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流信息的特点

物流信息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流信息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物流信息的特点

物流信息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流信息平台;规划构建;运营模式;公用;共用

公用信息平台构建是区域物流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然而,我国物流企业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信息化程度较低。[1]根据行业协会的相关调查,只有35.7%的企业建立了物流或供应链管理系统,32.2%的企业准备建立专门的物流信息系统。[2]而作为能为广大的物流企业提供基本信息和数据交换功能、能为政府部门间行业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协同工作提供基础资料的物流信息平台还在规划建设中。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30多个城市已经或准备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其中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规划是其重要组成部分。[3]由于信息平台规划缺乏明确定位,政府在物流区域信息平台中角色定位模糊,导致各个物流规划中物流信息平台使用的术语大不相同。[4]现代物流的发展规划要充分注重全局性,处理好地区之间物流平衡发展的关系,处理好新建物流基础设施与整合利用现有条件之间的关系,防止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物流信息标准的多样化、不统一、不规范己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5]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因跨行业、多部门、牵涉范围广,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建设的成败取决于是否有一个明确的运营机制,谁投资、谁运营、谁维护、如何组织协调,这些问题必须在实施前加以明确。因此,探索符合区域物流信息化发展的运营模式尤为重要。

一、物流信息平台

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目的主要在于满足物流系统中各个环节的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这就要求信息平台不仅要满足货主、物流企业等对物流过程的查询、设计、监控等直接需求,还要满足他们对来自于政府管理部门、政府职能部门、工商企业等与自身物流过程直接相关的信息需求。那么,究竟需要搭建“公用”还是“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目前,在物流业内,“公用”或“共用”物流信息平台这样的模糊概念广泛地被交叉、混淆使用着,尤其是“公用”或“共用”物流信息平台隶属关系或产权关系的不明晰,已经严重制约了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建设与运营,影响了物流信息平台的信息化进程。

(一)物流信息平台间的区别

不同物流信息平台间的区别首先在于,“公用”物流信息平台,使用者以公益权益的获得而无偿使用,是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而“共用”物流信息平台是有偿使用,实现的是部分利益的最大化。此外,两者还存在以下区别:

1.“公用”与“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权属特征、服务范畴和对象不同。公用(forthepublicuse)[6]物流信息平台的本质是以获取物流业规模化、效率化为目的,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共享为手段而建立的信息平台,是为整个国民经济和公民提供支持和服务;共用(sharebyselectedandspecificpeople)[7]物流信息平台,仅对有共同利益的一些具体的或特殊的团体提供支持和服务,信息资源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即只有使用平台的企业内部可以共享资源,对于外部企业只能共享公开的资源。

2.“公用”与“共用”物流信息平台所达到的标准化程度不同。“公用”意味着不同的地区、城市、国家基于大的、统一的信息平台,拥有广泛的标准化;而“共用”意味着不同的标准化体系的信息平台,存在于各个不同的利益群体中。用计算机网络语言描述即为:公用物流信息平台相似于“广域网”,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相似于“局域网”。

3.“公用”与“共用”物流信息平台所实现的资源整合程度不同。“公用”是信息平台资源整合的一种做法,其整合程度高,有效地防止了专业化造成的分割和浪费;“共用”资源整合程度低,是信息系统发展未达到广泛标准化时的一种必要的存在形式。

公用信息平台,是对全社会的资源进行整合,企业可以实现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信息资源社会共享,充分利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的资源,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经济与社会效益;共用信息平台只是有利益关系的某些企业内部可共享资源进行整合,外部企业很难实现资源利用。

(二)物流信息平台间的内在联系

“公用”与“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众多不同之处,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是没有关系的。不同的物流信息平台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为了明确叙述“公用”与“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内在关系,我们引入“专用”的概念。“公用”包含有通用的意思,与它相对应的是专用;“共用”同时包含有通用和专用二重意思,是小范围的通用和相对大的范围的专用;用O、S、P分别表示“专用”、“共用”、和“公用”,则有:O≤S≤P。另外,它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互转换关系,尤其是在不考虑所有权问题时,“共用”和“公用”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近似的。那么,此时可以考虑用“公共”来表示。

