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学科核心素养

小学学科核心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学科核心素养

小学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1938年,杨若愚先生为救亡图存而创办的树人学校,78年来一直围绕“树人”行走在既秉承传统,又突破创新的课程建设路上。

聚焦核心素养,

确立课程建设理念和育人目标

建设促进全体学生长远优质成长的课程,是学校的核心发展力所在,是学校所有工作的最终内核。

立足于学本课程开发,树人团队提出了课程建设“三问”:“现阶段的课程在哪里” “我理想的课程在哪里”“怎么靠近理想的课程”。在调研需求、架构统筹、价值论证的基础上,学校确立了“宽广可选,个性丰富”的课程建设理念,着眼于为孩子积蓄一生行走的力量的价值取向,确定了校本化的学生核心素养:强健的体魄、远大的抱负、宽厚的基础、坚韧的意志力。

学校制定出“树人学子‘5+5’气质”的育人目标。

五个基础:体魄强健;举止优雅(学会微笑,感谢与赞美、自信大方、正义向上);兴趣广泛;思维灵活;习惯良好;

五项才能:能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能有一副流畅表达的口才;能写具体生动有感情的文章;能掌握一门乐器演奏好才艺;能会一项关键时刻的求生技能。

为达到“让每一个孩子的先天禀赋都得到充分发展”之目的,树人小学确立了这样的思路:给一些课程资源,让学生自主选择;给一段课程经历,让学生培养才干;给一些学习指导,让学生独立成长;给一个自由的环境,让学生思想无疆界。

学校将原有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分类整合,形成学科基础、个性拓展、综合探究三大门类和“求真、求善、求美、求壮”四大领域的多维课程结构。

整合融通校内外课程资源,

构建“树人”课程体系

在培育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学校课程建设必须突破学科知识本位,强调跨学科的整合育人功能,并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树人小学坚持为学生核心素养和个性素养奠基的理念,整合融通校内外资源,构建了自己的课程体系。

构建课程序列

学校课程开发团队感觉到责任在肩,必须为学生长远优质的发展着想,一边做门类和领域的整合,一边打通领域课程联系,加强学科联系、连接和整合,努力构建系统性的课程环境。

围绕人文修养开发了精品德育课程,《爱国主义教育十二专题》《树人小学学生发展指南》《树人学子十大礼仪》《树人小学学生教养16条》《树人学子6年间要完成的50件事》,形成了完整的人文修养系列。

语文教学板块中以“1+2+1”为模式(一个单元主题、两篇精品文章、一本课外阅读书目),既遵循国家课程标准对145万字阅读量的要求,又承认差异,允许超额完成任务,将这一标准大大扩展,达到了800万字。分层阅读计划保证了有困难的学生达标,又使有能力的孩子吃饱。

在科学与思维领域里,“做数学”课程在基础数学教学中丰富了内容结构,“必体验的数学文化、必亲历的数学游戏、必参与的数学活动、必表演的数学魔术、必养成的数学思维”融汇到数学常态教学中。

目前,学校音、体、美、科学等学科共有40多个校级社团和120多个班级社团,保证孩子每一个方向的生长都会得到激发。

实现课程可选

传授知识不是小学课程的首要任务,更重要的是建立有宽度、可选择的课程,唤起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与关注。如果说学科主干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基础素养,那么,选修课程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个性素养。两类课程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2015年3月4日,学校第一阶段的102门“达”课实现网上选课,引发了一阵风暴。在线选课系统第一次向三至六年级开放,有些课程在开放系统后十秒就抢完了,火爆程度让网络两小时内几近崩溃。《茶艺表演》《尤克里里》《美丽从头开始》《生存技能大挑战》《拍拍乐》等课程吸引着全校近2000名学生,由按部就班的课堂,变为“我最爱”“我喜欢”的走班上课。由校训“诚勤立达”而得名的“达”课,走班上课,形式灵活;全方位互动,个性十足;综合探究,趣味浓厚;学科内容整合、课内外时空统合,教学效益更趋最大化。

引入精品课

2014年4月,来自台湾的老师采用独特、新颖的“剧幕式”教学方法,把严肃的科学课上得生动而活泼。三四年级的孩子们在科学活动课上既动脑又动手,达到了“科学很好玩儿,好好玩儿科学”的目的。

