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教育的优势

社会教育的优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教育的优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教育的优势

社会教育的优势范文第1篇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和不足分析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

小学生还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他们的成长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他们每天的所见所闻对于他们自身道德品质、性格特点、审美观念的养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脱离,也就代表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需要具备生活化的特点。品德与社会课的众多教学内容都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利用生活化的课程设计理念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众多限制,加强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课堂教学成效的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准备的教学素材来自学生生活,在教学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生活情境的再现,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使学生得到生活启迪。(2)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与学生更多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且利用课堂教学提问的形式,更多了解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而引发来自学生内心真实的道德情感。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不足

受传统应试教学思想的影响,现阶段很多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现状并不乐观,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品德与社会课存在着很多的矛盾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但是教育活动开展却脱离了现实生活逻辑,没有从学生现实生活和生活体验的角度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长时间作用下导致学生对道德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厌烦心理,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成效也造成了严重影响。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存在的不足可以概括性地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理念过于落后

对于小学的发展而言,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现阶段很多教师仍然死板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灌输,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了能够在考试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记忆,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实际需求,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消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意义充分展现出来。

2.教师不注重教学细节,指导方法应用不当

教师要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提升对课堂教学细节的重视程度。一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对课堂教学生活化有所重视,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素材,但是教师并没有对学生所提供的生活素材进行分类,也没有对学生收集素材的价值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道德发展不能进行全面、有针对性的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的生活化教学方式是进行情景剧的表演,以及对采访情境进行模拟。但是在实际落实中,教师设定好的教学情境只能揭示学生生活的表象,不能使学生明确其背后的内涵所在。例如,在讲述《圆明园在哭泣》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求某一名学生承担记者的角色,然后要求这名学生依据教师所提供的问题对其他学生进行采访,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在总结过程中经常会直接引导出教学内容,对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的表情、动作并没有过多的在意,并没有真正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所以相关教育人员还需要对自身进行深入的反思,促进自身教育素养的提升。

二、加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分析

(一)转变教学理念,让课堂回归生活

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相关教育人员需要明确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深入了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众多限制,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延伸,使教学活动可以真正地回归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探索、实践过程中领悟教育内容,从而有效地强化学生的道德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在讲述《孝心敬老人》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与自己的爷爷奶奶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且询问爷爷奶奶的梦想和期盼,将了解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将班级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学生在小组内对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你想为爷爷奶奶做些什么”的讨论话题,并且引导学生对以往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鼓励学生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在课堂上大胆地说出来,从学生的发言中对学生进行深刻的道德教育。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基础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还能唤起学生对老人的尊重、爱护之心。

(二)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切入点,挖掘教材内容存在的生活点

社会教育的优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品与社会;教学;实践;活动作用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2-0039-02思品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取材多以小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但是这些内容都是相对稳定了的社会生活知识,与生动活跃的社会现实生活总会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品德教育应该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补充一些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新鲜资料,给学生提供富有亲切感的感知材料,接触生机勃勃的现实社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在实践中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遵循活动经济性原则

遵循经济原则,保证活动质量。原则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正确行动的根据、尺度和准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是随意而行的,同样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基于初中思品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和多样的类型,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应遵循经济性原则,即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活动的经济性原则主要包括活动空间的经济性、活动方式的经济性。

活动空间的经济性,是指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就地取材,不应舍近求远,好高骛远。校内有的不求诸于校外,本地有的不求诸于外地。在瞬息万变的的信息技术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可供人们开发与利用的思品实践活动资源丰富多样。但在利用这些资源时应采用就近原则,这样既节省时间,又符合空间经济性原则。 活动方式的经济性,是指采取合理有效的活动方式,最大限度化地扩大活动辐射面,提高活动的效率,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受益,开拓眼界,增长知识。

