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 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
1.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群体迅速普及
随着智能移动终端设备迅速普及,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高度融合,现代社会已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而在云计算技术的支撑下,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正在大数据化,并不断地影响人们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当前的大学中,绝大部分同学都拥有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终端在大学校园迅速普及,使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智能化的新环境。
2.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管理提供了变革条件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大数据在现代生活中与每个移动互联网使用者息息相关,在移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每个人都成为大数据制造者、分享者和被分析的对象。在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随时随地都会产生新的数据,大数据技术的特征可以用“4V”来概括:(1)Volume,即容量,指大数据信息保存数据的海量性与完整性;(2)Variety,即多样性,指海量数据的多样性及数据内在关联;(3)Velocity,即高速,指快速满足用户实时需求;(4)Value,即价值,指大数据对用户的价值性。
依靠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撑与大数据提取,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与管理出现了新的变革条件,例如通过无线信号实现掌上办公,技术人员对手机OA客户端进行二次开发,使思想政治工作者方便地通过智能移动终端实现掌上实时办公。基于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手机实时了解学生群体的思想动向,极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二 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机遇
1.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量化奠定基础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乃至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这个方法中定量研究往往备受关注,因为定量研究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其效果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而且定量研究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定性分析本身。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使这种局面彻底改变。借助大数据,一切事物都变得可量化,包括人们的思想、情感。我们的研究始于数据,数据使我们发现了以前不曾发现的联系。它必然催生量化研究方式的新崛起,而这种新的量化研究将极大地改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有的研究范式。
2.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为推进思想政治在线教育提供支撑
移动互联网时代实现大数据提取的技术称之为云计算。在云计算技术的支撑下,用户可以实现“泛在学习”,即只要通过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支持,达到5A学习:Anytime(任何时间)、Anyone(任何人)、Anywhere(任何地点)、Anydevice(任何设备)、Anything(任何内容),任何用户可在任何地点、时间、设备的条件下进行学习。用户所需求的学习数据都通过云计算技术提供,自身不需要维护设备与软件,学习资源空间极大丰富,学习成本降低,便利性极大增强。
以美国苹果公司手机APP为例,iTunes U是为苹果智能手机用户定制的免费学习程序(Free App),苹果手机用户可以接受移动互联网中所有的学习课程。在使用过程中,苹果公司设计了多元化学习方式,如学习内容的视频播放、音频播放、PPT文稿、参考书目,还可以实现学习进度浏览,将已完成的学习勾掉,当出现新的学习任务时用户会接收到实时信息推送。不仅如此,iTunes U APP还可以与其他应用软件搭配使用,例如,用户通过iTunes U连接移动互联网,云端获取iBooks里记录的笔记内容,iTunes U与iCloud结合可实现用户学习中的文稿、笔记和书签在多个设备上无线实时更新。
美国苹果公司APP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一方面移动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大数据支持,另一方面高度普及的智能终端设备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接收端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把握机遇,将传统的优秀革命文化理念与现代化技术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思想政治内容的同时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方便学生时时学习。