补齐悬缺课

中科院博士团队开设的生命课程,是树人课程的妙手偶得。2015年二年级五班一次 “爸爸妈妈进课程活动”,德国弗莱堡生命科学海归、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博士崔艳艳,走进树人课堂。

经协商,崔博士的天才儿童科学培养项目,迅即与树人课程对接起来,树人小学成为“第三军医大学生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课程将在北京实验形成的内容,针对重庆地域条件进行二度开发,嵌入到树人1~4年级的周课表中,为学生带来充满创造力的每周一课。学校一直在为全校孩子苦心寻觅,而一直悬缺着的课程空白,得到了填补。

在课程实施中反思改进,

朝向“优质多样,自主选择”扎实前行

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需要不断从实施与反思中改进和完善。树人的课程建设行动簿上,记写着一个个年度课程实施已成和将成的足印:

2014~2015学年度:开展调研与认证,形成树人课程整合和开发规划;实施周一下午全员、全面分级段的走班自选课程,继续做好周四下午的按年级的走班小课题探究课程,实现树人孩子一人一张课表计划。还有部分孩子成了半天在校、半天在发展兴趣特长的“半日族”。

2015~2016学年度:实现网络平台选课,注册家长义工,尝试进行学段管理,利用学校、家长和社会资源,进一步深化课程建设。

2016~2017学年度:将建立树人学术管理委员会与专家指导委员会,按照“优质多样,自主选择”的原则提炼树人课程精品,完成学科校本教材编写和树人学科资源库建设。

小学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本次向全市学校征集“科技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的先进经验材料,旨在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研发、引领及服务作用,提升中小学办学特色和水平,梳理和呈现我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新成就和新成果,整体展示我市中小学校的新形象,为广东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贡献深圳经验,是深圳教育应该承担的使命。

“以科技教育推进中小学特色品牌建设”这一主题设计好,立意高,角度好,有利于引导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这个专题把科研力量、教研力量、学校力量以及高端专业媒体力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是组织创新、平台创新、呈现创新和协同创新的范例,具有示范和启示意义。

所选择的区域性与学校性的科技教育经验材料,均体现学校办学核心理念和学校科技教育理念,有独特性、实践性、先进性、突出特色创意,各成体系,学生的科技素养得到最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最好的提升,正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概括起来,有以下特色。

一是科技教育校本模式创新特色。有的学校能够更新教育理念,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把课程内容与科技教育内容整合,如语文课程开展奇思妙想作文、科学课程开展发明创造活动、音乐课程开展科普音乐剧、英语课程开展科普英语演讲、数学课程开展建筑设计活动、信息课程开展电脑设计活动、环保课程开展废物利用活动等等,开发了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实时更新课程内容,最大限度拓展了学校教育的空间。

二是科技教育校外模式创新特色。科技教育是一个开放系统。有的学校让中小学生更多地走出课堂,走进科技馆、博物馆、科博会、科普基地、奇特地貌等,向科学家学习,向技术专家学习,使学校、家庭与社会各种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自组织机制,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客观、求真、探索、合作、竞争等科学精神。

三是科技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特色。如福田区设立2个科技教育教研员,成立了福田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和福田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统一协调全区科技教育工作,成绩显著,如成功举办了十三届全区青少年科技节、组建了深圳市首家集体业余电台、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 “广东省科普示范区”等,已经形成科技教育的区域整体推进特色。

科技素养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促进意义,中小学科普教育是提升全民族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中小学科技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关键问题是基础教育的观念更新,要整合利用校内、校外的科技教育资源,改革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要重视科学知识的选取,重视学生智力探究过程,重视科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提高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

小学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一、创设灵动课堂,提高语言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的每一次教育,都应该是让师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生动活泼的成长。课堂是承载新教育理念的载体,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更应该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共同乐园。教师需创设灵动活泼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习得语言,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W习习惯,发展语言能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能力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以听、说、读、写等方式来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灵动课堂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会如何传递意义,并对语言进行整合分析理解,与人更好交流。