2.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我在以往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固定在课堂的某一位置上,不容许乱说乱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缺乏足够宽松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不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只是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是死记硬背,没有活化为理性和行为。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开展教学活动,没有了高高的讲台,没有了插秧式的坐位安排,没有让他们死记硬背,以往课堂教学给学生施加的各种束缚得到了释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氛围,通过讨论、辩论、实践活动,让学生去理解、感悟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课后探究生活

探究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后探究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课后探究也是让学生用生活验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课后探究这一栏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同时,学生在课中所学的道德知识又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4.实践活动要与亲情教育结合起来

在品德教育中,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的疼爱、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抱有感激之情是健康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当今社会,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长的精心呵护下幸福地成长,习惯了家长对他们的呵护和关心,觉得家长养育自己是应该的,体会不到做父母的辛劳,只知被爱,不知爱他人。这样的倾向不仅会影响其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而且会影响其性格的发展,容易导致成依赖性强,缺乏责任感的人。因此,品德课课后社会实践活动应成为学生体会亲情的家园。如通过教学《我长大了》一课,让学生体会到爸爸、妈妈既要上班,又要操持家务,一天下来,该有多辛苦啊。从而,提升了心灵的体验,拉近了孩子与父母亲之间的情感距离。

社会教育的优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优化 《历史与社会》 教学策略

一、课前完善课程文本是优化课程教学的前提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文本尽管不是“圣经”,但它仍然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资源,不仅不能完全脱离、放弃文本,反而应深入研读教材文本,做文本的知音,这是构建新文本的第一步,也是构建新文本的基础。面对《历史与社会》教材,我们必须先了解它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这门课程贯穿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基本框架的思路是什么。其次要领会这门课程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还要明确教学上的方式方法,评价上观念的转变与方法的改进,这是从整体上把握了课程。接下来,重中之重的是详细咀嚼内容标准和教材文本中出现的具体内容。一些具体的知识点要识记,如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分布,应识记各省级行政区的轮廓,相对应的位置,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与气候、资源、民族、风俗、地势、文化等知识要点挂钩,进一步凸现各省级行政区的独有特征,可以构建“省级行政区特征一览表”这一新文本。又如,课标要求构建一个“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这一新文本,通过认真研读教材文本,就可以举出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南迁、北美移民国家的建立、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世界三大宗教的传播等文化传播的途径。再如,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文本非常熟悉,必须认真详细了解、研读文本,熟记王朝更替的时间、各王朝的制度的实施、各王朝兴衰的前因后果,并能寻找出王朝更替给我们的启示,“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这样,通过认真研读教材文本,将教材内容最优化,提炼教材内容的精髓,师生头脑里有基本教材的内容框架。

二、课堂教学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

《历史与社会》有些知识较为抽象、深刻,有些开放性的甚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由于学生个人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单靠某个学生独立思考会出现困难或回答不全面。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比如,在“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中经纬网探究时,经纬网的概念较抽象也较难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非常需要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他们能利用一些材料制作出经纬网仪,且非常逼真。又如,在“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的教学时,教师首先可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根据不同点归纳、概括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间断的特点。然后分小组查阅相关资料,探讨中华文明在各个时期(以朝代为主)的辉煌成就,要求每个小组分别查阅一两个朝代的资料,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做介绍(鼓励各小组用多媒体展示),然后全班各小组综合起来,展现中华文明演进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是教与学双赢的体现。新课程标准反对那种单向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中既发挥教师的主导的作用,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教师的讲解时间与学生的学习时间的分配。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一个“导”字,落脚于学生的“学”,千方百计调动受教育者潜在的探求心理和积极因素,激发主动索取知识的欲望,把自学的方法及能力教给学生。假如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内因――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要使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只能是一句空话。例如本学期讲解《生活从哪里开始》,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好评,其中最闪光的地方就是对学生的调动,它特别体现在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课后整理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长期以来,《历史与社会》学科课后习题都被当作加深、巩固和检测学生课堂上所记忆知识的工具。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各学科的教育打开了新视野。新的教育观念强调,人文学科的教育要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能力的锻炼和开放性思维的形成。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要转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变,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改变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中学教学中的每一环节,其中包括课后习题教学。在教学中设计历史情景式习题,尽可能真实而全面地再现历史事件(现象)的存在和历史人物活动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自主学习、探究,自我完成对历史知识、意义的建构。毫无疑问,它能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成为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个性心理品质健康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