三 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革的方式
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变革,理论层面要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实践层面要充分利用智能技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两者并重。
1.注重理论层面研究范式的量化转变
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量化转变,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教育变革。(1)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资源,确立网络环境下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范式相结合。加强基础数据信息分享与合作,与数据资源提供者建立良好互动关系,与社会各界合作,通过合法方式建立数据信息平台,挖掘高质量数据,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内容丰富、来源扎实的基础信息。(2)建设一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分析人才队伍。(3)建立各层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平台,用于数据的集中收集、存储、分析,深入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
关键词:人机交互技术;艺术教育;人机协同
1新一代人机交互技术概况
人机交互是人机信息交换的对话接口。[1]在人机交互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命令行界面(CLI)、图形用户界面(GUI)和自然用户界面(NUI)。自然用户界面作为新一代人机交互技术,利用人类视觉、语音、触觉、嗅觉交互和情感计算、多通道交互等交互能力与机器自然交互。自然用户界面依托于1991年MarkWeiser提出的普世计算(UbiquitousComputing)和平静技术(CalmTechnology)两大理论基础,主张技术应该不动声色地服务于人类。
2新一代人机交互技术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艺术正是实验和探索技术带来的变革,以进入这些复杂的、多时空的、不确定的、非线性的刁顽问题(WickedProblems)的世界。新一代人机交互技术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丰富了新媒体艺术、交互设计、信息设计等专业的教学视域,借助技术创造大量智能时代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技术又反哺于艺术教育,层出不穷的智能艺术创作工具,使艺术教育中的“默会知识”能够更高效地传递,促使艺术教育更加形象化、情境化、多元化、智能化,给艺术教育中创造力、想象力、洞察力和好奇心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2.1语音交互技术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语言作为人类思维表达的工具,是最简单、最自然的表达方式。语音交互技术经历了3次关键技术迭代。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语音应答(InteractiveVoiceResponse,简称IVR),用户通过电话与机器客服交流,我国电信、联通和移动的客服运营都采用了这项语音技术;第二阶段是语音助手,如谷歌GoogleOK、微软Cortana和苹果Siri,将语音交互手段植入手机等便携设备中,以语言和图像相结合形成多模态交互;第三阶段是近3年来出现的智能家居音箱,如谷歌HOME音箱、亚马逊ECHO音箱、天猫精灵、腾讯小Q等,作为纯语音设备介入智能家居环境,为生活的去屏幕化交互做好准备。语音交互技术不但改变了日常生活形态,同时也变革着艺术教育的教与学。首先,语音交互技术驱动新媒体艺术、交互设计、录音艺术、动画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发展,使艺术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视觉教育的层面,听觉作为人机交互的重要媒介在艺术教育中大放异彩。例如MusicTransformer通过语音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长篇音乐的自动生成,可通过基于自我主义的序列模型生成连贯地阐述特定主题的音乐。
2.2图像交互技术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图像交互技术是运用计算机处理、分析和理解图像,从而识别各种不同模式的目标和对象的技术。图像识别分为文字识别、数字化图像识别与物体识别三个阶段。近几年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不断成熟,相关的图像分割和图像计算方法不断更新,在保证识别准确性的同时,也在艺术及艺术教育中进行了探索与创新。随着图像风格迁移(NeuralStyle)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通过深度学习掌握了大量艺术大师的绘画风格,可快速将图像进行艺术风格化处理。在艺术史教学的艺术作品赏析环节,可以让学生运用现有的图像交互软件如DeepDreamGenerator、PicsArtPhotoEditor、Ostagram、Prisma等上传头像,计算机可以制作出融合了历史上各时期艺术大师风格的艺术作品,不但有助于学生掌握各时期绘画大师的艺术风格,丰富艺术史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而且生成的绘画作品就如大师在学生面前制作的范画,学生们可以从中观察形式、技法是如何服务于特定内容的,有助于学生们更高效地理解和掌握各类绘画风格,引导学生思考内容与形式间的关系,从而逐渐形成个人特有的艺术风格。
