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耳石症复位的治疗方法

耳石症复位的治疗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耳石症复位的治疗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耳石症复位的治疗方法

耳石症复位的治疗方法范文第1篇

【摘要】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治疗方法和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901~200907诊断的60例BPPV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60例患者通过常规耳科检查和DixHallpike诱发实验确诊,病程3个月~22年,Epley法治疗后2~4周复诊。结果 Epley法治疗38例治愈,52例有效,8例无效。结论 Epley法治疗BPPV效果良好,临床医生应了解和掌握。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管石复位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factors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carried out among 60 cases with BPPV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9 to July 2009.They was diagnosed on the basis of outcomes from neurotological examination annd DixHallpike test .The suffering time were from three months to twentytwo years.Their therapeutic effect was evaluated after two weeks.Results Among the 60 patients with BPPV, 46 cases were treated by Epley,52 cases were improved,8 cases were ineffective.Conclusion Epley wa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benign paroxysmeal positional vertigo and doctors should understand and master it.

【Key words】 Benign paroxysmeal positional vertigo;Epley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e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临床最常见的眩晕类型之一,但经常被误诊为脑血管病性眩晕颈性眩晕,而给予不恰当的检查和治疗。本院200901~200907以DixHallpike诱发实验诊断,以Epley法治疗BPPV患者60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回顾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4例,女36例,年龄22~71岁,病程3个月~22年,病前有高血压史16例,脑外伤史5例,中耳炎病史10例。其中躺下时眩晕20例,翻身时眩晕16例,坐起时眩晕10例,其他14例,眩晕发作持续时间15s~2min,眩晕时伴有眼震55例,恶心44例,漂浮感10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均给与Epley法治疗:患者取坐位,头向患侧转45°,保持该头位使患者快速躺下头悬30°,后患者经过中度头伸位,头快速向健侧旋转45°,然后患者旋转呈侧卧位,最后缓慢回到坐位同时头前倾30°,每个保持1~2 min或眩晕消失。未完全改善的患者间隔2~3 d继续此手法治疗。复位后48 h内建议高枕睡眠,抬高头部,2周后复诊。

1.3 疗效评定 根据Parnes等提出的疗效标准评定,患者在完成治疗后2~4周复查。Ι级为治愈;Ⅱ~Ⅲ为有效。Ι级:眩晕消失,DixHallpike实验();Ⅱ:无性眩晕,但有头昏,不平衡感,DixHallpike实验(+);Ⅲ级:性眩晕症状改善;DixHallpike实验(+),Ⅳ:BPPV症状加重。

2 结果

治疗后症状立即消失24例或2周内症状消失22例,症状改善6例,8例无效。治愈率76.67%,总有效率86.67%,治疗过程无不良反应。

转贴于   3 讨论

BPPV是发病较高的内耳前庭疾病,约占所有眩晕症的25%,在耳鼻喉、神经科、内科及急诊常可见到。它的主要临床特征是头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出现短暂的眩晕发作及眼震。该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两种学说:(1)壶腹嵴顶学说:椭圆囊中的耳石脱落到半规管或黏附到壶腹嵴,引起内淋巴与壶腹嵴顶密度不同,从而使比重发生差异,导致壶腹嵴对重力作用的异常感知,引起眩晕。(2)半规管结石学说:各种原因导致耳石脱落或变性的耳石聚集于半规管近壶腹处,当头位移至激发位时,耳石受到重力作用,向离壶腹方向移动而形成离壶腹内淋巴流,使嵴顶产生移位而引起眩晕及眼震。采用耳石复位法治疗BPPV正是基于上述假说,不难想象如果按照一定的顺序改变头位,漂浮于半规管的颗粒可向重力方向逐渐移向总角,进入前庭,从而减轻甚至完全解除症状。我们选择60例BPPV为研究对象,采用耳石复位法一次性治疗的有效率达86.67%,其中治愈率达76.67%,该结果从临床角度支持了BPPV的耳石症假说。其中8例无效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1)复位法操作不恰当或由于后半规管解剖变异,未能使半规管中颗粒在头位改变过程中按预期方向全部排出。(2)颗粒在向前庭移行过程中部分黏附于膜性半规管尤其是总角处。总之,虽然手法复位治疗BPPV效果可靠,但有些问题仍需要注意。位置性眩晕在很多眩晕性疾病中存在,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干肿瘤等疾病。在BPPV的诊治中必须注意多次手法复位无效者要对患者的诊断重新进行评估,是否存在其他眩晕性疾病,特别是具有位置性眩晕的上述疾病。此外对于有高血压、颈椎病、脑血管疾病、高龄者应暂缓进行手法复位治疗,防止发生意外。

【参考文献】

[1] Pames LS,Agrawal SK,Atlas J.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benign paroxysmeal positional vertigo[J].CMAJ,2003,169(7):681693

[2] Brandt T, Huppert D, Hecht J, et al . Benign paroxysmeal positional vertigo: a longterm followup of 125 patients[J]. Acta otolaryngcal, 2006,126(2):160163.