四、课外是课堂教学的校外课堂

经验告诉我们,“课外”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时间、空间弹性都比较大的概念,是否把握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能否提高。因此,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也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基本的做法是定期召开家长会、发放调查问卷、电话联系以及查看家长对学生阅读情况记录卡。农村家长们的情况比较复杂。大部分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较高,但有的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原因,对孩子的阅读督查或指导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有的家长忙于上班、干农活、开店挣钱,对孩子“放任不管”;有的家长因为过分宠爱孩子,而“放纵不管”;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没出息,管不管无所谓,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教师;有的家长管理方法不当,采用金钱刺激、打骂等种种不正确的教育手段。所以,定期召开家长会,明确要求家长改变上述现象,并请家长和社会参与对孩子阅读的监督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向家长发放正确教育孩子的有关资料,希望家长对孩子的阅读多加关心。每月向家长发放并回收子女在家阅读的调查问卷、阅读记录卡,及时作出情况分析。家长的答卷、建议以及教师的要求,也应实事求是地反馈给学生,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体现民主性。

课堂教学改革,任重道远;改革课堂教学,责无旁贷。因此,我们要探索,我们要研究。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

社会教育的优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提问有效性面向全体把握时机开放性

课堂是学习的课堂,解决问题是课堂的重点,因此,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成了教学的重点过程。传统教学注重教师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而新课改下则提倡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这都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得到较好的体现。提好问,让问题变得有效无疑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前提。

一、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改提倡教学要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众所周知,个体的发展是建立在群体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要保证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就需要在注重全面发展的基础进行。这反映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教师的问题能同时兼顾优差生。如何做到兼顾就需要从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不同层次的问题而进行。

如在《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上)》的教学中,为让学生对“凡尔登战役”有更深入的了解,设置了如下问题:1. 交战地点在哪里?2.交战双方各是哪些国家?3.交战的结果是什么?4、“凡尔登战役”的别名是什么?5、其影响又如何?从教学结果来看,很多学生通过阅读教材都能回答上述的问题,只是有的同学对问题5的回答不是很详细,但经过教师的点拨变能找到主要观点。

从这里不难看出,看待问题是否有效不在于问题的多,而在于问题要能符合大多数学的学习基础并在自主学习后能基本解决,同时也用问题兼顾优生,让他们不但“吃饱”,而且“吃好”。这不仅需要教师从教学目标出发,结合教学重难点,还需要以全体学生为提问对象来进行问题的设计。

二、提问要把握时机

何时提问才是最有效的?笔者认为,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提问的起点是不二法门。目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模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它不仅摆脱了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束缚,还以学生的主动探索为主要方式。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模式中,教师更多还是需要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如在《自然环境》的教学中,为让学生充分理解地球上的气候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以“从地球仪上看地球”的探究活动进行,并以如下问题展开教学:

师:宇宙中星球数不胜数,而至今发现有生命存在的只有一个,它的名字是?生:地球。

师:(教师接着出示地球仪)并接着问“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特点是什么?”生:自转和公转。(可引导学生说说自转和公转,教师在学生不清楚的情况下进行点拨。)

师:(在学生描述自转和公转后)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生:(可能会根据以往学习知识说出自转和公转的时间),教师总结。

师:大家弄清楚了地球运转的方向,那么,地球仪该如何旋转?生:自西向东。

(接下来给学生5分钟时间对地球仪进行自主探索,并将结果记录下来,教师巡视。)

师:(在同学对探索结果进行汇报后)你们还有什么问题不理解请提出来大家探讨?

生:北回归线怎么理解?

师:(先让学生找到北回归线)哪个同学能谈谈和这条线有关的知识?

