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Abstract]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rural local landscape has faced a great challenge , how to create a beautiful rural landscape in the situation , is worthy of study and research. In the paper, Beijing Guajia valle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s, do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n order to achieve visual effects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Keywords] Rural landscape; Landscape design; Guajiayu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研究缘起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迅速的发展,全国各地乡村都在火热的开展各自旅游业,但是在一片火红的背后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乡村本土景观被破坏。要想在开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保证其乡村景观的优美,就需要一个系统且适合当地特色的乡村景观设计与之相配。本文以北京挂甲峪为例,通过实践研究,探析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在实践中的应用。
基本概况
挂甲峪山庄位于北京市平谷区北部大华山镇,它东、南、北三面环山,中间是一个盆地,村域总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挂甲峪一共有村民146户,460人口。挂甲峪是北京近郊乡村旅游比较成功的典范,先后获得了“2011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2009年北京最美乡村”等殊荣。挂甲峪乡村旅游的成功使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的成功也得益于本地自然条件的优渥。
挂甲峪位置属于典型的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温度适宜,气候宜人。整体自然条件保持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千亩大桃,梯田如波催涌,果树如澜吐翠,水潭星罗棋布,山路千回百转,勾画出一幅世外桃源的美景。
总体规划
3.1规划目标
虽然挂甲峪的自然条件基础很好,但是在其开发旅游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异质移植的情况,很多不符合挂甲峪当地特色的设计出现,破坏了挂甲峪的原始自然风貌。综合分析挂甲峪本地植物种植的特色,通过景观规划设计,将乡村旅游与景观相融合,建设出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完美结合的游憩景观。
3.2规划原则
3.2.1景观生态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时,要以植物景观的自然形态为主,通过植物的树形、枝干形态、色彩搭配出一定的变化,显示出植物的多样性,但又要在变化中保持一定相似性,形成统一感,这佯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
3.2.2生物多样性原则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一个地方生态平衡的最重要的因素,生态环境遭受干扰后也能比较容易恢复原貌,而生物多样性还能提高景观效果,丰富植物造景,使得景观层次更加丰富,形成良好的聚落景观。
3.2.3因地制宜
在景观设计时,要根据设计场地的现状条件,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原有地形地貌的植物种类,根据当地地形进行景观改造与升级,合理种植植物,布置景观小品等。
3.2.4以人为本
乡村景观服务于当地村民,还是服务于旅游者都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以人使用便捷舒适为前提的,以人的行为习惯方式出发,创造良好的宜居,优美实用的人居环境景观。
3.3总体规划布局
综合考虑挂甲峪用地现状,地形地貌,当地景观特色,内部用地的环境特征,结合景观结构构思,规划形成“一带五区”的景观布局。
3.3.1“一带”景观
“一带”景观设计是结合挂甲峪周边山势而成的,利用挂甲峪的三面环的山脊线打造而成的“万米生态步道”。“万米生态步道”主要贯穿了挂甲峪现有的人文景观,如长寿山,石龟,老官顶,八卦石,五瀑十潭等。“万米生态步道”将会利用挂甲峪现有本地石材,顺着山势走向铺设而成,以碎石小路为主,以保持景观的原真性。在“万米生态步道”不同的地方,建造观景平台,雕塑等景观小品,而植物种植以松、柏为主,小品处种植竹等。“万米生态步道”将会是挂甲峪景观主线和能欣赏高处景观的地方。
3.3.2“五区”景观
“五区”景观设计主要依托于挂甲峪的山体自成风水之势,挂甲峪三面环山,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坐山望水的地势。而“五区”景观规划则以五行来布置,为不同区域的植物种类种植来提供指导建议。