2.3体感交互技术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体感交互技术通过肢体动作、眼球转动、面部表情等身体变化的方式与装置互动,由计算机识别、解析用户的动作,并作出反馈。体感交互技术根据识别方式的差异,可分为光学感测、惯性感测和综合感测三大类。体感交互技术已作为艺术创作的智能工具在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动画设计等教学中得到应用。如GravitySketch作为一种直接与视觉和空间思维对话的工具,设计师可自由选择Htcvive、OculusRift或WindowsMixedReality体感交互设备实现三维空间快速构思、可视化和信息交流,改变了原有的用鼠标、键盘操控3Dmax、Maya、Rhino等三维软件通过在三视图的各个视角构建原型从而建立三维实体的过程,通过肢体动作、手势等自然的交互形式在三维空间中创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MoveMirror可记录用户的动作并与资料库超过80000幅图像匹配得出最相似的影像,包括体育运动、舞蹈、武术及表演动作等,为动画设计、新媒体艺术中人物肢体动作的构思和想象提供丰富的素材,也为肢体动作的结构和生成原理的教学提供艺术教具支撑。体感交互技术不但成了艺术教育的创意工具,也使动手技能培养和实践更为高效。Dynamics365Guides运用全息图、混合现实、手势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全息指令将复杂的动手技能培养的教学任务与环境无缝连接,让学习者可跟随全息影像动手实践,将学习与实践一体化,从而快速高效地掌握知识技能,并可数据化评估学生的实践全流程,便于后期的改进及修正。这样的体感交互技术大大增加了艺术类学生动手操作的乐趣,增强了便捷性。
内容提要
一、引言--ME命题的背景
二、ME命题为真的哲学基础
⒈ 信息技术是导致人类社会实现第三次飞跃的决定性因素
⒉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
三、ME 命题为真的教育科学基础
⒈ 21世纪对新型人材的需求特点
⒉ 现代教育技术对新型人材培养的重大意义
当前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棗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可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设计理论可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基于ME 命题的实践探索
⒈ 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
⒉ 运用“几何画板”革新数学教学的试验研究
五、结束语
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关于ME命题的论证
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一、引言--ME命题的背景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我们即将进入的21世纪,将面临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大飞跃棗由工业化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21世纪,既为我们带来新的机遇,也为我们带来新的挑战棗世界各国将迎来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取决于教育。为此,世界各国对当前教育的发展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都试图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让教育走在前列,以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部的新任领导清醒地认识到上述竞争态势对教育的严重挑战,并看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迎接这场挑战中的关键作用,因此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陈至立部长在为《中国教育报》5月18日创办的题为“制高点棗现代教育技术”专题新闻版撰写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文章中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并号召“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吕福源副部长在多次讲话中也强调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众所周知,“制高点”是“兵家必争之地”,“突破口”则是使整个战役获胜、或是使艰巨而复杂问题迎刃而解的要害所在。显然,教育部两位新任部长的文章和讲话精神实际上表达了同一个意思棗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整个教育的深化改革有着决定性的重要意义。这个意思也可明确地表述为下列命题:现代教育技术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或突破口。
