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短视频的优劣

短视频的优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短视频的优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短视频的优劣

短视频的优劣范文第1篇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硬新闻;软表达;内容创新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毋庸置疑,移动媒体已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战场。技术变革驱动了传播环境和内容生态的变革,可视化、移动化、趣味化、接地气的新闻更能吸引受众关注。因此,内容较为严肃的政治、经济、科技类等硬新闻,要想实现有效传播与价值输出,必须充分贴合融媒体时代的传播特性,通过技术、内容、形式等层面的融合创新,实现更具亲和力、更接地气的软表达,让内容有深度、有温度,真正走进受众心中。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应以移动为先,打破“新闻八股文”的思维束缚,借助多元灵活的新媒体手段,丰富硬新闻的表达形式,增强其亲和力、传播力。除了传统的文字、图片之外,音视频、MG动画、AI、VR、Vlog、H5等数字化形态,极大地延展了新闻报道的传播维度,使硬新闻实现软着陆。

一、视觉表现——硬新闻柔软的外衣

视觉化表达,是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是信息与读者交互的第一步。视觉表现与互动效果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必须注重视觉表现力,通过新技术、新形式、新手段的融合,强化内容的趣味性、可读性与亲和力。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的《山海图志》系列手绘长卷,汲取《山海经》的灵感去报道硬主题,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国“十三五”时期在多个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9篇长卷皆是原创手绘动漫,形象丰富生动,富有神话色彩,充满想象力,篇篇有内容,篇篇有特色,通过回望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神奇科技,展现了多彩瑰丽、创新奋进的中国。之后,通过新媒体技术,将这些手绘长卷融合为一,设计制作成精良的H5作品,利用文字、手绘、微动画等技术手段,营造沉浸式、互动式阅读体验,强化新闻的艺术性、观赏性,读者易于接受和理解,也乐于分享传播。因此,重大主题的硬新闻报道,应打破传统思维束缚,借助新媒体呈现手段,让硬新闻披上柔软的外衣,以可视化、直观化、趣味性等特点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影响力。

二、官方主题的亲民化表现

在新媒体传播格局下,硬新闻应秉持平民视角,在新闻切入角度上表现出亲和力,贴近大众的真实生活,挖掘与读者的共情点、共鸣点。尤其是官方主题报道,须改变以往内容严肃、形式生硬的积习,借助新理念新手段,以轻快平和、接地气贴民心的气质实现软表达,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走眼入脑的宣传效果。大众网·海报新闻策划出品的《腾笼换鸟开新篇——山东十强产业巡礼》H5,便是官方主题软着陆的优秀案例。该作品以手绘漫画的形式,展现了山东十强产业的新进展、新成效、新突破。作品风格轻快直观,融合了文字、漫画、动效、声效等表现手段,在精炼传达新闻内容的基础上,营造出极强的场景感、代入感,同时通过不同人物视角的转换,提升了新闻的体验感和故事性。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官方主题如一缕春风,真正走近大众身边,感染人心,鼓舞人心。由此可见,官方主题报道要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大功夫,让内容和形式完美融合,这样才能使得报道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沾泥土接地气,符合大众对新闻的需求,使新闻真正传得开、传得广、传得深。

三、短视频+设计:硬新闻的新活力

当前,最火热的传播形式无疑是短视频。短视频篇幅短、传播快、影响大,牢牢占据了用户的碎片化时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已将短视频作为新闻宣传的“新武器”,致力于打造具备吸引力、影响力的短视频生态系统,成效显著。2020年抗疫期间,《重生》《疫情不退,我们不退》《等春来》《武汉莫慌,我们等你》等系列短视频,累计播放量数以亿计,对于振奋人心、提振信心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人民日报”抖音号粉丝突破1亿,充分证明了短视频对于用户的吸引和留存能力,也证明了移动互联网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强大。所以,新闻报道应积极迎合短视频的发展趋势。当然,短视频的传播优势并不仅仅是短、快,还蕴藏了巨大的创新空间,比如短视频可以跟设计、动漫、手绘等其他呈现形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以更精品化、人文化、艺术化的方式讲述新闻故事,塑造媒体价值。大众网·海报新闻策划制作的《老井新生——一个沂蒙山村55年的初心接力》H5,以“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短视频开篇,代入感、感染力极强,激发起用户的阅读欲望。同时,作品糅合了视频、音频、VR、手绘、动漫、航拍、沙画等多种呈现方式,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沉浸式的互动体验,真实生动地提炼了沂蒙山区掌平洼村从求生存到谋发展、再到奔小康的演进历程。作品一经上线,持续在朋友圈刷屏。所以说,短视频与设计、手绘、VR等技术手段和艺术形式的融合,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硬新闻注入了新活力。媒体从业者应积极探索,挖掘创意,不断丰富新闻的呈现形式,提升作品的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四、创新为要,以多元手段打造精品

