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分子生物学汇总

分子生物学汇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分子生物学汇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分子生物学汇总

分子生物学汇总范文第1篇

受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人类的认知水平,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代。1859年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举世闻名的“自然选择”学说,成为了生物学发展的里程碑。但生物为什么能将性状遗传给下一代,如俗语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并没有得到阐明。随后,奥地利修道士孟德尔在观察了2.1万株不同性状的豌豆后,提出了遗传法则,瑞士生物学家弗雷德里希·米歇尔于1869年分离出了核酸,在其他科学家的努力下逐渐发现了染色体及其成对现象、观察到了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排布方式,并提出染色体携带遗传信息。1911年,遗传学家摩尔根提出了基因学说,阐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提出亲本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的过程中染色体重组形成独特新个体的理论。之后,科学家发现传递遗传信息的物质为DNA,研究了DNA的化学成分和基本结构,并发现DNA中四种碱基(鸟嘌呤:G、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的含量比例是一定的。英国生物物理学家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在1951年拍摄到了核酸X射线衍射照片,在此基础上,1953年,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该在《Nature》杂志上。1977年,科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沃尔特·吉尔伯特等发明了DNA测序技术,开启了分子生物学发展的新篇章。

二、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的临床应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于生物大分子的检测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针对核酸的检测技术包括:Southernblot、Northernblot、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简称FISH)技术,定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简称PCR)、实时荧光定量PCR、一代测序技术及二代测序技术等;针对蛋白质的检测技术包括:Westernblot、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简称ELISA)等。而精准医学及个体化治疗时代的到来,使得分子生物学的很多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医学的临床诊断,如孕妇唐氏筛查(21、18、13-三体综合征)、病毒感染分型及载量检测、肿瘤放化疗耐性基因检测、靶向药物基因检测、代谢综合征临床用药指导等。现代测序技术日臻完善,成本逐年降低,2014年6月30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审查通过了二代测序技术(测序仪及检测试剂盒)用于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检测。2015年6月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发改委)了《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通知,新型健康技术惠民成为六大工程之一。首先,以遗传性耳聋和唐氏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基因筛查为重点,推进基因检测技术在遗传性疾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上的应用,促进健康惠民[1]。其次,快速推进基因检测技术在遗传性疾病大规模筛查上的应用,探索基因检测技术在个人基因组检测、基因身份证等新领域的产业化应用[1]。分子生物学技术成为了临床医学诊断、用药的支撑体系,伴随着个体化治疗理念的逐渐深入,需要大量的相关检测技术人才。但是传统的分子生物学教学并没有把相关的理论及技术体系与医学的实际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造成了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的脱节,一方面生物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面临着找工作困难的窘境,另一方面医学及相关检测机构需要大量的检测技术人员,但普通的生物学专业本科生达不到相关的要求。随着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加,很多新生刚入学就面临着就业的迷茫,不知道毕业以后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甚至很多有转专业的想法。因此,在进行专业授课时,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的授课时,改变既定的教学模式,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三、分子生物学课程讲授模式探索

分子生物学的内容抽象复杂、讲解困难,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我们选用了RobertWeaver编著的《MolecularBiology》作为分子生物学教材,该书语言流畅、内容丰富、科学性强,通过实验及结果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易于理解;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2]。在我从事分子生物学教学时,在开课之前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学生列举不出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的实际应用,更不了解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课余时间跟学生交流时发现:很多学生对这门课没有清楚的认识,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学生呈现出的问题是不知道学完分子生物学能做什么?将来能从事什么行业?针对学生的困惑,我改变了既定的教学模式,利用第一、二节课对分子生物学的技术体系及发展趋势进行概述,并且与实际的应用尤其是在医学上的应用进行了结合,解读了相关的法规、政策文件,使得学生对分子生物学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到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时,会对该技术的现实应用或最新前沿动态进行延伸,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对于复杂的技术体系或理论体系,采取制作直观、生动的幻灯进行讲解,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印象;并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资料汇总、交流,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认识。通过灵活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积极性非常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与理论课的脱节,实验课提前完成,与理论学习没有同步进行,削弱了学生对相关实验的认识及理解。在讲到相关技术原理时,问答过程显示,大部分同学并不能把相关原理与所做实验进行有机的联系,没有起到加深认知的作用。建议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紧密配合,便于学生理解。

四、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的一些建议

结合分子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对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建议:(1)对于复杂的理论与技术体系,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易于学生理解掌握。(2)掌握著名科学家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典故,增加教学的故事性及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3)加强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传递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临床应用的相关政策、法规,增加学生就业的信心。(5)相关技术的理论讲解与实验紧密结合,增加学生的理解深度。(6)理论联系实际,带学生参观医院的检测平台及医学检测机构的平台,使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7)推荐学生到医院及医学检测机构实习,完成毕业设计,不仅完成了毕业论文,而且使得学生提早接触社会,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3]。

五、展望

分子生物学汇总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12-0001-02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进行科技基础条件的优化与整合,建立开放、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逐渐成为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并在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是科技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通过有效配置和共享,服务于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共享机制,建立有效的共享制度和机制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和前提”。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投入巨资建成了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探索了一条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服务市场的模式[1];福建省在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过程中,注重与国家平台的对接,同时侧重为本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2]。在理论研究方面,有学者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总平台和子平台的角色[3]、平台共享机制内涵与构成[4]进行了研究。这对中医药领域建设共享服务平台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笔者拟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为例,就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增强对外研发服务能力作一阐述。

1 面对中医药行业需求,建立专门的中医药实验研究共享平台

中国中医科学院长期致力于中医药领域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2006年3月,经科技部、财政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了大型科学仪器与设备共享平台“医学实验中心”,目前平台已由2006年的零设备,发展为拥有涵盖光学及电子成像设备,物质分析检测设备,生理、生化检测设备,分子生物学相关设备等中医学基础研究必备及前沿的仪器设备的共享实验综合平台,为中医药科研与共享服务提供保障。