生:北回归线在赤道以北;围绕地球一周……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看看,北回归线在地球仪上有什么特点?

生:圆是椭圆的,所以赤道最长;都是圆圈……

师:既然赤道最长,那么最小的圆又在什么地方?

生:南北极附近……

师:大家说得很好,为了更好地研究地球,人们用一些线将地球的表面划分为不同的多个区域,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线都和地轴垂直,环绕地球一周,我们将其称之为纬线,为区别每条纬线,又以纬度来进行区分,纬线指示方向按照东西进行,请同学们查看一下最长的纬线是那一条?……接着认识南纬、南半球、北纬、北半球,最后延伸到气候。

可见,要让问题能有效地起到引导的作用,就需要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来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在尝试解决后获得成功的满足感,然后再去解决新的问题,如此以学生最近发展区为起点,逐步推进,问题才会更加有效。

三、问题应有梯度

所谓的梯度即按照由简而难,逐层推进的原则来进行提问。在提问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兼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同时又要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为基础。

如在《“冷战”后的和平主题》的教学中,为让学生理解苏联解体这一历史,教师首先准备一张苏联解体前的地图,然后参照教材中的地图作比较,提出问题:1.苏联解体解体后分裂成了那些国家?再以问题2.苏联解体带来的最主要变化是什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并以问题3.苏联解体对世界格局有怎么样的影响?来进行小结。

在上述问题中,第一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苏联解体后的变化,而问题二正是在这些变化基础上进行的延伸,问题三则是在分析变化后做出的小结,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从变化从寻找最终的结果。

再如《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例,问题设计如下:

1.什么原因引发了?2.在中青年学生为何成为了先锋?3.的口号和参与的阶层反映了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4.为什么说只是却得了初步的胜利?5.为何说拉开了中国的序幕?

五个层层推进的问题让学生从的了解到的了解,问题之间的层层次性让教学过程得到顺利的展开。

不难看出,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达成教学目标就需要以层次性的问题为引导,让学生在逐渐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逐步深入。

四、问题要具有开放性

历史与社会课不是封闭的课程,相反是开发性的课程,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起点的教学,并且,作为具有较高实践性的历史与社会教学,本身就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性的课堂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故问题的设计就需要坚持开放性。

以八年级上综合探究之“保护我们身边的古代文明”为例,由于本次的教学重点是“文物保护中所遇到的矛盾”,因此,解决了这些矛盾就解决了保护文物这一问题

在教学中,因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也就应以开放性来进行,具体问题如下: 1.北京人的家园谁来保护?提出问题,以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的案例来引出话题,在学生们准备进行讨论前,以图片形式来展示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惨遭破坏的景象,由此而引发学生们对保护文物重要性和迫切性的思考,并未。

2.我们如何评价他们的做法?通过埃及金字塔、山西平遥古城和尼罗河古迹的保护现状来作为案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的对人们的保护行为进行分析。从不同的做法中保护文物的矛盾,旨在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因保护文物的方法多种多样,于是学生在讨论中的解决方案就会多种多样,教师就需要对学生的方案的利弊进行指导,让学生选择最价方案来解决问题。

社会教育的优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社会责任; 和谐会计; 影响因素; 优化措施

“和谐”已成为当今世界谈论的热点,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举国上下一致的目标。会计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和谐建设也是尤为重要。全面认识和谐会计,用和谐社会的理念指导会计工作,进一步建设和谐会计,以配合和谐社会的大环境。只有实现了会计的和谐,才能实现企业的和谐、经济的和谐以及全社会的和谐。同时,企业社会责任的诸方面也显现了和谐的特征,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伦理资源,企业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共同价值目标。二者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尚不多见。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去探讨和谐会计的优化措施。

一、和谐会计的研究现状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为此,许多学者在和谐会计的涵义、基本特征及构建措施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张以宽(2008)认为“应该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考察会计这个事物,它是会计组织、会计规范和会计方法作用于会计对象构成的一个有机体系。同时,又是会计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谐会计不仅能把企业利润、财政、财务收支作为唯一的目标,还应该为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建设、人民健康、公平分配、公平教育作出贡献。”

