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兴经济形式

新兴经济形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兴经济形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兴经济形式

新兴经济形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业经济;人均收入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147

我国近年来科学技术、经济实力发展迅猛,以往小农式农业经济形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今社会对农业经济的需求,人们必须把如何才能更好的发展农业经济作为现阶段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研究和探索的重点和焦点,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做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推动我国整体经济的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1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生产方式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但在我国现今的农业经济现状中,仍存在经济基础欠缺、生产方式落后、农业资源严重缺乏、国家对农业投入的资本资金严重不足等一系列问题[1]。在我国,虽然整体农业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C械化生产的影响范围正不断加大,但仍有部分地区的农民采取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投入较多但收入却差强人意,这种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传统生产方式不但严重污染我们的生产生活环境,而且浪费生产资料资源的现象屡见不鲜。

1.2 国家政策有待完善

现今我国对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相关政策还有待扩充和完善,政府企事业单位对农业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及经济、技术支持还明显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导致我国农业方面的各组织成员之间经济来源呈不稳定发展趋势,资本生产资料等方面的积累和累积严重不足,往往会导致农业经济发展态势欠佳,困窘现象接二连三发生。

2 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途径的探索

由上述对我国现今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究中可以发现,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问题诸多、困难重重,有各种各样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正不断呈现出来。由此可以了解到,想要更好更快的发展农业经济,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2.1 加强政府政策支持

加强完善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政策管理制度,加大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竞争和危机意识,并为其提供良好的监督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农村经济落后,发展前景缓慢,导致进城求学务工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留守在村屯的人员中孤寡老人居多,这些留守人员中普遍存在知识水平较低,对科学技术、新兴生产方式方法的学习应用能力较差,劳动力低下、农业生产速度迟缓,这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有坏无益的无限制恶性循环。为此政府有必要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科技人员的培养回流,努力提高乡村人民的科技知识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的科技化高水平持续稳定发展,有针对性的开展农业科研探究工作,加大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额及竞争力。让国家对于农业的完善和发展而做出的经济投入、政策支持、人员的下派都能够用之有度并真正用到实处,给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一个稳定坚实的根基保障。

2.2 完善农产业结构

我国农业经济长久发展以来一直存在东西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南北经济发展进度差异较大的突出问题,这都需要国家通过改善农产品产业结构来逐渐缓解解决,必须以不断创新的精神,以科学技术生产水平的进步为前提不断优化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改变传统农业种植技术中的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的单一产业布局,高效结合并利用各地域种植经济特色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随时调整应对策略,促进农产业经济的持续有效增长[2]。

2.3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开发利用水平

在机械化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下,农村土地人均占有率不断增加,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不断上升,调查显示,今年来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正以平均每年近10%迅猛增长,国家对此现象应着重加以重视,开放政策管理,扩大劳动力就业市场,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走进城镇接受更先进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技术的熏陶,在为城市工业发展需要提供必不可少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促进科技人才的城乡循环利用,避免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镇过多吸收农村中的精英知识型人才而造成农村科技落后,人口素质不断下降的现象发生。更好的提高农业从业劳动人民的文化素质及文化水平,为推动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创造优越前提条件[3]。

3 结论

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形式虽然问题重重、不容乐观,农业经济的发展态势欠佳,但只要政府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投入力度、放远目光,把农业经济的发展看成一个系统可循环的整体,正面认清其复杂性,针对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有针对性的解决和处理农业经济发展道路上涌现的问题,相信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段月琴.试论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3(1):10.