根据平台发展规划,结合人才学科背景及中医药自身特点,平台建设发挥跨学科跨领域综合研究的优势,以中医药干预重大疾病及中医关键科学问题为切入点,成立中医药干预重大疾病基础研究平台及中医关键科学问题基础研究平台,以提高共享实验平台整体水平,促进平台科研与共享服务的同步跃进。目前设有机能、分子生物学、四诊、物质分析、形态学及微透析6个实验室。机能实验室主要承担生理学、药理学及病理生

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心脑血管、代谢、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方药筛选及其配伍原理研究,方剂药效学评价及作用机制探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角度探讨中医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开展中医证候的细胞因子研究、信号转导通路分析、抗体功能解析、蛋白质相互作用、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新药开发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四诊实验室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适用科学技术,在中医四诊信息采集、分析技术与方法方面开展研究工作。拥有脉象信息采集和分析系统等特色技术和设备,其中“高精度智能机械手中医脉诊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物质分析检测实验室主要任务是开展中医药研究中相关物质的定量、定性分析及结构鉴定工作,为中医理论研究、中医药代谢组学、药动学、中药复方药效物质成分分析等科学研究提供高标准的实验平台和技术支撑。形态学实验室主要开展动植物组织细胞及相关物质不同层次的形态学方面的研究,能够从组织到细胞、从宏观到微观,实时、多参数研究观察待测对象,为开展中医藏象、证候、针灸经络、中医诊断学及中药、方剂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形态学技术支撑。微透析实验室主要开展中药微量多成分的体内过程、中药复方药代与药效动力学的相关性检测等研究工作。

目前,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仅2011年,医学实验中心大型设备为中心及兄弟单位的77项国家级课题、28项省部级和34项院级课题提供服务30278.25 h,其中,对外服务时间为5166 h,对院内各单位服务时间为25112.25 h,比2010年同期增长12.5%;服务课题总数139项,比2010年同期增长39.0%。为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各实验室都积极引进和研发新技术,开发了细菌生物膜技术、高频率超声影像系统、同步测量心肌细胞的收缩和钙离子变化技术等。

2 不断完善和深化共享实验平台建设

中国中医科学院在平台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相关实验功能和关键技术,本着“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合理优化配置全院的科技资源。从2009年开始,承担“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工作,致力于整合全院资源、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基地运营机构医学实验中心探索在不改变现有体制的框架下,对内部科技资源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实现工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两个突破,使资源所有方、运营方和服务方实现利益共享,多方共赢,使科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显著提高;并力求探索更为先进科学的资源管理经营模式,从真正意义上盘活科技资源,支撑科技创新。该基地运行3年来,从资源的内在价值属性出发,把握科技条件资源共享的本质,对条件平台、服务基地、共享机制的内涵、构成、形式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按照中国中医科学院总体工作部署,结合运营机构医学实验中心的具体情况,对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进行了完善。

《中国中医科学院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了平台建设的目标:扩大“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规模、加强中医药实验研究平台建设,通过创新管理机制,为中医药现代研究提供技术服务,提高我院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共享程度。

该基地通过政府引导、机制创新,充分发挥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人才、技术及资源优势,将实验、检测服务与技术研究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以满足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更深层次的服务需求。201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新增开放科学仪器设备126台(套)、价值5683.15万元,新增开放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16个,已经累计向社会开放仪器设备669台(套),总价值约2.52亿元。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药药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全面向社会开放。

3 完善功能平台,增强对外服务能力

为增强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对外服务能力,在基地管委会的协调下,根据各成员单位主要领域的不同,分为中药研究平台、临床研究平台、文献检索平台、基础研究平台等涵盖中医药研发各个领域的功能平台,为企业、兄弟院所提供一站式服务。①专家咨询及信息服务。拥有科技部基础性信息平台、中医药信息数字化实验室(三级)、中药新药研发综合数据库、药物研发专家库、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等信息服务系统,提供市场调研、检索查新、专家咨询、专家论证等相关服务。②中药新药处方、处方设计优化。建立基于专家群体经验智慧,利用复杂系统熵聚类、隐变量和扩展熵的聚类等数据挖掘技术平台,病证结合的药效学评价模型,计算机虚拟筛选以及高通量、高内涵筛选技术平台。能够进行处方转让、原料药物开发、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的配伍优化。③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中药资源研究中心、生药分子鉴定实验室两个三级实验室,建立中药材生产环境与质量评估技术平台,对中药资源及种植环境进行评价与开发。④中药化学解析、合成及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基地拥有中药过程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药复方新药开发国家工程中心、中药质量标准化重点研究室、中药化学三级实验室,具有化学提取、分离、成分鉴定、合成、质量标准控制技术体系,可提供天然活性产物分离、纯化及分析,对照品制备,先导化合物结构优化设计与合成,生产工艺优化,质量标准和控制等检测服务。⑤中药制剂工艺优化及应用开发,基地拥有中药制剂三级实验室,形成中药制剂工艺应用开发平台及适合于中药特点的新制剂评价平台,可对中药制剂工艺实行优化,并且开发应用新的中药剂型。⑥中试放大及药品加工生产,中药制备过程的多指标在线检测平台,可完成提取、分离、纯化、浓缩、干燥的中试、放大及其多指标在线检测。⑦中药药效学评价,建立中药复方药效评价及机理研究平台、病证结合的药效学评价方法和技术体系,能对药效学研究方案设计、新药药效试验方案咨询与论证、药效学指标选择与评价、药物作用机理研究等提供服务。还可以提供中药安全性评价、中药药代动力学分析、中药新药临床评价等对外研发服务。

