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经济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通常意义上指的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及创新等手段,结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期高效的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概述
经济管理现代化主要是指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之中,能够广泛采用一系列管理科学的先进性现论成果,并利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建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管理体制和相关组织,从而使经济管理能够实现最优效果。其主要目的就是使我国目前的经济管理活动能够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并能够不断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健康发展。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作用及其必然性
1、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作用。现代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有利于生产实现现代化,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和谐有序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有利于经济管理效益的提高,从实际出发,不断协调,促进经济效益的快速提升;此外,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有利于一系列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必然性。经济管理的现代化的必然性主要体现在科技进步、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等三个方面。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不断进入信息化阶段,这对于经济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更新、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以及管理方式的民主性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次,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各大生产要素不断整合,急需一套适合当下生产力水平的经济管理体系,因而必然会导致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最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求变化愈发复杂,这也需要与之相对应的经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发展。
三、现代市场经济管理的特征
1、虚拟性更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现代经济形态的虚拟性变得更强,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出现和使用,使得经济交往的实施主体更为复杂,完全摆脱了时空和限制,网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往往通过鼠标和键盘的操作,就可完成交易业务。
2、经济生活中的参与人员知识水平大为提高。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参与人员已经不能再单纯定位于普通劳动力,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知识水平大为提高,是受过高等教育、业务熟练的知识性的工作群体,主体性意识也大幅度提升,他们渴望尊重,期盼自我价值的顺利实现,这种劳动群体的出现和参与就需要管理方式相应做出改变。
3、流通领域发生巨变。传统经济形态中,企业的产品经过生产领域后,必须经过流通领域才能顺利到达消费者手中,传统的流通领域层次众多,流通环节繁杂,增加了不必要的流通费用。现代经济形态中,流通领域发生巨变,网络技术的应用简化了众多的流通环节,传统的经销商、零售商受到了巨大冲击,企业产品可以不经过批发、零售的流程直接配送到消费者手中,节约了大量的流通成本,降低了消费者的购物成本。
四、现代市场经济管理的手段
现代市场经济管理中出现了新的管理手段,即积极经济管理和消极经济管理。所谓的消极经济管理就是政府通过一定的法律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进行制度约束;反之积极经济管理也是利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对经济中的产权和人权进行管理,并将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向更好的方向。
1、消极经济管理。(1)消极经济管理的目的。消极经济管理是政府进行经济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以古典经济理论模型假设为管理目标,保持市场经济的稳定性,从而更加有序的进行,并实现整个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2)消极经济管理手段产生的原因。消极经济管理方法的出现与市场中的很多因素相关,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与市场中的竞争、价格和经济体系的变化有着很大的关系:第一,介绍一下市场竞争对消极经济管理的影响,在市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种经济形式,也就存在很多的竞争类型。一些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在市场竞争中开始进行不正当竞争。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利用消极经济管理手段对市场经济秩序和稳定性进行维护。第二,价格变动对经济管理的影响,引起价格变动的因素有很多。价格的变动会改变边际替代率以及边际转化率。一旦这两种市场变动发展失衡,就会引起整个市场经济发生更大的变动和损失,面对这种现象,政府一般会采用消极经济政策对市场经济进行协调。第三,站在经济体系的立场介绍消极经济管理。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还不是很完善,一旦原有经济假设和现实之间发生相背离,政府也通常会采用消极的经济管理手段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进行控制和管理。(3)管理手段。政府实行消极经济管理的职能时,主要通过以下内容和方式开展实施,涉及到经济、法律和行政三个层次的管理。垄断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进行管理和调节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在不完全压制的情况下,严格控制它的发展和运行。
