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与能力

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与能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与能力

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以生为本 初中数学 问题性教学

学科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学习素养以及思想品质等方面的进步和提升。初中数学作为基础性知识学科,是初中学科知识能力教学的重要构成要素。在实际教学中,初中数学学科以其自身所具有的内容抽象性、体系整体性、内涵严密性以及应用广泛性等特性,在基础知识学科教学中展现出独特的学科魅力。数学问题作为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体系及其内涵展现的有效载体,在培养和锻炼学生学习能力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本人现结合教学实践,就“以生为本”在初中数学问题性教学活动的运用,进行了简要的阐述,敬请指正。

一、紧扣主体情感发展规律,创设激励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构成三要素之一,对教学活动效能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对未知事物表现出积极的探求情感,但容易受到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产生消极的畏惧学习情感。加之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教师往往将数学问题看作“生硬的”、“僵化的”知识内容载体,进行方式单一的教学活动,导致学生学习情感受到限制和束缚。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性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凸显“以景激情”功效,发挥数学问题的激励作用,将数学问题作为学生情感激发的“剂”,将趣味性、生活性等数学特性进行展示,使学生接触、感悟问题内容中,激发起内在能动解答问题的“冲动”和“欲望”,为“我愿学”奠定情感基础。

例题1:工人师傅常用角尺平分一个任意角. 做法如下:如图,∠AOB是一个任意角,在边OA、OB上分别取OM=ON,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分别与M、N重合。过角尺顶点C的射线OC便是∠AOB的平分线。为什么?

上述两道例题都是有关“三角形全等”知识的问题案例。教师在该问题教学中活动中,充分抓住学生情感发展规律,利用数学学科知识的生活性、趣味性特性,所设置的激励性问题情境。例题一的设计初衷,则是抓住该知识内容的生活性特点,创设出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生活性”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从而形成能动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激发起学生的能动探究问题的潜在能力。

二、紧扣主体能动创新特性,注重综合问题教学,提升学生实践创新性

构建主义认为,数学学科是一门具有内在密切联系,相互包含的有机整体,数学学科知识的整体性体现在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章节与章节知识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等,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显性”和“隐性”的联系和区别。近年来,通过对中考政策的研究和分析发现,数学学科试题命题逐步趋向于对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综合性问题已成为中考试题命题改革的热点。教学实践也证明,综合性问题已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条件。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要求,设置具有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将一题多变、一题多问、多题一问等数学问题类型进行有效展示,引导学生研析知识,通过思考、分析、解答、反思等实践活动,并积极对问题进行创新,使学生形成正确探究问题内容、分析问题内容的良好学习习惯。

例题2:在一次远足活动中,某班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由甲地匀速步行到乙地后原路返回,第二组由甲地匀速步行经乙地继续前行到丙地后原路返回,两组同时出发,设步行的时间为t(h),两组离乙地的距离分别为S1(km)和S2(km),图中的折线分别表示S1、S2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求图中线段AB所表示的S2与t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该例题是有关“一次函数”知识内容的数学问题,在进行上述例题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将问题分析、思考的实际留给学生,引导和指导学生找寻知识点内容的深刻内涵,并逐步指引学生掌握问题解答的要领和方式,从而将新课改中提出的“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学习能力要求内容进行了有效地展现,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运用,为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提供了锻炼时机,对促进学生良好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其解答过程如下:

解:根据题意得A、B的坐标分别为(0.8,0)

和(1,2),设线段AB的函数关系式为:

,根据题意得:

解得:

图中线段AB所表示的S2与t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是: .

三、紧扣主体个体差异特性,设置分层数学问题,提升学生整体学习能力

例题4:在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AC上,DE∥BC,AD=1,BD=2,则SADES ABC= .

例题5:已知:如图,ADBC于点D,点E在AB上,AD与CE交于点G,EFAD于点F,AE=5cm,BE=10cm,BD=9cm,CD=5cm.求:AF、FG、GD的长。

例题6:如图,BE、CD是ABC的边AC、AB上的中线,且相交于点F.求:(1) 的值;(2) 的值.