4 资源共享,多方共赢

该基地自建立以来,一直注重宣传推广工作,建立了基地网站(http://),并安排专人负责。与领域平台以及总平台顺利完成对接,成为基地品牌宣传以及能力展示的综合窗口。2011年,基地办公室多次参加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的大型活动,向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系的各科研机构与企业广泛宣传。深入南京、重庆等多家科研机构,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宣传展示,基地的经营模式、运营能力、研发能力得到广泛认同,建设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北京模式”得到了充分肯定。此外,配合北京市科委参与平台组织的各种宣传展示活动,在第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该基地运营单位――医学实验中心的参展项目“高精度智能机械手中医脉诊信息采集分析系统”荣获银奖,极大地调动了各成员单位参与基地宣传展示活动的积极性。

基地办公室汇总整理研发服务技术链条,多次组织专家论证,确立了涵盖“新药发现、处方优化、质量控制、工艺优化、中试放大、药效评价、安全评价、药动学研究、临床评价”等环节的中药研发服务链,基本能够满足多数中医药研发机构不同层次的需求。

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日益受到关注,很多院所在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构建[5]、文献资源共享[6]、管理机制创新[7]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在借鉴相关院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进行了完善,已经形成了与院属各二级院所之间的联动机制,基地建设促进了中心乃至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资源管理模式的变革,为盘活科技资源、增加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开展资源整合与共享贡献了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关村生物医药园.搭建科技条件平台,培育生物医药产业[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6,26(6):113.

[2]郑庆昌,谭文华.试论地方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定位[J].科技政策与管理,2006(6):46-48.

[3]王莉,胡高霞.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总平台和子平台的角色探讨[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9,23(1):19-22.

[4]郑庆昌,张丽萍,谭文华,等.科技条件平台共享机制内涵与构成研究[J].科技政策与管理,2009(2):10-14.

[5]古建伟,王庆良,苏颖奇,等.大型公立医院资源整合与运行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9):27.

分子生物学汇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脱离;白瞳症;分子生物学

视网膜母细胞瘤旧名“视神经胶质瘤”, 是一种起源于视网膜胚胎性核层细胞的恶性肿瘤。患者以婴幼儿占绝大多数, 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 偶见于成人, 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可侵犯单眼或双眼, 双眼发病率占1/4。但第二眼的肿瘤也为原发者, 并非由另眼转移而来。

1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病因

确切病因不明, 6%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基因位于13号染色体1区4节, 94%为散发病例, 其中25%为遗传突变, 余为细胞突变。也有人认为与病毒感染因素有关[1]。

2 临床表现

临床上可分为4期:①第一期(眼内生长期):外眼无炎症表现, 常因视力减退而发生斜视或眼球震颤。早期病变可发生于眼底任何部位, 但以眼底后极部偏下方多见, 可为圆形或椭圆形, 边界清楚, 白色或黄色的隆起结节, 表面不平, 有新生血管。结节大小不一, 自1/2~4 PD或更大, 可单独发生, 也可同时发生数个大小相近的结节。如肿瘤起自视网膜内核层者, 易向玻璃体内生长 , 名内生性视网膜母细胞瘤, 呈致密不规则块状隆起, 表面可见新生血管或出血。肿瘤起自视网膜外核层者, 易向脉络膜生长, 名外生性视网膜母细胞瘤, 使视网膜脱离, 肿瘤本身隐藏在视网膜的后面。二者均继续生长, 终则充满玻璃体腔, 瞳孔部呈现黄色反射, 因名黑猫眼。见图1、图2;图3为正常瞳孔。由于肿瘤组织脆弱易碎, 在玻璃体内可见大小不等的白色成团的玻璃体混浊, 肿瘤团块也可播散于前房, 形成假性前房积脓, 角膜后沉着以及在虹膜表面形成灰白色肿瘤结节。视力的影响与肿瘤部位有关, 如肿瘤位于后极部, 体积虽小, 常可较早的引起视力障碍, 出现斜视。如肿瘤位于眼底周边部, 且体积虽小, 则对视力影响较小, 如果瞳孔区出现黄色反射, 视力多仅余光感或更差。一期为时约6个月~1年。②第二期(青光眼):由于瘤细胞阻塞前房角, 或由于瘤组织与蛋白样液体占据眼球内部, 将晶状体与虹膜推向前, 而发生继发性青光眼。眼压增高, 引起头痛、眼胀, 以至恶心、呕吐等急性青光眼症状。此外, 小儿因巩膜较薄, 故眼球整个膨大, 形成水眼及巩膜葡萄肿, 晶状体可发生脱位。③第三期(眼外蔓延期):以视神经受累为最早, 瘤组织使视神经胀大, 推眼球向前, 发生眼球突出。瘤组织填满眼球后, 可穿破巩膜到眼外, 最常见于角膜、巩膜交界处, 角膜常有坏死。肿瘤穿出眼外, 生长更为迅速。暴露在眼外的肿瘤常有出血和坏死。④第四期(全身转移期):多为直接扩散, 由视神经和眶裂进入颅内, 颞颧凹及头部皮下, 也可散布于附近淋巴结和全身甚或累及上、下肢的长骨, 直至死亡。视网膜母细胞瘤以单侧发病为多, 双侧发病约18%~40%。某些单侧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可伴有颅内松果体瘤及鞍上或鞍旁的视网膜母细胞瘤, 称之为“异位视网膜母细胞瘤”, 也可出现于双侧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 又称为“三侧性视网膜母细胞瘤”。 三侧性视网膜母细胞瘤是由于视网膜光感受器与松果体有种系和个体发生的关系, 是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异常表达的另一种方式, 并非为肿瘤的颅内转移。