2、积极经济管理。(1)实行积极经济管理的目的。与消极经济管理一样,积极经济管理也是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实行积极经济管理的目的是确保我国经济顺利完成预期的目标,实现政府经济管理最优化目标,从而对经济发展采取的有效管理手段。(2)积极经济管理产生原因。积极经济管理的出现也与市场上很多变化因素有直接关系。例如:市场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安全管理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怎么使有限的经济资源发挥出更多的经济价值,优化资源配置是目前政府利用积极经济管理的主要目的。虽然市场经济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所以需要政府参与其中,利用一定的管理手段进行调节,促进经济中的资源合理化配置。第二,站在市场经济安全的角度进行分析,目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往来日益密切,为了确保我国市场经济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我国也需要政府采取积极的经济管理手段对我国的经济进行管理。(3)积极经济管理的手段。与消极经济管理一样,积极经济管理的手段也涉及到法律、经济以及行政三个层面的内容,而使用最多的手段就是引导性管理,例如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调整税收,并对进口商品进行限制,对出口商品进行一定的保护,通过这些方法和措施来确保我国经济的安全和稳定发展。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充分应用,现代经济形态呈现出了与传统经济截然不同的新特征,主要有虚拟性更强以及流通领域的巨变。其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完全摆脱了时空限制,简化了众多的流通环节,并且流通领域的变化,相应带来运输、交通领域的变革,财政、金融、税收部门也相应发生了改变,使得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应运而生。这种新兴的经济形态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这种经济形态促进了现代市场经济管理向现代化的转变。
王受之在《世界现代设计史》一书中,认为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是一种狭义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是指在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上大量利用历史装饰动机进行折衷主义装饰的一种设计风格。而广义的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种风格,而是一场运动,指的是对于经典现代主义的各种批判活动,其中包括解构主义、新现代主义等等,这个探索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还没有结束。虽然在后现代语境中产品设计的风格多种多样,但就其主要方面我们也可以对后现代语境中的产品设计的主要艺术特征做出以下的研究和探索。
一,不确定性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后现代语境中产品设计师面临的问题不仅是二战后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的价值准则陷入混乱,他们更加焦虑的是“我们的社会已经不再适合明确的定义”,“曾经为人们熟悉的社会类型和标准,如今已经变为不确定的,难以捉摸的事物”,激进的产品设计师们感应着社会生活的变异和人们心理需求的改变,其设计产品作为一种敏感的媒介迅速反映着这一切。在产品设计中,设计的不确定性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1、产品功能的不确定性
“形式服从功能”,在现代设计准则中,首先强调的是产品的功能性,现代主义设计观念把功能放在设计的第一位,形成了功能主义的现代设计观念和理性主义风格。虽然作为产品设计是应该强调产品的功能性和有用性,然而在晚期现代主义设计的实践中,产品设计师们对功能的过分偏重往往超越了一切,忽视了设计对文化,环境,不同社会群体的要求的考虑,甚至为了功能而功能,导致在二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充斥着大批外形简陋的批量化产品。
后现代语境中的产品设计从符号学,产品语义学中寻找灵感,使过去功能单一的产品具有多种功能,力图使消费者不再只是将产品简单的作为使用的工具,还能给人们提供更多的诸如美感,个性,情感等特点,重视人们对精神和心理空间的需要,透过产品的表面能看到更多的东西,使产品所呈现出一定的寓意,趋向于纯艺术的某些特征。
如索特萨斯设计的系列书架。被设计成一种只有依赖书才可以存在并有意义的单纯实用产品,也没有足够的空间来摆放书,它的造型摆脱了人们印象中对书架约定俗成的概念和书架本身应该具有的功能特点,而是被设计成一个独立的空间装饰品,虽然牺牲了部分功能却换来了产品更多的趣味性和审美特征。
2、产品材料的不确定性
现代主义产品设计重视的是材料本身的物性,现代主义设计师认为不同的产品应该使用与之相对应的材料,如家具设计使用木材和塑料,机械产品设计使用金属等,材料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使用的范围。后现代语境中,产品设计在材料的选用上打破了这一规则,显得更为无拘无束。他们习惯把不同的性质的材料综合的运用到同一组产品,达到一种特殊的对比效果。
如英国设计师让・阿德(Ron Arad)在1986年设计的一套家庭音响,采用的塑料,金属和石材的特殊对比效果。音响的音箱,功放和底座是由钢筋混凝土浇注而成,不规则的边缘出水泥和小卵石,音箱下面则暴露出铁丝网。这一设计把时尚的电子产品用粗糙的材料表现出来,是后现代产品材料自由运用的典范。