[2]卢健鸿.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农技服务,

新兴经济形式范文第2篇

创新型经济,是依靠知识、人才、科技、文化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经济;创新型城市,是创新产业优先发展、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创新文化氛围浓郁、创新载体充满活力的城市。提出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我们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开创扬州改革发展新局面的战略选择。扬州2008年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2009年达5800美元,已迈入国际公认的“创新驱动”门槛。这几年在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等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已经破题,项目集聚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处于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把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扬州发展的主攻方向和战略任务。二是增强后危机时代扬州发展新动力的根本途径。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每次经济危机以后,必然伴随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创新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走出危机、提升后危机时展速度和水平的重要引擎。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新一轮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发展的竞争浪潮,迫使我们提升创新能力,在新的产业革命中占领发展的制高点。三是赢得区域发展新优势的迫切需要。当前区域发展你追我赶,区域竞争愈演愈烈,苏南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的力度很大,苏中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实力不断增强,苏北争先进位的势头强劲,扬州如果不谋划创新发展,势必处于距离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甚至被反超的窘境。四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的现实要求。人民群众期待扬州经济更加发达、城市更加秀美、生活更加幸福。我们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目的就在于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规模和层次,壮大综合实力,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创优的活力,让城市充满生机;进一步创新社会建设、城市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使社会更加和谐有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我们将突出以下五个方面重点:

以产业创新为核心。抢抓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着力推动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和智能电网产业率先突破、加快发展。以打造“中国光电城”为目标,促进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产能加快释放,抢占产业上游高地,全力扩大下游应用,尽快形成产业集聚。以建设国家智能电网产业基地、国家智能电网示范城市为目标,加快推进智能电网产业发展。以“两高、两低”(高端、高效,低碳、低耗)为方向,推动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械装备等支柱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以烯烃、芳烃产业链建设为重点,推动石化产业向系列化、组团化、专用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以节能环保为方向,促进新能源汽车、环保型发动机和核心配套件的开发和生产;以实现高附加值为目标,促进船舶工业进入海工装备和特种船舶制造领域:以突破核心技术为关键,促进机械装备产业向智能化、柔性化、成套化发展。大力发展符合扬州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挥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的优势,加快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以及与物联网、智能电网相配套的信息服务业。优先发展休闲度假和文化旅游业,整体提升旅游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扬州旅游从景点游向城市游转变,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高效农业规模化为龙头、产业化为抓手、生态化为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城市创新为关键。把拓展空间、完善功能、提升品质作为推动城市创新的重点,促进创新要素的集聚,让创新的活力充分进发。在空间上,积极呼应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主动对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融入苏南、接轨上海的步伐,既通过新一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的辐射、集聚能力,又大力推动宁镇扬经济板块打造,谋求同城效应,形成“江苏中心(宁镇扬)”。在功能上,加快构建“创新创业创优”的环境、载体和平台,增强对创新成果、创新企业、创新资本、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在品质上,进一步挖掘并开发扬州城市的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加快创建国家生态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步伐,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一步弘扬“开放、创新、精致、优雅”的市民精神,进而提升城市的经济价值,彰显扬州“宜居城市”吸引创新人才的优势。

以发展模式创新为基础。继续强力推进沿江开发和园区建设,推进开放型经济与创新型经济“双轮驱动”、互相促进。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注重在开放型经济基础上叠加发展创新型经济。既要招商引资,更要招才引智,加大对创新型产业、创新型项目的招引力度,推进知识资本、技术成果和人才智力的引进。积极引导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各省级开发区、工业集中区更加注重从单个项目引进向产业整体素质提升转变,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之路,争做发展创新型经济主战场、建设创新型城市主阵地。

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更加注重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加大政府创新投入;更加注重科技资源的引进,着力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与扬州企业的创新需求结合起来,全面深化政产学研金合作;更加重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激发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更加注重金融创新,大力引进金融机构,激活本地金融市场,积极探索建立风险投资公共服务平台,引进和促进风险投资与创新型企业、成长型企业对接,把各种创新要素整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新兴经济形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 转型 国际分工 模式

自2008年以来,受资源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和美国次级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出口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出现了众多企业倒闭或者经营难以为继的现象,外向型经济风光不再,国内要求外向型经济转型的呼声日益高涨,那么外向型经济该转向何处呢?笔者以为应当立足全球视角,放在新型国际分工的格局下去考虑问题,否则得出的结论将失之偏颇。