3 眼科影像学检查

①眼眶X线检查:可见眶内钙化影, 形态多样, 可呈颗粒状、结节状或斑片状, 当肿瘤沿视神经向球外或颅内蔓延时, 可造成视神经孔或眶上裂扩大, 骨质受压变薄。晚期可造成眶腔扩大, 眶壁骨质广泛破坏。②CT检查:平扫表现为玻璃体内后部肿块样高密度影, 瘤内可见斑点、斑片或团状钙化, 有时整个肿瘤钙化, 文献报道钙化发生率达90%以上, CT值通常>100 Hu以上。增强扫描可见未钙化的瘤体不同程度钙化。肿瘤长大可充满整个眼球, 造成眼球增大, 肿瘤突破眼球沿视神经向球外蔓延, 可见视神经增粗, 球后眶内肿块, 晚期可蔓延至颅内。可见眼球内局限性密度增高不均匀的肿块, 常伴以钙化斑, 若肿瘤向颅内蔓延, 则视神经变粗, 视神经孔扩大。③MRI检查:与正常眼外肌比较, T1WI呈低或中等信号, T2WI呈中等或高信号, 增强后显著强化;病灶内。④B超检查:表现为眼内实性肿物, 与眼球壁相连, 成半圆形或不规则形, 边缘不清楚或不整齐, 其内回声呈中等实性, 回声大小不一, 强弱不等及分布不均, 部分病例可见坏死组织形成的液性暗区, 钙化斑形成是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特征性改变, 甚至很小的肿物也有钙化, 85%~95%肿瘤表现为多个点状, 斑块状强回声, 其内可见声影;病变为实性者, 无后运动[2]。

患病早期, 肿瘤仍在眼内者, 应尽早将眼球摘出, 愈早愈好, 术后放疗、化疗, 也有应用光凝或冷冻治疗者。

本病为小儿恶性肿瘤, 预后很差, 根据文献统计, 一侧肿瘤患者, 5年存活率为5%, 双侧肿瘤患者如一眼摘除, 另眼行其他治疗, 5年存活率为35%。有极少数病例, 临床诊断为视网膜母细胞瘤, 但不继续增长而自行痊愈, 患儿得于存活, 究其原因:①为恶性肿瘤在眼内生长过程中, 血管闭塞, 血液供应不足, 缺乏营养, 肿瘤坏死, 眼球萎缩;②肿瘤细胞分化良好, 不再继续增殖, 现今称之为“视网膜细胞瘤”, 属良性, 但不可以此少数病例存侥幸心理, 因大多数肿瘤属于恶性。也有极少数病例视网膜母细胞瘤自行痊愈, 肿瘤组织内有较多的钙质沉着, 血管闭塞, 形成肉芽组织, 形成纤维组织增生, 瘤细胞破坏, 眼球萎缩。因此, 临床上高度怀疑者, 应进一步仔细认真地进行体格检查, 并行相关的辅助检查, 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能改善患儿的预后, 延长寿命。

4 小结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首先发现第一个抑癌基因―Rb基因, 目前已发现10余种抑癌基因, 研究表明几乎半数的人类肿瘤存在抑癌基因的失活, 可见抑癌基因的失活与肿瘤生长有密切的关系。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应用抑癌基因治疗视网膜母细胞肿瘤具有良好前景。

参考文献

[1] 刘家琦.实用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465-466.

分子生物学汇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中草药;雷公藤;芍药;分子生物学机制

[中图分类号] R59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b)-0015-04

根据临床及文献检索,目前最常见的抗类风湿中草药有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as)等。前期临床研究表明雷公藤提取物能够抑制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分泌促炎细胞因子、促炎介质、黏附分子等;同时其还可以诱导淋巴细胞及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发生凋亡并抑制其增殖。对于芍药提取物的前期临床研究发现,其能够通过抑制前列腺素E2、白三烯B4、一氧化氮(NO)、活性氧自由基和促炎细胞因子等的合成,进而延缓炎症发展。同时也发现芍药提取物能够抑制淋巴细胞和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增殖、血管形成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合成。另外,其他如葛根、雪里见、多花蔷薇等也被发现具有较强的抗风湿作用。本文就目前中草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研究进展及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综述。

1 雷公藤提取物、雷公藤甲素

传统中医应用雷公藤治疗包括RA、免疫复合物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在内的众多炎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研究显示雷公藤的提取物中包含70余种成分,包括二萜类、三萜类、苷类和生物碱等[1-2]。雷公藤甲素是雷公藤提取物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重要的药理作用,然而由于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副作用,雷公藤甲素的提取方法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3]。因此,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药效和减低副作用,19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乙酸乙酯提取法和氯仿-甲醇提取法[4]。随后,大量体外实验以及动物模型证实了雷公藤甲素的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

1.1 对促炎介质和促炎细胞因子的作用

雷公藤提取物可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前列腺素E2的合成,主要通过抑制环氧酶-2(COX-2)的表达来完成,而在该反应中环氧酶-1(COX-1)的表达不受影响[5]。另外,雷公藤提取物还可通过抑制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基因转录来抑制NO的合成[6]。另外,雷公藤提取物还发现可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的信使RNA转录,并由此抑制两者的合成[7]。实验证实雷公藤提取物或雷公藤甲素抑制COX-2以及iNOS的合成是通过抑制转录因子核因子κB(NF-κB)与DNA的结合或抑制其反式激活作用(transactivation),而p38 MAP激酶通路不受影响[7-8]。

雷公藤提取物还可以抑制抗原及有丝分裂原诱导的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促炎细胞因子合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6、8(IL-2、6、8)等[9-13]。进一步的研究显示,雷公藤甲素对IL-2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信使RNA表达并促进信使RNA降解而起作用的[14]。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雷公藤甲素还可以抑制脂多糖诱导的树突状细胞促炎蛋白质的合成,包括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趋化因子RANTES、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等,其机制可能是抑制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STAT3)的磷酸化和NF-κB的活化[15]。