郝向荣等人(2007)认为:“依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结合会计工作的特点,和谐会计是指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以资金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会计行为,采用会计手段进行规范,以便促进民主、法治、公平、诚信、有序与协调的会计。这个定义说明:和谐会计的对象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作用于资金活动的会计行为;和谐会计的方法是采用会计的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会计行为进行规范;和谐会计的目标是使会计行为符合民主、法治、公平、诚信、有序与协调的要求。

张连起(2005)认为:“构建和谐会计,关键在于政通人和;构建和谐会计,本质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会计,要破除垄断,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构建和谐会计,需要诚信建设;构建和谐会计,需要文化重整;构建和谐会计,要兼顾公平与效率;构建和谐会计,要确立行业协会的权威;构建和谐会计,要完善财务法规和财务道德体系。”

总结以上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和谐会计的内容主要是四个方面的和谐:人的和谐;会计信息的和谐;内部会计工作的和谐;外部环境的和谐。即:

会计和谐=人的和谐+会计信息的和谐+会计工作的和谐

+会计环境的和谐

企业会计系统中的人、信息、内外部环境这些要素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加总关系,它们是相互牵连、相互制约的,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对整个和谐会计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引入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理念出现于19世纪的西方社会,其概念(CRS)是上个世纪在美国提出的,但真正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则是最近几十年的事。现在普遍接受的是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Carroll的观点,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意指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对组织所寄托的经济、法律、伦理(或道德)和慈善(或自由决定)的期望。”这一观点涵盖了企业对社会期望的反应,同时将企业社会责任细化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以及慈善责任四个层次的金字塔结构来表示。

我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的。目前我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作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新观点:企业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企业责任竞争力、利益相关者、可持续发展和公司治理几个方面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通过回顾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尽管不同的研究者所界定的范围有所差异,但他们都从实质上对企业之于社会发展的责任提出了基本的要求:企业应该认识到,企业的经营活动对其所处的社会将产生很大影响。笔者认为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分为四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环境责任(如图2)。相应的社会责任客体基本包括:股东、信贷者、员工、供应商、分销商、政府、消费者、社区、产业竞争者、自然环境和现在或潜在的其他利益相关者。

三、造成会计不和谐的双因素分析

当前会计中尚存在许多不和谐之处,会计核算失真,会计信息质量不高,是我国会计工作的一个致命弱点。近年来,曝光的一系列会计舞弊欺诈案件使会计业的公信力受到严峻挑战,这些是会计行业内部的不和谐因素;资源的枯竭、环境污染,气候变暖,产品的安全与卫生等是人们面临的紧迫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项艰巨任务,同时也是会计不和谐的外部因素。这些不和谐既有主观因素造成的,也有客观原因造成的。

(一)主观原因造成的不和谐

缺乏诚信或诚信危机是目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亟待解决。其突出表现是:单位负责人在利益驱动下指使会计人员作假,或夸大业绩,潜亏挂账,虚报赢利;或乱摊成本,隐瞒收入,偷漏税收;或账外设账,库外设库,设多套账,报多套表,欺骗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诚信的丧失,集团或个人利益驱动会计造假、会计职业道德沦落;管理当局人治大于法治,会计管理与会计监督失衡,会计信息质量低下,会计监督形同虚设;会计职能与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会计规范得不到贯彻落实,真实会计信息需求不足;重会计核算职能而轻会计管理职能等。商业欺骗、逃废债务、偷税漏税、非正常关联交易、虚假交易、粉饰报表及经营业绩、审计合谋等,这些都是和谐会计所不允许的。

(二)客观原因造成的不和谐

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当代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往往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以资源为代价实现个体的短期利益,最终导致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传统的会计学在人力资本会计核算和披露、环境会计核算和披露、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技术问题,且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四、优化和谐会计的几点建议

