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业会计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战略管理会计在机场行业的重要意义。战略管理会计顾名思义是为机场企业战略管理层服务的会计,战略管理会计将从战略的高度,对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进行会计统计,给顾客和竞争对手提供具有战略意义的外向型信息,同时对企业的内部信息进行战略的分析,以帮助企业领导者能够知己知彼,从而进行战略思考,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以促进企业不断创新,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2.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
2.1有助于机场行业制定战略目标。战略管理会计通过对顾客和竞争对手进行战略分析和对企业内部的信息进行整合、评价,为机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一个可靠的决策依据,有助于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同时,战略引导成本的目标,从源头上实现成本避免和成本节省,引导成本发生促进战略目标实现。2.2有助于发挥机场行业人的价值和知识创新能力。战略管理会计是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应运而生,因此能够顺应现代机场业的发展需求。人力资本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产权要素,知识的创新能力成为机场行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站在战略的层面上更加容易发挥人的价值和知识创新能力。
2.3有助于关注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战略管理会计为机场行业企业的战略管理层服务,有助于将企业的生存发展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环境效益三赢的局面。
二、战略管理会计在机场行业运用的方法
战略管理会计是解决战略管理实际问题的管理手段,其中涉及到了相关的技术手段、程序和方法。为了实现机场战略管理会计的不同目标,解决不同的战略问题,需要使用不同的战略管理会计方法。充分利用战略管理会计先进、科学以及实用的方法,实现机场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提高其综合竞争实力。
1.作业成本法。传统的成本计算系统存在成本责任边界不清、成本归集不合理的缺陷,导致许多不可控的间接成本产生。战略成本会计采用了先进的作业成本法,通过作业和动因的管理,使得不可控的间接成本变得可控,并且拓展了成本核算的范围,有助于机场企业精确核算成本,实现成本节省和成本避免,有利于优化机场企业的业绩评价标准。
2.目标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是指在保证机场安全、服务水平的基础上,以经营业务市场价格为导向,为保证完成目标利润而设定目标成本的成本管理方法。它是企业为实现财务业绩,制定的业务目标。以产品的成本目标为主确定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的分析方法。从而更有助于实现企业的最大价值,保证企业积极地向上活力。3.价值链分析方法。价值链分析主要包括:社会价值链分析、行业价值链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和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在机场行业中,战略管理会计可以分析机场行业的价值链找到整个机场行业的价值点,从而进行整合。通过价值链的分析找到社会和竞争对手的影响整个企业的因素,最后对企业本身的价值链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社会、行业、竞争对手的影响企业的因素综合考虑最后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战略管理会计有利于机场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战略管理会计在机场行业的运用价值
1.使机场行业注重长远目标,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战略管理会计超越了单一的会计的界限,它着眼于机场企业的长期目标和整体利益,有助于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从而把握了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战略管理会计要求企业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并驾驭外部环境,当初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砸掉了76台冰箱,但是在长远看来,张瑞敏却砸出了海尔的信誉。将冰箱砸碎,彰显了海尔集团抓产品质量的决心。相信总裁张瑞敏并不是心血来潮砸冰箱,而是通过对顾客、竞争对手和企业进行了战略管理会计的分析,然后做出的举措。对于机场行业,要从从战略上分析机场企业、社会、行业、竞争对手,从而制定长远的目标,寻求机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途径。
2.加强企业的综合性评价,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实力。战略管理会计将战略思想应用到机场业绩评价之中,有助于机场实行综合业绩评价制度。综合评价制度是一种超越会计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性业绩评价标准。战略管理会计是站在战略的、宏观的前提下对企业进行综合的分析,同理综合业绩评价制度可以对机场进行各个角度的评价,从而有助于机场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进行完善。综合评价制度不仅仅对机场的运行进行评价还对机场的工作人员进行综合的评价,有助于促进机场工作人员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知识的创新,从而有助于提升去也得核心竞争实力。