无论媒体平台和传播技术如何变革,“内容”始终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和根本,其正能量的价值取向不能变。同时,必须全面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坚持创新为要,以创新优势赢得发展良机。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网络专题一等奖获奖作品《行走黄河滩·我的迁建故事》,以迁建一线参与者第一人称、第一视角讲故事的方式,呈现了脱贫攻坚这一重大主题,兼具深度与温度,引发了广大读者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共识。在表现形式上,作品以原创画卷长图为载体,创新融合了图文、音视频、航拍、VR等多种形式,观感体验丰富,故事性强,新闻性与艺术性并存。专题推出以后,被人民视频、央视频、今日头条、腾讯、搜狐、新浪等新闻网站、商业网站转载,为黄河滩区迁建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所以,除了呈现形式上的创新,新闻工作者更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让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以多元化手段创作既有新闻性又有人情味的优秀作品。

五、结语

短视频的优劣范文第2篇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平台开展“影视摄像”教学

影视摄像是一门以技能应用为主的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并行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讲授影视画面的艺术理论和表现形式,也要亲身示范摄录设备的操作技法,而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有效地促进了二者的融合和互补。

(一)运用PPT演示文稿展示知识架构和图形解析

在PPT演示文稿中,通过画面文字大小以及色彩变化,将课程理论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强化性的传播。在理论知识教学中,要避免大版面的“堆积式”文字呈现,学生对于PPT演示文稿信息的接收量是有限的。文字信息的呈现量和展示方式需要通过“平面设计、动画制作”等编排,而不是简单的文字资料的堆积。同时,可借助图形图像演示工具,将专业知识信息的抽象概念转换为具象的视觉画面,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运用视频播放器展播摄像机的画面效果

在摄像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业务经验丰富的教师能“轻车熟路”地进行摄像设备的操作,并拍摄出富有美感的画面构图。但由于摄像机设备本身取景器偏小,只够操作者本人观看,使得一旁听课的学生往往有“雾里看花”的感觉,似懂非懂。即使教师在操作设备的同时,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也无法让学生构建理论知识点背后的画面形象符号,多数学生只能猜想设备操作和画面效果的关联性。而通过借助多媒体视频播放平台,将各类拍摄手法和镜头运用的画面效果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相应理论知识点存有形象化的记忆片段,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并进行实际操作应用。

(三)运用多媒体设备信号传输系统,“直播式”呈现拍摄画面效果

讲授式课堂教学多是以教师授课为主,教学氛围比较单调。因此,在“摄像机操作”这类技能性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平台辅助教学,演示操作过程。先将摄像机通过视频线连接至投影仪,然后运用多媒体视频信号传输系统,将摄像机的画面信号传送至投影屏幕上,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摄像机操作方法的现场演示,并引导学生有效操作摄像机,提炼画面构图。通过师生互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四)运用多台电视机呈现多人拍摄画面的效果对比

在摄像实训过程中,通过视频信号线将摄像机设备与电视机相连接,实现摄像机和电视机画面信号的同步输出,并在同一实训环境中组建多个视频信号同步传输系统,便于开展画面“对比式”教学。在视频信号同步传输平台上,多个学生同时进行“推拉摇移”等拍摄手法的操作,每个学生每一个操作步骤均会呈现于电视机屏幕上。这种直观化的学习环境,促使“结果导向型”学习方式的形成,对学生实际操作过程的缺陷进行及时校正,教学效果良好。同时,组织其他学生参与多台摄像机拍摄效果的讨论。对比不同摄像机的画面效果,从中反思拍摄过程中操作方式的准确性及失误之处,并在现场主动探索问题的原因所在,在竞争的学习氛围中,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

二、基于多媒体的“影视摄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画面的形象化特性,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与吸收。但过多形象化画面的呈现,也会助长师生抽象思维的懒惰性,从而引发一些问题的出现。

(一)文字演绎与形象符号呈现比例失衡

通过PPT演示文本呈现知识点的设计,文字、图片以及视频所占比例是否合适,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有的教师只是将课本知识点照搬到PPT课件上,将课本文字转化成电子书,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技术优势。也有的教师喜欢在PPT课件上链接大量图片和视频,却不对视频进行有效剪辑压缩,以致在一个较长的视频片段里,与教学相关的内容却很少。有的PPT教学课件呈现的图形图像符号与教学目标并不吻合,教学中往往会失去重点难点,产生偏离主题的现象。

(二)过渡依赖教学资源而引发学生注意力的转移

对传统课堂和多媒体教学的设计进行对比,可发现一个有趣的视觉现象:传统课堂上学生更多地把目光投向教师和课本;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则更多地关注PPT演示文稿,甚至是专注于多媒体投影画面,不关注教师的教学状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若过多地展播视频和图片,学生就会只顾着看视频和图片效果,而如果演示文稿中没有有效融入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学生的思维不是跟着教学内容走,而是围绕着图片视频等视觉符号进行他们自己的跳跃发散思维,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育工作者从传统教学思维向新型教学模式的被动转变

多媒体设备集成的教学平台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助于教师的知识传授和经验示范,但也限制了授课者教学思维和技艺空间的拓展。从准备课件开始,教师的教学思路已经被束缚在PPT演示文稿上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注意力和教学思路似乎也有意无意地随着PPT课件进行翻页式的游走。这种教学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设计与拓展,不自觉地围绕着多媒体投影屏幕上的信息符号展开教学。