耳石症复位的治疗方法范文第2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

人的内耳有5个与平衡功能关系密切的结构,它们是3个半规管(前、后、水平)、椭圆囊和球囊。在椭圆囊和球囊各有一层称为耳石膜的胶质膜,内有大量的碳酸钙结晶颗粒(医学上称为“耳石”)。年龄增大、头部外伤、某些药物的毒性以及其他疾病的影响,可引起耳石颗粒发生退变及脱落,掉入半规管或黏附在壶腹嵴上。当患者在抬头、低头、起床、躺下、翻身或弯腰后直立时,随着头部的运动,掉入半规管的耳石也一起运动,刺激半规管或壶腹嵴,改变了前庭的兴奋性从而导致眩晕和眼震。

所以,耳石症治疗基本原理就是通过手法摆正头位、转正身体,将位置错误的耳石回复并黏附到正确的位置(耳石膜)上。医学上称为手法复位,该技术简单、经济且有效。由于耳石可掉入不同的半规管,故需要根据相应的诱发试验进行定位后再做相应的复位技术。

手法复位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最常见,诱发试验为Dix-Hallpike试验,常用的手法复位为Epley复位法。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较常见,诱发试验为Roll试验。其中管结石症常用的复位方式为Barbecue复位法或者采用强迫侧卧法(FPP),即向健侧连续侧卧12 h。如果是壶腹嵴帽结石症,先用Guforfi法或左右侧头训练将黏附在壶腹嵴帽的耳石挣脱掉入水平半规管内,再进行Barbecue或者强迫侧卧法复位。

前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最少见,诱发试验为Dix-Hal岫ike试验,治疗该类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尚无有效的方法,可以参考的方法有改良Yacovino复位法,即头部快速后仰再向前屈曲,尽可能呈贴胸姿态。

其他非手术治疗 部分患者可有明显的恶心、呕吐或紧张,可先予以镇静和止吐后再行复位。复位后,如果有头晕或漂浮感等残余症状,可使用倍他司汀药物改善症状。经反复复位效果不佳者或存在残余症状者,可做前庭康复训练(Brandt-Daroff练习法)。

手术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仅有极个别患者经过多次的正规手法复位治疗和药物治疗后眩晕仍然频繁发作,且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时才考虑手术。

梅尼埃病的治疗

梅尼埃病也是较为常见外周性眩晕疾病,好发年龄为40~60岁的中青年人,男性和女性发病率相近。本病的核心特征是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波动性和渐进性听力下降,耳鸣。

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使用药物控制眩晕症状及恶心呕吐等相关症状。包括苯二氮zhuo类(如安定)、抗组胺类和抗胆碱能药物(如苯海拉明)、抗多巴胺药物(如甲氧氯普胺)等。但需要注意的药物不良反应是,苯二氮zhuo类可能会影响前庭代偿,故仅用于眩晕急性发作期(通常不超过1周)。青光眼和前列腺疾病者应慎用抗胆碱能药物。大剂量和长期使用抗多巴胺药物可引起锥体外系症状和内分泌障碍。

慢性期的治疗

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 低盐饮食,避免咖啡因、巧克力、酒精等食物,可选用高蛋白和高维生素食物。同时避免诱发因素,对久病、频繁发作、伴神经症者应耐心解释,舒缓心理压力,消除心理忧虑。

药物治疗 主要是利尿剂,包括噻嗪类、保钾利尿类等,目的是减轻内耳压力和积水。倍他司汀可通过改善内耳血液循环、减少神经放电率及促进前庭中枢代偿来治疗梅尼埃病。

鼓室内药物注射 目前常用的有庆大霉素和糖皮质激素。鼓室内注射庆大霉素主要是利用了该药物的耳毒性作用来控制眩晕,但对听力的损害不可避免。目前推荐滴定法注射,即小剂量单次注射,根据眩晕控制的情况以及听力变化来确定是否继续注射。该技术简单经济,目前针对单侧梅尼埃病顽固性眩晕的患者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鼓室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可以减少梅尼埃病的发作次数和程度,其对听力无影响,但缺乏长期疗效证据。

