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治思想的形成

法治思想的形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法治思想的形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法治思想的形成

法治思想的形成范文第1篇

一、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资源的内涵

要进行生成性教学就必须注意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注意课堂教学中学生面临的问题和学习情况等等。进行生成性教学可以充分了解更多的生成性资源,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生成性资源,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超越和创新。课堂生成性资源和课堂生成性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的不断推进,而出现的超出教师预设的新问题、新情况等等都是生成性资源。这些生成性资源包括课堂中的经验、疑难问题、理解、态度、情感、情绪等等。生成性资源能根据教学的方法、教学的主客体以及教学的环境等发生改变。

通过对生成性资源内涵的理解,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资源是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讲述思想政治课的基本观点,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提高其认知能力,拓展知识面,推进思想政治更好地教学。生成性资源有有用的部分,也有无效的部分,生成性资源的价值取决于其产生的问题和事件的价值,此外还取决于其产生过程中的价值。本文要分析的思想政治生成性资源是有效的、积极的生成性资源。

二、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策略

1.构建师生互动平台

生成性资源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才能获得。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提前备好的课进行讲授,教学步骤固定,教学方法死板,整个教学过程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不利于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利用。所以,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注意课堂的灵活性和动态性,积极创造平台为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条件。

(1)创设情境。生成性资源必须在课堂情境中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所以它不能脱离课堂而独立存在。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把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境设置好,创造好的学习氛围,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进而进行探究学习,促进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思想政治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良好的课堂情境,而课堂情境又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课堂策划能力以及较高的教学业务水平,此外教师还要创建民主、平等、团结的课堂氛围,促使每个学生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产生思维的碰撞,促进生成性资源形成

(2)鼓励提问。过去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往往是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并提出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就是思想政治课要讲述的内容。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得不按照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学习,从而被教师束缚了思维,陷入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基本上没有发问的机会,只能按照教师指示学习。长此以往,思想政治教学就影响了学生发问的能力,以及提问的意识,进而影响其学习的兴趣。其实学生非常愿意提问,教师应让学生把他们的疑问自己提出来,进行开放的解答,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与实际生活和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解答,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得原本单调的问题富有生活哲理,学生乐意接受。

(3)积极评价。研究发现,学生在受到积极的评价时,能产生愉悦的体验,并能激发其更大的潜能。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地采用各种评价方法,多鼓励,多表扬。即使有时候学生做得不好,教师也不应该挖苦、嘲笑,应积极引导,鼓励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学生,帮助其纠正错误,进而使其积极地进行探索学习。此外,要选择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尽量避免采用单一评价方法,学生也要积极参与评价,使其在评价与被评价过程中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教师还要把评价和课堂教学加以整合,形成评价体系,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服务。将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从而使得评价的内容和角度多样化。

2.弹性预设留空间

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要有一定的规划、一定的预设,要做到弹性预设,就要留出开发的空间。

(1)了解学生情况。生成性教学中教师要备好学生,掌握学生现有的知识广度、知识深度以及能力水平,搜集各种学习材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对于学生已经熟知的知识要简要讲述,对于学生难以理解、掌握的知识要专门进行分析整理,从生活中挖掘知识点,将其融入到教学当中,对每节课都要精心地预设,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互动性提供基础,也为生成性资源的开发提供准备。对于学生的了解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阶段、性格特征、学习水平、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等。了解了学生的基本特征,就可以知道学生思想状态、学习状态以及心理状态,摸清学生的知识储备。第二,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了解,从而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以及设计问题进行课堂教学。第三,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并采用实际情境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需要坚持不懈地沟通交流和探寻,从一知半解到逐渐认知,再到真正的了解。所以,教师要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多和学生沟通,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好恶,从而促进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教学结构“模块化”。在思想政治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教学结构要作出调整,要由原来的线性设计变成板块教学设计。因为线性设计的教学要沿着某个主线进行,所以教学就显得呆板,一环一环紧紧相扣,使得教学成了一个工作流程,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板块设计就完全不同,板块是可以调整的,课堂中通常有五个学习环节:预习、新内容的导入、新课的展开、巩固深化、课堂小结。对于这五个部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随时调整。另外,五个部分的每个板块,还可以分成无数个小板块,这就要根据教师的教学情况而定,在教学时采用哪个板块也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

