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数学方程教学

初中数学方程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数学方程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数学方程教学

初中数学方程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方程思想 方程思想的运用 概念

初中数学是大量接触方程式解题的一个阶段。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一个空洞解题的训练,而中国的数学教学常常侧重的方向就是提高了形式推导的能力,却无法帮助学生建立独立思考和深入的能力,这违背了教学育人的目的,也耽误了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养成良好思维习惯能力的机会。老师应该在数学教学中增进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构建以及方程思想的培养。这对数学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一、方程思想的定义

方程本身指的是,含有未知数的方程等式。它不仅仅是一种数学学习的方法,也是代数的内容。方程整个概念在数学史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它体现了在数学解读方法中的包容性。方程思想的概念是数学语言的一种,指的是以数量关系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在题目的已知条件下,把问题变换成不等式或者方程组,以找到解决题目的方法。

在初中教学的过程中,丰富的数量关系促使各种各样的方法衍生。很多人表示方程概念比较难理解,实际上方程思想的原理顺应了解决数学问题的发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方程思想对已知量、未知量之间的关系有着明确的发展方式。现方程思想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不断渗透,成为初中数学教育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

二、方程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在了解了方程思想的定义之后,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方程思想才是关键。方程思想的在初中教学过程中的形成,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可以调高学生对于方程思想的理解以及应用。

(一)提高认知能力,夯实基础

初中数学的教学不仅仅只有方程的概念,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函数、不等式等概念。在使用方程之前,对于概念的理解是关键。这就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把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只有在基础比较夯实的前提下,对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才能做到灵活、多变、综合提高。

(二)增强方程思想的意识

基础牢固是前提,方程思想就是基础。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对于意识的培养相比其他的方面都显得尤其重要。初中生数学好不好,尤其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题目的洞察力。在增强解题技巧的同时,增强方程思想的意识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挖掘题目中隐含的条件与关系,进而提高方程思想的意识,增强构建方程关系的能力。

(三)创新思维的拓展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学科,在数学学习中,灵活多变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在培养方程意识的同时,对于创新意识的提高,可以帮助数学学习。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才是硬道理。在数学学习中,不乏有一些学生,不动脑子,缺乏创新意识,同样的解题方法,变换一个题目就不会解了。公式、定理和已知条件能做到灵活掌握的学生并不多,对于这方面的培养可以在初中教学中家中比重。

三、方程思想的具体应用案例

下面通过一些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方程思想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运用。

例1 :

我省人均从1951年耕地面积减少到1999年的1.02亩,平均每年减少0.04亩。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按照这个速度,若干年后我省将没有耕地,没有耕地的情况会发生在()年?

解:设X年后我省可耕地为y亩,则y与X的方程关系式为y=2.93-0.04x

另y=0得x=73.25

以上这个数学题就体现了方程思想。解答的方式把时间和耕地面积的方程关系列出来,让整体的关系简单明了化。利用方程关系解决初中初学问题的中心思想简单明了。综合考虑题目中几个变量以及定量的关系,可以更快更准确地把答案解出来。

解题时,在弄清问题的基础上,把问题转换为几个未知量或者一个未知量。在得到一个方程式或者几个方程式的过程中,找到未知量和已知量的明确关系,因此得到最终的方程组。得到最后答案后,把解导入题目进行检验,以确保问题的无误性。基本上运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是以上的思考流程。

四、方程思想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未知数的设定

未知数需要在解题的过程中设定得当,在解决问题时就会简单。在设定不得当的情况下,问题会变得复杂,甚至无法解决问题。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很多的问题并不是“求什么设什么”的思路,方程思想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判断力,选择一个恰当的对象作为未知数,这样才能简化解题过程,最快地解决问题。

(二)构造正确的方程关系

现在初中数学的很多题目越来越综合,综合就意味着难度加大。在方程思想解题的过程中,构建合理的方程关系,可以简化解题的过程。需要培养认清本质的能力,在复杂的关系中,确定合理的关系体系,丰富的联想能力可以帮助构造方程关系。

(三)寻求等量关系

在挖掘等量关系的过程中,利用好题目中隐藏的条件,因为有些题目不会把所有的条件都写明。需要在构建方程关系时找到合理的等量关系。两个不同的等式表示同一个两,有多少未知数就会存在多少个这样的方程式。挖掘题目中没有明确给出的基本性质,定理等。

(四)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在解题过程中,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一定与原问题百分之百的问题,检验根的最终正确性才是关键。

结束语:

根据以上的例子,不难看出,方程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和解决问题。方程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是从数量关系入手,还是数学语言的条件转化,都运用到了方程思想。初中数学的学习中不仅要打好基础,也要了解和掌握方程思想的核心。方程思想也帮助学生培养各方面的能力,老师也会多从方式方法的角度帮助学生掌握各类知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朱家宏.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5,09:175+206.

