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然现象的变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根据英国科学家对超自然现象开展的大规模科学调查,世界上并没有鬼和超自然现象,都是环境造成的。
2、根据对英国两处闹鬼最厉害的地方进行的研究,那些让人毛骨悚然的“鬼屋”往往名符其实;但与其说是里面有鬼魂活动,还不如说是气流和照明设备的原因。
3、那些报称见到鬼魂或感觉有鬼的人说的都是亲身感受,但这些都可以用自然现象加以解释。寒冷的气流、昏暗或变化不定的照明、恐怖幽闭和磁场都能造成一种不安的感觉,有些人会把这种感觉解释为有鬼。
(来源:文章屋网 )
根据教学大纲对低年级的最基本要求和初入学儿童的年龄特点,着重对学生进行最基础的社会公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深入浅出地寓道德概念和行为习惯要求与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有:第一单元(第1~4课)学做文明人;第二单元(第5~8课)春姐姐的脚步;第三单元(第9~12课)我的兴趣爱好;第四单元(第13~16课)我长大了。
二、各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
2、能在成人的帮助下控制下和控制调整自己的情绪。
3、愿意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4、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5、能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积极主动做家务,乐于帮助他人。
6、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
7、初步认识规律的作用,遵守学校纪律。
8、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
重点、难点: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 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
2、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
3、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4、爱护花草树木。
5、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6、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生态意识。
7、会正确使用简单的工具。
8、学习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9、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
重点、难点: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按时作息,做事用心。
2、热爱劳动,具有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3、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
4、能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
5、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
6、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不怕苦,不怕难,不胆怯。
7、有好奇心,喜欢提问。
8、能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地整理和运用。
9、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
重点、难点: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
第四单元教学目标 热爱劳动,具有料理自己的生活能力。
2、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
3、能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
4、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
5、心中有榜样,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6、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7、能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积极主动做家务劳动。乐于帮助别人,特别是老人和残疾人。
8、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
重点、难点:心中有榜样,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关键词]电;闪;转移;双音化;闪电
[中图分类号]H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4-0076-02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说:“自然现象的名称应该是远古基本词汇的一个主要部分。几千年沿用下来的基本词有‘风’、‘雨’、‘雷’、‘电’。”[1]《现代汉语词典》对“闪电”一词的解释是:“闪电:■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地面之间所发生的放电现象,会发出很强的电光。”[2]正如王力先生所论,“电”才是最早表示“闪电”一义的词。