(3)留出弹性空间。只了解学生和转变课型设计是不够的,教师还应重新审视教学,为学生探究、讨论、研讨留出空间,为学生的互动交流提供机会,为学生的生成提供包容的空间和等待的时间。与此同时,要为学生掌握知识留出时间,这样就能避免流线式的教学,让课堂变得更有意义,内容更充实,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变得有个性。课堂教学不能搞满堂灌,不留一点空白,这样学生就没有提出疑难问题的时间,没有探寻、拓展知识的余地,没有多余的时间去遐想、去深思。

(4)设计一些应对、开发的预案。利用好思想政治生成性资源,就要针对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准备教学。从而使得教师在出现各种问题或者情况的时候,可以得心应手,不至于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能及时把握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开发利用学生资源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围绕主体展开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促进主体的发展。所以,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要顺学而导,使学生互相沟通交流,产生思想的碰撞,增强教学效果。所以,要想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真正发挥其职能,就必须顺应学生的需求,灵活、开放地设计与实施课程。

教学中的错误也可以利用,这是改进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无数的错误,但是每个错误过后,学生就能掌握一种知识技能,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不断更正错误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错误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犯了错误,不去改进。教师怎样看待学生的错误,是积极处理,还是消极对待,还是利用错误进行引导教育。其实错误也可以当成一种有价值的课程教育资源,只是看老师们怎么去用它,怎么把它利用好为学生学习服务。

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是指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的知识掌握不牢,认知能力还较肤浅,致使其对教材的内容或者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存在疑问。这时教师要善于体察学生的疑问或者疑惑,进而适时讲解或者放慢进度,留出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吃透所学难点,消除疑惑。

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有时候和教师预设的内容不一致,这就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引导其向教师预设的内容上发展。如果有学生对于教师预设的目标不能接受,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那么教师就要发挥自己的智慧。教师的教育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学生,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学生多加欣赏,多加鼓励,把握好教学,组织好课堂。

4.做好教学反思

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每节课都能把生成性资源利用好,进而形成新的教学过程,相反教师经常错过利用生成性资源的机会。但是,错过了这些机会并不说明我们一事无成。教师还可以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回忆、反思等来回想当时的教学情境,学生做了什么,自己如何处理的,以及当时自己处理得是否合适,对学生和教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透过具体化、现场化的教学情境,思考其背后成因、处理方式等。

(1)品味生成中的成功点。教学中,有时候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精彩,从而使得预设非常成功,有时候还出现了比预设更好的结果,这促进了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思想政治教学的良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反思的是:当时教学目标是如何预设的,教学内容是如何一步一步讲述的,教学方法是怎样指向教学内容的,重点是如何突破的,情境是如何创设的,学生的热情是如何激发的,积极性是如何调动的等等。

(2)品味生成中的失败点。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对预设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会因为生成性教学的可变性,引起思想政治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会出现失误。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积极应对,找出原因,及时补救。这时,需要思考是: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是否理解并熟练掌握,预设的目标是否脱离了标准,是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生成的资源是否合理、是否有用,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是否符合学生的思维,评价是否有利于生成性资源的开发等等。

(3)品味生成中的创新点。思想政治课堂中,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师生交往的不断深入,各种交流活动也不断加强,思想碰撞时常发生,教学的预设也会随着师生的思维创新而发生改变。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教学改进,这样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会在教师的感染下,产生新的想法和思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创新点,教师课后都要进行积极的总结,记录这些内容。这样就可以使这些好的想法或者经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应用,还可以补充原有教学方法的不足,对于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拓宽教学思路都非常有益。

(4)品味生成中的后续点。学生在思想政治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是有想法、有思维的活生生的人,所以其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不可能完全跟随教师预设的方向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预设目标和真实目标不一致的现象,如果能把每堂课的预设目标和真实目标都如实记录,然后在课后进行积极的反思,并对原来的预设进行修正,就会给思想政治教学提供保障。经过多次反复实践,以后的预设就会变得准确,失误就会变少,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课堂,使得教学过程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邝丽湛,何亮主编.思想政治教学与学业评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2] 邓宏波.新课程标准下的政治教学之我见.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4).