为了便于下面的论述,我们不妨把术语“现代教育技术”(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就用字母M表示,“教育深化改革”(Deepening Reformation of Education)则用字母E表示,这样,两位部长提出的上述命题就可简称之为“ME命题”。自新任部领导提出这个命题以来,在国内教育界已产生很大反响:不论是从教育部的部机关到各省市的教委,还是从教育理论界到实际教育工作者,或是从高等院校到广大中小学,无不议论纷纷。赞成拥护者有之,怀疑观望者有之,批评责难者有之,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命题能引起如此众多的人群为之关注(这个人群中包括教育界的资深专家、学者、名流,乃至前国家教委的一些著名领导),甚至为之激动,为之鼓舞或为之气忿,不管这个命题的真伪性如何(这有待于科学的论证和冷静的分析),至少说明这不是无关宏旨的一般性问题,而是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成败、对我们子孙后代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命题。因此对这一命题进行深入的讨论、认真的探索,以便使绝大多数的领导和群众取得共识,我看是非常必要、大有好处的。下面仅就本人对我国教育现状的认识和多年来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试图对这一命题作出比较全面的论证。
二、ME命题为真的哲学基础如上所述,ME命题代表“现代教育技术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或突破口”这样的命题。这里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因此,为了论证ME命题为真(即论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于整个教育改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们可以先看看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
⒈ 信息技术是导致人类社会实现第三次飞跃的决定性因素众所周知,迄今为止,人类所利用的资源共有三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物质有形状、有大小,人们可以切切实实地感觉到物质的存在,所以在上述三种资源中物质是最具体、最直观的;信息刚好相反,它没有形状、大小,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借助其他媒体(如文字、声音、图象等),信息才能表现出来,所以在上述三种资源中信息是最抽象、最不直观的;能量的抽象性则介于物质和信息之间:它也没有一定的形状、大小,但是人们却可以切切实实地感觉到它的存在棗“热能”可通过温度变化感觉出来,“电能”可使人触电直至电死,水位落差所具有的势能可以使水车或水轮机转动,……。总之,能量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人们仍可直接感觉出它的存在,所以它和信息相比仍有一定的具体性,即其抽象程度要比信息低。
人类认识客观事物总是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在对资源的认识与利用上也不例外[1]。物质最具体,所以作为一种资源,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就被最先认识到并利用来制造生产工具。据考古发现,人类在200万年前即能制造石刀、石斧与石锥等工具。这是“旧石器时代”。大约5万年前,人类开始发明弓箭棗用竹子弯成弓,用牛筋作成弦,再用木棍和石锥作成箭,从而发明出一种能在一定距离内发射以捕杀野兽并保护自身安全的有效武器。这在当时来看,属于相当复杂的发明创造(不亚于今天的火箭),是高度智慧的结晶。在以狩猎为主的原始社会里,弓箭的出现无疑使人类猎获野兽的能力(即当时的“生产力”)大幅度提高,所以恩格斯对弓箭的发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是“新石器时代”。
据出土文物考证,在7000年前左右,黄河流域已有人种谷子,长江流域已有人种稻子。人类实际掌握种植能力肯定在此之前,估计应在1~2万年前人类即开始由狩猎为主转入以种植为主,这就是农业社会的初级形态。在6000年前左右人类开始掌握炼铜技术,使人类能利用青铜这种物质制造出比石器远为强大的生产工具,从而由新石器时代转入“青铜器时代”,这是农业社会的中级阶段。到了3000~4000年前人类又进一步掌握了炼铁技术,制造出诸如锄头、犁耙、钢刀、铁斧这类更加有效的工具,使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从而进入“铁器时代”。这是农业社会的高级阶段。
农业社会大约持续了一万多年,直到18世纪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才开始转入工业社会。严格说,瓦特不是发明蒸汽机而是改进了蒸汽机[2],因为第一台原理性蒸汽机(能实现热能--机械能的转换,利用水加热后的蒸汽推动连杆以完成某种机械操作)早在1705年就已实现,而瓦特是在此之后的半个世纪即1765年才研制出第一台实用蒸汽机。瓦特的蒸汽机对原理性蒸汽机作了两方面的重大改进:① 使蒸汽机能连续不停运转,从而真正成为动力之源;② 大大提高了热能棗机械能的转换效率,从而使蒸汽机真正实用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也并不过份。有了蒸汽机就开始出现火车、轮船、纺织机械、印刷机械、采矿机械、冶炼机械……这类全新的生产工具,即实现了生产工具的机械化,从而使生产力与农业社会相比有了更大的发展,生产效率成十倍、成百倍地提高。以纺织为例,过去用手摇纺纱机,一人一台效率很低,现在用蒸汽机带动纺织机械,可由一位工人巡回看管几十台机器,而每台机器的运转速度更是大大加快,因此效率可以提高几百倍。这是工业社会的初级阶段。到了19世纪后半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使人们认识到不仅热能可利用来作为资源,而且电能也有这种可能,从而在法拉第定律基础上发明了发电机和电动机,于是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这是工业社会的中级阶段。到了20世纪中叶,人们在认识原子奥秘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原子的“受控核反应”,使原子能的和平利用成为可能,从而进入“核子时代”。这是工业社会的高级阶段。