根据物流企业不同的内在特点,为自身所用而构建的信息系统,属于专用平台;部分企业为了实现相互之间服务、需求信息有效范围内共享而投资建设的信息平台,称之为共用信息平台;具有跨行业、跨地域、多学科交叉、技术密集、多方参与、系统扩展性强、开放性好等特点,实现全社会资源共享构建的平台是公用信息平台。随着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物流企业可以依托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利用庞大的资料库以及开放功能,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化整合。

通过对“公用”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讨论,以及物流业在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不难发现,规划和投资区域性公用物流信息平台,如县市级、省级甚至全国级的物流公用信息平台,无疑是现阶段较为合适的、也是迫切的选择,它既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相对优化整合,也可以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使得制造、物流运输和商业企业以及交通、港口、海关、银行等各行各业不同的主体实现协同工作。

二、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运营模式及实例

公用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建设根据投资主体、运营机制和作业方式的不同,可以分成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政府模式”,即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维护都由国家直接负责。政府主导的力量很强,但也存在很多弊端,如容易造成与市场结合的紧密度不够、需要国家长期投入等。第二种是“企业模式”,即信息平台的投资建设及运营完全由企业自己负责。企业自主经营在市场运作方面比较灵活,但企业行为有一定的局限性,整体规划性不强,难以实现预期规模。第三种是“协同模式”,即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的规划运营模式。从我国目前的现状看,单纯地由政府为投资主体进行投资不太现实,而单纯地依靠企业投融资也是非常困难的。“协同模式”集前二种模式的优势于一身,又避免了它们的不利之处,在实际规划建设中,又可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二种协同模式。

(一)“自上而下”的协同模式

由于区域性物流公用信息平台资金压力大,投资回收缓慢,因此,“自上而下”的协同模式,初期由政府以股份制的形式首先注入部分初始启动资金,牵头负责规划、协调,引导和吸引企业同样以股份制的形式注入资金,并行使宏观调控职能,负责指导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共享信息服务价格的制定和市场引导政策的出台。后期,入股企业逐渐成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运作主体,根据相关政策和行业协会制度,引入行业准入机制和会员制等管理运营方式。

基于“自上而下”的协同模式的陕西省物流公用信息平台的规划构建,就是以陕西省信息产业厅为牵头部门,统一规划、协调,寻找和引导部分企业(西安国际港务区、咸阳机场管理集团等)设立相关企业(集团)成为陕西省物流公用信息平台的投资经营主体。省政府以投资入股的方式注入部分资金,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办局的相关经费支持。平台建设围绕大通关的要求,建设相应的功能模块,本着基础优先开发的原则,优先建设在短期内能够完成的、需求迫切的功能,如:航空信息查询、电子订舱功能等;对于较复杂的、需求程度低的功能,如:面向物流企业的ASP应用服务、在线交易等功能可以采取分步实施、逐步扩展完善的方式进行,其规划见图1。物流信息平台在大量应用系统投入使用后,平台运营主体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出台使用平台的相关服务费用标准,按照市场化运作,实现平台的良性发展。随着建设运营主体依靠高效、优质的物流信息服务实现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这时政府(信息产业厅、发改委等)主要履行监督职能,实现平台的良性发展。防止平台经营主体在利益的驱使下丧失公用信息平台的公平性。物流企业组织成员,也是物流信息平台的会员单位,依靠物流信息平台,加强业务协作,提高区域物流竞争力。

(二)“自下而上”的协同模式

以企业为主导的“自下而上”的协同模式是先有市场自发形成,或企业主动发起并逐步整合各物流信息系统的资源,完成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再由政府引导和支持,承担信息系统中公用信息的中转功能,满足不同客户的信息需求,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实现信息共享。“自下而上”的协同模式具有很强的市场操作特征,带有明显的赢利性质。这种运作模式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和物流行业的现状,可以根据资金状况,分阶段逐步规划实施。湖北武汉徐东经济圈物流信息化建设[8],基本遵循了“自下而上”的协同模式,分三阶段,循序渐进地完成了它的发展规划。

1.初期:企业共用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期。在这个时期,企业基于自我发展的要求或区域内的统一规划,作为各物流结点,自主完成符合标准化的内部共用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其平台建设需具备EDI交换主机系统、网络系统(交换机、路由器等)、安全体系(防火墙设备、密码系统等)、因特网接入线路等硬件设备,各个环节需配置符合统一标准的物流信息技术,如条形码技术、射频技术等,以便在Internet/EDI网络环境下迅速完成与物流中心、客户系统对接,实现物流基本作业过程中的信息化操作。