法治思想的形成范文第2篇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师生默契的形成

1.用“心”沟通:师生默契形成的前提

(1)诚心:推销自己,了解企盼。每接手一个班级,我会把自己的教学风格、业绩成效、纪律要求、学业期待等与学生进行开诚布公的交流,还通过个别访谈、无记名的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政治课授课方式、作业评价、学科认同等方面的想法。

(2)关心:点点爱心,润物无声。①记住学生的名字。政治周课时少,政治教师任教班级多,有的教了几年还有许多学生不认识,以至提问时只能叫学号或指指点点“你来回答”“你来回答”。老师的这种“漫不经心”,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学生也往往利用这一点“欺负”老师——反正你不认识我,上课我行我素。故每接手一个班级,我会提前做“功课”——与班主任和其他科任老师沟通,据名单录大体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上课对照辨认,提问“呼唤”学生的名字,课后主动找学生聊聊天,路遇时主动与学生打招呼,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②捕捉学生的异常表现。政治课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实际,面对一个班几十个具有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老师无意识的话语、所举的案例可能伤害学生的自尊,甚至造成终身难愈的心灵创伤,如不及时化解,就会使学生积怨越深,处处与老师为“敌”。如一次讲《政治生活》时,我列举国家严惩腐败分子的实例,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望向一位同学,该同学低着头无语,以后我讲课她要么干其他事,要么埋头于书本,避免与我有任何目光接触,成绩也直线下降。后来了解到其父亲因腐败问题被判刑,我主动找她谈话,对无意中对其造成的伤害表示歉意,并鼓励她放下包袱,认真学习。此后,她对政治课的态度逐渐改变了。③关注“问题”学生。对学习努力而成绩不好的后进生提供及时的援助而不是讽刺挖苦;对自视甚高、不认真听课的理科班尖子生以内容打动而不是听之任之;对那些有学科偏见、认为政治是“假大空”、处处与老师“对着干”的学生私下沟通,了解其真实意图并耐心解答而不是“打压”……总之,教师要摸清情况,对症下药,不能“一刀切”。

老师的“用心”能赢得学生的信赖,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为师生默契的形成奠定前提和基础。

2.专业素养:师生默契形成的关键

(1)热爱专业,投入真情。由于多种原因,政治课的部分内容被认为“假”,空喊口号,一些政治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半信半疑,把政治学科的原理视为外在于自我的、只需传达给学生并使之考出好成绩的知识。由于缺少情感上的认同,以致讲课时底气不足,口是心非,语言干瘪。故政治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专业,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这样把握教材才能高屋建瓴,剖析现实才能入木三分,讲课才能“自我渗入”,用自己的真情实感上好每一节课。教师对所讲授的东西理解透彻,坚信不疑,才能用自身的感召力打动学生。

(2)精通内容,精选素材。高中科目多,学生压力大,靠“高压政策”“题海战术”让学生花很多时间到政治学科上易招致其反感和排斥。故政治教师应精通课标、教材、考纲,熟悉近年来会考、高考试题,把握考试出题轨迹,这样讲课才能言简意赅,突出重点;案例选择才能既有利于生成知识,培养能力,又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练习选择才能有的放矢,举一反三,负担不重而效果良好。学生课后基本上不用花时间在政治上,课堂上自然会紧跟老师的思路走,从而达成默契。