1.2 对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及软骨细胞的作用

雷公藤提取物可浓度依赖地抑制IL-1β诱导的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前列腺素E2的合成,其主要通过抑制NF-κB的活化[16]及COX-2合成和其信使RNA的表达而实现,与地塞米松有同样效果。研究显示雷公藤提取物还可降低脂多糖诱导的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趋化因子CCL5的生成[17],并可通过激活半胱天冬酶3活化诱导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凋亡[18-19]。同样雷公藤甲素也有类似的功效[19],雷公藤甲素还可特异地抑制COX-2的合成与基因表达,但并不影响COX-1的表达[5,20-22]。研究显示其还可以抑制佛波酯PMA诱导的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合成及其受体的表达[23]。进一步研究发现雷公藤甲素可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前基质金属蛋白酶-1、3、9的合成及其基因表达,而增强组织抑制剂金属蛋白酶-1、2的合成与基因表达[20-24]。对于软骨细胞而言,雷公藤提取物及雷公藤甲素均能抑制细胞因子诱导的软骨细胞MMP-3和MMP-13的合成及信使RNA的转录,其机制是抑制激活蛋白-1(AP-1)和抑制NF-κB的结合活性[7,25]。研究表明,低剂量的雷公藤甲素能够抑制体外培养的人和牛软骨的IL-1诱导的MMP-13及聚集蛋白聚糖酶-1的合成[25]。

1.3 对关节炎模型的作用

雷公藤提取物在大鼠胶原诱导的关节炎模型(CIA)和佐剂诱导的关节炎模型(AA)中都有治疗效果[26-27]。在接受雷公藤提取物的治疗后,CIA大鼠淋巴结细胞的增殖反应和干扰素-γ、IL-1β和IL-2、TNF-α的合成都被抑制[26-28]。在AA大鼠中,雷公藤提取物能够降低关节滑膜、软骨下骨以及松质骨的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表达[29]。研究证实,雷公藤甲素还可以延缓CIA大鼠由胶原引起的细胞免疫,诱导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发生坏死,进而降低CIA大鼠足部软骨TNF-α、IL-6和COX-2的表达[30-31]。同时,雷公藤甲素可以抑制AA大鼠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以及趋化因子RANTES的合成和信使RNA的表达。另外研究还发现雷公藤甲素可通过抑制CIA大鼠2型胶原特异性辅T细胞17来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其还可以抑制鼠脾细胞及CD4+ T细胞的IL-17的信使RNA转录和辅T细胞17的增殖,其机制为阻碍由IL-6介导的信号转导与STAT3磷酸化,此过程在辅T细胞17发育过程中至关重要[32]。

1.4 对黏附分子、细胞增殖及凋亡的作用

雷公藤提取物能够降低活化的人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合成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E选择素的表达[33],同时抑制细胞表面分子CD11C、14和18的表达[12,34]。另外,雷公藤提取物和雷公藤甲素均能显著抑制T和B淋巴细胞的增殖[9,13,21,35],并诱导T淋巴细胞的凋亡[36],研究显示其诱导T淋巴细胞的凋亡的机制为启动p38 MAP激酶的磷酸化和树突状细胞的半胱天冬酶3活化[37-38]。

2 白芍总苷、芍药苷

白芍是植物芍药的根部,在传统中医中作为一种重要的药材被用于治疗RA、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炎、痛经、肌痉挛等疾病。白芍总苷(TGP)是白芍的水或乙醇提取物,而芍药苷(PF)是其中含量最丰富的成分(>90%),并且在体外及体内试验中发挥主要药理学作用。研究发现白芍总苷和芍药苷具有抗炎、抗过敏[39]、免疫调节以及镇痛[40]等方面的作用。

2.1 对促炎介质的作用

在体外实验中,白芍总苷能够剂量依赖地抑制卡西霉素诱导的腹膜巨噬细胞白三烯B4和前列腺素E2的合成[41-42],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42]。体内实验研究发现,口服TGP能降低AA大鼠腹膜巨噬细胞前列腺素E2合成[42],并降低CIA大鼠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前列腺素E2水平[43]。研究表明,环磷酸腺苷(cAMP)与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相关。而且TGP能够提高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和腹膜巨噬细胞中细胞内cAMP水平[43-44]。同样PF也能够降低由脂多糖诱导的大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45]和细胞因子刺激的CIA大鼠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前列腺素E2的分泌[46-47],而且能够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大鼠巨噬细胞NO的合成[45],此外PF还能够提高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内源性抗氧化物质的分泌,降低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的表达[48]。

2.2 对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作用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PF可通过抑制NF-κB通路的活化浓度依赖的降低脂多糖诱导的大鼠巨噬细胞IL-6、TNF-α和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表达[49]。口服芍药苷可显著降低AA大鼠的关节滑膜匀浆中IL-1和IL-6、粒细胞集落刺激生物因子(GM-CSF)的表达[50]。体外研究的结果表明,PF能够显著降低人微血管内皮细胞-1(HMEC-1)中趋化因子CCL2、CCL5、CCL20和CXCL8、CXCL16等信使RNA表达。最新研究还发现PF抑制TNF诱导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和核因子κB抑制蛋白(IκB)的磷酸化及核因子κB的核转位[51]。