上述例题是教师在教学“相似形”时,根据学生个体在学习解答问题中的实际特点,所设计的针对好中差等三种类型学生的问题案例。在这一问题教学中,教师渗透“因材实践”教学理念,将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重视学生个体之间差异性,注重分层教学策略的运用”,“是不同学生获得发展和进步,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要求,进行了有效的展现,使不同类型学生获得锻炼和实践的实际,实现不同类型学生在不同基础上获得进步和提升。

总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具有丰富的内在情境和能动特点,对问题教学活动起着关键性作用。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性教学中要始终围绕“学生主体”不动摇,将“以生为本”理念渗透到问题教学活动始终,选取典型数学问题,开展有效教学活动,实现问题教学活动效能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纲要(精编版);

2、刘德洪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主体能动特性培养策略刍议》

3、王 峰 《初中数学问题解题策略初探》

个人简历:

姓名:周明荣,

出生:1975年11月6日,

工作单位:江苏省吴江市,

性别:男,

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第2篇

在此过程中,适度挖掘学生的认知深度,不仅为学生在当前阶段学好本学科内的知识奠定了基础,为学生解决数学习题提供了思维高度,也为学生在下一阶段应用当前所学知识做好了准备.而在提升学生认知深度的过程中,数学的抽象性特征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出了要求.本文试从教育心理学方面,解析了思考力体系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并结合教学案例,提出了提升学生认知深度的方法.

一、对思维深度的教育心理学认知

教育心理学指出,个体思维品质分为五类,包含了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深刻性体现在对思维深度的挖掘,对认知对象举一反三的联想认识和抽象化.在学习过程中,个体所能达到的思维深度,与其自身思维品质的深刻性有很大关联.在具体的数学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思维的深刻性则体现为深入思考某一问题的能力,对所学知识概括归类形成体系能力,对描述对象进行抽象逻辑的能力,抓住问题的本质规律的能力.

而思考力体系理论认为,思维深度在个体的思考力体系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其不但决定着个体思想高度的提升,也决定其思维广度的延伸,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个体的思维速度.

教育学理论指出了思维深度的先天决定因素,即个体思维品质深刻性的差异.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教学对学生思维过程的细致化训练往往能通过对思维过程的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教学心理学同样通过实验证实了,个体的思维品质能够在后天的教育过程中得到提升.

二、数学教学中思维深度的挖掘

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度,是让学生养成数学学科思维的关键,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归纳出初中数学解题对思维深度要求的几个方面:联想式的思路拓展和深入式的思维挖掘,总结性的思维归纳,从而针对性在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引导培养.

1.联想式的思路拓展,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总体认识

例1如图1,下列能判定AB∥CD的条件的个数是.

①∠B+∠BCD=180°,

②∠1=∠2,

③∠3=∠4,④∠5=∠B.

分析该题的目的是巩固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即:“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学生初学时往往考虑不够全面,有的学生还会产生错误的判定.

思维引导先回顾三个判定定理的内容,再联想“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明确判定的结论是“AB∥CD”因此所有的角必须是直线AB、CD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的,否则就容易产生错误的判定,如条件②∠1=∠2是直线AD、BC被直线AC所截而成的内错角,是不能判定AB∥CD的.

2.深入式的思维挖掘,提升学生认识深度

例2关于x的不等式组x>a,

x

分析该题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四种基本类型之一,可应用相关结论解决,难点是解集中含有字母a.应先联想该类型不等式组解集的结论,即“大大小小无解”初步确定a的范围,再画数轴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确认结论.

