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教育化的核心

现代教育化的核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教育化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教育化的核心

现代教育化的核心范文第1篇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优势。

(一)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激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1.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语文教师准备教学的重要工具,从备课查找资料,到设计、制作教学软件都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2.一些语文课在学习前必须让学生上网查资料,而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办法帮助自己查找资料,很快解决了学习上的难题,大大的节省了学习时间,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帮助语文老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内容的直观化与形象化,放大一些语文现象和过程丰富学生观察记忆力和听力。如在教学生认识大自然的奥妙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出示各种动物以及它们的叫声,一方面学生会把自己认真观察到的动物记在脑中,另一方面会不由自主地记住各种动物的声音,等老师提问:“请大家听声音说出动物的名字?”时,学生兴趣高,就能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2.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利用多种媒体的介入,为学生学习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学生的感知阶段创设情景,提供与所学课文和词语有关的声音、图像,将抽象的文字叙述与逼真的情景结合起来,使学生身临其景,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准确理解所学知识。

例如,我们在讲“咆哮”一词时,就是利用图像及录音,让学生一边观看昏天黑地、飞沙走石、狂风即将吹倒树木的录像,边听狂风怒吼的录音,使学生真正体会到那就是狂风“咆哮”,并能把这一词语应用到相类似的场合中,不但使学生对词语认识深刻,而且运用自如。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课文的:先播放了一段关于宇宙的影片。在茫茫的宇宙中,各星体有的静立,有的默默无闻地运转着。学生感受到了宇宙的美丽和神秘,增强了探索宇宙的好奇心。此时,教师问道:“在这茫茫的宇宙中有一个跟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星球,那就是地球。”接着,教师又在电脑屏幕上出示一张地球的图片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学生通过屏幕很直观地感知了地球的美丽。这时,他们想了解地球的欲望更加强烈。教师顺水推舟,将他们带入了重点段的学习。

3.通过信息技术可以突破重、难点。

《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中,“人类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是教学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个重点,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自学的形式。首先,让每小组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通过读课文你懂得了什么;接着,让每一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资源,上网获取这些资源被破坏情况和导致后果的信息;最后,利用这些信息每一小组作为某一资源管理部门向同学们说明地球资源被破坏情况及后果,并谈谈本小组的看法。通过“管理部门”的介绍,每个同学都深刻地认识到破坏了地球人类将无法在地球上生存。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增强。

(四)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21世纪是以网络为基本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教育作为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也在这场革命中获得了新的动力。多媒体技术为各种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更易于实现和操作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是教学改革一次质的飞跃。因为它可从根本上激发教与学的兴趣,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可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教育技术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物质保障,为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

(五)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学习方式。多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媒体的介入,使语文阅读实现了从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的发展。这种全新的、开放的学习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假如教育资源极其丰富,学生就能方便地查阅、获取相关知识,满足他们对知识的迁移学习与理解,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更对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语文教学该如何面对这种形式的改变,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的关键。

(六)多媒体教育技术改变了语文教学的知识观、数量观。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使教学的形式有了根本的变化,还使语文教学从单一传授课本知识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使教学的内容和数量更加多样化、开放化。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存在着一些误区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也越来越接近现代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已越来越多地走进语文课堂。然而在课件制作和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误区,这些是我们要注意克服的。误区一,形式上热热闹闹,不讲求实际效果;误区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缺少融合;误区三,教师、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中各自的素质还需完善;误区四,教育手段先进,教育思想便先进;误区五,公开课,尤其是评优课一定要用多媒体;误区六,以视听代替想象、朗读。

现代教育化的核心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教学;整合

以多媒体技术为灵魂的信息技术赋予了传统教育新的内涵,它进入课堂已经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一、信息技术服务于化学教学的优点

1.有利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多媒体信息手段呈现形象的资料,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利用信息手段同时提供多个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接受知识。

2.有利于化抽象为直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有些理论和概念特别抽象,特别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微观粒子,教师讲起来吃力,学生听起来难懂。如果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教学,可以化微观为宏观,使复杂的过程清晰、具体,收到良好的效果。

3.有利于增强演示效果,优化化学实验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调查表明,课堂教学中教师四十五分钟理论说教的效率远不及一个五分钟实验展示。但是课堂的实验教学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部分实验的现象不明显、效果不显著;还有一些实验的可重复性差、耗时长,课堂上难以做到随时调用;另外,还有一些实验的污染大,无法在教室中完成。实验课件的广泛应用则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克服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提高实验的效率。