2.3 对细胞增殖、关节滑膜肥厚和心血管生成的作用

一项体外实验证实,TGP可以抑制从CIA大鼠脾脏分离出的B和T淋巴细胞以及IL-1α诱导的胸腺细胞和脾细胞的增殖[46-52]。PF可诱导人及鼠T淋巴细胞的凋亡,进一步研究显示此过程是通过氧化还原信号通路机制实现的[53]。AA大鼠和CIA大鼠在经过TGP灌胃治疗后,关节滑膜肥厚及血管翳的新生明显减轻[50-54]。同时,TGP还能够抑制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增殖[43,55,56]。此外,在经过白芍总苷或芍药苷的口服治疗后,AA和CIA大鼠的关节滑膜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也明显降低[50-55]。

3 其他中草药

4AC是葛根素的一种衍生物,研究发现其可以显著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大鼠巨噬细胞TNF-α的合成,主要是通过对核因子κB表达的抑制和对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和磷酸化JNK(p-JNK)通路的下调而起作用[57]。CIA大鼠在经过雪里见提取物的治疗后,足和关节肿胀的症状显著减轻,而且脾脏指数降低。此外,雪里见提取物还能够降低血清中炎症因子如TNF-α、IL-1β和IL-33以及类风湿因子(RF)的水平[58]。在CIA大鼠模型中,经多花蔷薇的提取物治疗后,COX-2和NO的合成都被抑制,其机制可能是对iNOS活性的抑制作用[59]。另外研究发现,豨莶草提取物能够明显减轻CIA大鼠足部水肿,可有效保护由胶原引起的原发和继发性损伤[60]。

4 小结

在中国,应用中草药治疗RA有悠久的历史,当今,大量研究证实许多中草药对于RA有显著的效果,近年来,相当数量的临床实验也相继报道了很多中草药的抗风湿疗效。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草药抗风湿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被不断发现、明确,成为其拥有抗风湿治疗效果有力的现代医学证据,也使得中草药抗风湿的应用逐渐走上国际舞台。因此,中草药抗RA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对于今后中草药的发展至关重要,必将对中草药的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持。当然,目前对于抗风湿中草药的分子机制研究还远远不够,这也是以后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对于中草药抗RA机制的研究,结合现代医学发展的新模式可为RA的治疗带来新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亮,张正行,安登魁. 雷公藤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0,21(4): 251-256.

[2] Tao X,Lipsky PE.The Chinese anti-inflammatory and immunosuppressive herbal remedy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J]. Rheum Dis Clin North Am,2000,26(1):29-50.

[3] 于德勇. 雷公藤总甙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44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1982,23(7):32-35.

[4] Lipsky PE,Tao XL.A potential new treatment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thunder god vine[J].Semin Arthritis Rheum,1997,26(5):713-723.

[5] Tao X,Schulze-Koops H,Ma L,et al. Effects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 extracts on induction of cyclooxygenase 2 activity and prosta glandin E2 production[J]. Arthritis Rheum,1998,41(1):130-138.

[6] 郭万首,马丽,陶学廉,等.雷公藤对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软骨细胞一氧化氮合成、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及其mRNA表达的体外抑制作用[J].中华医学杂志,2001,87(17):14-16.

[7] Sylvester J,Liacini A,Li WQ,et al.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 extract suppresses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induced express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genes in articular chondrocytes by inhibiting activating protein-1 and nuclear factor-kappaB activities[J].Mol Pharmacol,2001,59(5):1196-1205.

[8] Wang B,Ma L,Tao X,et al.Triptolide, an active component of the Chinese herbal remedy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inhibits production of nitric oxide by decreasing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gene transcription[J]. Arthritis Rheum,2004,50(9):2995-2303.

[9] Tao X,Cai JJ,Lipsky PE. The identity of immunosuppressive components of the ethyl acetate extract and chloroform methanol extract (T2) of Trip 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J].J Pharmacol Exp Ther,1995,272(3):1305-1312.

[10] Chen BJ.Triptolide,a novel immunosuppressive and anti-inflammatory agent purified from a Chinese herb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J]. Leuk Lymphoma,2001,42(3):253-265.

[11] Luk JM,Lai W,Tam P,et al. Suppression of cytokine production and cell adhesion molecule expression in human monocytic cell line THP-1 by Tripterygium wilfordii polysaccharide moiety[J]. Life Sci,2000,67(2):155-163.

[12] Tao X,Davis LS,Lipsky PE.Effect of an extract of the Chinese herbal remedy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 on human immune responsiveness[J].Arthritis Rheum,1991,34(10): 1274-1281.

[13] Lee GI,Ha JY,Min KR,et al. Inhibitory effects of oriental herbal medicines on IL-8 induction in lipopolysaccharide-activated rat macrophages[J]. Planta Med,1995,61(1):26-30.

[14] Qiu D,Zhao G,Aoki Y,et al. Immunosuppressant PG490(triptolide) inhibits T-cell interleukin-2 expression at the level of purine-box/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cells and NF-kappaB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J]. J Biol Chem,1999,274(19):13443-13450.

[15] Liu Q,Chen T,Chen G,et al.Immunosuppressant triptolide inhibits dendritic cell-mediated chemoattraction of neutrophils and T cells through inhibiting Stat3 phosphorylation and NF-kappaB activation[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6,345(3):1122-1130.

[16] Maekawa K,Yoshikawa N,Du J,et al.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inhibition of interleukin-1beta-induced cyclooxygenase-2 expression in human synovial cells by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 extract[J]. Inflamm Res,1999,48(11):575-581.

[17] 刘宁涛,杨明辉,罗文丰,等. 甲氨喋呤和雷公藤对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细胞产生趋化因子的影响[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27(12):1113-1115.

[18] 周光伟,沈权,金若珏,等.雷公藤多甙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膜细胞凋亡的影响[J].浙江临床医学,2007,9(8):1034-1035.

[19] Kusunoki N,Yamazaki R,Kitasato H,et al.Triptolide,an active compound identified in a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induces apoptosis of rheumatoid synovial fibroblasts[J].BMC Pharmacol,2004,12(4):2.