思维拓展:鼓励学生试着把“无解”改成其他条件,并求出a的范围,可进一步挖掘学生思维,提升对该类型问题的认识.例如改成“有解”或改成“恰有两个整数解”都是常见的题型.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研究数学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还可以加深难度.如改成关于x的不等式组x>a,

x

3.思想归纳提升思维深度,完善学生思维图式

例3如图2,ABC中,∠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1)若∠ABC=40°,∠ACB=50°,则∠BOC=;

(2)若∠ABC+∠ACB=116°,则∠BOC=;

(3)若∠A=76°,则∠BOC=;

(4)找出∠A与∠BO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分析该题是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综合运用,难点是找出∠A与∠BOC之间的数量关系.为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试题编排运用了由特殊到一般以及化归的数学思想.(1)、(2)两题的条件都可以用内角和定理转化成∠A的条件,由不同的∠A计算出不同的∠BOC,通过对∠A与∠BOC的数量分析,得出∠A与∠BOC之间的数量关系.或者把∠A看成是已知角直接去求∠BOC,求解的过程就是说明理由的过程.本题图形是一种常见的基本图形,结论可用语言归纳为“三角形两条内角平分线的夹角等于90°与第三个内角一半的和”,即∠BOC=90°+12∠A.

思维复制如图3,ABC中,∠ABC与∠ACB的外角平分线相交于点P,试探究∠A与∠P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学生模仿上题的思想方法,能轻松得出正确结论,即∠P=90°-12∠A.

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问题案例教学;教学效能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章节体系及及知识要义的生动概括和外在表现,同时也是承载教学目标要求和教者教学策略的重要平台。问题教学活动已经成为数学学科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教学方式和策略之一。在传统教学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在问题案例的选择上,未能认真研析教材,把准目标,紧扣重难点,信手拈来,比较随意地设置问题案例,致使问题案例不精当、不典型、不具有代表性。同时,部分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将解题数量作为重要目标,忽视了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和锻炼,导致初中生在解答问题案例方面“量”有保证,但“质”低下。而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纲要中,十分明确的对初中数学问题教学的目标要求、情感目标以及实施策略等进行了阐述。因此,在新课改深入实施的今天,初中数学教师应将问题案例教学作为学生学习技能、素养、品质培养的有效载体和目标任务,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本人现结合新课改要求,借助先进教学理念,对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问题案例教学策略的实施进行简要论述。

一、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准确感知教材内涵的要义

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点及体系的高度概括和生动表现。数学问题案例的有效设置,能够使学生准确、及时、全面掌握和理解教材知识内容的要义和精髓,达到“由此及彼”“一叶而知秋”的高效。因此,在初中数学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掌握章节知识体系构架,认真研析教材内容要点,准确掌握教材的重难点,设置出具有典型特征、概括特性、针对性强的问题案例,使学生能够在探析、解答典型问题案例中,对教材内容及重难点要求等有准确、全面的感知,提升问题教学的针对性。

如在“平行四边形”问题课教学中,教师在认真研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认识到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能根据定义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②了解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教学的重难点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及应用、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等相关情况。因此,教师根据上述内容及要求,设置了“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AB,AB∶BC=3∶5=,AC=8,求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典型性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开展感知、分析和解答活动。这样,初中生研析问题案例的过程,就变成了重新巩固教学目标要求及教学重难点的认知过程,从而对教材内容内涵要义有了更加清晰、准确和全面的掌握和理解。

二、探究实践法,让学生获得有效探知问题的策略

初中生是学习活动的客观存在体,在阶段性的探知实践锻炼过程中,逐步养成了探知解答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教学实践证明,问题教学活动是培养和锻炼学生良好探究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而学生探究问题效能的重要前提就是掌握正确科学的解题策略和方法。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开展问题教学时,应将探究活动融入其中,把解题策略传授作为任务,将探知实践作为手段,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解答问题中既获得解题策略的有效掌握,又实现探究效能的有效培养。

问题:如图所示,ABC中,CDAB于D,E为BC中点,延长AC、DE相交于点F,求证==。

这一道关于“相似三角形”方面的问题案例,教师转变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将能力锻炼培养贯穿其中,开展“学生探,教师导”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开展问题内容条件及要求等内容的探析活动。学生通过探析问题条件,认识到该问题是有关“相似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知识点内容的数学问题案例,通过解题要求内容的分析,需要运用到“相似三角形”知识点内容。此时,教师向学生提出,对于该问题案例的解答,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此时,学生通过探析认为应该采用“作FG∥BC交AB延长线于点G或作EH∥AB交AC于点H”。(解题过程略)最后,师生互动,共同探析归纳该问题解答的策略和方法。由上述过程可以发现,学生在自主探析过程中,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思维分析能力和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获得了显著提升。