三、基于多媒体的“影视摄像”教学策略与执行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方式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有优势也有劣势。而“影视摄像”这类应用型极强的技能型课程,必须更多地借助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通过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优势,巧妙地解决多媒体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增强多媒体教学效果。

(一)借助多媒体演示工具,有效地把握抽象知识与形象符号的呈现比例

在应用性课程教学中,部分抽象概念的知识点单纯靠教师的讲解与传授,理解起来较为生涩。而借助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形象演绎,加上教师适时地恰当引导,实现抽象知识“画面直播”式的视觉符号形象转变,可以填补抽象知识与具象理解之间的感知鸿沟。但在教学过程中,对视频图片等形象符号元素的选取与提炼应以充分服务于设定的教学目标为标准。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平台,实现学习知识点的有效迁移

通过多媒体设备信号传输平台,将摄像机的画面效果直观地呈现出来。学生根据展播的画面效果,总结自身操作学习过程中的对错,并现场思考影视艺术理论的实际技能应用。对于摄像技术技能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知识点的迁移和再创造。通过多媒体技术平台的辅助学习,学生能够对相关理论知识点进行画面感知和技术应用。通过现场互动交流学习,激发学生思维上的再创造,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形成有意义的技能学习。

(三)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对抽象知识点的个性化运用

学生面对具象的视觉符号,往往容易单方面无条件地吸收接纳,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画面“眼见即为实”。任何具象的视觉符号背后都有抽象的工作原理,以多媒体辅助设备的直观画面呈现,教师应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不只单纯地观看画面效果,更要思考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的结合,进而促使他们对同一理论知识点进行个性化的思考与运用。如何将泛化、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每个学生的技能,并进行个性化运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网络媒体构建学习共同体

摄像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需要感知与理解许多直观镜头画面。单纯依靠教师讲授,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在网络技术、移动媒体不断发展的社会媒介环境下,可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兴趣小组,组建QQ群、微信群等网络社交互动平台。教师通过这些平台有效地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进行合作学习和经验交流,探讨拍摄画面的优劣,在师生互动中提高对镜头画面的感知和创造能力。以网络社交平台为载体,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五)运用手机APP应用平台,拓展学习成果即时分享渠道

短视频的优劣范文第3篇

[关键词]融媒体;影视编剧;跨媒介叙事;人才培养

在融媒体时代,影视内容生产呈现鲜明的跨媒介倾向。影视编剧教育应注重对影视编剧人才跨媒介叙事素质的培养、跨媒介叙事能力的提升、跨媒介叙事技巧的训练,以培养对接业界的高层次应用型编剧人才。

一、影视内容生产跨媒介体现及编剧能力诉求

在“互联网+”时代,万物互联,影视艺术的渗透性、吸纳性、延展性空前增强,其中跨媒介既是集中体现,也是重要手段。内容生产的跨媒介叙事机制、传播营销的多媒体统筹联动、受众的多媒介迁徙阅读等构成当前影视生态的主要表征,其核心是媒介深度融合带来的影视生产思维和文化理念的深刻转变[1]。编剧作为影视内容生产的源头,其人才培养也应立足时代,在观念、技能等方面有所拓展和提升。

(一)文本跨界

一方面,IP热潮促使编剧改编的边界不断拓展。当前,IP改编成为影视内容生产的重要来源,涉及动画、游戏、网文、戏剧等各种文本,几乎任何类型的媒介的内容都可为影视所用,影视内容改编的美学边界、题材边界、类型边界不断拓展。另一方面,影视内容生产形式多样,深度融合成为常态。“网生代”(指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群体)受众具有鲜明的亚文化审美需求,拆解重构、混搭戏仿成为他们喜欢的常规表述,而这涉及对各种媒体资源、文化样本、媒介现象的借用、延伸和融合。例如,电影《黑镜:潘达斯奈基》以游戏式互动情节作为全片结构,《头号玩家》将VR游戏内容与电影主题式叙事相融合……内容的跨界改编和叙事的融媒范式已成为影视内容生产的重要形态,如何适应新时代的改编与创作形势,成为影视编剧需要思考的时代命题。

(二)平台跨界

一方面,同一影视文本多屏化、跨媒介传播的现象愈发普遍,例如,电影在电视、视频网站、短视频App播放,电视剧的网络版、手机版甚至广播版的多维传播等。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传播媒介与终端的变化倒逼内容生产的前端做出改变,编剧创作必须将跨媒介叙事纳入创意范畴,将多元媒介受众群体作为表达对象,更新编剧思路和观念。另一方面,影视作品综合体不断出现[2]。当前,影视创作呈现营销有机统筹和叙事多媒介互动、互补、互文的发展态势。例如,漫威电影宇宙除了二十多部电影,还有大量电视剧集、网络短片、漫画绘本……这些媒介产品的内容并非简单叠加,而是故事相互补充、线索互相指涉,形成庞大的影视叙事综合体。在产业化背景下,编剧具备多元平台跨界联动叙事的创作能力成为重要诉求。