(3)注重教法,渗透学法。有时师生的不默契不是学生故意和老师作对,而是学生不知道怎样下手,或方法不对头,故教师要在教法中渗透学法。“一招鲜,吃遍天”,教师既要有一套自己驾轻就熟的方法,又能据不同学生、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如在政治课教学中我比较常用的是思维导图法。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发明的开发人的思维潜力,提高思维能力的工具,它使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它运用到剖析案例、生成知识的过程中,就是引导学生阅读情境和问题,师生在经历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思维的逻辑加工后,得出概念、原理,从生活逻辑上升到理论逻辑,并通过板书一一展示这一过程;把它运用到知识梳理中,就是以核心概念为逻辑基点,从抽象思维到思维具体,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网络;运用到例题讲解中,就是使用线条、符号、关键词等把问题的界定、联想的展开、答案的生成等用示意图展示出来,呈现解决问题的思维轨迹。除此以外,我还据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理科班因周课时少,会考全是选择题,我采取“主干讲授—按考点组题—及时反馈”的方式;还根据各模块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如学生觉得《政治生活》中“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内容与事实相距甚远,有异议甚至抵触,我采用热点问题讨论法,鼓励学生质疑书本、针砭时弊,尊重学生的“不同声音”,一起分析社会负面现象的成因,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列举正面事例,真真切切地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主流。

学法是在教法中渗透的,并要“化隐为显”——告诉学生这样做的意图,取得学生的认同。如我在用思维导图法时就告诉学生,分析问题要动笔,“画”出思维过程,好处是帮助全面界定问题并围绕其展开联想、减轻短时记忆的负荷,以免审题时看了后面忘前面,并通过在各教学环节中给学生示范,学生在阅读教材、梳理知识、解决问题时先“依样画葫芦”,还不时让学生据自己的体验评价此方法的可行性,学生觉得好用、实惠,从而达成共识,使思维导图法在学生中深入人心,师生默契自然水到渠成。

可见,专业素养有利于老师树立威信,形成“品牌效应”,在学生中“代代相传”,师生默契容易形成。

3.自我约束:师生默契形成的保证

(1)约束自己的讲授。①控制讲授时间。政治理论与现实联系紧密,学生从报纸、电视、与父母的交谈中了解到许多政治现象,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师生、生生交流碰撞中实现政治课教学目标。可有的政治老师讲课天马行空,拓展无度,随意拖堂,学生无思考和表达的机会。我一开始接手一个班就和学生“约法三章”:绝不搞“一言堂”,每节课都给学生展示的机会;绝不拖堂,否则要“受罚”,并让学生监督。②把握讲授尺度。有的老师为了表现自己特立独行,见解高深,列举社会上大量负面事例,满腹牢骚,愤世嫉俗,这样不仅影响思想政治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还会产生负面影响。故政治教师必须树立高度的责任感,把握讲授尺度,即使列举负面事例,也要注意正确引导,有的纯属个人见解,更不能在讲台上随意说出。

(2)约束自己的情绪。学生处于青春敏感期,难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情绪波动,导致一时行为失控,与老师针锋相对,此时宜采取“冷处理”的方式。一次讲“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时,一位平时成绩不错的学生不听课,我说他两句,他勃然大怒:“政治都是骗人的!”全班哗然。我克制自己的情绪,顿了顿说:“你平时不是这样,今天这样一定有你的理由,等你心情好了再来找我。”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也使自己不至失态。一段时间后,该生找到我,说父母婚姻变故,为争财产闹上法庭,并为那天的失态表示歉意。同样,教师生活于红尘俗世,难免有喜怒哀乐,如不加控制地带到课堂上,就会神不守舍,情绪波动。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把坏情绪关在教室门外,保持良好的授课心境,免使学生受无名火、无端气之苦。要善用肢体语言,因其所传达的信息涵盖量有时超过了声音语言却又不会如声音语言那样“凌厉”伤人,能顾及学生自尊,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师生默契的发展

(1)建立定式,形成师生默契的长效机制。我与学生形成的教学定式主要有:①课前朗读定式(预备铃响后朗读上节课重点知识以便进入政治课情境);②时事开讲定式(全员准备,每次3人,名单由上次讲的同学用抓阄方式随机抽取,体现政治课的时代性特征);③阅读教材定式(学生先自主阅读框题内容并对重点知识标注);④笔记定式(用思维导图记录思维过程、自己的问题);⑤小组讨论定式(运用思维导图呈现“物化”结果);⑥练习和测试定式。从专项训练到综合测试,从主观题“堂练堂评”到课外自选时政热点评析。专项训练包括单元基础知识测试、客观题专项训练和主观题专项训练。通过这些训练,在学生掌握了较扎实的基础和一定的解题策略后,再设计至少两套综合测试题。主观题注重“堂练堂评”——课堂上练习,课堂上及时反馈讲评。文科班的学生坚持做“时政热点评析”作业:在对一周大事进行筛选的基础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按“事件回放—信息提取—问题设计—答案制作”的思路,运用思想政治课的有关理论进行分析,自由地展示自己的观点,每周上交。建立教学定式,有利于师生默契的长效机制形成,让学生“习惯成自然”,把外在要求变成学习政治课的自觉行为。