初中数学方程教学范文第2篇

一、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全方面的方程教学

从小学到大学,数学一直是学生觉得困难的内容,虽然许多数学定义看起来只有很少的字,但是它所蕴含的内涵却非常深刻。对学生来说,这些数学定义很难理解,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一直注重的是讲完数学知识,让学生了解数学定义,但是却忽略了对数学定义的详细解释,有的时候明知学生不理解数学内容,教师还是继续讲解之后的数学知识,长久下去学生因为基础掌握的不牢靠,他们自身慢慢地就落后于其他学生,最终变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师自身教学缺乏严谨是学生无法掌握方程知识的一个原因。除此之外,传统数学课堂上学习时间紧张也是学生无法深刻理解方程概念的另外一个因素。因为教师需要手写板书,给学生讲解例题,让学生能够做好笔记进行课后复习。

板书是教师教学时间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将时间浪费在书写上,他们就缺乏足够的时间详细讲解,从而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方程教学的这一问题,因为教师可以运用课件来给学生上课,这样教师就不再需要花时间去书写方程定义,讲解定义的时间因此而得到增加。除此之外,多媒体技术展示的教学内容更加清晰,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更加轻松。许多教师在书写的时候会产生书写错误,而多媒体减少了错误的发生,所以学生的学习会变得更加轻松。比如说在教授《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笔者就采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上课,笔者首先讲课件,让学生注重记载课件中的重要内容,然后笔者再给学生讲解方程知识。因为之前只花费了很少的时间,所以笔者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笔者讲解了一元一次函数的定义与性质,教授学生如何运用移项与合并、去分母等手段等解决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并列举了具体的实例给学生练习,让学生在练习的时候领悟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补充方程知识

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信息的传播速度是非常迅速的,教师在网上可以查找到许多与方程相关的知识。我们都知道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对学生来说,学习是他们需要认真对待的事情,吸收课外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学生的视野开阔了,他们对方程这部分内容的认识就会更深刻,学习也会更加认真。由此可见,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补充方程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就是传统的数学课堂消息闭塞,教师没有办法给学生补充新的知识,这样学生就无法接受新的知识源泉来帮助他们自身提升,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笔者就运用多媒体给学生补充了关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消元,如何构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进行方程问题的总复习

数学学习是非常严谨的,许多数学知识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联系,对学生来说掌握方程知识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数学知识彼此之间的联系掌握了,学生就可以构建关于方程问题的知识大厦,从而稳固自己学习的知识,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多媒体教学方式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方便,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很快速地找到之前教学的内容,然后向学生展示这些数学内容,当学生掌握之后教师可以再用多媒体展示方程问题知识体系,让学生结合多媒体展示的框架来进行知识记忆,从而提高他们对方程知识的理解。比如说初中数学方程内容包括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等,笔者在教学的时候就将这些内容罗列在多媒体上,然后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这些数学知识。实践证明,笔者的教学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学习一遍之后对方程知识有了很深的理解,他们在回忆的时候也很快地将这些知识自己写了下来,这表明他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方程知识。

初中数学方程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应用

1. 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1.1 新课程的要求和教学理念不相符。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作用是传递信息,而知识的获得必须要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大多数初中数学教师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对此次新课改,而新课程比以往的教学理念有重大的突出和创新,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原有的数学知识理论结构就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还有很多数学教师从数学的学习到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一直受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的影响,从而在心理上不能及时地接受新的数学教学理念,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严重阻碍了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工作的实施。