(三)技术升级促使边界消融

一方面,电影技术的升级促进奇幻、灾难、未来等超现实题材作品喷发,而电视的多屏互动、全息投影、虚拟演播室等功能使电视审美趋近动漫或游戏,各种影视的新变化对编剧的创意想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媒体的更新融合与影像文化的刺激以及大众思想的变革,致使影视艺术的观念、形式、手段都在发生变化,这要求影视编剧人才的创作思维必须有所突破和创新。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运用加剧类型融合,类型边界快速消融。近年来,电视剧领域出现仙侠、爱情、成长、玄幻、冒险、古装、宫廷等类型元素的融合创作,如《花千骨》《择天记》《庆余年》等,这些类型融合、元素混搭、剧情繁杂的故事远超传统单一类型的叙事范畴。电影领域类型元素的融合拓展更考验编剧对生活的洞察与对未来的感知,如《盗梦空间》的梦境机器的构思、《流浪地球》的未来预测与科技自信、《战狼》的国际视野等。在融媒体时代,影视内容生产技术升级、审美多元、边界消融,对此,影视编剧人才的创意能力也应与时俱进。

二、影视编剧人才跨媒介叙事能力培养策略

在融媒体时代,媒介生态、文化语境、受众群体、技术环境都发生巨大的变化,影视编剧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应有所改革。

(一)提高跨媒介叙事素养

在融媒体时代,基于跨媒介的叙事素养是传媒人才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之一,也是新时代编剧创作的素质基础。1.多媒介读解能力多媒介读解能力主要指领会融媒体时代叙事艺术变革,熟悉各种媒介文本叙事特点和规律,既知晓媒介编码方式,也了解受众解码过程的能力。对此,影视编剧教育应开设专题板块,补充媒介阅读教育,将相同内容与不同媒介的叙事文本或不同媒介叙事文本同源IP进行对比,分析这些方式的叙事特点。例如,编剧人才对比《何以笙箫默》的电影版、电视剧版、小说版的编码方式差异及受众解码效果;对比名著《封神演义》的衍生电影《封神传奇》《哪吒之魔童降世》等,这些作品在情节、人物等方面对原著叙事的改造情况。另外,影视编剧教育案例应向多元媒介的叙事新形态、产业新业态和热点文化现象倾斜,加强前沿实践内容的融入与渗透,拓展影视编剧人才的跨媒介知识面,同时影视编剧教育应构建通识课与专业课互补、线上线下互动、课内课外一定翻转的多元课程体系,增强编剧人才媒介素养培养的丰富性与多元性。2.跨媒体资源整合能力编剧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职业,创作者需要积累大量素材,增强自身故事创作的敏锐性和创造力。当前的编剧创作绝非传统观念里仅描摹现实生活就可以囊括,其需要通过对大量现实、文学、历史、新闻等材料资源的收集整合,结合编剧知识,才能形成题材、人物、情节、细节甚至台词素材库[3]。在互联网环境下,影视内容素材的获取渠道更加丰富多元,网文、电视节目、微博、短视频、新闻甚至弹幕等都可成为素材来源。而面对海量资源,编剧人才的资料搜索、甄别、整理和分析能力和技巧尤其重要。因此,影视编剧教育应在影视传播学、新媒体艺术、影视文化创意学等辅修、选修课程中加入定量分析、抽样调查、统计软件使用等,以培养影视编剧人才的媒介辨识能力、分析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媒介运用能力,使其能将自身的编剧信息需求与媒介所提供的内容有效地联系起来,快捷高效地收集和整合影视剧本创作资源。3.跨界现象的反思意识在逐利逻辑下,影视跨媒介叙事热潮出现诸多涉及侵权、盗版、山寨、恶搞等乱象问题,这对编剧原创产生不小冲击,影视编剧教育也难免受其负面影响。例如,在2015年天津“原创与IP相煎何太急”的论坛上,阿里巴巴影业集团表示将挑选一批网络作家及贴吧吧主改编他们的原创网络文学,替代雇佣职业编剧。该事件引起诸多疑问:如果影视公司不再需要专业编剧,是否意味着编剧专业教学失去存在的意义?IP真的能够取代原创、取代编剧,成为振兴影视产业的法宝吗?面对新时代、新语境,当前影视编剧教育应培养人才反思意识,理性思考业界的各种变化。通过开展跨媒介改编热潮、媒介融合的多维层面、影视创作跨界现象、IP热等思辨性主题的讲座及课程,影视编剧人才可探索跨媒介的深层驱动力及因素,深度思考媒介融合、影视跨媒介叙事热潮等相关问题,并理性面对时代给予编剧人才的机遇和挑战。