2.发展期:行业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形成期。当各物流结点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完成后,需有效整合各结点的信息化资源,进一步推进物流信息化进入物流结点间的发展层次。这一过程主要由不同结点的管理部门组织建设,成立物流企业相关的协会组织,对行业诸项事宜进行协调,推行企业自律和准入制度,并逐渐建立物流企业与政府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内部功能主要以满足物流结点企业之间的物流作业、管理、信息查询、部分公共服务等的需要为主,目的是共享数据,整合资源,提供物流结点层次的一体化服务。

3.成熟期:区域性公用物流信息平台运行期。随着大量物流企业结点信息平台和结点间信息平台的不断投入使用,在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以及政府的牵头引导下,进一步实现物流行业与外界的联系,建设具有跨行业、多元化服务的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区域性公用物流信息平台涉及企业、政府、海关、检验检疫、银行、工商、税务、保险等物流相关机构的信息交换,要求正在运行中的相关信息平台,通过各种接入方式,提供相应的接口进行直接连接,迅速获取相应信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平台宜采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运营方式: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物流信息传递的软环境,包括相关政策法规、业务流程、技术标准(包括物流术语标准、商品编码标准、表格与单证标准、信息交换标准等)的配套实施以及信息服务价格的制定,物流企业作为运营主体,设计营运模式,通过政府相关的政策和行业协会制度的的制约,引入行业准入机制和会员管理方式,对加入信息平台的会员企业可收取会费、用户服务费、租赁费、广告费等方式进行市场运作的自主经营,提供有偿服务。

三、结论

信息平台建设已成为物流发展的焦点,信息共享、数据共用和信息互通,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使物流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成为必然。“公用”与“共用”信息平台各自地位的明确,对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和构建研究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1.多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公用”与“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区别和内在联系,既是实际操作的需要,也为进一步规划运营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公用”与“共用”信息平台隶属关系的区分,明晰了他们之间的权责关系,使物流企业、行业和政府之间逐步形成各自良好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信息平台规范管理以及规划建设的顺利进行。“公用”与“共用”信息平台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实现资源整合,构建最经济、最优化信息平台的基础。

2.在探索和分析物流信息平台规划运营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模式,并运用实例,重点介绍了协同模式中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协同模式的具体规划运营方法。这两种模式比较符合中国目前物流业的发展状况,可分别适用于不同特点的区域。

3.以陕西省物流公用信息平台为构建实例的“自上而下”的协同模式,适用于资金来源有保证的区域;而以湖北武汉徐东经济圈物流信息化建设为例“自下而上”的协同模式,适用于企业共用物流信息平台已初步形成,需要规范、整合,从而进一步优化、完善的公用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区域。

总之,公用物流信息公共平台的规划建设和运营,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建立三位一体的管理运行机制,共同努力和协调,整合企业物流信息资源,优化行业物流运作,从而实现社会物流系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建华,董千里.区域物流公用信息平台构建研究[J].物流技术,2006(8):44-47.

[2]李国旗,何美玲,赵士军.社会化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结构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7(6):76-80.

[3]丁俊发.当前中国物流理论研究的十大“热点”问题[J].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3(3):2-5.

[4]赵振峰,崔南方,陈荣秋.区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定位及运行机制研究[J].物流技术,2004(4):63-67.

[5]蒲忠,廖建英,崔陈冬.现代物流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刍议[J].物流科技,2007(5):49-52.

[6]LOULIMING.Onpublicinterestandpublicuse[J].WuhanUniversityJournal:Philosophy&SocialSciences,2006(5):8-12.

物流信息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连锁 物流 信息化

一、物流信息化

物流信息化是指物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灵魂,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石。

二、连锁零售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连锁经营是现代零售业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近年来零售连锁化进程比较快,尤其是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和便利店。

1.连锁零售企业物流的特点

连锁零售企业的物流系统既有一般零售物流的特点,同时又符合连锁经营的原则,呈现出如下特点 :