手术治疗 适合眩晕发作频繁、剧烈、长期保守治疗无效、耳鸣和耳聋严重者。手术方法较多,宜先选用破坏性较小又能保存听力的术式。

前庭神经炎的治疗

前庭神经炎是较为常见的前庭外周性眩晕疾病。该病的特征是急性发作性眩晕和平衡障碍,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等症状,但通常无听力变化及神经系统症状。前庭神经炎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对症支持疗法 急性发作期可针对恶心、呕吐症状给予镇静和止吐,必要时给予输液,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糖皮质激素治疗 主要采用甲泼尼龙早期大剂量后逐步递减的治疗方法。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发现,激素治疗对前庭神经炎有效,而抗病毒药物治疗无效。并且在激素应用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并不能增加临床疗效。

前庭康复训练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中枢前庭代偿,有很重要的治疗意义。训练越早越规律,临床疗效就越好。最早使用的方法有Cawthome-Cooksey训练法,经济方便。目前,国内外提倡根据患者平衡功能的缺陷情况来拟定个体化的训练方案,并利用最新的3D立体投影系统及训练设备实现患者与虚拟世界的视觉交互,更具针对性,效果更好。

倍他司汀长期服用有助于提高和加快前庭代偿。

前庭型偏头痛的治疗

前庭偏头痛的核心表现是偏头痛和眩晕,但在不同患者问和同一患者的不同阶段差异很大。眩晕往往发生在偏头痛发作期,但也可发生在偏头痛间期或前期。且头痛和眩晕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也变换多样。

绝经期女性发病时则往往仅有眩晕而无头痛。较多患者在发作时有畏光、畏声、畏嗅或典型的偏头痛视觉先兆。本病在国内外尚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案,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咨询、预防治疗和急性期治疗,目标是尽量减少发作次数。

教育和咨询 向患者详细解释前庭性偏头痛发作的情况及注意事项,减轻不必要的紧张情绪。告知需避免已知的明确诱因,注意规律的睡眠和饮食习惯。其中,部分患者经合理的身体锻炼和前庭功能训练可能较药物治疗更为有效。

耳石症复位的治疗方法范文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共诊治87例BPPV患者,其中男34例,女53例,年龄21-78岁,平均52岁,病程1d~3个月。后半规管75例,其中单侧72例,双侧3例。水平半规管12例,均为单侧。

1.2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7年的BPPV诊断标准[2],①头部运动到某一位置时诱发的短暂的眩晕发作病史,②变位眼震试验阳性,Dix-Hallpick试验阳性为后半规管或上半规管BPPV,滚转试验阳性确定水平半规管BPPV,且具有潜伏期短(>30秒)和疲劳性。

1.3检查方法:

1.3.1Dix-Halpike试验:①患者端坐,头向一侧转45°;②迅速由坐位变仰卧侧头位,头向下垂30°;③恢复原坐位;④头向另侧转45°,重复②、③步骤;⑤观察每次变位情况,以变位后出现眩晕和眼震者为阳性,考虑PC-BPPV;⑥辨别患侧,以变位后出现明显眩晕和向地性眼震侧为患侧;如向两侧转头时均有明显眩晕和眼震,则考虑双侧后半规管病变。

中国健康月刊2011年08月第30卷第08期临床研究临床研究No.30 Vol.08 August

2011CHINA HEALTH MONTHLY1.3.2滚转试验(roll test):①患者仰卧头屈曲30°,快速向一侧转头;②头位转回中线;③再快速转向对侧;④以变位后出现眩晕和水平型眼震者为阳性,考虑HC-BPPV;⑤辨别患侧,双侧均有向地性水平型眼震者以主观眩晕重、眼震强度大侧为患侧;双侧均有背地性水平型眼震者以眼震强度弱侧为患侧;一侧向地一侧背地者以向地性眼震侧为患侧。

1.4治疗方法:结合典型的头位改变诱发短暂眩晕的病史,及变位试验,确定患者类型及侧别,选择复位方法。治疗前排除严重心脏病、颈椎病患者,以免复位时诱发或加重相关疾病。治疗时可由一名医师或护士在旁协助,帮助克服患者的恐惧心理及帮助患者变动。