(二)培养跨媒介叙事编剧创作能力

编剧的任务是塑造典型角色、编织情节桥段、构建完整故事,并表达一定的思考和主题。编剧能力包括构思故事和讲好故事的能力,主要涉及题材开发、角色塑造和情节建构。1.跨媒介开发题材创意能力在融媒体时代,影视内容生产源头数量剧增,短视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都可成为题材孵化地,互联网文化深刻影响影视内容生产。例如,影片《失恋33天》孵化于微博,影片《泰囧》《港囧》系列电影片名源于网络语言“囧”,互联网职场电影《@互联网人》描绘互联网人真实肖像……影视内容题材开发的时代性、前沿性、创意性与大文化语境、剧变的现实生活无法割裂。因此,编剧人才应避免“闭门造车”,积极吸纳新媒体内容,提升自身跨媒介开发题材创意能力,影视编剧教育应着力培养影视编剧人才运用联想法、组合法、移植法、列举法等方法来创新题材开发技巧。如将传统电影与当前IP组合,传统故事移植到现代都市,现代人物穿越到古代等。近年来,这类创意鲜明、脑洞大开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且反响很好,如《甄嬛传》《延禧攻略》等以女性为主的电视剧实质就是现代职场情节披上古装外衣,形成新宫廷职场爱情剧,获得受众高度关注的同时远播海外,成为文化输出的代表[4]。因此,影视编剧教育要注重影视编剧人才创意思维的培养及创新技巧的训练,培养其开发题材、孵化题材创意的能力。2.多媒介角色素材吸纳积累能力角色是影视作品主题思想的承载和创作者意旨的集中表达,好的影视作品离不开个性鲜明、形象饱满的角色。传统的影视编剧教育注重培养编剧人才观察生活、观察常人,从内在塑造人物,从细节刻画人物,强调人物“来源于生活”,但总体注重的是对生活的直接提取,而忽略对新媒介环境中人物创作素材的吸纳和积累。互联网是生活的“多棱镜”和“放大镜”,映射社会百态,包含各种人物形象丰富的典型性格、鲜活细节、特色语言等素材。因此,影视编剧教育要注意引导影视编剧人才通过多媒介渠道来收集、吸纳、积累角色素材,传授建立人物素描式素材库的技巧,使其能创作出丰富多彩、独特鲜明并具有现实依据和时代特色的角色形象。3.融媒体范式情节结构建构能力随着收视群体年龄的下沉以及青年亚文化的兴起,当前的影视作品叙事情节越来越融合游戏、动漫甚至综艺节目的情节建构元素和方式。如电影《动物世界》的游戏闯关情节,《盗梦空间》的动画式梦境空间转换情节……在影视编剧教育的情节创作教学中,教育者首先培养影视编剧人才学会分析不同媒介叙事结构的特点,掌握影视作品融媒体范式情节结构的发展流变过程;其次培养其学会将其他媒介的情节结构范式进行电影、电视化的转化;最后对其进行专项系统训练,使其掌握和加强融媒体范式情节结构建构能力。

(三)多元化训练跨媒介叙事技巧

影视编剧人才在掌握跨媒介叙事的创作基础知识和技巧后,还要学以致用,通过多元化的实训方式来强化创作技巧的实践运用。1.情节结构建构专项训练电影结构是一种以叙述为主的艺术,跨媒介叙事的创作意味着需要融入动漫、游戏与新媒体的结构特点。影视编剧教育者通过分析不同媒介改编情节结构的故事,对比分析不同故事创作方法的优劣势,培养影视编剧人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实操训练,使其更好地掌握跨媒介叙事的改编技巧。影视编剧教育者也可从优秀的作品中分析其情节结构构建的共性,以穿越结构的原型为例,如《夏洛克的烦恼》《机器猫》《回到未来》等,这些电影是怎么通过不同的媒介来体现“穿越”的故事结构?它们可以为电影制作提供新的思路吗?让影视编剧人才去思考这些问题,并尝试重新改编,这样能够启发其跨媒介叙事的创作思路。2.IP改编专项训练在中国电影市场中,IP改编屡见不鲜,影视创作者直接对成熟的IP原作进行改编,可以减小投资风险,积攒原著粉。目前,IP原作改编较为成功的动画电影是《哪吒之魔童降世》,其衍生品的销售额打破了中国电影衍生品的销售纪录,而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的IP能量,该动画电影抓住了各个年龄层次观众的心理,将主角身上的亮点无限扩大,带动整个故事剧情的发展,加强影片的气氛[5]。IP涉及的媒介类型多元、叙事题材丰富、传播形态多样,影视编剧教育者通过对纸媒、网络媒体、舞台等不同类型IP的影视改编进行专项训练,使影视编剧人才既对当前影视跨媒介叙事的生态有更深刻的认识,又能更好地锻炼其进行多元媒介的叙事转化技巧和实践能力。3.热点内容多媒介对比改编训练尽管当前受众的审美愈发多元,受众对影视题材依然有类型偏好和情节桥段的审美倾向。热点内容成为各媒介生产作品的重要方向,内容类似的作品文本或情节同质化也就不足为奇,如前几年的电视剧的穿越架空、近两年的女性职场剧情和微电影的悬疑推理剧情等。那么,影视编剧人才对同题材、同类型、情节相仿等相似内容进行多媒介呈现的对比改编训练,就具有更深刻的对比研究和规律探索的实践意义。

三、结语

在融媒体时代,影视内容生产实现了文本跨界、平台跨界以及技术升级促使边界消融。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媒介生态,影视编剧人才应从多媒介解读、跨媒体资源整合、跨界现象的反思意识、跨媒介开发题材创意、多媒介角色素材吸纳积累以及融媒体范式情节结构建构等方面提高自身编剧创作能力,另外,其不仅需要掌握跨媒介叙事的创作基础知识和技巧,还要学以致用,通过情节结构建构、IP改编、热点内容多媒介对比改编等多元化的实训方式,强化自身创作技巧实践运用。

[参考文献]

[1]姚睿.移动互联时代的影视编剧教育创新:跨媒介叙事训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11):141-146.