三、评价指导法,让学生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的习惯

问题解答的过程,离不开学生的思考分析活动,这就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和基础。同时,学生在评价分析问题过程中,需要运用多个知识进行综合评析。评价教学是教学活动中经常性运用的教学方法,能够对学习活动过程及解题技能、思维品质培养等起到促进作用。因此,问题案例教学中,教师运用评价指导法时,要将评价指导的重点放在解题过程、解题方法以及解题策略的指导和评析中,综合多方评价因素,及时对学生解题过程进行指导、评价,促进良好解题习惯养成。

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习情感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要素”,是教师开展知识能力传授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学习能力素养锻炼和树立的重要“阵地”。传统教学活动忽视学生学习个体特性,采用强制、单一、题海教学“战术”,影响和压抑了学生内在学习情感的激发和树立,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发挥学生学习内在能动性,注重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借助学科自身特性和现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动探究以及积极创新的学习情感。”可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学生良好学习情感培养作为有效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一、凸显数学教学情境激励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内在情感

“情感是学生主动探知知识内涵的‘试金石’”。初中生作为处在特殊学习阶段的社会存在个体,在开展探究新知的学习活动中,更需要坚定信念和积极情感。数学学科作为一门具有生动趣味性和广泛应用性的知识学科,能够为学生良好学习情感“因子”的激发,提供“肥硕”的“土壤”。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不能仅仅做知识技能教授的“传道者”,还要做学生学习情感激发的“理疗师”,利用数学学科所具有的浓厚趣味特性以及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生活特性,设置一些贴近现实生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生活性问题情境,实现教学情境与学生情感的有效衔接,使学生“要学习”成为内在要求。

如在教学“一次函数”时,教师可以抓住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性特征,设置“商品买卖、有奖销售”等现实生活情境,激发和引导学生开展问题探知活动。这样,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因素”得到有效激发,情感“发展区”得到有效调动,从而主动进入新知探究活动中。又如在“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时,教师利用数学学科的发展史,向学生介绍“勾股定理”形成的历史遗迹。我国古代数学家在数学学科方面的卓越成就,使学生民族自豪感受到有效增强,从而实现积极学习情感的有效树立。

二、抓住数学问题解答方法性,增强学生动手探究学习情感

我国著名教育实践活动家陶行知曾经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行知合一”教学理念。同时,古往今来,名人学者都十分重视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初中生具有对未知事物及现象主动探索的内在“天赋”,但由于存在畏惧心理,动手探究的情感受到限制。而数学学科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知识学科,掌握有效地解题方法,能够对探究情感和能力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情感,特别是探究情感时,要善于利用数学学科知识点的密切联系,抓住问题解答的多样性特点,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和指导学生探究问题,逐步掌握正确解题方法,有效解答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坚定起动手探究解答问题的积极情感。

问题:已知,如图一所示,ABCD中,点E,F在对角线AC上,且AE=CF,求证: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

上述问题是一道关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定理”综合运用的数学问题案例。教师设置该问题的意图是,通过引导和指导学生分析、探究问题条件及内涵过程中,初步找寻出该类型问题解答的方法要领。因此,在该问题解答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先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进行复习,然后,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条件,找寻所求问题成立的等量关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该问题一方面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证明ADE≌CBF,然后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构建起需要的等量关系,从而证明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连结BD交AC于O,然后利用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得出结论。此时,教师对学生探究的方法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让学生进行证明活动,这样,学生不仅享受到动手劳动的“成果”,还逐步掌握了该类型问题的解题方法,探究情感更加显著。