挂甲峪东侧为青龙方位,区域内种植常绿植物,如国槐、杜仲、碧桃、油松、侧柏、龙柏、雪松等。南侧是朱雀方位,区域内种植红色植物,如石榴、榆叶梅、夹竹桃、杜鹃、晚香玉、郁金香、石竹、月季等。西侧是白虎方位,区域内种植白色植物,如山梅花、太平花、大花溲疏、白娟梅、广玉兰、白丁香、梨树、水仙、邹菊等。北侧是玄武方位种植深绿色和紫色的植物,如紫藤、紫薇、紫丁香、三色堇、桔梗、泡桐、二月兰等。中间则是种植黄色的植物,如迎春、连翘、栾树、金茶花、大丽花、萱草、金盏菊等。这样挂甲峪种植的植物,将在不同季节以不同的颜色来展现,丰富各个季节的景观效果。
局部景观规划设计
4.1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在进入挂甲峪山庄的道路是一条精心设计的灯笼路,高高的架子上爬满了葡萄藤,郁郁葱葱,在配上火红的灯笼煞是好看,但是其他道路却缺乏设计。其他道路极度缺乏路旁遮阴,这样旅游者在游览的过程中会全程暴晒。由于挂甲峪整体道路系统缺乏明显的分级,人车混行。在路旁种植高大的乔木,配以低矮的灌木,形成绿色通道,这样既可以将人车分行,又能形成很好的景观效果。道路旁还可以设立供游客停留的小站,刻上有挂甲峪传说故事的石刻,让游客加以驻足,停留休憩。
4.2水边景观规划设计
挂甲峪主要景观五瀑十潭,潭水边缺乏景观设计或设计太生硬。潭水边景观应该是很具活力的景观,应种植自然的景观,在加以休闲游憩的景观小品,不仅仅让潭水边有欣赏价值,更加具有游玩的效果。水边种植达到很好的群落效果,种植的草本植物如,鸢尾、菖蒲、香蒲、水葱等,木本植物如,水杉、乌桕等,种植达到一种丰富的层次感。加上休息的座椅,亲水的游戏平台,叠水景观,小桥等,创造更美的景观效果。
4.3庭院景观规划设计
农家院是主要的休息场所,庭院景观可以让游客达到更好的休息效果。而挂甲峪新村,老村缺少院外和院内的绿化景观,使得居住外道路过于空旷。院外道路可以借景于庭院景观,达到美化的效果。而庭院种植宜种植经济类作物,增加庭院景观的效益和可观赏性。
5小结
可以预见,随着乡村旅游的红火,乡村景观会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将成为景观的新学科。乡村景观要在保持本土性和景观完整性上来挖掘其价值,以本土植物和地形地貌为基础来进行景观设计,只要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适宜的乡村景观。
参考文献:
[1] 徐琴. 乡村植物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
[2] 吴维,吴家根,方鸿,王继斌. 浅述淳安县乡村景观绿化规划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2006.
[3] 王国良,杨梅炳. 乡村景观规划的生态策略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3.
作者简介:
王淑芬,河北鹿泉人,北京工业大学建规学院副教授,景观研究所所长,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关键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通过国家对村镇建设的不断努力,有效的推进了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及建设的规范作用,也将良好的机会提供给了乡村景观的发展当中。可是,当前全国进行的乡村景观建设只关注于建设公园、广场当中,这些只是将乡村居民的居住环境改善了,并没有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为了可以将旅游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中发挥出更佳的优势及作用,我们一定要将乡村景观建设的更好,积极发展旅游业,让前来旅游的游客们能感受到全新的体验。我们要将乡村建设的更具魅力和活力,让乡村景观与旅游可以发展的更加和谐。这是旅游行业的新领域,是可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也完全可以体现出乡村旅游为我国乡村经济和城乡之间的互动所体现出的作用,乡村景观与旅游业成为了乡村持续发展的珍贵资源。
一、乡村景观的珍贵生态性资源
乡村的面积辽阔,人口分布不均,资源分布却相对充足、平均,它结合了社会和自然两大类资源,成为乡村生产商品及提供服务的珍贵资源。在当今这个全新的发展环境和城乡关系下,乡村的生态型包含了植物、动物、地质、气候、土壤等方面,还包含了景观生态过程和与之相关的生态现象,例如人口、价值观和文化等,以及人类对于景观影响所受的程度。这些资源都是为了有效的将景观结构、社会文化、自然过程进行规划,为景观的生态做出分类,并进行有效的分析。
过去的发展状况是受到思想观念、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经济体制的制约的,当时我国对于乡村的资源观念非常浅显,许多情形下都将乡村资源视作农业资源和矿业资源。将大部分精力都专注于农业的自然资源、矿业资源、劳动力资源上,而大大忽略了可以更快推动乡村全面建设的乡村景观资源。
乡村景观作为一个非纯粹的自然资源,是经历过特定的文化渲染、历史更替的事物,可以让人们对其进行管制和创造,它成为了乡村自然资源和人类在资源利用中的一座桥梁,可以说,资源管理是可以平衡人均财富及导致环境恶化的一个过程,乡村景观是一个最基本的构成部分。
透过旅游学我们可以看出,乡村景观自身就是一项非常关键的资源类型,是完全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旅游资源,因为社会空间都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社会制度等,乡村之所以会有吸引力,是因为乡村可以提供给人们都市所无法提供的事物。