(1)变价快,即商品的进货价格变动快:通常连锁零售企业经营的快速消费品的价格随着市场供需会有较快的变化,同时生产商或零售商的促销频繁也经常引起变价。

(2)订单频繁:连锁零售企业店铺多,订单频率高,同时有时间要求。其中有些小型的连锁零售企业,如:便利店,甚至要求一天送货两次。

(3)拆零:供应商大包装供货,物流中心需要按照各连锁店的 订货要求进行拆零、分拣。

(4)退货:物流中心还需要处理诸如赠品、退货(正品、残次品)等问题,物流工作量大。

(5)更换:商品新增汰换的频率也很高――增新品,汰换滞销品。

(6)保质期:连锁零售企业销售的商品种类繁多,且每种商品通常都有不同的保质期,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保质管理。

简言之,连锁零售企业的物流呈现了商品的多品种、小批量化、高配送频率、多配送点、快速配送要求,这些都需要完善的信息系统来支撑。

2.连锁零售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连锁零售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是其发展的内在需要。

(1)提高服务质量的需要。由于连锁零售企业规模都比较大,卖场多且分布广,各卖场的销售状况不同,要保证各个卖场能得到全面、及时的商品供应,满足顾客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就必须使卖场的情况能快速、准确的反馈到连锁零售企业的物流中心或者仓库,及时反应。

(2)降低成本的需要。目前,连锁零售企业市场竞争激烈,在商品的种类方面差异较小,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然在价格和服务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利用物流信息化,使物流信息进行准确、及时的传递,使作业效率和速度大大提高,同时作业准确性也得到很大提高;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还可以进行并行作业,减少人力投入;同时,物流信息化可以减少在物流方面的一些不必要的步骤,减少费用,降低成本。

(3)提高顾客满意度的需要。“顾客是上帝”,连锁零售企业的服务是以顾客为中心的。连锁零售企业成功经营的一个关键是让顾客满意。顾客需要的处理的速度是顾客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通过物流信息化建设能使顾客的需要及时反馈给服务中心,由服务中心安排最合适的物流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同时,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以此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培养忠诚顾客。

三、连锁零售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转变物流信息化建设理念。转变传统物流管理理念,主要指充分认识信息化对物流管理的重要性;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结合自身实际状况,用自己所需,并自主创新

2.合理应用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技术包括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分类编码技术、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连锁零售企业应因地制宜的利用信息技术及其他交叉学科技术提升其综合管理水平。

3.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是要解决整个行业的信息化问题。公共信息平台是向各类用户提供信息交换与共享服务的开放式的网络信息系统,如物流信息的与共享,物流行业与其他相关机构的信息交互。这些信息化需求不可能由某一企业单独承担,而应该由外部的服务供应商或政府部门负责满足。这一层次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物流公共信息交换平台、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EDI网络服务中心等。连锁零售企业要更新旧观念,开放必要的信息,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数据交换技术及通讯技术等将各个企业收集到的信息公布在公物流共信息平台上,实现连锁零售企业供应链内以及连锁零售企业之间的高度共享。

4.加快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在连锁零售企业的供应链中推广标准化的物流信息,使其在供应链中能最大程度的快速化、准确的传递,能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这就要求各连锁零售企业联合起来,使用标准的物流信息化信息,具体包括:专业术语、计量单位、基础模块等方面的标准化;合同、单据、标签、管理报告的标准化;业务统计指标、关键绩效衡量指标的标准化;客户开发、供应商选择、成本结算等业务流程规范化;采购、运输、储存、终端销售等操作流程与作业行为规范化等。

5.加强物流信息相关人才的培养。要解决连锁零售企业物流人才缺乏的问题,主要的办法是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在培养中,一要加强物流企业与各高校的合作,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二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锻炼人才,以便形成一支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具有开拓精神的适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企业家队伍和物流经营骨干队伍;三要重视所有员工的基础培训、业务培训和观念培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通过这三种方式,可以为连锁零售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快速、持续的提供所需人才,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速度。

参考文献:

物流信息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流信息化;物流信息系统;物流管理

自人类从事生产活动起,就有了储存和搬运活动,可以说物流是最古老的行业之一。然而,直至上世纪60年代,尽管生产工具的进步彻底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的面貌,但物流仍局限于表面的“储平余缺、运通有无”的低水平状态,显然,不会有人认为这是一个自工业革命以来,延续了数百年的疏忽。那么是什么一直在阻碍着现代物流理论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呢?鲍尔索克斯在其著作《物流管理》中清晰地指出,在计算机技术可以广泛使用之前,没有理由认为物流的各种功能能够被综合,或者这种交叉功能的综合会提高整体性能。可见,物流的发展与信息及其技术的进步是息息相关的。

