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数学全部概念

初中数学全部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数学全部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数学全部概念

初中数学全部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自主学习能力;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数学也要大力倡导和推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分析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要基于初中数学课本内容,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程度以及接受新知识的不同差异,选取适宜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意义分析

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之下,初中数学知识的传递不能再依赖于教师的单向式的传授方式,魍车难生死记硬背数学公式和原理的方式并不可取,机械的题海式的数学训练也并不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数学发散性思维。因而,我们要注重根据初中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注重学生的数学学习与既有生活体验的融合,要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之中有数学,抽象的数学问题也可以转化成具象化的生活化内容,并且还可以将生活问题模型化,从而更好地实现对数学知识的诠释和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发散自身的数学学习思维。教师要引领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进行自主的思考、自主动手实践、自主合作交流,充分以学生为数学学习的主体,从而使学生的初中数学学习成为一种挑战式的、现实化的、有价值的自主探索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在数学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猜测能力、推理验证能力。

二、提升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自主学习能力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1.积极营造宽松、自主、平等的数学学习氛围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投入全部的激情和精力,营造与学生平等的、宽松的、开放性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融入与教师的交流之中,体验到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并在教师的吸引之下,进入数学的积极主动的思考之中,开始自己的自主数学学习之旅。

2.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数学情境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致力于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数学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投入到生活数学情境的思考之中,运用自己既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数学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分析和总结,从而全面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数学问题的解决。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内容“数轴”一课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相关的数学教学情境,对这个数学知识点加以归纳和总结,并编成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记忆,如,两手舒展是直线,右手伸展是箭头,两手握拳是箭尾。……在这个“数轴”数学知识内容中,基本而关键的是数形结合的概念,为了树立学生全新的思维模式,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创设类似的、简单的数学情境,使学生快速融入数学课堂的学习之中,进行自主学习和记忆,并激发探索的欲望,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3.将抽象的数学课堂知识直观化

在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中,涉及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为了让学生理解数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教师需要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运用形象生动的图片替代抽象化的概念表述形式,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数学问题,增长新的数学知识。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的“直线平行”的内容中,教师就可以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利用直观的器具,使学生理解相关概念。

4.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在初中数学课堂上,采用学生自主合作、分工协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合理的分组前提下,可以相互补充和提示,在交流的过程中激发思想的火花,进而引发对数学知识的深入探究。例如,在初中数学“平面截几何体”的内容之中,就可以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和探讨,截取一个正方体,并进行各组的比较和分析,引发学生深入探讨相关的数学知识。这样,通过科学合理的数学课堂分组合作教学,可以极大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知识学习的快乐。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程度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要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理

念,以学生为数学课堂的主体、教师为教学主导,积极营造平等、宽松的数学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数学学习情境之下,融入数学知识的海洋中,进行数学问题的自主思考、分析和探究,从而提升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全部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初中数学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随着当今社会对科学技术和创新意识的日渐重视,现代教育在培养未来社会的人才方面,也越发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可是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严重影响,现行的初中数学课堂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依然不太乐观。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数学规律的探索,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从而导致学生对初中数学课堂的兴趣不高。因此,我们呼吁初中数学课堂重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争取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翁。

此外,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特征也决定了数学课堂必须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常常能够投入全部的激情认真去做,对于自己厌烦的事则容易抱有抵触、逆反心理。而如果初中数学教师仍然以逼迫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强行“灌输”数学知识,必将起到“吃力不讨好”的反作用,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对数学这一科目产生反感心理。因此,如何使学生对数学课堂产生兴趣,是初中数学课堂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只有开展一系列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的欲望,才能让更多的学生爱上数学课堂。