1.2 初中数学教学目标不明确。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要求数学教师首先要制定好三维一体的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学目标的落实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然后初中数学教师还要根据数学课堂教学的动态变化,适当地对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调整或者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最后初中数学教师要及时准确的对数学教学目标所达到的效果进行合理的自我评估。在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数学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数学教师虽然在课堂中进行了很多教学活动,但往往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从而浪费了学生的精力和宝贵的教学时间。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明确的目的不能真正体现出数学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1.3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陈旧。目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任务式的学习,严重缺乏主动探索、积极参与的意识,即便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积极的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但他们通常表现得无所适从。通过调查显示大多数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都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而采用通过学生活动进行探究性教学方式的数学教师大约占40%,其他的学生学习方式都是被动接受学习。通过听教师讲课、做习题、做笔记教学模式学习数学的大约占45%;通过做大量课外习题教学模式学习数学的大约占20%。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沟通也很少,通常师生间的交流方式是一问一答的模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1)学生害怕数学老师;(2)数学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大多数时间用于备课和批改作业,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与学生交流沟通。

1.4 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要求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地定位自己扮演的角色。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调查中发现,有的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分析问题分析得头头是道,讲课也非常风趣幽默,讲得天花乱坠,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很差;有的数学教师在课前设置了许多的小问题,在课堂上为了能够解决问题,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师生之间有问有答,但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不理想;有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比较重点的问题,并让学生做一系列的课外数学练习,这虽然能够解决相关问题,但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压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的发挥。从表面上看是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实际上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没能真正体现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 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应用

2.1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能够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探索出更多新的问题,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解决问题,找到更多数学学习的快乐元素。在数学教学种,需要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特别是比较容易让学生感兴趣的场所找出和数学教学有关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数学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从问题中找出隐藏的规律,在数学规律中发现乐趣。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适当地结合现学数学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提出富有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对问题的自主思考,诱发他们产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出学生自主探索精神。

2.2 创设课堂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巧妙地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数学,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烈的兴趣,可以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悬念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或者提供一些尝试性的数学研究活动,提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教学方案或者教学观点。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出发,从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兴趣出发,带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激励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相统一。

2.3 要有目的、有重点、有方向的进行教学活动。数学教师在进行探究性的数学教学活动时,要根据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充分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探究的主体特性,积极地引导学生针对相关数学问题作出合理的分析和推论,从而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假设性思考,同时通过讨论或者实验研究作出检验。例如:在讲解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紧紧抓住一元一次方程的性质内容和一次函数的知识内容,进行合理的假设,从而得出在一次函数中,函数Y取某一定值m时,就能够得到一元一次方程。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对相关典型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讨论。在分析讨论中,学生不难发现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方程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从而得出一元一次方程就是直线上的纵坐标为m的点,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就是直线上的纵坐标为m的点的横坐标。

2.4 探索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归纳能力。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加强学生独立思考归纳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对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一数学章节的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充分复习和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然后提出以下问题:如何通过已有的三角形知识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从这个问题中学生不难得出,解决多边形内角和问题就要想办法把多边形转变成三角形进行求和。紧接着继续提问:怎样转化多边形图形为三角形的图形?学生可通过掌握的三角形知识想到利用画对角线的方法进行转化。然后继续提问:从三角形的—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最多能有多少条?—个多边形中总共应该有多少条对角线?一系列的提问后,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归纳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S=(n-2)*180°,而多边形对角线条数则为:N=n(n-3)/ 2。通过这些方法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归纳能力,锻炼了学生创新学习能力。

2.5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运用上所学的数学知识。例如:机械生产过程、建设工程、城市建筑设计、商业运作模式等。数学知识的运用大到天文地理、科学研究,小到家庭收支、核算,数学知识在整个大千世界中的应用是最广泛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结合新课程经常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踏入社会实际生活中,带着相关的学习工具,走进社区,让学生把课本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并进行一系列的实地操作,比如:记录、编排、计算等,认真仔细地观察分析,真实的体验初中数学知识的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体会社会经历和数学知识带来的成就感和趣味性。这不仅促进了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于实际生活的方法和技能,而且奠定了学生以后融入社会生活的基础,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上更加努力,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更加渴望。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活动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灵活地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一套有针对性的、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时修正和总结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提升自己的综合教学能力,从而达到初中数学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任志程.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探析[J]

[2] 李俊梅.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探析[J]

初中数学方程教学范文第4篇

一、成因分析

1.学生层面分析

(1)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对高一新生来说,环境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其次,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总算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在入学前就听闻高中数学很难学。以上这些因素都影响高一新生的学习质量。