二、确立农村基本的社会服务系统
农村基本的社会服务系统包括了文体活动方面、商贸服务方面、休闲娱乐方面等。通过不断的规划设计,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农村社区,人们在这个和谐的氛围里进行生产、生活及各种社区活动,不需要为了生活而每天奔波,并且可以在商贸服务区域里获得到生活的必需品及基础服务,而且可以参加一些文化娱乐的活动,还可以进行阅览图书和一些文体类活动。
还可以将路灯、花坛、树木、路牌、座椅等设施填充到农民周围的环境里,通过有效的规划设计,将墙体进行美化,赋予诗意,让农村的景观达到更加优美的状态,水榭亭台、沿河廊亭,一幅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的优美景象。
三、怎样做好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
1、要将当地的乡村景观风貌保护起来,推进乡村居民的环境建设及提升景观品质。目前,我国的乡村建设正面临着由传统迈向现代的过渡阶段,不同类型的矛盾、利益冲突在相互制约,并且从资金、人才、规划及理论研究等方面都相对不足,导致我国的乡村建设长期都在被忽略的状态。位于东部的沿海地区,有些乡村的经济相对发达,可是古老的乡村景观已经消失不见了,野生动物、湿地、丛林、河流都在陆续消失,所谓区域规范、整齐的村镇络绎不绝,矗立在村庄里的毫无规划设计、毫无美感、毫无特色的新建筑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乡村景观在想低层次方向进展。所以,当新时期来临时,做好我国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具有以下重要的意义:首先,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改善当前很多乡村只进行片面追求城市化现象的形式,有效保护了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和历史性,加强了旅游资源的稀有性;其次,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充分运用乡村景观的资源,协调生产的产业化结构,促进当地的特色化产业经济,让资源可以形成翻倍增值及运用的效果;再次,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协调乡村景观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关系,协调乡村居民的人文环境,优化乡村的生态环境,以便达成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最后,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将乡村和城市间的景观有效的结合并共同进步,提高了整个范围的景观品质,加快了任何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2、将当地的乡村景观的旅游价值体现出来,加快景观资源的生态利用率。乡村景观的资源利用方面,不但只代表着特定范围里的景观构成及空间激励,并且乡村景观是一个可以被人们合理利用和开发的资源,它自身具备了很多比纯粹的应用价值更优良的生态、社会、美学的价值,因此,地区的旅游规划及开发问题,应当抛开传统旅游规划里的单一利用方式,和纯粹追寻经济利益的方式,让资源可以更加有效、安全的进行利用,让当地的社会可以发展的更加自然、和谐、有序。
3、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知识及方法引进到当地的旅游规划当中。乡村景观体系包含了村庄、耕地、河流、丛林、山川、等多种因素,乡村景观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生态结构,在规划当中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引进其中,出现的不但只是一个规划的形成,还会更加有助于实际情况里出现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宏观性、开放性、综合性的设计理念,从规划的操作角度来讲,结合当代先进的设计理念,让乡村景观可以更具备生动性和时效性,这还有利于在规划角度上作出新的突破,可以将定性及定量有效的贯穿于整个规划当中。
4、强化政府在旅游规划里的主导性,并同新农村建设的计划有效结合。目前,乡村景观与旅游的进展缺少的是规划,乡村旅游的基本设施相对落后,民营旅游素质较低,这些都制约了乡村景观旅游的发展。要处理这些问题就一定要借助政府的力量,尤其是当前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阶段,就更应当强化政府在旅游规划里的主导性,让该地域的旅游规划可以同新农村建设计划构成良性的互补形式。
结束语: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要同区域旅游、城镇发展、新农村建设计划紧密相连,有效保护乡村景观的原貌,正切指引乡村建设和发展,强化乡村居民的景观意识,充分运用自然生态景观、乡土文化景观、农业景观,为创造出真实、完整、自然、和谐、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参考文献:
[1]范春.论乡村旅游的开发[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5).