[20] Lin N,Sato T,Ito A. Triptolide,a novel diterpenoid triepoxide from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suppresses the production and gene expression of pro-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1 and 3 and augments those of 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s 1 and 2 in human synovial fibroblasts[J]. Arthritis Rheum,2001,44(9):2193-2200.

[21] Rolph MS,Ramshaw IA.Interleukin-4-mediated downregulation of cytotoxic T lymphocyte activity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proliferation of antigen-specific CD8+ T cells[J].Microbes Infect,2003,5(11):923-932.

[22] Liu H,Liu ZH,Chen ZH,et al. Triptolide:a potent inhibitor of NF-kappa B in T-lymphocytes[J]. Acta Pharmacol Sin,2000,21(9):782-786.

[23] 毛晓丹,孙赛君,裴紫燕,等.雷公藤内酯醇对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IL-18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9,146(7):606-608,611.

[24] 张前德,时彦标,谈文峰,等. 雷公藤甲素对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系MH7A中VEGF、MMP-9水平变化的影响[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57(7): 902-905.

[25] Liacini A,Sylvester J,Zafarullah M.Triptolide suppresses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induce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and aggrecanase-1 gene expression in chondrocytes[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5,327(1):320-327.

[26] Gu WZ,Brandwein SR,Banerjee S. Inhibition of type II 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 in mice by an immunosuppressive extract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J].J Rheumatol,1992,19(5): 682-688.

[27] Yu KT,Nuss G,Boyce R,et al. Inhibition of IL-1 release from human monocytes and suppression of streptococcal cell wall and adjuvant-induced arthritis in rats by an extract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J]. Gen Pharmacol,1994,25(6):1115-1122.

[28] Asano K,Matsuishi J,Yu Y,et al. Suppressive effects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collagen arthritis in mice[J]. Immunopharmacology,1998,39(2):117-126.

[29] 罗波,胡永红,张明敏,等.雷公藤多苷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关节中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剂配基表达的影响[J].医药导报,2006,25(5):395-397.

[30] Xiao C,Zhou J,He Y,et al.Effects of triptolide from Radix Tripterygium wilfordii (Leigongteng) on cartilage cytokines and transcription factor NF-kappaB:a study on induced arthritis in rats[J]. Chin Med,2009,4(1):13-20.

[31] 涂胜豪,胡永红,翁庚民,等.雷公藤甲素诱导胶原导致的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凋亡的研究(英文)[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6,22(4):630-633.

[32] Wang Y,Jia L,Wu CY.Triptolide inhibit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17 cells and suppresses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J]. Scand J Immunol,2008,68(4):383-390.

[33] Chang DM,Kuo SY,Lai JH,et al. Effects of anti-rheumatic herbal medicines on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J]. Ann Rheum Dis,1999,58(6):366-371.

[34] Luk JM,Tam P,Fan ST,et al. Immunosuppressive effects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 polysaccharide on LPS-stimulated human monocytes[J]. Transplant Proc,2000,32(7): 2013-2015.

[35] Li XW,Weir MR.Radix Tripterygium wilfordii——a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with potent immunosuppressive properties[J]. Transplantation,1990,50(1):82-86.

[36] Ho LJ, Chang DM, Chang ML,et al.Mechanism of immunosuppression of the antirheumatic herb TWHF in human T cells[J]. J Rheumatol,1999,26(1):14-24.

[37] Yang Y,Liu Z,Tolosa E,et al.Triptolide induces apoptotic death of T lymphocyte[J]. Immunopharmacology,1998,40(2):139-149.

[38] Liu Q,Chen T,Chen H,et al. Triptolide (PG-490) induces apoptosis of dendritic cells through sequential p38 MAP kinase phosphorylation and caspase 3 activation[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4,319(3):980-986.

[39] 张晓燕,王金辉,李铣.白芍的化学成分研究[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1,18(1):30-32.

[40] Abdel-Hafez AA,Meselhy MR,Nakamura N,et al. Anticonvulsant activity of paeonimetabolin-Ⅰadducts obtained by incubation of paeoniflorin and thiol compounds with Lactobacillus brevis[J]. Biol Pharm Bull,1999,22(5):491-497.

[41] 李俊,赵维中,陈敏珠,等.白芍总甙对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白三烯B4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2,8(1):36-39.

[42] 李俊,陈敏珠,徐叔云.白芍总甙对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前列腺素E2的作用及部分机制研究[J]. 中国药理学通报,1994,10(4):267-270.

[43] Chang Y,Wei W,Zhang L,et al.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total glucosides of paeony on synoviocytes activities in rat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J]. J Ethnopharmacol,2009,121(1):43-48.

[44] Xu HM,Wei W,Jia XY,et al.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total glucosides of paeony on adjuvant arthritis in rats[J]. J Ethnopharmacol,2007,109(3):442-448.

[45] Kim ID,Ha BJ. Paeoniflorin protects RAW 264.7 macrophages from LPS-induced cytotoxicity and genotoxicity[J]. Toxicol In Vitro,2009,23(6):1014-1019.

[46] Chang Y,Zhang L,Wang C,et al. Paeoniflorin inhibits function of synoviocytes pretreated by rIL-1alpha and regulates EP4 receptor expression[J].J Ethnopharmacol,2011,137(3): 1275-1282.

[47] 张磊,魏伟,常艳,等.肿瘤坏死因子-α对胶原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功能的影响及白芍总苷的作用[J].中国新药杂志,2007,16(7):519-522.

[48] Chen T,Guo ZP,Jiao XY,et al.Protective effects of peoniflorin against hydrogen peroxide-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in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J].Can J Physiol Pharmacol,2011,89(6):445-453.

