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设计策略

城市设计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设计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设计策略

城市设计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山水生态城市;城市机体;城市设计

Abstract:Asaccelerating the pace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urban design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 expand resources, and to play city full potential, to avoid simply replicating the unreasonable plan. In this paper,, planning from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which integrated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and cultural point of view, the "mountains arounding, two water through the city"as thethe core structure of overall space of HuaiHua ,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city design strategy as a guide, to creating a "mountain - Water - city "for dialogue ,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using The Two Water And Two Two Street Huaihua Urban Design as the examples to expand discussion,and to provide the experience of eco-city design research.

Keywords:“Shan-Shui”eco-city;city organism;urban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6-0085-03

1规划理念

山水生态城市,即基于不同的城市地理条件、城市自然环境、城市历史、城市文化与性质和城市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结构发展要求综合考虑,提出不同的城市规划体系;至此,人们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入城市文化活力的意识,建设山水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之势,也是人类社会之必由。

2项目背景

怀化市位于湖南省西南部,由于交通优势明显,自古就有“黔滇门户”、“全楚咽喉”之称,是东中部地区通向大西南的桥头堡和国内重要交通枢纽城市。规划范围主要包括怀化市湖天大道,北起环城北路、南至凉山路,全长6.6km,天星东路西起舞水二桥、东止环城东路,长约4.8km,两条城市主要道路;以及舞水河西起安江农校、东止青山溪,长约11.5km,太平溪东起卢林路,西止舞水河入水口,这两条水系影响范围内的相应用地。

3城市总体研究

3.1城市设计目标

本次城市设计提出山水生态城市的应用,从宏观和微观不同层面对两路两水沿线的城市空间进行了切实有效的规划和设计,力求在城市空间层面实现怀化市由空间无序扩张的人工型拼贴城市向有序生长的生态型山水城市转化;在城市文化层面,通过城市功能整合与完善重新催发地区活力,营造富有个性与内涵的场所,使市民生活和城市公共空间融为一体。因此,利用山水生态城市概念引导,使城市有序生态蔓延,城市空间纵横可持续发展,把城市经济-城市环境-城市文化以点线面的方式联系起来;使两路成为拓展城市,发展城市的有机轴线,用两水来整合城市环境,恢复与优化城市生态山水景观,成为城市绿色空间曲线。

3.2城市发展策略

城市设计目标具象化的同时需要利用以山水生态城市概念框架作为引导,所以我们提出以下策略;

(1)城市发展结构;对怀化市特有的地形地构、地理环境、交通体系、城市组团结构以及市政相关法规进行剖析,确定城市发展结构,并以城市两路,即湖天大道与天星路作为主要轴线,将之前受到发展限制的城区结构调整为组团串联,利用延展的城市轴体来缓解城市交通,并以点的方式凸显中心商业与大型公共中心,形成“一线多点,南北并进”的格局。

(2)城市绿色空间;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怀化市城市形态为“山水相间,组团布局,城乡交融,共为一体”的山水生态型城市空间结构,为此紧扣城市内两条主要自然河道,通过环境美化及分段控制来激活这两条城市蓝色纽带,同时结合周边名胜景区,并发掘出城市内部的隐形景观绿色基因,从山水生态型城市概念中繁衍出“山-水-城”对话空间的新方向。

(3)城市文化特色;城市魅力所在来源于它特有的文化特征,如同生命体一样,每一个都有它相应的、独自的特征,而怀化市又处于一个立体化、多元化的文化圈中一个重要的点,新的城市则需要将捕捉到这些独特的文化特征注入到城市中来。

(4)城市建筑风格;在建筑布局上提倡自由布局,错落有致,具有层次感,建筑尺度宜小不宜大,靠近自然环境更应亲近山水,因地制宜;建筑材料宜多采用本地材料资源,木、转、石等;建筑文化结合一些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和一些建筑符号语言等。

(5)城市开发逻辑;城市开发逻辑遵循点线面结合的空间理论,遵循绿化景观与土地价值的相关逻辑,遵循空间发展的带动与辐射逻辑,其中两路主要遵循交通区位资源和土地价值的整合,而两水运用景观生态资源,促使环境价值再生。

4两水两路整体城市设计

4.1 两水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中山水生态,意味着应充分利用自然的山体、水系和绿化成为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基础,结合城市山水格局和绿化体系,进一步形成开放的空间框架。

4.1.4景观改善与空间重塑

滨水区域的景观特征控制应以自然山水与城市人文景观并重,考虑到舞水河北段滨水岸线已有少量建成建筑,建筑密度低且多数后退河岸较远,因此在未来的开发建设中应该延续这种生态结构,控制改善风貌特征,保证沿岸有足够的绿化占有率,过滤简易并不具备人文价值的旧建筑,提升河段水岸环境,努力形成亲切宜人的环境空间尺度。控制空间,并使空间被重塑,应保证滨水绿化的宽度与连续性,局部应与用地及建筑形成相互连接于贯通的绿色通廊;滨河公共绿带宽度不小于50m,设置连续的绿色布道;每隔500m左右设置一处亲水空间;沿岸景观序列化、特征化;合理限制滨水建筑的开发规模,并对其高度和风格等提出具体要求;有选择地建设和控制文化、娱乐设施等项目,迁移零散的村庄,集中利用和开发生态观光农业展示与景观休闲服务设施。