4.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节奏慢,课堂容量小,教学方式比较单调呆板。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呈现信息量大、速度快、图文并茂的优势,进行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复习,会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多地接受知识。

二、整合时的几点误区

现代信息技术虽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它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知识间的联系,模式化了人的思维过程,机械化了教学过程,不能适应课堂教学中随时可能出现的种种变化。作为现代教学手段,信息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但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所以在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中,应该注意以下误区:

1.片面追求技术时尚,用屏幕完全取代传统板书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把各种媒体信息加以整合,展现给学生生动形象、富于启发、促进思维的画面。但这决不意味着传统板书被淘汰的时代的到来。相反,传统板书的某些作用是屏幕无法替代的。

2.认为多媒体技术万能,以课件演示取代现实实验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无论信息技术发展到何等程度,都无法取代实验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基础地位。

首先,在科学性上,信息技术无法替代科学实验。尽管多媒体技术几乎可以将任何化学变化的过程逼真地模拟出来,但这毕竟只是模拟,科学是需要用事实来说话的。许多科学实验,其现象尽管没有课件演示那么清晰,但实验是真实存在的,其可信性、真实性、科学性和严密性是可以为学生所感知的。

第二,在趣味性上,信息技术无法替代科学实验。科学实验往往伴随着物体的运动,发光、发热,颜色及形态的变化,有时甚至是爆炸等极端现象。在完成实验教学的同时,也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许多学生喜爱上化学课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化学课堂上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实验,如果简单地用课件演示替代实验,其趣味性必将荡然无存。

第三,在能力培养上,信息技术无法替代科学实验。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运用全部的感官去观察、感知实验的现象,而后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处理,探究变化的过程和原因。这其中的许多现象是课件难以真实描述的,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分析、探究。何况,计算机模拟完全是按照教师的意志、知识水平进行设计、制作的,这种实验的结果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结果,但现实中的许多外因都会对实验的现象与结果产生影响,从而使实验产生异常现象。这种异常现象的出现,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科学品质的极好契机。

3.单向传输,用人机对话替代师生信息交流

现代教育化的核心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体育教育 体育教师 现代教育技术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革命。在教育思想转型的同时,教育方式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迎来了其第五次变革。体育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窗口,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师作为施教环节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在体育教育由传统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迈进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素质教育不仅要求体育教师将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转变为新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求教师能够将现代教育技术普遍的应用到体育教育中。

1.素质教育

所谓素质,即人后天通过环境的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生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能力、体格品质等要素。素质教育的提出,是人们对教育本身的不断发展与时代的不断进步进行深入认识的结果,既符合时代的客观要求,又体现人们赋予“教育”的新理念。真正对人有价值的教育,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以“授知”为核心的传统教育,而转变为以“育人”为核心的一种全方位的教育观。实施素质教育,即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科学的教育――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达到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换言之,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与品质,以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它重视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人格等因素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更重视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2.体育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2.1教育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教师把“以知识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作为指导思想。而素质教育作为较传统教育更具完整性的一种全方位的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应树立起新的教育观念,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对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新要求。

2.2体育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传统体育教育以传授“三基”为教学目的,否定与排斥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和体育的娱乐性,导致体育教育机械地追求生物训练和单纯地传授运动技能,从而沦为一种“唯生物体育观”。而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方位的,具有良好社会效果的教育,则要求将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使之对于人们追求在运动过程中的心理愉悦和满足,提高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发挥积极作用。换言之,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必然对传统体育教育观的狭隘性提出修正,形成包括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的“三维体育观”,即以人为本,注重体育教育在心理、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功能。学校体育教育必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3小结。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运动技能、身心发展、审美观念、习惯能力等素质的有效途径。教育素质化,必然要求体育教育随之共同素质教育化。以人的发展与完善为目标,对人的本质和身心施加良好的影响,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全方位性。也只有这种全方位的教育才能为受教育者终身学习,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3.体育教师的知识体系有待健全

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构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性条件,但仅有观念的转变是远远不够的。要有效实施素质教育,还要求体育教师能够健全、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效促进体育教育素质教育化。

