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课的核心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背景;范式
Abstract:in today's employment pressure is very heavy,but not to the recruitment of staff,under such a contradictory background,to enhance the students' social experience,to improve th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deas and meet the social needs of the integrative practical activity curriculum is becoming more important,comprehensive practice curriculum so as to solve the social problems of an a in a way,its standardization,system will be put on the agenda.In this paper,characteristics and paradigm for comprehensive practice course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aiming to cultivate our
Keywords:background,comprehensive practice course,paradigm
综合实践课程是以培养人的实际劳动能力核心理念,以自由、独立、自主的方式进行研究学习,并以服务社会为主题,进行相关学习活动的课程。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摆脱了一直以来的填鸭式教育模式,让人们不再空读书,死读书,读死书,而是将书本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用社会实践的方式体验书本,印证书本,又由书本带动社会实践,让书本与社会完美的结合起来。
1.综合实践课程的背景
综合实践课程是由于就业与求职社会新的教育改革的发起,用原有的劳动课为基础改造孕育而生。劳动课强调学生要有动手能力,而综合实践课是要求学生自己实践,提高社会意识和训练综合能力,为学生从学校走入社会作铺垫。
2.综合实践课程的特征
2.1理论性
综合实践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所以这门课程能够对问题进行探究以及解决,为人们的社会活动提供了一部份指导,让人们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综合实践课中的实践结果又会回馈给理论,修正理论,完善理论,使得理论更加完善,更具有全面性,为社会实践提供更加有力的指导。
2.2广泛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为人们提供社会指导并解决讨论社会问题的学科,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然要包括大量的题材,各种各样的知识学说,以及普通、特殊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3综合性
当一件事物具有了理论性和综合性之后,那么它也就自然而然的具备了综合性。同时,它为社会服务,所以其核心至始至终都是社会,而社会又包括了自然与人文,理论性又将这些有机的整合起来,所以其综合性贯穿始终,所以也正是其具有综合性,才能够让所有的学生不受专业的限制,学习综合性知识,提高自我素养,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在社会中立足。
3.综合实践课程的范式
范式有三种类型,一是辩证思想,二是具体的成就,三是作为一种工具,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我认为是三者的结合。首先,综合实践课程是一个具体的事物,是教育改革的成果,其次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样工具,同时也是一种让人深思的思想方式,它改变人们的思想方式,让人们能更好的立足于社会上。
4.综合实践课程对老师的挑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立对原来采用填鸭式教学的教师来说,必须做出合理的改变。原本的教育只需要按照大纲进行教导,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综合性使得其覆盖面特别广泛,跨专业也特别多,且同学的方向也各有各的不同,使得教师根本没有大纲依赖。教学模式的改变让教师无法照搬原来的教学方式。评价分数也不能用标准答案来衡量了,所以这对老师来说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
结束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出现冲破了原来的填鸭式教育的教育理念,使教育更加贴近社会,让书本与社会相结合,学生也能自主学习,并自己实践书本上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训练自身的辩证思维方式。让学生的知识面也得到拓展,让学生能够更加迅速的融入社会中。(作者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未成年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参考文献
[1]胡怡芳.系统化综合实践课程开发背景与范式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21(6):75-78.