二、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1.将概念学习生活化,在探究式学习中体验知识的形成

初中数学课堂上,概念的讲解常常占据了大量时间,一方面是许多概念过于抽象,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存在困难;另一方面则是教师的机械式教学方式让学生产生了厌烦心理,以至于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数学概念过于枯燥,甚至毫无用处。这时,教师应该如何化解这种尴尬,让看似枯燥、深奥的概念变得生动起来呢?笔者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将概念学习生活化,以体验生活实例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从而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使书本上的知识看起来不再那么陌生。比如在学习函数概念时,教师可以暂时不去关注函数的表达公式、定义域、值域等有关内容,而是选取一部分生活实例,让学生通过体会函数能够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来了解函数。以“变量”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找出问题中哪些是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何种方式表达等。如教师可以进行以下提问:(1)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70千米,在t小时内行驶的路程是s千米;(2)某城市当天气温变化的曲线所揭示的气温和时刻关系。(3)某水库的存水量和某段时间内的水深高度。让学生在反复比较中,得出变量的本质属性,即两个不同变量存在一定关系时,一个变量取某一个数值时,另一个的数值也会相应变化。然后再举出类似的例子,让学生对函数的概念进行自主概括。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有效利用练习题资源,在探究式学习中发展创新思维

练习题是数学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解题的重要桥梁。在学习教材中的练习题时,教师如果能有效开发练习题资源,启发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完“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之后,教师可以选取一道难度适中的练习题为例:在RtABC中,已知∠C=90°,斜边AB=2,直角边AC=1,∠ABC=30°,求tan30°的值。首先,教师可以给出一个范例,利用画图的方式在直角三角形中构造一个30°角。然后利用三角函数的意义,求出tan30°的值。最后,在原图的基础上添加辅助线,要求学生求出tan15°的值。毫无疑问,在接下来的求解中,学生必定将根据教师此前的示范,在15°角的构造上下工夫,从而得出多种不同的求解方案。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在习题的变式探究中掌握知识的迁移能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强烈的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

通过以上几种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开展,我们不难发现,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只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身心特点,多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乐于参与,就能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培养起自己对于数学课堂的兴趣,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全部概念范文第3篇

一、注意引导学生打破思维枷锁

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但是到课后自己做习题,却束手无策,或者是把课本上的例题全部弄清楚了,但是换了个新的题目时,却不知道从何入手,这是学生的定式思维起到了消极作用. 比如书上勾股定理的内容是这样的:RtABC的三边为a,b,c,∠C = ∠90°,则a2 + b2 = c2. 所以,很多学生在碰到如RtABC三边为a,b,c,a = 5,b = 4,求c的题目时,往往会不假思索地根据a2 + b2 = c2得到c = ,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局限性,在思维迁移时起了消极作用,同时也是学生自身的思维定式,不能理解问题的本质,而凭即有的经验和记忆进行解题.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设法引导学生来领悟定理的本质,让学生突破思维局限,能够真正领悟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实质.

其中,重视概念教学,让学生真正体会概念的内涵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学生对数学概念不理解或理解不清,就会由于思维定式,判断失误,造成解题思路的混乱. 在这方面,教师可以积极的挖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在初中数学众多概念中,表达的方式多样,有时用文字,有时用数学符号、解析式或图像来表示. 如正比例函数的概念是:一般的函数y = kx(k是常数,k ≠ 0)叫做关于x的正比例函数. 内涵:自变量x的次数是1,且常量k ≠ 0时,函数y才是x的正比例函数.

再如中考试卷有一道选择题,其中要判断“正多边形一个内角的大小与边数成正比例”的正误. 大多数学生解题犹豫不决,部分学生认为是正确的. 最根本的原因是对两个变量成正比例是模糊的,或许认为“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时,那么这两个变量成比例”,同时也会由于生活中的“成正比”产生消极的作用.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揭示这个概念的外延:“若y = kx(k为不等于零的常量,x,y是变量)y与x成正比例”. 以此,来消除学生对各种负迁移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注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要想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就需要让学生形成认知体系. 因为学生的记忆和精力有限,很难把学过的每一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很难发现其中蕴含的关系网络,这就直接导致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片段式的,是零碎的,只有在用到的时候,才会被忆起,这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适当的在某一时段把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看到局部知识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整体的把握. 例如,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公式ax2 + bx + c = a(x - x1)(x - x2)、抛物线y = ax2 + bx + c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会看到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在三个二次问题中的纽带作用;把平方根的意义、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的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联系起来,学生会看到平方根概念在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的基础作用;把两点间距离、点到直线距离、平行线间的距离联系起来,学生会看到距离系统中的化归思想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收到明一路、通一片的理解效果,而且使学生对知识得到系统地整体保持.