(2)学法上的差异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常见题多,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其次,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遇到新的问题不是自主分析思考,而是寄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依赖性较强;不会自我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能力。

2.初高中教学内涵存在两大差异

(1)知识思维层次上的差异(由直观的到抽象的)

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只限于平面几何证明,知识逻辑关系的联系较少,运算要求较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得不到培养,至于立体几何,也只能依靠要求较低的、零散的知识来呈现,想象能力较差。相对来说,高中对数学能力和数学思想的运用要求比较高,高中数学教学中要突出四大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渗透四大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价与变换、划分与讨论。这些虽然在初中教学中有所体现,但在高中教学中才能充分反映出来。

(2)知识体系的差异(初高中的跨度太大,人为造成的不衔接)

随着这几年新教材改革,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发生突变,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使相当一部分成绩中等及偏下的学生陷入困境,认为数学高不可攀,不可接近。

3.教师层面分析

高中教学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数学学习。

二、新课改下的高一学生总体概况

1.综合素质高,组织能力强。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实施后,我校高一学生在进校的两次重大活动(军训与校运动会)中,表现出良好的德、体、美等素质,他们乐于助人,关心同学,热爱班级。班干部在班级组织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组织能力。

2.自信心十足,交往能力强。

经过新课改洗礼的初中学生,表现力极强、自主而又自信。许多高一班级在选举班委时,采取自荐,然后全班演讲的方式,报名十分踊跃,参与的人数大大超出了班主任的意料。同学间的交往能力也很强,能很快地形成班集体。

3.知识丰富,学习热情高。

这届学生知识面较广,特别体现在文科类学科,教师反映现在的高一新生与以前的学生比较,知识面要广得多,表达能力也强得多。对于能进入重点中学的学生而言,在初中几乎是“无障碍”学习,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因此,在初中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学习热情。

4.探究、合作、实践能力尤为突出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探究、合作、交流、实践的能力尤为突出。学生能够提出一些比较专业化的问题,他们对感兴趣的问题会深究下去。能主动地进行同学间、师生间的“学术”交流。动手实践能力也比较强。

5.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初中新课程教学内容的编排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以大量直观的素材,或反复实验得来的经验,通过归纳、总结而形成一个概念,弱化了过于形式化、抽象化的概念表述。因此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弱于形象思维能力。尤其是数学与物理这两科,与以前的学生相比较存在着一定的弱势。学生表现出文科优于理科。

6.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但缺乏严密的知识体系。

学生在初中学习中,某些学科知识是通过多方位、多层次、多途径获得的,因此,学生对学科知识是知晓的,但对学科的知识体系却是模糊的。

三、面对新学生,用新课程的理念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教学。

新课改初中数学学习内容分四个学习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按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规律,各个年级都要进行这四个领域的学习,但教学要求呈螺旋式上升。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材(我区初中数学教材采用北师大版)与原初中教材(部编教材)相比,数学教学内容上有较大变动。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也相应发生了一些变化,形象直观思维能力、数学探究能力增强了,只是计算能力、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有所削弱,学生的学习能力总体上比以前有明显的提高。

学习最大的问题是学习能力的问题,而新课改下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素质,我们只要分析现状,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教学,不仅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能推进高中的课程改革。

1.做好教学前期准备工作

(1)学习新课标,形成新观念。

为了迎接新课改下的高中新生,我们在一个学期以前就组织教师学习初中课程标准,组织教师观摩初中课堂教学,还请初中教师进行专题讲座。使教师对初中教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不仅对初中数学知识内容有深入的了解,更对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有较深刻的理解,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有深刻的感悟。

(2)编写资料,做好学法引导

我们针对学生的特点,精心编写资料。共分两部分――“知识学习“与“学法指导”。知识学习又分三个篇章:上篇“巩固与提升”、中篇“拓展与延伸”、下篇“自习与自测”。

2.研究“三观”,做好三个衔接教学。

新课程赋予了新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出学生“最佳学习时机”:当学生有兴趣时,学得好;当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且能通过多种方式呈现时,学得好;当学生受到理智挑战时,学得好;当学生能够自主地参与探索时,学得好;当学生学以致用时,学得好;当学生被信任和被鼓励时,学得好。