3.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实施素质教育在本质特征上是一致的。

3.1.1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以实现教学最优化为目标,以现代媒体为基础,具有高度综合性的系统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媒体,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而且使教学形态、教学方法等发生了重要变革。如:计算机多媒体个别化交互式学习系统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其教学重心由“教”转向了“学”,学生则完全从教师控制的、同步被动的学习状态变为主动、自定步子、双向交流的学习方式。

3.1.2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思维的独立性即个体性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传统体育教学无视学生间极大的差异,无视学生的不自觉的信息反馈,无视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从而在本质上否定了学生个体的思维独立性。而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从设计开始就是为思维的个体性、独立性而创设的。如: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的教学模式,给了学生个体无穷尽的思维发展空间;现实中极力体现个性的体育动作的设计,借助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更具科学,可在结合人身心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创新。还有CAI、3DMAX等在教学科研中的应用,都有效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本质上是与素质教育一致的。

3.2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体育教师知识体系有待健全。

既然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在本质上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那么,作为学校素质教育中关键一环的体育教师这一最具有能动性因素,除了应该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广博的文化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良好的创新能力及心理素质外,还应该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知识、技能。

3.2.1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

主要使体育教师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包括计算机基本原理、发展状况,DOS、Windows、UNIX等操作系统的应用,用于文字处理的Word软件,Excel、WPS表格文件的操作,Powerpoint、Photoshop等图文处理软件。

3.2.2计算机网络

主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一般原理,学会网络查找、网络通讯、网络上进行教学的方法。

3.3小结。

李岚清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迎接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讲话突出地强调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实施素质教育在本质特征上是一致的。因此,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实践主导者,必须既树立起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又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尤其是掌握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标志的现代教育技术。只有做到这一点,素质教育才能借助体育教师高水平的教学能力,融入现代体育教育之中。

4.体育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途径

4.1加强教师队伍现代化教学建设。

教师作为学习环境的创造者、教育信息的选送者,其自身现代教学素质素养将直接影响自身主导作用的发挥。尽管我国体育教师基本上都有较高学历层次和相应的知识结构,但这并非意味着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体育现代化教学作为新的体育知识,本身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它的知识体系有待健全与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观念转型的前提下,不断加强体育现代化教学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自觉地进行回归教育,才能紧跟教育技术发展的步伐,这是21世纪信息时代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4.2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指定培训计划。

各级体育教育管理层应大力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研究,提倡在职业余培训,以培养21世纪合格体育教师为出发点,注重教师现代化教学素质的提高。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的教师培训的成功经验,定期组织各种体育教师现代化教学培训,培训合格者进行资格认定,并将教师任职资格和上岗相联系,作为衡量合格体育教师的必备条件。

4.3根据要求确定培训的内容,配置专门的培训人员。

教师的培训应坚持以知识介绍为背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培训内容设计要对在职教师的技能训练有针对性,在分析现有的技能水平和教学实际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出相应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并组织相应的培训活动。

只有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培训方案才是最有价值的,最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的,才能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培训中来,取得最佳的培训结果。

现代教育化的核心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区;社区教育;本质

作者简介:邵晓枫(1967-),女,重庆永川人,四川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成人高等教育与社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36-0065-07

社区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对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当代社区教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方三十年,还是一种年轻的教育形式,对于社区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学者们众说纷纭。而社区教育本质问题乃是研究一切社区教育问题的最核心、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本文拟在对近三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社区教育本质的探讨作比较系统的回顾与总结的基础上,较为深入地思考社区教育的本质问题。

一、近三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社区教育本质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总结我国学术界对社区教育本质的各种相关研究,发现人们的理解并不统一,有的观点甚至相左,这些争议主要有:1.社区教育本质是影响社区成员身心发展还是促进社区发展之争。绝大多数人都认为社区教育的目的是要影响社区成员身心发展,是“指政府对社区居民实施的一种文化服务,以及居民个人需求与发展的一种学习型活动。”[1]但也有人认为,社区教育是侧重于满足社区发展需要、促进社区各项事业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和过程的总和[2];2.社区教育是否是社区所进行的各种教育的统称之争。厉以贤把社区教育视为是一种大教育,是社区所进行的各种教育的统称[3],黄焕山等也认为,“社区教育是对社区内共同生活的人群组合所进行的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狭义的社会教育组成的‘大教育’。”[4]但一些人认为社区教育并不是社区与教育的简单相加[5]。还有人提出社区教育是“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并列的社会教育”[6];3.社区教育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教育活动还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教育活动之争。吴遵民认为,社区教育的本质特点应是由地区居民自发产生的自下而上的群众性教育活动[7]。与之相反的观点是认为社区教育是由政府引导并与地区基层组织共同推动的自上而下的内容广泛的全民性教育活动[8];4.社区教育的本质是否是社区性之争。有人认为,社区教育在实质上“是把地缘环境以及环境中的具体社会关系结构当作影响和教化个体的主体。”[9]强调了社区性因素。有人则认为社区教育的实质是社区生活、社会发展与教育的有机结合,而不是社区性。社区教育的社区性仅仅是外延上的空间范围规定性,而非内涵本质的规定性,如果把社区性当成社区教育的本质属性,则容易造成社区教育工作的模糊泛化[10]。