现代物流的根本宗旨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满足客户需求,并越来越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等发展趋势,其中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现代物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运输环节独立于生产环节之外的分业界限,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起对企业销全过程的计划和控制,从整体上完成优化的生产体系设计和运营,将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统一,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是物流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某种角度上讲,现代物流就是传统物流的信息化,即采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物流业务进行优化整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之目的。

一、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目前距离物流信息化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从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结果看,我国只有39%的物流供给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说明我国物流供给市场的信息化程度较低,不能满足客户需求,这种现状无法满足物流市场的竞争,但是追赶的脚步却从未停歇过。进入21世纪后,我国物流市场以年均30%的速度递增发展,物流信息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呈现出以下特点:

1.需求仍以作业控制为主

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物流信息化的需求仍以作业控制为主,即在规范流程中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共享,建立决策、控制依赖于信息的机制。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处于较低的需求层面,即要用较少量的投资,解决业务各流程的信息化问题,建立决策要依赖信息的机制,其别是将财务核算深入到各业务环节中去。此类需求是市场的主体,占80%以上。少部分基础较好的企业已经进入了较高层面的需求,即优化流程设计和运行操作。这样的企业应有较好的经营管理机制,较好的信息化基础,可以为流程再造提供制度保证和数据基础。此类需求占有的市场份额虽然还不大,但增长比较快。而真正进入供应链管理这种最高需求层面的企业目前还是凤毛麟角。

2.信息化意识提高,整体规划能力较低

近年来,我国从政府部门到企业对物流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信息是物流的灵魂”已得到我国各行各业的广泛认同,各类企业呈现出开发物流信息平台、应用综合性或专业化物流信息系统的态势。2004年,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公安部、铁道部、交通部等九部委联合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将发展物流信息化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前,我国各级政府也已经把物流信息化作为一项基础建设纳入发展规划之中,并进一步加大了对物流信息化的投资力度。但是,物流企业信息化整体规划能力较低,对信息化的理解不深。我国在物流信息化长期发展战略上尚未形成体系,标准化工作发展缓慢;同时,物流企业对自身的信息化未来发展也缺乏规划,缺乏覆盖整个企业的全面集成的信息系统,目前真正去搞信息化整体规划的企业寥寥无几。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高达94.3%的物流企业内部使用了管理软件,81.4%的物流企业拥有自己的外部网站,企业大部分已应用相关的“物流管理软件”,但这些软件相对简单,大部分只是整个物流环节的一小部分,如车辆管理软件、库存管理软件、票据管理软件等,很少有企业实现了整个物流过程的信息管理,仅有14.3%的用户对自己的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规划。这说明物流企业由于本身不成熟等原因,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有一定的盲目性。很多用户对自己的信息化需求并不了解,往往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结果导致“信息孤岛”现象非常严重。

3.建设步伐加快,整体应用水平较低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物流行业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势头,而物流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也相应提高,建设步伐持续加快。但是不得不承认,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物流信息化整体水平尚处于较低层次,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很低。一方面,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较少,应用范围有限,如在国外物流企业得到广泛实用的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GPS/GIS和EDI技术在我国物流企业的应用不够理想。同时,立体仓库、自动导向车系统等物流自动化设施应用不多。另一方面,信息化对企业运营生产环节的渗入层次较低,如在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大中型物流企业,其网站的功能仍以企业形象宣传等基础应用为主,作为电子商务平台的比例相对较少。事实上,目前较低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物流业迫切需要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以提升国际竞争力。

4.缺乏高素质的现代物流信息管理人才

现代物流作业过程环节多而复杂,物流信息量大,还具有不确定性、难以捕捉的特点,因而对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很高,因此现代物流企业应属于人才密集型企业。而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物流企业缺乏这种既熟悉现代物流信息化运作规律,又懂得生产管理的专业人才。

二、物流信息化的意义

1.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物流信息化首先要对物流活动中的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共享。信息共享将超越企业内部不同职能部门的边界、企业的边界,使得供应链上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根据充分的信息来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市场定位,进行规范化的运作。

2.流资源的整合

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物流的很多技术手段是停留在设施能力和设施水平的提高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特别是供应链形成以后,更重要的不是单一的设施水平的提高,而是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把资源整合到一起,来提高整体的运作效率,也就是说,信息处理的能力和信息管理的能力决定了整个供应链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决定了对顾客提供高效率高水平服务的能力。