打造灵动课堂,让每一个孩子都灵动起来,让教育富有生命的活力必须是课标的改革所在。灵动的课堂应该是和谐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是有自然生成的课堂,是富有生命关怀的课堂,是超越知识的课堂,是活力四射的课堂。英语本身就是一门语言,我们必须赋予灵性,赋予活力,让语言更生动,让学习更精彩。笔者通过创设生动的课堂情境,或游戏,或歌曲,或表演,用新颖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学习兴趣;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打造活动式英语课堂教学,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快快乐乐地获取知识,轻轻松松地发展语言能力。在教一个话题中的不同类的单词时,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游戏”学习单词和句型there be表达。如教“room”时,有bedroom,living room,kitchen,bathroom,dining room,study,可以把教师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代表一种room,让学生走到自己最喜欢的room里面,大家聚在一起用there be句型谈论自己的room里面有些什么,为什么会喜欢,或通过问别人了解更多的信息。在这个活动中,可以体现学生的主观选择,交流中同学之间有一定的信息沟通,可以相互获取更多的信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采用很多的学生主体合作活动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如在整体感知阶段,可以让学生听阅读材料给相关图片排序;在细读理解阶段可以让学生进行图片与句子的搭配与排序,制作海报或mini book;部分阅读材料可进行jigsaw reading;在拓展环节,可以让学生制作海报,续写或改写故事,书写邀请函或建议书等,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教材内容,精心备课,创设符合主题的教育情境,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能潜移默化地去体验语言,形成语感,促进交流,爱学乐学,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

二、启发创新能力,培养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水平和特点。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与特点创新教法,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培养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的学生思维活跃,对事物的理解不再单一,他们的学习不再被动,而力求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和选择者。在课前准备中,要确定发散思维的训练点,设计好教学步骤,善于重构文本,合理安排教材的知识结构,设计新颖的教学活动,关注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思维,预设学生思维的发散方向、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多维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引发学生由表层的思考到深层次的思考,以点带面,从抽象到具体,在时间、空间中不断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教师不仅要指导怎么去提问,还要教会学生怎么提问,确定思考方向,对教师提供的信息和问题,启发学生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能做出正面和反面的分析,能构建新的概念,实现多元思维。

一节主题为Jungle life的故事阅读课,讲的是主人翁Jack与好朋友Bonnie Bear和Tony Monkey友好相处、与老虎等危险动物斗智斗勇的丛林生活,在pre-reading环节,我先给出故事的题目和封面,让学生猜猜故事的情节,同时为启发思考,我同时也给出了一些疑问词,以问导读,以问导思;在while-reading环节,我截取故事情节的零碎信息卡片,让学生小组合作猜测故事情节,并提出问题,告诉老师和同学自己想知道什么,再在scanning 和skimming中慢慢领悟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的post-reading环节,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续写故事。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教师的提示编写了很多精彩的故事结尾,如与一些危险动物鳄鱼、猎豹等斗争的场面,帮助小象小兔等好朋友的情景,不同的结局来表现Jack的勇敢机智与善良。在不断的设疑和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思维马不停蹄,一步步地进行分析、推断,并做出正确的判断,概括故事大意,理解中心思想,学生的思维品质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课堂自然生成,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发展。

三、关注人文素养,渗透文化意识

广州市小学英语教科版教材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与新课标的“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相吻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也离不开文化教育。在我们的英语教材中,处处是启发,处处是教育,处处是文化。我们必须合理处理教材,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与信念,拓展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师可利用教材中的素材或背景知识,同时也可以在相关的主题里渗透有关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品格。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渗透礼仪和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如礼貌用语“Can I help you?”“Don’t ….”“Be ….”“Please ….”“Thank you.”“Sorry.”等,通过创设情境,肢体语言,活动演练,让学生主动参与,自然感受,并内化升华为自身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不同主题不同场景的教学中,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待人接物,如对他人的关怀帮助,明辨是非。“If someone fell down,what will you do?”在学习“manner”为主题的内容时,让学生举例讨论“good manners & bad manners”and “How to deal with them?”/“If someone throw things on the ground,what’s your advice?”/ “Open the door and hold the door for others.”