除了以上有争议的观点外,还有一些人提出了自己有关社区教育本质的观点,主要有:1.认为社区教育的实质是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的统一,或称教育社会一体化[11];2.认为社区教育是在社区范围,利用社区内的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思想风貌等一切因素对社区所有成员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方面的教育影响活动[12]。即强调了社区教育本质上是在社区范围内的一种教育活动;3.认为社区教育的实质是以社区发展为本和以社区人力开发为本,二者的辩证统一是现代社区教育的本质[13];4.认为社区教育的实质就是社区学习化[14];5.认为社区教育把教育与生活需要结为一体,生活性是其本质特性[15];6.认为社区教育本质是多层面的:社区教育是在社区范围内的全民终身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区发展的集合体,是大教育大文化的融合[16]。

我国学术界对社区教育本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虽然人们对社区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还存在着不少有争议的观点,但这种争论本身是有益的,有利于促进对社区教育本质进行多维的、辩证的、全面的、深入的思考。同时,在对社区教育本质的探讨中,人们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如提出社区教育是一种大教育的观点,使人们从80年代中期的把社区教育视为学校教育的补充的观点转向把社区教育视为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成人教育与青少年教育统一的观点;提出社区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促进社区成员发展的教育活动的观点符合包括社区教育在内的一切教育的本质属性;提出社区教育本质特点应是自下而上的群众性教育活动的观点,揭示了社区教育最深刻的本质,也代表着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方向;认为社区教育具有社区性的观点,有利于区分社区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认为社区教育本质是多层面的观点有利于我们全面地认识社区教育的本质。当然,在对社区教育本质的研究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不少研究停留在只是提出观点但缺乏深入思考和论述的比较肤浅的层面上。同时,所提的一些观点也值得商榷。如认为社区教育本质是满足社区需要的观点是比较典型的社会本位论;认为社区教育本质特点是自上而下的观点虽然反映了我国社区教育的现状,但却并未揭示社区教育的本质;认为社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社会一体化的观点忽略了地域性,把社区教育等同于社会教育;认为社区教育的实质就是社区学习化的观点把社区教育与社区学习相混淆了;认为社区教育的本质特性是生活性的观点则也只看到了所有教育都具有的这一特点,却并不能把社区教育与其他教育相区分。

现代教育化的核心范文第5篇

一、精心选择,准确定位,让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主旋律

(一)准确定位,规划发展愿景打造校园文化的最高目的是宣扬学校精神,校园文化的发展不仅要体现出学校价值追求所在,还需要将学校的发展核心力量进行有效的凝聚。我校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结合并传承学校历史和传统,充分发掘学校最本质的文化内核,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大讨论,确定新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提炼形成学校规划愿景,形成学校精神层面的文化体系。在新的教育发展背景下,学校确定“一切为学生发展服务”为新的办学理念,以“立德笃学、无息有渐”为校训,以“学做人、长知识、健体魄”为发展目标,全面定位学校内涵发展目标。学校发展目标: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培育为导向,努力把学校办成管理有特色、质量有优势、文化有品位的现代一流初中。教师发展目标: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抓手,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骨干教师建设为重点,打造优秀教研团队,建设一支适应时代要求和学校发展的高素质的优秀队伍。学生发展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人格发展,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素质优良的初中学生。

(二)科学抉择,提出发展理念“人文”、“绿色”、“阳光”是我们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秉承的最主要理念,这种先进的理念在高度体现新课程理念与学校建设的巨大作用的同时,也顺应了当前社会发展的潮流所在。人文,即努力营造健康与愉悦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集合与一身,实现健康综合的发展。绿色,将校园建设为和谐、优美的校园。阳光,为校园营造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健康气息,使学生生活在开放、开阔、开明、坚韧的健康环境之下。在这三个主题引导下,我们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使校园文化成为校园发展的核心力量。