二、装饰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主义产品设计,是一种脱离了传统语言的设计形式,无论是在材料,结构和装饰上,现代主义产品设计都追求一种工业化的设计,它带有反传统性和反装饰性,遵循着“少即是多”的造型原则,现代主义产品设计师希望用现代工业文明代替传统古典的审美观念。
在后现代语境中,产品设计师对工业文明造成的后果起到怀疑,对一味追求单调形式的现代主义产品设计逐渐失去了信心,对现代主义产品设计原则失去了信赖。他们认为装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审美观念的浓缩,民族性和地域性的风格往往是通过装饰的形式或者装饰的图案表现出来,如果把所有产品的装饰都去掉,只留下其表达功能的基本结构,那么,人类文明的痕迹和民族的审美特征就从产品中消逝了,各个民族的特性也被消解了。为此,他们在产品设计中寻找一种古典的,装饰的风格。可以说,装饰的复兴是后现代产品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1、产品色彩的装饰性
现代主义设计产品在色彩的运用上极为简单,设计师在设计中多采用材料本身的色彩或是使用黑白二色,对冷色调有种特殊的偏好。在后现代语境中,产品设计师认为
这种以冷色调为主的现代主义产品设计颜色过于冷漠,缺乏人情味、激情和生命力。后现代产品设计喜欢使用艳丽的,卡通的色彩或者在普通产品的表面使用装饰着抽象花纹或传统花纹的贴面,使产品显示出欢快柔和,艳丽多彩的装饰趣味。如英国设计师皮特・穆多什(Peter Murdoth)于1964年设计的儿童椅就采用了蛋型的柔和造型,配以鲜艳,卡通的颜色和大块圆形的图案将色彩的装饰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2、细节处理的装饰性
后现代主义者宣扬文化多元论及其差异性、开放性与变异性,强调设计的个性和民族特征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重要部分。后现代语境中的产品设计,为了传达设计者的情感表达,常用装饰语言来为产品增添亲和力。后现代产品喜欢采用古典元素,或者将古典装饰要素分解,然后揉进现代家具的某些部位,在局部上做出一两处出彩的“文化细节”,表现出古典的回归和装饰的复兴。
如格雷夫斯在他设计的一系列椅子和装饰家具中,同样复兴了过去时代的主要装饰语汇,其庞大的轮廓保持着纸板剪下的特点:家具集成的形式和表面特征具有某种艺术装饰的情致和典雅,把60年代和50年代的风格语汇,硬木装饰柜和光润柔和的装饰糅合在一起,整个产品具有一种充满活力的甚至是言过其实的复杂性,几乎是一种三维图画的相等物。
又如1985年他为阿勒西公司设计的自鸣式不锈钢开水壶,外形和普通的开水壶差不多。不过在开水壶嘴的设计上,他将开水壶壶嘴的自鸣哨做成了小鸟的式样的装饰,这的确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受到了大众和设计界的肯定,这种水壶当年的销售量就达到了4万只,是后现代产品设计装饰性运用的典范之作。
三、交流性
后现代语境中的产品设计并不只是解决功能问题,还考虑到人的交流问题。“我们对产品的选择受到我们记忆和联想、我们的愿望和
我们朋友的影响,也受到我们在电视和博物馆中所看到的东西的影响”。在后现代语境中,产品设计是非常有亲和力的,既不是设计适应人,也不是人适应设计,而是二者亲切、自由的对话。它让使用者感受过程、感受存在的意义以及人与物的交流、对话。选择一件设计不仅是为了用,而且是为了寻找一种交流。一般来说后现代产品的交流性特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人性化的设计
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去简单地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不仅是为了增加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物质性维度,不仅是为了创造一个物质产品的世界,而更多的是,设计应该赋予物性以更多的更隔离的人性内涵,创造一个更加人性化的世界。
强调对象世界的人性化设计,并不否定设计的客观性原则和合理的要求,这是设计赖以存在的基础。人性化的设计包含着设计的理性逻辑,只不过这种理性逻辑不单是来自单纯的客观结构,而且来自于物性与人性的交流关系的反思基础之上。单纯的功能主义理性逻辑和客体形式要求,不足以提供物性与人性关系的反思想象力,单纯的主观性设想也不足以提供可供交流的对象性产品。
2、重视身体的交流
设计中的物与人的身体性关系既非常突出地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器具中,也越来越受到工业产品的设计重视。随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工业产品的设计与人的身体的交流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那些可以与人的身体行动有关的产品,是否与人的身体行动建立某种亲密的交流关系已越来越受到设计者的注意。
人与物之间的身体与对象物的使用和被使用的关系,也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且是一种仪式性的行为,产品语言与人的身体语言之间形成一种有机的互动关系,从而使身体在物品使用过程中感到身体性的同时,也产生一种心理性的愉悦。
3、情感的空间
情感是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通道,也是人与世界的重要交流中介之一。情感在艺术和文学中得到了最广泛的重视。人们普遍认为文学艺术是最能表现情感的艺术,而情感与设计是否有关却很少得到研究和重视。实际上,后现代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因素是产品富有人情味和文化内涵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艺术学和设计学对于各种色彩和形式的情感分析,便充分说明了设计产品对人的情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他们无时不影响人们的心理情感。
四,小结
关键词:小区景观文化内涵水景绿化设施生态小区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小区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居住者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满足于有一个仅仅能遮风挡雨的栖身之所。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小区的景观设计和附属设施。一个成功的住宅小区也必然有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观。而优秀的小区环境设计,可以全方位地提升整个楼盘的文化品味,渲染扩张其独特个性,强化楼盘的卖点,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房地产市场上让人眼前一亮、脱颖而出,给楼盘带来无可估量的价值增量和源源不绝的客流,这一点已经是勿庸置疑的。