四、结语
【关键词】会计数据集中化;问题;风险防范
一、集中化对银行会计核算的影响
随着数据交易、处理及分析职能逐渐向商业银行总行集中,必将对银行产生深层次、全方位的影响,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管理模式的变化
会计管理的模式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是密切相关的,由于货币资金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决定了商业银行在管理上必须有严密的监督机制和管理制度。
商业银行的传统会计管理涉及商业银行前、中、后台业务运行的全过程,从会计账务处理的角度讲,就有账、钱分管;账、表、凭证换人复核;账折见面、当日记账、当日结账;现金收入先收款后记账、现金付出先记账后付款、转账业务先记付后记收、代收他行票据先收妥再进账;总分核对、内外对账,做到账账、账款、账据、账实、账表、内外账务“六相符”等严格的管理控制制度。
数据集中后商业银行的业务数据和信息资源将高度集中,总行或一级分行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及时将全行范围内所有客户资料信息、单据审查、账务处理等后台工作集中完成,使商业银行具备采取“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的经营模式的条件,管理日趋扁平化,大量业务特别是高端业务、大型企业集团服务等均可集中于总行的各相关部门完成。商业银行的二级分行以下经营性分支机构实际上只不过是分布在不同区域的业务延伸柜台,其主要职能将转变为营销客户,会计管理的职能明显弱化。
(二)银行柜面人员职责的变化
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柜面人员所从事的业务活动和会计核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柜面人员会计核算知识方面的要求较高。例如,在客户的存款业务中,从客户提交存款凭单、接单审核、凭证处理、传递到登记账薄完成结算这一系列程序,既是业务活动过程,又是会计核算过程。
会计处理集中后,由于将核算功能统一定义并固化在电子处理系统中,柜面人员在办理业务时,只要按照系统界面提示和用户要求在终端中录入必要的原始信息,系统就会自动将有关账务数据过渡到相应的会计科目上,并生成账簿。会计柜面人员只须知道业务的交易代码,就可以在系统的提示下完成业务处理的全过程。柜面人员的主要职责就变成了原始信息的录入、核实。但从银行业务发展的角度看,银行柜面人员必须在熟练掌握各种业务处理规章和电子处理系统使用技能的基础上,具备和金融相关的多学科特别是投资理财方面的知识,能够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提出咨询建议,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成功营销各种金融产品。
(三)银行账务体系的变化
在传统操作模式下,银行会计核算划分为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两大系统。两大系统自成体系,相互印证,既便于账务核对,又实现了相互制约与控制。如明细核算包括:凭证——分户账(登记簿)——余额表;综合核算包括:凭证——科目日结单——总账——日记表。总账与分户账或余额表核对余额,综合核算是明细核算的概括和综合,对明细核算起着控制的作用。
会计处理集中后,由于电子处理系统是建立在超大型计算机和商业智能等技术基础上的,会计账务处理工作全部由系统自动生成,科目日结单只需根据明细核算时录入的初始数据自动汇总而成;数据中心对所有数据的加工、处理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并检验会计账务平衡。只要系统设计无误,此后的明细核算与综合核算总是相符的,分户账合计是恒等于总账的。
二、集中化会计核算的风险分析
数据处理中心的上移加大了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主要体现在技术安全风险、会计核算风险、人员风险等方面。
(一)技术安全风险
数据集中后,电子处理系统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就成为商业银行运行的最为重要的技术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1.计算机病毒。目前,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网络的影响和破坏性越来越大,病毒扩散和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一旦某个程序被感染,则有可能对整个网络造成严重影响。
2.网络黑客攻击。从各种媒体报道的情况看,目前通过网络盗取银行客户存款的事件时有发生。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拓展和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延伸,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也会随之增加。
3.计算机系统停机、数据存储介质损坏等。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系统停机对金融业造成的损失最大。尽管近几年电信运营商对数据通讯设备投入较大,并采取了一些提高通讯质量保障稳定性的措施,但数据通讯线路异常中断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从而对银行计算机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造成了影响。
当银行计算机系统及网络通信发生故障,或因病毒、黑客攻击造成网络系统不能正常运转时,必然会对银行的正常运作造成重大影响。在传统金融运行模式下,这种损失可能是局部的,但在数据集成系统中,安全风险有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是一种系统性风险。
(二)会计核算风险