三、注意推理过程的演示

数学需要较为严密的逻辑思维,需要一定的推理能力.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而从当前的教育情况上看,单独的开展思维训练课明显是不切实际的,但这不意味着忽视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而是要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一定的推理意识.

同时,由于初中数学的知识面广、题量大,教学只能是按照一个阶段、一个章节的进行,这样学生很容易在学了新知识之后,忘记了前面一阶段的知识,这主要是学生把数学学习当成一个记忆的过程,而不是推理的过程.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帮助学生开展逻辑推理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日常的教学中运用起来.

初中数学全部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初中;教学;学生

一、搞好入学教育,做好衔接工作,为“起跑”打好基础

在小学升入初中后,学生要以一个小学生的可爱和天真看待这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对一切都充满新鲜感和兴奋感,但这其中有很多的未知存在,这就需要做好入学教育。既是为了增加学习的紧迫感,消除小考之后习惯的松懈感,又是为了让学生对初中数学有着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具体工作可以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却也是很必要的问题,向学生讲解初一数学在整个数学的学习生涯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让学生对这门课有着起码的重视和了解;二是将理论现实化,通过实例的讲解让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内容有整体的把握,和初中的数学体系有一定的了解。全面比较小学和初中教材的异同点,找出知识上的衔接点;三是通过真实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习惯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方式。

二、接受全新知识,适应初中数学的教材内容

1.自然数和有理数的区别。进入初中,学生遇到的第一个全新的概念就是有理数,在习惯了自然数算法之后,学习有理数是一个大转折。数的范围扩大许多,学生需要对数的概念重新认识一次,以前根深蒂固的想法,有时需要全部。具体的不同之处在如下几点:第一,引入负数的概念,在小学教育中,对数的认识是以实物为基础进行认识的,从入学开始,学生数着手指头来理解数。负数却颠覆他们的这一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发现没有一根手指头可以表示-1,这时就需要通过教师讲解负数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通过生活中一些借贷的例子使学生充分理解负数的意义。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有理数相较于自然数多了符号,在小学的数学学习中,同学们没有在数字前写符号的意识,但在初中的第一课里就要开始养成这个习惯,丢了一个符号,意义完全是南辕北辙。

2.数与代数式的区别。在小学数学里,计算都是具体的数字之间的,是有个实在具体结果的运算。而在初中数学学习中,会引入代数式这一概念。代数式的运算比具体数字的运算更具代表性,计算中可能再不是10,20,30,而是a,b,c,这样的表示方法,势必会让用惯了具体数字计算的初一新生感到不适应,甚是会反感和不理解。通过笔者多年的经验,这是学生在接触代数时会发出的疑问,但通过渐渐地学习会发现代数式的用处很大,一个代数式的结果,可以解很多相同类型的题目,只需要将变化的数字代入式中即可。

3.算术解法和代数解法的区别。在小学里解题一般都用的算术解法,即使引入了方程也是最基础的,最简单的数字计算,涉及到用方程解应用题的地方几乎没有。而算术解法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逆向思维,学生要从需要求得的结果出发,来理解和分析题意,逆着推回去,来求得结果。在初中数学中,解题几乎都是用方程,也就是代数解法,这是一种正向思维的方式。题目意思怎么说就怎么列计算式,没有告知的数据都设为x,顺着题目的意思列出题目的方程,然后解方程就知道结果了。

三、扩宽思维模式,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

不同的学习内容,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当然也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有很多的不同之处,笔者根据经验总结出了几点在学习方法上要有大转变的地方。

1.增强课堂意识。在小学课堂上,一堂课安排的教学内容很少,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学习新知识,还能当堂练习,巩固新的学习内容。但在初中的课堂上,一堂课的知识容量比小学多的多,学生需要全神投入,才能掌握老师讲解的每一个知识点,课堂练习时间很少。学生需要从之前容易课堂走神的习惯中转变过来,高效率的利用课堂时间的一分一秒,意识到课堂学习的重要性,错过一点可能就需要课后很多时间补上。