模仿之风盛行。成百上千年以来,我们的前辈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在设计,因此有了让后人引以为荣的中国古典园林。但自从我们开始接触到一些外来的设计方式和理念后,便盲目地、不加选择地跟着跑。随着房地产的兴起,中国园林风、欧陆风吹进了居住小区,他们不考虑小区人性化空间和功能性空间,也就是只注形式不注重功能。于是,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全中国的小区到处都是“欧陆风格”“美洲风格”式的设计,连小区的名字都变成了外文版,如“加州阳光”“巴黎春天”等。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不应该去学习别人先进的设计方式和理念。恰恰相反,只有多了解别人的作品,理解他们设计的背景、初衷和过程,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殖民主义”和“洋为中用”毕竟存在很大的差别。
从古至今的世界园林景观基本上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类,各有典型的传统风格和特色。
西方园林是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形式,景观特点是整齐、规则、对称均衡,常以轴线作引导的几何形图案美为其独特的风格特色,包括树木也都作规则式造型。东方园林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自然山水形式,景观特色表现为不对称均衡,以曲线作为引导的自然式山水园,成为著称于世界的独特风格。形成东西方园林形式各异的原因,都受各自的历史、文化、哲学、和美学思想传统的影响。西方园林把美学建立在“维理”的基础上,它还左右着雕塑、绘画、音乐和戏剧等艺术。东方园林源出于我国五千年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特别是儒、道、佛三家崇尚自然的“天人和一”观,把美学建立在“意境”的基础上,并因借于文学、绘画和建筑诸艺术。
中国园林景观的内涵“意境”,是中国园林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所谓“意境”,意是寄情,境是遇物。情由景生,景由心造,景情交融而产生意境。古人又说:“情与景遇,则情愈深,景与情会,则景常新。”所以“意境”赋予艺术以灵魂,灌注以生气,化景物为情思,变心态为画面,对景观产生意象含蓄,情致深邃,具有飘然于物外之情,玄外之音,画外之境,味外之致的特殊魅力。在审美活动中,高度发挥了意想思维的能动性,激发心灵创造出比之于实际的景物远为丰富的艺术情趣。在体察感受中,让游者从身入心入情入至神入,心领神会中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提高到深层性崇高的精神世界,这是中国园林艺术传统中的审美心理结构,都是建立在内心境界的基础上的“心物感应”和“兴到神会”的审美价值,而西方园林文化唯独缺乏“意境”这一灵魂的审美内涵。
纵观中西环境艺术的发展历程,水、绿化、雕塑等环境元素自古就是构筑环境,提升意境不可或缺的设计元素。中国传统的园林理水艺术就是研究水在人与自然关系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和水在造景中的作用。《古兰经》中用十字形水渠表现天堂的梦境,这一思想曾对西方造园的理水思想产生过深远影响。
一、水景
水是生态景观中很重要的元素之一,有水才会有生命。人类自古择水而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依赖水、爱水甚至崇拜水。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说法。现代人也越来越意识到真正高品质的生活在于融入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正如著名建筑设计师陈跃中所言:未来的居住条件,特别是高档居住条件将趋于清新与质朴。水景住宅以其独有的慑人魅力满足了人们追求自然,亲近自然的向往。风水之法、得水为尚,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莫过于符合自然规律,水在起到美化作用的同时,其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在于净化空气、改善住宅区的小气候。通过各种设计手法和不同的组合方式,如静水、动水、落水、喷水等不同的设计,把水的精神做出来,给人以良好的视觉享受,达到丰富变化的效果。
二、绿化
绿化具有调节光、温度、湿度,改善气候,美化环境,消除身心疲惫,有益居者身心健康的功能。尤其是在当前绿色住宅、生态住宅呼声日益高涨,住宅小区的绿化设计,更应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在绿化系统中形成开放性格局,布置文化娱乐设施,使休闲运动交流等人性化空间与设施融合在景观中,营造有利于发展人际的公共空间。通过与周围环境的色彩、质感等的对比突出园林小品以及铺装、坐凳处的特定空间,起到点景的作用。同时充分考虑绿化的系统性、生物发展的多样性、以植物造景为主题,达到平面上的系统性、空间上的层次性、时间上的相关性,从而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
在植物的选择上应注重配置组合,倡导以乡土植物为主,还可适当选取用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尽量选用叶面积系数大,释放有益离子强的植物,构****工生态植物群落。如:有益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群落松柏林、银杏林、槐树林等;有益消除疲劳的香花植物群落月季灌丛、松、竹、梅三友林、丁香树丛、合欢丛林等;有益招引鸟类的鸟语林植物群落海棠林、松柏林等。
植物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要体现出主题化的景观原则:从主题体现出园林景观中系列植物主题及时分、气象系统所显现的“时景美”,从而为整个园区营造幽雅、宜人、舒适的组团景观。做到主次分明和疏朗有序,讲求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要尽量避免人工之态的显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要合理应用植物围合空间,根据不同的地形,不同的组团绿地选用不同的空间围合。如街道,人行道两边,可用封闭性空间,与外界的嘈杂声,灰尘等相隔离,闹中取静,形成一个宁静和谐的休憩场所,要特别强调人性化设计,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要善于运用**变形几何视错觉原理进行植物造景,充分考虑树木的立体感和树形轮廓,通过里外错落的种植,及对曲折起伏的地形的合理应用,使林缘线(树冠垂直投影在平面上的线)、林冠线(树冠与天空交接的线)有高低起伏的变化韵律,形成景观的韵律美。提倡“林荫型”立体化模式,利用墙壁种植攀缘植物,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几何线条,使这部分空间增加美化、彩化的效果,从而提高生态效应。