法治思想的形成范文第3篇

关键词:煤矿;思想政治工作;行为养成

中图分类号:D422.6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08(C)-0025-01

引言: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人的出路,也决定着企业前进的方向,企业的发展需要先进的理念引领,需要将员工的思想统一到企业共同价值观上来,进一步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发展的同时树立起负责任的社会形象,进而实现更好的发展。

1、把企业理念的提炼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

1.1、提炼企业理念,用先进的理念引领人

六矿从一个年产90万吨发展到年产300万吨以上的矿井,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他们首先从理念的挖掘、提炼入手,在集团公司十大理念的统领下,经过几上几下、反复讨论,挖掘提炼出了十一条亚理念,建立了“全国一流煤炭企业”共同愿景,形成了矿、 领导班子、科室、区队、班组、个人等多层次共同愿景体系。把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共同目标上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1.2、企业理念的宣灌,营造“诚信为人,实在做事”的氛围

为促使职工不断把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对企业理念进行宣灌,着力营造“诚信为人,实在做事”的氛围。在实际工作中,六矿组织员工背诵企业理念,举办学习班,开设学习企业理念课程,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电子屏幕等现代传媒,滚动播放企业理念,组织职工撰写实践理念小故事。建立企业理念和企业各种文化长廊,在职工生活区、工作区等设置理念牌板,让职工每到一处都置身理念之中,时刻警示自己怎样践行理念、为理念去奋斗。建立员工诚信档案,记录员工违章、违规、违纪、违法、责任不落实以及在单位和社会上的不文明行为等;每月一考核,每季一奖惩,促使员工思想境界不断得到升华,对企业理念的认识由表及里,逐步深化,形成“人人讲诚信、人人守信用”的社会风尚。

2、把制度整合建设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设施”

制定员工各项行为规范,建立和完善各岗位技术标准、质量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等。完善岗位责任制、目标成本责任制、岗位技能效益工资制、安全责任追究制、经济责任追究制、稳定工作责任制、民主管理工作等一系列制度,整合规范人、财、物、信息流等管理流程。严格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任制等,奠定和谐稳定的基础。在所有办公室、会议室、作业场所等制定定置管理图,实行定置管理。使员工的行为时时处处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3、把员工队伍的培育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抓手”

3.1、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引导,提升员工文明意识。

思想是人行为的先导。为此,六矿以“诚信为人,实在做事”的矿魂为指导,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认真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开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爱岗敬业、美化矿区、争做文明人”为主题、以实现“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为内容的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德”教育,适时开展了“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引导职工牢固树立“讲大局、讲协调、讲奉献”的思想,在全矿干部职工和家属中逐渐形成了遵守社会公德、讲求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的良好风气,做到了社会公德进矿区,家庭美德进小区,职业道德到岗位,为和谐矿区建设营造了良好环境。

3.2、以规范日常行为为着眼点,促成员工文明行为养成。

规范靠制度,行为靠养成。再好的理念和制度,都需要员工用自己的行为去实践,需要从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抓起。比如开展准军事化训练,从员工着装、公共场所戒烟、界定行人、行车路线等小事抓起,现场纠错。让员工明白“哪些该做,那些不该做,应该怎样做”,时刻警示自己:“如果我连路都走不好,工作还能干好吗?”。以制度、规范为标准,通过批评、曝光、处罚等形式,规范员工的日常行为,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3、以良好的环境塑造人,构建平安和谐小康矿区。