(三)立足实情,明确发展目标校园文化的内容种类繁多,学校必须努力进行制度、精神、环境、活动等多方面文化的建设和完善。打造校园环境文化。从细节出发,将创新、标准、全面的校园建设要求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使学校的文化内涵与特色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体现。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健全校园规章制度,细化校园工作流程,形成依法办事、民主管理、以德立校的运行机制和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充实校园活动文化。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来使学生们参加到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来,使学生在社团等组织的领导下实现兴趣与能力的双向发展。营造校园精神文化。努力培育教师爱校、爱岗、爱生的精神,爱岗敬业、顾全大局、潜心育人;努力营造合作和谐的精神氛围,积极倡导讲团结、讲正气、讲原则的风气;努力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做到严谨治学、因材施教。

二、面向现代,创设校园文化建设的显性和谐美

学校致力于精品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按照净化、绿化、美化、优化、教育化五个不同层次对校园进行规划建设,遵循整体规划,逐步完善的原则,从校园布局、绿色建设、人际建设、文明建设等多个角度出发努力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不断增强文化育人的渗透力。

(一)完善一流现代教育设施,体现办公美。多年来,学校努力完善一流的现代教育设施,建设完备的校园局域网系统、广播音响系统和学校网站,专任教师配备个人专用手提电脑,建标准化学生机房,基本实现教学网络化、数字化和现代化。按标准配置了实验室、图书室、心理咨询室,积极组建学生社团,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学校一流的校园环境和完备的教学设施,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完善校园美化绿化工程,营造环境美。近几年来,学校加快发展步伐,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了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设施建设,建设校内生态景观园,科学设计,精心布局,现代化校园气息初步显现。校内种植各种树木,品种多样,果树与林木相穿插,落叶与长青树套种,花木与灌木点缀,确保四季常绿、季季有花、自然优美。园内山石点缀、小桥流水,成为学生学习、休息、陶冶性情的成长乐园。

(三)开展校园文化展示活动,塑造个性美。利用文化节、运动会、朗诵赛、读书交流会等形式,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同时学校还以年级组、班级为单位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如寒假期间的劝募活动、4月扫墓活动、5月唱红歌活动、6月退队入团活动、7、8月军训活动、9月感恩主题教育、10、11月田径运动会和艺术节、12月拔河比赛等系列活动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发展了学生的个人价值。

三、走向明天,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隐性和谐美

(一)培育团结进取的教师文化一所学校教师的风度修养、教师学识水平、教师的职业能力、教师个体生活的幸福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学校办学品质。为此,学校向每一位教师提出“办有灵魂的教育,做有文化底蕴的教师”的要求,采取积极措施,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1.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培育高尚师风。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热爱学生、以身作则,铸就崇高师魂;团结协作,乐于奉献,共创幸福校园。”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为此在师德建设中,我校突出重心、培养爱心,树立教师的师表风范。通过政治理论学习,使老师牢固树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成长”的教育理念;通过岗位教育,使老师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责任意识强。2.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坚持教师为本的发展理念,积极构筑校本培训平台,强化业务培训,开展以师德培训、教学技能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训等内容的校本培训,通过专家辅导、名师帮带、业务比赛、科研交流等方式方法,加强教师的业务锻炼,促进师资队伍的整体提高。以师能建设为重点,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培训支点,夯实校本研究管理,强化业务学习,在校园中广泛开展“做学习型教师”的读书活动,提升教师综合素质。3.创优培养平台,加快教师成才步伐。实施“名师工程”,强化校名教师考核。我们专门研定了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积极开展教师各项单项评比以及校级四个层次的名教师评比,并创造各种机会,为教师成长提供展示的平台。如“新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展示课”、“名教师示范课”、“教学新苗评比”和“教坛新秀评比”等全方位出击,逐步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骨干教师队伍。同时积极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将教师结对制度化,注重对青年教师师德、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培养,抓实抓严教学常规,促使师徒共同提高。4.关注情感需求,克服职业倦怠。以人为本、珍爱教师是我校的一贯做法。我们的快乐人生标语,使教师体会到尊重赏识,还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使教师体会到开心快乐。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关注教师的情感需求,做到“以感情留人”,带领教师保持积极心态,从而有效地克服了职业倦怠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