《说文解字注》:“电,阴阳激耀也。从雨从申。”段注:“孔远引《河图》云:‘阴阳相薄为雷,阴激阳为电。电是雷光。’”[3]
中国古代先民对于闪电、下雨等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的认识,将这些自然现象或是自然现象名称赋予神化的色彩。闪电也被认为和神灵有关系。《说文解字注》:“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声。”[4]“此以‘引’为‘神’之音义来源,实不可取。甲、金文‘申’象闪电形,本为雷电之电。古人不解天象变化,以为闪电变化莫测,威力无穷,故称之为神,后加示旁作‘神’。” [5]杨树达先生论道:“盖天象之可异者莫神于电,故在古文,申也,电也,神也,实一字也。其加雨于申而为,加示于申而为神,皆后起分别之事矣。”[6]
“电”和“神”在语音上也有密切联系,唐作藩为“电”和“神”拟上古音为[7]:电,真,定,去。神,真,船,平。
字形对于语言中的词来说,是外在的因素,语音才是词真正的物质外壳。”[8] “电”和“神”同属“真”韵,属于叠韵,语音上是音转关系。由此推断“电”是“神”的本字。后来随着人们对神灵崇拜的转变,闪电从最初的神灵代表降为特定的一类神,“电”具有的“神”这一义位逐渐失去。后又造出“神”这个形声字来表示“神灵”这一义。由此可知在《说文》产生以前,“电”的“神灵”的义位就已经转移到了“神”这个词上。
除了“神”之外,“电”和“霆”的关系也密不可分。《同源字典》:“dyeng 霆;dyen(耕真通转)。‘霆’、‘电’实同一词,后来歧为二义,其声曰霆,其光曰,轻雷或无电,疾雷必有,故霆为疾雷,为霹雳。”[9]
先秦时期,“电”具有“闪电”这一义位的文献材料最早可见于《周易》:
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
――《周易・噬嗑》
《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周易・噬嗑》
《象》曰: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
――《周易・丰》
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周易・说卦》
“电”一词在《周易》中出现了四次,皆为名词,三次与“雷”连用。此外,《诗经》及《楚辞》中亦出现了“电”这一词。
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崩。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薄暮雷电,归何忧? ――《楚辞・天问》
《搜神记》中,“电”只出现了一次。
充上车,去如电逝。
――《搜神记・卷十六》
魏晋南北朝时期,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中,亦出现用电表示闪电一义的现象:
裴令公目王安丰 :“眼烂烂如岩下电。”
――《世说新语・容止》
隋、唐、五代、宋时期,已出现了“闪电”这样的结构,以下文献语料可以佐证:
乃至犹如夜空众星,如暗山头大猛火聚,如大云里出闪电光。――《佛本行集经》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六祖坛经・机缘品》
闪电相似,石火相似,火焰相似,霹雳相似。――《祖堂集・保福》
元明清时期,“闪电”的出现频率更高。
雷声闪电,霹雳交加,飞砂走石,红摄胜变赶。――《三遂平妖传》
王宝红所著《清记小说俗语词研究》对表示“闪电”这一词义的词语进行了分析、研究:“《吴下谚联》卷四‘晃闪催雷雷催雨’:‘闪,电也……其光的烁,入地九尺,砂砾毕现,照人心坎,意向立见,俗名晃闪。’打闪、打频:闪电。《乡言解颐》卷一‘电’:乡人有闪电娘娘之称,且不谓之闪电,直曰打闪。《札朴》卷第九‘名称’:‘电光曰打颊。’打闪,《词典》例举和谷岩《枫》。”[10]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打闪”一词,“打闪:指云层放电时发出强烈闪光。”“打闪”一词出现较晚,只在现代汉语语料中可以见到。“打闪”最初为一个动宾短语,是北方方言中的一个短语。老舍《四世同堂》中有:“瑞丰受宠若惊的,脸上像打了个闪似的。”“赤包站起来,眼里打着闪,口中响了雷。”“打了个闪”和“打着闪”即可证明“打闪”最初是一个短语,后来随着使用频率的增高,凝固成一个词。《说文解字注》:“闪,窥头门中也,从人在门中也。”[11]“转移,不仅仅是概念外延或词义范围的变化,也不仅仅是共存和非共存之别,其规定性的轴心应是保罗派的创意――概念中包含的时空的相似性和接近性。相似转移,就是事物间的某种相似喻促成的新旧义位之间的语义演变。”[19]“闪”的本义为“人出门”。人出门的状貌与闪电有些相似,于是早在汉朝就发生了相似转移。“闪”就有了“闪电”的意思。“闪”与“电”连用构成一个并列短语,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多,“闪电”从短语凝固成了一个词。
从“电”到“闪电”,反映了汉语双音化的过程。汉语为何双音化,众说不一。冯胜利认为:“现代汉语中的韵律模块(标准音步)由两个音节组成,而音步所以必由两个音节组成的直接证据,就是单音节不足以构成一个独立的音步。如果单音节不成步,根据音步必须双分的条件,音步必双而后能成立。”[12]我很认同冯胜利的观点,认为汉语“音步”必须成双是“电”到“闪电”双音化的原因。
“闪电”最早可见的文献材料在隋代。“常用词的新旧更替是一个比较缓慢的渐变过程。新词替换旧词所需要的时间各组词之间有一定的差异。由于唐以前文献反映的实际口语的滞后和不充分,一般来说,新词在口语中的产生都要早于始见于文献的时代,因此实际替换过程应该比我们现在考察所得的结论更长一些。通常情况下,从新词在文献中露头到基本取代旧词,大约需要三四百年的时间。”[12]基于此,我们可推断“闪”、“电”连用构成“闪电”的时间应当早于隋代,但不晚于隋代。到了现代汉语中“电”已不再表示“闪电”这一意义,“电”在现代汉语中单独使用时表示:“有电荷存在和电荷变化的现象。电是一种很重要的能源,广泛用在生产和生活各方面,如发光、发热、产生动力等。”而非“闪电”这一自然现象名称。“电”只是作为一个词素与“闪”一起表示“闪电”的意思。相反,本义不是“闪电”的“闪”却可以单用,具有“闪电”这一义位。