关键词:现代林业技术专业;生产性(综合)实训;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255-03
德技并重,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其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正确处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1]。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提出:遵循职业教育办学特点和规律,着力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的改革,加快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步伐,不断满足人们群众接受良好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1]。
近年来,为了提高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我校根据新疆林业生产实际和新疆气候特点,在原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完善并最终形成“阶梯式”能力递进人才的培养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以林业工作岗位和林业生产过程的教学活动为导向,在林业生产季节,采取工作实践形式,非林业生产季节学习“必需”理论知识和室内可学的操作技能。以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为核心,通过对林业产业的素质教育、专业技能(专业基础技能、专业通用技能)、专业核心技能、拓展能力4项能力模块的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其实践教学活动分为单项实训――综合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企业实训)――技能鉴定4个阶段,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一、实施生产性(综合)实训的背景
现代林业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之一,具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即林业的“时间性、季节性、艰苦性”等特点。林业行业涉及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森林资源调查、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方面,在传统的学期制下,理论教学进程难以和生产实际同步。如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是林业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但是,种苗生产重点在春、秋两季,按传统的学期制,无法让学生完全参与到整个生产过程的实践操作中。为此,我们修订了实训计划,利用春季、秋季让学生参加生产性(综合)实训,夏季、冬季抽出一定时间教授理论知识。本文通过对2012级现代林业专业学生、林业企业对生产性(综合)实训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对现代林业专业的生产性(综合)实训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
通过1~2个月的林业生产性(综合)实训,让学生实际参加林木种苗生产、森林资源调查等工作过程,使学生掌握从事林业生产的主要技术,巩固和加深对“必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提高其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养成“爱林、护林、兴林”的职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加深对林区、林业以及林业生产技术的了解。
2.课程设计:
中职二年级利用4~5月份,集中派遣学生到相关校企合作企业实训1~2个月。以小组为单位,安排一名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根据企业要求完成种苗生产、森林资源调查、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相关工作任务,学生在学校委派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全面参与林业实际工作,利用山区下雨时间由企业技术人员讲授林业生产的技术要点和相关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专业与行业的对接。
3.成绩考核:
实训结束后,由学生填写《实习指导手册》,独立撰写2000字以内的实训总结。由本人、小组、校内委派的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考核评价。以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并重的原则,注重过程考核,侧重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态度和技能各占55%和45%,其中,每项中考勤占10%,自我评分、小组评分各占5%,实习报告、教师评分各占10%,企业评分占15%,综合后最终形成学生的生产(综合)实习成绩。
三、调查样本和方法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分别对2012级现代林业生产专业、实施实训的区内林业企业进行抽样问卷调查。2012级共3个班100人、企业共11个110人,分别回收有效问卷共100份(2012级)、110份(林业企业)。
调查分为学生版和企业版,问卷的项目也有所区别。项目包括:“开展生产(综合)实习的季节”、“生产(综合)实习的内容”、“是否有收获、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对学校委派的教师评价”等20个项目。
四、结果分析
1.企业对我专业参加实训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工作态度、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职业能力的满意程度。就企业而言,通过实习,对我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工作态度、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给出的选择分别为:“满意”64%、“基本满意”36%、“满意”73%、“基本满意”27%、“满意”64%、“基本满意”36%(见图1)。企业对我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都表示满意,说明我专业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对职业能力在专业、专业基础课的渗透教学比较成功。
2.企业对我专业教学内容是否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学生是否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的选择。就企业而言,“对我专业教学内容是否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的选项,认为“是”、“还可以”的人数比例分别为90%、10%;“学生是否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的选项,认为“是”、“还可以”的人数比例分别为80%、20%(见图2)。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企业认为我专业教学内容贴近企业生产岗位的技能需求,同时,也认为我专业学生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