4.1.2生态再生与文化注入

舞水河南段是与太平溪接洽之处,此区段具有生态原貌景观岸线特征,由于这里有山寨生态公园,太平溪入口,两岸山峦起伏,开发破坏较少,自然景观条件极为优良,因此对此区段的绿地进行严格保护,体现生态原貌景观,从而保证舞水河作为城市母亲河的环境品质。除此之外应该严格控制沿岸的开发项目尽量保证两岸风貌的原生态性,使工业建筑和设施掩映在自然环境之中;产业用地内增加绿化的隔离和走廊,在工业用地内外形成绿色包围;适度集聚工业产业,控制建设容量和环境容量,实施产业与生态环境并行的策略;产业用地滨水控制50m以上防护绿地,保证公共空间系统的连续完整,同时也保持沿岸的生态环境。而太平溪沿线贯穿整个怀化市,包括的区域丰富而富有韵律,因此通过对太平溪沿线进行系统的景观改造和环境整治工程,使其与周边城市功能形成良好的互动与渗透关系;在新景观的设计与建设上融入怀化地域文化要素,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

4.1.3功能提升与经济拉动

舞水河中断地区相对比较特殊,由于地处舞水河的弯转地带,具有发展利于展示城市新景观的黄金地段的潜力,能打造成现代城市景观岸线。目前沿岸已有“在水一方”、“滨江花园”等一些品质较好的新建居住项目,同时又存在大量急待改造的环境死角,所以树立城市新的标志性区域,打造滨水区开发的样板段,使该区域的建设以营造富有现代感的城市滨水区形象为主要目的。

4.2两路城市设计

城市道路就如同城市血脉,通过在湖天区构筑城市未来的商务中心,构筑城市的商业节点,打造城市新型公共活动中心,形成湖天大道“一线多点,南北并进”的格局,打造城市动感大道,成为服务于周边地区的城市经济发展廊道。结合天星东路沿线已建和在建的新项目以及规划中的城市体育中心、文博中心,再增设一些高品质的文化设施和配套生活设施,增添城市东西向主通道的文化内涵,将天星东路打造成一条服务于城市社会发展,与城市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文化发展纽带。

4.2.1 城市街道控制

根据天星路及湖天大道的特点,为形成整体的城市街道景观体系同时又富有变化,规划中将两路划分为几种不同的特色区段。

(1)精华展示区段:

主要位于两路交叉的区域及河西区的中心区域,该区段为城市未来的商业及商务办公中心,是怀化未来的核心区,也是体现怀化现代风貌和特色的主要区段。主要功能;适应现代化商业服务功能,展现出繁华热闹的都市气氛;人流量大街道设施复杂街道空间复合使用策略:街道人行道同购物空间分开设置,人行通道方便人流通过顺畅,购物空间为人们逛街购物提供方便。设置休息带,其内可布置露天咖啡吧等,丰富街道景观和增加生活氛围。市政及安全设施宜布置在休闲设施带内,服务及娱乐设施宜布置在休息

带内。高水准的地面铺装及街道设施。为形成内聚的空间形态,应保证一次街廓比

(2)改造景观区段:

主要位于城市的建成区段,该区段建筑性质各异、风格多样,建成年代不一,与未来两路的城市定位不太协调,应该进行相应的景观改造的区段,改造内容主要涉及用地的调整,建筑的拆迁改造。主要功能:适应现代社区商业服务要求,体现新社区特色景观特点:人流量较大街道设施较复杂街道空间复合使用策略:考虑现有建筑影响,建筑退界较少,街道人行道同购物空间结合设置,并建议建筑在一层设骑楼或吊角楼的形式,创造积极的灰空间,方便人流顺畅,购物方便。在步行通道上仅布置少量绿化和必要的市政交通等设施,丰富街道景观。为形成改造区宜人的空间尺度,应保证一次街廓比在1-2之间,而二次街廓比在2-3之间,则临街建筑主要界面高度(多层及高层裙房部分)不宜高于15m。而高层限高50-60m范围内,结合地块具体控制。

(3)生态景观区段:

主要位于城市出入口区段,与城市门户节点结合,以绿地景观为主,并点缀少量的大尺度的雕塑等景观设施,成为城市景观的过渡段。功能:适应现在生态绿色城市的景观氛围特点:人流量相对较少,车流量大,车速快。绿化景观要求高,要有整体感及视觉的延续性策略:提供大尺度的广告设施(高炮广告等)及一定重复性和韵律感的景观构筑物;景观图案化处理,适合运动中观赏。生态景观区应展示出绿化开放的空间效果,应保证一次街廓比>2,使建筑和绿化相融合,则沿街建筑的主要界面高度不宜高于12m。

4.2.2城市空间控制

(1)建筑控制

从地面到20m高的建筑部分,包括裙房应形成统一的女儿墙高度线,设计应注重通过饰面材料、建筑纹理、细部保证步行层面具有亲切感;建筑外墙推荐用石质贴面或幕墙,少量玻璃幕墙或涂料;商铺应有较多玻璃门窗和橱窗展示商品;底层建筑范围以上的建筑允许后退或突出,但其总长度不宜超过街墙立面宽的40―50%。

(2)色彩控制

设计要求色彩明快清新,基调朴素,又不失局部的活泼鲜亮。整体色彩以低饱和度及柔和中性的色调为主,不要大面积地使用亮色尤其是和人体尺度相接近的部分更应避免使用亮色。文化建筑突出传统风貌,色彩以浅色、暖色调的红色系列为主,墙面浅灰色、白色为主、屋顶以黑色或暗红色为主;商业繁华区以暖色调的黄色系列为主;生活社区建筑以明快活泼的中性暖色调为主。