银行电子处理系统具有明显的“开放性”,这种开放的支付结算系统在为客户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会计结算风险。特别是随着电子化支付系统跨地区的各类金融交易数量不断增大,使得任何一个地区的系统故障都可能会影响全国金融网络的支付结算,并造成经济损失。
电子处理系统还具有明显的“虚拟性”,银行可以利用虚拟现实信息技术增设虚拟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从事虚拟化的金融交易。虚拟性使交易、支付的双方互不见面,只是通过网络发生联系,在目前我国信用体系不健全和社会诚信度不高的情况下,交易双方对交易者的身份、交易的真实性验证的难度加大,增大了交易者之间在身份确认、信用评价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大了信用风险。
(三)临柜业务风险
在传统银行运作模式下,柜台业务是相互制衡的,如现金支付业务,以前要经过记账、复核及出纳三个环节。现在临柜业务大多由临柜人员一人完成,在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或不落实、监督管理力度不够、临柜人员风险意识淡薄的情况下,很可能发生临柜业务风险,特别是一些业务量较小、人员较少的基层营业网点,从而直接影响电子处理系统的安全运行,导致业务风险的发生。
三、集中化会计核算风险防范措施
虽然数据集中后银行的各种业务风险与传统金融并无本质区别,但由于数据处理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这使得银行在延续、融合传统金融风险的同时,更新、扩充了传统金融风险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金融风险发生的突然性、传染性都增强了,危害也更大。因此,金融风险的监管和控制也就需要具有不同于传统金融风险管理的手段和方式。
(一)加强计算机系统风险的防范
1.计算机系统的风险主要包括:(1)计算机外在风险:指水、火、震、电、磁、温度等自然灾害对银行计算机系统资源带来的损害;(2)计算机硬件风险:是指短路、断线、接触不良、设备老化等由计算机及相关设备、部件或元件带来的风险;(3)计算机软件风险:是指由于各种程序中包含的潜在错误导致系统不正常工作而带来的风险;(4)计算机网络风险:是电子信息在网络上遭到侵袭后造成的风险;(5)计算机犯罪风险:是银行职员利用计算机进行非法操作,以盗用资金或者蓄意破坏计算机信息而带来的风险。
2.为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运行,要做到:(1)要建立计算机风险防范领导组织体系,将计算机风险防范纳入各级领导的工作日程,各级相关职能部门要形成合力,加大对计算机风险的管理力度;(2)要建立计算机风险管理机制,健全各项相关管理制度,完善岗位职责和责任追究制度;(3)要不断改善硬件环境,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合理使用资金,特别是要保障对关键设备的投入;(4)加强网络管制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防止“黑客”入侵和病毒侵害。
(二)加强对会计核算的监测预警
要使监测预警与会计核算建立在一个平台上,对会计核算进行全程监控,发现问题适时预警。要将监测预警的重心前移,预警系统要能够及时进行会计操作信息的跟踪分析,并对重要日志进行必要的记载与备份。跟踪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结算票据的处理是否符合内控制度,要素是否齐全、合规,有无压票行为;账证、账账、账表、表表是否勾稽一致;往来类科目是否配对相符;系统有无故障差错或恶意攻击。在此基础上,通过会计分析自动拟合预测模型和方法,对会计核算全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对带苗头性、有疑点的问题实时报警,实现有效监测。
(三)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我国的金融电子化是在没有统一规划和标准的情况下起步的,目前还存在规划不统一、商业银行技术标准不统一、技术规范不统一、商业银行之间使用的安全协议各不相同等问题。为此,央行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逐步实现各商业银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增强各商业银行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减少支付结算风险。
(四)再造业务处理流程,提高银行会计业务处理效率
会计业务是商业银行各项经济活动的基础,具有业务量大、专业性强的特点。要按照集约高效的原则,再造和优化业务流程,将各个业务领域的所有操作性的职能分离出来,集中到专门设置的后台业务操作中心。同时,将各种非柜面业务以及需通过柜面但无须即时办理的业务(如托收承付)、操作风险较高的业务(如各种信用证的审单业务)逐步纳入后台业务处理中心。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业务处理的集约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改变目前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点多面广、难以监控的现象,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
(五)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加强培训
随着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模式和财务管理模式的变化,商业银行的会计工作岗位及人员要求同样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会计人员由操作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将不可避免。在电子化、网络化的工作环境下,无论是高级会计(理财)人员还是一般会计工作人员,都必须具备必备的会计基础知识,掌握电子计算机技能以及网络知识。但高级会计人员和普通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技能。