利用物质作为资源,尽管经历了“新石器青铜器铁器”等不同时代,即对物质作为资源的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但是,只要是用物质作为资源,所制造的生产工具就只能是简单的、没有活力、没有智能的“死工具”棗从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弓箭,到后来铁器时代的犁、耙、镐、锨皆属此类。这是人类的第一代生产工具。
利用能量作为资源也经历过“蒸汽电气核子”等不同时代对能量作为资源的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要利用蒸汽的热能,通过日常生活观察水壶煮水现象即可发现有关规律,这是比较简单的;要利用电能则要用磁铁和线圈做电磁感应的科学试验才有可能发现法拉第定律,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电能利用;要利用核能就更复杂,必须通过精密、微观而深入的科学探索,在揭示原子核结构规律的基础上,利用极为复杂的技术手段才能实现“受控核反应”即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不同时代对能量作为资源的不断深化的认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每一次深化都带来新一代的生产工具,都伴随生产力的一次新的飞跃。但是,只要使用能量作为资源,所制作的生产工具就只能是没有智能、但有活力的工具[1]。它和第一代没有活力的“死工具”相比,有了很大改进,但仍不是最理想的工具,因为它们还没有智能。这是人类的第二代生产工具。
只有到了20世纪后半叶,人类才开始认识到不仅物质、能量可以作为资源,而且信息也可以作为一种资源,甚至是更为重要的资源。这是因为信息和知识密切相关(信息通过分析、综合、提炼、加工就可以成为知识),而知识的多寡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智慧的高低。因此利用信息作为资源就可制造出新一代既有活力又有智能的生产工具[1],而计算机则是这类生产工具的代表。利用计算机可以构成智能决策系统、智能指挥系统、智能信息处理系统、各类专家系统、各种智能卡以及机器人……。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正日益扩大:潜水机器人可潜入人类无法进入的深海(人类不能承受深于50米的海水压力),维护核电站的机器人能抵御任何强辐射,化工生产线上的机器人不怕各种污染和毒物的侵蚀,超微型机器人可送入人类血管中去当“清洁工”,帮助清除血管中的杂质乃至血栓,把人类从当今第一大“杀手”棗“心血管类”疾病的威胁下拯救出来。凡此种种,无不显示出新一代智能生产工具强大而神奇的威力,从而使人类社会生产力获得空前未有的大发展、大解放,也带来人类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与发展。这是人类的第三代生产工具,也是最理想、最完善的生产工具。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一条规律:人类对资源的认识和利用水平决定生产工具的制造水平,而生产工具的制造水平则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
根据的哲学理论,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的改变将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而经济基础则是指生产关系的总和。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导致生产关系改变(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即导致经济基础改变,从而又引起上层建筑从政治、法律、经济理论、文化教育到整个意识形态的彻底变革。人类社会是由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大部分组成的,一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整个社会就必然要飞跃到一个全新的阶段。现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资源利用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下列关系:
对物质作为资源的利用导致第一代生产工具(简单的无活力、无智能的死工具)的诞生形成人类社会较低程度的生产力使人类脱离狩猎为主、开始进入以种植为主的农业社会。
对能量作为资源的利用导致第二代生产工具(无智能、有活力的机械工具)的诞生形成人类社会中等程度的生产力使人类由农业社会跃进到工业社会。
对信息作为资源的利用导致第三代生产工具(有智能、有活力的智能工具)的诞生形成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使人类由工业社会跃进到信息社会。
可见,如何将信息作为一种资源而加以利用(即“信息技术”),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与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飞跃密切相关的决定性因素。21世纪之所以对我们有极不平常的、至关重要的意义,就是因为在21世纪人类社会将要面临又一次巨大的飞跃,而这样的飞跃在迄今为止200多万年的人类发展史上只发生过两次(如上所述,第一次发生在一万多年前棗跃入农业社会,第二次发生在18世纪棗跃入工业社会),现在将面临的是第三次棗跃入信息社会。