3.学生对我专业选择的生产(综合)实习企业、企业对我专业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的满意程度。就学生而言,“对我专业选择的生产(综合)实习企业是否能满足实习需要”的选项,认为“能满足”、“基本满足”、“不满足”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1%、24%、5%;就企业而言,对“我专业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是否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选项,认为“能满足”、“基本满足”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3%、27%(见图3)。
4.学生、企业对我专业生产性(综合)实习整体的满意程度。学生对“我专业生产性(综合)实习整体是否满意”的选项,认为“满意”、“基本满意”的分别为99%、1%,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开展生产性(综合)的认同度较高;企业对该选项认为“满意”、“基本满意”的分别为82%、18%,说明我专业安排的生产(综合)实习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校内实践操作与现场实训的差距,学校、企业对学生期望值过高与学生本身存在问题的差距等。
五、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通过开展学生生产性(综合)实训对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大多数学生对现代林业专业实施的生产性(综合)实训感到满意。但是,对有些选项,如:“学生认为生产(综合)实习的成绩评定方式是否合适”的选项,有选择“不合适”的学生;“企业认为生产(综合)实习的成绩评定方式是否合适”的选项,有27%的企业选择了“基本合适”,说明现代林业技术专业生产性(综合)实训在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总结和完善。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林业实训。林业行业属于艰苦行业,掌握林业技术离不开实践经验和时间的累积,这是林业的特性所决定的。现在的中职学生,虽然绝大多数来自林场或林区,他们很少有从事林业劳动的经历,对他们来说,高质量地完成林业实训,积累“实践性知识”就更有必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林业生产性(综合)实训除了增强其实践动手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等现代职业能力。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安排的指导教师的总体评价较高,但是有少部分学生认为企业技术指导缺乏教学经验,其所讲授的实践操作与校内指导教师之间有些差异。使学生认为“技术含量低”,甚至认为是“劳动课”或者不知道是按照技术指导还是按照老师的讲授去操作。由于林业行业标准的不同,必须有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下过企业锻炼的、熟悉企业业务的教师作保障。一是加强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指导能力;二是提高下派企业实践锻炼教师的数量,以满足校内和企业的对接,满足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要求,不仅让学生知道“怎么做”,还要知道“怎么样会做的更好”。
3.加强配套保障条件建设。现代林业技术生产性(综合)实训是在“三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其核心理念是:教学过程围绕林业生产季节安排,教学内容围绕林业岗位设计,教学场地围绕林场布置。要实现这一教学改革,必须有相应的配套保障条件作支撑。一是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逐渐向行动导向法、引导文教学法等过渡,把课堂搬到林场、林区。二是打破“学期制”的教学管理体制,根据林业生产特点安排教学活动,改变终结性评价方式。三是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实训基地教学、生活条件,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提高实训质量。
一、孔子教育思想的目的定位
(一)孔子教育目的的核心
孔子认为,教育的核心价值应该指向人的发展,即着眼于培养人、完善人,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主要实践是从培养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在处理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孔子一再强调“克己复礼为仁”[1]。他说:“以约失之者,鲜矣[1],”必须要用“礼”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1],达到具有君子品德。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孔子认为,首先是从处理好与家人的关系建立起来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教育的精妙之处,是从人类最一般的家庭关系入手,讲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并把这种外在的行为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追求,进而以家国同构的原则将其推广开来”[2]。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孔子要求学生知天命,就是懂得把握自然规律,认识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孔子说:“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是在告诉人们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肆意践踏和违背,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人要好好的生存下去,就要掌握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要知天命而畏之。孔子认为,君子知天命而畏之,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3]。孔子教人处理上述三方面的关系,目的就是教人怎样生存,最终把人培养成为一个适合社会需求的君子,使国家和谐,实现大同社会。人要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最重要的是从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开始。
(二)孔子的教育对象与人才标准