3.多重价值的实现

(1)体现在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与普通的制造类企业不同,物流企业的业务承接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体现出很强的非计划性。在项目接单后,又体现出极强的计划性,即整个项目必须遵循作业规范,一丝不苟地按规范执行,信息管理能力最直接地体现着一个现代物流企业的项目实施水平。任何一个物流企业随着业务的发展,一方面信息流涉及的领域和地域不断扩大,而另一方面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对信息及时性和准确性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信息化建设是解决企业落后的信息管理手段与日益增加的信息需求之间矛盾的唯一途径。

(2)体现在物流企业的经营需要。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逐渐开始注重服务和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的要素就是以信息化为手段,实现客户需求信息获取、支持、反馈和交易的电子化;实现售后服务的自动化和长期化,从而保证长期而稳定的客户资源和利润空间。现代物流企业要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向客户提供及时快速的仓储、配送等专业服务和实时的货物跟踪服务等个性化信息咨询服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必须建立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

(3)体现在物流企业物流合理化、物流效率的提高。物流信息化使物流企业接受订货和发出订货更为省力,减轻了劳动强度,减少并防止发货、配送出现差错;使库存适量化,提高了资金利用率;缩短了从接受订货到发货的时间,提高订单处理的精度,提高搬运作业效率和运输效率;使物流合理化——物流一体化系统成为可能,而物流一体化系统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

三、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积极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加快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首先,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政策应该相互衔接;其次,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及行业法规,协助行业制定物流的标准化工作,如物品编码的标准化,物流作业中使用的设备、包装、运输、装卸工具、托盘等的标准化,特别是物流信息标准化,都需要政府加以引导和督促;再次,需要政府多渠道地调动各方面的资金,提供资金、税收方面的扶持,加快信息网络的建设,尽快实现高速信息网与企业的互联互通。

2.构建多功能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具有跨行业、跨地域、开发性好等诸多特点,对现代物流的发展构成了有力支撑。我国要发展现代物流,抓住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必须加强物流信息资源整合,大力推进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网上支付系统和物流配送管理系统,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企业使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可以利用其庞大的资料库以及开放性的商务功能实现企业自身的信息交流、、业务交易等信息化管理。可以说使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是企业信息化的捷径。

3.实施供应链一体化管理

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的精髓是以信息代替库存,以供应链作为库房,实现物流的敏捷配送。信息化库存是依靠供应链一体化优势使产品开发、材料采购、生产计划、寻找供应商和生产商、融资、制造控制、包装、运输等在同一时间并行运作,从而使原材料能够准时送到加工厂,产品能够准时送到销售点,顾客能够便捷地购买到所需要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虽没有建立庞大的库存体系,但是信息化库存却使物流更具敏捷性,从而节约物流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

4.实施ERP项目

ERP是英文Enterp 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的缩写,其功能核心是将企业人力、资金、信息、物料、设备、时间、方法等各方面资源充分调动和平衡。ERP的实质,就是先进的管理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一种供应链的管理思想。通过项目的实施,可将企业的管理与信息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以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理念为指导、以信息化网络为支撑、以实施ERP为基础的管理体系。ERP是实现企业科学化、信息化管理的必经之路,只有实施信息化管理,才可以杜绝企业管理中的随意性和过多的长官意识。

5.打破传统运行模式,开发物流信息系统

物流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它利用各种信息进行实时、集中、统一的管理,实现信息对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与协调。其总体目标就在于从企业的商流和由商流引发的物流中提取与物流相关的信息,进行存储、处理、汇总、分析和流程控制,从而得到提炼的、物流企业所需要的信息,一方面服务于物流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需要;另一方面服务于客户的需要。因此,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使用能够打破传统的运行模式,实现对企业资源的管理,实现对企业内外业务的支持,并能提供部分决策支持。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有多种方式,如购买成熟的操作软件、委托开发、与开发单位合作或独立开发,企业可根据需要和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开发方式。

6.加强对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普及信息化知识

物流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专业的物流信息人才,因此必须加快物流信息人才的培养。要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和对优秀人才的奖励机制,增强内部人员物流信息技术的培训。同时,应积极与社会教育机构合作,加大对物流信息人才培养的投入,通过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业务,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物流信息管理人员。如果需要,也可以从国外引进高质量的物流信息管理人才。

