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建模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了尽快以新的机制培养软件产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2002年8月,教育部、国家计委等联合启动设立了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2004年5月,广东省教育厅批准华南农业大学等20所高等院校试办首批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通过几年的实践,软件学院已经摸索出了一些宝贵经验,我们尝试以其促进计算机学科的本科教育。
一、软件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培养模式的差异
从教育部设立软件学院的初衷看,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偏重于在已有的计算机系统软硬件平台上的开发与应用能力、独立完成项目的实践能力、工程组织和管理能力以及科技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传统的计算机学科学生则偏重于对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结构和原理的掌握,强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成为计算机学科的学生在求职和实际工作中遭人诟病的根源之一。
由于培养目标存在不同,软件学院和传统的计算机学院在课程设置、师资配置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在课程设置上,软件学院强调按行业需求和技术流行趋势设课,多设实践课,企业实习期长,而一些理论课和基础课少设甚至不设。例如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人工智能等计算机科学的核心课程在软件学院成为选修课,而项目管理、软件测试、软件架构、用户需求的理解与抽象、知识产权等计算机学院的选修课在软件学院成为必修课。
为了使学生能够用英语撰写项目计划书等技术文档,软件学院在加强学生公共英语教学的同时,特别强调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和双语教学,使学生长期浸润在技术英语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专业英语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在这一点上,计算机学院明显存在差异,因为计算机学院希望学生真正理解课程内容和艰深的理论,而不只是专业英语,使用非母语的英语在事实上影响和延缓了学生的思考和理解速度。
另外,软件学院希望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即插即用”式的人才,因此设置了大量的实践课程和长期的企业实习以缩短学生适应企业和社会要求的“磨合期”。除了在课程中引入大量的开发案例之外,还要求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多个项目的设计和开发。由于高校教师大多缺乏在企业开发项目的经历,对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不敏感,所以软件学院一般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掌握最新软硬件实用技术的企业技术人员和国外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并以兼职教师为主。而在现行体制下,计算机学院教师必须作大量的科学研究才能通过考核,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
软件学院希望针对市场需求培养出进入工作岗位后能立即上手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因此更象是一种职业教育。从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的专业设置上可以看出来,其专业和课程的领域针对性很强,主要培养学生对该领域的各种技术和工具的应用能力。而计算机学院培养的是“深基础、宽口径”的知识型人才,不可避免地在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一定时期的实习锻炼才能适应岗位需要,不过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从头到尾参加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和流程的学习潜力方面并不差,只要给予锻炼,就能成为“一专多能”型人才。
二、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互补与促进
虽然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差异,但都是我国信息化发展和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计算机科学的理论研究是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根本力量,没有理论研究也就没有工程技术的更新。真正领导行业潮流和技术走向的仍然是注重研发的企业,而不是搞“订单加工”的软件蓝领公司。
然而,目前计算机学院的教学相对来说有些与实践脱节,而实践同样是创新的源泉。没有实践能力,再扎实的理论基础也无用武之地。而实践能力恰恰是软件学院和软件工程最重视培养的。因此,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互补和促进是可行的。
计算机学院比软件学院历史长,拥有的学生也多得多。培养好已有的这些学生现实意义更大。针对计算机科学原有课程体系欠缺实践的弊病,借鉴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的成功经验,我们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要求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材必须采用近三年内出版的优质新教材,鼓励采用原版英文教材和双语教学,对一些核心课程要求至少采用著名原版教材的译文版,以使教学内容紧跟领域发展。
2、加强学生的英语训练。近年来信息学院学生的四级英语通过率在全校始终名列前茅。同时,开设专业英语、科技英语写作等多门技术英语课程,由外教和在英国留学多年的本学院教师授课,在课程过程中,学生必须作多个presentation,并独立完成一个英文技术文档。
3、重视实验室建设,配置了IBM小型机、Sun工作站集群、硬件原理实验室、集成布线网络实验室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训练环境。
4、将总学时的20%作为平台课程,根据技术发展趋势不断调整,目前开设了C++、Java、J2EE、
.Net、Linux等技术课程,使学生掌握流行软件工具。
5、在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等核心课程的课程设计中,设置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的项目,按照软件工程规范撰写项目报告。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在项目报告的附件中要分别撰写自己所负责的工作和心得体会。
6、开设项目管理、软件测试等软件工程方向选修课,考核以项目实践为主、笔试为辅。为保证授课质量,先后派出多名骨干教师参加相关课程体系培训,同时从软件企业聘请技术人员介绍开发实例。
7、设立方向课程模块。根据国内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我们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规划中,除设立专业选修课外,还设立信息安全(计算机科学理论分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计算机工程分支)、嵌入式技术(信息技术分支)四个方向模块,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一个方向模块,并完整学完相关模块的5门课程。
8、将“新技术专题讲座”作为一门毕业班的必修课,除由学院内科研能力最强的多位教师讲授外,还经常聘请国内知名教授和本校其它学科教授讲授IT领域新发展和学科交叉情况,以开拓学生视野、启发思维。
9、引导和鼓励学生创新,并作为推荐免试研究生、综合测评优秀学生的重要参考指标。规定学生必须修满创新学分,形式多样,可以申请学生创新项目基金,,参加数学建模、挑战杯、高校杯、ACM/ICPC(GDCPC)等学科竞赛活动,通过软件水平或专业认证考试,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提交高质量的总结报告等。
10、利用和农业企业、软件公司的合作关系,依托横向项目,选派优秀学生到企业实习。发动学生利用假期自己寻找企业实习,尽早接触社会,了解企业要求。许多学生正是通过假期实习明确了自己将来的努力方向,有目标地选修或自学有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