人改变环境,环境塑造人。为了使员工有一个行为养成的良好环境,可以开展全员质量达标活动,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让职工群众成分享受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自2004年以来,六矿深入开展井上、下质量达标活动,在井下轨道下山巷道投入使用了人车,在全省煤矿系统率先使用防爆胶轮车,并成功实施了井下制冰降温工程,极大地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在地面兴建了面积为3万多平方米的职工文化娱乐广场,建成了一流的井口文化长廊,扩建了南大门铁路桥涵,极大地方便了车辆和人员通行,进一步美化、硬化、绿化、亮化了矿区。

结语: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严格的考核就没有约束力,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六矿通过实施OPM精细化管理,建立全员全方位的目标展开体系、管理控制体系、考核激励体系提高了矿井的安全系数,为构建平安和谐矿区提供了有力保证。

法治思想的形成范文第4篇

[关键词]ABCD2;短暂性脑缺血;CT血管成像;预测价值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_816X(2016)02_0158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60228短暂性脑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神经功能障碍。短暂性反复发作症状和体征可在24h内消失。因此易被忽视而未进行早期干预,最终导致脑梗死的发生。目前的研究表现,TIA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在其发病的90d内的脑梗死发病率可达12%~18%。因此早期对TIA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层,同时结合影像学检查评估其预后,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研究表明,ABCD2评分量表是临床上用来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常用的比较有效的方法,且其简单、操作性强。本研究通过ABCD2评分联合CT血管成像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其对TIA转化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108例TIA患者。其中男68例,女40例。年龄26~84岁,平均(4762±1231)岁。所有入选患者符合以下标准:①均有短暂性神经功能受损的临床症状,且发生的持续时间在60min以内。②脑部的影像学检查证实无梗死及占位性疾病。其中低危组77例,平均年龄(4331±1012)岁,男45例,女32例;中危组23例,平均年龄(4935±899)岁,男18例,女5例;高危组8例,平均年龄(4688±792)岁,男5例,女3例。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询问患者发生时的临床症状和持续时间。发现38例患者单侧肢体无力,43例语言障碍或是失语,头晕42例,视物模糊8例,意识障碍12例。其中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共35例,颈内动脉系统TIA共64例,9例患者不能明确区分。采用GE16排螺旋CT机(型号:Brightspeed 16,美国)仅对患者的头颅血管进行检查。CT扫描的血管包括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前、中、后动脉。

13评价标准:入院时根据ABCD2评分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估,具体标准如下,A:年龄≥60岁,1分。B:血压≥140/90mmHg,1分。C:临床症状,单侧肢体出现无力,2分,言语障碍但不伴有肢体无力,1分。D:持续时间,10~59min,1分,≥60min,2分。D:糖尿病,1分。分别将ABCD2≤3分的患者划分为低危组,3分

14统计学处理:将数据录入SPSS190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法,两两比较用LDS法,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21ABCD2评分与TIA早期转化为脑梗死的关系:对108例患者进行ABCD2评分,其中高危组高于中危组和低危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8,P

TIA为脑卒中发生的高危因子,一次TIA发作后,约20%的患者在其5年内发生完全性脑梗死。本文通过对我院108例TIA患者进行观察,结果发现约2500%的TIA患者在7d内发生脑梗死,略高于国内外文献报道水平,这是因为大部分患者先行门诊就诊而易耽误疾病的早期评估与治疗时间,从而使病情未能及时得到控制。因此早期对TIA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1ABCD2评分对TIA患者脑梗死发病风险的预测价值:TIA具有与脑梗死相同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和发作时间等因素。目前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立的ABCD2评分由于其操作简单,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成为临床早期评估脑卒中风险的实用工具。当ABCD2评分>4时,TIA患者转化为脑梗死的风险更大。Ntaios等研究表现,ABCD2评分除了可以预测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之外,还能预测脑卒中发作的严重程度。本研究将不同ABCD2评分可分为3个组别,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其中发现高危组TIA患者在7d内的发生脑卒中的风险要明显高于低危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2CT血管成像对TIA患者脑梗死发病风险的预测价值:近年来,关于TIA的发病主要认为是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微栓塞型。血流动力学型TIA是动脉严重狭窄的基础上由于血压波动而引起的一过性脑缺血。目前关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和颅内外脑动脉狭窄导致TIA的发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当颅内外动脉狭窄大于50%时,将影响患者体内血流动力学,大脑处于低灌注状态,且病变部位均有溃疡性斑块或是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从而引起脑梗死。本文的结果表明,当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时,患者7d内由TIA转化为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上升。因此临床医生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可根据CT血管辅助检查结果,进行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的治疗,对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33ABCD2评分结合CT血管检查可提高脑梗死预测的准确性:由于CT检查对设备仪器要求较高,检查费用高,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难以普及。ABCD2评分简单易学,操作性强,在临床上医生可先对TIA患者行ABCD2评分,再对高危患者行CT血管成像检查,以确定后续的治疗措施。