1.4.1后半规管BPPV采用Epley管石复位法:①医师手扶患者头部,使由坐位变仰卧垂头位;②向患侧转头45°;③再向健侧转头90°;④继续将头部连同身体向健侧转90°,此时身体由平卧改为侧卧,头部与地面呈45°;⑤缓慢坐起,取端坐头略前倾位。对于经Epley 管石复位法治疗3 次均无效的患者改用Semont 管石解脱法: 患者坐床缘,坐直,医生扶患者头部,让患者快速向患侧侧卧,头向健侧旋转45°,在此位置维持2 min,再让患者快速移动身体经坐位至对侧卧位,头向下旋转45°,维持2 min,让患者缓慢坐起,取头直位。上述过程反复进行,直到任一位置均无眩晕和眼震出现。

1.4.2水平半规管BPPV采用Barbecue翻滚法治疗[3]:①患者取仰卧位,头向健侧转90°;②头保持不动,身体向健侧转180°(俯卧位);③头继续向健侧转90°,鼻尖朝下;④保持俯卧位,头再向健侧转90°,使患耳朝下;⑤恢复坐位。

1.5疗效评定:复位后1个月复查,根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7的BPPV疗效评估标准[2]: ①.痊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②有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消失③无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无变化,加剧或转化为其他类型的BPPV。

2结果

本组75例后半规管BPPV患者经复位治疗,痊愈69例(92%),有效3例(4%),无效3例(4%)。12例水平半规管BPP患者,痊愈9例(75%),有效2例(16.7%),无效1例(8.3%)。87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在复位时出现一过性恶心、呕吐,无其他不良反应。10例患者复位后眩晕消失,遗留头昏、头重脚轻感,经门诊随诊1周消失。

3讨论

BPPV是指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的短暂的眩晕,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周围性前庭疾病,首先由Barany(1921)提出此诊断,1952 年Dix 和Hallpike 正式提出BPPV 疾病名称.可为原发性,也可为继发性。目前BPPV的发病机理主要包括两种学说:①壶腹嵴顶结石学说:由于变性的耳石碎片从椭圆囊中脱离,附着于半规管的壶腹嵴顶,引起内淋巴与壶腹嵴顶密度不同,从而使比重发生差异,导致壶腹嵴对重力作用的异常感知,引起眩晕;②半规管结石学说[4]:各种原因导致耳石脱落或变性的耳石聚集于半规管近壶腹处,当头位移至激发位时,耳石受到重力作用,向离壶腹方向移动而形成离壶腹内淋巴流,使嵴顶产生移位而引起眩晕及眼震。耳石复位法治疗BPPV正是基于上述两种假说的基础上,通过手法让患者按照一定顺序改变头位,使半规管内的耳石向重力方向移向总脚进入椭圆囊,从而减轻至完全解除症状。。本研究中87例患者采用耳石复位法治疗,有效率达到89.7%,结果表明,BPPV耳石复位在临床上非常有效,明显改善眩晕症状,从临床角度支持了耳石症假说。

研究发现,BPPV病3个半规管均可发生BPPV,分为后半规管BPPV、上半规管BPPV、外半规管BPPV和混合型BPPV四种类型[5],故要求BPPV在诊断方式和治疗手法上具有复杂化、多样化特点。各型BPPV可采用的耳石复位方法多种多样,关键在于作出准确分型及定侧。当一种方法无效时,可改用另一种或多种方法,同时注意是否已准确定位、是否存在混合型BPPV或有否并发耳石进入另一半规管等.

BPPV是预后良好的自限性疾病,但大多患者的症状须持续数周至数月后方可自行缓解,对患者工作生活造成较大影响。上述病例可以证明用手法复位治疗能够明显缩短病程,大部分立即有效,疗效显著,且简单经济安全,是目前BPPV治疗的首选方法。参考文献

[1]Epley J M.Particle repositioning for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Otolaryngol Clin North Am,1996,29:323-331

[2]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26,42(3):163-164

[3]Lempert T, Tiel-Wilck K. A positional maneuver for treatment of horizontal-canal benign positional vertigo. L aryngoscope, 1996, 106:476-478

耳石症复位的治疗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手法复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近期疗效;远期复发率

[中图分类号] R764;R47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34-0064-03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manual reduction for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NING Yonghong ZENG Heng HUANG Rui WANG Ting SU Dan YANG Le WU Jianyun