在电子化条件下,对高级会计人员而言,要求其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处理能力,拥有较深厚的经济学和财务基础理论,能就金融市场等金融环境做出相应的职业判断,掌握计算机编程技术,能设计金融产品,制定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制定金融企业自身的理财方案等等。也就是说,对于高级会计人员而言,更多的是要注意在会计和业务处理方面的综合理财能力。
对普通会计人员而言,他们一般从事柜面工作,其主要职责是提供信息,并决定生成这些信息所应遵循的会计政策。他们应在掌握各种业务处理规章、会计知识,具备在智能化的核算系统条件下进行工作能力的基础上,掌握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理财咨询服务和营销各种金融产品的技能。
根据职责分工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可以降低人力资源投入成本,有效防范人为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允平,车玉英主编.新编银行会计.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年6月.
(一)内部环境缺失与内部监督不足
朱荣恩教授在2008年提出,与会计准则相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更多表现的是理念、要素和框架,在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实施难度和评价难度都较大。因此,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在内部控制中的地位逐渐凸显了出来。目前我国前行的内部控制评价系统仅仅只关注了其中的某一具体要素,而非权衡大局;二是我国内部控制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并不科学,缺乏可操作性。当然,这种现象在财政部等五部委了《配套指引》及其他相关条款后有所改善。此外,管理层意识不到位,监督检查或奖惩机制不到位也会导致已建立的内部控制体系难以有效运行。作为一类特殊的行业,商业银行在自身运营中普遍存在着管理层内控意识不足这一问题。在观念上,很多商业银行认为内部控制管理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风险管理问题,管理层会认为只要内控制度设置完善、机构设置合理就可以有效运行内部控制制度,而并未意识到一旦内外部运营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有的规章制度就可能失灵的情况。除此之外,商业银行在进行内部控制管理控制工作的重心主要为基层操作人员,而忽视了对各级管理层的监管,处于放任管理状态。但其实各级管理者不同程度地操控着基层人员、企业财物等,由其引发的风险性更高、危险性更大。最后,我国的中小型商业银行个别员工对待内控管理工作的意识还停留在接受任务的低层次阶段,没有真正理解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对于保障自身业务发展、推动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风险意识较弱且风险评估机制缺失
合理完善的内控制度要求商业银行设立切实可行可辨认的风险评估机制,以助于商业银行了解自身已经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并及时加以适当处理。一般来说,分析按惯例要求商业银行按照公司的经营战略,采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识别出风险,并采取适当措施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在风险评估这一内控要素上出现漏洞的企业还有华夏证券公司。在风险容量方面,华夏证券公司的风险承受限度大大超过了其所能承受的能力与证券行业的整体指标。比如说华夏证券的受托投资管理业务持股比例达到19%以上,超过我国证监会所规定的10%的上限。在风险识别方面,公司并未能及时识别可能影响其运营安全和财务状况的内部因素及相关风险,以及可能影响银行、证券市场的其他外部风险。此外,公司没有建立自己的风险数据库,对潜在风险的认识不到位,没有制定相关的应急风险策略,最终由于冲仓持有太极集团等三只股票造成浮动亏损导致公司亏损严重。
(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成本过高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成本过高及成本费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小型商业银行相对而言规模较小、业务结构单一,因此抗风险能力弱,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信息变化迅速的大环境下,小型商业银行的内控执行效果和其内控成本大大被抬高,特别是其管理成本在这种环境下会逐渐增加。不仅仅是针对小型商业银行,这是我国部分中小型企业的通病。另外,内部控制的成本包括内控制度的设计成本和执行成本等多个部分组成,内控成本的结构组成也会影响企业内控运行的有效性。小型商业银行在目前的财务状况中,管理费用的比重较高,甚至占到企业总成本的一般水平,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该企业的管理结构混乱、流程过于复杂所造成的。
二、商业银行会计控制完善的措施
(一)优化内部环境