[2]王春雷,周霄.从人类学视角探析区域旅游规划的社区参与[J].规划师.2003(03).
川西地区;乡村旅游;项目规划;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S625;F5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3-0071-02
一、川西地区乡村旅游项目规划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
根据市场需求特点,结合川西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特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市场导向出发规划形成新一代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2.情景体验原则
在情境化设计原则的指导下规划开发体验性和感知性强的旅游产品,达到“以情入景――情因景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境界。情景体验主要围绕“天府之国”乡村意象、天府农耕文明演变、乡村湿地生态环境设计等进行。
3.人性化设计理念
在旅游项目设计、空间利用、休闲方式、经营理念的进行人性化设计,为游客创造舒适、自然的乡村旅游地,还要考虑当地农户的生产生活,为当地居民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和更多的致富机会。
4.自然生态原则
借自然之力,借水流、风速等自然力量,设计休闲娱乐项目;融自然之势,将地势、水势等自然形态融入娱乐休闲项目之中;得自然之神,借助溪流、树木、泉眼等自然现象的神韵而形成休闲项目。
二、川西地区乡村旅游项目体系规划
1.川西林盘休闲
“林盘”是川西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最独特之处,川西农村中的林盘原生态聚落,可开发不同主题的休闲体验项目,能够带给游客文化、生活等多层次的细腻感受。
2.生态农业体验
主要包括中草药园、租赁农田、采摘农园、果林飘香、租赁菜地、家禽家畜认养、果林飘香、风车种稻、反季节瓜果类、田畦迷宫等。
3.农耕文化体验
农业文化景观、农耕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传统村居习俗、川西林盘以及与之和谐的各种副业等,都是川西农耕文明的典型风貌。农耕文化体验主要为针对农业种植和农村节庆活动设置的游客参与农业劳作、收割,以及农事节庆庆祝活动等相关产品。
4.乡村田野观光
主要包括漂流家园、木盆漂流赛、湿地野营基地等,项目充分利用当地的水渠溪流和泉眼,打造亲水娱乐、水产养殖基地、果基鱼塘、荷塘月色、茶花种植地、藤本植物棚、鸟语林、浆果植物区、水生植物区、奇异瓜果棚、大片生态粮田、特色蔬菜、花卉苗木、乡村农舍、溪流河岸等特色产品。
5.乡村体育运动
“乡村体育”也称“轻松体育”或“快活体育”,是大众体育的一种形式。“轻体育”不断适应人们的需求,注重精神调节与心理调适,既健体又健心,使健身朝着更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本类项目主要包括山野露营、晃晃屋、自行车、乡村足球、乡村排球、乡村定向运动以及一些老年活动。
6.乡村保健养生体验
主要包括生态农业休养地、森林避暑胜地、青少年休闲农场、度假夏令营和留学教育基地、中老年休闲大学、绿色校园、保健避暑度假村、家庭农园、少儿农庄、银发族农园、残疾人农园、自然修养村等。
7.乡村购物
主要包括乡土手工艺品、新鲜农产品购销中心、旅游商品展销中心、小商品购物点、田园广场、跳蚤市场等。
三、川西地区乡村旅游景观设计规划
(一)湿地景观设计
1.湿地的水流系统和植被设计。水流系统由支渠、斗渠、农渠、毛渠、水塘、稻田、滩涂等构成,夏天为浅水湿地,冬天为泥沼,随着气候、水量的变化,其中的植物、动物发生交替与变化,景观也就明显不同。
2.人工湿地、芦苇地、池塘、稻田和水生植物等,通过多种植物搭配,形成以树、花、草为主体的多彩植物塘和植物床,组成独具特色的人工湿地塘,并在这个湿地塘中形成串珠式的小水塘,可开展钓鱼、抓鱼和湿地游憩活动,并设置戏水池和生态堤岸,为游人提供戏水、亲水活动场所。
3.溪流。通过溪流形成水网,并在水流过程中设置水流雕塑,利用水的落差产生冲力,使水在一个个小石涡中回旋、激荡,形成具有活力的水流景观。池塘沿岸的典型景观布满有根植物和挺水植物。
4.按合理比例放养一些水禽和其它水生动物,通过生态调节,逐渐形成一个湿地生态系统,使得其中充满动物和鸟禽的生活气息,可作为人工湿地保护研究基地,并吸引游客观鸟等。
5.发挥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的功能,对景区内现有的水渠系统进行治理,除了设计生态景观效果外,还考虑对农庄等场所生活污水的处理。
(二)农耕文化景观设计
1.林盘
依托自然山水田园环境,构建以林盘为依衬,以水为脉络,以田园为基底,以干路为骨架,以集中居住点统领,既具有浓郁川西传统乡村风貌特色又具有时代特征,各组团彼此统一协调又各具特色的川西林盘风貌,打造具有川西山水田园诗画般的乡村生态文化景观。
2.水渠
川西地区水域丰富,应充分利用和改造好村落内纵横交错的沟渠系统,将渠系作为完整生态系统的的中心,保护水边自然景观和水域空间的生物多样性,恢复和创造水流的多样性,体现水与人、水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关系。
3.老民居建筑
川西地区部分乡村还留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它们素面朝天、朴实无华。作为与当地人民生活休戚相关的元素,乡土民居更凝结了人们的记忆。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应充分重视这一要素,选取现状保存较好的老民居进行改造,并赋予其新的功能。
4.其它景观
在川西地区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还应注意对水磨房等农家要素的乡土素材进行景观化处理,游客可以观赏了解其特色;对水堤、小桥等进行处理使其自然又不失景观价值。
基金支持:本文参考成都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都江堰市天府乡村旅游景区总体策划》项目。
作者简介:
关键字:乡村景观;景观规划;规划原则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our country rural development rapidly.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rural landscape impact huge, eating into destruction and the cultivated land unreasonable layout, rural land layout messy, local features destruction are endless. Make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tudy agricultural and rural can not meet the nee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refore, using th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 to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whole appear increasingly urgen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content of the rural landscape,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the country of modern landscape planning principles in the system arrangement.
Key words: rural landscape; Landscape planning; Planning principles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尤其城镇化的发展对乡村景观的冲击巨大,很多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显现。但遗憾的是我国的乡村景观规划发展较晚,理论和体系相对不完善,景观规划发展没有和景观变化同步,造成很多生态问题的产生。。尤其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有广大的乡村,只有充分发展先进的乡村景观规划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对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进行研究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乡村景观的内容
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区范围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现象的综合表现,是人类以农业特征为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和人为特征的综合环境。乡村景观由多种要素构成,包括耕地、林地、牧业、种植和养殖业及村落等。他们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从大的方面来看,乡村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的内容。
1.1 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是只受到人类间接、轻微或偶尔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是指自然界自身的面貌,包括地形地势、水文特征、生物结构、土壤作物等,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以及某些自然保护区。这些景观相互联系,构成统一的整体,展现着一个地区特有的自然特点。
1.2 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如乡村、工矿、城镇等。人为景观又称为文化景观,它虽然是人类作用和影响的产物,但发展规律却服从于自然规律,必须按自然规律去建设和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乡村人文景观最主要的体现包括村庄聚落特征,街道布局、建筑文化、民俗民风、栽培植物、驯养动物,反映一定历史和地域范围内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2 乡村景观规划的现状
国外的乡村景观规划发展较早,其研究内容有:乡村生态环境条件评价;乡村土地利用及其变化;乡村经济结构及地区布局;乡村人口密度、文化水平对乡村景观的影响;乡村景观类型、主要特点、形成过程及其变化趋势。国外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推动了世界农业和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我国的乡村景观规划到20世界80年代才有自己的雏形,对于城镇化发展引起的农村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方面的问题有了初步的研究,在景观生态学的应用性研究上也有了一些成绩,但是在乡村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上还缺乏系统的研究。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城镇化对农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目前,很多乡村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景观向现代农业景观的转变过程中。伴随这一转变的是大量新事物的涌入,明显的标志是农业中大量机械、农药、化肥的使用,在这一过程中人与自然生态以更加复杂的关系交织在一起。随着乡村发展和城镇化加快,农村的景观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资源和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例如,土地利用不合理,耕地破坏等。众多的问题正警示着我们,必须运用更加科学的生态规划方法对乡村景观进行整体性规划。
3 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
3.1 经济性原则