四、提升学习能力,培育“悦”学品质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对学生的愿学、善学、乐学做了很好的阐述。学习是能动的、自主的、创造性的活动。学生需具备一定的英语学习能力,主动拓宽英语学习渠道,掌握英语学习的主要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调适学习策略,确立目标,端正态度,自主学习,自我评价,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形成“悦”学品质。时代的发展、国际的融合让英语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树立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观念才能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人才。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没那么强,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主观因素鼓励学生进行学习,开发利用有效资源,除了教材的学习外,可推荐课外读本如绘本故事、国外短篇趣闻、英文报等,或介绍一些英语学习资源网,供学生有目的地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学习或制作手工,或指导学生在图书馆阅读推荐书籍,或组织学生观看经典英文电影听英文歌曲,在受文化熏陶的同时,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主动开展学习。教师可指导学生做好学习的规划,订好学习目标,给予必要的指导。如指导学生在进行一个阶段的新知识学习中如何进行计划、自我管理、确定和解决问题和自我诊断;在复习阶段的学习中如何进行知识的分类、查询、整合、迁移、推断、重构等;鼓励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动机,调控自己的学习情绪,自信、坚持,富有激情投入学习;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探讨新知,互动评价。只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面的指导监控,让学生愿学、会学、善学、乐学,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悦”学品质。

小学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改革;教育

第一,课程要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创设,并能有效支撑各项具体目标。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他们所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品格和能力,就其目标和具体表现而言,学界没有统一划定,但主要指向还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许多学校都在思考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但是大多都是应景敷衍或贪多求全,暴露出课程种类单一、组织实施散乱、课程目标与文本不对称等弊病。学校的课程建设应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去组织实施,真正实现目标和路径的统一。例如,我校作为省体育传统项目布点学校,近几年一直在贯彻体育分项教学,体育组编写了专门的教程并配备专业的老师,上课打破班级格局,将内容分成篮球、羽毛球、跆拳道,乒乓球等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老师,以发挥自身的特长,该课程的实施正是基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乐于学习、协同合作等素养而展开。当然,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课程的设置应能充分支撑各项目标,只有选择更好的有针对性的素材作为课程,才能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而这正是当前许多学校在课程选择上亟待完善的地方。

第二,努力实现不同课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完整联动的课程知识体系。

学校课程设置本身就是一个精细而完整的系统工程,需构筑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内容体系。一些学校的确设置了许多的活动和课程,但是彼此间的关联程度不够,课程之间各自为政,呈现凌乱化和碎片化状态,甚至部分学校在课程的选择与实施上比较随意,时而开设,时而关闭,缺乏审慎的思考和周密的考量。例如,我校语文组依托校学生会某文学社团开发了一门写作课程,意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理性思考和审美鉴赏等各项能力。开设之后收获了一定的效果,在学生之间营造出了浓厚的写作表达氛围,但是在实施一两年之后,由于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创意缺乏而最终流于形式。同时,其他学科的课程建设步伐没有及时跟进,以至于无法给学生带来丰富深刻的内心体验,最终只会让原本美好的校本课程成为师生的负担。像这样单个课程设置上所显现出来的典型问题,除相应的组织部门和专任教师应思考解决困惑的良方之外,与之相关的各学科课程建设应做到密切配合,相互协同,彼此促进,共同塑造行之有效的课程设置体系。正如现在许多学校都在探索的关于科学文化、交往合作、身心健康、审美表达等领域核心素养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新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认同。

第三,认真分析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成教师与课程建设一起成长。

小学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长线课程;课程开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1-0058-02

课程应该为学生而设计,应该让每一名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并成为最好的自己。近两年来,我们尝试开发长线课程,将一道题、一节课乃至一个单元开发成一段课程,形成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让学生自主积累学习素材,把精力、智慧、意志投入到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提升思维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问题一:何谓长线课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活动的题材,可以以“长作业”的形式出现,将课堂内的数学活动延伸到课堂外,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实践检验、推理论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我们把“长作业”从综合与实践领域拓展到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领域。每学期,精选其中的内容,并开发“长作业”形式的课程――长线课程。具体做法是:在课前储备大量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丰富学习素材(话题),了解“具体到每个学生、每个方面”的真实学情。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有计划地开发各种学习资源,适时、适当、全方位地进行充分的自学和学前体验,从而为即将进行的集中而精致的学习做好准备;在课中聚焦长线课程开发中的典型素材,让学生深度碰撞,梳理并打通知识间的联系,进而让学生了解数学抽象和概括的特点,感受数学模型建构与创造的过程,探索数学思想和方法提炼的方式,以开阔数学视野,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学生从自己创造的成果中看到自己的潜能,在课程创生中体验快乐,从而获得精神和品格的提升。长线课程,突破课时限制,从长线视角去思考一堂课的教学,实现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

问题二:如何规划和实施长线课程?