三、环境设施
环境设施设计是环境的进一步细化设计,是一个具有多项功能的综合服务系统,它为满足人的生活需求,方便人的行动,调节人、环境、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个系统中,包含有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内容。
硬件设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些基础设施,包含五个系统:信息交流系统(如小区示意图、公共标识、留言板、阅报栏、街头钟等)、交通安全系统(照明灯具、交通信号、停车场、消防栓等),休闲娱乐系统(饮水装置、公共厕所、垃圾箱、健身设施、游乐设施、景观小品等),商品服务系统(售货亭、自动售货机、银行自动存取点等),无障碍系统(建筑、交通、通讯系统中供残疾人或行动不便者使用的有关设施或工具)。软件设施主要是指为了使硬件设施能够协调工作,为社区居民更好的服务而与之配套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如安全防范系统(闭路电视监控,可视对讲、出入口管理等)、信息管理系统(远程抄收与管理、公共设备监控、紧急广播、背景音乐等),信息网络系统(电话与闭路电视、宽带数据网及宽带光纤接入网等)。任何环境设施都是个别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安全、舒适、识别、和谐、文化是住宅环境设施的共性。但由于环境、地域、文化、使用人群、功能、技术、材料等因素的不同,环境设施的设计更应体现多样化的个性,例如,不同地域之间气候的差异性也会影响环境设施的设计。
我国南方地区气候炎热、多雨,环境设施在造型上不宜采用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可以多用木材以增加亲切感,另外北方常年下雪,考虑到一年中很长时间的灰白背景,设施不宜采用浅色,而应该多采用色彩较鲜艳的玻璃钢材质;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少雨,但阳光充足,这为环境设施充分利用太阳能创造了条件。此外,不同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使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地方资源,比如竹子一类的传统材料运用到现代环境设施中,而不是一味只追求材料的科技含量。又如,江南、岭南、西南地区充足的水资源,各地不同的风力、地热等自然资源都可以成为设计师合理利用,成为环境设施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特征。指示系统要统一于视觉识别,每一个规划的小区都有自己的识别标志,尽管指示系统有区别性,但在表现形式上应具有广泛的统一性,载体之间应用材料与造型的统一性、载体颜色与企业VI的一致性;产品尺度上的呼应性。设计中还应考虑景观设计的风格理念,分析设计中自然环境与人文建筑对指示系统的影响,在统一的设计风格中寻求变化,产生独具魅力的文化个性。
未来的小区将会是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朝着生态小区的方向发展。生态小区与传统小区相比有本质的不同,主要有以下特点:和谐性生态小区内自然与人共生,人类回归自然,亲近自然,自然融于小区,小区融于自然;同时,能营造满足人类自身发展需求的环境,富有人情味,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呈现出繁荣、生机和活力。
生态小区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的,因而它能实现小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能够在取得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时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快速高质增长;能把小区自然环境作为小区公共资源得到永续利用。整体性的生态小区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了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整体协调发展,小区生态化也不是某一方面的生态化,而是小区整体上的生态化,实现整体上的生态文明。因此,生态小区的建设将会逐渐改变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环境污染、缺乏有效环境保护的不合理现状,实现节能、节地、节水、低污染以及物业等的有效管理,为城市和小区自身环境改善带来强大动力。
生态住宅又称“健康住宅”。生态住宅不只是绿化,而且,从规划上看,生态小区的总体布局、单体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节能措施、绿化系统以及生活服务配套的设计,都必须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生命质量为出发点和目标。另外,在具体设计上,注重绿化布局的层次、风格与建筑物要相互辉映;注重不同植物各方面的相互补充融合,例如,除普通草本植物外,注重观赏花木、阔叶乔木、食用果树、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等的种植;同时注重发挥绿化在整个小区生态中其他更深层次的作用,如隔热、防风、防尘、防噪音、消除毒害物质、杀灭细菌病毒等,甚至从视觉感官和心理上消除精神疲劳等作用。而在房屋的建造上,则要考虑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需要,注重节省能源,注重居住者对自然空间和人际交往的需求。
现代住宅区景观设计作为一门综合设计艺术与其它设计一样,要不断创新,切忌在不同的环境中作出相同的设计。提倡多元化,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民族风格的空间艺术,以自然为主线,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生活环境,不断将自然环境与人工设计巧妙地融合为一体,使身居其中的人们获得重返大自然的美好享受。
参考文献:
1.《的基础——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生态基础评价》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著
2.《中国园林景观》姚永正著