(3)街道天际线控制

在两路交叉及城市节点处采用具有一定体量的公共建筑,既在功能上体现集中布局的优越,同时在天际线设计中形成部分“制高点”。在立面设计中考虑建筑参差错落,增强天际线的“跳跃感”。整个天际线呈较为平坦的形式但不乏局部的“亮点”,通过设计,形成城市韵律,烘托,达到城市有序的空间。街道是城市公共领域的重要部分,本次设计对规划范围内的街道景观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街道是人流和车流来往穿梭的通道,因此也成为展现城市面貌的主要界面,没有吸引力的或功能有误的街道往往会给城市印象带来负面影响。主要的道路被设计成为成为重要的绿色景观廊道,并且绿色廊道隔离和限定了不同车道,街道两侧的建筑退界和种植设计,都与相邻地块的使用特性和车道的主次性相符合。

5结语

怀化市两水两路总体城市设计,应用山水生态城市设计作为引导与策略,进行了衍生性的综合规划和城市特色规划,以构建有生命的城市机体,挖掘城市自身潜能,发展城市提升城市为目的,通过设计策略对怀化市特定城市的历史文化特点,自然山水环境以及对城市结构的整体综合考虑,创造出独特怀化市两水两路城市设计方法,希望此次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价值与山水生态概念的一次融合,我们需要利用的不知是一种策略,而是一种态度对待城市设计,每一个城市就是一个美妙的生命体,这样我们的城市才会不断的散发出的真正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郑州城市科学研究会编钱学森论山水城陇海兰新城市建设联合会郑州:郑州市新闻出版局,1999.

[2] 鲍世行.钱学森与山水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0.

[3] 凯文・林奇. 方益萍,何晓军译. 城市意象.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城市设计策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零碳城市 低碳城市 碳排放 生态 可持续发展

以往,水质恶化、土壤和大气污染、生物安全等这些容易被公众感知的环境问题通常是我们关注的热点。但如今,人们逐渐认识到,CO2排放及其所导致的全球变暖和气候紊乱,更是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各国在发展与环境问题上,又增添了减缓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新的世纪性命题。在旧有的能源结构下,建筑是化石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在经历了低碳/零碳建筑的初步探索后,人们认识到,在更大尺度上进行整体努力会有更加明显的成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低碳城市的概念被提出并得到关注,其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也日益成为国际热点。

一、零(低)碳城市的内涵

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发展以较低的碳排放水平为前提,采用适当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结构形式与发展方式实现城市功能。“低碳”理念要求城市的建设和运行过程尽可能减少CO2排放量成为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在经济、社会、环境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下,能源类型和利用方式成为城市碳排放的直接源头和主要控制点,因此,低碳城市的实现最终还要落脚于其能源技术模式上。另外,城市碳排放量与自身碳吸收能力之间的平衡状态称为 “零碳”或碳中立,“零碳”是“低碳”的一种理想的状态。城市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减少碳排放量(能耗减少和技术优化)和增加碳吸收能力(增加绿量)两方面此消彼涨的努力。但一般而言,一定区域的碳排放量总是要远远高于其所绿地所具有的吸收能力,于是,碳平衡是一件非常重要、又非常困难的事情。

零(低)碳的重要前提是寻找替代能源,这与当地的自然资源息息相关,再加上生态城市强调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状况也成为了其举足轻重的考量环节,因此,低碳城市没有统一模式,其在具体实现手段和设计方法上因时因地而变。本文选取上海东滩和阿联酋马斯塔尔两个有着显著环境差异的生态城市实例为代表,在对比中分析其低碳理念和具体设计策略。有趣的是,这两个实例均为发展中国家所为,都号称世界首个生态城,展开了一场令人回味的“可持续城市竞赛”,也引起了国际间的广泛关注。

二、上海东滩生态城的零碳理念与设计策略

1.项目规划总体概况

规划中的东滩生态城位于中国第三大岛屿――坐落在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 原本是一大片农业用地。规划面积为86平方公里,规划人口50万东滩生态城的建设目标是真正零碳和可持续的城市,将生态足迹降至最低(图1、2)。

总体规划设计任务由国际知名的奥雅纳环境顾问公司承担,奥雅纳从生态足迹评估与控制入手,确定生态目标,并将“整合城市设计”概念作为生态规划的实施策略和技术方针贯穿始终。奥雅纳制定的生态足迹目标是2.0,即岛上人均消费的自然资源由2公顷以下的土地提供。东滩通过引入量化指标来指导城市生态设计,从而明确了项目要达到的环境性能目标,包括碳减排的分解指标,使设计方向更加明确。

2.零碳设计策略

在能源类型革新上,东滩依靠风能、太阳能、生物质燃料和城市垃圾回收生产能源;拟建立全国第一个氢能电网,氢燃料电池等清洁技术为公共交通提供动力。计划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占到总需求的60%,2030年达到100%。

在能源技术的创新利用上,注重城市整体设计策略、气候与被动式设计以及交通方式的革新。其在城市设计和建筑单体上的节能减排策略包括:

(1)城市朝向:突破中国固有的传统观念,一切以碳减排和生态性为准则,将城市网格稍加旋转,偏离南北轴线以利自然通风。

(2)低密度开发:东滩被规划为一个低层公寓散布形式,其间布置了大量草坪和公园。建设只占用40%的土地面积,较低的开发密度,将大量减少能耗,并保护环境生态性。

(3)自然生态统合:基于自然湿地边界特点,东滩以运河和湖泊等有机元素雕刻基地,组织有机形式来回应基地的框架。湿地不但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同时更能作为城市环境碳排放的吸收器,从而调节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形成适宜、健康的城市生态气候。

(4)重视形式性能:东滩的各种设计理念和措施都是针对中国的环境问题,这成为城市系统的设计与建设基础。设计者侧重的不是建筑和城市的形式,而是针对环境问题而形成的形式性能。

(5)建筑高度:东滩是湿软土壤,因此,建设超过8层高度建筑物将需要昂贵的基础,这将加大建材消耗量,从而加大碳排放。另外,为了使场所更有效地利用夏季风和自然光,整个城市设计为4层~8层。

(6)城市农业:农作物为居民提供食物的同时,其稻壳和秸秆作为生物燃料,也可起到碳吸收的作用, 以此实现东滩“低碳城乡一体化”的集成系统。

(7)绿色交通:步行、自行车、清洁能源公交车(氢燃料电池)、水上出租车(太阳能驱动),将是人们的出行方式,市内建有不受机动车干扰的独立人行步道和自行车道网络,任何地方到附近公交车站步行不超过7分钟(500米)。另外,基础设施以使用本地设备为目标,从而减少了进口设备的运输过程,有利于碳排放减量。

三、Masdar生态城的零碳理念与设计实践

1.项目规划总体概况

马斯塔尔(Masdar)生态城拟建于阿联酋阿布扎比炎热的沙漠环境中,是一个计划耗资220亿美元,开发面积600万平方米,并能容纳5万人口,实行碳中立、零废物的全新零排放城市(图3、4)。由于长期依靠丰富的石油储量支持经济快速发展和供应国内能源消费,阿联酋比世界上任何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都要多,被称为“世界上最不生态的国家”。2006年,阿布扎比启动了“去化石”战略行动计划,试图通过马斯塔尔生态城在内的开发项目,成为可持续性的全球领跑者。

Masdar生态城由诺曼・福斯特为总设计师的项目团队负责总体规划。沙漠气候是一种较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生态恶劣环境,具有较少的自然资源(水和植物)和较低的环境承载能力(如CO2吸收),因此,在以城市本身性能解决人类生活的舒适、健康等需求的基础上,还须通过一个更为完善的人工系统来消解城市的环境影响,所以“零碳”将成为马斯塔尔必须达到的目标。

2.零碳设计策略

在能源类型上,严酷的沙漠环境使得Masdar自然资源严重不足,太阳能利用就成为其能源供应的唯一途径。整个城市所需电力全部由大规模太阳能光伏系统产生。为解决缺水问题,规划了一个比现有效率高80%的脱盐厂,通过低能耗海水淡化和中水、污水系统回收的整个基地的供水。

其在城市设计和建筑单体上的节能减排策略包括:

(1)城市朝向:根据风向使建筑布局偏西南方向,以优化阳光和阴影的平衡。另外,建筑的风塔可以捕捉冷空气并排出热空气。

(2)高密度开发:延续沙漠地区利用气候的传统方法,街道规定为10英尺宽,建筑物间距较小,加上5层限高,有利于塑造遮阴街道和庭院为城市降温,减轻沙漠高温的不舒适性,并改善步行环境。

(3)系统封闭性:利用“围墙”这种当地传统概念,将整个城市进行封闭。围墙的作用是保护城市不受恶劣沙漠风侵袭,并通过在其中安置水过滤系统服务于社区。

⑷地方材料和废物回收利用:利用当地和可重复使用的材料;通过真空系统和电动卡车将废弃物进行堆肥再利用,转移几乎100 %的废物。

(5)交通方式:三层次交通系统将取代小汽车作为运输工具。最底层是连接阿布扎比、Masdar和国际机场的列车服务;第二层是地面步行系统,到达公交站点的最远距离控制在200米;最后是个人快速公交系统――1700辆电动个人轨道捷运厢及其全自动控制系统。

四、总结与思考

东滩和马斯塔尔为代表的国内外低碳城市设计案例分析显示,低碳城市在实质环境的设计上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1)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尽量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2)生物气候城市和建筑设计;(3)与碳排放量相适应的城市绿量;(4)紧凑的城市布局和发达的公交体系,减少小汽车依赖;(5)地方材料和废物回收再利用;(6)建筑主动节能技术应用。

二者间的显著差异也总结如下:

低碳城市的规划设计以低碳排放为目标,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与节能技术,并根据不同的基地与环境条件进行生物气候城市设计,同时结合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结构的综合调整与控制,形成系统整合,是一个高度探索性的实践过程。东滩和马斯塔尔基于其迥然不同的自然条件,在减碳策略上有诸多不同,相对而言,东滩生态城的规划由于本身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更好结合,加上理性规划、分阶段开发,以及适应性更强的低碳技术等,应该可以更好地达成城市的可持续性。当然,这是仅就理念与设计层面作出的评价,与该项目的具体实施无关。

参考文献:

[1]付 允 汪 云 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城市设计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分析;建筑设计;都市实践