三、紧扣数学学科内涵丰富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积极情感

创新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也是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生动反映。由于初中生思维能力还没有得到有效发展,分析问题,特别是创新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更需要有效的引导和培养。整体性教学原则认为,数学学科是一个相互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有效整体,各章节之间、知识点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数学学科所表现出的内涵丰富性特性,设置具有一题多解的发散性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知识经验,另辟蹊径,找寻问题解答的不同途径,实现数学问题的有效解答。

问题:已知,如图二所示,四边形ABCD是菱形,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

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案例式教学 应用策略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学科知识内涵及其内在深刻联系的高度概括和生动反映。问题教学活动是初中数学学科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是教师落实新课改能力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方式之一。传统教学活动中,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教学过程中采用“题海”战术,在问题案例的选择和设置上,“眉毛胡子一把抓”,未能根据教学目标、能力要求,以及学习重难点,设置典型、生动的问题案例,导致问题教学活动的效果“事倍功半”。实践证明,案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让学生在典型案例探知和解答活动中获得学习技能和学习素养的有效提升。这就要求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案例式教学活动中,所选择的问题案例要紧扣教学要义,开展的教学活动助于能力提高,进行的评析活动有利于学习习惯养成。下面我结合近年来的问题案例式教学实践体会,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案例式教学活动进行论述。

一、紧扣教学目标要义,案例设置具有典型性

教学实践证明,问题教学活动应始终围绕教材内容、学生主体开展和实施。在传统教学活动中,部分初中数学教师设置问题案例时,存在脱离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学习实际,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现象,不能设置出具有典型特征的数学问题案例,导致教师问题案例教学活动效能降低。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案例式教学活动时,应将设置典型性的问题案例作为实施有效案例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教材内容,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学习实际,设置具有典型生动的教学案例,使学生在探析问题条件内容中,领会问题设计意图,掌握教学内容。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内涵,灵活运用该知识内容,在向学生讲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内容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及学习实际,设置了“如图所示,已知四边形ACED为平行四边形,DF垂直平分,BE甲乙两虫同时从A点开始爬行到点F,甲虫沿着A-D-E-F的路线爬行,乙虫沿着A-C-B-F的路线爬行,若它们的爬行速度相同,则谁先到达?”的教学案例,要求学生开展探析教学案例活动。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认识到该问题要求的内容,实际就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知识,此时,学生通过问题条件,构建A-D-E-F与A-C-B-F路线之间的关系,建立数量关系,从而进行问题解答。这样,初中生在典型案例的探析过程中,对该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更深刻和准确。

二、凸显能力培养目标,案例教学具有发展性

教是为了不教。案例教学作为新课改下问题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素养,是其重要内容和目标要求之一。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将能力培养作为第一要务,将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这就决定了初中数学教师在案例式教学活动要将学习能力培养作为重要任务和要求,将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转化为能力培养的过程,实现案例教学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让学生在探析、解答案例过程中,获得学习能力、学习素养的提升和进步。

问题:如图,五边形ABCDE中AB=AE,BC=DE,∠ABC=∠AED,点F是CD的中点,求证:AFCD。

上述问题案例是教师在讲解“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知识点内容时所设置的一道教学案例。在该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策略,学生在自住探析和合作探究双边活动基础上,认为“要证明AFCD,而点F是CD的中点,联想到这是等腰三角形特有的性质,于是连接AC、AD,证明AC=AD,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得到结论”。在探寻解题策略过程中,采用合作探析的方式,共同讨论得出“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构建全等三角形”的解题策略。最后,师生互动共同归纳总结解题策略。解题过程如下:

证明:连接AC,AD,在ABC和AED中

∠B=∠E(已知)∠ABC=∠AED(已知)BC=ED(已知)

ABC≌AED(SAD)

AC=A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又ACD中AF是CD边的中线(已知)

AFCD(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和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初中生开展探究式和合作性学习活动,将案例教学的过程转变为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体现了新课改的“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实现了案例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有效统一。

三、放大评价辨析特性,案例评价具有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