综上所述,对TIA患者进行ABCD2评分联合CT血管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转化为脑梗死的预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刘春洁,毕齐.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评估价值[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25(1):49-50.

Wong KSL, Yilong W, Xinyi L, et al. Early Dual Versus Mono Antiplatelet Therapy for Acute Non_Cardioembolic Ischemic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_Analysis[J]. Circulation,2013,130(15):37-37.

徐方元,陈爽,关颖,等.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与血管成像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7):1370-137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国专家共识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版(2011年)[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1,50(6):24-27.

Ji R, Schwamm LH, Pervez MA, et al. Ischemic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in young adults: risk factors, diagnostic yield, neuroimaging, and thrombolysis[J]. Jama Neurol, 2013, 70(1):51-57.

陈婷,郭大静,赵建农,等.全脑CT灌注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初步应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33(23):2512-2515.

Christopher V, DeSimone, Paul A, Friedman, Amit, Noheria, et al.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in Patients with Transvenous Pacemaker or Defibrillator and Echocardiographically Detected Patent Foramen Ovale[J]. Circulation,2013, 128(13):1433-144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43(3):154-160.

Ntaios G, Papavasileiou V, Makaritsis K, et al. PFO closure vs. medical therapy in cryptogenic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_analysis[J]. Int J Cardiol,2013,169(2):101-105.

Kernan WN, Ovbiagele B, Black HR,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 Stroke,2014,45(7):2160-2236.

法治思想的形成范文第5篇

法治观念是法治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法治得以建立的思想基础

。法治的建立必然要求法治观念的率先确立,并且应当将法治观念内

化为相应主体的自觉意识。法治对于人们的观念的要求甚高,没有良

好的法治观念的形成,也不可能有真正法治的建立。然而,要确立法

治观念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远比一种制度的颁行或机构的

设立更为困难。

法治观念在形成过程中会受到人们头脑深处根深蒂固的非法治观

念的排斥。法治观念的形成过程,也就是非法治观念被清除的过程。

因为,在法治观念形成之前,人们的头脑中并不是一片空白,一无所

有的,而是为其非法治的观念占据着的。新的法治观念只有在清除旧

的非法治观念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在缺乏法治传统的中国,非法

治观念更为深厚,“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

人的头脑”。

法治观念的形成也可能为人们漫不经心的错误所妨碍,它需要法

治主体的理性认知。以理性的思维来对待自己的思想观念,对于具有

非法治观念的人来说,是特别难以办到的。有时,我们这些专门从事

法律教学和研究的人尚且会在有意无意之中留恋人治,表露出人治的

意识,对于社会一般的民众就更可想而知。因为一些非法治的观念会

有意无意地影响人们的思维,并在不经意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

们法治建设之中的许多错误,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产生的,是对

法治观念缺乏理性认识,在惯性思维影响和作用下非法治观念的结果。

在没有法治传统的国度建设法治,非法治的观念的存在形式往往

既是大众的,也是潜在的,这就为观念的改变构设了两个方面的困难

。观念是大众的和潜在的,也就注定了改变它的艰巨性。对于改变这

一现实,我们的法学学者往往过于迫切,我也常常处于这种状态之中

。其实,社会法治观念的形成并不会因我们心情的急切而得以加速,

只有踏踏实实地为法治鼓与呼,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眼看落后的非

法治观念而又无法改变,这可能是法治进程中法学工作者必须经历的

痛苦,但是我们还得奋力前行。法治并不因为我们的愿望而化为现实,

但一定会因我们的行动而逐步地向我们靠近。塑造全社会的法治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