[2]王文娜.IP热潮下,编剧专业教育何去何从?[J].艺术教育,2016(04):36-42.

[3]钱安洋.全媒体时代影像传播教育的实践:评《当代影像传播与媒体发展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1(11):99.

[4]刘俊,董传礼.论全媒体时代影视发展的一个创新路径:基于跨媒介改编的视角[J].粤海风,2020(04):70-75.

短视频的优劣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课;中学信息技术;应用;探究

在以往教学大纲中,要求各中学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应用需求即可,所以教师在授课时,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顺序授课。但是随着国家教育部对中学课程的改革,各中学的教学设施基本完善,足够应对日常教学。信息技术课程需要的多媒体教学机房、专业教师学校都经过严格的培训和把关。信息技术教师也更理论化、专业化,提高了教学水平,这样培育出的中学生的素养相较之前有所提高。虽然,以往的教学模式也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并不全面,这就导致信息技术教学没有达到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学中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科技,发展信息教学的微课模式,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结果。

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微课的优势

1.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接受先进的课程学习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短视频的出现,微课作为时间短、内容覆盖面高、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的优势,成功地跻身于中学教学课程中去。网络时代的发展,微课资源也在网上传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越来越多,这就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网上先进的资源,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把微课资源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让教学内容摆脱以往受教材限制的情况,让学生能够足不出户体验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课程,形成教学与国际相接轨,为社会培养实用性的复合人才。

2.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微课,能够明显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新课程教学的引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新颖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接受上难免会产生一种抵触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微课,通过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法帮助学生学习新的课程知识回顾以往的知识,让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情趣,引发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融洽课堂氛围,为课程的开展提供动力。所以在信息课程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微课资源帮助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可以在课下时间利用微课程资源对于课上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消化,真正地做到帮助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教课节奏,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3.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

微课资源在互联网上非常多,教师和学生对于微课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根据网上课程的点击量来判断,一些点击量较高的课程,一般在教学内容和制作上较为精良,能够切实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可以根据在课程下方的评论区来了解课程内容的优劣。微课资源内容在很大方面受到个人喜好的影响,所以教师可以通过网上观看,引导学生对课程选择,或者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对网上的微课进行改正提高。微课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受限制,就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提高。微课的开展就要求教师对自身的要求更严格,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满足信息技术课程的需求。

二、中学信息课程利用微课的方法

1.教学主题明确

微课引入教学,就要求教学过程的主题要更加明确,教学内容也更具有针对性。尤其是在对知识点教学,针对教学难点、概念的主题上,应该具体问题具体阐述,选择合适的微课内容,简明扼要的教学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例如,在对word主题教学时,应该选择微课合适的内容,像“word中页眉页脚的设置”“如何在word文件中引入文件插件”或者是“word办公软件的排版”这一类主题的微课内容。微课的时间短,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简明扼要,防止学生学习疲惫,学习效率低,影响学习进程。

2.根据学生能力展开教学内容

微课教学就是为了满足学生需求而存在的,为了促进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应该尽量地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学生的水平制定教学。这样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的结合率越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越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满足学生的需要,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结语

微课资源丰富,这就导致在内容的选择上会出现偏差。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微课,需要教师引导和改善,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微课进入教学课堂,已经在各科教学中实现,但是微课教学仍然难以取代传统课堂,所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将微课变成一种良好的教学工具辅助教学。

参考文献:

[1]韩海燕.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微课的教学设计[J].教育:文摘版,2016(1):90.

短视频的优劣范文第5篇

关键词:动画专业;人才培养;优化路径

我国动画产业要在更广阔的舞台中有更好的发展,一定要充分体现出创新、开放等特征。目前这一产业在向着创新化、动态化的目标发展的过程中,遭遇到了人才缺口的尴尬。在动画作品设计与制作之中,我国在绘画技巧、故事叙述等方面占据优势,但动画技术与动画运营却是短板,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培养技术人才为摇篮的职业院校,需要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深入反思。出于对人才培养的薄弱点,高职院校要面对技术和动画运营等环节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的方向性更明确,取长补短,适时找到有效的动画产业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增加动画产业人才储备量,提高动画人才的质量。

一、高职院校动画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重绘画,轻文化

我国动画、美术等专业在组织专业考试时,多年以来一直把学生的速写、素描、色彩当成重点。不可否认,从这三点之中能看出学生的绘画水平,却难以体现出学生的文化素养。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对素质教育的错误解读素质教育绝不是要放弃文化课程学习。然而,当前我国的人才选拔机制存在明显问题,有些学生在报考动画专业时也形成了错误的观点,认为动画、美术等专业人才就是要掌握一门技术,并不是复合型人才,顺利进入高校之后,也会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专业课程学习方面,努力练就在绘画方面的技术,文化知识学习却存在严重问题。然而,技术技能达到一定的层次之后要想有所提升,就需要得到文化的支撑,尤其是动画产业本身就是文化创意产业范畴之中的内容,既要体现文化的核心位置,也要具有创意。动画消费是一种文化消费,而文化消费要强调内容的重要性,所有的技术都要为展现故事、丰富内涵提供服务,这才是动画作品的精气神,才能做出触动人心的作品。由于我国动画产业在发展中,策划、编剧等人才数量较少,动画前期创作部分遭遇到了瓶颈,动画作品内容创作上出现了大量的模仿,抄袭及模式化的故事,从而在国际上缺乏较强影响力的作品[1]。