关于如何构建和谐会计,理论界的观点较多,但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引入会计学领域的研究还很少。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现代会计的发展推动,可以从企业社会责任角度去寻求优化和谐会计的措施。

笔者建议,和谐会计的优化,企业应该从明确自身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方面入手,探求相应的措施,进而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完善企业和谐会计。

(一)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

和谐社会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强调“以人为本”,同样会计领域在完善和谐会计的同时,也需要坚持这样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特点。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会计信息系统的主体是人,在完善和谐会计的过程中,就要求每一位会计都应该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与周围人员的沟通与合作。“以人为本”并不是说由会计人员无限制的自我发展,而是在会计活动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培训以及法律制度的规范,来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保证会计领域向良性发展,实现和谐的目标。

(二)转变企业财务目标

传统的企业都是立足于个人(股东)本位,以最大限度地赢利,实现股东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而漠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要改变传统的“利润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片面发展观,着力突出人力资本和知识要素的贡献,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发展的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理念表现在企业价值不是账面资产的总价值,而是企业全部财产的市场价值,它反映了企业潜在或预期的获利能力。之所以要这样转变是因为前两者重视的是短期的投机行为,而企业价值最大化不仅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以及资产保值增值的问题,而且克服了片面性和短期行为的发生,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实现。从根本上说,这种转变的最大贡献就是企业注重长远的生存和发展。

(三)健全会计准则与制度

我国正处在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接轨的时期,由于我国在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决定了我国会计在顺应国际需求的同时必然有其自身的特点。企业在这种环境下,更应该加强企业内部制度的建设,遵守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履行其对政府的责任,更快适应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大环境,提高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四)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的核算和披露

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企业经济利润的创造者。人是最宝贵的资源,社会的和谐有赖于人的和谐,即社会发展是以人为主体的,人的发展是以个体为本位的。由此看来,促进个体的人的和谐成长与发展是社会的主要工作与责任。员工作为企业价值的创造者,他们的发展是企业的重要责任。企业应该加大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力度,履行其对员工的责任。企业应建立起相应的人力资源会计以核算和管理人力资源的信息。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会计建设

当前我国企业过分注重企业利润,对自然、环境、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从而引起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一些企业在地方保护主义“GDP”指引下,无视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生存和生活空间的压迫,涸泽而渔式地开发资源,污染物的直接排放等屡禁不止,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正常的生态系统运作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受到严重挑战。企业应该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利用新技术,生产新产品,降低对消费者的危害,履行对消费者的责任,提高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环境会计,将企业对社会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披露出来,取信于社会公众,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好社会基础。

和谐会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重要手段、重要途径。企业社会责任是作为“社会公民”的企业对其自身行为及其后果所承担的对作为个体的人、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涵义、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及其披露与管理,是构建和谐会计应该解决的问题。通过以上优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规范会计行为,促进和谐会计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连起.和谐会计论[J]. 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8).

[2] 张以宽.会计和谐发展研究[J]. 会计之友(上),2008(03).

[3] 郝向荣,王松,姜起晓.关于构建和谐会计的思考.山东经济,2007(03).

[4] 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 王平.承担社会责任与提升企业竞争力[J].管理观察,2008(16).

[6] 陈支武.企业社会责任思想与相关利益者理论研究[J].企业经济,2008(04).

[7] 叶敏华.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7(11).

[8] 曹素璋.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9] 刘磊.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构建和谐会计环境[J].山东纺织经济,2006(1).

[10] 许学科.构建和谐会计,提高会计人员素质[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6(8).

[11] 刘光明. 企业的环保、发展与社会责任[J].中外企业文化,2004(05).

[12] 杨险英. 论企业财务目标与社会责任[J]. 现代商业,2008(24).

[13] 汪兴元. 完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建立健全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准则国际研讨会暨会计准则咨询专家会议综述[J]. 财会通讯(综合版),2004(19).

[14] 陈贵柱.人力资源会计核算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中),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