随着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快速的扩张发展,城市问题随之产生,空气水体污染、交通道路拥堵、道德意识缺失……随着问题的不断加剧,人们开始寻找解决城市问题的方式手段.建筑作为城市重要的组成元素,对城市发展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无论在功能、空间还是形态上都与城市息息相关.通过城市分析进行合理的建筑设计,进而通过适宜的建筑方案改善城市环境,这是从城市入手进行建筑设计解决城市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1城市问题与建筑的关系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人类的境况在不断的改变,而城市问题也在不断衍生:城市无序的增长,历史区域的破坏,公共空间的压缩,城市交通的混乱……都是当代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各方利益的分配、建设的违章性都有关系,这就要求城市问题的分析及解决必须从规划到建筑、从政策到利益等各方面入手,单一片面的解决方案会收效甚微.城市建设给建筑带来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也给建筑带来了城市性问题.首先,在城市建筑高密度化,城市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对于不适应城市区域的旧有建筑进行了疯狂的拆除,将其看作是阻碍城市发展的痼疾,而忽略了城市文化的保留.其次,旧文化肆无忌惮的破除过程中,新类型新标志的建立问题随之产生.在找不到文化寄托的情况下,一栋栋“奇奇怪怪”的建筑(见图1)树立起来.同时,也有经济利益问题,开发商为了地产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会尽可能的减少设计和施工周期,建筑质量也就随之下降.在这当中,公共空间的面积做了近可能的压缩,商业地产占据了每一个区域,公共空间偏安一隅.建筑强硬的置入过程,也同样带来了区域和城市问题.大体量的建筑拉大了街区间距,阻断步行系统,人们为了绕过建筑不得不行走更远的距离.建筑介入城市过程中遮挡了活动场所所需的阳光日照,扰乱了局部的气流,遮挡了景观视线.这就要求我们要找到城市与建筑的关系,在建筑进入城市过程时关注城市问题,缓解和解决城市问题.

2城市与建筑的关系

在城市化进程当中,人是文明进步的主体,作为人类庇护所的建筑被置于城市当中,在某种程度上作为文明的标志.从古典到现代,建筑作为城市的基本元素以及城市特征的标志,与道路、景观等组成了城市的基本形态.建筑与城市,在功能上是连续的统一体,在空间关系上是尺度不同的空间渐变,在形态上是建筑形式及其他元素的叠加而形成的整体城市意象.建筑是城市功能分区、控规实施和道路联系的重要元素.在现代城市规划方法上,会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功能区的动态组合丰富完善了城市功能.建筑则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最终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按部就班的竖立起来提供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同时也组合形成了城市人文及生态环境.道路将不同功能的建筑串联起来,也串联了城市广场、公园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串联起了人们的活动场所,串联起了人们琐碎的生活,形成了城市的整体文化氛围.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将城市物质内容总结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见图2),这五个元素构成了城市环境.其中建筑可以是节点或是标志物,也可以组成区域,通过道路的串联与边界的框定构成城市整体.建筑是城市空间尺度渐变中的重要环节.在城市环境中由城市到街区,再到街道与建筑,是一个空间尺度不断渐变缩小的过程.因为有了这样的活动空间的渐变,使得我们不至于感到尺度失调,也不容易在城市空间中迷失.根据不同使用要求而设计不同尺度的空间,无论对于建筑还是城市都是必要的,但在城市当中由于受到日照间距、历史建筑、经济利益等的影响使得某些空间产生了尺度失调,我们可以通过景观手段来调节或压抑或空旷的氛围,形成由建筑到城市的空间渐变.建筑是城市形态类型实现的构成元素.在建筑及城市形态方面,阿尔多•罗西提出了类型学(见图3)的观点,他认为:“类型学已经成为广泛分析建筑运动的重要方式,在城市层面上可以更好的总结它的特性”,类型学能很好地“桥联城市和建筑比例之间的沟壑”.通过对类型的选择,可以组成统一的城市整体,这种类型选择不仅仅是形式风格方面,也包括功能、空间、结构等等.类型学建立的城市建筑的形态联系,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建筑形态特征,“阅读”城市历史.协调统一的建筑设计,从体量到细部和谐选择,使城市形态更易“阅读”,使人们对城市产生了更深的城市意象.

3国外从城市入手的建筑设计策略

既然城市与建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那么在建筑设计中对城市的分析和关注就十分必要.从雷姆•库哈斯的OMA到URBANUS都市实践,从阿尔多•罗西到崔愷本土设计研究中心,在建筑中都关注着城市的各个方面,前者从多城市结构与社会经济出发,后者则更关注城市形态和社会文化.从城市社会学入手的建筑设计策略.库哈斯在建筑设计思考过程中经常不顺着建筑学既定理论框架进行思考,而是在对城市的认识过程中,从社会学角度入手,一切社会现象及社会问题都纳入了其对建筑学的反思当中.他通过对城市经济、文化、历史的分析研究,找到影响建筑设计的因素,以建筑设计场地为中心对问题影响情况进行总结,从而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对城市问题的分析,不仅找到城市环境需要提高的点,通过与建筑场地的联系也找到了建设项目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可影响点,如将建筑作为公共活动中心提高区域活力,或作为形态要素唤起城市文化意象.雷姆•库哈斯曾在采访时说过:“我们设计的每一项建筑都已经超出了其原本的要求范围,我们总在试图发现一些潜在的价值.比如我们在伦敦设计的Rothschild银行大楼(见图4),我们发现,如果将这栋大楼抬离地面,就能很好地展现伦敦的过去.”从城市建筑历史入手的建筑设计策略.阿尔多•罗西则把目光投向了城市建筑的历史,他认为在做设计时应注重对城市建筑历史文化的研究,分析城市历史元素.他在《城市建筑学》中提到:“我们称这种具有支配属性的城市元素为主要元素,因为他们以一种永恒的方式参与了城市的历史演变,并且通常等同于构成城市的主要建筑体.从位置和建设的角度看,这些主要元素与区域,经久布局和建筑物以及自然和人工建筑体相结合,构成了城市有形结构的整体.”