⒉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按照的观点,能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因素是最革命的因素。信息和信息技术(即如何把信息作为一种资源而加以利用的技术)由于能导致第三代生产工具(智能工具棗计算机)的诞生,使生产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导致人类社会的新飞跃。可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社会变革的动因,是人类社会跃进的杠杆,是推进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革命因素。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显然,这决不能仅仅看作是一般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运用问题。既然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将导致整个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那么,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全面应用,也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或突破口,即ME命题为真。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是由哲学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所决定的,这就是ME命题为真的哲学基础。任何把现代教育技术仅仅看作是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的看法都是极端肤浅的、近视的。只有站在哲学的高度来认识ME命题和整个教育改革的形势,才能做到高屋建瓴,才不致于迷失教育改革的方向。
三、ME命题为真的教育科学基础任何教育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材。ME命题之所以强调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整个教育改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也正是因为现代教育技术对于21世纪所需的新型人材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从“21世纪对新型人才的需求特点”和“现代教育技术对新型人材培养的重大意义”等两个方面对ME命题作进一步的论证。由于人材培养问题就是教育问题,对人材需求的特点就是对教育需求的特点,所以从人材需求与培养的角度对ME命题进行论证,也就是从教育科学的角度对ME命题进行论证。
当前人类社会即将进入21世纪。从全球范围看,21世纪将是信息化社会,九十年代则是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的开端。因此21世纪对人材需求的特点也就是信息社会对人材需求的特点,下面就是对这类特点的分析:
⒈ 21世纪对新型人材的需求特点(1) 信息社会的经济发展对新型人材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所提出的需求
① 信息社会的经济发展愈来愈依赖基于知识的信息产业
这正是康佳2014年3月提出“易战略”的初衷,是康佳推动智能智造转型的缘起。按照康佳“易战略”的规划,它将借助“易平台+易终端”的模式,致力于打造中国首个智能电视互联网运营平台。显然,康佳这一转型,在方向上与“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不谋而合且高度一致。
康佳总裁刘凤喜告诉《商学院》记者,“在智能家电领域,我国约有5.3亿台电视机保有量在5年左右时间将全部联网化,智能电视行业里面的蛋糕动辄是千亿规模。随着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到营销、服务构成了闭环,智能制造将激发像康佳这样拥有硬件制造、渠道物流、售后服务等优势的彩电制造企业,企业将重新植入互联网基因,拥有更旺盛的生命力。”
在刘凤喜看来,平台竞争将是彩电产业今后发展的必然,能够根据这一产业发展趋势及时做出调整的企业有可能成为新的领跑者。而康佳的策略则是“坚持互联网的开放精神,不是构建合作链,而是编制价值网,从互动中创造价值。”
平台竞争带来商业模式的改变
电视产业的发展经历过三次转型,一个是CRT向平板,一个是平板向高清,这两次都是技术层面的,都可以由电视机厂商自己来完成,而这一次是向互联网转型,这是电视机企业不能够自己完成的。它要求企业从制造业平台向运营和服务平台的转移。
正是基于这一面向未来的判断,康佳从内部推动了商业模式上的变革,提出了打造中国首个智能电视互联网运营平台的“易战略”,一个叫易终端、一个叫易平台,简称为“1+1”战略。
刘凤喜告诉记者,“易战略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从产品本身出发做好电视机,让用户感受到极致的产品体验,要易用;第二是走出卖硬件的思维,做好电视,在游戏、广告、购物、健康视频内容等专业方向寻找合作伙伴,实施由产品公司向平台公司转型的互联网战略,让用户感受到精彩。第三是走进用户的生活,成为用户家庭互联易控中心入口,成为大屏电视智能终端,让用户产生依赖。”
进而,康佳提出了以“离用户更近”、“离客户更近”两大原则为指导,以实现“产品转型”、“分销服务体系转型”、“流程变革和组织转型”、“企业内部组织文化的转型”四大转型为发力方向的组织变革策略。