1974年,联邦德国地理学家博尔恩在《德国乡村景观的发展》报告中,阐述了乡村景观的内涵,并根据聚落形式的不同,划分出乡村景观发展的不同阶段,着重研究了乡村发展与环境、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他认为,构成乡村景观的主要内容是经济结构。乡村是重要的经济单元,受到农业技术、自然资源、耕作方式等的影响,农业的粗放性一直是困扰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和出发点。
3.2 地域性原则
每个地区都有其特有的农村景观,这些景观反映了农村特有的地域特点。从自然景观来讲,必须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原则是以创造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充分尊重地域景观特性对于展现农村风貌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人文景观来讲,景观规划设计要深入农村的文化资源,如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名人典故等等,通过多种形式加以开发利用,提升农村人文品味,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3 以人为本原则
乡村景观规划应以人的适居为引导,规划的主题是人,人人参与规划,规划为了人人。不少乡村地区贫穷落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乡村住民的生活质量应该成为景观规划的重要原则。
3.4 可持续原则
农村的景观设计不仅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也影响着后代人的生活。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能为了当代人的利益,牺牲了后代人的资源。可持续发展应该说是对乡村景观设计原则的总结概括,他是对人类未来的重新认识和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重新理解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对于引导乡村景观规划向着科学化、可持续化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受城市化的冲击,无规划的发展将会破坏山地乡村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乡土风貌和文化景观,破坏乡村的生态环境,最终无法满足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认清乡村景观的内涵,看清目前国内乡村景观规划的形式,以科学的景观规划原则,引导农村向着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 巍,王红英.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景观规划[J].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4):2847-2850.
[2] 刘黎明. 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 农村生态环境,2001,17(1):52-55.
[3] 王云才,刘滨谊. 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 中国园林,2003,(1):55-58.
【关键词】乡村规划;构成要素;规划内容;
乡村规划以现状农业资源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乡村景观和文化为主体,经济生产与景观观赏相结合,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合理配置,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巩固拓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切实提高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1乡村景观规划的主要构成要素
1.1 乡村聚落性景观
乡村聚落景观是由乡居建筑和乡村生活环境组成,是乡村基础性的环境景观,保存完好,历史悠久的聚落具有非常好的观赏价值。乡村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要尊重原有的村庄肌理,尽可能少破坏原始的村庄形态,在这个基础上,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对村庄聚落的风貌和基础设施进行规划设计。乡村生活环境景观主要体现在庭院,街道,乡村的公共活动空间,比如广场,公园,户外体育、文化设施场所等等。这些环境是村民生活接触最密切的,优美的景观能给村民带来最直接的积极感受。
1.2 乡村生态性景观
植被、水系、自然保护区等构成乡村生态性景观,是乡村的不可建设用地,以保护为主,规划为辅。植被包括道路绿化走廊,森林绿地,生态防护林以及大面积的植被斑块,在保护作为前提下,景观规划设计应当将这些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统一的布局和设计,创造出宜人合理的开放空间,与乡村生活环境相协调。水系指的是河流、湿地等,通过对水系进行生态设计和规划布局,创造出优质灵动的水体景观。
1.3 乡村生产性景观
乡村生产性景观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的景象上,除了表现农村的生产景象外还包括农作物的生长景观。乡村的生产性景观构成是由生产者为主导的生产过程的自然体现,它的生产性质和生产过程决定了乡村的生产性景观特色。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农田可以看作一种斑块类型,它的设计内容有:大小、类型、数目、格局等,农田的整体风貌和农作物的生长景观,让乡村生产性景观兼具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
2 乡村景观规划的内容