4国内从城市入手的建筑设计策略

URBANUS都市实践是由王辉、孟岩和刘晓都主持的国内建筑设计团体,事务所设立之初就立足于城市问题之上,希望通过对当代城市问题多视角的思考,通过对城市化辩证的批判,找到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从国外到国内,从纽约到深圳再到北京,URBANUS都市实践分析了国外案例和经验设计,同时强调了“当代性”和“中国式”.在实践过程中,无论是城市地标、文化广场还是改造更新,URBANUS都市实践都是从社会观察入手,从具体的城市背景和城市立场出发解决设计问题.从早期的深圳罗湖公共艺术广场,到最近的前门胡同的保护设计工作,始终是从现有的城市条件入手,同时关注社会经济与城市文化,而非忽略中国式的当代环境或是隔离文化历史.URBANUS都市实践提出了两种应对城市问题的策略:城市介入和城市填空,是两个不同的进行批判性实践的方式.“城市介入(UrbanEngagement)”是指建筑师一旦获得了能够参与项目的策划权利时,如何积极地把握这样的机会,去承担一个策动者的角色.这是当建筑师在设计工作中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时,他会有意识的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主动的对城市发展提供策略与影响.“城市介入”不仅仅表现在城市层面上,更是作为一种实际策略浸透在URBANUS都市实践的单体及景观设计当中.UR-BANUS都市实践从2004年就开始对深圳城中村进行研究,城中村在某种程度上对深圳的城市化迅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大芬美术馆项目(见图5)中,URBANUS都市实践希望介入到大芬村当中,发现大芬村蕴涵着巨大机遇.大芬村是深圳著名的油画产业村,村中遍布油画复制品的作坊,被视为一种低俗的艺术.URBANUS都市实践通过促成当代艺术的介入,通过大芬美术馆将周边的城市肌理进行调整,使日常生活、艺术活动与商业设施混合成新型的文化产业基地.“城市填空”则是指建筑师如何在被其他人忽略的角落里去寻找对城市有意义的机遇.“城市填空”是在城市的相对下游层面的边角料中挖掘城市亮点,用有意义的建筑或公共空间来填充和改变这些城市空间.以深圳罗湖公共艺术广场(见图6)为例.场地在罗湖最紧密的片区里混合了居住、商业、酒吧等多种功能,环境嘈杂,原为露天停车场.通过与城市规划部门共同制订项目定位和经营策略,使项目发展成了一个区域的文化中心,包括了室外广场、室内艺术画廊、书店、艺术酒吧、艺术家工作室及半地下车库.设计策略是引入同周围的城市内容具有差异的设施与空间形态,用以激发当地城市居民新的生活状态.在一片繁华的商业空间内引入文化艺术广场,将其作为休闲观赏绿地的同时,也作为一个生动的城市生活舞台,一个公众触摸艺术的界面.

5结论

分析社会结构与经济发展,研究城市历史与文化形态,运用“城市介入”和“城市填空”等方式,建筑积极的进入了城市当中,缓解了城市问题.应通过对人们生活的城市的关注,分析城市问题,找到城市与建筑的联系,将建筑作为环境的参与要素、功能的联系要素、活力的激发要素,用建筑缓解甚至是解决城市问题.无论在未来城市发展速度继续加快还是有所放缓,无论城市问题是否得到缓解,我们都不能隔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都应把建筑当成城市的积极要素进行设计.

作者:翟玉琨 俞天琦 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5-37

[2]阿尔多•罗西.城市建筑学[M].黄士钧,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85-87

[3]魏春雨.建筑类型学研究[J].华中建筑,1990(2):81-96

[4]马建业.库哈斯和他的普通城市[J].世界建筑,1998(3):82-84

[5]URBANUS都市实践.URBANUS都市实践1999—2007[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6-15

城市设计策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历史 地域环境 策略

吴良镛先生在国际建协20届大会的主旨报告中指出:“技术和生产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标准化的商品生产,致使建筑环境趋同、设计平庸、建筑文化的多样性至扼杀。”目前环境艺术设计界的确存在着一些误区:“国际化”的趋势,即简单的“现代化”淡化了地域特色;很少考虑现状、文脉和功能等问题,很少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忽视了“建筑是活动的产物”。在这样背景下,城市历史地域环境艺设计何去何从,便成了有责任的设计师们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正如目前许多建筑设计师们的一个共同的声音:“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的”。而所谓越是民族的,其实就是地域性的表现。本文仅就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对其设计原则和方法进行探讨。

一、历史地域环境更新设计的理论源泉

从辨证的观点来看,新与旧更替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城市空间环境对历史地域的改造更新也是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国外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对与历史地段基本采用“推倒重来”的办法,而经过一系列惨痛的教训后,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走向了“保护性”更新的道路。期间所经历的一些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1.文脉主义。文脉(Context),原指文学、语言学中的“上下文”,或“语境”,设计中的文脉主义指的是文化的脉络,文化在历史时空中的继承关系。建筑中的文脉主义强调各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包括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以及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2.“场所”理论。舒尔茨认为,场所是由具体实在物质的形状、肌理、色彩等构成的,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环境的特色。建筑环境的场所特征由两方面内容决定,一方面是形状、尺寸、色彩、质感等显性的具体形式,另一方面是内含的人类长期使用的痕迹以及相关历史文化事件等隐性内容。场所理论和现象学强调在真实的世界中找回失去的场所,找回失去的归属和认同感。对于历史地区的更新设计来说,场所感的创造也要立足于当代活生生的生活内容和方式,盲目的仿古不是场所精神的回归。