作为内部控制其他各要素的基础,只有完善的内部环境才能使控制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具有保证。而优化内部环境,我认为首先应完善商业银行组织控制结构。纵然其内部各个结构的设置都相当完整,但有些职能结构有所重叠,信息在各层级人员间的传递并不畅通,沟通困难,高层管理部门虽拥有管理权但对其下属部门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公司可考虑采取更为中立的组织结构,如跨越功能的团体。这种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弹性化,有效避免专业分工带来的僵化与协调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强化董事会在商业银行中的主导地位。在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建设中,董事会是最高级别的管理层,只有董事会发挥能力和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对内部控制的监控与引导作用。其次为了使内部环境优化更大化,商业银行应考虑其文化氛围。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规范企业员工的道德素养,形成一种不触规忠于职责的大环境。此外,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也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措施,把经营者的利益与商业银行的经营和财务状况相挂钩,以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
(二)明确内控管理职责,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首先商业银行要明确有业务交叉时内部控制管理的部门和职责。商业银行的各个部门都应明确自己在内部控制管理活动中自己的分工职责,使工作内容更实效,将内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在监督检查方面,以上述存在问题的商业银行为例,其总部及各分支机构的各个部门都要严格履行各自的内部控制管理职责,加强自身的监督检查机制,特别是对重点部位与风险点要更加防范。要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要将内部控制管理与监督工作覆盖到业务经营的各个方面。针对热点的问题或者风险隐患较大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开展重点检查,并做好对业务管理部门自身内部控制管理的再监督工作。
(三)加强内部控制成本管理
一、会计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浅析
1.企业内部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企业的内部监督能够有效的保证会计行业以及会计人员在工作中的质量,同时会计信息质量也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合理的会计监督工作,而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如果不够健全,那么企业的会计监督工作的作用也难以真正得到发挥。所以为了更好的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还需要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内部监督体系。会计内部监督一方面要保证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否则也会限制会计监督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需要将会计监督工作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并且会计人员在执行会计行业各项法律法规的过程中,还要以本单位的经济效益为基本前提来做好各项会计工作。而企业内部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会计监督机制,那么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也难以得到科学公正的评判。
2.社会监督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我国针对社会会计监督也建立了相应的规范,其中内部监督、国家监督以及社会监督都有着明确的目标。而很多国家监督工作、单位内部监督弱化的现象表现的非常严重,特别是社会监督方面也达不到标准的要求,因此也直接影响了会计监督作用的发挥。我国针对会计监督的方式大多都是利用注册会计师对上市企业披露财务报告来进行单独审计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监督的质量往往取决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执业人员的客观程度和公正程度,因此在执行社会监督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对注册会计师实施有效的监督,这样才能够保证科学性合理性。并且在企业将社会监督的作用交给会计人员时,也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会计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体制原因以及执业环境等,这些影响因素也都会直接影响到会计监督的质量。同时我国在针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社会监督上存在的问题也相对较多,社会监督的职责也难以真正的得到发挥,因此目前很多问题也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加以改进和完善,这也是我国社会监督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
3.政府在针对会计监督方面依然力度不够。虽然我国政府的很多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且在执行政府职能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经济变化也相对较快,在制度方面并没有及时的进行修正和调整,从而出现了一些之后的情况,这样在法律法规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其中主要表现在监督的力度不够以及制度的不完善等方面,这样在进行监督的过程中,监督的职能也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针对会计行业以及会计人员的法律法规中对于政府部门的监督权利范围也并没有明确,其中监督部门在进行监督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监督力不够等问题,并且没有足够的追求制度。虽然这对此类情况我国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提高会计监督的权利,但是在一些针对性的问题上依然没有得以有效的解决。而政府中各个部门中对于会计监督职权的规定以及各个监督部门之间的工作也存在和不协调的现象,这样权力部门的职能也就发生混淆,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常常会出现浪费资源以及职能弱化等现象,这也直接影响了我国会计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