研究新经济的特征,研究信息经济的特征,是我们考虑现代经济增长特点和方向的一个重要思路。新经济的主要特征至少有三个方面:1、经济的软化。无论是从股市的市值还是从企业的社会影响来看,以“微软”为代表的软件制造业和以“雅虎”为代表的网络业,是新经济中的姣姣者。与钢铁和汽车为代表的工业经济相比,信息经济的特征是“软性”的,软件的研究开放和使用消费构成了信息经济的一大特征,也构成了信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美国新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是,其经济中软性成份比重大大提高。在国际分工深化的情况下,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相比,美国经济日益“软化”,即日益成为以生产软件、进行研究开发和提供高新技术专利为主的知识型经济,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则日益“硬化”,即日益成为以生产以钢铁、原材料和耐用消费品为主的生产型经济。
2、经济的服务化。随着生产性成份比重的相对下降,在新经济中服务业的成份不断提高。美国经济日益成为一种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新经济的这种服务化趋势并不是现在开始的,美国服务业的比重早就超过了制造业的比重。但是新经济的发展使第一、二产业的比重进一步大大下降。例如电子商务的发展使贸易流通服务向新的方向发展,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大大扩展了服务领域。从需求角度看,随着物质产品生产率的迅速提高,随着人的闲暇时间的增加,人们对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增加。正如当年工业化的结果大大降低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减少了生产粮食所占用的劳动力一样,今天经济服务化的结果正在减少经济中物质生产的劳动力,迅速降低第一、二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3、经济的无形化。传统工业化经济的特点是“大”、“重”,产品结构日益复杂,所用材料日益高级。工业化经济是一种看得见的经济,有形经济。但是信息经济本质上是无形的。尽管网络上的信息、电脑的硬件和软件盘片等都是可见的,但是它们的核心功能却是无形的。代表经济增长及其潜力的是技术、知识、软件、信息以及网络等。这些东西与代表工业社会的钢铁、汽车、生产流水线相比,是看不见的,无形的。由信息和高新技术主导的新经济本质上是无形经济。
显然,从新经济的特征看中国经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已经迅速发展起来的中国经济又处于一种新的意义上的落后。
二、传统工业化目标面临的新挑战
新经济与工业化经济的这些重大的差别表明,现代经济增长的意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增长不仅不只是迄今通行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的意义,甚至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所不能充分完全反映的。信息产业的发展确实可以,而且到目前为止也只能通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体现出来,但是它对经济运行、生活质量和财富积累的意义却远远超出了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上的表现。新经济的发展对以传统工业化为内涵的增长提出了挑战,这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传统工业化的资源消耗型特征。传统工业化的显著特征是大量消耗资源,包括能源的消耗、原材料的消耗、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有形资本的消耗等,在某些产业中是普通劳动力的大量投入。相应地,传统工业化也以重化工业为标志,重化工业化明显被作为工业化发展的阶段目标,从而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占主导地位。与此不同,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则是以知识和技术密集为特征的,它们大大减少了对能源的依赖,微小的芯片根本上改变了材料消耗的概念。新经济更多地取决于知识和受过较高教育的知识型劳动者。这使在传统工业化中的资源约束和资本约束现象发生了重大改变。
2、传统工业化的增长局限。传统工业化的增长既受到供给的约束,也受到需求的约束。资源耗竭与资源供应的国际依赖约束了可持续增长,同时从需求方面讲,工业化的最终需求是人们的物质需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物质需求的增长空间减小,从而使需求对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在进入新经济以前发达国家的增长率普遍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就在于物质产品生产已高度丰富,在物质消耗方面长期找不到新的增长点。但现代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增长的作用在于,它除了得到传统产业改造和新产品的物质消费本身的需求拉动以外,还创造了大量非物质产品领域新的最终需求而获得新的需求拉动。新经济的持续增长正因为其创造了新的需求领域,而这一领域的需求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持续。
3、传统工业化与国家的国际分工地位。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国际间发生了又一轮产业大转移。其特征是传统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资源消耗型甚至环境消耗型(污染)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尽管这些国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增长,但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却处于相对不利地位。传统制造业增加价值低,而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却有很高的增加价值。这种国际分工使实现了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再一次处于国际分工的不利地位。