孔子认为教育与人口、经济一起,共同构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三大基本要素,《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福之’。曰:‘既福之,又何加焉’?曰:‘教之’。意思就是:当国家人口发展了,安定了,富有了,就应该加强教育来完善。“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无论是生产需要,还是生活需要,或者是文化需要,都要在人的培养规格上体现出来,而且最终要通过人的培养来实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2]。因此,教育绝对不能忽视人的发展的需要问题。教育只有实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够实现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孔子说的“教之”,“之”指代的是社会公民。孔子说的“教”,就是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简单的说就是让公民养成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的意识。即,要公民做到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就是孔子一再强调的为政,最终使天下平,与近代提出的公民教育基本上是吻合的。孔子的人才标准是理想的人格典范,称之为“君子”。教育产生于人类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对象是人———社会公民,教育的目的就是完善人格,教人如何幸福的生存,实现社会和谐。
(三)君子的修身之道与人格魅力
孔子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君子”的培养上,对人才的要求就是符合“君子”品德。孔子对“君子”的为政素质要求,一是“修己”、“正身”,二是“安人”、“安百姓”。孔子认为,要想改变别人首先要从改变自己开始,因此,“修己”是“安人”的基础,“正身”是“安百姓”的前提。在孔子的人才标准的指标体系中,君子的个人道德品格素质是基础,最终培养学生具备安人、安百姓的远大抱负才是培养的最终目标。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出发,我们可以总结出君子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君子是道德高尚的人。主要表现:一方面要学会宽容,“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一方面要懂得谦让,“君子无所争”(《论语•八佾》);一方面要讲仁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的思考是修身、齐家、治国、使天下平,小人思考无时无刻不在追求个人利益得失”[4]。第二,君子是具备多方面能力的人。孔子说:“君子不器”,“不器”就是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君子有能够处理好上述三方面关系的能力。第三,君子是勤勉自律的人。首先,君子为人稳重、忠诚、讲信用、向好榜样学习、知错就改,“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再者,君子严于律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再者,君子合群,“君子以文会友,以友铺仁”(《论语•颜渊》);再者,君子安守节操,“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第四,君子综合素质高。在《论语》的《子张》、《尧曰》、《季氏》等篇目里面,孔子谈到了君子分别有三戒、三度、四重、五美与九思,孔子从不同的方面归纳总结了君子的人格魅力。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孔子的教育目的思想,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实现道德准则、人格、人文素养三方面的培养。孔子的君子人格与当前创造性人格的定义是吻合的。“创造性人格,是指主体在后天学习活动中逐步养成,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对促进人的成才和促进创造成果的产生起导向和决定作用的优良的道德、人格、信念、意志、情绪、理想等非智力素质的总和”[3]。
二、孔子教育思想在当前基础教育中的缺失
2005年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笔者要问:当前我国教育到底缺少什么,导致了不能培养出大师来?笔者以为,当前最主要的原因是当前教育从基础教育开始,就一直缺乏培养学生具备大师人格的土壤,学生在基础教育时期应该具备的人的道德准则、创造性人格、人文素养等方面所得到的培养太少,这样,到最后能够达到“人不知而不愠”[1],静下心来全心全意搞学术、科研的人才就十分稀有,最终导致不能够培养出大师来。
(一)品德和价值观培养的缺失
当前我国教育最大的缺失,在于从基础教育开始,不是为人,而是为己;要求学生主修的不是道德,而是知识和技能,教书和育人完全分离开来,甚至可以说只重视教书不进行育人。这样的教育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式教育,是造成应试教育以及造成学生价值观迷茫的主要原因。孔子把德育视为一切教育的根本,形成了一套完美的德育系统,其作用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巩固和发展人的先天素质,指个人先天具备的生理特质得到巩固和发展。二是培养和完善人的后天素质,指人后天经过受教育获得基本品行。南怀瑾先生认为孔子一辈子都在进行德育,他说:“孔子看到,即使一个安定的社会,文化教育没有完成,是不能够解决其他问题的。基本上解决问题的是要靠思想的纯真,亦即是所谓之‘德性’。因此孔子一生宁可穷苦,从事教育”[5]。只有把“德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一个人一旦立志,就不怕寂寞,不怕凄凉,有了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才可以成为大师,为社会培养大师。当前社会不和谐,与教育中品德和价值观培养的缺失关系很大。教育舍本求末,社会岂有不乱的道理。教育先乱了目的、内容;后乱了学校章法、师道;然后乱了教师、学生;所带来的最后结果就是导致全社会的道德大滑坡,学生价值观迷茫,使社会乱了。诸如毒食品、毒文化、毒环境等等,如此恶性循环,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势必如古印度、古巴比伦、古罗马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淘汰。
(二)创造性人格培养的缺失