二、会计行业与会计人员监督问题的建议
要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实质上就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内部会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企业的决策与会计信息的相关程度,另一方面是企业要利用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得到社会认可,为了保证会计从业人员有效运用会计监督职权,要采取良好的约束和激励制度,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出现会计从业人员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发生。约束与激励制度并行,不仅要有完善的约束机制,还要注意对会计从业人员有效执行监督职能进行相应的奖励,以此来激励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治理方式和管理结构,从而市场能够敏感地意识到企业的会计信息是否失真,这样可以降低政府进行会计行业与会计人员监督的社会成本。
(一)会计监督职能不断增强
一是相关财务管理制度更加完备。在创建活动中,安康市公司对财会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并根据新规定、新要求,不断新建、完善各类相关财务制度,进一步明确和落实经济责任,从制度上提供了规范管理的依据。二是监督职能得到有效发挥。全体财会人员认真审核,特别是业务招待费、会议费、培训费等重点费用开支,市公司财务部门负责人亲自把关、严格审核,做到执行各项财经政策不打折扣。同时,财务部门积极参与企业工程物资、设备的招投标、比质比价采购及有关合同签订前的审查工作,进一步增强了会计的事前监督职能。三是进一步强化了资金管理。严格执行资金“收支两条线”规定,切实加强资金支出内控监督;在认真总结县公司大额支出由市公司财务部门统一支付的基础上,完善了制度规定,重新核定了各县公司的备用金,不断降低资金运营风险;全面推广公务卡制度,减少现金使用频次,规范了财务报销行为。
(二)财会人员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一是通过创建活动形成了全员规范的共识。创建活动使安康市公司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掌握和更新会计法规及相关业务知识,才能适应新形势对财会工作的要求,全体财会人员学习会计知识和做好会计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到增强。二是通过认真自学和集中培训等活动,不仅提高了财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政策水平,还促进了知识更新、理念更新和工作思路更新,为提高会计基础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安康市公司财务科共有高级会计师职称1人,中级职称4人,中高级职称占会计人员的比例达到36%。两名同志正在积极参加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和评审。
二、建立长效机制的思考和几点意见
2014年6月陕西省财政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会计工作的意见》(陕财办会〔2014〕7号)。“意见”中明确指出“各部门(单位)要认真贯彻《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及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以会计基础工作合格单位创建活动为抓手,从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入手,着力加强会计基础;开展会计基础工作定期评估,建立会计基础规范化长效机制,巩固创建活动成果,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通过对安康市公司创建会计基础工作合格单位两年多实践的思考,笔者认为创建活动只是一种手段,长效规范才是目的。绝不能为了创建而创建,其目的是要通过创建活动使会计基础工作再上新台阶,不断规范企业经济行为和会计行为,扎扎实实做好会计基础工作。通过创建活动,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养成讲规范、用规范的基本职业素养和自觉要求,实现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长效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为了避免会计基础工作抓一抓就好,松一松就乱的现象,构建烟草行业会计基础规范化长效机制才是根本保证。随着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以及烟草行业加强基础管理和内部规范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会计改革与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要求必将越来越高。烟草行业如何构建有效的会计基础规范化长效机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建立会计基础规范化长效机制,加强领导是关键。一是要提高对会计基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会计基础工作能否做到规范,关键在于领导层是否高度重视和支持。