国际分工格局的演变趋势及特点分析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国际分工的格局是动态演进的,不同阶段的国际分工格局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大体上可以将国际分工的格局划分两个阶段。

(一)垂直型分工阶段

此阶段的国际分工是基于不同技术水平下的垂直型分工,即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该阶段大体上又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国际分工处于传统的工业国和农业国这样一个分工格局。其主要特点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工业国家主要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家则主要生产和出口农矿产品,形成了工业制成品生产与初级品生产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个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80年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跨国公司实施全球化战略,不仅使发达国家间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而且还将发展中国家纳入跨国公司内部的生产过程。发达国家将技术发展相对成熟、成本相对较高的产业部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技术密集型和一部分附加值较高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主要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和一部分附加值较低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新格局。

(二)产业链分工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全球化进程迅速发展,分工逐步深化、细化,传统的垂直型分工的格局被打破,代之以产业链分工为主,即国际分工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具体而言,产业链条可以分为三大环节,即上游环节,包括研究与开发、创意设计、工艺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培训、原材料采购等分环节;生产环节,包括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与库存管理等分环节;下游环节,包括分销物流、批发零售、广告品牌管理及售后服务等分环节。经过多年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发达国家致力于研发和品牌营销、控制核心技术等上、下游环节,而将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生产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哑铃型”。

可见,此阶段的分工不再是单纯的产业间分工了,而是产业内分工,是同一产业内部不同环节之间的分工,在这一分工模式下,发达国家不再是单纯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或者是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发展中国家也不再是单纯的劳动或者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了,而变成了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中也包含着劳动密集产品,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也包含着技术密集型产品,只不过两种类型的国家在产品的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对于发达国家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来说,发达国家并不承担产品的生产或者加工环节,而是致力于该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上、下游环节,同样对于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来讲,发展中国家也基本上不承担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环节,而是负责该产品的加工或制造环节。因此,此种分工模式下的产品实际上不一定是发达国家生产的,可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很大程度上是多个国家共同完成的,产品多是“万国牌”。因为,这不是单纯的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垂直型分工模式了,而是基于产业链条上的产业内不同生产环节的分工模式。

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下的收益分配分析

作为开放型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最重要的目的是取得更大的收益。那么,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下的收益是如何进行分配的呢?1992年,宏电脑的董事长施振荣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微笑曲线,描述了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附加价值的形态。微笑曲线的两端分别是研发和品牌等,代表高附加值;中间最低点是加工、制造,意味着低附加值。很显然,在价值链两端(研发、设计、采购、品牌、营销、物流、金融等)的附加价值和盈利率高,而中断(加工、组装、制造)的附加价值和盈利率低。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升级时总是尽力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的意图了。 经济学家郎咸平将之总结为“6+1”理论:发达国家把价值最低的制造业一端(即“1”)放在了发展中国家,因为价值最低的制造业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而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六块非制造业(即“6”)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在这样一种“6+1”产业链的定位下,发展中国家就沦落在了价值链的最低端。以“芭比娃娃”为例,芭比娃娃是东莞的产品,出厂价是1美元,但是在美国沃尔玛市场的零售价是9.9美元,接近10美元。除制造成本1美元外,那剩下的9美元价值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创造出的,价格高,同时不浪费资源,不破坏环境,不剥削劳工。由此来看,中国制造业被定位在了“1”,即价值链的最低端,而发达国家掌握了“6”,在这样的分工格局下,中国制造业再怎么创新、升级都难逃“1”的命运,即始终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始终处在为别人打工的角色,始终在为别人“卖苦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当前我国外向型经济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太低,加之以发展制造业为主,而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制造业越发展,为别人创造的价值越多,但我国为此付出的代价却非常大,消耗了大量的资源,环境严重污染,得到的价值却很少。因此,转变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认清当前国际分工新形势,以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为基础,以产业链的整合为轴心展开,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占据它的核心环节,在关键环节上构筑自己的核心能力,并使这个能力扩散到整个产业链,以实现核心能力的链式效应。唯有如此,外向型经济转型才能取得成功。