康佳内部常说,变革的成功必须来自于企业的内部,而这种内部驱动的变革主动性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康佳从去年开始的与外部的广泛合作。
刘凤喜表示:“中国彩电业要想在产业互联网时代驰骋,首先需要搭建的跑道就是开放的运营平台,构建产业生态圈。”作为构建产业生态圈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为补齐平台运营上的内容短板,康佳采取了开放、合作、共赢的策略,与优酷、凤凰、未来电视、乐视、腾讯等合作引入视频内容,并逐渐延伸到游戏、教育、音乐、医疗等领域,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需求。
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2015年3月18日,康佳与腾讯合作超级电视,4月18日,康佳又了优酷超级电视,4月20日,康佳线上子品牌KKTV与阿里超级电视,主攻线上市场。
随后,5月6日康佳宣布,易终端今后迭代细分为SLED电视和超级电视两大产品组合,其中SLED电视以超轻薄外观和超炫画质为诉求,超级电视以丰富内容、性价比取胜。更具体地说,SLED电视代表硬件回归,更强调工业精神,超级电视则是内容的裂变,直击用户个性化需求。
而据透露,“今后康佳还会有游戏超级电视、教育超级电视等,满足不同用户对视频、游戏、娱乐、购物、在线教育等不同层面的需求,用户通过YIUI易柚操作系统,可定制自己喜欢的内容。”
显然,从目前电视的销量来看,传统家电企业的规模是千万级别的,一些新生的互联网电视虽然靠预售、秒杀等模式,但在量级上仍然很小,这就给传统家电企业一个机会,依靠庞大的品牌和销量优势撬动起“平台”,依靠应用、技术、内容等形成强大的市场磁力。
数据显示,国内一年彩电销量4500万~5000万台,今年线上销量占比20%~25%。“如果以国内彩电一年销量5000万台、2017年线上占比30%算,线上销量为1500万台,今年一季度国内线上彩电销售第一名线上销量占比16.4%,即使按照20%计算,300万台将是互联网品牌的门槛。对比传统企业千万级的销售量,早先一步转型的传统企业将更具优势。”康佳总裁助理兼多媒体事业部总经理牛伟东表示。
跨界合作与“天空法则”
在康佳看来,只有跨界合作的生态链才能最终促进消费升级,引领行业转型。这个新时代,不再信奉传统的弱肉强食般的“丛林法则”,它更崇尚的是“天空法则”,所有的企业在同一天空下,生存的维度并不完全重合。
随着智能电视的成熟,和互联网思维的导入,促使电视屏应用进入视频、游戏、健康、教育、支付等新领域,传统单一产业向多产业融合发展。而这种多产业的融合发展,为企业的未来创造了多种可能性。
刘凤喜告诉记者,“康佳易平台是一个完全开放式的平台,即对内容和应用供应商的纵向开放、对同行之间互通的横向开放。”在纵向开放方面,康佳通过易平台上用户的交互信息,可以进行数据分析和整合,进行信息再生,从而开拓新的产品功能、应用内容和商业模式,形成上下游产业的利共体。在横向开放方面,康佳通过电视产业的整体把握,推动行业互联互通标准的建立,进而打通藩篱和障碍,打造一个更便捷、更迅速、更强大的操作平台,使它成为一个内容和应用最为丰富的集散地和价值增加高地。
具体执行来看,从2014年开始,康佳和优酷以品牌联合的形式,重磅推出OTT领域的重量级明星产品――康佳・优酷“易TV slim”系列新品。今年,康佳又推出包括T60腾讯超级电视、2600优酷超级电视以及线上销售的阿里云超级电视三大系列产品,基于业内首家专业的电视操控系统――YIUI易柚与腾讯、优酷和阿里云实现UI级合作,开放的平台后继还会与打造强大的超级产品联盟,满足不同用户不同层面的需求。
经营用户 编制价值网
产业互联网时代,另外一个最大的特征是改变了商业价值维度:企业从经营产品向经营用户改变。对此,康佳提出了自己的策略,“康佳不是构建合作链,而是编制价值网,从互动中创造价值。”
“康佳成立30多年,在全球有几亿用户,如果能让这样庞大的用户群带来价值,将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刘凤喜说。目前,康佳智能电视注册用户数高达400万,日活跃用户数达到120万,每日网络开机率达30%,康佳的贴吧,KKTV社区等都成为粉丝人群和活跃度仅次于小米、乐视的社群,智能电视用户价值正日益凸显。
“互联网+”的电视新时代,本质是“用户时间”争夺战,康佳希望能够通过产品、服务,去抢占、争夺用户停留时间,让用户产生黏性。“产品应该是个性的,它更符合用户操控的习惯,符合消费者使用的体验,并且能够不断的优化和迭代,这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需要的。”2014年6月,康佳推出全新旗舰易TV和YIUI易柚专业智能电视操控系统,引领电视产业进入定制时代;8月18日,康佳又对外基于YIUI易柚3.0的易TV精品电视,将个性定制进行到底。
显然,这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任务和重点之一,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未来十年,中国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事实上,正是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对用户价值的重新经营与重新丈量,让康佳品牌在广泛的横向合作和纵向合作中可以不断创造出了新的价值,或者,这正是康佳经营用户,编制价值网的核心所在。
化云为雨:掘金智能家居消费蓝海
在康佳构筑的面向未来的价值网络中,智能家居是其重要的方向。
“随着越来越多的智能家居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由智能家居引领的客厅革命已经到来,我们要抓住机遇掘金智能家居消费蓝海。”刘凤喜表示,“康佳作为国内彩电领导品牌,不仅要做好现在,更要看到未来十年。”
未来,大屏终端将无处不在。早晨,缓缓变亮的智能窗户响起音乐叫我们起床。我们一边刷牙一边在智能镜子上看新闻读报纸。在餐桌前,智能玻璃桌面提醒今天的日程安排。在办公室,利用体感操控隐形的智能屏幕,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当你出差来到机场,无处不在的智能幕墙,让你可随时随地处理紧急公务。人在哪里,哪里就有大屏智能终端!