我们从知识、教法、学法三个维度进行了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1)知识衔接教学

高中的知识内容与知识结构和初中相比出现了两个飞跃: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提高。初中知识比较注重基础,常识性介绍的知识较多;高中知识则比较注重学科结构的系统性、逻辑性和研究性,越来越接近科学体系,难度增大、内容加深、要求提高。

我们在知识衔接教学上采取“三点一线”,即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做好衔接点,梳理知识主线。

我们采取两个策略――渗透与专题讲解相结合。将一些预备知识穿插在所学知识的过程之中,如十字相乘法。对一些预备知识进行专题教学,如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

(2)教法衔接教学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探究性教学,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为高中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在教学理念上提出四个转向:从注重学生的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的内在发展;从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从单纯的教师的教转向师生共同活动且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

因此,探究性教学、生成性教学、问题式教学、理解性教学、框架式教学等模式应运而生。新课改给高中教学改革带来一片生机。

(3)学法衔接教学

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新课改下学生形成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也带来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为此,我们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优化学习方法,提出“二本三习”的学习方法。

初中数学方程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开放式教学 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呼唤着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的变革期待着教师改变传统的封闭型教学方式,实行开放式教学。所谓开放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从培养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态度、思维和能力出发,以激活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想象、去探索,形成科学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实践。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变“学知”为“知学”,使学生成为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初中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实行开放,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呢?笔者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开放师生关系,使教学气氛民主化

开放的师生关系以民主平等为基本原则,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解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种开放的师生关系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以“师生对话”为基础,旨在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简单给予的关系,教师也不再是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而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平等、民主的交往关系和“伙伴”关系。二是师生之间的“顾问”与“主人”关系。即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发展活动指明方向,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和“顾问”作用;而学生则是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能动在生成、构建自身和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开放教学过程,使学生各有所得

1.开放教学目标,着眼学生整体的素质化。

在开放性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不再受“知识中心”的束缚,而是知识型、智能型、教育型目标的完美整合,由过去只重视认知领域目标,扩展到技能目标、能力目标、学法目标、德育目标、情感目标等多个方面。这种开放性的目标具有更高的灵活性,进而也就成为连接学科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枢纽,体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

2.开放教学内容与方法,力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活动化。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教师要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针对学生生活实际,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内容作为新知学习的内容,巧妙地改动书本例题展开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在教学中应积极探索与建构生活中的数学体系,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把知识灵活运用到摸得着、看得见、听得到的生活实际中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本领,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①制造教学疑问,引发学生开展研讨和争论。

“开放教育是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在学习中充分认同,发挥学生个体的能动性……所以,最有效的方法是学生之间即时的讨论、互助。”教者巧妙地制造“疑问”,引发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讨论、交流、辩论、竞赛等活动。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课时,我设计了这么一道练习:当k取何值时一元二次方程kx2+(4-2k )x+k+1=0有解?问题一出,马上有同学举手解题如下:

方程有解 =0 解得:k(A这时教师提问有不同意见吗?引出思考,同学积极思考最终得出还要加上K≠0这一条件。接着又问:假如是:当k取何值时方程kx2+(4-2k)x+k+1=0有解?这一题呢,这一来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积极思考,两分钟后教室同学们讨论得热火朝天。

②调动多种感官,组织学生动手实践。

通过实验、制作、量度等活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尝试错误和成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发展个性特长。

三、开放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平面几何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会执果索因的“分析法”,经开阔解题思路;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各条途径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寻求较新的解法;寻求解法后不要求学生对题目进行变形,训练思维的发散性;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探究的能力。

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常见途径有: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发散;对图形进行发散。

四、开放探索空间,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放式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和教师还应开放学习空间,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去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与实践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在感受新知的过程,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从而解决问题。

1.重视开展数学活动课。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可以开设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课,让学生从生活和劳动中寻找数学问题,拿到活动课上来,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并且在学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互相交流。比如,开展数学竞赛、数学游戏、开展数学学习研讨和交流,举办数学讲座和展览。

2.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活用数学知识。

新教材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安排许多研究性活动课和实习课,让学生联系生活和劳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寻找数学问题,所以教师要重视这些课的教学。譬如在教学实习作业课《测量倾斜角》时,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制作了测量工具,一起测量了国旗旗杆、教学楼、校园古树的高度。这些实际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应用、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他们的创造潜能,最终使他们达到灵活创造的境界。

总之,开放式教学的实施,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满足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使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杨九俊,吴永军.《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案例卷.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