2.增加阅读量。小学生很少有阅读数学教材或与数学有关书籍的习惯,但进入初中后,阅读是学生需要培养的一个良好习惯。阅读不仅仅是针对文学作品,对数学的阅读也很重要。课前对教材预读,上课时就有针对性,提高效率。课后通读,对学习内容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将知识点从整体上联系起来,做到融会贯通。另外,在人们的印象里,数学书籍的阅读无关紧要,只要理解了就行,其实不然,增加数学书籍的阅读量,一来开阔学生眼界,二来可以对数学有更多的认识,让学生知道数学也是一个博大的知识海洋,激发学生无穷的探索欲望。

3.培养解难题的习惯。小学数学只是数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大纲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形成学习数学的思维,对数学这门学科有着起码的认识,并不是需要解答多少难题。但初中不同,学生要开始学会解难题,而不仅限于学习的基本内容。解难题是对学生思维的锻炼,也是对解题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牟永女.初中数学教学不妨追求“生活化”[J].中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2005(5).

初中数学全部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兴趣;培养

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其实是学生真正开启数学之旅的起点,因此教学内容方面充分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思维能力与认知水平,并紧密联系真实生活,具有非常突出的实践性。因此,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的时候,必须综合考虑教学的内容,不可以把概念、公式等硬塞给学生,因为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只会让原本就觉得数学枯燥的学生,更加抵触学习数学。初中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他们喜欢学习数学、乐于学习数学。

1 重视课前引导学生的兴趣,建立逻辑性思维

数学学科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其独一无二的逻辑性,所以数学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性,这样有益于帮助他们学好数学。尤其对于初中数学来说,因为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所以数学教师更要重视这个最关键的细节。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时,应抓住学生的专注力,为他们营造出充满缜密逻辑思维的课堂,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作者认为引题部分就是非常有利用价值的引导素材。这里所说的引题,是指将学生带进正式教学之前的引言,就像是一本书的序言、一幕话剧的序幕一样。常见的引题有很多种形式,像是问答、举例、播放影像等,这些都是基于教学内容设计的课前引导环节,让学生开始正式学习之前先通过简短生动的课前引导大致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生动、有趣的引题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集中到教师的教学内容上,并把他们的思维推到逻辑状态下,这能够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改善学生的学习收效。特别是在学生们学习了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之后,数学教师借助引题来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逻辑思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将抽象知识形象化

初中数学的主要教学内容都是一些基本的数学原理与规律,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很多都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时候,绝对不能将自己的教学和现实生活割裂开来,要在尊重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尽量将知识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感受到原来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知识的影子,数学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很多学生都觉得数学学科非常难学,知识理解起来十分困难,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知识过于抽象,可初中生的抽象思维才刚刚建立起来,还是习惯用形象思维来认识与理解事物,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接受起来比较有难度。因此,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的时候,应将教学内容中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将具体的数学现象作为教学的引导,带领学生认识与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对于数学教师来说,通过观察、学习、归纳现实生活里的数学现象,能够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起来,从而激发他们继续学习有关知识的兴趣,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作者在教学直角三角形的内容时,就举了盖房子的例子,并向学生提问:如何借助数学规律来验证盖出来的房子各个边角是不是标准的直角呢?通过几分钟的思考和讨论之后,学生总结出可以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性质来验证。借助这种将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衔接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能力培养以及逻辑思维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构建教学情境,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虽然将知识和现实生活衔接起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初中生毕竟年龄还小,生活经历和人生阅历都非常有限,所以有些知识和原理还是需要一定的想象力才可以理解和消化的,像是方程等。基于这种情况,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构建一定的教学情境升华学生对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的理解。这样不仅能够推动学生的想象思维,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把抽象、刻板的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进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4 借助现代教学技术,丰富教学形式

科技的进步将越来越多的先进教学技术带进了校园,教师可以运用的教学手段相应的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初中数学教师也应该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现代的教学元素,作者认为多媒体就是一个非常具有时代感的教学辅助手段。数学其实属于应用科学,其应用性是重要的学科特色,多媒体技术因为可以和电脑结合操作,展示出数学应用性的一面,而且展示形式多种多样、图文并茂、有声有景,所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良好的教学辅助作用。特别是在构建情境这个教学环节上,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填补人力无法实现的信息传递缺口,构建出惟妙惟肖的教学情境,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的概念、原理与规律,帮助他们进行拓展联想,实现理想的教学收效。

5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保持兴趣的持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