物流信息的特点范文第4篇

一、物流信息平台的概念及体系

“物流信息平台”,是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所构建的具有虚拟开放性的物流网络平台,是物流信息储存、流动、交换的基础,通过对共用数据的采集,为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提供基础支撑信息,满足企业信息系统对公用信息的需求,支撑企业信息系统各种功能的实现;同时,通过共享信息,支撑政府部门间行业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协同工作机制的建立。它能够整合企业物流信息资源,优化行业物流运作,从而实现社会物流系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体系结构分为基础结构层、增值应用层和平台门户层。

二、建立物流运输问题线性规划数学模型

根据物流企业不同的内在特点,为自身所用而构建的信息系统物流信息平台资源共享的特点物流信息平台主要分为“共用”物流信息平台及“公用”物流信息平台。当企业或单位的个数不超过k个,其共同投入建立的“共用”物流信息平台可以有下列数学表达式:

“共用”物流信息平台

我们引入极限的概念,由于它所表达的意义:企业的个数超过k个,并且趋于时,即,当物流信息平台资源共享企业或单位的个数无穷大时,他们的投入趋于零,这与政府投资的“公用”物流信息平台有着相同的意义,那么“公用”物流信息平台可以有下列数学表达式:

“公用”物流信息平台

也就是说“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使用人数超过k个,并趋于无穷大时,物流信息平台可以有下列关系转换数学表达式:

“共用”与“公用”物流信息平台

其中:表示k个企业共同投入建立的“共用”物流信息平台; 表示n个企业共同投入建立的“公用”物流信息平台; n 表示物流信息平台资源共享的企业或单位的个数; k表示物流信息平台资源“共用”企业或单位的个数,且n ≥k ;1/ n 表示每个物流信息平台资源共享企业或单位的投入。

物流信息平台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整合物流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完成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实现信息共享及整合现有的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目前在物流运输管理中, 常用的运筹学方法有线性规划和动态规划。其中线性规划是目前在物流管理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优化法, 它的理论已经十分成熟, 可以应用于生产计划、物资调用、资源优化配置等问题。它主要研究的是经济管理活动中经常遇到的两类问题: 一类是在有限的劳动力、设备、资金等资源条件下, 研究如何合理安排生产计划, 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另一类是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的目标( 生产指标或其他指标) , 研究如何组织生产, 或合理安排工艺流程, 或调整产品的成份等等,以使消耗的资料( 人力、设备台数、资金原材料等) 最少。其中线性规划数学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在约束条件为的条件下,求目标函数,式子中都是问题给定的常数。对问题的限制条件用有关变量的等式或不等式表达,称为约束条件,其中约束条件分两部,线性方程组叫主约束条件,变量的约束叫约束(决策)变量,满足约束的叫最优解,其相应的S值叫最优值。根据物流系统的客观环境,借助于科学的数学分析、实验仿真或经验判断, 在已提出的若干物流系统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满意方案的决策行为。如制定投资计划、生产计划、物资调运计划、选择自建仓库或租赁公共仓库、自购车辆或租赁车辆等等。物流决策多种多样, 有的简单, 有的复杂,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化分为很多种类型, 实现区域物流系统建设及区域物流发展规划,实现各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传递,满足不同客户的信息需求,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

三、结束语

在信息经济社会中,信息平台建设已成为物流发展的焦点物流信息平台成为一种典型的基础设施需求。物流标准化的推进、远程通信设施的建设、主数据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等都是物流信息平台所涵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典型特征,从而有利于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全面推进。但为了整合资源及整体的最优化运用运筹学进行运输模型线性规划。从而全面实现信息共享、数据共用和信息互通,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使物流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成为必然。

参考文献:

[1]秦裕瑗秦明复:运筹学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赵振峰崔南方陈荣秋:区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定位及运行机制研究[J].物流技术,2004(4):631

物流信息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物流 信息平台 构建

物流信息平台是面向整个物流系统的,集成化,智能化的物流信息管理中心。物流信息平台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网络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等应用于物流信息系统中,按照既定的规则从不同的子系统提取信息,在平台内部对公用物流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和挖掘,为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不同层次的信息服务、辅助决策以及相关业务服务,实现物流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和共享,以达到整合物流信息资源、降低整体物流成本,从而提升物流效率、推动物流产业发展。