除“电”、“闪”、“闪电”用来表示“闪电”这一自然现象名称,“列缺”也被用来表示“闪电”。舒春雷对列缺的分析:“列缺,《后汉书・张衡传》:‘列缺哗其照夜。’李贤注:‘列缺,电也。’《楚辞・远游》:‘上至列缺兮。’蒋骥注:‘列缺,电光也。’李白《楚游天姥吟留别》:‘列缺霹雳。’李琦辑注引《通雅》:‘列缺,电光也。’柳宗元《唐饶歌鼓吹曲十二篇》:‘列缺掉帜。’蒋之翘辑注‘列缺,电名。’可见,列缺乃电光之意并无异议。”[13]
从最初的“电”发展、演变到现代汉语的“闪电”,不是简单的词与词的替换过程。与“电”相关的词也参与了这一演变,还有一些词形,例如“列缺”等表示“闪电”一义的词,在这一进程中逐渐产生、扩大使用范围,甚至最终退出通语。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6.562.
[2]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188.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茂康,颜嘉慧.《说文・示部》说解与同源词研究[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3).
[5]杨树达.积微居小说金石论丛[M].北京:中华书局,1983.16.
[6]唐作藩.上古音手册[K].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7]陆宗达.训诂简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25.
[8]王力.同源字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26~327.
[9]王宝红.清记小说俗语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5.
[10]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36~238.
[11]冯胜利.汉语韵律语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为此,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和学生基于生活实际,从身边出发,获取地理信息素材,发现和探究地理问题。本文以自然环境案例为例,浅谈其在主体参与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注意身边的自然现象
自然现象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罕见的自然现象。如果能在教学中引入相应的自然现象,一定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今年7月22日长江流域的日全食举世瞩目,中央电视台做了全程直播,并且用动画、模型等多种形式给人们展现了日全食的形成原因、形成过程。而高一一开学所学的地理就是宇宙中的地球,探讨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运动等;暑假的经历已经为我们的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地理课,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对宇宙空间有了一些初步了解。所以,在讲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时,就可以插入有关日全食的介绍,然后提问:什么是日全食,它是如何发生的? (当月球运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时,对地球上的部分地区来说,月球挡住了太阳全部光线,看起来好像是太阳全部消失了。)进一步提问:日全食的过程有哪几个时期? (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你看到日全食了吗?(同学在泰州只能看到日偏食。)日食的初亏发生在太阳的哪一侧?为什么?(西侧。月球自西向东绕地球公转,因而日食时月亮自西向东遮挡日面,人们看到日食的初亏总是发生在日面的西侧。)日全食(日偏食)时温度有何变化?(温度降低。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从而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日、月、地之间的关系以及地球的一般运动等内容。
其他自然现象的例子,例如,月相的变化、彩虹、霞光、海市蜃楼等都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作为材料引用,有的可以找一两张图片或者一个简短的视频,让课堂生动起来,让内容直观起来。抓住这些兴趣点,用很少的语言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二、注意身边的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尤其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大的自然灾害最能震撼人心。高中地理中有专门讲自然灾害的内容,而我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可以搜集最近发生的自然灾害作为材料。
今年夏季横扫台湾的台风“莫拉克”,给台湾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那些感人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电视上每天都报道台风的最新进展:台风的路线以及沿途对哪些地方带来影响,影响较重的地区等。这也为我们的学生打了一个基础,这个强大的热带气旋在高一上学期的第二单元中将会碰到,它的形成、路线、影响就是地理课上的内容。因此,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以“莫拉克”为导入,组织材料让学生分组讨论,请代表讲解台风的相关情况及引发的次生灾害,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熟悉的知识、热烈的气氛、浓烈的爱国情感一定能够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