学生是有思想、会思考、理性与情感同在、身体与心灵不断发展的独立个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其成长成才的过程就是与课程发生精神的相遇与交流。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需要和社会及科技发展最新成果,实现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课程开发需要规划,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做课程规划和开发的主人。

(一)提升教师课程意识,组建课程开发团队

教师要有课程意识,才能使静态设计的课程转化为动态实施的课程。每个学期,根据长线课程开发的目标和内容,我们组建了一个由“主持教师”“核心教师”和“教师”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主持教师负责统筹和团队管理,核心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参与课程开发,担任“项目导师”,教师根据学习项目的需要灵活适时加入。三级梯队,构成一个“同心圆”,共同实现对课程的创造性理解,进而与学生共同开发长线课程。

(二)设计长线活动方案,开发长线主题活动课程

基于对教材内容的系统研读和梳理,我们选择了适合开发长线课程的内容作试点,做深做透;再由点到线,逐渐形成系列;最终拓展到面,将课程意识深入到教师的观念中,让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下是我们的初步实践:

1.一道探索与实践题的课程开发。

苏教版五上安排了这样一道“探索与实践”题:了解你家上个月用电的数量和每千瓦・时电的价格,算出上个月应付的电费是多少。如此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具有丰富数学内涵的素材,却很容易被教师忽略。究其原因,解决这类问题,需要调查与实践,组织交流与分享,更需要具备课程的理念。尤其在分阶段实施的进程中,有着太多的不可控因素,如教师积极性不高,学生缺乏经验等。

当我们捕捉到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和价值时,便以此为研究点进行了长线课程的开发:前测了解真实学情―学生收集有关电费的资料,提出微型研究课题―问题梳理与初步释疑,聚焦疑难问题―组织课堂交流,建立“阶梯计费”的模型―学生后测,进行后续拓展研究。

来自生活的真实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分阶计费问题的研究热情,学生全身心参与课程探索,切身感受到了数学模型的巨大魅力。经过前后一个多月的主题项目式课程浸润,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所增强,实践能力得以提升。

2.一节综合与实践课的课程开发。

苏教版一下《我们认识的数》是建立在学生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而开展的教学,如果一个课时匆忙完成教学,学生的主观体验浅薄,创造性也未能得到充分地发展。而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要求、操作的方法、评价的实施等均需用一段时间方可有效落实。基于以上考虑,我们以本课为原型,开发出长线课程:

(1)开展长线实践活动

活动一:找身边的数,及时记录,进行个性化描述,形成绘本式的材料;

活动二:数100粒种子;

活动三:写1~100,记录下写数的时间以及写数中的困难或感受;

活动四:用喜欢的数写一段话或创编一个数学故事;

(2)整理和形成绘本式课程素材

(3)进行课堂交流与分享,分享绘本素材,发现数―研究数―理解数―数学问题―有趣的更大的数

长线课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实现了个体间的优势互补,巧妙地整合了各方面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通过具身式的体验、思考和行动,提升社会性技能,深化价值认知。

3.一个单元的课程开发。

苏教版四上《升和毫升》,是我们第一次尝试以一个单元为项目开发的长线课程。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发现:限于课时的安排,“升和毫升”的教学内容囿于表面知识的学习,其系列性、深入性和广泛性还有很大的创造空间。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根据需要从不同角度挖掘,重新统整和设计整个单元的体验活动,力求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参与和经历体验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维,形成对日常生活与周遭环境更多元的认识。我们开发的单元长线课程如下:

(1)整体着眼,设计单元长线实践方案

(2)线上分享线下点评,建设学习交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