Department of E.N.T., Gejiu People’s Hospital in Yunnan Province, 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Gejiu 66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and safety of manual reduction on the short-term curative effect and long-term relapse rate for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 Methods A total of 122 patients with BPPV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E.N.T. Outpatient Clinic and Inpatient Department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ubjec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59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he treatment of postural restriction combined with medication. 63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the treatment of adaptive manual restriction according to the lesion positions.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all the patients after 1 week and 2 weeks of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Telephone follow-up was performed 2 weeks after the treatment, and the accumulative relapse rates in 1 month, 3 months and half a year were statistically collected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ponding to the treatment. Results For the short-term curative effect, after 1 week of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71.18%,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0.48%.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Key words] Manual reduction;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 Short-term curative effect; Long-term relapse rate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常见的周围性前庭疾病,约占所有眩晕类型25%[1],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存在疑问。在我国,由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很多疾病类似或者为某一疾病的伴随症状,病情初期很难引起足够重视,随着病情延长被误诊而延误诊疗[2]。研究发现[3,4]手法复位可以明显改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近期疗效显著,但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远期复发率效果研究较少。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自2014年1月~2015年6月来我院耳鼻喉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2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59例(48.36%),男18例,女41例,平均年龄为(58.6±11.2)岁,平均病程为(101.8±29.5)d,左侧28例,右侧31例,病变部位:后半规管45例,上半规管2例,水平半规管10例,后半规管合并水平半规管(同侧)2例,采用限制法配合药物治疗;观察组63例(51.64%),男21例,女42例,平均年龄为(59.1±10.9)岁,平均病程为(100.9±30.2)d,左侧31例,右侧32例,病变部位:后半规管49例,上半规管2例,水平半规管9例,后半规管合并水平半规管(同侧)3例,采用手法复位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侧、发病时间及病变部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标准BPPV诊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5];排除患有其他前庭疾病如神经系统病变、梅尼埃病、突发性聋、前庭神经炎或发病前有头部外伤史,患侧颈椎无严重病变或骨折;排除存在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或凝血功能及恶性肿瘤患者;排除精神患者或无自主生活能力患者,妊娠妇女除外;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参与到此次研究中。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在确诊后采用限制法配合药物治疗,在3 d内保持头位直立,患者不要进行过多低头、抬头、弯腰等引起眩晕的动作,睡眠时取健侧半卧位,同时服用舒肝解郁胶囊(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每次 0.72 g,2次/d,疗程 2 周。

1.3.2 观察组 患者根据病变部位采用适应的手法复位治疗[6,7],后半规管和上半规管病变患者采用改良Epley手法复位,水平半规管病变患者采用Barbecue翻滚法复位,后半规管合并水平半规管病变患者先采用改良Epley手法复位后,采用Barbecue翻滚法。具体操作过程:改良Epley法治疗:①患者正坐在治疗床上,头向患侧旋转45°,然后快速平卧、枕头垫肩、伸颈,患耳侧头部偏向下,保持30 s,直至眼震消失;②头向健侧旋转90°,保持30 s;③头部及躯干一起向健侧翻滚转动90°,使其侧卧于治疗床上,保持30 s;④保持该头位缓慢坐起,头转向前方前倾30°。治疗结束后患者健侧卧位休息,时间2 d。Barbecue翻滚法:①患者坐于治疗床上,在治疗者帮助下,患者迅速平卧,头部及躯干向健侧扭转90°;②头部及躯干向健侧扭转90°,鼻尖朝下;③头部及躯干再向健侧扭转90°,此时患者仰卧于患侧;④头部及躯干再向健侧扭转90°,患者仰卧,然后坐起,每个动作后,眼震消失后继续保持30 s~1 min。

1.4 观察指标

1.4.1 临床疗效 观察所有患者治疗1周后、2周后的临床疗效,疗效评定[8]:痊愈为眩晕及位置性眼震等症状完全消失;有效为眩晕及位置性眼震等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无效为眩晕及位置性眼震等临床症状未好转或加重;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2 复发率状况 电话随访患者再次就诊记录,记录治疗1周后治疗有效患者在1个月、3个月及半年的累计复发率,治疗有效患者再次出现眩晕或位置性眼震,确诊为复发。

1.4.3 并发症状况 记录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状况,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2周后的临床疗效分析

治疗1周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18%(42/59),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48%(57/6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2,P=0.02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2周后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有效患者在1个月、3个月及半年的累计复发率状况分析