二、城市历史地域环境更新设计要解决的两个矛盾

1.传统与现代。城市历史地域的建筑和景观根植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土壤,以过去某一时期的知识为引导,技术作为支撑,在审美上其材料、色彩、视觉符号的选择和组合以历史上某种稳定的风格式样呈现出来,在功能上则体现特定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思维方式等。传统的历史遗留地域如何适应现代生活在功能和审美上的新要求,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矛盾。

2.地域性和全球化。历史上的建筑和景观环境在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的双重影响下,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全球通用的建筑材料(混凝土、钢等)和结构技术凌驾于当地自然、气候条件之上。这样,即便是在历史地域的环境更新设计中,也将出现忽视地区差异,造成形式和方法的雷同。

三、城市历史地域环境更新设计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尊重当地传统,尊重周边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创造植根于现代生活,具有场所精神的城市空间环境,是城市历史地域环境更新设计的基本原则。

1.延续历史传统风格

风格是一定时期内建筑环境中各要素按照某种固定程式和方法组合而表现出的外显的风貌、特色。传统风格中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现代建筑环境对传统风格的延续,意味着历史信息跨时空的传递,目的是激发人们内心的认同感。

(1)“象”。空间的形态、现象谓之“象”。文化结构、民族心理、审美观念和习俗、生活方式的不同,使得各民族、各地域的建筑空间形成不同的空间形态。

(2)“言”。在“言”的层面体现传统风格,可以采用要素重构的手法,即分解原来元素系统间旧的构成关系,根据时代要求将其重新组合。

(3)“意”。设计中讲求传统风格的延续不应停留在对形式的探索,还应深入到传统心理和审美观,即“意”的层面。我国传统建筑与景观环境常表现出诗情画意,充满现世情趣的生活之美,而日本传统建筑与园林意境却往往表现出世的禅意。

2.维护城市形态的有机性、丰富性和完整性

维护城市形态的有机性、丰富性和完整性,基本方法主要有四种:修缮、调和、对比和转化。

(1)修缮。对原有历史建筑和景观环境进行整修和补足。在尊重原有空间形态的基础上,用现代新材料如玻璃、不锈钢、铝合金配以木材等轻巧材料对传统建筑进行添加。通过“新”元素衬托“旧”元素,增添了历史信息的可识别性。

(2)调和。设计中采用类似的手法,或取其形似,或取其神似,将新景观的形态统一到旧景观的历史氛围中去,或是对旧景观进行形式上的更新设计。

(3)对比。对比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旧景观作为片段存在于新景观中成为废墟,并凸现其特殊的审美价值。其二是新景观作为历史的片段,直接与旧景观拼合在一起,表现历时性的过程,如巴黎蓬皮杜洋中心。

(4)转化。转化指保留历史建筑和环境原有的结构和形态,转换其存在的方式和意义和主题。如俞孔坚的中山岐江公园设计,将废弃的造船厂整体转换为公共休闲空间。

四、城市历史地域环境更新设计的未来发展

1.具有民族化风格。联合国组织各国出巨资保护世界各地文化遗产,目的是提倡在现代文化创作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的神韵,保持地域文化的特点。地域性是民族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中借鉴传统文化,强调地域性,用全新的建筑语言表达传统的建筑语汇,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较好创新途径。

2.具有时代的个性化。个性化不同于传统,也不同于外来的,它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在现代基础上融入传统中或从传统中抽象出来的。它是内在的原创,具有独特的个性。而城市历史环境设计也就是对地域的、环境的、历史的诸多元素进行结合,塑造个人与城市之间的美好空间。

五、结语

著名的城市设计专家诺伯特・舒尔茨提出的“城市意象”,我国建筑学家梁思成提出的“建筑意”,都是对环境艺术综合效果提出的高层次的目标,追求相应的意境。在城市历史环境更新设计中强调地域性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亮点,强调地域性与民族风格也就是通向设计的世界性。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环境艺术作品,也才能更好地展示丰富的城市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

[1]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中华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张绮曼.室内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梁思成全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李钢.地域性设计――关于中国未来设计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 2006,(04).