4、信息化是工业化后的新经济时代。信息化是人类经济史上又一次巨大的革命。如果说工业化的特征是机器代替了人的大部分体力劳动,那么信息化则是电脑代替了人的大部分脑力劳动,这是这场革命的本质。在信息化时代中,知识(人力资本)在经济活动与生产过程中的要素地位,超越了机器与货币(物质资本)而占主导地位。所以,信息产业的发展决不是一般意义上出现了一个新的产业的问题,而是带来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挑战是时代性的而不是结构性的。由于在新经济时代中主导要素富裕度的差异,以工业化要素为主的经济处于已经处于相对不利地位。
毫无疑问,中国的现代化目标注重的是工业化,而今天我们面对的却是信息化的挑战。
三、增长方式转变的新含义
在上分析表明,中国面临的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是双重的:一是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二是从工业化性质的增长向信息化性质的增长的转变。迄今为止我们较多注意的是前一个意义上的转变,而忽略了后一个更大意义上的转变。正是后一个意义上的转变,具有更大的挑战性。
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从依赖增加资本投入的增长向依靠技术进步的增长转变,其中包括对某一产业的发展的技术改造,也包括由新的技术发展起新的产品。对于正在经历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尽快走出这第一个阶段是重要的。这不仅因为我们需要真正的高速度,而且因为我国本来就是一个资本和资源匮乏的国家。这种转变也会消除我们仍然存在着的体制弊病在改革后新条件下的反映,各级地方政府以实现增长实绩来体现自己的发展成果,而这种增长实绩的最好表现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大工业的投资直接贡献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强化了地方政府对传统产业投资的积极性。这种指标的性质和体制的特征决定了整个国家粗放型增长的必然性。
我国在90年代中提出了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转变增长方式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第一,从主要依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扩大建设规模,转变到主要立足于现有基础,把建设的重点放到现有企业的改造、充实和提高上;第二,从主要依靠增加大量资金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第三,从主要依靠增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消耗,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降低消耗,减少浪费,使同样的物力、人力消耗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第四,从主要依靠经济规模扩张,转变到主要依靠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规模经营、合理布局生产力提高结构优化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区域分工效益;第五,从主要追求产值速度和产品数量,转变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产品质量、性能和品种,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价值和市场占有率。
这一意义上的增长方式转变无疑是必要的和正确的,对中国来说也是紧迫的。但是明显的是,当时这种转变仍然只是就传统制造型经济意义上提出来的,是在工业化意义上增长方式的转变,它并不涉及如何从工业化跨越到信息化的道路问题。
经济信息化从新的意义上提供经济增长新的空间,也为我们提出了从新的角度探索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经济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在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问题上,要注意技术本身的提高,更要注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会大大提高传统产业的集约化程度。
第二,信息产业本身的发展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信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估计已经达到了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这一估计显然是粗略的也是困难的,但基本上可见其重要性。由与信息相关的软硬件生产和各种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显然是现代新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产业整体结构的大跨越,而不只是在传统产业内部的技术改造。
关键词:循环经济 统计指标体系 资源化 减量化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
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
化型的经济形态。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正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
型社会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在循环经济方面发展的时间尚短,虽然也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却并没有形成成型的发展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拥有一套成熟的经济指标体系,并且要辅以完善的调查制度,通过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加强对国外发达、成熟发展经验的借鉴,然后通过对自身发展特点进行总结,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发展体系。接下来,本文就以更好的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为主要目的,对我国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进行深入研究。