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复发率为7.14%(3/42),观察组复发率为1.75%(1/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对照组复发率为19.05%(8/42),观察组复发率为5.26%(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治疗有效患者在1个月、3个月及半年的累计复发率状况比较[n(%)]

2.3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前后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无异常,观察组有1例患者在第2天无人监护情况下自我复位时,眩晕发作并滚下床,无严重外伤。

3 讨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常见的周围性前庭疾病,主要表现为头部运动到特定位置后出现短暂性眩晕,伴有眼震症状[9]。虽然患者眩晕发作持续时间一般小于60 s,然而经常性眩晕发作可引起患者伴发恶心、呕吐现象,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10]。此病的常见发病期为50~70岁,老年人多见,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本病发病率极高,带来的医疗负担及社会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增加,其发病率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预测在未来的20年内患者数量增加[11]。

目前BPPV治疗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大部分患者在病情初期对此病没有形成正确认知,而且本病临床表现很容易被误诊为神经内科、骨科等疾病的伴随症状,因此常常得不到有效的诊断与处理[12]。目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常规治疗方法有手法复位、药物辅助治疗、前庭康复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临床症状,抑制前庭反应及减轻眩晕引发的呕吐,然而其并发症较多,不适宜长期应用[13]。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关于BPPV诊疗指南中,将耳石复位法推荐为BPPV首选治疗方法[14],手法复位是据Hall(1979)提出半规管结石学说,虽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耳石复位方法较多,但都是根据其发病机制而设计。改良Epley手法复位与Barbecue翻滚疗法是手法复位的常用手法,其治疗原理是针对不同半规管的解剖结构,借助定向的头位活动及摆动,使管石依靠自身重力作用从半规管内回到耳石器,从而不再影响半规管内流体力学。有报道[15,16]发现两种方法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有效率可达80%左右。本次研究发现,采用改良Epley手法复位与Barbecue翻滚疗法在治疗1周时有效率为80%左右,没有较大出入,且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其有效率大大增加。

在治疗效果上,本次研究发现手法复位能显著改善患者眩晕、眼颤等症状,近些年来文献研究发现手法复位具有复发率高的缺点,本次研究我们对于不同类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应采取不同的手法复位方案,系统的手法复位让复位治疗更加精确并且应用人群范围更广,所以在1个月、3个月及半年复发率上较低,且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综上所述,手法复位可以由患者自行完成,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在治疗初期就能很快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起到立竿见影效果,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治疗效果要优于限制治疗,而且远期复发率低,患者预后较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Taura A,Funabiki K,Ohgita H,et al. One-third of vertiginous episodes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are caused by benign 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 in patients with Meniere's disease[J]. Acta Otolaryngol,2014,134(11):1140-1145.

[2] 鲁杰,谢珂,孙民. 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21(3):291-293.

[3] 肖彬. 门诊手法复位结合药物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导刊,2014,16(2):235-238.

[4] 杨燕珍,黄静辉,余怀生,等. Epley加Semont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J]. 中华耳科学杂志,2010,8(1):86-89.

[5] 郭丽君. 手法复位联合甘露醇、盐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效果观察[J]. 山东医药,2015,55(12):41-42.

[6] Jang YS,Hwang CH,Shin JY,et al. Age- related changes on the morphology of the otoconia[J]. Laryngoscope,2006, 116(6):996-1001.

[7] 吴小杨,谢雯熙. 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 中国实用医刊,2012,39(5):46-48.

[8] 何萍,徐先荣.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治研究进展[J]. 医学院学报,2015,36(1):12-15.

[9] 郝大慰. 中医辨证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20例[J]. 河南中医,2014,34(9):1781-1782.

[10] 田颖,崔潇,张涛,等. 不同方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分析[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21(3):235-238.

[11] Shim DB,Ko KM,Song MH,et al. A case of labyrinthine fistula by cholesteatoma mimicking lateral canal benign 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J]. Korean J Audiol,2014,18(3):153-157.

[12] van der Scheer-Horst ES,van Benthem PP,Bruintjes TD,et al. The efficacy of vestibular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a rapid review.[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14,151(5):740-745.

[13] 钟明,何兰英. 舒肝解郁胶囊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复发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J]. 四川医学,2012,33(7):1196-1198.

[14] 蒋子栋.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治中相关问题的探讨[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21(2):106- 108.

[15] 单希征,马丽涛,彭新,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系统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效果的临床研究[J]. 中国卒中杂志,2013,8(5):340-345.

相关期刊更多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海洋科学集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院

渔业信息与战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