能力、细心观察和动手能力。学生独自操作,教师观察学生是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用药是否准确,考核完毕后及时点评。考核内容如:(1)仪容仪表和实验态度;(2)实验器械的正确使用;(3)实验动物捉拿法;(4)实验动物耳缘静脉注射法;(5)实验动物肌肉注射法;(6)滴眼法;(7)实验动物腹腔和皮下注射法;(8)药品配制及浓度计算。
每次实验结束后,用一定时间抽查、考核,对操作熟练、规范的学生及时表扬,考核没有通过的学生次日补考,每项实验操作的关键步骤要做到准确无误,否则扣分。
2.2 课堂提问:实验课提问能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次实验涉及到的药物的作用,途径,不良反应,用要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通过实验课上十分钟左右的提问,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理解,进一步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成功率。
2.3 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书写至关重要,一次实验的书面总结报告,是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概括综合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方法,是将感性观察转化为理性认识的途径。通过实验练习,使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有一定难度的实验,并以规范的形式完成实验报告。报告要求书写认真,格式规范,内容结果正确,并在上述基础上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客观而正确的分析。最后在实验报告中还应根据实验和学生情况组织学生对所做实验项目进行分析、总结、讨论。例如在相应的实验项目完成后提出:(1)阿托品解救有机磷中毒的机制是什么;(2)氯丙嗪的降温作用是如何实现的,有哪些特点;(3)硫酸镁中毒用什么药解救,为什么等深层次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解答。此类练习、测试能进一步巩固和复习所学知识。
上述三项考核成绩平均值,就是每位学生的实验考核成绩,如表1示。
综上所述,实验考核能督促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实践证明,经过考核的学生在操作技能、理论知识学习中都有很大提高,为将来适应相应的工作岗位,运用职业医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并为进一步钻研、提高奠定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4 年 1~6 月本院收治的胃溃疡患者110 例 ,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55 例 ) 与对照组 (55 例 )。观察组中男 30 例 , 女 25 例 , 年龄最大 66 岁 , 最小 33 岁 , 平均年龄 (42.77.4) 岁;对照组中男 31 例 , 女 24 例 , 年龄最大 64 岁 , 最小 34 岁 , 平均年龄 (43.17.7) 岁。所有研究对象均经胃镜、幽门螺杆菌 (Hp) 检测确诊;且无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进行比较。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雷尼替丁治疗, 0.15 g/次, 2次/d, 于早、晚饭前30 min服用;观察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 20 mg/次, 1 次 /d, 清晨空腹顿服。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 30 d, 并随访6 个月 ,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
1. 3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后, 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经胃镜检查, 结果显示溃疡面愈合且无炎症反应, Hp检测转阴, 为显效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 溃疡面积缩小 50%, Hp 检测转阴 , 为有效 ;患者临床症状及溃疡面积与治疗前比较 , 无明显变化或溃疡面积增加 , Hp 检测仍为阳性 , 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8.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实施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 组间经对比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5.764, P=0.043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头晕 1例 , 恶心呕吐 1 例 , 腹胀 1 例 ,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5.5%;且6 个月内复发 1 例 , 6 个月复发率为 1.8%;对照组出现头晕2 例 , 恶心呕吐 3 例 , 口干 3 例 , 腹胀 3 例 ,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20.0%;且 6 个月内复发 10 例 , 6 个月复发率为 18.2%,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783, P=0.0456个月复发率也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718, P=0.0390.05)。3 讨论奥美拉唑属于新型胃酸分泌抑制剂 , 于 1979 年由瑞典Astra 制药公司合成 , 并于 1982 年首次在临床上应用 , 在消化性溃疡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本次研究中 , 观察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治疗 , 总有效率为 96.4%,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5.5%, 6 个月复发率为 1.8%;对照组患者采用雷尼替丁治疗 , 总有效率为 78.2%,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20.0%, 6 个月复发率为 18.2%;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 6 个月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 ,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 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应用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