(二)精制作,粗创意

目前我国已经有千余所院校设有动画专业,漫画、动画、影视动画等专业较为常见,这些院校在对动画专业人才进行培养时存在着共性问题,只是关注了对学生绘画技能的提升,虽强调了软件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却忽略了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更为丰厚的文化底蕴,人才培养工作陷入了同质化的误区。这样一来,我国动画产业链条的各个节点上都缺少高端人才,包括动画创意设计人才、产品营销人才等。可见,动画专业如果只是以传统模式培养人才,就会对整个产业的发展造成阻碍。不管是动画编剧、角色设计,还是形象创意、制作剪辑、市场营销等,这些专业人才从事的都是创造性劳动,他们的素质将关系到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情况。我国动画产业在发展中不同工种的人员配置严重失衡,制作环节人才数量较多,而编剧、美术设计、营销、衍生品开发等人才却存在较大缺口,这也是我国动画作品不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原因。

(三)偏理论,缺实践

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在为动画专业安排课程时,都把专业基础课当成重点,尽管也安排了专业实践课,但课时数较少,未能发挥出作用。三维动画、角色造型、逐格动画、设计素描等都是动画人才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功,但从事动画设计、制作、营销的人员,他们的工作毕竟不具有制作性的特征,而具有创造性特征,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绝不能忽视专业实践课教学的重要性,特别是影视动画创作、新媒体动画制作等。在课程安排方面,如果实践课占比较低,根本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不能实现学有所精。目前我国多数职业院校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由于实践教学环节存在欠缺,培养出来的人才到了具体的工作岗位中就会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用人单位向动画专业人才提出了严格要求,要确保招聘而来的人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尤其是高端动画人才,专业基础知识与理论固然重要,但更应该有的是创意、艺术素养、经营才能。可见,用人单位在选择动画专业人才时,会关注人才是否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对于一些操作技能差的动画专业毕业生,必须要以校外培训的方式给自己充电,学校教学资源被浪费,教育与产业发展出现了错位现象[2]。

二、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任务

(一)增强高职院校人才特色

高职院校在培养动画专业人才方面,要结合学校特色设立专业,要有所侧重。例如,经营院校在营销专业建设方面卓有成效,要借助于这样的学科优势为动画产业培养衍生品开发人才、营销人才;美术学校多年以来在艺术特长培养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要培养动画设计人才,在创作中体现出画面风格,也要体现出剧本的立意;也有些学校的优势专业为计算机,可以培养数字动画人才;还有些学校擅长培养绘画人才,这样就要发挥出人才培养优势提升动画专业人才的绘画技能。

(二)加强校企合作,走市场化路线

在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动画人才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走市场化路线。关门育人这一问题如果迟迟不解决,或是说高职院校在不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盲目设立专业、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教育与市场之间就会出现一道鸿沟。所以,要把校企合作当成首要工作来抓,教学计划的制订要由双方共同完成,对学生实训提供指导,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并要定期根据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同时,学校要鼓励学生定期参加各种专业活动,在实践中了解动画产业发展情况,在沟通中找到人才培养方向。

(三)配合实践落实课程设置

在动画人才培养方面,高职教育以软件取胜,但扩容速度过快、教师稳定性不强,这些都制约着其发展。因此,在开展动画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应用的重要性,在这一目标的导向下对课程安排、教学实践、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优化,以应用为原则培养人才,确保学生能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同。高职院校开设的动画课程中多数都含有动画制作的步骤,但是仍然会出现很多不相关的课程,这类课程设置偏离了动画制作的知识,把重点放在了专业拓展和制作的形式,这类课程更偏向于软件操作课程,而反观目前动画市场的拓展包含了融媒体、多平台的动画市场,人才技能要求也日益面向多元化,动画专业针对多平台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四)专业层次化培养

动画产业在发展中迫切需要三种类型的人才,即原创人才、技能人才、管理人才。在这三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我国形成了“两端小、中间大”的局面,产业链中游拥有数量众多的制作人才,但产业链的前端与末端却严重缺少原创型、管理型人才。结合动画产业的发展情况看,动画人才市场需求层次化,动画人才培养的本科院校及高职院校中,互相间定位雷同且模糊,导致市场部分人才过剩,急需人才紧缺。职业院校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模式一定要区别于其他专业本科教育,抓住培养“职业应用型”人才的大方向,更应该做到提高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契合度,要对市场发展规律表示尊重,培养出层次化的人才。

三、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鉴于对我国动画人才培养工作前期取得的成绩,可以充分意识到我国动画产业正处于繁荣的发展阶段之中,而要顺利实现产业转型与升级,一定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取胜,争取借助于人才力量使我国的动画产业能具备赶超优势。动画既是技术,也是传播艺术,更是朝阳产业。在培养创新型动画人才过程中,要关注动画市场发展趋势、把握住动画技术特色、理解动画文化内涵,培养出更多创新型动画人才。