推动我国外向型经济的转型策略

(一)转变经济政策

为了鼓励出口行业的发展,多年来,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政策采用以压低要素价格的办法来赢得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土地、矿藏、淡水、能源、劳动、外汇等价格长期偏低,市场化程度不高,扭曲严重。许多地方和企业在政策的支持下,从追求短期效益出发,更愿意依靠大量投入廉价的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等来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以数量扩张而取胜,而缺乏人力资本投资和自主技术开发的动力。因此,必须转变以扭曲要素价格,谋求短期利益而牺牲长期利益的外向型经济政策,建立起以鼓励创新,放弃短期利益而谋求长期利益的外向型经济政策。为此,一是要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矫正要素价格长期扭曲的局面,实现按照市场来配置资源,引导资源流向效益高的行业和企业;二是要建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以便加快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而言,最重要的是形成自治和自律的学术共同体,以便树立严格的学术规范,建立以科学发现首创权为核心的奖励体系。对于技术而言,最重要的是营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政府对研究开发项目提供资助或补贴的制度,弥补市场的不足,使技术创新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扶持相关产业内领先企业间制定技术标准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并力争使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在成为全球标准的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对本国的企业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加快服务业发展

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必须有发达的服务业作支撑,因此,要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发展。加快服务业发展首先要求改变长期以来的“重制造,轻服务”的产业政策趋向。其次,要放宽对服务业的管制,改善服务业的经营环境。除某些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领域外,要取消所有对社会投资不合理的规定和限制,以强化服务市场的竞争。再次,要加强政府在促进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政府应通过制定适当的政策,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最后,加快制定和完善与服务业及其市场运作有关的法规,包括服务业的行业标准、服务范围、竞争秩序、价格收费、奖惩规则和纠纷仲裁等;同时,要加强执法,对违反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行为要依法管理,保护服务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

新兴经济形式范文第4篇

变量一:消费

首先,从中长期看,影响新实体经济的是消费。

所有实体经济的运行,其实都是在满足居民的消费。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收入增长,居民消费需求是不断变化的。

2015年,我国人均GDP大概7000美元,到2025年能不能翻一番,达到14000美元,到2050年能不能达到60000美元?在这样一种收入变化条件下,未来消费者会如何变化呢?

消费个性化

完全按照消费偏好来消费的个性化趋势,不是等20年才会出现,而是现在已经出现了,特别是收入比较高的人群。

这个趋势恰恰也是人类的终极需求,这样才能做到真正让人满意。

消费集成化

消费者希望能得到一揽子解决方案,而不是东奔西走,劳碌麻烦。

这个消费趋势变化从现在到未来也会持续存在,由此产生了集成商的概念。

消费便利化

消费者当然愿意以尽量少的体力和经济成本,使得消费效益最大化。消费越来越便利,是消费者本能的要求。

在这样一个趋势下,所有的技术、生产模式、商业模式都要随之变化。

变量二:科技创新

中国目前正处在重大科技创新和技术革命的转折点上。

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CPS(cyber physical systems,简称CPS,是集计算、通信与控制于一体的下一代智能系统)系统,都在准备一种新型的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来适应前面提到的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这些技术变化可以归为两大类:

基础产业类新技术

这构成了新实体经济制造设备的技术与产品基础。比如,互联网与物联网信息技术,融入到实体经济各个方面;信息、大数据分析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也将带来基础类产业的一系列重大变化。

智能制造新技术

比如,智能装配、嵌入式电子、智能系统与软件控制、智能定制生产和在线控制系统、资源和产品以及服张渌汀⒓际醯鹊取O衷诘幕チ网主要是通过人与人的沟通,从服务领域涉及到生产领域。未来的新实体经济,可能是智能制造时代:机器与机器互联,人通过虚拟的控制系统来控制机器互联――这就是“工业4.0”和CPS的核心。机器根据我们的要求学习、交流、变化,完成制造、服务。