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所谓循环经济,主要指的是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其要求所有的发展规律都要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存需求,同时,也需要满足资源二次和循环利用原则,以此来带动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其具体要求,就是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实现所以资源的减量化、无害化和高效化,减少因为经济发展而给自然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向循环发展。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由于西方国家的工业发展已经对环境造成了危害,一些观念先进的专业人士,为了能够有效改善这种状况,便尝试提出了循环经济理念。在循环经济理念提出之处,其只是要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降低对环境的危害,避免影响自然和生态环境[1]。因此,在循环经济提出之后,相关人士也主要将发展经历放在资源的无害化上,而没有具体落实到减量化和循环性上。到了八十年代,在循环经济理念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提高资源利用率,也就是通过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对废弃物进行处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性,于是,循环经济理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逐渐意识到经济发展减量化和资源化的重要性,也开始注重从源头对生产污染问题进行控制,更好的推动了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到了九十年代,伴随着全球资源短缺问题的越来越严重,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便成为全球各国重点关注的问题,于是,循环经济迎来了真正的发展高峰期,世界各国纷纷重视起经济的循环和可持续性发展。而从循环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不难看出循环经济的主要宗旨,就是为了实现资源的减量化、无害化和高效化,进而实现经济的低能耗、高效率和持续循环发展,最大限度降低对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使其成为真正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实现经济发展的生态性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便不难看出,所谓循环经济,就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经济,其所具有的最大特征,便是使经济的发展具有了生态性和循环性。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具有密切联系,只有在二者同时实现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够确保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2]。而从过去传统经济的发展中不难看出,其传统发展模式已经对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其是一种掠夺性和破坏性的发展,不具备循环性和可持续性,只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限制,而不会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循环经济,其很好的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了经济的循环发展,具备比较高的生态性,不会对自然和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能确保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二)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化使用
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化使用,是循环经济的另一大特色,其通过对资源的集约化使用,不仅能够大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还能够实现对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进一步提高资源使用的持久性。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不仅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对资源的使用寿命,还能够降低对资源的利用速度,将低资源的消耗,为资源和经济的循环发展提供缓冲。
(三)加强了对现代技术的利用,也推动了现代技术的发展
在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循环经济若想得到良好发展,就离不开现代技术的支撑,尤其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生物技术等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现代技术。因此,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就加强了对现代技术的利用,与此同时,也更好的推动了现代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环境无害化技术、生物技术以及废弃物处理技术等,在大大提高对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也将资源循环和再生提供了更多优势,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3]。
三、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步骤
通常情况下,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分为七个步骤:
第一步,是对对象系统进行确定,做好体系构建的前期准备,在该阶段,其主要工作,就是对循环经济概念进行详细研究,然后在对对象系统进行深入了解基础上,构建循环经济概念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