创造性人格包括的基本素质是多方面的,当前家庭和学校对创造性人格培养的缺失,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没有加强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家长和教师重视儿童和青少年的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是创造性人格形成的基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在这方面的培养是贫弱的。比如,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自杀事件频繁发生,说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二是没有正确引导个体的个性和特点的发展。具有高创造性的个体往往具有鲜明突出的个性特点,然而,当前我国学生不是缺少个性,还是个性太过张扬。最近的一份有关高中生自信心的国际调查表明,49%的日本高中生表现自信;80%的美国中学生有较强的自信心;而90%的中国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6]这个调查结果令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刻反思:中国学生凭什么如此自信,中国学生这么快从原先的近乎自卑走向极度自信正常吗?三是没有坚持正确运用评价机制。评价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对学生的人格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四是没有营造创造性人格教学的氛围。教育的四大条件之一便是环境,学校是以教师为主轴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人格品质的场所,营造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格的教学氛围是十分必要的。要想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勇于创新,当前教育由于教育功利化,教师缺少创新,缺失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三)人文关怀与人文素质培养的缺失
人文是指,重视人的社会属性之文化的养成。孔子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尊重人性、教化人性、聚焦于人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是指,在人文方面所具备的综合品质及其发展程度。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对人文素质培养的最大缺失是,没有将人类优秀文化(特别是中华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熏陶以及社会实践,内化为学生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德,使学生真正懂得做人,最终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学生阅读经典可以感知真、善、美,可以使思想素质、知识素质、审美素质等得到全面发展。当前基础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对经典的阅读量太少了,特别是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太少。据笔者见习时期了解,现在某些城市中小学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成为中小学生的家庭作业,这样自觉阅读的兴趣转化为了逼迫阅读的任务,根本就没有起到阅读经典的作用。
三、孔子教育思想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在思想教育方面要挖掘孔子教育注重德育的优良传统
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德育从培养学生的“孝悌”观念始,达到解放和巩固学生的善性,激发学生的潜能。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化知识,但是不能够不会基本的为人处事,真正的学问就是那些为人处事的法则,简单的说就是道德规范,这是一个人生存的最基本的前提。基础教育要坚持从德育入手,启迪学生心智,帮助学生获取聪明才智,以促进后天的长足发展。小学生是人性的固本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不需要去理解和应用什么科学,他们需要的是接受对真善美的认知,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对科学认知的兴趣以及对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儒家思想一再强调“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1],从童年开始,坚持德育为先,培养其良好的习惯至关重要。当今社会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后现代社会里人心浮躁,缺少仁爱之心,中小学生校园暴力、少年犯罪成为了全球的一大顽症,学生有知识少礼义廉耻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产物,这些祸害与德育的缺失是分不开的。子曰:“仁者爱人”[1],孔子认为“爱人”的最基本前提是懂得礼义廉耻,人与人相亲相爱。笔者以为德育是所谓爱的教育的前提,要在儿童发展的初级阶段培养他们懂得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才能实现爱的教育。
(二)在知识培养方面要挖掘孔子教育注重学生人格培养的优良传统
孔子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其教学内容上。总结孔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教育;一是知识教育。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在知识教育方面,孔子特别重视在青少年知识培养方面对其人格的培养,在教学中,孔子引导青少年修身践行和端正青少年的思想态度及改正其缺点”[2]。孔子强调,倘若这些教育工作者要是做不到,是一件十分令人担忧的事情,因为“幼不学,老何为”?孔子的教育教学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礼”,是指约定俗成的处事方法,是人与人之间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故,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尧曰》)“乐”是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礼、乐互为表里,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孔子认为兴礼乐可以维护社会有序的发展,“乐”教相当于现代的美育;“射”是射箭,孔子教学讲究“举一反三”,孔子教学生“射”是为了让学生从射箭比赛中学会相互礼让,培养学生“无所争,礼让而得”的君子品德,故,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御”是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这两项属军事技能,相当于现代军事体育,从孔子的思想我们可以得到:体育既要达到“强其体魄”的作用,更要达到“文明其精神”的作用;“书”包括识字和自然博物常识,相当于现代的文化科学知识;孔子“数”的教学不仅指一般的数学知识还包括记日、记月、记年的历法。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白,当今小学的美术课、劳动课、思想品德课、音乐课,这些课程的设置应该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用艺术手段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自然科技课应该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培养一定的对科学的兴趣;体育课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魄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体育中懂得谦让。在人生的启蒙阶段,这些课程的设置应该是为了培养学生人格的,甚至要高于语文和数学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