[49] Jiang WL,Chen XG,Zhu HB,et al. Paeoniflorin inhibits systemic inflammation and improves survival in experimental sepsis[J]. Basic Clin Pharmacol Toxicol,2009,105(1):64-71.

[50] Zheng YQ,Wei W,Zhu L,et al.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Paeoniflorin, a bioactive glucoside from paeony root,on adjuvant arthritis in rats[J]. Inflamm Res,2007,56(5):182-188.

[51] Chen T,Guo ZP,Jiao XY,et al. Peoniflorin suppresses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induced chemokine production in human derm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by blocking nuclear factor-kappaB and ERK pathway[J]. Arch Dermatol Res,2011,303(5):351-360.

[52] 朱蕾,魏伟.白芍总苷对大鼠胶原性关节炎及其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2007,42(20):1547-1551.

[53] Tsuboi HK,Akhand AA,Takeda K,et al.Paeoniorin induces apoptosis of lymphocytes through a redox-linked mechanism[J]. J Cell Biochem,2004,93(3):162-172.

[54] Zhu L,Wei W,Zheng YQ,et al.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total glucosides of paeony on joint damage in rat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J]. Inflamm Res, 2005, 54(5): 211-220.

[55] Wang QT,Zhang LL,Wu HX,et al. The expression change of beta-arrestins in 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 from rats with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and the effect of total glucosides of paeony[J]. J Ethnopharmacol,2011,133(2):511-516.

[56] 徐红,窦学荣,王伯松.白芍总苷对兔佐剂性关节炎滑膜细胞增殖的影响[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7,28(2):110-112.

[57] Xiao C,Li J,Dong X,et al.Anti-oxidative and TNF-alpha suppressive activities of puerarin derivative (4AC) in RAW264.7 cells and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c rats[J]. Eur J Pharmacol, 2011,666(1-3):242-250.

[58] Chunxia C,Peng Z,Huifang P,et al. Extracts of Arisaema rhizomatum C.E.C. Fischer attenuate inflammatory response on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in BALB/c mice[J].J Ethnopharmacol,2011,133(2):573-582.

[59] Guo D,Xu L,Cao X,et al.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ies and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the petroleum ether fraction of Rosa multiflora Thunb. hips[J].J Ethnopharmacol,2011,138(3):717-722.

分子生物学汇总范文第5篇

(一)带教老师的问题

目前我校大多数医学检验教师既肩负着专业课的理论教学,还要从事临床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使得很多教师无法全身心投入到理论知识和临床教学工作中。再加上有的教师责任心较弱、教学积极性低,也是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带教老师教育教学与临床科研工作的冲突、个人精力的有限等诸多原因都困扰着医学检验学生的学习。

(二)学生自身问题

作为医学专业的一个分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课业压力很大,除了繁重的理论学习任务,学生还要进行至少为期一年的临床实习生活。理论学习时间有限,使得学生对于书面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限,理论考试的成绩高低并不能真正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高低。长期的繁重学习任务使学生产生疲惫抗拒的心理,认为仅仅通过考试便可以万事大吉。另外,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又会经过一段较为艰难的成长过程,不少学生不能承受此阶段的巨大压力而没有大的提高。

(三)硬件设施问题

由于现在的高等院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学校资金周转不及时,导致教学设备设施相对匮乏,教学实验器材老旧。与此同时,检验临床工作繁重,很多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向学生具体教授某些设备仪器的使用细则、工作原理以及日常维护措施。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仅仅学到了很基本的理论知识和简单的临床操作方法,殊不知这与现代临床检验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还相去甚远。

二、改革举措

(一)强化师资力量

目前医学检验理论与技术发展迅速,且临床检验工作中需要用到很多先进的仪器设备,这就对从事教学工作的临床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重视人才引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层次和全面素养。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并为其创造机会,不定期举办理论和实践学习培训班、讲座等,必要的时候可采取有偿激励措施。

(二)加强对学生的监督管理

主要是要加强临床实习期间对学生的监督管理,应由科室内指定的带教老师负责,对临床实习学生实行严格管理,对有违反操作规章制度的行为予以批评指正,后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实习结束后,进行终末考核测评,成绩合格者即视为轮转成绩合格。

(三)持续改进教育教学水平

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水平。特别是应该重视参与这个过程的主体也就是学生的要求与建议,对不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加以纠正、完善。

(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现代临床检验技术迅速发展,大量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这要求带教老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熟悉新仪器的使用,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仪器操作的培养,从基本原理、使用方法、日常维护等方面言简意赅、逐一阐明;再者,要注重对学生英文水平的培养,因为大量的新思维新理论来源于英文文献,学生要学会自己查阅文献才能收获更多;第三,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便更好地进行仪器操作以及诊断数据的分析处理等;最后,要从根源树立学生的科研意识、端正良好的科研态度,培养学生自觉发展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基本的科研选题、实验设计、数据处理以及文章撰写方法,努力成为复合型检验人才。

(五)提高学生自主动手能力

学生操作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衡量实习教学质量的指标。应强化学生手工实验操作能力,并与自动化仪器操作过程相结合,才能有助于将理论知识加以沉淀、融会贯通。加强对临床实习结束学生操作技能的考核测评,有利于检验实践技能的提升。

(六)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改革教育模式

引入瑞士皮亚杰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所学知识意义”的一种主动建构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师单纯教授的模式,改为以学生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观创造力。

(七)引入PBL教学模式

PBL(problem-based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以问题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习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独立思考、团队合作能力得到锻炼加强,有助于形成一种终身学习的思维模式。

三、改革后成效

实施教学改革后的一个学期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成绩和临床能力测评成绩进行汇总,结果显示改革后理论知识和临床能力测评成绩优秀率(≥85分,满分100分)分别为71.4%和73.6%,叫改革前的50.8%和51.1%有明显提高(P<0.05)。

四、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