(一)推进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随着我国动画受众群体文化程度的逐步提高,精神需求的多元化发展,动画创作方向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值得我们去探索,要给予发展正确的引导,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动画,创作出具有鲜明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动画艺术作品具有丰富的宣传性与推广性,在欣赏动画作品的同时感受到思政思想的熏陶,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发展,实现文化自信。在动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还可以突破现有的教育局限性,例如采用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极大地丰富动画专业课程的授课广度与深度,使得动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更加完善。这就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入课程思政的内容,才能实现思政教育与动画专业内容的协同融合。例如,在常规教学内容中加入中国历史、政治与传统文化的主题,教学时要与当前社会潮流,国家时事政治相结合,使知识点具有时代的元素。再如,在二维动画实训课程中,以皮影为主题创作二维动画短片,以湖南望城皮影为特色素材,带领学生参观皮影馆,拜访皮影艺术家,学习皮影制作过程,了解皮影趣事,从而将皮影设计动态化,平面卡通化,增加传统艺术的趣味性,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传统文化故事以动画的形式传播正能量,这样能够成为更加具象化的动画艺术作品[3]。

(二)创建多维度文化素养课

从动画人才的内在文化素质培养上来看,作为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动画人才,需要时刻保持对事物的敏感度,对万物的好奇和感悟,从习惯性思维到对万事万物的联想与想象等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均需要全面的人文素养,需要学生接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历史和哲学、美学等领域,可以在学生的课程设置上进行多线性、多平台的培养模式,该模式可以将上述文化素养课程安排至动画专业课程的选修或是限选课程中,学生可以不受年级限制,灵活地依据自身学习或兴趣来进行文化素养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创新意识。我们要强化学生对文化的自觉意识,对文化的进一步认知,增加文化采风实践,例如给学生下达采风实践的任务,要学生通过网上浏览资料、实地进行文化调查等方式亲身去理解和感受文化氛围,收集文化素材,为动画创作进行文化知识的积累,从而实现知文化,懂文化,知道如何将所见所学融入动画作品创作中。

(三)加深校企合作互帮互助

校企合作近年来引起了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关注,这是一种既能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也能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学校的人才培养能更好地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培养不确定性由此下降。另一方面,企业能获得自己最需要的人才,不需要为后续培训投入过多资金。所以,实习基地建设应该同时得到学校与企业双方的重视,要共同致力于课程结构的优化,避免课堂教学出现“空对空”的情况。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高职院校要一起创建完善产学研合作制度,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要发挥出技术优势,不得盲目跟风,争取拥有更多原创品牌,用人单位也要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表示支持,关注双方利益,勇于在合作之中承担风险,在法律规定下履行责任,共享资源并形成互补,共同培养优秀的创新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动画专业现有校企合作的模式一般分为:加工项目实践型、命题比赛以赛促教型和科研协作教学型。但不同企业与不同定位的高职院校间的合作是有需求差异的,规模不同、业务不同及理念不同都有一定的人才培养方向的差异,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利益追求的差异,不同类型学生的自我发展定位差异等,从合作模式来说,基于校企合作创新理念的共赢是目前来说最优选择,但这取决于合作企业与个体是否目标一致并满足合作条件,反之则因理念不一致而无法将合作真正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来。

(四)提供与市场接轨的实习实训机会

作为高职院校,在培养动画专业人才方面的优势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完善的育人体系、丰富的教育资源、较好的学习氛围等,系统化动画人才的培养,既能帮学生夯实专业基础,也能让学生具备理想的专业素养,还能使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审美力得到提升。此外,高职院校在多年的学生管理、学科建设等方面都积累了经验,能为长期、连贯、系统地培养人才提供了保障。相比而言,社会培训机构在提升人才专业技能方面占据优势,培训机构人才培养工作灵活性比较强,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再加上其本身所具备的针对性、短期性等特征,能对正规动画教育的不足进行弥补,尽管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尖端动画人才奇缺的问题,却能帮助用人单位解燃眉之急。我国培训机构在培养动画专业人才方面,只是局限于业务性、操作性较强的方面,对两类教育的优劣进行对比,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二者有必要进行合作,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高职院校可以从培训机构聘请讲师为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讲解,甚至可以把某一部分教学任务外包给培训机构,以合作取胜。合作互补、多方共赢,这是培养大量优秀动画人才的有效路径。

四、结语

目前高职院校的动画专业也在顺应时代进行专业设置的改变,在新媒体的发展环境中,动画人才市场的需求从最基本的动画制作公司及电视台等相关视频制作部门扩充到新媒体公司、短视频广告公司、网络游戏制作公司等,就业面与传统传媒时代相比,扩大了不少,也提供了新的岗位,例如动画视频师、游戏动画师、影视动画设计师、建筑动画师、多媒体动画设计师、交互体验动画设计师等,就业方向扩大至各个新媒体行业中。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今后的动画从业方向也会继续变化,调整人才培养策略,主动适应变化,从变化中培养和提高人才的市场适应能力,是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的未来之路。

参考文献:

[1]吕纪荣,等.陕西省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现状分析——以独立院校为例[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18):56+60.

[2]肖腾.中职计算机动画设计教学的策略研究[J].商品与质量,2020(35):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