此外,北方的旱灾也没有少作报道,今年夏季我国北方旱灾非常严重,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宁夏、新疆等9省(自治区)最为突出,巨大的旱情影响了我国的粮食生产,人们的生活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各地积极抗旱,全国人民都很关注。这个热点话题,联系了地理位置、气候、自然灾害(干旱)以及我国农业布局等方面的话题,在高中地理一、二、三册中都有体现。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举例、读图(表),甚至可以让学生合作查找资料……一方面,学生有兴趣,注意力集中;另一方面,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比其他任何形式都有效得多。
其他自然灾害的例子,例如:地震、海啸、风暴潮、洪涝、泥石流等都可以寻找实例,用一组令人心痛的数据、一张让人惊讶的照片,比我们空洞地讲解一个又一个自然灾害要好得多。
三、注意身边的环境变化
人们经常说“天灾人祸”,“天灾”让人惧怕,“人祸”令人担忧。我们身边常常发生令人担忧的事。大到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荒漠化;小到空气污染、饮用水污染、食品污染。环境污染是世界三大问题之一,保护环境是学习地理的目的之一。怎样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关键是引导学生看清事实,了解事物发展的程度。
例如,必修一第四单元谈到了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大多数学生都知道为什么会发生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可以导致两极冰川融化,但是很多学生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它意味着什么,换句话说,学生觉得这件事仅仅是一个知识,离他们很遥远。这样的认知怎么能让他们有觉悟呢,我们不仅仅是学知识,我们更要对它有认识!前几天,我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格陵兰岛上的凯凯塔苏瓦克小镇上举行了一场足球赛。但在比赛现场,观众们的视线却被场外的冰山吸引了过去,现场目击者用家用摄像机拍下了相当难得一见的画面。当时,双方队员正在举行入场仪式,突然,场外的一座冰山崩塌——短短几十秒钟,原本高耸的冰山就融入了北冰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格陵兰岛是世界第一大岛,全岛约五分之四的地区在北极圈内,全年气温在0℃以下,冰层的平均厚度达到了2300m。然而,即使拥有‘万年坚冰’的称号,受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格陵兰岛的冰川也在加速消融中。”一个简短的只有不到一分钟的视频,让人好奇、惊讶、震撼,接下来就是思考了,它让人近距离感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直接影响,这种效果比我们呆板地分析半堂课要好上几倍。
此外,在探究性活动中,可以将有关环境变化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指导学生从身边的环境入手,找资料、展开调查、写报告,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习到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才能真正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多学科元素;整合
一、如诗如画的语文元素与美术学科有机整合
语文是祖国悠久文化的传承手段,语文课文中的文章、诗歌具有如诗如画的境界之美,将语文所独具的如诗如画融入美术的教学中,与美术那优美的线条、勾勒的生活情境渲染、忽隐忽现的点与线、或明或暗的视觉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完美的语言文字进行描述,凸显艺术之美。在我们的美术学习中融入语文精华,凸显语言文字的意境美,全面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空间思维的数学元素与美术学科有机整合
我们的美术教学并非是单一的艺术教学,它绝不是单独孤立所存在的。在我们的数学教材里,针对几何图形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就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艺术能力。尤其是数学当中的立体图形内容更是美术教学的合作伙伴。因为它完全可以强化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特别是对于数学当中的立体思维效果格外关注,充分展现数学学科所拥有的独具特色。可以说,数学当中的几何图形的学习,百分百可以为小学的美术学习增添无限的生命动力。
三、陶冶意境的音乐元素与美术学科有机整合
音乐与美术是一对双胞胎,是不可分割的结合体。因为我们知道,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而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二者相辅相成,音乐是相对的流动,美术则是相对的静止。为此,美术教学可以借助音乐这门艺术,在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的同时,去激励学生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