麦肯锡的研究报告也印证了这个观点。麦肯锡认为,到2025年有12项重大的颠覆技术,此外,它还估算了总的市场规模。比如说,知识工作自动化,有没有减轻工作负担,还有物联网、机器人、云计算与服务等等。

新兴经济形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经济;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

一、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基本内涵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而影响财务管理质量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信息的可靠性,但是近些年国内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每况愈下,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

所谓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涵:首先,要具有可核性的信息。不同的企业由于经营状况的不同,可能会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由不同方法计算出的结果可能出现一定的偏差,这就是可核性的信息。针对这类现象,企业应采用正确的计量核算,尽量减少计算中的误差;其次,在中立立场生成的信息。会计信息的获取主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操作,当工作人员在操作时带有一定的偏向性或目的性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信息核算的结果,从而使其与真实的信息出现偏差,所以会计人员应在工作中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反映真实的经济状况;最后,要保证会计信息是真实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否将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保证会计信息是通过公正的态度获取的、是完整的,能够真实的反映企业的发展现状,任何人都不得随意对会计信息内容进行随意的更改,从而减少数据的偏差。

二、影响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因素

1.缺乏完善的会计制度

完善的制度建设是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最基本的准则,只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才能使企业获取的信息能够反映真实的现状。但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变革的社会背景下,有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法律法规并不十分健全,相关经济体制也不完善,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存在较多的问题。另外,有些企业为了谋求一己私利,在财务核算的过程中投机取巧,提交的信息不够真实,相关监察力度也不够完善,这就为信息的可靠性埋下了隐患。

2.委托关系的存在

目前,在我国企业内的经营管理者并不是企业的所有者,而是由企业所有者招聘而来的专门负责管理的人员,这就是委托的关系。[3]委托关系是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的形式,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隐患。企业所有者一般是以“稳”为最终的发展目标,在稳定中谋求经济效益,从而使企业能够长远的存在和发展,而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企业的的经济效益将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收入,所以他们会将效益最大化作为其管理的目标,这就会导致委托双方之间存在目标的差异,,而双方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人为操作的现象,从而使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存在一定的问题。

3.监督机制不健全

虽然我国目前建立了基本的财务会计信息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企业并没有将这些要求落到实处,相应的监督作用也没有发挥其真正的功效。在企业内,各部门之间往往相互独立,彼此之间的沟通较少,尤其在会计信息上的交流更少,从而为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核算增加了困难。另外,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会使相关信息无法得到正确的核算,从而对会计部门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干扰,影响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

三、新经济形势下增强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措施

1.加强法制建设

会计行为与企业的经济状况相关,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所以需要完善的制度的支持。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明确规定会计信息获取的流程,建立完善的制度规范并要求企业严格按照要求执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另外,要引导会计人员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在处理、分析会计数据时做到不偏不倚,公平公正,避免不正当行为的发生,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供保障。

2.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约束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将会直接影响领导层的判断,进而影响决策的准确性与科学性,而要想保证信息的可用性,就要采取措施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约束,约束高管的行为。首先,要在企业内建立完善的制度,规范会计操作人员及管理人员的行为并加强日常的监督,对于违反规定的人员要严格按照规定制定惩罚措施,不断完善内部结构,加强内部控制;其次,要为会计操作提供稳定的环境,建立规范的交易市场,形成完善的信息体系,增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调动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共同监督会计信息。

3.以动态的思维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理解

会计人员最根本的任务是利用会计信息对真实的信息进行反映,并利用客观的态度解析变化中所伴随的复杂性。会计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操作,即使会计人员完全客观的对信息进行反映,也并不一定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所以,为了更好的增强对会计信息的理解,要求会计人员以动态的思维去看待。而且影响会计信息的因素有很多,不同人员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只有以动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才能更好的保证信息的可靠性。

四、结论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存在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的稳定性,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加强法制建设,增强对会计信息的约束,同时进一步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从而真正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并为可靠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