城市设计策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装饰设计;工程经济

一、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与工程经济的关系

本质上讲,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作为建筑工程的基础构成部分,其很多实践行为涉及到工程经济。在简述工程经济内涵的基础上,就其与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一)工程经济。所谓的工程经济,即为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学科,全局上涵括了工程与经济两个方面的科学内容。综合来看,工程经济具有较为明显的立体性、比选性及预测性等特征,对维护整个工程项目运行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实生活中,在面对具体工程项目分析时,经济因素是重要但非唯一考量因素,同时亦需充分考量社会因素。而工程经济作为一门工程学、管理学及经济学交叉的立体性学科,为解决建筑装饰工程设计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同时,在工程经济分析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定量分析,并辅以定性分析,所有评估结果都有相应的指标来进行表示,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工程项目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此外,工程经济作为工程项目特定工序的前序,其预测性尤为重要。简单说来,以事实为基础的工程经济分析,对整个工程建筑项目存在的风险进行了综合整理、分析,并理性推断其可能引发的结果,为相关企业更好地把握和掌控项目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工程经济的一系列特性表现,决定了其应用重要性。(二)重要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工程经济涵括了所有与资金息息相关的概念,如工程造价、成本核算等,其一系列管理活动对于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严格讲来,工程经济本身是建筑装饰工程设计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完善亦是整个项目管理不可或缺的一步,对提升建筑装饰工程设计质量意义重大。而从另一个维度来讲,工程经济作为项目之外的独立构成,其作用价值更加凸显。本质上,对于建筑装饰企业或公司而言,其承接工程设计项目的初衷与归宿在于获利,继而寻求更大、更好的发展机遇。而工程经济作为与经济利润息息相关的管理项目,能够有效地控制工程设计成本,进而实现整体工程效益的提升,最终达到获取更多利润的目标。此外,从建筑市场的宏观角度分析看,面对竞争激烈的行业动态,只有重视和加强工程经济管理,才能确保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更高的可行性,因而对推动整个行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工程经济作为建筑装饰工程设计管理的重要科目,其存在的价值不言而喻。

二、基于工程经济的建筑装饰工程设计策略

从工程经济的角度分析,建筑装饰工程设计需综合考虑多方面构成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形、朝向、科技等。结合上述分析,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基于工程经济的建筑装饰工程设计策略,供从业人员参考和借鉴。(一)优化空间布局。现代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不再单纯地追求经济价值创造,同时还需注重功能配套齐全、艺术审美价值塑造。基于工程经济基础的建筑装饰工程设计,需考虑整体规划布局,明确目标导向,注重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入,以追求更加和谐自然的空间环境。以某学校新校区的装饰工程设计为例,其出于对建筑实用功能考虑,对项目面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是总平面设计的主要宗旨。在此过程中,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单位可在保留原有水系及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将办公楼、阶梯教室、实习车间等统一划归到一个区域,在保证功能划分明确、楼体间距合理的前提下,空出足够的体育运动活动空间,满足日常教学要求。如此,有机地将场地组织与功能安排合理配合在一起,既保证了建筑装饰工程设计的舒适性与坚固性,又满足了经济与观赏需求,是完善工程经济管理的客观体现。优化空间布局作为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需经过不断的实践演练其可行性、合理性,对此可利用信息化虚拟技术完成。(二)发挥地形优势。不同的地形地理环境,决定了建筑装饰工程设计的差异性。基于工程经济的建筑装饰工程设计需充分考虑地形优势,如平面形状、倾斜方向以及高低起伏等,进而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创造上取得卓效。具体而言,在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中,为更好地适应基地形状、发挥土地作用,可进行建筑错落排列,利用高差视觉错觉丰富装饰空间效果。例如,某小区的整体装饰设计就充分利用了坡地地形,将庭院高差空间作为储藏间,结合绿化布置,创造了集实用、经济、环境等效益于一体的宜居环境,深受业主好评。同时,在小区幼儿园的布置上,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单位保留了基地内的植物和水面,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完美融合,符合工程经济逻辑。如此错落有致、布局合理的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无论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呈现出了经济与环境的和谐美,自然流露出的艺术气息,更容易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因而其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也是十分可观的,对于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相当重大。(三)应用绿色技术。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使得人们对于生态经济的关注越发广泛。时至今日,在整个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过程中,绿色生态已然成为了主流概念。事实证明,绿色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不仅可以大幅降低建筑运行费用,还可以节约能源30%以上;其次,绿色技术应用基础上的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更符合人居需求,可有效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并减少业主的责任及支出,从这个角度来讲,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在建筑装饰工程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认真学习工程经济管理相关知识,深刻领会绿色生态内涵,严格把控材料选配、施工工艺等各环节,积极引入先进绿色技术,进而实现绿色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再次,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应充分发挥经济市场调控职能,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规范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企业的实践行为,激励他们主动应用绿色生态理念及相关技术,并在本区域范围内加以推广,以此刺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三、完善工程经济的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工作内控机制

基于工程经济的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是一项系统管理工作,对相关参与元素的要求较高。只有在健全的内控机制下,利用内控进行协调和控制,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和经济管理环境才能有序、高效。(一)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健全内部组织结构,明确岗位职责要求,并进行责任细分,避免内部矛盾影响工作进程及质量。(二)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在工作制度、奖惩制度执行过程中,严格审查每一位员工的实践行为,在科学理性评判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其中不足,有针对性地激励他们自觉地遵守行为规范、行业规范。(三)完善内部人才培养机制。人才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他们的综合素质及行为表现,直接影响了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和工程经济的管理成果。因此,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企业应注重和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及时更新他们的理论知识素养,深化工程经济认知,并培养其管理能力及素质,使之主动融入到工程经济管理当中,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生态价值。总之,实践证明,工程经济对于建筑装饰工程设计的作用非常明显,应得到业界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深度剖析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与工程经济之间的紧密关系,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优化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与工程经济的关系,从而推动建筑装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使之在创造实用价值的基础上,实现更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为社会营造更加舒适的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雄宇.浅析建筑装饰工程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J].才智,2012.17.

[2]董肖俊,陈达凯.建筑装饰深化设计要点分析及工程应用[J].四川水泥,2017.1.

[3]王伟.谈建筑装饰工程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J].江西建材,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