尽管在应用上充满畅想,但在刘凤喜看来,当前对智能家居人们最大的感受是,不少“云”概念的产品,事实上,只有化云为雨,产业才能真正落地。
“举例来说,在智能家居平台上,客厅大屏将成为一个的重要入口,以智能大屏为中心,远程监控、教育和医疗、通讯互联技术融为一体;家庭娱乐实现多屏共享,高音质音乐、体感游戏、人机交互成常态;寻医问诊、上课教育等都可以实现足不出户。这些智能家居体验,康佳在也在做战略储备和战略尝试。”
新型国际化 中国工业精神弯道超车
在康佳看来,区别于早些年大家去海外设点、铺设渠道的国际化方式,当今的国际化,更多是思维的国际化、资源的国际化、营销的国际化等等,其体现就是国家层面的“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
“彩电行业之前如日中天的日系之所以一蹶不振,就是他们的互联网思维差一些。中国彩电企业与国际前沿浪潮其实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国彩电如果能够紧跟国家战略、实现互联网升级之路,有很大机遇实现弯道超车领跑世界。”刘凤喜表示。
目前,中国已是家电类消费最大的市场,全世界所有最好的家电消费产品都首先在中国面市,这对中国彩电这个行业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中国家电领域出现了基于互联网的大量应用,这为制造产业的转型创造了很好的市场环境。
关键词:智慧教室;大学英语教学;项目式教学
信息技术是教育变革的必要条件之一,能够推动教育理念革新和教育体系变革。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催生了教与学的智慧环境—智慧教室。智慧教室作为信息化教学的全新智能载体,能为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提供智慧支持。这就为推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向新时代新形势下的信息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当前,智慧教室已经走进很多高校,为大学英语教学与信息化相融合提供了有利的教学环境和技术支持。然而,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有强有力的教学设备和技术支持,还要配合有效的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设计模式在国内外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得到教学效果,是一种颇受欢迎的教学模式。所以在智慧教室的环境下,施行项目式大学英语教学,将会一定程度上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智慧教室
关于智慧教室的概念,一直以来都在随着时代和技术的不断革新而发生变化。“智慧教室”最早源起于1988年,罗纳德雷西尼奥提出的“Smart-Classroom”。他认为“Smart-Classroom”,就是在传统教室嵌入个人电脑、交互式光盘视频节目、闭路电视、VHS程序、卫星链接、本地区域网络和电话调制解调器的教室[1]。从其定义来看,当时的“智慧教室”并不突出强调“智慧性”。2008年,随着“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国内对于智慧教育的核心阵地-智慧教室的探索和实践开始大量涌现。很多关于智慧教室的定义也开始发生变化,突出体现“智慧性”。2012年黄荣怀等认为智慧教室的智慧性体现在内容呈现、教学管理、资源获取、实时互动、情境感知五个维度,由此提出了智慧教室的“S.M.A.R.T”概念模型[2]。智慧教室功能丰富,包括人性化的物理环境、多样化的内容呈现、丰富的资源获取路径、智能的交互性和学习支持等。“智慧教室”发展以来,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案例,例如意大利布雷西亚大学的节能“智慧教室”和有清华大学的“智能教室”研究项目等。实践证明,“智慧教室”在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拓展学习深度和广度等方面都有较优的效果。
二、项目式教学
项目式教学法(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个个独立的学习项目,在项目运行过程中,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及完成评价,都由学生相互协作完成。该教学法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做中学”理念。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也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项目式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把教学过程作为一项完整的项目来实施,学生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是作为学习的主人翁角色,在教师指导下团结协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教师角色就相应地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而是承担着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该教学法的核心理念便是通过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方式,让学生在项目运行中学习和内化并且应用知识,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以及思辨思维等能力。项目式教学法从其运行的角度来看,不再只是完全关注学习结果,而是更多地也关注到学习过程,这也有利于调动班级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每个人在项目式学习模式中也都要承担项目运行的相应角色。项目式教学法在各种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也颇受亲睐。而智慧教室能为项目式教学法的实践创造更多更有利的条件,因此将其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切实可行。
三、智慧教室环境下的大学英语项目式教学设计
当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虽然走过了不少年头,但是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许多教师还是遵循传统教学模式,展示课件、进行简单地互动问答、讲解;互动多数情况仅限于课堂之上。有的课堂甚至是“一言堂”,教师完全掌握着“话语霸权”。此外,许多教师以教材为依托,给学生输入的文本类型相对较单一。文本类型单一容易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营养不均”,也不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3]。然而,上述这些问题,在智慧教育的新时代下,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智慧教室的强大的智能化功能为教师的教,学习者的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而PBL转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使其成为了学习的主角,同时也更强调过程性学习和交互性学习,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发展了一定的实践技能,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较为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PBL与智慧教室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实验教学相结合将会为学习者提供更加系统的技术和知识支撑与介入[4]。现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1(综合版)第4单元TextAHeroesamongUs为例,探讨在智慧教室的环境下大学英语项目式教学设计。项目立项为:你心目中的英雄。教学设计思路简表如下:本课项目式教学法的设计理念是围绕单元主题进行项目立项,把学习者的课前课中课后学习都完全纳入教学计划。利用智慧教室资源优势,把项目教学的教师讲解和英语语言知识输入迁移到课前学习部分,课堂时间用于在同伴合作和教师指导下进行语言知识的内化和项目的实施,使最终项目作品的输出既有语言保障,又有实际内容,实现教学活动的高效性[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