一、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的需求分析

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目的在于为相关行业部门进行物流管理与市场管理提供信息支撑条件;整合全社会微观物流资源,提供不同内容的信息服务;使相关行业管理部门与企业群体能进行有效沟通,实现快捷、便利的物流信息交流。因此,可以从物流企业、工商企业、政府部门三方面分析信息需求情况:

1.物流企业对物流信息服务的要求:公共物流基础设施资源信息,物流市场需求信息资源,物流业务运作信息资源,其他物流咨询服务等信息资源;

2.工商企业对物流信息服务的要求:物流供应商的资料,物流业务交易管理,专项及其他增值服务等;

3.政府部门对物流信息服务的要求:区域物流运行基本数据处理,区域物流资源整合支持功能,区域物流分析及其规划支持等。

不同参与单位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信息需求又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物流系统内外信息的依赖性:通过公共信息平台,提高物流信息获得性和减少信息成本;二是物流信息需求的差异性:主要体现为时间差异性、内容差异性和程度差异性;三是物流信息交换的复杂性;四是物流数据共享的有限性:部分物流企业对其特定用户是按封闭系统运行的,物流内部信息与外部共享范畴非常有限。

二、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的层次分析

由于我国物流理论发展的滞后性,目前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多处于自发阶段。总体上是统筹建设的少、重复建设的多,互连互通的少、自成体系的多,缺乏强有力地统一组织领导。因此,对于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笔者认为应沿着物流系统自身的发展轨迹而逐步深入。

对应物流系统的层次,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的第一个层次是建立标准的编码、协议以及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显示等基础的信息化的标准与应用工具。

第二层是在第一层的基础之上,通过必要的整合,使得服务平台具备信息化的特征,实现物流基本服务的信息化,使信息化深入到所有的物流子系统之中。

第三层是实现物流个性化的增值服务。主要包括数据的管理和挖掘、实现电子商务的职能等,是层次比较高的信息加工方面的任务,它所涉及的是整个物流作业流程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重组,真正实现精确化,这是一种质的飞跃。当前,许多学者正在研究供应链管理下的有关物流组织重组的问题,其实也反映了这一思想。

三、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

1.构建原则

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涉及多个行政城市、不同的政府部门、各行各业的物流相关企业,建设资金量大、周期长。因此建设过程要紧密结合物流业发展现状与物流发展的远景规划,重点遵循以下的几个原则:

一是系统规划的前瞻性与阶段性结合;二是功能设计的实用性与开放性相结合;三是技术先进性与安全性相结合;四是应用平台的整体优化;五是信息平台建设的可扩展性;六是信息平台规划要纳入区域总体战略规划;七是建设信息平台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2.构建措施

(1)深化客户需求和物流信息化理论研究,确保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的发展方向

客户需求是牵引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直接动力,也是对物流能力的前瞻性设计,决定着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思路等重大问题。推进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客户需求和物流信息化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创新物流理论,指导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的实践。

(2)理顺发展思路,保证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的顺利进行

一是自上而下搞好顶层设计。物流信息平台构建是整个物流形态的系统质变,必须运用大系统的思维和方法,自上而下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最大限度的谋求结构和功能的优化,促使各个要素协调发展。二是自下而上搞好综合集成。物流信息平台构建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推倒重来,必须立足现有,采用综合集成方法,对已有的系统进行改造。各国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无不遵循这一思想。我国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的目标也应当是通过综合集成实现一体化。

(3)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为物流信息平台构建提供保证

物流标准化建设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物资、设施标准化建设,即对各类物资器材和仓库、港口等设施进行统一编码。二是专业服务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即对物资管理、运输、流通加工等,都建立标准化的实施内容和制度化的实施流程。三是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的标准化,即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应用标准,保证系统的兼容性和资源共享。

(4)发展物流信息化设备,打牢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的物质基础

物流设备是物流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物流服务能力的重要因素。一是研发全新的物流信息化设备。积极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自主创新。与此同时,对于那些不可能引进的核心信息技术,要把它们的研发上升为国家意志,运用国家的力量进行技术攻关。二是对旧的物流设备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改造。这种方法是将信息技术成果应用到物流设备的改造中,通过嵌入、融合信息技术,来提高物流设备的信息化程度,使其服务性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和增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