为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突显特色产业园、休闲观光园、景观带、农家乐、景观节点等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美丽乡村景观,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托乡村自然环境、产业特色、历史文化,有针对性的提出各个乡村适宜的发展线路。
2.1 村落景观
村落,是一个包含了社会、生态、文化和村落形态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介于此处是在乡村景观宜游性的表达,将其定义为狭义上的村落景观,即乡村范围内具有较高欣赏价值,能够吸引旅游者,使之获得美的享受的景观资源,如古建筑、古树名木、街道、小品及民俗文化等,这些元素相互组合成不同的景观层次,从而形成“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的核心节点之一。形成村落景观的要素形式多样,若按照其构成物质的基本形态分,则可以得到点、线、面三种基本形态。
1)点
点在村落景观中通常是指比较集中、规模不大的区域。点虽小,但无论在村落布局上还是景观效果上会形成强烈的中心感,具有向心性和标志性,点可以是一栋建筑、一座古桥、一口井,甚至是一棵树,通过一系列的点状空间形成的村落景观是村落外部序列空间的目标点或结束点,是整个乡村外部空间区域的视觉焦点。通过不同节点的组合,形成丰富的村落景观,是“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的核心内容。
2)线
线是点运动的轨迹,又是面运动的起点,在形态学中,线还具有宽度、形状、色彩、肌理等造型元素。由于线本身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表现性,在村落景观营造中,线性空间作为造景艺术的一个基本单元,不仅是决定空间形态的轮廓线,而且还可以刻画和表现村落内部的结构和组成。其中,道路、水系是乡村中最为常见的线性景观,在连接各景观要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村落景观的各要素都是沿着线性空间展开,通过曲直变化、动静结合,形成优美、丰富的村落景观。
3)面
面是点与线的集合,即点的扩大或线的累加,是景观中分布范围最广、连通性最好的景观单元。在一定程度上,它集合了村落景观诸要素的特征,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例如,乡村的色彩,色彩在不同历史条件和不同区域形式不同,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如江南地区传统的乡村建筑多以黑、白、灰为主,正是与当地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相统一。
2.2 农业观光园
乡村农业观光园是以休闲、观光为主题,以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果业等高科技现代农业生产为基础,集休闲游乐、旅游观光、生态建设、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也是推动现代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发展的有效形式。农业观光园因其广泛的资源,多样的形式等,而吸引大批的游人观光,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将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地结合,使乡村现有的农业产业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使乡村特有的文化、民俗风情、技艺得以延续和传承。在观光园景观设计中,围绕农业生产,结合休闲旅游和乡村发展,充分利用资源特征,策划各种参与性活动,并以农产品为出发点,科技为支撑,结合地方特色文化,营建地域性人文田园景观,突出“绿色旅游”、“体验健康”、“享受自然”、“传承文化”等特色,使主题特色鲜明,构建生态环境好、文化底蕴浓、充满生机情趣的休闲农业园。
2.3 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规划
1)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咨询中心、餐饮、超市、医务室、电话充值点、公厕、停车场、加油站等,是指为游客在旅途中应对日常事件、突发事件,增加其逗留时间和消费的设施,此类服务设施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的特点,同时又是游客旅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直接关系到“美丽乡村”的整体形象。因此,在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上,可以采取统一规划布局的措施,根据乡村的游客量、需求量,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设置游客咨询中心、公厕、超市等,将各种服务设施遍及进行整个村域,构成完整的服务设施系统。
2)旅游标识系统
旅游标识系统主要是反映乡村的景观节点、服务点及道路交通等旅游信息,指导游客能够快速、便捷的找到理想中的目的地。因此,在乡村入口、道路沿线、重要节点附近设置指示牌、标识牌,增加特色鲜明的景观元素,加强标志性特色,便于游客及时获得相关的导游信息。在标识景观设计中,根据乡村所处的区位、资源、环境,充分运用当地的材料,设计具有乡土气息的景观设施。
3 结束语
乡村景观规划是一门多领域、多学科相融合的综合体。随着乡村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下引发了种种矛盾与问题,如何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解决乡村景观建设问题,处理好乡村经济发展与乡村景观建设的关系,一直是困扰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难题。同时,对于现有乡村,如何延续传统村落肌理文脉,使景观建设与文化建设同步和谐发展是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闫艳平,吴斌,张宇清,冶民生. 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防护林科技,2008,(05).
[2]邹志平. 安吉中国美丽乡村研究模式[D]. 复旦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