不能认为会计基础工作就是会计部门的事情,而是要把单位领导层、会计及业务部门负责人、基层员工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单位上下各层级共同做好会计基础工作。二是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按照《会计法》的要求,单位领导应切实负起对会计工作的领导责任,合理设置会计机构并配备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对重要工作应亲自过问、亲自督促,并及时指导、解决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会计部门及会计人员,要认真履行法律法规及单位赋予的职责,切实担负起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牵头、组织工作,并在处理各项会计业务时严格把关、严格核算、严格监督。其他业务部门及其人员,要从各项业务工作开展的源头就负起责任,认真按各项操作规范办理业务,保证形成的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规范。
(二)完善制度,强化保障
制度具有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没有有效完备的制度体系做保证,会计基础规范不可能长久。完善的制度才能更好的保障企业会计工作秩序,促进企业规范健康发展。一是要建立完善的单位会计工作组织领导制度。二是要建立有效的会计部门工作管理制度。三是要建立健全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四是要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制度建设,保证会计基础工作的持续规范。
(三)明确标准,规范操作
工作标准化,才能做到规范化。必须确立明确的会计工作标准,让每一位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按标准开展工作,规范操作,减少差错。一是要建立全行业统一的会计核算办法和会计实务工作手册。二是要规范常规业务操作。对常规业务要统一规范操作流程、操作标准,该统一的业务表格、单据,应做到一个单位、一个系统全部统一一致,有效提高业务处理的规范性。三是要规范特殊重大业务操作。对不经常发生的特殊、重大业务,要建立特殊、重大业务处理授权审批程序;未经过规定程序的审批,相关会计人员不得擅自进行会计处理,切实降低因会计处理不当带来的相关财务、税务、审计等风险。
(四)严格考核,加强监督
有效、严格的考核与监督是保证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必要手段。一是要加强审核。会计部门要认真履行会计监督责任,严格把关、强化审核。要统一审核口径、审核标准,对不合法、不符合制度规定的各种原始单据,坚决不予受理;对需要完善手续的原始凭证,要求有关部门、经办人及时进行完善。二是要严格考核。要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纳入单位考核体系,与单位及会计部门绩效薪酬挂钩,严格考核奖惩,促进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持续提高。三是要加强监督检查。一方面,定期由单位会计部门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自查,发现问题及时自行纠正;另一方面,财政部门、上级主管部门不定期对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开展检查。四是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单位内部审计部门要把会计基础工作纳入审计工作计划,定期开展审计监督,及时提出审计意见,促进会计基础工作不断规范。
(五)持续学习,提升素质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水平的高低与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密不可分。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会计知识学习培训,全面提升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一是要强化全体财会人员个人自学。财会人员要认真自学《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企业财务通则》等财经法律法规和单位相关财务管理制度。二是要积极参加内、外部培训。一方面,单位要结合自身业务管理工作特点、会计工作实际经常组织有针对性的内部培训;另一方面,要积极为会计人员创造条件,按财政部门规定完成继续教育培训任务,以及参加财政、税务等部门举办的其他培训。三是鼓励会计人员积极参加各类会计职称职业资格考试与评审,不断提升中高级会计人员比例,优化会计人员结构。四是有计划地组织会计人员赴先进单位学习考察,不断开阔会计人员视野。
(六)集成共享,提高效率
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会计信息化的运用越来越普及,信息化对会计基础规范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信息化就是规范化。一是要大力使用会计信息系统。努力做到财务业务一体化,减少人为操纵因素,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要充分挖掘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使每位会计人员都能熟练运用会计信息系统,将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发挥到最大程度,有效避免部分功能闲置。二是要着力提高信息集成度。要对单位的各种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将业务系统、资金资产管理系统、预算管理系统等与会计信息系统有效对接,做到信息资源集成、共享,避免形成信息“孤岛”,避免资源浪费,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七)文化建设,深入持久